开化政办发

2024-04-08

开化政办发(精选5篇)

篇1:开化政办发

龙政办发〔2013〕144号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64号)、《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衢州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衢州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的通知》(衢市人社险 [2013]136号)、《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游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龙政发[2010]20号)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决定进一步完善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允许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接转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转保)。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转保原则

本县户籍的被征地农民办理基本生活保障参保缴费手续后,以本人自愿为原则,允许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接转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转保对象

1.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转保人员。指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并已领取待遇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后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缴费并领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后接转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已领取待遇的人员。

2.劳动年龄段以内的转保人员。指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在职人员。

三、法定退休年龄以上人员的转保办法

1.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转保人员,由本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可按接转当年我县个体劳动者最低缴费标准一次性补缴15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转保人员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和政府出资部分资金余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抵缴一次性补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2.对60周岁以上的转保人员,在申请按我县个体劳动者最低缴费标准一次性补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时,可享受适当降低缴费标准的优惠。具体为:年龄每增加1岁,一次性补缴标准降低5%,依次递减至70周岁,70周岁以后不再递减,不足1年按1年计算。享受优惠的年龄计算到2011年12月31日止。

四、劳动年龄段以内人员的转保办法

1.劳动年龄段以内的转保人员,由本人申请,可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接转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继续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至法定退休年龄。其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资金和政府出资部分资金可按接转当年我县个体劳动者最低缴费标准折记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折算年限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首次参保时间往前推。如有中断缴费年限的,先补足中断缴费年限。对往前推至16周岁时仍有剩余的,个人账户剩余部分可退还本人。对年满16周岁时仍在全日制学校就学或参军的,往前推算的最早起缴时间可从毕业或退伍时间起算。对年满16周岁时仍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人员,往前推算的最早时间从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次月起算。

2.折算年限加上正常缴费至法定退休年龄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由本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可按当年我县个体劳动者最低缴费标准一次性补缴不足15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或按规定继续缴费到符合退休条件。

五、待遇规定

1.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接转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管理,终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老农保关系。

2.符合按月领取职工基本养老金条件的,从法定退休年龄的次月起(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转保人员从一次性补缴的次月起)领取职工基本养老金。补缴对象不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

3.领取职工基本养老金后,不得重复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精减退职生活困难补助、知识青年养老保险、老农保、计划外长期临时工生活困难补助等待遇。

六、办理程序

1.劳动年龄段以内的转保人员,由本人到县社保局办理转保手续。

2.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转保人员,按以下流程办理一次性补缴手续:

(1)本人申请。转保人员到行政村填写 《转保申请表》(附件一),并提供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由村按县社保局下发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名单进行核对,符合转保规定的,加盖村委会公章并将材料汇总上报到乡镇(街道)。

(2)初审。乡镇(街道)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符合转保规定的,在《转保申请表》上加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章,按批汇总报县人力社保局。

(3)审批。县人力社保局对上报资料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的,在《转保申请表》上加盖公章。

(4)登记缴费。2014年1月1日起,县社保局按村分批出具《缴费通知》(附件二),经各乡镇(街道)、村发至申请人。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凭《缴费通知》及身份证、2张一寸白底彩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手册》 原件到县社保局办理参保登记(续缴)手续,再到银行缴费,并将银行缴费回单上交县社保局。县社保局根据银行缴费回单及地税反馈数据进行系统到账。

(5)计发待遇。缴费完成后,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持身份证、社保卡到县社保局申请办理基本养老金领取手续。

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办法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员接转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可申请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按参保当年衢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待遇享受期内的转保人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可以从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后的次月起按规定享受。同一参保人员不得重复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已按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结算的医疗费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再补差结算。60周岁以上的转保人员一次性补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时可按本通知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享受优惠。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本人到县社保局办理参保手续。

八、工作要求

1.已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应在2014年6月30日前提出转保申请,并完成缴费。

2.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审核把关等具体实施工作。各乡镇(街道)负责辖区内相关对象的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基础资料登记、收集、初审、上报工作。县人力社保局负责政策解释、业务培训、资格审批工作,负责参保缴费、待遇计发等业务办理工作。县财政局负责政府所需资金的筹措,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县地税局负责费用收缴,并及时将缴费信息反馈给县社保局。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掌握情况,切实维护稳定。

九、龙政发[2010]20号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由县人力社保局负责解释。

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8日

篇2:开化政办发

•烟台市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烟台市人防工程建设

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加快构筑城市地下防护工程体系,以利于平时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战时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人民防空工程(简称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相关管理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人防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防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简称单建人防工程);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简称结建人防工程又称防空地下室);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兼顾人防需要工程(简称兼顾人防工程)。

第四条 人防工程建设是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共安全的社会公益事业。

人防工程建设应当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做到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简称“两建同步”)。

第二章 同步规划

第五条 人防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防空类别、人防建设需要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编制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和地下空间兼顾人防要求规划(简称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第六条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要对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布局、主要工程项目及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进行部署,明确人防工程的位置、性质、规模、标准、用途等;对城市地下交通干线、地下停车场、地下共同沟、过街道和其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提出人防防护要求。

第七条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属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要作为严格执行的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同步实施。

第八条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的编制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由人防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和上级人防主管部门备案后予以公布。经批准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的,要按原批准程序报批。

第九条 人防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并确保规划的落实。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明确公用人防工程具体的建设位置和工程类型。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要落实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其内容要包含人防工程布局、类型、抗力级别等。

第三章 同步审批

第十条 城市规划区及各类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经济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学校区和重要经济目标区等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须按下列标准修建人防工程:

(一)10层(含)以上或基础埋深3米(含)以上的民用建筑,在每栋建筑的地下按地面建筑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级(含)以上人防工程,其中10-19层修建6级;20层(含)以上修建5级(含)以上的人防工程。

(二)新建10层以下或基础埋深3米以下的居民住宅,在每栋建筑的地下按地面建筑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B级人防工程。

(三)10层以下或基础埋深3米以下和居民住宅以外的民用建筑,在每栋建筑的地下按地面建筑总建筑面积,五区内按5%、其他县市按3%修建6级(含)以上的人防工程。对一次性规划有多栋单体建筑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民用建筑,可按地面总建筑面积的5%集中修建6级(含)以上的人防工程。

(四)城市地下交通干线、隧道及坑道式地下工程,按防护等级6级兼顾人防需要设计建设。

(五)城市地下停车场、共同沟、过街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按防护等级6B级兼顾人防需要设计建设,其关键部位和重点设施应当符合人防防护标准。

第十一条 按规定应修建人防工程的地面建筑,因地质、地形等原因不能修建的,或规定应建面积小于地面首层建筑面积的,或按人防工程规划需要调整的,经人防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易地建设费,由人防主管部门组织易地建设。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将少建、不建人防工程或减免易地建设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得以其他任何理由减免易地建设费。

第十二条 单建人防工程按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报批。

第十三条 结建和兼顾人防工程实行报建联审制度,相关部门在审批民用建筑建设项目时,要包含人防工程建设内容,人防主管部门负责办理人防审批手续。

(一)发改部门审批(包括核准、备案)的民用建筑建设项目(含政府投资项目),应告知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修建人防工程;建设单位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报告)应包含人防工程建设内容;人防工程建设投资列入项目总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情况应及时抄送同级人防主管部门。

(二)国土资源部门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及文件中要明确:“宗地开发须按人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同步建设人防工程或缴纳易地建设费”。

(三)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应包含人防工程建设要求。

建设单位在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同步编制人防工程设计方案。报经人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作为规划设计方案文本的内容之一。

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民用建筑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时,要核验有无经人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人防工程设计方案,否则不予审批。

建设单位要依据经批准的人防工程设计方案,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人防工程施工图设计。

人防主管部门为建设单位办结人防审批手续后,在•烟台市建设工程申请审批综合表‣上签字盖章。

未经人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章 同步建设

第十四条 人防指挥工程由人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建设用地依法予以划拨。

公用的人员掩蔽工程、疏散干道工程,由人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人防主管部门多渠道筹措解决,建设用地依法予以划拨。

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工程,由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鼓励其他组织建设防空专业队等专用工程。

单位的人员、物资掩蔽工程,由单位负责组织修建,建设经费由单位自筹或结合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解决。

结建人防工程由地面建筑的建设单位或个人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由地面建筑建设单位或个人负担。

第十五条 城市人防工程之间、人防工程与其他地下工程之间,应尽量相互连通或预留连通口,以完善城市防护工程体系。

第十六条 人防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项目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 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必须随人防工程的施工建设同步一次性安装到位。对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因平时使用需要,确需采取平战转换措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制定平战转换方案,备好器材、构件,与工程同步验收。

人防工程防护设备的生产安装单位,须取得国家人防主管部门核发的•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定点生产企业资格认定证书‣和省人防主管部门的备案手续,并对其生产安装的防护设备质量负责。

第十八条 单建人防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须申请市人防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结建和兼顾人防工程竣工后,由市人防主管部门进行防护方面的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建设单位出具认可文件。验收不合格的,由人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缴纳易地建设费。

第十九条 单建人防工程的建设单位,在工程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报市人防主管部门备案。

结建和兼顾人防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将竣工的施工图和验收合格证明材料等有关资料报人防主管部门备案。

人防工程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个月内,向人防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馆移交。

第五章 管理使用

第二十条 人防指挥工程的维护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公用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由所属人防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负责,费用按有关规定列支。

居民小区内结建和兼顾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由人防工程的使用者负责并承担费用,亦可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维护管理。所在地的县市区人防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其他单位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由所属单位负责并承担费用,所在地的县市区人防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平时使用的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由所属单位和使用者按事先约定负责并承担费用。

第二十一条 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标准和人防工程的改造、拆除、报废等事项,严格执行人防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违反规定的,由人防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人防工程安全范围,由人防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战术技术要求划定,并设置标志。

第二十二条平时使用人防工程,使用者应当向人防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批准手续,取得•人防工程平时使用证‣后方可使用。战时或遇到紧急状况时,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使用。

人防工程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工程的安全责任事故承担责任。

第二十三条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战时的平战转换工作,公用人防工程由人防主管部门负责;其它人防工程,由所属单位和使用管理者根据人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制定平战转换实施方案,预置设备器材,落实人员职责,保证战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功能转换。

第六章 政策规定

第二十四条 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人防工程及其配套的出入口、口部管理房等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依法予以保障,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地面容积率,不占用地面建筑面积指标。要确保人防工程出入口进出道路的畅通。

人防工程所需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排水、通信等,有关部门要优先保障。

经划拨的人防工程用地属军事用地,未经人防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 人防工程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烟政发„2004‟86号文件执行。

对人防主管部门用于平战结合的公用人防工程和地面口部管理房等人防设施,免征房产税;其收取的人防工程使用费,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并全部用于人防工程建设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六条 对新建民用建筑按照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的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工程,应给予政策优惠。具体政策由市人防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取得或全额投资建设的人防工程,人防部门使用易地建设费或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建设的人防工程,法定义务内应建的结建人防工程,其产权均属国家所有。

结建人防工程超出法定义务内应建面积的,其超出部分面积的产权属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利用非国有资金单独建设的人防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

第七章 组织保障

第二十八条 各级政府要与军事机关建立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人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同级人防主管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设一名人防工作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沟通。

实施“两建同步”的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省、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共同做好“两建同步”工作。

第二十九条 人防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做好“两建同步”工作;下级人防主管部门出现执法缺失或不作为的,上级人防主管部门可依法直接行使管理职责。

第三十条 人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人防工程规划、建设、维护、使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本市以前有关规定与本暂行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篇3:开化政办发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52号 【发布日期】2005-12-14 【生效日期】2005-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甘政办发[2005]15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2?2应急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

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3?2信息采集

3?3信息报送

3?4灾情信息发布

3?5预警报告

3?6预防控制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4?1一级应急响应

4?2二级应急响应

4?3三级应急响应

4?4四级应急响应

4?5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协调救助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6?2物资保障

6?3信息保障

6?4职责保障

6?5宣传保障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2预案管理

7?3预案生效1总则

1?1目的

为做好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引发的农业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农业的损失,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1?2?2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2?3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3编制依据

制定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突发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农业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由省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总指挥,省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秘书长和省农牧厅厅长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气象局、省供销社、省环保局、省农牧厅主管副厅长(副局长、副主任)组成。

2?1?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农牧厅,由分管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厅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有关处、站和省财政厅农业处、省民政厅救灾处、省扶贫办计划审计处、省气象局业务科技处的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2?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

2?2?1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召开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决定农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理工作的重大事宜,安排部署全省突发性农业重大灾害应急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突发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指导各地积极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决定启动和解除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或专家组等,查看灾情,及时了解和督导各地的农业防灾救灾工作;向省政府和国务院及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报告突发农业灾害和应急工作等有关情况;协调涉及其他部门有关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2?2?2省农牧厅牵头组织实施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负责落实农业抗灾救灾措施,及时发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结果,组织统防统治,负责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2?2?3省民政厅负责安排农业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和缺粮户的口粮。

2?2?4省财政厅负责落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处理所需的救灾资金,并及时下拨到位,监督管理农业救灾资金的使用,确保救灾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

2?2?5省发改委负责争取落实农业抗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2?6省交通厅负责将农业救灾所需的救灾物资及时运往受灾地区,修复灾区道路,确保灾区道路畅通。

2?2?7省水利厅负责发布水情、汛情信息,维修农业受灾地区水利设施,负责灾区人畜饮水安全。

2?2?8省林业厅负责落实林业防灾救灾措施及遭受重大低温冻害后林业生产的恢复和灾区林木病虫害的防治。

2?2?9省气象局负责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2?10省扶贫办负责安排受灾贫困地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扶贫项目。

2?2?11省供销社负责受灾地区改种补种农作物所需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的调供。

2?2?12省环保局负责灾区土壤、水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确保受灾地区灾后生态环境不被污染。

2?3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2?3?1汇总、核查突发农业重大灾害和应急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报告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在指挥部决定启动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后,牵头实施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2?3?2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召开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议,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

2?3?3经常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

2?3?4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指导灾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暖棚等设施养殖,推广应用防灾减灾技术。

2?3?5负责向农业部、财政部申请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2?3?6根据指挥部安排,负责储备一定数量的农药、种子等抗灾救灾物资。

2?3?7了解和督导受灾市州和县区市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2?3?8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2?3?9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开展防治技术培训与指导,抓好各项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省气象局的低温冻害等预警信息,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信息及病虫情报,全省农情调度系统网络信息,全省农业信息网络信息,各市州和县区市农业重大灾害发生情况的传真电报、报告等。

3?2信息采集

3?2?1采集途径:省农牧厅与省气象局、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不定期地会商;省农牧厅与各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3?2?2采集内容: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情况、预测预报结果、发生流行趋势、发生危害面积、损失程度和防治措施;渔业受灾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水产品损失程度,畜禽缺草料情况,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情况,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3信息报送

3?3?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灾害发生后,由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性农业灾害,可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农牧厅,并同时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3?2农业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详细农业重大灾害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3?3一般性农业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

3?4灾情信息发布

农业重大灾害信息由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指定专门部门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自行发布。

3?5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灾害预警:

3?5?1收到气象部门的低温冻害预测预报。

3?5?2收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和预测预报结果。

3?6预防控制

3?6?1组织、思想准备。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3?6?2工程准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养殖鱼塘等的加固和防护。水利部门做好相关水利设施的维修、加固和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3预案准备。根据农业重大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不同类型灾害的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3?6?4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饲草料等救灾物资。积极组织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3?6?5适时防控。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尚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

接到低温冻害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覆盖、灌水及喷施植物抗寒剂等相应防范措施。对牲畜圈舍、鱼塘加盖保温设施,准备好饲草饲料。

及时组织机防队和群众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适期防治。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根据农业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四级启动应急响应。

4?1一级应急响应

4?1?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受灾面积(指因灾害造成田间农作物产量损失10%以上的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5000万元以上。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1?2一级响应行动

(1)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省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并报告省政府。同时将灾情上报国务院及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

(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受灾情况,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及时下达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并根据灾害发生范围和程度,建议省政府从省长预备金中安排部分救灾补助资金。同时,省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请国家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4)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监督市、县农业部门落实救灾应急措施,规范使用救灾资金和物资。

4?2二级应急响应

4?2?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5―20%,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35―50%。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2?2二级响应行动

(1)召开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成员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向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申请启动省级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省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请国家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决定是否派出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农业救灾工作,是否下达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

(4)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3三级应急响应

4?3?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15%,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15―35%。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3?2三级响应行动

(1)受灾市州政府立即召开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会议,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做出工作部署。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调查灾情,指导灾区救灾工作。(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市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省财政厅和省农牧厅申请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4)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救灾种子、农药、肥料等。

4?4四级应急响应

4?4?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下,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15%以下。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四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4?2四级响应行动

受灾县区市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受灾县区市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核查灾情,加强农业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县区市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市州财政、农业部门申请农业救灾补助资金。

4?5应急解除

当农业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由同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各类应时农作物。加强受灾牲畜和渔场管理。

5?2协调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区域间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供。

积极与银行、信用社协商,帮助灾区协调恢复生产所需贷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等工作。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农业灾害所需财政经费,按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6?2物资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根据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以备救灾应急。省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部分资金,由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部安排负责储备一定数量农业抗灾救灾物资,用于一级、二级应急响应。市、县财政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市、县两级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储备,满足三级、四级灾害应急响应所需救灾物资的调供。

6?3信息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农业灾害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6?4职责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要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对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6?5宣传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1?1本预案所称农业,专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7?1?2本预案中农业重大灾害,是指低温冻害(含冷害、霜冻、冰冻、雪灾、寒露风等)、农作物病虫害(小麦条锈病、粘虫、棉铃虫、马铃薯晚疫病、蝗虫、农田鼠害、草地螟、苹果蠹蛾等)等危害农业生产的突发性灾害。

7?2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农牧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由省农牧厅负责解释。

7?3预案生效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篇4:开化政办发

浙政办发〔2010〕77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促进我省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我省人文资源优势、民间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以繁荣创作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科学化管理为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秀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电影产业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我省电影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由电影大省向电影强省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认识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发挥电影的娱乐和教育双重功能,遵循艺术创作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产品、繁荣市场,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引导消费、促进增长。

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产业经营和公益服务相结合,通过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服务,促进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各类资本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进入电影市场,形成国有、民营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整合电影产业链的各种优势资源,集聚国内外优质要素,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在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工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带动示范效应,努力提升全省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我省电影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努力把浙江建成产品丰富、市场活跃、主体壮大、服务优良、管理规范、效益显著,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影强省。电影产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每年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电影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若干成长性好、具有知名品牌、实力雄厚的骨干电影企业;电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级多厅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中心镇影院建设积极推进,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网络进一步完善;电影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全省实现电影放映数字化转换,电影制作基地高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实施,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加快发展,基层放映经营服务得到改善,建立健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电影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作、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繁荣电影创作生产。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大力弘扬主旋律,精心组织电影创作生产,着力强化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电影在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凝聚力量、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突出提

高质量,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多出优秀作品。注重扶持现实、农村、少儿题材影片和戏曲片的创作生产,积极促进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的生产,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创作生产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电影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我省影视动画人才优势和制作条件,以进入各大院线和扩大出口为目标,制作生产具有广泛影响和良好效益的动画电影,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办好浙江省电影“凤凰奖”,鼓励优秀电影创作生产,加大对电影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

(二)积极培育新型电影企业。加快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激发创造活力。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鼓励电影企业组建电影投资主体,开发多元化、多媒体影视市场。借鉴国内电影集团运营的成功经验,积极谋划筹建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业态为一体,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省级电影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优势,大力扶持制作、发行、放映等民营电影企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电影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加大对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等影视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强产业要素集聚,吸引国内大型电影企业入驻发展。

(三)继续扩大电影院线经营规模。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做强浙江时代等骨干电影院线,发展壮大浙江横店、温州雁荡、浙江星光等一批院线。鼓励电影院线公司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本地本行业资源配置,联合其他地区和领域的优势资产,促进多门类、跨区域、跨领域、跨所有制发展。加快推动市级11条农村数字院线组建全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大力开发农村市场。积极探索院线经营规律、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加强全省电影放映票务系统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切实加强国产影片发行放映考核奖励。

(四)大力推进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结合城乡空间布局、城镇功能开发和重要文化设施建设,把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有序发展。建立政府奖补机制,大力推动县城和中心镇数字影院建设。各地对数字影院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办证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投资者要专地专用,不准改变用途。

(五)全面加强电影公共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38号),以实施农村放映工程为载体,以数字化放映为标志,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建设,力争基本实现一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海岛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按照公益放映任务的要求,以服务农民、中小学生和城市新居民为重点,组织好国产影片进农村、进学校、进广场、进社区、进企业放映活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展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看电影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着力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质量,更好地完成政府购买的公益放映任务。鼓励农村院线公司在搞好公益性放映的同时,通过商业放映、广告开发、配合宣传等搞活经营,走出一条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经营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六)大力推动电影数字化。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认真制订和实施全省电影数字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全国数字化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全省电影数字化服务平台和监管系统,努力拓展数字电影技术服务领域。在重点城市加快建设2K数字电影放映设施设备,并向中小城市推广普及。加

快农村放映数字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全部数字化。重视加强特种电影制作技术的研发及其放映场所技术设施建设,扩大电影制作数字化应用,提高制作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电影产业的重要性,把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强化配套措施,大力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广电部门要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围绕制定目标规划、指导创作生产、确保播映导向和维护市场秩序等,切实加强对电影产业的指导和管理。宣传、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工商、海关、教育、文化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共同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电影业投入机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项资金额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要求,落实电影制片企业转让版权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营业税、电影完成片出口享受退税政策和相关电影项目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电影企业,金融机构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融资手段,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重点电影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影人才为我所用。充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教育资源和研发优势,培养电影专业人才。加强电影创作、技术、营销、管理人才培训和在职学习实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加强基层放映员队伍建设,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二○一○年六月八日

篇5:开化政办发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3号 【发布日期】2009-01-12 【生效日期】2009-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

(甘政办发[2009]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

现将《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一月十二日

甘肃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保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根据国务院《 信访条例》和《 甘肃省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依政策办理的原则。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其他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复查复核机构或指定人员,承担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办理应由本级政府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

(二)责成本级政府部门对有关信访事项进行复查(复核)。

(三)协调、指导、指定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处理的信访事项,以及其他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的办理。

(四)检查、监督和指导下级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工作,针对复查、复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行政处分等建议。

第五条第五条 信访事项的原处理(复查)意见由行政机关作出的,其复查、复核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市州和县市区政府作出的,由该级政府的上一级政府复查(复核)。

(二)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市州、县市区政府部门作出的,由收到复查(复核)请求的本级政府或其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复查(复核)。

(三)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由省级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由省政府复查(复核)。

(四)原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意见是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作出的,由原处理(复查)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复查(复核)。

(五)对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信访事项,由该信访事项所涉及的地区、部门共同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直接受理或指定受理机关。

第六条第六条 提出信访事项复查(复核)请求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该信访事项的当事人或委托人。

(二)申请人对该信访事项的原办理(复查)机关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不服的。

(三)申请复查(复核)请求属于受理机关的职权范围的。

(四)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范围与其原请求处理(复查)的信访事项范围一致,且已由原办理机关(单位)作出书面处理(复查)意见的。

(五)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无法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解决的。

(六)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在法定受理期限内的。

第七条第七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处理(复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复查(复核)申请。申请人逾期提出复查(复核)申请的,视为自行放弃申请复查(复核)权利,原处理(复查)意见即为信访终结意见。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时,应当按下列要求提交材料:

(一)应当提交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有效证件的名称及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请求时间、对原答复意见不服的理由依据、事实根据以及具体的复查(复核)要求。

(二)提出复查申请的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提出复核申请的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提交复查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复查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

(三)应当提交身份证明、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复查复核机关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材料和证件应当进行登记和初步审查,并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的复查(复核)请求,不予受理,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二)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的,不予受理,同时应当告知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齐材料,重新提出复查(复核)申请。

(三)对符合复查(复核)请求条件并在法定申请期限内的,应当出具受理告知单,该告知单签发之日为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申请受理日。

第十条第十条 对原办理机关在全面调查信访问题的基础上,完全依法依政策作出的处理意见,复查、复核可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信访事项复杂有必要进行实地调查的,或者申请人提出实地调查要求且复查复核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启动调查程序。复查复核机关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原办理机关(单位)的意见,被调查的组织和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所了解的情况。对于调查中所了解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有关情况,进行复查(复核)调查的工作人员应当保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在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过程中,复查复核机关认为有必要听证的,按照《甘肃省信访听证办法(试行)》举行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依法向社会公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凡与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信访事项的复查(复核)工作,该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机关应另行指定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复查(复核)。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复查复核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复查(复核)申请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查(复核)意见: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正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的,维持原处理(复查)意见。

(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责令原办理机关(单位)重新办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错误,程序违法,处理不恰当的,直接纠正原处理(复查)意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复查复核机关应当根据复查(复核)结果制作复查(复核)意见书,经复查复核机关的领导审批后,加盖本机关公章。复查(复核)意见书应当载明申请人请求复查(复核)的事项、要求,经复查(复核)核实的情况,复查(复核)意见及依据等。复查意见书应明确告知申请人如对复查意见不服,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有关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意见书应当明确告知申请人该复核意见为信访终结意见。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责成本级政府有权处理的部门办理复查(复核)信访事项,承办的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形成报告,经该部门的领导审核后,加盖本部门公章,报本级政府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审核。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复查(复核)意见应当自有权处理的复查复核机关收到复查(复核)请求起30日内作出;复查(复核)期间举行听证、鉴定或勘验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复核意见为信访终结意见。申请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一律不再受理,只对申请人做教育引导和稳定工作,对违反法律规定,坚持无理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严格依法处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复查(复核)意见书在送达复查(复核)申请人的同时,抄送承办单位、原办理(复查)机关、承办单位的上一级机关。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送达复查(复核)意见书,应当直接送交申请人。直接送达复查(复核)意见书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或委托责任单位、相关单位送达。直接送交申请人拒绝接收的,留置送达,并在复查(复核)办理卷宗中予以记录。邮寄送达应当采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等方式送达。申请人下落不明或用本办法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通过本级媒体公告送达,期限为30日,30日后视为送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对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受理范围有争议的,由本级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指定受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各市州政府、省直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信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描写燕子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旅游业发展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