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错误的作文

2024-04-22

叙述错误的作文(共16篇)

篇1:叙述错误的作文

关于叙述错误的作文400字

那天放学前,小邱向我要数学本,他说自己不会做,借我的去“参考”。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也是真的不会做,便借给了他。他拿着数学本,躲躲闪闪地回到座位,把它藏在自己的书下,开始奋笔疾书。

我怕被老师发现,向他要回来,他却始终不还,对我说:“马上就好了。”不知怎的`,这事被杜快嘴知道了,他在班里喊了起来:“小邱抄作业!小邱抄作业!”

数学张老师正在批作业,就站在讲台前,怎么会听不见呢?我的心一沉,这下完了,班长给人抄作业,让大家知道了,以后……这时,张老师抬头看了看小邱,带着严肃的表情问:“你抄谁的?一刘晨露。”我以为肯定要受罚了,眼睛盯着杜快嘴,都怪他快嘴,而他却不以为然,还向我翻了个白眼。忽然,小邱接着说:“她不知道,我自己拿的。”我被这话震惊了,刹那间,抬起头来看着他。

张老师对小邱说:“你跟我去办公室!”小邱顺便将数学本还给我,跟着老师去了办公室。我知道他替我顶了罪,很想跟着去向老师解释,可是迟疑了半天没有去。

小邱的“壮举”让我感动,他欺骗了老师,似乎在帮我。可我不能原谅自己,而且提醒自己,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篇2:叙述错误的作文

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沉默内敛,各朋友一块的时候舌灿莲花。目前为止,没有讨厌的人,因为讨厌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喜欢漂亮得不动声色的文字,智慧而不张扬的女生,希望有一天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认为作文的最高境界是——“说故事的人安稳宁静,听故事的人心如刀割。”

恋旧物,但即使拥有机器猫的时空门也不想回到旧时光,因为觉得人应是往前看的。

好吃懒惰,所以模样邋遢身材圆润。

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渐渐清晰自己想要的东西,逐渐看清理想的表情――但到达它的路还很长很长。

莫名的天生的自卑,最怕被自己喜欢的想要亲近的人讨厌,他们一个眼神就可以让我在他们面前彻底消失。

压力大的时候喜欢放任自己,比如:吃东西啦!看电视啦!睡觉啦!

喜欢青春偶像剧,爱那种五官精致,皮肤白皙的迷美少男少女。

篇3:叙述错误的作文

1.制定评改标准。只有科学的制定评改标准,学生在评改中才能够有规可循,有的放矢,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具体直观,便于操作,不要笼统抽象。②要循序渐进,不要求全责备。③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好高骛远。④要突出写作训练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初一第一学期,只要求修改力所能及的内容,它主要有:

A.首先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及书写格式的错误。

B.字数、体裁是否合符要求,是否离题,富有个性。

C.材料是否有较大的价值,是否充分或堆砌。

D.内容是否有不积极甚至不健康的地方。

E.思路脉络、段落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照应。

F.用词不当、句子欠通和累赘的。

G.修辞上的明显毛病,如比喻、夸张的滥用。

在初一第二学期,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有一些增加和调整,从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修改:

基本功方面:卷面是否美观、字迹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

题材方面:来自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符合生活的真实;借鉴名著、古今故事、名人名事等,有想象、联想和艺术加工,典型,有代表性;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立意方面:扣住话题或题目突出主旨、立意新、立意高。

布局方面: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语言方面:准确,能完整表情达意;形象,能再现人物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耐人寻味、再现意境;富有文采,善用修辞,句式灵活,意蕴深刻。

创新方面:题材新鲜,构思精巧,形式新颖,别出心裁。

2.教师浏览作文。每次作文收上来,教师先简单翻看一下,了解全班的写作概况,一次评分,并选择好、中、差不同档次的几篇作文,进行修改评讲,为学生的评该作出示范。

3.集体评议作文。可分两步:教师事先选出有代表性的一二篇不同层次的作文,让学生先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记。通过朗读,为学生进行互评互改做准备。即对学生朗读的作文,听者在听记的基础上依据评改标准进行口头评价。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听说,记忆,思考,辨析,评判,鉴赏等诸多能力,也为下一步“学生相互评改”起了“仙人指路”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训练,教师一不能放任自流,二不能越俎代庖,要耐心的及时启发,诱导,点拔,评价,扶着走稳后再逐渐放手。

4.学生互改互评。一般是分组批改。即把学生若干小组。分组原则是按学生平时作文能力和水平高低搭配,每个小组不超过四人,教师指定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轮流批改小组成员的习作。具体步骤是:小组内每个学生先朗读自己的习作,接着大家传阅,对每个的习作大家都必须谈自己的看法,既要指出好的方面,更要指出不足;既可以向作者发问,也可以评论作文本身。最后由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以及本次互批互改的重点及要求,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写成总评,并打上经小组讨论评定的分数。还有一种是同桌互改。在评改者反复阅读、修改的基础上,将修改的作文及评分反馈给本人互相交流,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这一步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作文批改符号认真撰写评语,互相尊重,互帮互学,是作文批改教学难点。不过,有“标准”依靠,“口评”引路,教师指导“学生互改互评”会柳暗花明的。

5.学生自改作文。就是对已经互改过的作文,学生自己再次对照修改。叶圣陶先生说“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因为“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一步,要求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不足在哪里,如何发扬,怎样改正。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与互改同学在讨论,最终达到共识。对于错误太多的作文,学生一定要重写一遍或写出作文后记。只有这样,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自改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同学评语修改,可以参考别人的习作或名篇仿写,也可以展开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深入发掘。

在学生互评互改、自改过程中,属于思想的高度问题、生活的深度问题、情感的蕴蓄问题、表达的技巧问题等,要靠平日的工夫,远非一次修改可求,不宜作为修改的目标。

6.教师检查评价。此步主要是教师抽查学生互改自改的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教师定位评价是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对学生作文及评改作具体细致的了解,客观地评价学生,其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内容如下:

素材积累方面: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写作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广闻博览,做好笔记摘抄;勤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积累材料,善于归纳整理。

遣词造句方面:表达意思,正确完整;词语搭配,准确无误;运用修辞,形象传神;再现细节,方式多样。

审题立意方面:领会文题,掌握技巧;审题迅速,明确中心;写作提纲,熟练拟定;立意深刻,力求创新。

布局谋篇方面:围绕中心,选材典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言之有物;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修改加工方面:自觉修改,习惯良好;自改作文,独立完成;主动互改,取长补短;掌握方法,经常修改。

篇4:叙述性材料作文的审题

1.准确理出材料中的人物对象,分清材料中对象有无主次之分。

任何一则作为作文命题的叙述性材料,都有可能拥有至少一个对象,有的甚至有两个以上的对象,故而,分清材料中的对象,弄清对象的主次之分,很有可能就能从中得出了解材料的角度。例如:2011年辽宁卷作文,其对象有拿着苹果测试的哲学家,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学生,有敢于质疑的学生,还有不敢正视现实的学生;这些人物(对象)在此交织在一起,最后展示出结果:苹果是假的,如果仔细揣摩各个人物的不同反映,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不难得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具体的事件,理清事件的脉络,分析前因后果。

叙述性材料往往有具体的事件过程,在审题时,要弄清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有何先后关系,因果关系,每件事可能反映什么社会问题,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得出的结果如何等等,抓住这些事件,分析其事件实质,反映的主要问题,重要含义,主旨内容。就很容易得出事件的内涵。例如:有一则写一个不幸的人因海难而得以生还,流落荒岛,只好搭个窝棚。结果由于大火烧毁了窝棚,而海上航行的船只却发现了他,因此他得救了。这里拥有出海遇难、侥幸生还;流落荒岛、搭建窝棚暂时栖身;窝棚起火,因此得救这三件事,而这三件事均含有因偶然事件产生了不幸或幸运的结果,抓住这些结果,就很容易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内涵来。

3.借助材料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看看材料是如何表现社会现实意义的,由此审准题意。

新材料作文在命题上往往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材料内涵往往折射着社会现实,反映社会上的某些精神、现实内涵等。因此,在审题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审题。就像上面的海难遇险者那样,因偶然的事件发生,产生了种种不幸,又带来了种种幸运,但反映的社会意义却十分明显,那就是无论不幸还是幸运,都要坦然面对,这样才能清楚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因此,题意就十分明显了。

篇5:叙述描写荷花的作文

连天的莲叶无边无际的,非常碧绿,像绿色的海洋一样,让我心花怒放。阳光映照着荷花,像玫瑰那般鲜红。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荷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妖娆。

我读了这首诗之后,也对荷花充满了向往!

篇6:叙述描写荷花的作文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府山公园玩,我看见那里有美丽的荷花!荷叶的颜色碧绿碧绿的,就像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玉盘。

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从绿波中伸了出来,有的已经盛开了,像一个穿粉红衣服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池塘里好热闹。

篇7:叙述悲惨童年的作文

童年是一个五味瓶,有快乐,有辛酸;有难过,也有苦涩;童年是一坛陈醋,越久远,越醇厚;童年是一条小河,总会翻腾着几朵浪花,下面,就让我采撷一朵浪花,给你讲讲我童年的故事。

小时候爸爸带我去乡下奶奶家,那时我才一岁多,什么都不懂,不过,也正因如此,才发生了下面有趣又悲惨的故事。

奶奶家有一只猫,花纹黑白相间,它的毛那么柔软,脚下有一个小肉垫,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喵呜喵呜喵呜的叫着,真讨人喜欢,有时,它的尾巴轻轻扫过我的脸颊,痒极了,我很享受。可是,猫咪对我还是很陌生,不肯来我身边,只在奶奶身边转,看它与奶奶那么亲近,我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嘛!于是,我决定不管用什么办法,也要让猫咪“归顺”于我。

可我小小年纪哪懂那么多,于是,我想了一个策略:整一整它。

一连三天,我围在猫咪身边手舞足蹈,一会儿抓抓它的尾巴,有时拿鸡毛掸子在它面前扫来扫去,又把我玩拼图的`袋子撑开,让猫咪钻进去,提着袋子在炕上跑来跑去,过一会儿再把它放出来,如此诸类,数不胜数,如果我也被这样捉弄三天,我就会理解猫咪当时何等可怜。终于,我完成了我的计划,坐在猫咪身边抚摸着它的毛,它竟然站起来上脸给了我一巴掌,锋利的爪子从脸上划过,顿时,三道血印赫然呈现在我的脸上,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它会打我。我大哭起来,猫咪似乎被我惊天动地的哭声吓坏了,最后落荒而逃。

篇8:叙述类作文语言形象生动四法

一、准确用词,生动描绘

叙事类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避免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尽量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来进行叙事描写。

示例①,早晨,暖融融的太阳放射出金灿灿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树下的水哗啦啦地笑着流向远方。

示例②,每一颗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示例①选用动词“放射”“唱”“笑”“流”、形容词“暖融融”“金灿灿”“欢快”“动听”,生动地描绘了事物的具体形象。示例②选用生动形象的动词“扭曲”“绷开”、形容词“赤铜色”“凸起饱绽”,形象地展示了胡杨的力量之美。上述示例的描写形象生动,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描述时能准确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因此说,语言生动形象的第一种方法是准确用词。

二、善用修辞,形象表达

善用修辞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写作中能成功地运用修辞手段,文章就会辞采华茂,摇曳多姿。而最常用、最易用、最出彩的修辞手法,当属比喻、比拟和排比。

示例①,歌声像小溪,像轻风,像白云,穿过树林,掠过村庄,飘过山岗,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示例②,每一颗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示例③,人生处世,有时,沉默是一种睿智;有时,沉默是一种豁达;有时,沉默是一种涵养;有时,沉默是一种洒脱;有时,沉默是一种洁身自好;有时,沉默是一种顾全大局。

示例①在通过动词描写渲染的同时,借助于恰切的比喻“小溪”“轻风”“白云”,形象丰富地描写了歌声的悠扬动听。示例②“绷开……肌肉”赋予了胡杨以人的性格,形象地展示胡杨的力量之美。示例③排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沉默”丰富内涵的充分理解。从上述示例可见,善用修辞手法可使作文形象丰富,文辞华美。因此说,语言生动形象的第二种方法是善用修辞。

三、巧用名句,精炼表达

叙述类作文写作中如能恰当巧妙地运用名句,也能增加作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

示例①,寂寞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寂寞是真正的孤独者“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坦荡,寂寞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寂寞更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与高尚。

示例②,不经历苦寒,怎会有梅花扑鼻的芳香,不经历磨砺,怎会有宝剑无敌的锋芒。

示例①原封不动地引用了名句,属直接引用,示例②取原句之意,保留原句关键词,为我所用地对原句做了变换,为间接引用。两种引用异曲同工,增添了篇章的文采。巧用名句,既可展示自己丰富的文学积累,充实作文内容,又能增加作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因此说,语言生动形象的第三种方法是巧用名句。

四、借用形象,丰富表达

叙事类作文写作时还可以运用联想,把抽象的认识和感悟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化虚为实,让表达既丰富充实又形象生动。

示例①,替精炼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莎士比亚)

示例②,让草原上的草儿更绿、花儿更红、姑娘的笑容更灿烂。

示例①莎士比亚天才地借助了“替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了“这完全是多此一举”这一概括的意思,表达更形象丰富。示例②作者借助“草儿更绿”“花儿更红”“姑娘的笑容更灿烂”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一抽象的意思,表达显然更形象生动。从上述示例可见,借用形象可使表达形象生动,丰富充实。因此说,叙述类作文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第四种方法是借助形象。

篇9:叙述爸爸戒烟的作文

自从爸爸向我们保证戒烟时,妈妈就充当了监督员,整天和爸爸斗智斗勇。就在上个星期三的中午,爸爸对妈妈说:“老婆,我出去和我的兄弟们吃个饭。”说完就走,一点时间都没耽误。

爸爸出去之后,妈妈就觉得可疑。据妈妈的推算,没见电话响怎么有人约他吃饭,就算有也不可能中午出去。爸爸这个人午休可重要了。再说,他的几个兄弟也不在附近住呀。听妈妈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有些可疑。

爸爸已经出去四个小时了,吃个饭难道能用这么长时间?我和同学在楼下玩儿时,却在小区的花园里发现了爸爸的踪迹,原来他躲在花园里抽烟。我赶紧上楼给妈妈汇报了这个情况,妈妈听后火冒三丈,下楼去“收拾”爸爸。

爸爸见妈妈来了,就跟老鼠看见猫一样,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妈妈说:“老公,你不是出去吃饭了吗,吃的什么饭呀?”爸爸支支吾吾地说:“我们吃的烤肉。”妈妈说:“骗人都不会骗,谁大中午去吃烤肉。”我又向妈妈指了指爸爸旁边的烟头,这下可是证据确凿,爸爸不再狡辩了。

篇10:叙述战胜自己的作文

在人生中,常会有一些或快乐、或悲伤、或惆怅、或感动的事,也如沙滩上那些五彩缤纷、小巧玲珑的贝壳和卵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而在我的海洋中,有一朵炫丽耀眼的浪花。

学校每一年都有运动会,而运动会,是整整一个学年最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时刻,上一年运动会的事情,让我至今都念念不忘,历历在目。那一届运动会我长高了许多,于是从来没拿过名次的我被老师选进参加了项目。那时候,我的心是那样惶恐不安。仿佛又千万只鼓在齐声击打,响声震耳欲聋。我恐惧,生怕自己那不了名次,整个心一下子悬在山崖,又马上跌落海底,我感到了内心强烈的绝望。虽然,我也想拿好名次,但是脑海中,那个艰难地迈着步子的我,好像一片巨大的黑暗阴影,紧紧地笼罩着我的大脑,让我喘不过气来。

比赛的那天来临了,是那么突然,我紧咬着嘴唇,感受着那一寸寸逼近心房的痛,轻微的,但却是钻心的,我近乎快乐地享受着这痛苦,它给我带来了一丝洒脱。有那么一刻,我想过逃避,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是一种责任,我必须对班级负责。但我却怎么也不能克制出内心的忐忑与紧张。主席台很快让我们去检录了,我看着暴着青筋并且汗津津的手掌,嘴角微微地扬起——那是一个艰涩的弧度,苦笑啊。

我看了看骄阳似火的天气和散发着汗味的跑道。何止是我呢,他们都在努力拼搏!一篇通讯稿正在播出:“……运动健儿们,相信自己,想一想正在为你们呐喊助威的我们,胜利就在眼前!超越对手,战胜自我,你们是最棒的!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作文在终点迎接你!”真的可以这样吗……我喃喃自语。心中的那条坚守的防线被越涌越凶的潮水冲弱了,最后终于冲破了堤坝,所有的潮水漫延了整个心。我蓦地站了起来,只要努力去拼搏,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已经满足了。

看着同学们如太阳花般灿烂的笑脸,听着他们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我想,我再也不能,也再也下不了狠心对自己说“不”了。心中的热量一度度上升,我握紧了拳头,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想冲出胸膛,尽情挥洒!感受着仍起伏不平的心跳,我知道,这里面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激情。我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跑到终点,完成了,我就赢了。

是的,我的确赢了。那决定一切的枪声迸进枪管,我就飞奔了起来,不为别的,就为了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点意义与价值。哦,当然更为了班级。我跑了,累了,哭了,笑了,换来的是同学们不可思议、心情若狂的神情和荣誉,我值了。比赛的`过程中,我想到过放弃,因为喉咙像卡着一块煤炭,有一丝丝血腥味,但是荣誉、欢笑,还不比这个更重要吗?加油,林芝羽,我暗暗对自己说。

当我接过校长手里的两块金牌,三张奖章时,我好想哭,鼻子酸酸的,泪水充盈了眼眶,我真的很想趴在老师肩上大哭。但是,我笑了。真的很满足,所以,我笑得很灿烂。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忍着不让它落下来。有谁知道,我在心理上付出了多少大的努力,我需要跨过多大的心理障碍。但我不能哭的,绝对不能哭的,林芝羽,我要想想,这么多的喜悦把我的心塞得满满的,我一定要笑啊。

篇11:叙述童年的朋友的作文

我五岁生日时,爸爸妈妈将你送给了我,那时,我对你爱不释手,到哪儿都抱着你,爷爷奶奶给了我包装得闪闪亮亮的糖果时,我都会说:“你看,咱们有糖果吃了,我也给你一颗,很甜的,呵呵。 ̄”你嘴角似乎也扬起了,是因为,那糖果,真的很甜吧……作文

挨了骂,偷偷躲在房里哭,你安静地坐在床上,我孩子气地抱着你哭起来,我似乎能感觉到,你在用你那双毛绒绒的小手,轻抚着我的头,安慰着我,而我,每一次都会在你温暖的怀里,破涕而笑。

被同伴欺负了,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踢门,摔枕头,看见你依旧坐在那里,更是火冒三丈,拿起你就又摔又打,发完气后,“颓丧”地坐在地板上,似乎全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你还是静静地望着我。由于那次的无理取闹,你肚子里的棉花蹦出来了。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你发过气,我亲爱的小熊。作文

我的所有情绪,都在对你诉说,虽然你只是一个玩具娃娃,但我早已把你当做了我的倾诉对象,只有你,才会静静地听我说着,不厌其烦地当倾听者,再用你的目光鼓励着我,安慰着我……

我渐渐长大了,你也渐渐破旧了,我的喜新厌旧,让我快要把你忘记了。直到在床底下发现已被尘埃沾满的你,将灰尘掸去,你依旧没有变,还是静静地,望着我。那些回忆,浮出脑海,我亲爱的小熊,原谅我的喜新厌旧,原谅即将要把你忘记的我。紧紧地抱住你,害怕再次将你忘记,暖暖的绒毛,熟悉的感觉,我的童年美好回忆——全是你……

篇12:诗歌的叙述性及诗歌叙述者的身份

关键词:诗歌;叙事性;叙述者;王家新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78-03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叙述性写作手法,改变了中国文学对于诗歌理论的传统定位,以现代化的表达与接受方式实现了诗歌文体边缘性地位的逆转。叙述性不仅仅是一种话语表现方式,还是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对诗人提出的战略要求,于是原有的所谓规则、真理都不得不面临质变的重构。相比于传统的抒情技艺,叙事能力更充分地体现了诗人们感受世界、挖掘内涵、表达自我的语言能力。无论直言或含蓄,诗人在情感呈现出来之前,总无法避免最基础的叙事铺垫,否则便可能诗体空洞、情感漂浮。

一、现代汉语诗歌在当代的叙事性表现

在传统的中国诗歌理论中,诗长于抒情,贵在抒情。但是,“抒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段却是不能单一的。因为情绪的呈现,需要诗人进行客观对应物的联想和筛选,才能找到最适宜的表达方法。无论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情景交融”,都只是表达手法的概括性称呼。而这些称呼只注意到了情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忽略了让情感具有现实价值的叙述手段。

抒情和叙事都只是诗人在写作时的策略选择,诗歌所呈现出的抒情性和叙事性,都不能成为定义其属性的依据。所以,从诗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的比重出发来定义诗歌性质似乎并不十分合适,因为诗歌的“叙事性”有别于所谓的“叙事诗”。同样的道理,将“诗歌”等同于“抒情诗”的观念,显然也是以偏概全的。事实上,19世纪之前的大部分诗歌都不是抒情诗,而是叙事诗或话语诗……把诗歌混同于抒情诗是相对晚近的现象,因为在19世纪以后,所有的诗歌类型(散文类型也同样如此)都经历了被文学史学家阿拉斯泰尔?福勒称之为的“抒情诗变形”。诗歌的叙事性不讨论情节走向,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场景描写与心理阐发,是一种直面生存体验的表达姿态。抒情的缘起是“事端”,叙事的感性境界为抒情,二者并非处在决然分开的两个领域。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手法,叙事一直都是存在于诗歌写作过程中的延续性存在。

中国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转向。历史语境的变化和对诗歌写作向度的探寻,使得诗歌出现了新的面貌:突破守旧的时代性、意识形态的非传统性以及艺术观念的革命性。诗歌的承载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诗歌体裁的扩展和言说方式的多样,体现了彼年代诗人们的集体突围。这种实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消解了崇高,抑制了无限制的高度追索,以新的方式还原诗歌本体的韵律和美感。抒情性的吟唱收敛为经验性的思考,宣泄式的表达转入冷静的分析与质疑。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冷静化,改变了诗人的抒情姿态。他们将自己置于人文精神之复杂矛盾性的漩涡中,置于具体生存境遇的可变路标之上,精准地进行着命名、推翻和求证的工作。

每一种新生的文学潮流都会引起破坏性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分先锋诗人,虽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叙事性的写作潮流,却又陷入了过于口语化的误区。他们过分注重情感的宣泄,过于直白而单纯的进行表达,降低了诗歌技艺能够承担的美学效应。他们使用没有任何遮蔽与装饰的语言,致使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在毫无遮拦的诗行间原形毕露。口语化的叙事方式固然有其特点,其所宣扬的文艺理念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在单纯讨论传达情感的叙事艺术时,避免平面化的表达倾向,也许会更方便读者向深度挖掘诗歌内涵。这里的“深度”,是指感受的深度以及思考的深度。诗歌将受述者带到不同的人类世界,他们对于外界的感受与叙述指向紧紧联系在一起。受述者每一次深浅不一的感同身受,都会因为叙述者的语言包容度而有所不同。

王家新在叙事当中引入了大量日常场景的再现,对诗歌材料进行了现实性的处理,使得诗歌语言具有了更加细腻的表达能力。这种切近生活本身,而又能够保持适当距离的文本写作,让读者更加便于发觉琐屑之中的美好与丑恶。

人生的体验往往存在着回转的相似性,意识流的手法最适于表现不同场景下的混沌思维,拼接式的感悟最易引起不同矛盾的冲突。王家新以意识流手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普通事件,使不具有存续属性的事件转化为对人之具体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研究,承担更加深重的人性内涵。在《伦敦随笔》中,不同的几个“你”在相异的历史时空中存在,又在相同的写作时空中聚合,使整首诗歌散发着浓烈的现代性。不同时间维度的各个主体们不产生互动,经验叙事看似浅显,却能够直达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离开伦敦两年”的“你”、唐人街中的“你”、“英格兰恶劣的冬天”中的“你”、“在移民局里排长队”的“你”、“在莎士比亚酒馆坐下”的“你”、在“狄更斯阴郁的伦敦”中的“你”、在“隐晦的后花园”中的“你”……“你看到了这一切。/一个中国人,一个天空深处的行者/仍行走在伦敦西区”。诗人在回忆,在一步步还原伦敦生活中的自己,在客观审视着不同场景中的自己。叙述者让诗人得到了旁观的自由,不必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剖析。灵活的视角在不同场景中转换,从容的回望式思考,让全诗更具包容收敛的效果。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调配合着戏剧性的故事走向,加上叙述者也许是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而持有的迟疑态度,使得诗歌具有了巨大的包容力。诗歌不再单纯地依靠时间逻辑完成架构,而成为了不同场景的交织与杂糅。诗散发着厚重的生存力量和生命力量,而不仅仅是情感力量。诗人也转换为时而参与故事、时而跳脱出来的叙述者,身临其境的感性与冷眼旁观的理性互相牵制,拉开了主人公与故事本身的距离,诗行中间活跃着一个讲述自身故事、质疑“他者”故事和与受述者情感交流的诗人。

《一九九八年春节》最基本的展开方式是叙事和描写,碎片式的场景转换,营造出偶然性的不可预测感。鞭炮声中的沉思、儿子越洋电话中的坚韧、关于乡土中国的记忆、对于伟大生命的朝拜……读来让人觉得这首诗充满了力量感,而其力量的基础,就是一个个接近白描的场景再现与说明性质的叙述口吻。得益于叙事手法的灵活性与叙述者的主动性,作品中场景与情绪的转换呈现出了一股掌控性的力量。对于一个具体场景的停留只是点到即止,受述者无法预测接下来会看到什么场景,也就不能够继续任由情感惯性进行引导。对于叙事可预测性的表面打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戏剧化色彩。戏剧化的叙事加上戏剧化的描写,能够勾起受述者戏剧化的阅读体验。

余光中曾说:“内行人都知道,就诗的意象而言,形容词是抽象的,不能有所贡献。真正有贡献的,是具象名词和具象动词,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但都有助于形象的呈现。”于此,对于复杂的现代社会来说,单纯的抒情表现出的承载主旨之能力便显得越发吃力。《日记》这首诗歌之所以情感细腻,是因为叙事因素赋予了叙述者以情绪来源,“嗅、呼吸、进入、写作”,连成了一条含蓄的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明显的情节,却有一种跳跃逻辑的诗性美感。朴实与低沉的叙述语调,在情感强度方面并没有逊色于90年代其他激昂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如此简单而虔诚的叙述方式,反而比膨胀的激情更具浓烈的人文理想色彩。叙述者不采取主观抒情的方式,避免了情绪的狭小格局,将叙述者“我”放置于生活中,在静态的思绪里探索生命与灵魂的伟力。冷静的语调散发出压抑着不能自由释放的张力,虽没有一句“束缚”,却让人读来倍感压抑。叙述者以日常场景切入内核,不需要借助于背景渲染,也没有直露的人生感叹,却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亦步亦趋的阅读下去。

二、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叙述者身份

诗歌的叙事性,是调整诗歌情感表达节奏的一种手法。受述者有时候已经厌倦了全盘接受式的阅读体验,而倾心于富有含混可能性的参与式阅读。这是因为叙事性的诗歌散发出生活的气息,勾起受述者的生活记忆,让诗性的语言在生活中扎根,却又具有高于生活的经验性魅力。

叙述者对叙述节奏有着直接的掌控能力。他可以在认为有必要的地方停留,使某一情境状态无限延伸,超越时空的限制,以扩展的姿态表达瞬时的感受。此时,诗歌的气度由于空间形态的密集而更加庞大。在诗人眼里,叙事性“使诗歌从一种‘青春写作甚或‘青春崇拜转向一个成年人的诗学世界,转向对时代生活的透视和具体经验的处理。

叙述者的存在,使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变为行动主体。叙事性的诗歌写作精确了话语指向的方向性,把语言对词义的内部指向改变为对存在的外部指向。诗歌由原本静态的意象排列变成了动态的行为序列。受述者在直观地接受诗歌表达的意境的同时,还能看到另外一个开放的情感空间。尽管事件本身不存在逻辑联系,一首诗歌可能会是几件事的松散组合,但叙述者的存在以及叙述性的语言选择赋予了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诗人并不打算还原生活,而是通过叙述者的话语转换,对现实进行写意性的表现。于是语言的内在联系性被削弱,非时间承续的表现形式更为突出。

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意象而存在,叙事性的介入使意象成为了情绪流的引导者,意象的稀疏或紧密,都会对情绪的流淌造成气氛上的预示。构成诗歌文本的一个或多个意象,本身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意义单元。它们在诗歌中占据着某一个或者多个位置,成为串联起整首诗歌的叙事“骨架”。“这就是被我们自己遗忘的灵魂/一个夜半的车站:没有任何车辆到达/也没有任何出发”,言简意赅的措辞,只说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却也足以展现出词语背后的广大空间——人生。诗人从时间维度出发,以回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思。而时间上的连续和表达上的循序渐进,又突出了生命之高度与深度。《挽歌》不仅是一曲时间上的挽歌,也是一曲人性的挽歌。

在意义层面,叙述者的存在拉开了诗歌创作者与表达者的距离,使得诗歌在抽象领域的意义深度被削平,代之而起的则是空间意义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包容性给了诗人更广阔的表达视野,面对生活中的庞杂信息,诗人发掘出比朴素的美丑更加普遍的世俗善恶。孙文波在谈论9O年代诗歌与上个时代的差别时说:“与80年代不同,关于诗歌的神性,它使人获得某种带有某种绝对值的超人类价值的认识:关于语言的纯洁,它的不可动摇的绝对性,多多少少已被抛弃……这样一来,从另一种意义上讲,9O年代的诗歌可以说是‘世俗的诗歌……它是一个返回而非脱离的过程。”

在话语层面,叙述者的存在改变了诗歌话语的言说方式。诗歌叙述者将创作者的泛滥情感进行叙述处理,以语言的叙事性对情感进行冷处理。诗歌的抒情尺度与表达效果是一对微妙的矛盾体,任何冲动的情感都不足以成就一首成熟的诗歌。80年代的诗歌大都是冲动的、激情四射的,诗中喷薄而出的是诗人热烈的情感。而90年代的诗歌就隐忍克制的多,只闻大喜大悲,不见笑声眼泪。“而一生沧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及高高掠过这石头王国的鹰/是他承受孤独的保证/没有别的,这是最后的营地,无以安慰/亦无需安慰”。《最后的营地》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抒情方式,没有言辞激烈的职责和咒骂,而是以沉默的退守为姿态,冷静地蔑视这个世界、这个夜晚。

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个人化创作情感的表达。既然有个人性的成分,就难免会存在接受上的限制。原本私人化的情感被受述者普遍化,抽象的诗情也借助意象而更加具体。读者如果缺少对作者的生命经历与创作情感的了解,就无法进入作者写就的诗歌系统。而诗歌中的叙事性成分就是缓解读者阅读陌生感的接受通道。情境的设计与动作的安排,呈现出双层结构的表达模式——指向现实的叙述性表述,与指向情感的抽象性传达。这就需要一个或隐或现的叙述者,告诉受述者:抒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叙述背后蕴含着更丰富的情感内容。而叙述背后内容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又依靠叙述性的诗歌意象来承担。

在王家新90年代的写作实践中,诗人不再是被时代叙事的人,而是主动地离开宏大叙事,以极强的主体意识叙述他者的人,表现出高度的灵魂自觉性。在摆脱了过去那种集体叙事的混沌、盲目的意识之后,诗人跳出了旧的话语框架,将个人命运、理想激情和蓬勃的创造力一并融汇进新的写作实践之中。原来诗歌中执掌一切的抒情主人公隐退,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诗行中时隐时现。普通平民视角的切换意味着诗人放弃了救世主的身份,也放弃了被救者的身份。诗歌可以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可以从民间情结的角度写,也可以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写。诗人不再依赖政治抒情时期的仰视姿态,而回归一个自然人、自由人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

叙述者与诗人主体的分离,让诗歌的表达视野更加开阔,叙述人格具有了完整独立的轮廓;叙述者与文本的间离,让受述者得以保持理智,有选择地参与到叙述话语中,改变被动的接受地位,进行互动式的参与阅读。可以说,诗歌叙述者的引入,不仅改变了诗人写作的思考角度和完成方式,而且也改变了读者阅读诗歌的接受体验和审美模式。

三、结语

无论采用叙事或者抒情手法,诗歌的艺术本质仍然在于情感的表达。在现代社会的多样化与复杂情态中,只有赋予诗歌文本更强的综合性,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手段,才足以表达现代人的意识与经验。诗歌的叙事性纠正了过于苍白的抒情堆砌,情感的适度“清零”有利于诗人情绪的顺利表达。而叙述者的存在,不仅改变了诗歌的整体风格,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受述者的积极性,参与到诗歌意象的解读中去,构建个人化的解读框架。叙述者给了诗歌除象征、隐喻等现代化手段以外的全新面貌,让受述者能够既读出一个故事,又读出一种情绪。在叙述者的“转述”之下,原本被视为异质性因素的叙述性、戏剧化表现手法不再与情感咏叹格格不入,而具有了解构历史的宏大格局,或者巧妙反讽的黑色幽默。

诗歌叙事性的发现与实践,标志着现代诗歌具有了越来越开放的写作姿态。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需要复杂多元的诗学景观。诗歌的叙述者作为诗人与受述者的沟通中介,扩展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张力,让文本具有了更加立体的解读空间。其在诗歌中的叙述性身份,是我们解读诗歌叙事性的一个典型元素,也是剖析诗歌叙述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家新.王家新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谭君强.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J].思想战线,2013,4(39).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3:耕牛的叙述作文700字

当金属环刺破鼻子后我成了一头耕牛。

当金属车开进地后我忽然发现原来耕牛也可以不拉犁。

题记

鞭子劈空抽了下来,打在了我厚重的皮毛,然而我还是感到了阵阵的疼。于是我抬起头望一下远方,向前挣扎一番后,目标好似近了一些。

这就是我的生活,一头耕牛将要走完一生的生活。泪无端地涌了下来。

夕阳已经落下了山,春天的`风不再寒冷却依然带着丝丝地凉。然而汗水早已湿透了我的全身。前边的树在不停地摇晃,忽而左,忽而右,让我晕眩。于是我低下了抬着的头,步子也随着沉重了起来。然而那鞭子又一声呼啸抽了下来。

这就是我的生活吗?泪早已流满了面,和着那汗水滴在了这泥土芬芳的土地上。鸟儿都已归巢了。忽然想起了母亲,那头为人类拉了一辈子犁最后劳累而终的老黄牛。

我感到了悲哀。这就是我们耕牛将要走完一生的生活吗?

院里忽然多了一个大家伙,总是静静地靠在那里。

一天,它忽然怒了,发出震天的响,喷着黑烟风也似地去了。一阵惊讶后,我又恢复了平静,因为我还要出工,我还要犁地,那只让我心惊的牛鞭始终默默地斜插在那里。

春风又吹起来了,该犁地了吧!我极力地向着那田野的方向眺望。

然而没有人让我去犁地。那张我拉了多年的铁犁分明就立在那里。

慢慢地咀嚼中,我无法再平静。我感到的是奇怪与惊讶。当金属刺破鼻子之后我成了一头耕牛,然而为什么这时耕牛还不去耕地?

春天还没去耕地。我无法相信自己,更无法相信自己的主人。

终于有一天,我挣脱了。我兴奋地奔向那熟悉的山野,泥土的芬芳早已迎面扑来。鸟儿围着树,绕一圈,啼一声便不见了。我抬起头望着那耕作过的土地。

忽然间,我愣了。原来大家伙也在,它依然喷着黑烟,后面却拖着铁犁,缓缓地过后,那充满生机的泥土便翻了起来。

无奈中我叹了一口气,存在变了,世界变了,我们也应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我是一头耕牛,但我不必像母亲那样劳作一生。生活随着存在在变。

篇14:泪的叙述作文900字

泪的叙述作文900字

时间的闹钟,那么快,那么快,那么快,转眼已经十几年来吧!从我悄悄地降临到这世上到开始学步再到如今的活蹦乱跳,在这期间你不仅要照顾我,还要为我的病而担忧,更要教我做人的道理,这些年来,从一无所知到一片彷徨再到天真无邪,然后是稚嫩成熟的考验与风风雨雨,只有你,才愿陪在我身边。小溪给予大海的感恩,露珠给予小草的甘甜,野花给予大地的芳香。然而我……试问:你的爱我如何感恩?我没有富有的钱财与精力,也没有勇气对你说感恩,更没有多好的表达能力向你去表达出来。

我就只有这篇“心的汇成”来表达我一棵小草对你一片大地的感恩!敬爱而又庞大的大地,我不知如何表达我这一颗小小的嫩草对你这伟大的土地如何去感恩,但我是记得,明白的,更是深深领悟得到的,你对我的爱远远超过了我对你的感恩,我给予你的也远远抵达不了你所给予我的,但请相信我的这颗心和你的那颗心是一摸一样的,我们都同样的深爱对方,理解对方,甚至去在乎对方,我们也一模一样不是吗?虽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因为狂风与暴雨的来临而发生小小的争执,但我知道,你的心那么大,早已忘记了它!而我却深深的记得,那是我们所说的一举一动,没错,每个字都已我的利益为首者进行深深地沉思与谨慎的考虑才讲出来的,而我却错认为那是你的自私与孤傲的结晶,是的,那是我错了,可以原谅我吗?有时候,我也挺嫉妒的,为什么你总是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心与平等相待的博爱精神来对待我的同类,给予它们的,与给予我的.一样,难道我不是它们当中的幸运儿吗?不是的,我不相信!于是我将我的嫉妒与愤怒撒到了你的身上,而你却一言不发继续默默地看着我成长,我也知道,你也别再伪装了,曾在无数个黑夜与暴风雨掺杂的晚上都是你替我承受的,我知道,我也感动,但我却从未讲出,那是因为我要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将它用我独自的语言记录下来,讲给所有来听,让它们明白我的妈妈究竟是多么的博爱,多么的伟大,但我也要告诉它们:不要羡慕,也不要嫉妒,那是因为在你们的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的母亲,最后,要学会去珍惜与感恩于它!大地母亲,你知道吗,小草我终于长大了,终于讲出了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我很开心也很快乐,这是我一棵小草的独白,更是对你大地母亲的感恩,在这寒冷的冬天内,我已经沉睡,愿你能听见我内心的独白!

篇15:叙述我的幸福作文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日子,音乐家——蝉,不再鸣叫;伴奏的树木,不在作响;旁观的鸟儿,不再发出赞叹;太阳辞职去三亚度假了,乌云打起了免死金牌,放学后,五年五班格外安静,但是,这种静静的可怕,那是因为……

放学后,老师让我宣布一件事:“因为各种原因……嗯……所以,我要转学到福州了,大家……再见。”

“什么?”“怎么可能?今天又不是愚人节。”“张铭洋,你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你开什么玩笑?醒醒吧!”“呵呵,这种宇宙级的玩笑一点也不好笑,是吧?”我笑了,不过,这是一个苦涩的笑,里面包含着嘲讽与凄凉,当我看到同学们惊愕的表情;当我听到抽泣的声音和喃喃低语的“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时,我的心狠狠抽动了,我明白了,这一切已成定局。

大多数同学都哭了,就连我的死对头——陈博霖,也发呆了,也木然了,就连一直以坚强,一爱笑著称的我也哭了,那时,我望向天空,天空一改以前的乌黑,早已换上了一片湛蓝,一片云,正想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渡过。我明白了一句话: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有时候也并不是为了欣赏天空,而是为了让泪不会流下来,但是,泪,还是在不轻易间如流星坠落般,划过脸庞,滴落到地板上,溅出一朵美丽的水花。那时我的眼底划过一丝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与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上,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赵老师送我的笔记本的第一页上,写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字样时,嘴角划过一丝淡淡的微笑。

篇16:叙述错误的作文

关键词:狄更斯 《双城记》 叙述声音 全知叙述者

《双城记》作为查尔斯·狄更斯传最为广泛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爱与复仇的故事,小说的情节设置与狄更斯其它的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狄更斯本人所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实验性作品”,但同时也是他认为最为成功且最为喜欢的一部作品。

自《双城记》出版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了文本解读。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领域、人道主义主题、人物性格,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等,诸多学者对《双城记》所做的研究为解读该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文本叙事的学科,为解读文本的叙事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虽也有学者将叙事理论应用于其文本分析中,但多是聚焦于叙事视角,鲜有学者用叙事理论解读文本中全知叙述者的声音,因而,对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全知叙述者声音的解读对厘清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叙事理论体系中重要一环,叙事声音是任何叙事作品都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叙事声音也就是叙事主体的声音,它解决的是“谁在说话”的问题,这个叙述主体既不是小说作者本人,也不是文本中的隐含作者,这两者均不能成为独立的叙述主体来叙述故事,前者不能直接进入叙述层面,而后者只是文本内体现作者思想规范的一个概念,因而他本身是没有声音存在的。因而,这里所说的叙述主体是指存在于小說文本内的叙述者。叙述者在任何一个叙述文本中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热奈特在《新叙述话语》中指出,“无叙述者的叙事, 无陈述行为的陈述纯属幻想, 因而不能伪造”,而叙述者要发出叙述声音,首先要有一个观察的视角,也就是“谁在看”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热奈特提出“聚焦”这一概念,并将聚焦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主要采用零聚焦的叙述视角,并将叙述话语权赋予一位独立于故事之外的占主导地位的全知叙述者,整个叙事都由他来安排。

一.描述背景的声音

全知叙述者是一种上帝似的叙述者,他在叙述结构中扮演着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角色。因此,在《双城记》这部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的小说中,全知的叙事模式可以合理控制叙述节奏及安排故事情节的呈现方式。

全知叙述者知晓故事中的一切,同时也可以控制整个叙事,因此,在《双城记》一开始,他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声音置于故事本身,相反,他为故事提供了一个总括的社会环境,开篇第一句,“这是最好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从叙述者的这一句声音中便可知道叙述者将会把整个时代囊括进故事。全知叙述者通过大量描述性的声音,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猖獗的犯罪行为和受压迫人民的生活。在之后故事叙述展开的同时,全知叙述者也仍没有停止对社会状况的描写。在叙述大革命准备阶段时,全知叙述者暂停了叙述时间,并把叙述故事的声音转为社会环境的描述,为了避免重复,他采取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来侧面反映黑暗的社会状况。在这些描述中,全知叙述者使用了“可怜的”“不足”“发霉的”等带有叙述者感情色彩的词语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逼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全知叙述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叙述声音局限于通过采用直接描写来反映故事的社会大环境,他同时借助一些意象来影射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其中一个典型的意象就是“红色”。

在整个叙述中,红色这一意象出现了五十多次,它与故事的背景,流血与革命正相吻合。当红酒从破掉的酒桶里面流出时,全知叙述者提及街坊们用手指蘸着红酒在墙上写下“血”字,这预示着当风暴来临时必定会有流血。红酒是血的象征,而全知叙述者对人们争相恐后去啜取地上的红酒的描写也为后来大革命爆发后一些革命者变得更加嗜血做好了铺垫。随后,当描写断头台吉罗婷时,全知叙述者也将砍头人的血比作是为“吉罗婷”提供的红酒。革命爆发以后,革命者戴的帽子是红色,穿的衣服也是红色,人们变得越来越疯狂以致丧失理智。“一片血与火的邪恶气氛”,全知叙述者对红色的重复叙述揭示了革命者的狂躁。

此外,故事中的人物对红色也有深刻的印象。从零聚焦角度叙述文本使得全知叙述者可以自由发挥其全知全能的权利,这一方面自然有利于对叙述故事的掌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文本缺乏一定程度的可信性,因为全知叙述者可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来引导读者的价值判断,“这不仅会破坏文本的真实性,也会损坏文本的戏剧性”,因此,在叙述人物对红色的态度时,全知叙述者并没有一味地采用零聚焦,相反,他将自己公开的声音隐退,而将自己依附于故事中的人物,从而由零聚焦转为内聚焦,“表面上看似乎‘全知全能’的权威消失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特定目的的一种自我限制”这种转换到故事中人物的视角使叙述更为可信,同时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但尽管聚焦发生了变化,且叙述者和聚焦者并没有统一于同一个体身上,然而全知叙述者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叙述话语权,因此,叙述声音仍然是由全知叙述者发出。当革命来临时,通过洛瑞先生的视角,“院子里阳光一片通红......那决不是阳光染的,也决不是阳光所能消退的”,吞噬一切的红色与故事开头四处流淌的红酒形成呼应。

除了对故事发生的社会大环境的叙述之外,全知叙述者还将自己的声音置于对人物状况的描写,这些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在被囚禁期间,马奈特医生十八年间从未踏出过那间“牢房”,甚至吃的食物都是从一个没有玻璃的窗户那通过滑轮运送上来,而“牢房”自身则是“又黑又暗......窗户是开在屋顶的一个门.......透进来的光线很少”,叙述者将这种生活环境总结为“已经没有任何健康生活和高尚志趣的希望”,这些描述和他被“复活”之后由于这种折磨所导致的糟糕身体状况正相吻合。和描写社会大环境时所采用的叙述手法一样,全知叙述者这里也没有一味使用零聚焦,而是转换为洛瑞的眼光来叙述故事,比如马奈特医生的几次精神休克,当全知叙述者弱化自己的全知视角时,这种故事内人物视角和故事外叙述声音的结合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使读者更近距离了解马奈特医生的状况,同时加之故事内人物视角的局限性,全知叙述者也可更好地隐藏马奈特医生被关入监狱的原因。

二.设置悬念的声音

全知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从宏观社会和微观人物等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叙述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压抑黑暗的社会环境使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也蒙上一层隐秘色彩,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经历也更加使生活在文本之外的读者对文本故事更为好奇。因此,全知叙述者对社会环境的叙述中还经常夹杂着悬念的设置。

从故事的一开始,文本便充满了悬念,在描述完本来就已经令人困惑的“复活”消息之后,全知叙述者暂停了叙事的进行而直接站出来面对读者并发表了他对“秘密”这一话题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在故事叙述还未完全展开之前全知叙述者对这一话题插入的评论性声音使得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复活人及其背后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紧接着,叙述者把这种悬念延伸至人物,全知叙述者逐渐将自己的声音让位于人物对话,

“埋了多久?”

“快十八年了”

“你没想过还会被挖出来吧?”

......

这段对话充满了悬念,被埋了十八年又怎么会复活?围绕着马奈特医生的悬念也逐渐展开。当马奈特医生见到自己的女儿时,全知叙述者用大量的声音来描写这对父女团聚时的情景,“他倒在她怀里,脸埋在她胸前......他曾经经受的奇冤大难,如此令人不寒而栗......”,叙述者暗示马奈特医生入狱前遭受了不公的对待和折磨,这是“奇冤大难”,但被关入监狱的原因,叙述者只字不提,这使得读者对故事的过去及未来发展走向充满了想象。

在悬念的设置上,全知叙述者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一旦悬念被引出,通过行使自己能够自由穿梭于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的全能权利,他将叙述对象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城市,而当本应该继续叙述原本城市的故事时,由于故事层面的时间依然在按照线性顺序继续,在叙述话语层面全知叙述者则有意将原本的悬念搁置,从而借此将悬念拆碎分散于整篇小说中。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连贯性,叙述者设置了几个典型的意象通过重复叙述(repeating narrative)来串联两座城市。对于马奈特医生而言,这个意象就是做鞋。每当十八年前的事情被提及,他总是会变得精神异常虚弱,正如他在监狱中时的状态,每当这时他便会拿出做鞋的工具并埋头于这项工作。整个小说中,另外一个充满悬念的人物是德伐日太太,与其他的革命者不同,她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去准备革命,每当她丈夫犹豫时,她总是会鞭策他继续为革命做准备。“太太咬着牙,狠狠地打了个死结”,通过全知叙述者对这一动作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她的失望及愤怒,但却不知她为何反应会如此强烈。与此同时,全知叙述者也叙述了此时德伐日的状态,“微微低着头,双手倒背在身后,像个严师面前规规矩矩非常听话的小学生”,叙述者加入了自己的比喻来描写这对夫妇的关系,从而也更增加了德伐日太太的神秘性。显然,德伐日惧怕他的太太,但实际上,由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可知,几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对这位太太充满了畏惧。她甚至给仅仅见过几面的露西和洛瑞心里“投下了一道阴影”,在得知丈夫达奈依然安全之后,露西和德伐日太太有过为数不多的一次碰面,这里,全知叙述者将自己转为一个旁观者,而将这次不愉快的经历通过露西的同行者洛瑞的视角来呈现。“在接触到这只手时,有什么东西使露西楞了一下.......满怀恐惧地望着德伐日太太。德伐日太太则用无情的冷眼,迎视着她那上挑的眉毛和皱起的前额。”,紧接着,全知叙述者又叙述了洛瑞对这位女士的印象。在意识到氛围有些尴尬后,洛瑞试图缓和这种气氛,但“洛瑞先生说这些宽心话时有些吞吞吐吐,他越来越觉出那三个人冷若冰霜的态度”,洛瑞和露西两人都不知道德伐日太太的态度为何会是这样,读者也是一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者仍是仅仅不断陈述这些事实而没有对其原因加以说明,一方面,叙述者将德伐日太太的身份埋藏至深,另一方面又不停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描述她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从而不断深化德伐日太太身上的悬念。德伐日太太的每次出现都会伴随着编织的意象,从德伐日太太的出场,全知叙述者将编织的意象一同登场,此时这一动作并不太能引起读者注意,女人做针线活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反而是一种心灵手巧的象征。德伐日太太的第二次出现并没有占据叙述者过多的语言,但却刻意强调了“正在编织”,这种刻意的强调使得读者开始留意该动作,但对于编织的东西仍没有一点信息。接着,编织再出现的时候,德伐日说他的太太“把要记的事全都编织下来”,和全知叙述者一样,他知晓编织物的内容,但却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反而是德伐日太太本人说这是裹尸布,由此可知编织物显然是一种不吉利的物件。而她唯一一次手里没有编织物的时候,“太太那只果断的右手拿着的,已不是平日那轻软的织物,而是一柄斧头,腰间还挎着一把手枪和一柄快刀”,由此叙述者暗示编织物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三.公开的评论性声音

无论是故事的背景,還是令人疑惑的悬念,全知叙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情节叙述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叙事,但他也可走到台前直接面对读者对故事给出自己的评价或判断,从某种意义上,“在全知叙述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是很近的”,因而,全知叙述者可被视为隐含作者的发言人,他公开的评论性话语实际上也可被视为是隐含作者的评论。全知叙述者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这种评论性话语的传达,第一是直接给出自己的评论, 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的观点更为主观,他不会刻意去掩饰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叙述侯爵时,全知叙述者对他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但紧接着“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是靠不住的”,这是全知叙述者对上层的一种讽刺,在这表面的宏伟壮观之下,“谋虚逐妄的痼疾毒害了每一个趋奉大人的人”,隐含作者对这些人充满了厌恶,借助全知叙述者的声音,他向读者传达了其价值取向。不仅仅是针对故事,叙述者还对革命本身进行了评价,“用相似的大锤再一次把人性击得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相同品种的果实”,对隐含作者来说,这正如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所表达的,革命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是一个新的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而进行新的压迫,这种思想和狄更斯所创造的隐含作者所属的阶级局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直接的干预性评论往往会打断文本的叙事节奏,从而在读者与文本间产生距离感,而且这种评论会使文本带有强烈的叙述者的感情色彩,而另外一种间接的评论方式则相对更为温和,也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在这种评论中,叙述者通常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且不会直接面对读者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将自己的评论性思想融入叙述话语中或是对人物对话的安排中。故事中侯爵和他侄子达奈的一次对话使这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一直翻不了身,你恐怕早就一纸‘空白逮捕令’把我送去终身监禁了”“那有可能......为维护家声,我很有可能让你落到那种境地”。对于侯爵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宁愿放弃身边的一切,乃至亲情,达奈对他们所处的阶层所犯下的恶行一清二楚,而侯爵却坚信“对权贵的憎恨就是下等人对上等人不由自主的敬畏”,达奈深知自己永远不会真正融入这个阶层,因而他宣布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这是叙述者、读者以及达奈自己所希望看到的,这也是隐含作者所赞扬的,通过这种对话,将评论融入到文本中,不仅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产生更为客观地效果。

通过对《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叙述声音的分析,不难发现狄更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作出的不同于他其他作品的成功尝试,借助对背景的描写,巧妙的悬念设置以及评论性的声音的渗入,全知叙述者将复杂的故事情节再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解读该文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Foster, John. 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 [M], ed. A.J. Hoppe. London: J.M. Dent, 1966:282.

[2](法)热拉尔·热奈特,《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51.

[3]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15.

[4]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事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4.

[5]申丹.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 [J]. 国外文学 1995: (02):03-11.

上一篇:本人自传下一篇:商户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