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现代诗歌

2024-05-03

称谓现代诗歌(精选8篇)

篇1:称谓现代诗歌

称谓现代诗歌

父母从叫宝贝开始

给我们一个来世的记号

稍长,叫我们小名

让别人记住这是他们的孩子

长大了

称谓在家变成了出生的顺序

在外大多叫学名

可父母不论叫我们什么

都显得那么亲切

温馨的亲情在呼唤中弥漫

亲人之间的称呼

延续了传统

辈分尚能泾渭分明

素质差的丢了辈分

要么尊口难开,或者对年龄比自己小的

直呼长辈小名

也会让人当面教训

以前,常听人叫上司为老板

或者老大

更有甚者自称奴才

叫上司为老爷

即便老爷比自己小

也叫得十分自然

这些司空见惯的称谓

人际关系在其间不断升温

依附成为一种本能

身居要位,未扬眉时

一些人可以做到见老喊老,见小喊小

见女人时,双眼一眯

叫美女,眉开眼笑

自然得如怡人的.空气

让人觉得识大体,懂礼仪

最可怜光宗耀祖之后

对别人的称谓五花八门

叫得煞费苦心,叫得亲疏有别

个中藏深意

可笑年龄也随着职务节节攀升

原来叫姐叫哥的

改为学名,不高兴时

直呼大名

或在姓前加个小字

突出自己的尊贵

最搞笑的是他们带头乱了辈分

先前叫叔,叫大爹的

光耀门楣后叫书名

甚至叫人家小名,或是出生顺序号

要么一律姓前加个小

和爹娘叫的一个样

这是官本位的活灵活现

生动传神得让人忍俊不禁

既然能够做主

叫别人什么,也许大家都无所谓

虽叫同志最好,但要志同何其难

公开叫叫,无伤大雅

私下,实在难能其贵

最可恨男女同志之间搞暧昧

和爹娘一样喊

宝贝,宝贝

篇2:称谓现代诗歌

白银亮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可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制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一点在称谓礼仪上看得最为清楚。本文对中国现代称谓礼仪的成因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称谓礼仪;正式称谓;非正式称谓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⑴133 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在中国现代社会,见面称呼一个人时,在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在下层社会和非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非正式称谓礼仪,把上层社会与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正式称谓礼仪。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其实称谓礼仪的使用随具体情况的不同非常灵活,难免有两可的情形。称谓礼仪最能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反映出来,从中也最能看出人与人在等级与身份上的差别。分述如下:

(1)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交际礼仪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称呼名字(不含姓);第二,以“老”、“大”或“小”等字加“姓”称呼对方;第三,以亲属称谓相称;第四,下层群众日常口语中使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例如“掌柜的”、“老头”、“哥儿们”等,含有封建色彩,或格调不雅。第五,如果是复姓,可仅以复姓两字称呼对方。在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或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多为两字,一个字的名,叫起来像昵称)。朋友、邻居和亲密熟悉的人之间,在非正式场合是以“老”、“小”等字再加上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的,如“老张”、“小王”等。“老”与“小”从字面上看体现的是年龄差别,但暗含着阅历、资历的差别。这种分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上,年龄和身份一样重要,或者说年龄就是一种身份和阅历。“老某”,含有 1 敬重之意,“小某”含有可爱之意,这是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原则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亲戚之间在非正式场合一般是以亲属关系来称谓的,如表兄、姑妈,等等,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传统上,下层老百姓较重视血缘、亲缘、辈分、年龄、资历等,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安土重迁,人们的交际范围很有限,大都仅局限于亲朋好友这个圈子,仅限于熟人之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是有亲缘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常说“是灰比土热”、“血浓于水”、反映的就是以血缘为重、以血缘、亲缘关系来对待人的思想,也体现了亲疏贵贱的等级观念;即使都以亲属来称谓,也是分远近等差的,也就有了贵贱之别。例如父亲方面同姓的亲属称为“堂”,意思是同一家的,是本家姓,是由男性亲属延续出去的,有血缘关系,在家谱和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方面或父亲方面由女性亲属延续出去的亲属称为“表”,与自己的姓不同,只是表面的亲戚了,在家谱中是没有任何表亲的,形同外人,所以有“一表三千里”之说。

亲属称谓制度产生很早,早在血缘家族阶段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

⑵24 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亲属称谓在原始社会中蕴含着家庭礼仪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属称谓的礼仪功能与作用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血缘、亲缘观念是一套现成的、无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框架。以亲属来称谓一个人,实际是交际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宗法血缘、亲缘观念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以亲属称谓一个人,既是在给交际对象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在给主体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它既界定了一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界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也界定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举止言谈、穿着打扮的角色形象,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因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客体,反 2 之亦然。所以在中国以亲属称呼一个人,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也是一次以情感人、以义动人的感情“公关”。对方接受了称呼,就是接受了礼的约束,就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一定的亲情和善意,否则“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就会将交往对象置于禽兽的境地,这是交往对象所无法承担的后果。所以亲属称谓对于一些油滑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得心应手的绝妙棋子,在人际交往中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对于一般人的社会交往,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同小可,这就造成在中国现代社交生活中亲属称谓礼仪在非正式场合和乡下老百姓中比较流行,还具有相当生命力。

(2)正式称谓礼仪。正式称谓礼仪是市民阶层、职业人员在公务、商务场合,或在会议、典礼和各种仪式中所用的称谓礼仪,包括专语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职称称谓、学历称谓、谦称与尊称和姓名称谓等。

专语称谓包括“同志、“先生、太太、(某)小姐、女士”等称谓语。“同志”作为男女通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通行的一般个人称谓,那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一称谓是近代以来随着“革命”运动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同志的称谓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同志”一词还是很流行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同志一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国际商务和政务交往中称呼同志会产生较大的文化障碍,因而不便使用;国内由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又由于可用于不同人群的称呼很多,同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在党政机关等范围使用,出现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同志”已失去对一般男女个人称谓的通用性。它的通称功能已被新兴的称谓语“先生”、“女士”、“小姐”等所肢解和取代。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包括许多中国网站,同志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它被用于男女同性恋之间的称呼,新闻报道中也常用“同志”指称男女同性恋群。可见同志的“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志,不一定是政治志向,也可以是“性”趣志向。所以出了国门,不可对人乱叫同志,以免误会。

“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词语,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这些称谓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⑶651“先生”一般用于涉外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也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教师等。对已婚妇女称“夫人、太太”、“女士”,是从其丈夫的角度对她的尊称,3 妻以夫贵,解放后也已很少使用了。“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解放前,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才叫小姐,解放后除了外交场合也已不用。解放后“先生、女士、太太、小姐”之所以很少使用,是因为现实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个人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和界定,“先生、夫人、女士、太太、小姐”这些称谓被认为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而被人们抛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人们对有身份的女子尊称为“小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卡拉OK与夜总会等逐步流行,到那里休闲的女性多被称为小姐。这个称呼既新颖别致,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因而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后来社会上凡是年纪轻些的女士都叫“小姐”,⑷129 尤其是酒店、饭店、舞厅、歌厅、浴池、发廊的年轻女服务员,人们多称之为“小姐”,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女性的称呼基本一致。此后不少文化娱乐场所趁政府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之机,利用色情牟取暴利,有一些小姐干起了“三陪”生意,随着“小姐”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大,其色情味道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小姐”的适用范围缩小,成为专门用于对提供性服务的年轻女子的称呼。所以现在礼仪场合一般不用“小姐”来称呼人,除非在“小姐”前面加上姓,叫“某小姐”。

中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职务、职称、职业等相称。例如在行政机关里有部长、厅长、司长、局长、区长、科长、书记等职务;部队里有军长、团长、排长等职务,在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主任等职务,等等。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古代官场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与此相关,还可以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等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对政治权利十分重视和敏感,所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常常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诸如“某处长”、“某局长”、“某主任”、“经理”、“厂长”、“校长”,等等,体现出下属对上司的恭维和抬举,或 4 者说是“尊重”,显得较为正式;在封建社会里做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好处,它能极大地提高本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被看成是“人上之人”。“有权就有一切”、“官大压死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谚语就反映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官文化心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一个人是何种职业,身份高低,都喜欢用行政官员的级别来套一套,权衡一下,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高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今天人们以行政职务相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亲身感受和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为生存自然要重视金钱、财富,看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等级。人们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老大”等格言警句就说明了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程度。商务往来中,人们张口一个“王总”,闭口一个“李总”、“赵董”,经理人指点江山,企业家声名赫赫,人们把他们看作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有口皆碑,是理所当然的。

在社会交往中,现在人们常常以职业相称(或在职业前加姓)。职业称谓在古代也很流行,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现在,职业称谓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交际环境中。有些职业称谓本身带有一定的尊重对方的职业和劳动的味道,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例如“老师”、“医生”、“李会计”、“赵编辑”,等等,又如“师傅”这一职业称谓,专指具有某种技艺的老工人,有时候还可称“老师傅”,更是含有对长者的敬意。还有一些职业如司机、邮递员、护士、警察、门卫、清洁工等,社会地位较低,它们本身不含有敬意,也没有贬义,属于中性词,但是如果被称呼者与称呼者有地位差别,或者说话语气不庄重,在这种情况下以此类职业称呼对方,容易冒犯对方,成为一种侮辱,因而是不礼貌的。称呼这类职业的人员时,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在这类职业后面再加上“同志”或“叔叔”之类的亲属称谓。以职业称呼对方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我国过去人们的职业十分固定,不像今天社会上的人们职业不固定,可以随意跳槽,可以跨行业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 5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称呼较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属性等“社会”的因素,而没有体现个人的品格、个人的能力等“个人”特征的东西。职业是一种社会角色,用职业相称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⑸392 对人分内外、亲缘有远近,男女有尊卑,辈分有高低,年龄有大小,资历有深浅,职位有高低,这既是划分贵贱的标准,也是体现贵贱的标志。现代中国虽然在政治、法律上否定了等级制度,但并不等于社会上没有旧的等级观念遗留,并不等于现实社会没有上下层之差别。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目前贫富悬殊、社会地位差别巨大,社会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等级观念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称谓中的等级色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在现代中国,按照礼仪要求,对于有高职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以称呼其职务、职称和学历为宜,例如“书记”、“部长”“教授”、“博士”、“总工”,等等。在目前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下,称呼对方高职务、高职称、高学历,是对对方地位、身份等级的认可,也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和敬重,是对对方社会贡献和价值的认可。现代社会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正面激励作用,将荣誉与贡献挂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所以等级观念对于社会有其有益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

受封建等级制与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礼仪的正式称谓用词还有谦称与尊称,两者相对而言,此外还有贱称。中国人传统上自称往往很谦卑,如称自己为“愚”、“卑”、“敝”“寡人”、“臣”、“在下”、“仆”、“贱姓”、“卑职”、“小生”、“小人”、“牛马”。或自称自己的姓名或名,也是一种谦称。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等等;妇女的专用谦称有“奴”、“奴家”、“婢”、“妾”等。中国古代,直称对方姓名往往包含有对对方厌恶、轻视的意思,可称之为“贱称”,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在中国古代,尊称对方有以下六种形式:第一、使用专门的尊称词语,例如“夫子”、“先生”、“君”、“师傅”等;第二、称对方的“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第三,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第四,6 在姓、名、字、号前加上某些表敬的词,例如称对方“贵姓”、“大名”、“尊字”等;第五,把“老”字加在对方姓氏后面,例如“李老、赵老、邓老”等,这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第六,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之人。中国古代的谦称与尊称十分发达,用词丰富,这是现代称谓礼仪无法相比的。谦称与尊称既是中国古代等级观念、等级制的一种产物,也是中国人在等级制环境下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在中国现代礼仪中,谦称在口语交际中已不多使用,但谦称在书面语交际中还有较多的体现,因为口语是语言的一种革命性因素,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比书面语发展变化得快,书面语显得比较保守,所以到今天,书面语中除了保留了较多的文言词语、成语、格言之外,还保留了旧时代的许多谦称习语;

以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之人,也是一种尊称,较为正式,这是中国现代礼仪的一个特色。它既显得亲切、近便,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喜爱、欢迎和尊重,也意味着把对方看作是自己圈里的人,是“自己人”,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如果不以亲属称谓,就意味着把对方看作圈外的人,对方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是“外人”,对方的存在即使不能说对自己毫无意义和作用,也被自己看轻看贱了,也就谈不上对对方太多的人情了。

称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称谓礼仪,从而形成了一个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极其庞大的称谓礼仪文化系统。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称谓语和称谓礼仪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4]良人著.美风华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荀况,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Appellation etiquette analyzing of modern China

Bai Yinliang(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 There are 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and in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in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 more often shows one person’s identity and status degree , grading concept is strong as it has historical cause.Feudal society spanning two thousands years in China is a grading society.Chinese etiquettes emphasize grading long time ago ,emphasize “separating” ,say grades in gentle and simple ,sequence of the older and the young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ve their own appellation , these phenomena can be found easily on appellation etiquettes.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 forming.Keywords:appellation etiquette formal appellation informal appellation

作者信息:

白银亮——1963年生,男,籍贯:内蒙古乌盟察右中旗。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西文化、商务礼仪、民俗学,并在这些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著发表。

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号码:066004 E-mail地址:711baiyinliang@sina.com 宅电:8079956

篇3:称谓现代诗歌

一、“大”的义项

大: (1) 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对象 (跟小相对) ; (2) 大小 (的程度) ; (3) 程度深; (4) 用于“不”, 表程度深或次数少; (5) 排行第一的; (6) 年纪大的人; (7) 用在时令或节日前, 表示强调; (8) (dà) 姓; (9) 敬辞,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大: (方) (1) 父亲; (2) 伯父或叔父。

大: (古) 又同“太”“泰” (tài) 。

本文所选词对应的义项为第 (5) 条, 即排行第一的。

二、词条辨析

(一) 大伯子:

<口>丈夫的哥哥。新旧版本同义。如果丈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哥哥, 究竟是指哪一个呢?这样就不准确了。如果丈夫就是排行第一的, 则无。当为:丈夫的大哥。

(二) 大伯:伯父。新旧版本同义。应当指:父亲的亲兄弟中排行第一的那位。

(三) 大副。

轮船上船长的主要助手, 驾驶工作的负责人。大副之下有二副和三副。新旧版本同义。也就是排行第一, 这个解释准确无歧义。

(四) 大姑子:

丈夫的姐姐。新旧版本同义。只是旧版本前有“<口>”, 表明是口语。两种版本均释义为“丈夫的姐姐”, 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但细做分析, 却有不当之处。如丈夫在其家中排行是最小的, 而丈夫又有若干个姐姐, 就不准确了;再则, 如丈夫在其家中排行老大, 他只有几个妹妹, 而丈夫的这些妹妹都是自己的姑子, 这个解释就落空, 而不指任何人了。笔者觉得当释为:丈夫的亲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女性。或者简洁准确定义为:婆婆的大女儿。

(五) 大舅子:

妻子的哥哥。新旧版本同义。也只是旧版本前有“<口>”, 表示口语。如果妻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哥哥呢?难道每个都是大舅子吗?当然不是。还有一种情况, 妻子只有弟弟, 而没有哥哥, 也就不准确了。准确定义为:岳父岳母的长子。这样, 不论妻子在其家里排行第几, 均可合情合理解释。

(六) 大老婆:

有妾的人的妻子。新旧版本同义。如旧中国的男人有相当一部分有若干房妻子, 大老婆准确说是指第一房, 原配或正房。

(七) 大妈:

伯母。新旧版本同义。准确当为:父亲的亲兄弟中排行最大的 (第一的) 娶的妻子。如有几个比父亲年长的娶的妻子, 则依次为大妈、二大妈、三大妈……

(八) 大娘:

伯母。新旧版本有两个义项。义项 (1) 相同:“伯母”。义项 (2) 也相同 (略) 。不同之处:旧版本义项 (1) 前有<口>, 表明是口语。新版本增加了一个义项 (3) :<方>大老婆。只谈义项 (1) “伯母”。后面举例是“三伯母”, 即有大伯母、二伯母之别。

(九) 大少爷。

旧版本:指剥削阶级出身, 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青年男子。现多指不好劳动、挥霍无度的人。新版本:指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青年男子。新版本删去了“剥削阶级出身”这个定语。

在当今社会, 一些有点身份地位或经济状况很好的人家的长子, 也称大少爷。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心情下, 可以褒义, 也含有贬义, 但大多含贬义。如“这是某长家的大少爷”“这是某经理家大少爷”多少含有点自贬的调侃意味。

(十) 大婶儿:

尊称跟母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妇人。新旧版本同义, 但仍然有不当之处。应当是“与母亲同辈而年纪较小且其丈夫是兄弟中排行第一的男人的妻子。”生活中还有二婶、三婶之称谓。这个称谓盘县本地人称“大娘”。

(十一) 大叔:尊称跟父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男子。新旧版本释义相同。只是有不准确之处, 应当指与父亲同辈的堂兄弟中排行最大而年纪又小于父亲的男子。盘县也叫大耶。

(十二) 大姨:最大的姨母。新旧版本释义相同。有两种情况:在母亲的亲姐妹中必须是排行最大的, 而且必须是长母亲的。另外, 在母亲的堂姐妹中, 不论年纪大过母亲还是小于母亲, 但排行必须是最大的。在母亲的表姊妹中亦然。

(十三) 大姨子:妻子的姐姐。新旧版本释义相同。旧版本前有<口>, 表明口语。如果妻子有两个、三个姐姐就不好称呼了。准确的说法:妻子的大姐。生活中有二姨子、三姨子之别。

篇4: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原因分析

关键词:称谓语 缺位 原因

称谓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用于指称的、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名称,是一个符号系统。根据该定义,可以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大类。语言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现代称谓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变异、演变,并出现了缺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或一方不知道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对方的现象就是缺位。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予以区别对待。

一.亲属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

亲属称谓语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使用的名称,与汉民族自古以来“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几千年的宗法制和封建礼教制度使亲属称谓语也带有等级性,家族中的每个人在称呼对方时都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人们追求的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的等级观念被现在的平等观念所取代。但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亲属称谓语仍保持原态,但是人们需要新的或者说是更合适的亲属称谓语来进行日常交际。例如现今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仍要讲究恰当合适、表示尊敬,而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就不用讲究这么多“礼节”,因此造成了长辈对晚辈面称的缺位。

二.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会称谓语是社会的产物,恰当的社会称谓语能促进交流愉快、顺畅地进行。但是,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社交场合便缺少一些合适的称谓形式,这样便造成了社会称谓语的缺位。造成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原因有很多,现对三种典型的缺位现象的缺位原因进行逐一阐述。

1.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原因分析。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主要表现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导致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即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受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较低,与人交际的情况很少,所以人们并不重视与女性相关的称谓。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缺位以及补位的重要性。其次是女性自身的原因,由于女性在劳动力上属于“弱势群体”,“顺理成章”地依赖于男性,努力承担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现今,女性地位已不断提高,在交际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女性相关称谓的缺位,寻找补位称谓。

2.职衔称谓语缺位的原因分析。职衔称谓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拥有某种职称的人、担任某种职务的人缺乏一种特定的称谓以及称谓的不对称性上。一般来说,可以作为称谓成分的职业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在人们的观念中,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而言,具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这样或多或少地引导人们偏好使用从事脑力劳动的称谓语,如对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称之为“医生”,对学校的教职人员都称之为“老师”。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是为了使言语交际能愉快、顺利进行,因此,在职衔称谓语上,大家都乐于选择一个在人们心中有一定社会地位、体面的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职衔称谓语缺位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如有“的哥”但没有“的姐”、有“空姐”但没有“空哥”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们的思维定式或社会职业分工中,这种职业是由单一性别的人来完成的,因此相关称谓语就会出现相应缺位。

3.通用称谓语缺位的原因分析。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当下没有一个称谓语可以通称男性或女性,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如“同志”、“师傅”等这样的称谓语。现在社会通用称谓语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的发展变化。在解放以后文革之前,“同志”是一个可以称呼男女老少、各个阶层的人的代表平等和共同理想的称谓,文革期间,“同志”被人为当成了政治身份的象征,现在,“同志”又成了对同性恋群体的特定称谓。工人阶级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师傅”成为广为认可的通称,但随着科技进步,作为体力劳动象征的“师傅”便失去了生命力,现今“师傅”也回归到了其原来的意义。从中可见,社会通用称谓语的选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不断更新的。现在,亟需合适的通用称谓语进行补位来保证交流的顺畅。

造成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缺位原因也不尽相同。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解其缺位原因,才能基于此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补位建议,进而增强人际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省级。项目编号:201510212906.

篇5:小议现代汉语旁系血亲称谓论文

1感情影响下的亲疏之别

信息的焦点集中于不同的因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语言功能:集中于说话人,就形成情感功能;集中于语境,就形成参照功能;集中于接触手段,就形成交际功能。[4]因此当人们使用一个亲属称谓的时候,这个称谓融合于当时的语境,便承载了有关使用这一称谓系统的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许多内容。不同的亲属关系在人心理上唤起的感情亲疏程度是不同的。“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人产生的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且也会影响人事的关系,因此人的情感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层面里得到它的意义。

2旁系血亲称谓泛化现象

从“感情”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反映出了中国“四海之内皆一家”的传统思想,同时也有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用血缘关系的称谓来称呼非家族成员的现象可谓是汉语亲属称谓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中国,可以根据称呼人的年龄和性别选择相应的血缘亲属称谓。如,孩子很自然的会称呼“警察”、“解放军”以及其他中青年男子为“叔叔”。从亲缘关系讲“,叔叔”是父亲的弟弟。在上面的例子中,被称谓者的辈分与年龄不一定与称谓者的父辈相当。这类“叔叔”,不但有称谓的功用,还表达着某种情感。“警察叔叔”就是对从事警察这一职业的男性的礼貌称谓。再如“,雷锋叔叔”这一短语,除了指称作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雷锋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分析语用实际,可知“叔叔”这一称谓已或多或少地附加了崇敬的含义。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使用亲属血缘称谓称呼非家庭成员的时候,几乎所有用于称呼非亲属的旁系血亲称谓都是父系血亲,而不使用母系血亲称谓。比如,伯伯、叔叔、(大)侄子,只有“阿姨”一词除外。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重男轻女,以及以父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现代语言应用中的遗存。“阿姨”作为仅有的一个来源于母系亲属称谓的泛化了的称谓词语,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动因,胡培安提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语言自身称谓缺位的矛盾性”的观点。[5]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封建思想逐步被剥离,女性的人格意识开始觉醒。女性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这就要求语言系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弥补缺位的方法有语言内部的自我组织和调整,“阿姨”一词将原属于亲属称谓的义项增加,泛化为交际对象的指称。《汉语大词典》中关于“阿姨”有6个义项,“阿姨”除了表示“姨母”、“妻子的姊妹”以及“母亲”的亲属关系外,还代表对比丘尼的称呼、称呼跟母亲年岁差不多的妇女、称保育员或保姆。最后两个义项很明显体现了“阿姨”补充交际需要的结果。在社会前进发展中,旁系血亲称谓也在逐步推动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完善。

篇6:梦想世界称谓

草裙称谓:草裙舞王 草裙舞后

比武评价(籍籍无名,牛刀小试,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声名鹊起,名动四方, 如日中天,技冠群雄,威震八方,独步天下....)

阵营称谓(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元帅,指挥官)

老江湖挑战称谓: “江湖英豪”(成功挑战江湖17)

“纵横江湖”(成功挑战江湖20)

生活技能称谓(XX学徒-XX能手-XX达人-XX大师)

独具匠心:工艺品、巧匠达100级

全能巧手:5种生产技能达100级

神天兵称谓:

“摘星者”.(10个天兵勋章)

“猎神者”.(30个天兵勋章)

“噬神者”.(80个天兵勋章)

师徒称谓 良师益友(3个徒弟,魅力+3)

诲人不倦(9个徒弟,魅力+5)

为人师表(18个徒弟,魅力+7)

桃李满天下(30个徒弟 魅力+10)

首席称谓:

XX国首席战士/法师/术师

XX国第一佛|道|刀|剑|拳|枪|儒|巫|笔

科举称谓:榜眼,探花,状元

选美称谓:楚楚动人,千娇百媚,国色天香 倾国美女(国色天香+魅力四射)

火云宫:火云行者 火云尊者 火云邪神

力敌千钧: 力量780

魅力四射: 魅力780

疾风迅雷: 速度1000

道高魔重: 魔力780

穷光蛋:钱0 钱庄0 抵用0

一招挂:50级以上,把装备全部摘下,下线。

牛魔王:带3个染不同颜色的牛魔督军

衰神左手:跟赌徒阿七猜拳输10次

全职猎人:有恭喜发财技能+剧情捕捉技能,唤兽携带数量达到9

“各国”之盾:防御1200 防御修炼2

5国家”声望称谓:≥50J 声望5000以上 每达一个阶级有一个称谓

国家级“流派”:人物技能流派达区开放等级+10

有名镖师:镖局声望2000

行善积德:善恶1000

修行者:50级以上,全修48

金刚不坏:全抗40

盖世豪侠:人3修25 宠物4修20

刀剑双绝:刀 剑 都是主修(一战士有两主修)都满100级

少年英雄:人物等级≤40 全修36以上

九州学者:跟方草镇的吕书生做题 全对

“国家”第一“流派”:你的流派技巧在国家排行第1(包括戒指)

世界开拓者:1W5 SG

冷血动物:召唤兽携带数量9 然后带上 青蛙侠客 蛤蟆怪 蛇 巨蟒 绿晶蜥 然后全部绑定 下线重上就有了(100%可以).精力旺盛:80级以上,把强身、调息点到50 然后活力体力全满 下线再上就有了.江湖好手 → 热血江湖10轮15次

热血豪侠 → 热血江湖15轮15次

一代大侠 → 热血江湖20轮15次

武林奇葩 → 热血江湖25轮15次

绝世高手 → 热血江湖30轮15次

高手寂寞 → 热血江湖35轮15次

君临天下 → 热血江湖40轮15次

天下无双 → 热血江湖45轮15次

武斗之王 → 热血江湖50轮15次

独孤求败 → 热血江湖55轮15次

笑傲江湖 → 热血江湖60轮15次

百炼成钢:实力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活跃于各国的勇士可以获得(我的 是100J切换一次职业就有了 不知道跟转国有关系没 我很早以前

转过一次国)

铜墙铁壁:得到称谓的条件血10000 防御1000.另一种说法:同时拥有金刚 不坏、打不死两种称谓,即可取得.战斗法师:攻击达到1500的法师

暴力术士:攻击1900左右的战士转职成术士就有这称谓了

国家披坚执锐称谓:拥有国家之盾+锐不可挡的称谓

打不死:1W血1千防御.9条命:九条命不是神佑8次,而是气血上限刚好是9999.锐不可挡:攻击2000.等级100

拼命三郎: 那衣服,腰带,鞋子(血的)拿下了。下线再上线。就有了。(注意只有攻击高 血低 防御低 的人才有)

装备制造大师:裁缝技巧、炼金技巧、打造技巧全部50以上

五一活动称号 勤劳的小猪猪 夺宝小奇兵 快乐掌门人 终极挑战者

端午活动:大力水手 水上漂 浪里白条 海贼王

行尸走肉:一天使用5个静修之心(不是一次性吃5个)

花心大萝卜:结婚≥5次

月黑风高:听说是杀20个人不给通缉追杀的创世者:6WSG

有志之士:帮派公共任务刷300次

奉献者:帮派公共任务刷1000次

富甲一方:寄售卡出售:100张

富可敌国:寄售卡出售:850张

潜力高徒:300W经验以上,总修8左右

神石殿称谓:帝国英雄

多重信仰:佛道双修技能100(含戒指)

百变星君:人物染色6次以上

绝代豪杰:120J以上,全修30

送花称谓:送出30朵以上

寻宝先锋:挖200张藏宝图以上

三级劳动模范:帮派猎魔活动积分500~800

国家级战士:105级1900G以上

商界精英:做半年青龙堂商业投资任务(要跑完)

流星称谓:暗影活动积分榜前10名

篇7:中国古代称谓-谦称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谦称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10)分类号:H1关键词:

篇8: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

一、称谓语缺环现象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表现为称谓语的不对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的不对称

在称谓语的缺环中,性别的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称谓的不对称。这种缺环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背景是密不的,中国作为男性主导的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很多称谓用于称呼男性已经习以为常,却没有相应的用于称呼女性的称谓语,这就造成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对于女性的称呼常常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例如,对于男性人们常常用“先生”称呼,但是对于女性,人们对“小姐”、“女士”的接受程度较弱,对于影响力大、受人尊重的女性,人们常常用“先生”表示尊称,这也是因为在对于女性的称谓语语中,缺乏一个合适的称谓语来表示对女性的尊称,相当于男性称谓语中的“先生”一词。另外,对于男性的妻子,人们常常会加上其丈夫的姓氏,用“某太太”来称呼,但对于女性的丈夫却不会这样称呼。“师父”的称呼十分常见,其中的“父”便体现了社会观念中对于男性的偏重。现代社会中,对于男女通用“老师”的称呼,但男老师的妻子我们通常称呼为“师母”而对于女老师的丈夫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称呼。称谓语中性别的不对称还体现在一些职业的称呼中,例如“女司机”、“女博士”、“女兵”,这都表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习惯以男性为主导,认为这些职业本身就应是属于男性的,所以在称呼女性时要加以区别。因此,称谓语中的性别的不对称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需要,导致在一些交往情况中称谓语不恰当,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二)亲疏的不对称

口语交际中亲疏的不对称也是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汉语中的称谓语系统十分庞大丰富,分类明确,在称呼自己的家人、朋友时,自然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称呼,但在对于陌生人的称呼中,由于初次相识,对于对方的年龄、职业等等往往并不了解,这样就造成了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通过调查发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不知该如何称呼的尴尬,这种情况下,不称呼又会显得十分不礼貌,很多人选择用“你好/您好”来代替称谓语,还有一部分人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尽量合适的称呼,虽然有些时候会使用了不恰当的称呼语;小部分人选择了不使用称谓语。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中的称谓语虽然繁多,分类细致,但缺少了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谓语,适用于各个身份、年龄的人的称谓语。

(三)社会通称的不对称

社会通称也就是不区分年龄、身份、职业等,广泛适用于一个社会群体的称呼。社会通称的存在使得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更加方便,常用的社会通称有“师傅”、”先生”、“太太”等。但是调查表明,社会通称尽管适用应强,很多时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需要,许多社会通称并不常用或是带有明显的色彩倾向。比如“师傅”一词,作为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称呼语,常常用来称呼司机、装修工人以及其他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等等,但这一称谓语往往只是用于对男性的称呼,而对于相同职业的女性往往不使用,而“先生”、“太太”这一类词显得太过书面语和西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使用这些称谓语。因此,社会通称中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这给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造成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

(一)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习惯在不断变化,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社会,社会风俗在不断改变之中,丰富的汉语文化在不断变革,从简体字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称谓语作为汉语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其更新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满足人们生活与文化变化的需要,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导致很多称谓语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再适用,例如旧社会的“老爷”、“君”等称呼,而又缺乏新的称谓语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代替,导致现代汉语社会中称谓语的使用缺乏一个规范的参照,因此,缺环现象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是给现代汉语社会人际交往中带来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必不可少,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汉语中的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称谓语也深受其影响。外语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小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难免受到其影响,而西方中的称谓语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先生””小姐”这些称呼,都源于西方的称谓语,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因此,常用于书面语中,而在口语交际中却不经常使用,再比如,西方称谓语中很多情况下不分年龄、身份等都会直呼其名来表示与对方的亲切,甚至对父母、师长等也是如此。而在汉语习惯中,直呼其名却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令人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使用更加复杂混乱,很多从西方文化中传入的称谓语不能使用于现代汉语社会。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封建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一些称谓语的使用自然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重男轻女”思想就是封建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重男轻女”思想往往使得一些称谓语以男性为主导,而对于相应身份的女性则缺乏一个适合的称谓语。而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活跃在社会舞台中,导致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地位越发重视,但很多时候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称谓语。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卑有序,因此使得称谓语系统十分庞杂,分类明确,而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也十分看重称谓语的使用是否得当,因此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意义重大,相反,采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常常给交往带来困扰。

(四)一些称谓语历史的空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职业和阶层,而对于刚刚出现不久的群体来说,对于他们的称谓语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例如对于客机上的女服务员,人们习惯称呼为“空姐”,而后来客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服务员,人们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称谓,现在,常常称之为“空少”与“空姐”相对应。一些称谓语历史的空白导致人们往往难以开口,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称谓语。

结语:

综上所述,称谓语是人们口语交际中一把重要的钥匙,合适得体的称谓语往往使得交往更加容易,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称谓语中的缺环现象往往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局面,这是一个牵扯众多的社会现象,要改善称谓语的缺环现象,需要广大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摘要:称谓语是表示交际中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适当的称谓语有利于拉近双方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更新变化,现在社会中常常出现口语交际中缺乏适当的称谓语的现象,这就是“称谓语缺环”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现代汉语社会中的称谓缺环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王萌,李冰燕.《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9期.

[2]陈碧兰,隆佳丽.《论汉、越社交称谓语异同及交际策略》,《东南亚纵横》.2013年11期.

[3]郭沫.《称谓语“老师”泛化现象的语用学研究》,《科技信息》.2013年6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称谓现代诗歌】相关文章:

称谓礼仪04-24

交友称谓范文05-16

年龄称谓范文05-17

中文称谓翻译04-10

各年龄称谓范文05-19

年龄和称谓范文05-21

亲属称谓图范文05-21

俄语亲属称谓范文05-25

古代交友称谓范文05-26

英汉亲属称谓范文06-03

上一篇: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下一篇:婚礼搞笑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