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2024-05-03

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精选5篇)

篇1: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

作者姓名:邱 霞

邮编:341700

摘 要:郁达夫一直是现代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作家,而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个性艳明,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关键词:郁达夫 散文 艺术美

郁达夫的一生颇为颠簸,作品也是毁誉参半,但苦难却锻造了才子,郁达夫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建树,有小说和散文传世,还有旧诗词。就郁达夫的散文而言论,量多质高,形式多样,不但游记,记行体,书信、小品,杂文,甚至日记,无所不涉且运用自如,“散文大家”,实至名归,并没过誉。

郁达夫的散文妙不可言,令人沉醉,一字一句都透漏出浓郁的美感。“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一、优美的语言文字

生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小城中的郁达夫,自幼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日本名古屋求学期间,又接触了俄国和西洋文学作品一千多部,这使得郁达夫又增加了丰厚的外国文学素养。因此,郁达夫拥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功底,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既恰如其分又灵活自如。

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错落、叠词、对偶、押韵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和谐流畅,也使整篇文章流淌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

《小春天气》描绘的是黄昏的日落,夕阳接近山脊,远远望去,一片虚无缥缈;近处的芦花丛掩映出夕阳的金光,芦绒在光影里翻飞,像一幅夕阳西下的油画。句式长短不

一、错落有致,又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色彩对比鲜明,动作捕捉到位,文章处处充满了美感。

再如:

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老远看来,就是那么高那么大的这排百里来长的仙霞山脉,近来一看,更觉得是不见天日了。东西南的三面,弯里有弯,山上有山;奇峰怪石,老树长藤,不计其数。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

麦已经长得有好几尺高了,麦田里的桑树,也都发出了绒样的叶芽。晴天里舒叔叔的一声飞鸣过去的,是老鹰在觅食;树枝头吱吱喳喳,似在打架又象是在谈天的,大半是麻雀之类;远处的竹林丛里,既有抑扬,又带余韵,在那里歌唱的,才是深山的画眉。

——郁达夫《自传》

这两段文字中,有长句也有短句:长句语意舒缓、绵细,短句语意急促、明快。长短穿插相间,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读之,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这样的文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

郁达夫一直钟情于对语言文字美的追求,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郁达夫曾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细、清、真的三点。”郁达夫在描写闽江的秀丽时践行了这三点:“„„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它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3](《闽游滴沥之二》)笔触之细、文字之清、情感之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因如此,才使比喻显得美妙贴切,句式显得婉转整齐,整段文字显得精密娴熟。

二、浓郁的山水情结

郁达夫从小在富春江畔长大,青山碧水般的摇篮使郁达夫从小就迷恋自然。他的才华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与现实中的自然风景吻合,给人以逼真的实感,而且勾画出山水自然内在的神致和风韵,表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在别人不易察觉的事物中发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他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充满感情的自然,是饱含诗情画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说,“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钓台的春昼》,描写的是钓台东西两台及其周围的环境。先写整体景观,东西两座台,中间夹着一条深谷;接着作者如导游一般,带领读者先到东台看罗芷的人家,之后带领读者到西台看四山的幽静,江水的青蓝。钓台一带山幽江清的静秀之美便跃然纸上。

这种富有神韵的描写不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么?写山水风景,追求形似并非难事,难的是神似。郁达夫不愧为现代散文大家,他擅长勾山画水、捕捉其神韵的艺术天赋是很多同类作家所不能及的。

写山水最多的是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游记散文堪称郁达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伤的旅行》一篇写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绝大部分写于三十年代,是更加成熟时的老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郁达夫的游记结集为《屐痕处处》、《郁达夫游记》,加上未曾收入集子的《闽游滴沥》、《马六甲游记》等篇,共计写作游记三十三篇,约十七万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现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在《雁荡山的秋月》中,作者带领我们先走石砌路、过石桥,再从东外谷走进内谷,其间还介绍着在每个落脚点可看见的景致:千千万万的奇异石壁、很大很大的溪水、不太充足的光线、壁缝里的树木、奇突的山谷等等。行文中还掺杂着作者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如“都同天上刚掉下去似的”、“几乎被胁得连口都不得开了”,而且最后还产生了跟着罗马诗人进入另一个境界的感觉,使得这段文字既细腻又清新,情景兼备,且真切灵活。

郁达夫善于精心描绘途中所见的风光景色、世俗人情。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油画一般绚丽的风物描写有如江河上的沙洲、小岛,暂时挡住波涛的奔流,吸引读者进行一番风景、人世的漫游观光。然而这风景、人世原是让感情的江河泡透了的,观览不久就诱发起更加澎湃的激情,情感的潮水愈发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去。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

郁达夫曾在《写作闲谈》中这样写道:“法国批评家说,文体象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出一点真性情来,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里也曾经说,“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基于此,郁达夫的作品普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而其散文比之小说尤甚。在散文里,他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真实直白、坦诚率真的感觉。

“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郁达夫的坦诚率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骨子里的感伤情怀。《小春天气》表达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伤情怀,但这种油然绝非偶然,像这一类的忧伤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郁达夫在《一封信》中将当时自己的忧郁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忧郁伤感的氛围再加上富于韵味的笔调,使郁达夫散文产生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5]

二是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表达自我。《海上通信》、《给沫若》、《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病闲日记》、《沧州日记》等均属此类文字。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太息呼号、直言率语,叙述自己生活遭际时的感人肺腑,抨击现实黑暗时的字尖句利。文章没有丝毫掩饰,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真实且唯一的郁达夫。

三是敢于自我嘲弄与自我剖析。《还乡记》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还乡”的困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留洋知识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剖析,真实又发人深省。

郁氏散文处处自然流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精巧清妙;写山写水描人状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文中所展露的情感内蕴更赋予了散文永恒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们后世学人捧读他的散文时,仍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宛如走进了富春江畔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听到一位远游的赤子那真挚、诚实、如泣如诉的歌声。”

参考文献:

[1]刘海粟:《郁达夫传·序》,郁云:《郁达夫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郁达夫,杨世伟编:《郁达夫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6]郁达夫,张梦阳编:《百花散文书系·郁达夫散文选集·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郁达夫,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85年版。

[5]晓行:《郁达夫散文的抒情个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篇2: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姓名:李娅辉 考号:011109100419 考区:思茅区 指导老师:叶向东

论文定稿时间:2011年10月23日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摘 要:本文从各方面综合论述了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探究了其感伤情调产生的社会、家庭、自我各方面的原因;并对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从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上做了论述。整

篇文章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意义上做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郁达夫;感伤情调;意义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原因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的创造社成为“五四”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亦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

“五四”1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注1)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注2)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东方的睡狮,受了 1

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何的国手,也不容易有点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设施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 怖狂,是神经质的。”(注3)可见,郁达夫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弱国子民的心理从他一出生就有了,他仿佛是个天生的忧伤者。

当郁达夫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而死,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去了,姐姐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母亲挑起了维持贫困家庭的重担,经常奔波于外面,家里只剩下他和“扁着嘴念经”的祖母,可见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里,偶尔,他们受亲戚邻居的欺凌,郁达夫自小天分极高,但贫困的家庭和现实的污 ,把他夹在中间,夹碎了他的理想,夹碎了他的正常思维。贫和富,在任何地方都泾渭分明,由于家中的贫困,郁达夫虽然天赋极高,但在学校里也只能与贫困学生为伍,无形中与富者形成了隔膜,这畸形的年代,寂寞的生活,和世态的炎凉,郁达夫从小就深深体验到了。十四岁的时候,郁达夫远走他乡求学,对一个小孩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尤其对于像郁达夫这样一个因孤独而产生忧郁的人来说更是这样。随着他这种远离家乡的忧伤和对富有者卖弄风骚的反感,使他对“装腔作怪,卖弄富有显示出更加的恶感和敌意,与他们筑起一道墙壁,日日愈筑愈高,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注4)这一切使天赋极高的郁达夫感到极大的自卑和伤感,促使他过早的形成了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的性格。因此他有时自高,有时又自卑的不定型性格。自高了不顾一切,自卑了又感到十分伤感,所以他以感情支配一切,做文章亦是这样,每当一种强烈的爱或恨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所认定的正义之火便掩盖了一切,什么对现实、利害,世俗的议论,自己的生活,他全都不在话下了。由于他这种性格所决定,他在自我暴露 这一方面表现的相当勇敢,他说:“我相信暴露个人的生活,也就是代表暴露这个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生活。”(注5),他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以自叙传的形式,采用感伤的情调,喊出了自己也喊出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孤独。震撼了一向寂寞无声的中国。正是由于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因此,必然会使那些灵魂发黑的旧制度的代表和帮凶们的震惊,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扑灭这会燃起人们反抗火焰的微微火苗。他们讥讽、嘲骂,骂他人是“侮淫”,作品是“不道德的文学”;甚至侮蔑他“就如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面对这些,郁达夫又表现得非常脆弱,只能感到更加的孤独、痛苦和伤感,所以他说:“世人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的,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注6)他几乎用了乞求的语气,让人理解他,可丑恶的社会谁能了解他呢?他只能在伤心中继续唱他的悲歌——一代青年人的悲歌。“中间生活愈苦,文章也作的愈多。”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他的作品日渐增多,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把自己的伤感给了别给了社会,赢得了别人,也赢得了社会。

郁达夫从小就受到了社会的“虐待”,可他仍没有失望,他勤奋的读书作诗,十九岁的时候,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郁达夫的出国志向是远大的,目标是向上的,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出过求学的,可到了日本,他的这种志向目标几乎被现实的铁锤砸得粉碎。

在日本,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笑里藏刀”,听到了大和民族粗鲁的语言“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干什么?”这种由国际地位

的不平等进而演化出的民族的不平等,使其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弱国子民所手的屈辱,形成巨大的矛盾,使郁达夫更加感到独处异乡的孤独和悲伤。他心中只有伤感。“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呢?还有些什么呢?”(注7)1922年七月,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从神户乘船回国,散文《归航》记叙的就是他这次回国时在船上的情景和感受。文中从头到脚细腻入微地描摹一个富有肉感的少女,正是郁达夫所擅长的,然而如果仅仅有肉感的描写而没有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我”的心理状态来,作品就会流于浮艳了整篇散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个性色彩。所以作者又着重描写了“我”的“愤恨与悲哀”的情怀,尤其是“中国可亡,但是中国的女子是不可被他们外国人强奸去的”(注8)这句带有总括性的话,更是充分表现出“我”的思想情绪。郁达夫曾在文章中写到:我在那无情的岛国上,受了几十年的苦,若回到故国之后,仍不得不受社会的虐待,教我如何是好呢!日本的少女轻侮我,欺骗我时,我还可以说“我是为人在客”,若故国的少女,也同日本妇人一样的欺侮我的时候,我更有什么话说呢!你看那euroa-sina不是已在哪里欺侮我了么?她不是已经不承认我的存在了么?唉,唉,唉,唉,我错了,我错了。我是不该回国来的。一样的被人虐待,与其收故国同胞的欺侮,倒不如受他国人的欺侮更好自家宽慰些。当日本的岛国在视线中慢慢远去时,他在心里叫说着:“日本呀日本,我去了。我死了也不再回到你这里了。但是,但是我受到了故国社会的压迫,不得不自杀的时候,最后浮上我脑海里来的,怕就是你这岛国喱!Ave Japan!我的前途正黑暗得很呀!”(注9)

归国后,为了生计问题,他一方面主持创造社工作,一方面奔波于各地教书,他先后在安庆、北大、武昌师大等地执教,并投入广州革命,然而“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郁达夫“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注10)因而愤而辞职。因为他在这里看到的是丑恶、是黑暗、是卑鄙、是肮脏、―――对于这些,生性耿直的他怎能容忍呢? 在国外他遭受异民族的歧视,毕业回国找职业却又处处碰壁。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生活遭遇给他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但他又并不是一个良心泯灭,玩世不恭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只能是富有才智却又报国无门;反抗现实,但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同情受苦人,但又无能为力;不满于自己的沉沦,但又缺乏自拔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社会,这样的遭遇,怎能令郁达夫不伤感呢?所以他悲痛到自己“永远地踏入一个并无铁窗”的“囚牢”,他也只能用这些伤感的调子,唱这有血有泪的生活了。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表现形式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郁达夫散文中的感伤而颓废基调的形成,主要是吸收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者”形象,使他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及一代青年人的影子:他们是一群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无力改变现实,又无法走向人民大众;有反抗意识,却又无反抗行动的人。他们为了排解愁绪,只好发发牢骚、泄泄私愤、漫步街头、独坐空室、自暴自弃,颓废堕落。

郁达夫于1924年春所作的散文《零余者的觉醒》(后收入《寒灰集》时改为《零余者》),文章中描写了一个残冬的黄昏,“将收敛光辉”的“日影”“在那

里伴人的孤独”,北京古城外一派“伤惨的寒意”,“凋丧零乱”的野景使人感到了“一种日暮的悲哀”。一个“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人,哀叹着“人生实在不知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他觉得自己饱受压迫,又无法报复,变成了一个“对于家庭还是一个完全无用之人”,成了一个“对于社会人世完全没有用的零余者”。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郁达夫当时歧路彷徨的一种颓废的精神状态。当时正值“五四”狂潮已退,大革命又失败的时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煞气。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觉成为领导力量,故而也根本无法使当时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嗅到革命的气息。郁达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社会生活的,而“零余者”也自然成为了在那个特殊的混浊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大都是社会上的零余者,是近代的“多余人”,在他们的身上笼罩着现实生活的痛苦气氛,而这些“零余者”更是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带着满腔的浪漫的情调,无奈在经济上却穷困潦倒、精神上失去依靠,更被凄苦的物质生活所折磨。因此感伤的情绪就更为深厚与浓烈,他们的理想、知识,以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常常发泄着对生活的厌倦、对生命的喟叹、对人间的怨怒。

时代的感伤、家庭的破落、生活的寂寞使郁达夫性格孤僻、内向、偏执和敏感,认为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而自我更是废物,“若说人的生活可以涂抹了改作的时候,我的第二次的生涯,决不愿意把它弄得同过去的二十年间的生活一样的!”对于这样的既无事业,又不能摆脱苦闷的生活,他选择了自我放纵,手里有了钱便去大嚼一番,喝个乱醉;而当情感与性欲无法得到正常满足,便去偷看女人,找妓女,听土娼与客人调情,想上妓院,他拼命地发泄着一个人的本能,竭力地想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种的一切与其说是由于性欲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变态,不如说是由现实社会的压迫才去寻求变态的性的满足。于是颓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散文中强烈的伤感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是具有消极性的,这是郁达夫散文中不健康的内容,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也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想以这种近乎病态的一种方式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口的青年的苦闷。所以在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仍存在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性苦闷和受屈辱是郁达夫在日期间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自伤自怜,自我暴露揉进小说便成了伤感。青春期的悸动过后,郁达夫便明显的成熟了。然而归国后,残酷的现状使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他彷徨无计,他不知路在何方,于是便在坊陌之间寻求慰藉,他即便没有将对女人的肉体的占有作为自己人生成功的证明,却至少也是把获得女性的爱情当作他人生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一系列的作品中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描写猥亵的东西了。郁达夫因不合于灰暗的社会,便以“零余人”的身份自艾自怜,但骨子里却又透露出文人的高傲,而这种无人应和的高傲更增添了其感伤情怀。可虽自诩为零余人,却并不能真正脱于现实,那么现实加予他的精神痛苦必定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他刚刚在女人身上建立起的自信。所以,流露在作品中的虽有极力描写的眠花宿柳,酗酒纵情,却终究遮掩不了自艾自怜

的感伤了。由于自我暴露的病态,这自伤自怜也变得病态起来。

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郁达夫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感伤,是因为他身上的封建士大夫习气那兼济天下的情怀。不可否认郁达夫是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身上也便继承了由屈原而来的封建士大夫习气。在郁达夫身上便体现出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来了。所以,当他看到社会上受苦受难远甚于己的劳苦大众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来;当他看到社会动荡,混乱不堪,不知前路何在时,便会产生一种空茫的时代感伤来。

郁达夫归国后看到的社会现状无疑是悲戚的,这种悲惨的社会现状便使郁达夫暂时告别了个人无病呻吟式的病态的苦闷,将目光投向了劳苦大众,投向了这个畸形的社会。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封建士大夫式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作用在了郁达夫身上。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人生理想、抱负志愿是无法实现的。独善其身已是奢谈,更何况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呢?为此,郁达夫抑郁不已,他不知前路何在,只能写几篇同情劳苦大众,控诉畸形社会的文章,寄几分同情,洒几点热泪,如是而已。文人自有文人的软弱,连刚强如鲁迅者,在《呐喊》得不到友声后,也进而《彷徨》了,我们又怎能苛求同样文弱的郁达夫呢?所以,这一时期,愤懑之情,抑郁之气,感时伤怀,悲天悯人,不知前路何在的空茫的时代感伤便成了郁达夫散文的主基调。

颓废作为郁达夫散文中伤感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其消极性,但却是他作为一个清醒的有爱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生的悲哀是有着其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可谓是颓废派的典型代表,如同他作品中的诸多主人公一般,是有着明显自虐倾向的人,是神经质的疯子,行为乖张怪僻,说得更坏一些,近乎狭邪阴鸷,但这都源于他作为一个清醒的有爱心的知识分子,是因为郁达夫对自己的生的悲哀是有清醒认识的,于是颓废便作为郁达夫散文中伤感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个人能力范围内与这个不公的时代、社会进行着对抗。郁达夫在回答一位外国记者的问题时,曾经说过:“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现在世上的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尤其是我们中国!”这一段无疑清楚明了地道出了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确是源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所以尽管这种颓废或多或少有其不健康的成分,但是在社会功能方面,虽有其消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非常独特的、别具一格的风情,曾经激动过旧中国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心。

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他恨什么呢?首先是恨社会,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由这种对社会的恨,郁达夫又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示了不满。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在这里,这位被伤感折磨得无处解脱的人,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

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在这之前,郁达夫在日记中还多次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是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 女人,在郁达夫的笔下被圣化了,爱,在郁达夫的意识与情感中被神化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只要写到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少女,他的笔下就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在轮船上他见到一个“年约十八九的中西杂种的少女”,她的美,使郁达夫用近三百字来细细地刻划她的外貌、衣着、姿态,还有她那肉体蒸发出来的“香味”。最后禁不住在心中暗暗地想:“我头上那一块板,就是她曾经立过的地方。啊啊,要是她能爱我,就叫我用无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愿意的。啊啊,所罗门当日的荣华,比起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只值得什么?”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所谓感情是有感而发的,否则就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郁达夫在散文中抒发的那种顾影自怜,悲观绝望的感情无疑是真实的,只是他特别善于把这种感情放大,使之达到让读者抹一把泪的程度,所谓“无风三尺浪,微风九尺浪”,这就是他的文章之所以特别吸引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原因。

郁达夫散文强调文学表现说时,并非脱离现实一味随心所欲地寻找抒发感情的媒介,使内心情感无意识地自由流动,他重包括感情在内的客观真实性,做到了“情”和“真”的有机结合,“历来我都以‘情调’二字作为批评作品好坏的标准,只教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的感受这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的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是一个好作品”这可以说是他创作的切身体会了,他创作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酿造”这一种伤感“情调”的过程。注释:

(1)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11页;(2)郁达夫《茑萝集自序》,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3)郁达夫《悲剧的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4)郁达夫自传五《远一层,再远一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5页;(5)许雪雪《郁达夫访问记》,1933年发表在杭州《文艺新闻》第三期上;(6)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人民出版社;

(7)郁达夫《中途》,《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8)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401页;(9)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402页;(10)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归航)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第2页

参考文献:

《郁达夫散文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郁达夫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郁达夫作品新编》郁达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北京第一版。《郁达夫自述:传奇故事》张明林编著,西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图本郁达夫传》张洁宇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炉边独语上、下》郁达夫著,青年读本(第二辑),郁达夫著,艺术出版社

《郁达夫选集》郁达夫著,1954年,人民出版社

篇3: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关健词:郁达夫 散文 艺术美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郁达夫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笔宝贵财富。郁达夫的创作领域非常宽泛,在小说、散文、评论以及古典诗词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知名。现代散文是郁达夫创作中的又一重点,并且呈现出郁达夫个人的鲜明特质,他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散文形式以及艺术手法来表现自我,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美。文章基于此,从语言、句法以及意蕴三个角度探讨了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一.巧妙的词汇运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创作需要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要素,所谓音美,指的就是文章要具有音乐感。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中非常看重对自然世界中各种声音的描摹,因而,象声词也就成为了郁达夫散文中的“常客”。在《苏州烟雨记》中,郁达夫写到“醒人的凉风,休休的吹上我微弱的面上,和嗒嗒的马蹄声,在那里合奏交响乐”、“月光下,树林里,萧萧落叶的声音,便是秋的私语”,在这里,郁达夫运用“休休”来描绘凉风,“嗒嗒”来形容马蹄,“萧萧”来呈现落叶,不仅是对深秋时节,烟雨苏州的真实写照,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声与情得到了巧妙的融合。除了音韵美以外,郁达夫的散文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色彩美,或者说是绘画美,这在游记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海上通讯》中,郁达夫写到“本来是黄色的海面被夕阳一烘,更加红艳的可怜了……清淡的天空,好象是离人的泪眼,周围边长,只带一道红圈”。众所周知,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景物的色彩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由浓变淡的趋势,郁达夫巧妙地借鉴了这一原理,并将之用语自然景观的描摹,从而使文章读起来更具画面感、真实感。

二.独特的句式安排

句式的选择是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情感,以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就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而言,他非常善于通过句式的安排来服务于文章写作的实际需求。比如,在一些怀旧、伤感的散文写作中,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接近于口语化,也更能呈现出作者内心的底色,郁达夫会选用简洁的短句。就以《一个人在途上》而言,郁达夫写到“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亡子而创作的,语句短促集中又一气呵成,失子之痛,念子之悲在短短数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郁达夫还偏好长短句、整散句的交叉变化运用,从而营造一种疏密有致的节奏感,这一点,在郁达夫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中最为明显,文章开头便用口语化的短句揭示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后,作者在描绘北京自然人文景致以及南北之秋的差异时,运用了不少整句,这些整句句式齐整、语气昂扬,一气贯通,兼具形式韵律之美,极好地表露了作者的心境与爱国怀乡之情。

三.隽永的意蕴营造

郁达夫不仅在现代文学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在古典文学领域尤其是古诗文创作中,也有着很深的造诣,1992年出版的《郁达夫全集》中便有诗词一卷。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古典元素,或为引用,或为化用,当然也可能是原创。《苏州烟雨记》开头中的“楼头思妇,见了鹅黄的柳色,牵情忘远”,便化用自唐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方岩纪静》中的“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更是典型的古文写作笔法。这种创作方法并不是作者的“炫技”,它不仅很好地体现了郁达夫本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与文章写作的主题紧密关联,从而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意蕴,是游记散文创作的高等境界。此外,郁达夫的散文除了古典蕴藉以外,还相当幽默,这不仅体现在游记的创作中,更体现在杂文、时评等的创作中。在《山海关》中,郁达夫面对日寇的侵凌,将满腔的悲愤一种讽刺的语调表现出来,“所以日本人大约也是迫不得已,只好尽管来替中国人代行管理管理”,很好地呈现出了日本人虚伪的面目及其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也无奈地表明了中国国力衰落,百姓愚昧的情形。

篇4:郁达夫散文《还乡记》

“横竖是不够的,节省这几个钱,有什么意思,还是吃罢!”

一个欲望满足了的时候,第二个欲望马上要起来的,我喝了汤,吃了一块面包之后,喉咙觉得干渴起来,便又叫荼房把啤酒汽水拿了两瓶来。啊啊,危险危险,我右脚下的一张钞票,已有半张被荼房撕去了。

一边饮食,一边我仍在赏玩窗外的水光云影。在几个小车站上停了几次,轰轰烈烈的过了几铁桥,等我中餐吃完的时候,火车已经过嘉兴驿站了。吃了个饱满,并且带了三分醉意,我心里虽时时想到今晚在杭州的膳宿费,和明天上富阳的轮船票,不免有些忧郁,但是以全体的气概讲来,这时候我却是非常快乐,非常满足的:

“人生是现在一刻的连续,现在能满足,不就好了么?一刻的之后的事情,又何必去想它,明天明年的事情,更可丢在脑后了。一刻之后,谁能保证得火车不出轨!谁能保得我不死?罢了罢了,我是满足得很!哈哈哈哈......”

我心里这样的很满足的在那里想,我的脚就慢慢的走上车后的眺望台去。因为我坐的这挂车是最后的一挂,所以站在眺望台上,既可细看风景,又可听听鸣蝉,接受些天风。我站在台上,一手捏住铁栏,一手用了半枝火柴在剔牙齿。凉风一阵阵的吹来,野景一幅幅的过云,我真觉得太幸福了。

我平生感到幸福的时间,总不能长。一时觉得非常满足之后,其后必有绝大的悲怀相继而起。我站在车台上,正在快乐的时候,忽而在万绿丛中看见了一幅美满的家庭团叙之图,一个年约三十一二的壮健的农夫,两手擎了一个周岁的小孩,在桑树影下笑乐,一个穿青布衫的与农夫年纪相仿的农妇,笑微微的站在旁边守着他们。在他们上面晒着的阳光树影,更把他们的美满的意情表现得分外明显。地上摊着一只饭箩,一瓶茶,几只菜饭碗,这一定是那农妇送来飨她男人的田头食品。啊啊,桑间陌上,夫唱妇随,更有你两个爱情的结晶,啊啊我啊!我是一个有妻不能爱,有子不能抚的无能力者,在人生战场上的惨败者,现在是在逃亡的途中的行路病者,啊!农夫啊农夫,愿你与你的女人和好终身,愿你的小孩聪明强健,愿你的田谷丰多,愿你幸福!你们的灾殃,你们的不幸,全交给了我,凡地上一切的苦恼,悲哀,患难,索性由我一人负担了去吧!

我心里虽这样的在替他祝福,我的眼泪却连连续续的落了下来。半年以来,因为失业的原因,在上海流离的苦处,我想起来了。三个月前头,我的.女人和小孩,孤苦零仃的由这条铁路上经过,萧萧索索的回家去的情状,我也想出来了。啊啊!农家夫妇的幸福,读书阶级的飘零!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更由我在一步步的践踏过去!若是有情,怎得不哭呢!

四周的景色,忽而变了,一刻前那样丰润华丽的自然的美景,都又好象在那里嘲笑我的样子:

”你回来了么?你在外国住了十几年,学了些什么回来?你的能力怎么不拿些出来让我们看看?现在你有养老婆儿子的本领么?哈哈!你读书无术,到头来还不是归到乡间去啮niè祖宗的积聚!“

我俯首看看飞行的车轮,看看车轮下的两条白闪闪的铁轨和枕木卵石,忽而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死的诱惑。我的两脚抖了起来,踉跄前进了几步,又呆呆的俯视了一忽,两手捏住了铁栏,我闭着眼睛,咬紧牙齿,在脚尖上用了一道死力,便把身体轻轻的抬跳起来了。

啊啊,死的胜利!我当是时若志气坚强一点,早就脱离了这烦恼悲苦的世界,此刻好坐在天神BEATRICE的脚下拈花作微笑了。但是我那一跳,气力没有用足。我打开眼睛来看时,大地高天,稻田草地,依旧在火车的四周驰骋,车轮的辗声,依旧在我的耳里雷鸣,我的身体却坐在栏杆的上面,绝似病了的鹦鹉,被锁住在铁条上待毙的样子。我看看两旁的美景,觉得半点钟以前的称颂自然美的心境,怎么也回复不过来。我以泪眼与硖石的灵山相对,觉得硖西公园后石山上在太阳光下游玩的几个男女青年,都是挤我出世界外的魔鬼。车到了临平,我再也不能细赏那荷花世界柳丝乡的风味。我只觉得青翠的临平山,将要变成我的埋骨之乡。笕jiǎn桥过了,艮山门过了。灵秀的宝叔山,奇兀的北高峰,清泰门外贯流着的清浅的油油溪流,溪流上摇映着的萧疏的杨柳,野田中交叉的窄路,窄路上的行人,前朝的最大遗物,参差婉绕的城墙,都不能唤起我的兴致来。

车到了杭州城站,我只同死刑犯上刑场似的下了月台。一出站内,在青天皎白的底下,看看我儿时所习见的红墙舍,酒馆茶楼,和年轻气锐的生长在都中的妙年人士,我心里只是怦怦的乱跳,仰不起头来。这种幻灭的心理,若硬要把它写出来的时候,我只好用一个譬喻。譬如当青春年少,我遇着一位绝世佳人,她对我本是初恋,我对她也是第一次的破题儿。两人相携相挽,同睡同行,春花秋月的过了几十个良宵。后来我的金钱用尽,女人也另外有了心爱的人儿,她就学会了樊素,同春去了。我只得和悲衰孤独、贫困恼羞结成伴侣。几年在各地流浪之余,我年纪也大了,身体也衰了,披了一身破褴的衣服,仍复回到当时我两人并肩携手的地方。山川草木,星月云霓,仍不改其美丽。我独坐湖滨,正在临流自吊的时候,忽在水面看见了那弃我而去的她的人影像。她容貌同几年前一样的华丽,项下挂着一串珍珠,此从前更加添了一层光彩,额上戴着的一圈玛瑙,此时更红艳多了。且更有难堪者,回头来一看,看见了一位文秀闲雅的美少年,站在她的背后,用了两手在那里摸弄她的腰背。

啊啊!这一种譬喻,值得什么?我当时一下车站,对杭州的天地感得的那一种羞惭懊丧,若以言语可以形容的时候,我当时的夏布长衫,就不会被泪水湿透了,因为说得出譬喻得出的悲怀,还不是世上最伤心的事情呀。我慢慢俯了首,离开了刚下车的人群与争揽客人的车夫和旅馆的招待者,独行踽踽的进了一家旅馆,我的心里好象有千斤重的一块铅石坠在那里的样子。

开了一个单房间,洗了一个手脸,茶房拿了一张纸来,要我填写姓名年岁籍贯职业。我对他呆呆的看了一忽,他好象是疑我不曾出过门,不懂这规矩的样子,所以又仔仔细细的解说了一启遍。啊啊,我那里是不懂规矩,我实在是没有写的勇气哟,我的无名的姓氏,我的故乡的籍贯,我的职业!啊啊!叫我写出什么来?

被他催迫不过,我就提起笔来写了一个假名,填上了“异乡人”的三字,在职业栏下写了一个“无”字。不知不觉我的眼泪竟噗嗒噗嗒的滴了两滴在那张纸上。茶房也看得奇怪,向纸上看了一看,又问我说:

“先生府上是那里,请你写上了罢,职业也要写的。”

我是没办法,就把异乡人三字圈了,写上“朝鲜”两字,在职业之下也圈了一圈,真了“浮浪”两字进去。茶房出去之这后,我就关上了房门,倒在床上尽情的暗泣起来了。

伏在床上暗泣了一阵,半日来旅行的疲倦,征服了我的心身。在朦胧半觉的中间,我听见了几声咯咯叩门声。糊糊涂涂的起来开了门,我看见祖母,不言不语的站在门外。天色好象晚了,房里只是灰黑的辨不清方向。但是奇怪得很,在这灰黑的空气里,祖母面上的表情,我却看得清清楚楚。这表情不是悲哀,当然也不是愉乐。只有一种压人的庄严的沉默。我们默默的对坐了几分钟,她才移动了那绉纹很多的嘴说:

“达!你太难了,你何以要这样的孤洁呢!你看看窗外看!”

我向她指的方向一望,只见窗下街上黑暗嘈杂的人丛里有两个大火把在那里燃烧,再仔细一看,火把中间坐着一位木偶。但是奇极怪极,这木偶的面貌,竟完全与我的一个朋友面貌一样。依这情景来,大约是赛会了,我回头来正想和祖母说话,房内的电灯拍的响了一声,放起光来了,茶房站在我的床前,问我晚饭如何?我只呆呆的不答,因为祖母是今年二月里刚死的,我正在追想梦里的音容,那里还有心思回茶房的话哩?

遣茶房走了,我洗了一个面,就默默的走出旅馆来。夕阳的残照,在路旁的层楼屋脊上还看得出来。店头的灯火,也星星的上了。日暮的空气,带着微凉,拂上面来。我在羊市街头走了几转,穿过车站的庭前,踏上清泰门前的草地上去。沈静的这杭州故郡,自我去国以来,也受了不少的文明的侵害,各处的旧迹,一天一天被拆毁了。我走到清泰门前,就起了一种怀古之情,走上将拆而犹在的城楼上去。城外一带杨柳桑树上的鸣蝉,叫得可怜。它们的哀吟,一声声沁入了我的心脾,我如同海上的浮尸,把我的情感,全部付托了蝉声,尽做梦似的站在丛残的城堞上看那西北的浮云和暮天的急情,一种淡淡的悲哀,把我的全身溶化了。这时候若有几声古寺的钟声,当当的一下一下,或缓或徐的飞传过来,怕我就要不自觉的从城墙上跳下城濠,把我灵魂和入晚烟之中,去笼罩着这故都的城市。然而南屏还远,CURFEW今晚上不会鸣了。我独自一个冷冷清清的立了好久,看西天只剩了一线红云,把日暮的悲哀尝了个饱满,才慢慢地走下城来。这时候天已黑了,我下城来在路上的乱石上钩了几脚,心里倒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我想想白天在火车上谋杀的心思和此时的恐怖心里一比,你的感情思想,原只是矛盾的连续呀!说什么理性?讲什么哲学?

走下了城,踏上清冷的长街,暮色已弥漫在市上了。各家的稀淡的灯光,比数刻前增加了一倍的势力。清泰门直街上行人的影子,一个一个从散射在街上的电灯光里闪过,现出一种日暮的情调来。天气虽还不曾大热,然而有几家却早把小桌子摆在门前,露天的在那里吃饭了。我真成了一个孤独的异乡人,光了两眼,尽在这日暮的长街上行行前进。

我在杭州并非没有朋友,但是他们或当科长,或任参谋,现在正是非常得意的时候,我若飘然去会,怕我自家的心里比他们见我之后憎嫌我的心思更要难受。我在沪上,半年来已经饱受了这种冷眼,到了现在,万一家里容我便可回家永住,万一情状不佳,便拟自决的时候,我再也犯不着讨这些没趣了。我一边默想,一边看看两旁的店家在电灯下围桌晚餐的景象,不知不觉两脚走入了石牌楼的某中学所在的地方。啊啊,桑田沧海的杭州,旗营改变了,湖滨添了些邪恶的中西人的别墅,但是这一条街,只有这一条街,依旧清清冷冷,和十几年前我初到杭州考中学的时候一样。物质文明的幸福,些微也享受不着,现代经济组织的流毒,却受得很多的我,到了这条黑暗的街上,好象是已经回到了故乡的样子,心里忽感到了一种安泰,大约是兴致来了,我就踏进了一家巷口的小酒店里买醉去。

在灰黑的电灯底下,面朝了街心,靠着一张粗黑桌子,坐下喝了几杯高梁,我终觉得醉不成功。我的头脑,愈喝酒愈加明晰,对于我现在的境遇反而愈加自觉起来。我放下酒杯,两手托着了头,呆呆的向灰暗的空中凝视了一会,忽而有一种沈郁的哀音夹在黑暗的空气里,渐渐的从远处传了过来。这哀音有使人一步一步在感情中沈没下去的魔力,这本也就是中国管弦乐的特色。过了几分钟,这哀音的发动者渐渐的走近我身边,我才辨出了一种胡琴与碰击磁器的谐音来。啊啊!你们原来是流浪的音乐家,在这半开化的杭州城里想卖艺糊口的可怜虫!

篇5:读《郁达夫在情爱之途》有感

是很崇拜他的,我崇拜他的那种爱国的热情,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那种为写作废寝忘食的态度,他那种喜欢就去追求的大无畏精神。或许他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吧!这本书并不像某些书一样会把作家神话,从书作里我知道郁达夫取得的成功都是因为曾经他的付出。郁达夫也有不良的习惯,比如他爱酗酒,比如每次他和王映霞吵架后都会离家出走,比如有时候会对家人发脾气等等。所以伟人并不是神话,他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做的更好而已。

书中不仅写了郁达夫,而且还穿插写了点关于沈从文、鲁迅、郭沫若等著名文人的事迹。他们间的友谊也是我所向往的,但是书中关于许绍槺的描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让人唾弃的形象,他表面上与郁达夫相交甚好,背地里却让党部里的人把郁达夫列如黑名单。他为了名利可以不要尊严,不要友谊,不要。。。他还想去勾搭郁达夫的夫人,简直不要脸。

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创办过创造社,参加过“左联”,虽然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国民党员,却一直关心着时事,一直都在抗日。

上一篇:描写压岁钱的作文500字下一篇:称谓现代诗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