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点读后感

2024-05-07

教育原点读后感(精选10篇)

篇1:教育原点读后感

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本学期,我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这本书主要向我们阐述了自育自学思想及其实验。“自育自学”论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凸显了教育教学的原点。只有坚守这个本质、坚持从这个原点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育自学”实验,是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是向广大学子“烧心香”的实验。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这是“自育自学”论的核心理念。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学。遵循了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自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明确学习目标——交流自学情况——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自我小结——巩固自学成果。我校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学校制定自学方案,学生提前在家自学,课堂上重点谈收获和解决疑难问题。自学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何先生提出“四做”,即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课外阅读的主人、做考试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中小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等于放弃自己的天职,是最危险的失去;浪费课堂时间,等于虚度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最可怕的浪费。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能体现。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我校两大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会做网络的主人,是引导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大课题。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从中获益,不受戕害。

教育一线的老师要用“自育自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遵循“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教会每一个学生自育自学。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篇2:教育原点读后感

我与窦校长,同样是农村的孩子,相似的童年经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人书、读糊墙的报纸……然而岁月的车轮,却造就不同的我与她。不,不是岁月的造就,是自我的修炼。

窦校的阅读之旅,成长之路,对于我一个起点同她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而后又扎根农村沃土上工作的教育人,可以说是一个心灵深度的涤荡和冲击,抑或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堪比对下的激励。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拨开记忆的窗,我还能够依稀记得:孩童时,我也曾经是迷恋于小人书、沉迷于《地雷战》、《大篷车》、《骆驼祥子》……,也曾信誓旦旦的趴在操场的树荫下,静心沉思,以笨拙的笔墨书写下一篇篇稚嫩的小作,以为自己能成为个作家……,读师范之后,也曾那般用心的练习教学基本功,常常来往于图书馆和教室、琴房之间,追随着那些真正沉迷于书海中的同学们,一同感受《雷雨》、《家春秋》、《漂》、《简爱》、《呼啸山庄》、《欧也尼葛朗台》……这些中外名著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那时候,觉得自己一定会让书籍充满自己的灵魂和生活的空间。

而今,虽也是案头有书、办公桌有书,读的却不那样的入心,也不如那时勤勉了。一本书在手,总是很长时间才能够草草读过。内心也常常寻找些所谓的理由为自己的不够上进开脱:工作上琐事过多,没有时间阅读;生活中杂事过多,沉不下心来……凡此种种,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是多么牵强的理由。其实如今想想:窦校长,一个全国名牌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她每天的工作的事情要多过我多少倍,但她依旧不停的往返于大学课堂和学校之间,一边工作、一边充电;她的生活杂事不多吗,但她仍旧是沉浸在书海中,让书籍成为了她生活的精神食粮,在每一个同事的生日之时,以文字的方式送去暖暖的真心祝福。很多教育人和网友称她为玫瑰,多么恰如其分!她的美,在于她那美丽的外表;她的美,在于她用知识与智慧武装的灵魂;她的美更在于的由内而外所散发的玫瑰书香。

篇3:让教育回归原点

关键词:幼儿为本,体验学习,情境游戏,教育原点,全面发展

百岁老人周有光曾说:“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 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 激发出来。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能力才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本能十分重要, 培养自修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过去我国教育学苏联那一套, 一面倒, 只鼓励信仰, 不鼓励思考, 把学生培养成不善于动脑筋的工具, 这是很大的缺陷。”的确,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人。因此, 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等教育思想。可是, 现在一些幼儿园因急功近利等因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过分看重幼儿知识的掌握, 看重幼儿园的名利, 显然已偏离了航标和轨道。幼儿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避免不规范的办园行为, 开启幼儿健康成长的时空大门, 让幼儿教育回归教育原点, 走出一条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健康之路。

一、让游戏回归原点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但目前很多幼儿园的游戏, 往往过度限制了幼儿游戏的自由, 对幼儿游戏时的要求整齐划一, 严重违背了幼儿自由游戏的意愿。儿童从来都是游戏着的儿童, 而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一个人只要处于游戏中, 也就是处于儿童的状态。因此对于游戏的体验, 就是对儿童状态的体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给予儿童天赋的游戏权利与机会, 鼓励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 让儿童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与空间, 把儿童的目光所投、兴趣所指、需要所及作为课程资源的源泉, 而不是以成人预设的程序与大纲来圈定儿童的活动与发展, 才是游戏的本来面目, 这才是游戏的原点。

二、让教学回归原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独特的过程;每个幼儿园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方式。比如在认识左右的学习中对于引导学前班幼儿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学前班幼儿的思维特征处于形象、直观阶段, 因此, 教师要注重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操作;注意选择富有幼儿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幼儿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 数一数, 说一说,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 幼儿在趣中悟, 乐中学。课前, 教师安排幼儿唱《小酒窝》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我有一个小酒窝, 左边一个, 右边一个, 成天笑呵呵。借此引入课题, 幼儿感觉轻松自然。

教师充满鼓励、欣赏地问:“小朋友们刚才在歌中唱到了小酒窝, 老师仔细看, 你们都那么漂亮, 谁愿意再表演一下?”坐在前面的四名幼儿首先得到了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师及时要求:“请你们唱‘左边一个, 右边一个, 成天笑呵呵’这一句, 边唱边指, 其他的小朋友仔细看, 他们指的对不对?”

几名幼儿表演后, 教师马上说:“认为他们指的正确的幼儿请举手……”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有的举左手, 有的举右手。教师来到他们面前, 问其中的几名幼儿举的是哪只手。

“我举的是右手。”

“我举的是左手。”

……

教师积极调动孩子们的热情:“请举左手的孩子放下手, 我们都将右手高高举起……高兴地, 放下;再高高举起左手……自信地, 放下。”

教师接着问:“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

“用右手拿勺喝汤。”

“我用右手写字。”

“右手提小水桶。”

……

“左手可以做些什么呢?”教师又问。

“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一名幼儿无比兴奋地说:“骑小车左手也要把把。”

……

教师特别高兴:“我们的小手多能干呀!唱支歌夸夸它们, 请和老师边唱边做。”我和孩子们一起唱: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只左来一只右, 左手巧, 右手灵, 共有十个手指头。

(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结合自己的身体全面、充分地练习区分左右。)

教师说:“小手有左右, 身体的很多部位也有左右, 你知道吗?”有几个幼儿分别站起来, 边摸边说, 例如:我有一只左眼睛, 一只右眼睛……

教师抓住机会:“请你从上到下, 说出自己身体的左半部分都有什么?在座位上自己随便说。”

(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小手摸着、指着, 惟恐错落一个。教师都不忍心打扰他们, 但还是及时提醒, 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 再来说说身体的右侧。)

另外, 教师课前做了这样的一些精心设计, 黑板上左侧有卡片, 右侧图画;黑板左右两侧各有一张桌子, 每张桌子上都有两盆花, 只有一盆是开花的;教师还在自己的衣袖上, 左边贴满蝴蝶, 右边贴满小汽车, 作为给幼儿的奖励。在“说说教室、生活中的左右”这一环节中, 让幼儿有兴趣、有内容的充分地说。当幼儿注意到花时, 教师见缝插针:“你最喜欢哪盆花, 它在什么位置?”借此检查幼儿的掌握情况, 效果很好。然后教师说:“老师还想知道在走廊里, 上下楼梯时, 你是怎样行走的?在公共场所, 人行道上你是怎样行走的?” (幼儿回答略) “靠右通行可以保证安全, 保证秩序, 也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最后教师说:“希望小朋友们都来做在学校守纪律, 在社会讲规则的小模范。”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了, 但那种既做人师, 又做良友的幸福快乐却始终充溢在教师的心头。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使教育回归到原点:

1. 尊重孩子

遵循生活中学数学、兴趣中学数学的理念, 教师在设计整个教学时始终以“尊重幼儿”为原则, 围绕他们最熟悉的, 离他们最近的一切来进行学习。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从幼儿自己的身体到他们的座位, 再谈他们小桌上的文具学具, 最后扩展到观察周围——教室、生活。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去充分体验学习。

2. 让音乐与数学整合起来。

音乐可以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深为幼儿喜爱。如果让音乐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在课前引入、课中练习、课中操等环节, 教师都紧密地联系数学, 恰当的使用了音乐, 使整节课快乐活泼,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育人目标回到原点

篇4:回归教育原点 把握教育方向

台湾之行现场1:捷运车内空着的座位。晚饭后,和几个朋友相约乘坐捷运车去101大楼。恰逢下班高峰,乘车的人很多,奇怪的是靠门处有一个座位一直都空着,就是没有人去挤占。同伴好心地对身边一位大姐说:“大姐,这里有一个位置,你坐呗。”“不,这是博爱座。”大姐婉言拒绝。原来博爱座是专门为老幼病残准备的专座。哪怕是上下学时,中小学生也都站在博爱座前聊天,绝不占座位,特别有规矩。更令我惊讶的是,即使捷运车站里人满为患,也不显喧闹。大家都自觉地尽量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在站内上下自动扶梯,所有乘客都会自觉地站在右侧,空出左边,让赶路人行走。这一点让我想起一句话:“喧闹与文明成反比。喧闹之地,必是文明低落之处。喧闹度越高,文明度越低。而凡文明之地,自然不见喧闹。”

台湾之行现场2:厕所门前整齐的拖鞋。台南市私立慈济高级中学,简称台南慈中、慈济高中,位于台南市安平区,2007年成立,为目前台南市最新的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及国小部。慈济高中的曾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还提供了物理、英语和历史共三节课,让我们进行现场教学的展示和交流。但这个学校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记不是课堂的美丽,而是厕所文化的新景象。我们每一个同伴都赞赏学校的厕所能给人一种干净、清新的感觉,尤其是厕所门口的木架,整齐地摆放着几双拖鞋。教务主任介绍说,这是负责打扫厕所的学生准备的,为了尽量保证厕所的干净和整洁。我们不得不佩服学校教育的细致入微。教务主任还强调说,在这里,打扫厕所可是一堂宝贵的生活教育课程,所以都是由学生负责的。能去扫厕所的,都是班上精挑细选的优异学生,通过这种体验,能有效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放学后,我特别留意观察,结果发现,打扫时间一到,值日生都兴奋地拿着打扫工具,进厕所,弯下腰,每个小细节都做得很认真。

台湾之行现场3:被汗水湿透的志工服。在高雄瑞祥高中吃完午饭,几个穿着志工服的学生一直在会议室的门口乖巧地陪着我们,当我们处理用完的饭盒、吃剩的饭菜时,他们积极主动地帮我们。那天天气并不太热,但学生们忙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水从额头轻轻滑落,一滴一滴滴在了志工服上,慢慢地湿透了衣背。可是他们浑然不觉,依然专注地忙着自己的服务工作。这一幕让我们很受感动,很多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希望把这一刻的感动带回去,与我们的学生分享。学校的老师介绍说,志工就相当于我们说的义工,在这里,他们之所以不叫义工,是因为他们认为做服务不只是学生的义务劳动,更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志愿和志向,所以,他们成立了很多这样的服务社团,统一称为志工。希望通过这些社团活动,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和人生体验。

台湾之行现场4:课堂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一共听了70多节课。在台湾中小学校,基本上都是50分钟一节课。50分钟的学习,对学生的意志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在观课中,我发现大部分台湾老师上课都不太注重教法,更多的是以讲述为主,课堂的容量非常大,学生较少进行问题探究。但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英语课,在50分钟里,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能在枯燥的课堂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仅仅是因为小班化?或是有老师入班听课?很明显不是,因为在小班里同样存在不同学习程度和性格特征的学生。这一点在课后的交流中得到了印证。授课老师告诉我们,上课专心听课是对别人的尊重,学生非常愿意尊重别人的劳动。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是教育才是教学的最大的精神动力。

思路梳理:微视角透视大世界

一直以来,台湾地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教育的革命。台湾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说到:“在华人社会里,升学主义、文凭主义或应试主义仍是无法完全排除的教育毒素。我们要以渐进的推动方式,逐步改变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考试的观念。虽然观念改变的工程往往是耗时费力的,但量子动能积累一定程度后,思维典范就会产生哥白尼式的革命。”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可见,我们所见的台湾最美丽风景,正是台湾教育人一直坚守全人教育的成果。台湾的全人教育内容广泛,核心是“三品教育”。“三品”即“品德、品味、品质”,具体而言是指“做人讲品德、生活讲品味、做事讲品质”,是台湾教育部门推行的教育思想。我觉得,能有效串起台湾教育美丽项链的,正是台湾一直历行的“三品教育”这根绳子。

借鉴1:评价意识——没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有一种说法,评价是教学变革的瓶颈。这种说法的指向很清楚,作为“指挥棒”的评价制约或阻碍了教学变革,它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入了因评价而教的误区。在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用升学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与老师,学校没有高考先进与落后的评价,教师也没有诸如高考奖或中考奖的奖与罚,更不会有职称评审的烦恼,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教师就能一辈子从教无忧。所以台湾的老师内心没有太多的压力,他们教得轻松,工作舒心。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来自评价的压力,他们更愿意,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更多的关注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努力和用心践行“三品教育”的宗旨。“教师是一项凭良心的职业”,他们也一样有模拟的月考或联考,学生也一样经常会天未亮就爬起来读书背书,教师也经常会有迟不归家的陪读与指导。所以,转变教学评价,就要变教学评价的“指挥棒”的功能,变“指挥棒”为 “服务器”,让评价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样才不会让老师因为升学的功利而变得短视。

借鉴2:课程意识——在课程教学渗透育人理念。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健康品格最重要的途径与渠道,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涵,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教学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教师经常就道德的敏感与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台南市私立慈济高级中学致力于将“生命教育”与“静思语”融入各科教学课程,以此期待给孩子们生命的能量,让孩子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另一方面,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很多学校都开发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他们结合学校和当地实际,结合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幸与不幸,自编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获得一次次不同的内心感动与震动,滋补心灵成长。对于这些课程,学校领导说,已经成为学生,哪怕是高三学生也不可或缺的成长鸡汤,滋补着他们的品格与人生。

学校非常重视把一些生活体验活动当作学生成长的实践课程。我们所到的很多学校,校方都有意安排学生负责校园迎接、学校解说和生活服务,这些活动,在台湾教育人的眼中成为课程宝贵的资源,应被充分利用。学校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期待,通达生命的交会、真实的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与人相处的勇气和热情,开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密码。

借鉴3:行为意识——让品格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成功的品格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此,印象最深的还是台南市私立慈济高级中学。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小到如何端碗喝汤、抓筷夹菜,都有明确要求。在午饭时,我们真实地体验了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再到潜意识”的艰难过程。学校领导还专门带我们参观了学生厕所,在干净的学生厕所墙上贴有“五省”的倡议广告:省时省力省水省电又省钱。曾校长说:“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丰富情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拨云见日:返璞归真让原点回归

纵观东西方教育发现国内外成功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爱”的教育。一句话,教育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都能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是什么让台湾人如此“美丽”呢?这就是台湾地区长期坚守的以“三品教育”为核心的全人教育。这也是我们教育最本真的追求。教育的原点归纳起来只有两个字——育人,即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摒弃形式主义和负载的功利目的,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才能创造我们教育美丽的风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呼吁所有教育人:让教育原点回归,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不忘育人的本真。台湾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教育的“返璞归真”,需要我们以沉静的心态,从细处入手,努力做到:摒弃浮躁,回归成长规律;摒弃功利,回归精神陶冶;摒弃歧视,回归一切的孩子;摒弃花哨,回归自然与生活。

篇5:《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徐家沟小学 张红霞

这学期,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一书,受益深刻。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籍。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工作下来根本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批改作业、备课等事情填满,每天都是处于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然而读书是却是我们得以保持智慧鲜活的唯一途径,一旦停止学习,课堂将变得味如嚼蜡。

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6: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再之后,县教育现代化创建,我所在的教学点有了网络,在无缘亲历窦老师的讲座和课堂魅力时,我从网上搜寻了不少关于窦老师的资料,比如《葡萄沟》的教学视频,比如她博客中的“玫瑰寄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葡萄沟》教学,信手而来的“一架葡萄”——出众的简笔画,画葡萄的颜色、尝葡萄干的味道,虽然愚钝看不出其中门道,但就是觉得新颖、生动。

区振兴阅读评选活动,激发了我再次读书的热情。本校图书室的“小”而“闭”,使我想出到中心校图书馆借书来读,反正教研活动总要去的。开学初,在书架中寻找,“窦桂梅”三字映入眼帘,《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此摆放案前。断断续续的读,做摘抄笔记,计划六月前读完, 5 月 22 日晚,与灯下写此读后感。

一、 读书——“不管怎样,总要读书”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想必窦老师的这句话大家都熟记于心。“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活方式”,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语文老师教给孩子的是母语,内涵着的是母语文化、民族文化,我们肩上担负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实课堂中我们有没有对母语教学的简单甚至粗暴?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改变?惟有读书!知识成倍的更新,我们当初的哪一点老底早已落伍。读书中,我们将从经典那里汲取根部的营养,读书中,我们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在理想之路上渐行渐远。

我庆幸,我还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我还是一个努力指导孩子读书的老师。读书,让我对工作还抱有一份热情,让我对生活也体会更多。无论如何,我还会读书。

二、 阅读——主题教学的精华

窦老师在“三个超越”的概念之上进一步提出“主题教学”的概念。

“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词语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词语称之为‘主题教学’”。围绕主题教学,窦老师在她的清华附小开展了“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的系列活动 ,诠释了主题教学的内涵。根据现在我对苏教版教材的简单理解,我们现在的单元教材就有一个主题的因素。然而我们整合时并没有像窦老师他们那样解读的透,拓展的深。如何做到深入主题备课,关键还是我们老师的内涵要丰富,这就需要多读书,增加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 职业良心——专业教师的炼就

窦老师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过,教师是个良心活,必须有一种宗教的情怀去面对,我想,那就是信仰、执着。

现实中,我们能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呢?温饱型的生存状态,家庭和社会的过多期待,行业内部名利的明争暗斗,又让多少老师能静下心来教书?

要让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信仰,首先民生问题要解决好,要让人们觉得所从事的职业确实是崇高的,是值得去献身的。需要行业的公平、社会的公平。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让社会的坏风气侵蚀到我们行业的内部。试想,每位老师都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整个教师群体必然有一股正气。

教师需要多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崇高。当我们的周围多的是浓浓书卷气的老师,我们的周围就会多一些对职业的信仰,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就会把教师职业真正当做良心活。

篇7: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了解窦桂梅,你会发现她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读她写所的书《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还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

篇8:回到原点做教育

根据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并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继亚里斯多德之后, 17世纪世界教育领域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认为,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 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应该服从这一普遍法则。为此, 夸美纽斯十分强调进行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即儿童的天性与年龄特征。

1 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认为, 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自然的教育必须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使其身心健康得到自由的发展, 为了培养自由的人, 卢梭认为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他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观察获得直接体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与这些要求相适应,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 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自然教育, 卢梭所要培养的理想化的“人”将是:身心健康, 动作灵巧;心地仁慈, 乐于为善;爱美, 也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富于感情, 更富于理智, 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在进一步发展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了他的教育见解。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 渴望并要求获得发展, 所谓教育要适应自然, 就是要求教育必须激发儿童的天赋和力量。他说:“为人在世, 可贵者在于发展, 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其经过锻炼, 使人能尽其才, 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适应自然的原则, 裴斯塔洛齐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20世纪。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在对教育的本质的论述中提出, 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

顺着历史的脉络, 我们把思绪拉回至当下。最近几年,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 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问题等等, 讲了多少年, 似乎也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还不明确教育的方向, 我们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不知道教育的出发点在哪里, 不明白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们的天性, 让孩子们拥有原有的天真与调皮, 让孩子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歌声与欢笑。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 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尊重每一种独特, 让每一种个性都得到张扬。文学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 她的意思并非要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 而是强调施教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而现在很多家长带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 违背儿童的天性, 按成人的方式去“塑造”孩子, 四五岁就强迫他们学画、跳舞、弹琴、学书法……一厢情愿、勤勤恳恳地塑造“天才”和“神童”。以致有些孩子在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下, 童年还没度过, 童心就已经泯灭了!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对于教育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他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 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 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学习得最有劲, 最有成效。”杜威认为, 每个孩子就像一座充满了才能宝藏的矿山, 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帮他们挖掘出来。

作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就是对我们的孩子予以“同情的观察”, 进入他们的“生活里面”, 尊重孩子的天性, 倾听孩子的心声, 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幸福、和谐的状态中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与学习。

其次, 我们还必须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更加坚信, 只有生活在热烈的情感影响之中的孩子, 才会有阳光的心态, 有人生的七彩梦想。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懂得, 有良好教育质量的学校, 其一定是洋溢着“爱生文化”的学校。我们有理由相信, 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以后, 一定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任何教育工作者心中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期盼”的情怀, 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 同时也应该有一种教育的理性, 即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 帮助孩子们分析其个性特征, 确定每个孩子的优势发展方向, “让每一个孩子都高昂着头生活与学习”。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敏锐的富有洞察力的教育眼睛看到孩子们的个性强势潜力, 并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们将这种强势潜力发展到极致。

篇9:感悟教育真谛 回归教育原点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当前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的教育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一、实现真正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性的色彩,学校教育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被教育行政化体制所操纵,被应试思维所主导。教育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只注重眼前的效益与质量,急功近利,学校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企业化的目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化的评价标准。教育过分关注应试的成绩、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生活的品位,学校不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世俗的。教育本应为这个世俗的社会服务,但教育不可世俗化、功利化。教育应该有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的境界,有崇尚引导、摒弃强制、尊重人性的品质,有引领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否则,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庸俗化的学生。

让学生远离庸俗化,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坚守教育的本真,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实行真正的教育,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教育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强化育人的功能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体制的巨大惯性作用,实行真正的教育,需要加强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反思、探讨。

二、做一个敢于担当,超越平庸,走向卓越的平凡教师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各行各业充斥着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这种追名逐利的浮躁背景下,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教师走向平庸,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平庸的直接的外在的原因,但教师的内在的心态和价值追求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师担负的责任是神圣而又重大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一个平庸的教师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面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反思自己的良知,做教师可以平凡,但应拒绝平庸。做教师不求伟大,但要学会担当、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拒绝平庸,并不是不可为的难事,作为教师:

要坚守。面对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在功利和体制面前,要有坚守底线的勇气,坚守作为教师的良知。纵观古念中外的教师,大都甘于清贫,以教为乐。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淡泊名利,不甘平庸,鄙视平庸。也许作为个体,面对强大的体制,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改变不了体制,也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觉醒。“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要静心。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地工作。从最平凡的工作做起,从日常的生活做起,在名利面前保持淡定,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处,拥有理想,坚定信念,孜孜以求,释放自己始终不懈怠的生命的活力,追寻自己的事业之梦。

要反思。要学会在反思中进步,因为唯有反思,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正确的方向,也唯有真诚地反思,尤其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反思,才能把自己推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超越平庸,走向卓越。

要践行。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矢志不移地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沉静与执著,勤勉刻苦、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提升教育职业素养,发挥教育睿智才华。我们无力抗拒应试教育,也无力对抗教育行政体制,但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思想,践行教育的真谛。

教师有真才实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坚守教育真谛,回归教育原点。

篇10:《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窦老师告诉我们一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她讲到备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西游记》中的节选,要想讲好、讲透这篇课文,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西游记》原著,还要读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评论。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窦老师也说,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如此准备,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积累。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租到,雅瑶尽力抓好某一个主题展现这个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学时简单的讲课文还是讲语文?思考之后,我们应该找准方向,尽一切地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再次借用窦老师的那句话: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2.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4.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5.《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6.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7.回到原点日记

8.《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上一篇:最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下一篇:物业管理与社区治安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