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2024-04-10

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通用19篇)

篇1: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在这本书里,蔡笑晚全面地叙述了对孩子蔡天文的培养经过。

一、学前教育。

出生两个星期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即用琴声和笛子的声音去引起孩子的关注。这种“专注”习惯的培养,对后来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处。天文长大后,读书学习和处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头,他都能专心学习。

2、带路训练。天文会走路之后,他父母每次出门,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外出散步,总让孩子走在前着,为大人带路。几次以后,他就能大胆地独立前进了。这种训练在于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走人生之路,并大大培养孩子的自信。

3、语言训练。在四个月时,天文父母就对着他念《三字经》、唱儿歌,唱催眠曲。一周岁时,常常教他念《三字经》、《弟子规》,三岁时,念《千字诗》、《今日诗》、《明日歌》、《十二诗经》、《朱子格言》,还有一些民谣。而这些,天文那时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

4、数学训练。三岁以前,主要是认识一些数字,进行一些最简单的加减运算。三岁以后,对孩子进行了正规训练,让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趣味数学的故事,让孩子解答其中的数字问题,以此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

二、中小学时期的教育

1、入学准备时的教育。天文入学前的一两年,蔡笑晚就带着天文到学校看学生上课读书,天文看得很感兴趣,很羡慕。经常问什么时候能上学。他父亲就跟他讲:再过一个新年你就能读书了。于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节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因为终于盼到了读书的时候。入学后,蔡笑晚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取得沟通,反复说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点,并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告诉老师,同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老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多奖励,少惩罚。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决不严厉。第三、作业尽量精简,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这些做法,使天文很顺利地开始了学习。

2、摆地摊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再穷也不能让八岁的孩子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但蔡笑晚认为,“摆地摊出租小人书”这件事可以是对孩子的一种很具体的素质教育,使他从小懂得人生的艰难,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并能激励他去奋斗、去拼搏、求上进、争出路。于是,在天文八岁时的那个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个地摊。摆了一个星期,收获还不错。一个星期之后,天文还想继续做下去,但他父亲没有同意。他父亲说,现在你是求学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有时间多看书、长知识,不能为了这些“小生意”浪费时间。

3、竞争意识的培养。天文在小学里读了三年之后,他父亲给他转学了,因为他原来的小学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必须让孩子进入较强的竞争群体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转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竞争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争优秀、争先进,并让他从小懂得竞争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顽强不屈的人。他们不怕失败,能从失败中站起来,毫不气馁地勇敢前进,去夺取胜利。但是,蔡笑晚也没有勉强要求天文去争取第一名,他总是说:优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两名并不说明问题,偶尔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紧,真才实学最重要,读书像马拉松赛跑,开头所处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冲刺时最先到达终点。

4、营造立志氛围。当时,尽管家境贫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却在房子里进行了一番苦心的设计,在墙壁上贴了很多励志格言和家训。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画像,如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让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画像和故事慢慢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里,树立偶像的地位。这种氛围对孩子确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大的心胸气概、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

5、培养早期行为习惯。

① 诚实守信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能欺骗孩子,承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考试成绩很差,只要是实话实说,就不能给予严厉惩罚;相反,要给予特别的关怀,给予温柔的开导和教训,使他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孩子承诺父母的事一定要让他能兑现,既不能给孩子过高的具体要求,也不能让孩子承诺无法兑现的事;从小让孩子养成“一诺千金”的习惯,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现,即使是不正确的事,也要妥善解决,决不能让他失去信用。

② 尊敬师长和礼貌待人的习惯。

③ 遵守时间的习惯。

④ 独立自理的习惯。

篇2: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11月,已入深秋,四处弥漫着收获的气息。而我站上小学英语教师的讲台,才短短两个月。不过,就算只是两个月,也足以引发我无限的思考。

刚开始接触小学英语教材,我先是一愣:这么点内容怎么要教一整个单元!浅浅研读了教参后,我试着去上了一两节课。这一两节课过后,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原来看似一点点的知识,里面大有内容。比如一个单词,其实不仅仅是教授它的意义,还有语音、字形等。这些内容在我本人看来是简单到无需强调的,但是孩子们只一张白纸,只要老师不说不去强调,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就这样几节课过后,我以为我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可后来我又郁闷了:很多内容我明明讲得很清楚了,也讲了不止一遍,可孩子们的作业做下来,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甚至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如此清晰、内容如此单一的教学阶段中,已经出现了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差距。我开始有些着急,于是去找了优秀示范课程的录像来看。静静思考后,我开始明白自己的问题: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了孩子们在知识储备上和我的差距,可我还是忽略了他们和我在接受能力上的差距。

于是,我变得更耐心了,决定不赶课程进度,不仅仅把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把知识点一个一个像打桩一样“打”到孩子们的心中。不过这个“桩”打得扎不扎实,就是我后来遇到的问题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有一天的单词课,在刚教完foot这个单词的时候(我还特意放慢了脚步,多让孩子们看这个词、多念几遍并且让孩子们区分了foot和其他同时所教授单词的不同),突然有个孩子开始大喊大叫,似乎想跟我说什么。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是不高兴的,作为一个新老师,总是对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感到头痛,英语课的教学唱唱跳跳的,孩子们时常感到特别兴奋,可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那时我立马就板起了脸:“老师说过,上课发言之前要怎么样?”这个孩子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把小手举得端端正正的。看到孩子立马改正自己的习惯,我问道“有什么问题吗?”那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你看,foot中间那两个圆,好像多啦A梦的两只圆圆的小脚呀!”其他孩子们立马开心起来,纷纷表示真的有点像。而在教授foot之后的单词时,整个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都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找寻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记住这些单词。

这一节课,让我感想颇多:原来孩子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远远比我丰富,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会找寻自己的办法去记住这些单词了。的确,孩子们的知识是不如我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是老师,而在很多方面,我也更该向孩子们学习。尤其是在英文教学当中,不仅要运用音、形、义去区分,还可以利用各种联想方法,甚至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妙招去帮助学生记忆。而最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些单词,把自己当做他们,把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的周遭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教学。

那天过去后的一周,区教研员朱红霞老师来听课,给我指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过多照顾先进生,导致补充的内容太多而忽略了去把课本知识落扎实,以至于许多后进生开始浑水摸鱼。那天回去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本身我多教授一些知识是因为这一届三年级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比较多,有些内容他们觉得太简单,所以我多补充一些其他知识,让学有余力的人多学一些。可是现在,经过朱老师的提醒,我才发现部分孩子因为一下子遇到的新知识太多了,以至于根本无法把课本知识掌握好。当然,我自己也存在因为教授新知太多的原因,无法把课本内容落到实处。我又转念一想,自己在上学时期的样子,不会因为这些内容我熟悉而不听课,而是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看,你们不懂的我都知道!的确,成绩好的孩子会听你的课,然而成绩本来就一般的孩子,很容易就产生挫败感,以至于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我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而现阶段,就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的新一轮思考阶段。

11月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其实我在这两个月的实践当中,也收获了不少。而这一些思考和收获,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试着把自己的大脑清空,让自己回到孩子的年纪,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去接受知识。现在的我,在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思路,虽然有些困难、虽然过程会很漫长,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定会比现在有所提升。

篇3: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研究幼儿和研究教师都是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必定有其共同性。在研究幼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师生的互动、环境的创设、教育策略的运用等进行研究。在教研工作中,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幼儿研究和教研工作研究中的一些共同点,借鉴探索幼儿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去研究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学习特点、教研策略、教研内容方法的选择等,使教研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像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样研究教师的个人特点

幼儿园共有教师16名,其中,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6名。有3名教师准备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准备,高级保育员2名。有10位教师参加本科学习,1位教师本科毕业,2名教师参加了育婴师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的师资队伍体现了发展水平的平稳、教师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专业学习的内驱力,我决定对幼儿园的每位教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判。

我们的许多骨干教师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有的善于游戏的讲评,有的善于运用师生互动,有的善于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还有的教师每个年龄特点把握到位,集体活动中的提问预设有策略。但是,骨干教师的辐射意识还不强,在教研活动中对教研经验的介绍、问题的互动作用不强。

另外,青年教师是一支非常有潜力的队伍,可贵的是我们可以在每学期的实践活动中看到他们的进步,每个教师在教学技能上都有自己的特长,可见他们是一些会想、会学、有能力、敢尝试的年轻人,但是由于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在教研活动中缺乏想说、想问的主动性。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认识到每位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就像我们在研究孩子的特点时一样,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扩大孩子的闪光点。因此,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采用“教研自主十分钟”的形式,鼓励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互动十分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同伴共享经验。由于活动是自主申报的,更体现了每位教师的自主意识,使能力强的教师发挥更大的价值,使有技能而胆子比较小的教师得到了锻炼。

像进行幼儿活动预设一样预设每一次教研活动

在预设孩子的集体活动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孩子的已有经验、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中的提问预设等。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同样需要进行类似的预设思考。

1.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集体活动需要孩子达到一定的经验才能开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火候。像开展孩子的集体活动一样,注重教研活动开展的火候。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同样需要注意火候问题,教师的已有经验是什么,需要进一步丰富的经验是什么,对每一次研究的专题是否有深入的实践和理解,对教研活动中的问题的真研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让教师们不断有新鲜感。在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有集体形式、教研组分组、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分组、案例研讨、走进游戏、小故事比赛、自主十分钟等形式,分组的讨论形式是教师们比较喜欢的,在活动中教师的发言率明显提高,氛围更加宽松。

3.注重每一次的预设。在进行幼儿的集体活动前,教师对活动的预设非常重视,特别是教师的回应与提升,在教研活动中这同样可以体现教研组长的水平。因此,我认真做好每一次教研的专题,做到学习在前,做到每一次教研活动后都有有关主题的总结,帮助教师进行归纳提升,使教师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都有收获,增加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

篇4:像教育家一样思考

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年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时下有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于知识型教师,也就是被称之为“教书匠”的一类人。“匠”是什么?“匠”是中国古代对那些具有某方面精湛技巧的师傅的称呼,如木匠、泥水匠、金匠等,都是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他们大多数具有熟练的技巧而缺少理性的认识,纯粹是一种操作行为上的活动,虽然能知道如何去操作,却不知道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书”而被称为“匠”,也就是说教师一辈子认认真真教书,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却缺少理性的认识和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上课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书匠?尽管有诸多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不容小觑,归纳起来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职业观不端正。一些教师把教书育人工作仅当作谋生手段,缺乏精神动力,整天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学观陈旧。一些教师把自己看成知识的象征,视学生为待灌的知识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但无论是从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从社会的进步,乃至从教师的幸福指数来看,一辈子单纯满足当一名“教书匠”显然会留下终身遗憾,恰如缪徐老师在讲座《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中所说的:“教书匠式的教师”与“教育家式的教师”永远是两个境界、两个层次。

当然选择做“教育家”、成为“教育家”,这样的目标有些近乎完美,达到这样的终极性目标也有莫大的困难,但是,有美好的愿望,有高远的志向,现实才会越来越好、个人志趣才会越来越高。更何况,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也不是指那些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篇巨论,著书立说,周游四方游学演讲的教育专家,而是指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追求,勇于把三尺讲台当作大事业来经营,甘于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尽显自己才华的“教育家式教师”。虽说大多数教师一辈子也成不了教育家,但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也应该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前行,即使做不了教育家,也可以做一名教育家式的教师,至少应该学会像教育家一样思考。

其实,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无非是从“匠人”到“匠心”的升华,也就是说,“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本无本质区别,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自己事业的态度:如何认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根底的奠基,使得教师能够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曾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实践工作者,就算是“教书匠”,也应该是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教书匠”。我的理解是,教师,不能只有书本上的知识以至于照本宣科,而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考,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有丰厚的学养,要有扎实的知识,我想这样的教师肯定能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东西。省教研员倪娟15年的中学教学任教经历,特级教师缪徐、严西平不愿离开三尺讲台的事实,均验证了: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成就不了教育事业的。如果教师教书二三十年,只是照搬教案上课,不但显得可悲,且会使这份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即使教了二三十年的书,也就是二三十遍的机械重复,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升华。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熟练的教书匠。须知,一个有价值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是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倪娟在《化学教育科研选题与研究方法》讲座中,把教师发展提高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形象地比喻为鸟飞翔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一个翅膀则是投身教育学习的实践。教师离开这两个“翅膀”,就难以展翅“飞翔了”。所以,思考和实践,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记得在互动环节中,有学员问镇江市化学学科带头人邱激扬老师:“我只是一个普通初中教师,能研究什么?”邱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般。她列举了她的一个教育案例。早期,学校让她带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体育班,她没有如同前任教师那样灰心丧气、敷衍了事,而是潜心思考,认真分析影响体育生成绩滞后的缘由,把这个问题找出来了,就是课题。然后再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撷取出其中一些相对有效的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提升体育生的成绩,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成功的诀窍,无非就两个字——思考。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语中的: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如果说“思想就是力量”,那么思考就是奋发向上的力量之源,只有思考才有可能产生“无边的力量”、“伟大的力量”。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性的事业,是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心灵的“润物”过程。所以,教育更需要“无边的力量”、“伟大的力量”,需要教师经常性的实实在在的思考!倘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只有懵懵懂懂,没有醍醐灌顶,哪来教学工作的丰富多彩和硕果累累?因为教育需要规避把人类传承的知识像搬运工一样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所以,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带着研究的意识去进行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无形的东西实在化,不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能否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辈子的事业,我将怎样完成,是平庸地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智慧地做一个学习的领路人?因为“匠人”与“匠心”虽是一字之差,却是教师从事这一辈子事业所要终身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篇5: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1、什么是生命课堂?

生命的基本表征是自然地呼吸。我们的教育也应当像呼吸一样的自然,因为如果感觉呼吸有问题了,一定是“感冒”了。

真正的教育,当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在接受教育。那么,生命课堂的本质是带着孩子一起在体验、感受、发现、觉悟这个世界的美丽以及知识本身的美感、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绝不是执著于教。

而生命课堂的构建,自然不能离开科学的课程逻辑,但更不能离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之间能量的交换,可称之为灵魂之呼吸、感应与唤醒。

2、芝兰之室。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深谷幽兰。兰蕙之香,需要教育者在慢慢的摸索中,不断去品鉴、赞美„„耐心地攀登人性的阶梯,方可寻迹抵达深谷之妙境。

而孔夫子所言“芝兰之室,与之化矣”,则说家庭和学校都应当建设有灵魂的文化,即有“香味”的教育空间,才能达到化育之最高境界。

在教育物质中,兰蕙作为“国香”,不可忽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岁寒四友”中,个性完美,竹有节而无花,松有叶而少香,梅有花而缺叶,而兰花以它叶、花、香独具的色清、韵清、气清的完美品性展示于世人。

3、与其不如。

有些教育的是有坏处的,让学生和教育者都感觉到“亚历山大”(压力)和“焦裕禄”(焦虑、郁闷、忙碌),这样的教育是有害的。

篇6: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在座的各位都是初三的学生,15、16岁的年龄,你们正是进入花季、雨季的年龄,在家长老师眼里,你们已渐渐成长,逐渐步入成熟女性的行列。在这个年龄,我们每个女同学了解自己吗?了解女性吗?不知你的母亲有没有和你谈到这一年龄阶段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但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如果你希望青春像花一样盛开,那么我希望大家都要自尊、自爱、自重。

首先我给大家讲几个案例:

案例1:

2008年3月,某中学初三女生凌晨2点从二楼跳下,造成左脚粉碎性骨折。该女生租住校外,打扮时髦,时常和社会青年来往。据说,当日被社会青年胁迫拍裸照,该女生不从愤然跳楼。

案例2:

2008年5月,某中学高三女生凌晨4点在家跳楼身亡。根据警方透露,该女生已怀孕三个月。

听过这两个案例,大家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

第一位女生缺乏自尊自爱,交友不慎,引起了不良后果。第二位女生也可以说,她非常不自爱,过于轻率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这样的恶性事件?

我想对在座每一位女孩子说:亲爱的女孩子们,请爱自己多一点,谨慎地与异性交友。

第一,我们交往的目的是学习异性的长处。因此在与男同学的交往中,要体现自己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修养。要举止端庄、稳重、大方。穿着打扮要与中学生的年龄、身份相协调,体现出懂礼貌、有教养、情趣高尚。

第二,在与男生相处时,要保持空间距离,不超越友谊的界限;要理智把握自己的感情;决不做出有损自己尊严的事,要避免过分的热情和亲近。

初恋这种感情真是挺好的,可是,美好的东西不全是这个时候拥有。在你们的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不要因为见到一朵花而误了前进的班车。第一朵花可能是特别令人心动,但它不一定是最好的,放开自己的视野,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另一个故事,关于居里夫人的。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为了挣钱到巴黎去上大学,就到乡村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这家的大儿子卞西密尔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这位漂亮的大学生。俩人陶醉在初恋的甜蜜之中,并计划结婚了。当时的玛妮亚还不满19岁。由于卞西密尔的父母坚决反对,卞西密尔的决心动摇了。当时的玛妮亚内心十分痛苦,曾有过“向世界告别的念头”。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玛妮亚终于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年轻,这场恋爱完全是感情占了主导地位。还不懂得怎样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也没有学会从本质上认识人。玛妮亚看到了自己和对方在性格上的差异,原来热恋的对象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可爱了。终于,理智和意志使她摆脱了个人的苦恼,保持并坚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生活目标。后来,玛妮亚到巴黎求学,在追求科学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伴侣皮埃尔.居里,他们共同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也得到了幸福。

我们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年轻的时候,对闯进自己生活的异性,要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感情,不做感情的奴隶,任随感情来摆布自己。不要让你的心那么容易打动,不要过早地卷进恋爱的漩涡。因为,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高峰时期:生理变化的高峰,智力发展的高峰。然而,青春也是悄纵即逝的,因而,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一致强调抓紧青春韶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由于中学时期所学各门功课是日后营造知识大厦的基石,是人生知识链条中关键的一环,所以,对这一段学习时间应倍加珍惜。而不该被恋情困拢。纵使阴差阳错,有了感情,也该埋在心底,暂时珍藏,让他晚些开花结果。这样,你就赢得了走向成熟的时光,你就拥有了对爱情重新申视的机会,做出成熟的选择。到时候,即使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说实话,中学生谈恋爱十有八九不能成功,有的甚至可以说百分之百不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以学业为重,你就会更成熟,更懂得爱,将有更好的选择,而终生无悔。

记住一句俗语:“冬天酝酿、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在适当的季节做适当的事。花季是美好的季节,但绝不是成熟、收获的季节。

第三,我希望大家都记住以下的女生自我保护10招:

1、提高警惕性,防范以恶意出现的坏人,也要警惕以“善意”出现的好心人。

2、不要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女同学到公园、河边、树木等偏僻的地方去看书或复习功课。

3、不要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女同学招手搭便车。

4、不要去各种酒吧或歌舞厅,不轻易与网友见面。

5、与父母闹别扭时切不可赌气离家出走。

6、衣着不要太暴露。

7、不要贪图小便宜,对熟人过分殷勤要小心。

8、在生疏的地方问路时,不要独自跟着愿意带路的人走。

9、不读黄色手抄本或淫秽色情书刊、画报、不看黄色录像。

10、万一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也不要让人作为把柄,威胁你听从他的摆布。而是要及时和家长、学校、社会求援,把对自己的损害降到最低。

最后,我希望大家加强与父母、老师的沟通。

不少的中学生自认为长大了,思想成熟了,因而与父母的关系也开始疏远陌生了。他们每天来去匆匆,在家的时候,常常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虽与父母同处一个屋檐下,却犹如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学生要以开朗、豁达的态度与父母老师加强沟通,得到有经验的长辈的帮助,学习长辈们的长处,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引导,避免误入歧途。

篇7:孩子,我像妈妈一样爱你

“老师好,你还认识我吗王老师?”一个大约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站在我面前,打着标准的少先队礼。我怔了一下,脑子里迅速搜索记忆,“张奕迅,是不是?你上几年级了,学习怎样?”“王老师,我上三年级了,现在我是3.5的班长,各科成绩都是优秀。”看着如今优秀的学生,不仅回忆起他在幼儿园的一幕一幕。那是学期中的一天,张奕迅转园来到我班,他聪明调皮,但是性格有些孤僻,不爱与人交流,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上去用手把已经摆好的高楼稀里哗啦推倒,小朋友哭了,他却毫无表情地看着。我忙走过去一边安慰萧寒一边问奕迅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过来和老师说说,奕迅不知声又使劲把桌子上的积木全推到地上。这时我的心里已经有些火气,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他肯定有什么不想说的心事或者受到了什么伤害。我蹲下来目光和蔼的看着他,他渐渐地不知所措,双手使劲扭着衣角,嘟着的小嘴张开又闭上,开始不自然的反复咬自己的下嘴唇。我没有再多问什么,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上课讲故

事我冲着他笑,上厕所我牵着他的手,区域活动我第一个分给他玩具。离园时间到了,奶奶来接了他跑过去搂着奶奶,我摸着奕迅的头,告诉她,奕迅上课听故事认真,上厕所自己提裤子提的好。奕迅不好意思的看看我又使劲搂着奶奶的脖子亲亲。“奕迅,帮老师把小椅子放到桌子上面去好吗,”恩,他一边摆椅子一边回头看看我和奶奶。我则小声问起他的过去,以及为啥转园?他奶奶说,他没有妈妈跟着我。他很调皮经常欺负别的孩子,老师就在地上画个圆圈叫他站在里面一上午不许出来,不让别的小朋友和他玩,如果不听话就扭耳朵,他也不哭。在家里不乖时,他爷爷也说再不听话叫你站在圈里,现在他一听说圆圈就紧张。听着奶奶的诉说,我的心被一阵阵揪疼。瞬间一种母性的疼爱和温柔注满心田。我要好好对待这个曾经受伤的孩子。

以后的每天我都微笑着迎接他和每一位孩子,一入园我摸摸他的头,亲亲他的脸,“恩,小脸洗得真干净,还很香呢”,他不好意思的说,奶奶给我抹油油了。上课时我让他坐在最前面,他虽然不主动回答问题,但是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捏的橡皮泥恐龙很逼真,我就说,“孩

子,你捏的太好了,卖给我一个吧”,他笑了,说,“送给你吧,我再捏一个”。“那你教教我和小朋友们吧。”他笑笑说,“我只会自己捏不会教,”“没关系,来吧,我们跟着你学做”。他小手麻利的捏着,嘴里说着,“就这样就这样,再捏一下,就这样好了”。我悄悄地观察,他的脸上有一种害羞的微笑,心里一定是开心的。第二天入园,我亲亲他,并且抱着他转了一圈,他有一种甜蜜的笑容潜藏在嘴角。几天下去,一切正常,突然韩笑过来告状了,老师奕迅在我图画纸上乱画。我重新给了韩笑一张纸并安慰好他,然后走过去坐在奕迅身旁,语气温柔的说:“怎么了?”“他画的不对,忍者神龟不是那样的。”“那你们每人画一个,比一比好不好”。他们认真的画完之后,我叫他们站在小朋友面前讲讲自己的作品,他们讲的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我带头给他们鼓掌。孩子毕竟年龄小,小错误是经常发生,坏毛病也不断出现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对待和处理。但我敢肯定的说奕迅改变了许多。

六一快到了,我班排练舞蹈《快乐的节奏》,奕迅和小朋友们跳的很卖力,汗水湿透了头发和

背心,我用小毛巾帮他们擦着,“谢谢妈妈”奕迅突然说出,孩子们哄笑了,老师他叫错了。奕迅不好意思低头不语,我知道孩子的内心渴望一份母爱,他没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那么怎样才让孩子自然又不受伤害呢?我灵机一动大声说,孩子们,没错,我是你们的妈妈,我像妈妈一样爱你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叫我王妈妈。孩子们异口同声:“王妈妈”。以后的日子里“王妈

妈”代替了“王老师”。一天我因为发烧请了一天假,第二天,一进教室奕迅搂着我亲了又亲,“王妈妈你昨天为什么没来?王妈妈你头还疼吗?王妈妈你好了吗?”整个上午奕迅像影子一样跟在我身边好像怕我飞走了。没想到,第三天,奕迅和奶奶提着一大袋子水果来了。奶奶告诉我,奕迅说你病了,一定要我带水果来看你。我被幸福感动了,真的,你用一颗真心对待,你得到的将是一片真情。那种由爱的付出而收获的喜悦使我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让我更坚定了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更要做一名幸福的幼儿教师。大班毕业典礼那天我买了一个大蛋糕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每个孩子说一句悄悄话,有的说“王妈妈你

篇8: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道尔顿学校的创始人海伦女士说:“幼儿教育就像训练马匹一样, 刚开始时要轻轻地拉着马缰, 让马自己产生想跑的足够的冲动, 只要马有了自己要跑的欲望, 训练者的任务就结束了。”对于海伦女士的这些话, 我想对于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 能够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 那我们的教育不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吗?

那么, 怎么样才能训练出让学生就像马有奔跑的冲动一样来对待学习呢?在道尔顿学校的教学中,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群不安分的孩子被老师带领着来到图书馆。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 读了一篇著名的童话后, 问:“这本书好不好?”孩子们都说:“好。”“这本书是一个大作家写的, 你们谁也来讲一个故事呢?”

于是, 一个小孩子上来讲了一个故事, 当然是很稚拙的故事, 老师却拿笔记在了纸上。老师又问:“谁可以为这个故事画一个插图?”于是又一个小孩子走上来, 画了一幅同样稚拙的画。但老师却又拿出一个漂亮的封面, 把这个故事还有画与这个封面一起订好, 在封面上写下了两位小孩子的名字。然后, 老师把书高高举起, 说:“孩子们, 瞧, 你们也可以写书了。虽然现在只能写小书, 但是只要你们奋斗, 长大后一定也能写出像书架上那些著名的书了。你们也会成为大人物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 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 也就是说像马有了自己要跑的冲动。孩子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并且知道, 很多伟大的目标, 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只要努力, 一样可以达到。

中小学的教育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 应该说只是一个开端。有句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小学教育中, 给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要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 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当对学生的考试成为了对教师的考核以后, 当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以后, 在很多地方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要自己奔跑的冲动只能成为一种梦想。如果说, 现在的考核已经在逼着老师也逼着学生去把学习演变成了一个枷锁的时候, 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毁灭了那成功的一半了?当教学已经只能靠时间的无限延伸, 当课堂已经分不清课内与课外, 当学生一个个对学习已经深恶痛绝, 我们是不是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欲速则不达!有些地方, 在小学教育的严格考核下, 教育者已经开始食到了恶果。当小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填鸭”式教育以后, 到了中学再也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于是, 自己给自己学会了放松, 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老师只知道学生不愿意学习, 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如果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才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曾经是多么地短视与势利, 是不是已经有些太晚了?教育, 可不是在生产产品, 而是以学生的一生以代价的呀!

在学习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 我想还是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最重要的一件事。面对新的世纪, 与时俱进不应只是一种口号, 体现在教育上更应该是一种行动。当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的时候, 我想只要我们有着像训练马匹一样的耐心, 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 高瞻远瞩, 给孩子们以信心, 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兴趣, 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要奔跑的欲望, 我们的教育就将是成功的教育, 至少我们靠近了成功!

当孩子们产生了如马匹一样要自己奔跑的冲动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具有在这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竞争中所需要的一切高素质:高度的创造力, 超常的想象力, 坚忍不拔的毅力!

摘要:中小学的教育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 应该说只是一个开端。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小学教育中, 给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要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

篇9:教育像营养一样需要均衡

通常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但并不一定能准确地讲出来。要提醒亲们的是,兴趣和爱好是两回事,兴趣不等于爱好。兴趣是短暂的,就是突然对某个东西表现出很好奇,是属于感觉层面的,片面的,当孩子觉得有乐趣坚持下来才是爱好。孩子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你刚刚发现他对画画有兴趣,就报了兴趣班,结果没两天孩子就哭着喊着说不想去了。因此,你要留心观察,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比较法,你不妨问孩子是喜欢跳舞还是喜欢画画,孩子可能会说他更喜欢哪个。

孩子到了6岁,更关注父母间的关系。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模式通常是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更近,因为爸爸都比较忙碌。其实孩子更愿意看到父母在一起的样子,父母关系是否融洽、牢固,关系到以后孩子是否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亲密关系,甚至关系到以后在婚姻里是否会出轨找小三等。这个阶段是学习关系模式的阶段,将来会扩展到他的家庭关系和特别亲密的关系,比如闺蜜、同事间关系。

对于6~12岁的孩子,不妨帮助他固定几个兴趣,把兴趣变成爱好,并着重训练孩子的持续性、意志力和韧性。孩子长大会遇到很多事,会有很多烦恼,而爱好可以帮助孩子转移心境,令生活斑斓多彩些。免得像我们一样,不开心的时候逛街逛某宝或者吃饭K歌,开心的时候也是这些,闲暇的时候还是这些。很low的有没有?

这个时候孩子的社会性开始发展,小孩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因此也是学习情绪管理最好的阶段。父母要引领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规则与自由行动、坚持与放弃、情绪表达与控制,特别是父亲,父亲的以身作则很重要,边打麻将边数落孩子的爸爸真是要不得。

篇10: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像科学家和工程师般学习7月19日的圆桌会议上,校长张悦颖分享了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5年STEM教育实践的经验。她讲道,现在中小学开设的STEM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的STEM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附加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外,不受传统课程的干扰,可以灵活安排,以更自由的形式开展,但因为与基础课程无关,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课程。第二类就是与核心基础课程相结合的STEM课程,可融入到数学、科学等学科中。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开展STEM教育,主张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和实践,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比如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观察,修改修改,并做出决定。

张悦颖校长提到STEM教育最大的两点忌讳:一是老师依然用传统的授课习惯,预设结果、干预实践,害怕失败,剥夺了让学生从错误和失败中学到知识的机会;二是批量购置同样的教学实践材料,或者给出图纸和加工方案,因为学生有通过各自的想法设计出的解决方案一定不会完全相同,提供一模一样的工具就会压缩创造空间。

另外,STEM教育不在乎装备的高端和高价,而在于对创造性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低成本低能耗则更好,不过尤为关键的是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实施。浙大教育学院-面向STEM教育的中小学学习空间的创新设计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现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和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的邵兴江博士,介绍了将空间设计引入到STEM教育,以及构建基于STEM教育的学校建筑的概念。他强调,办一所学校时应该首先考虑学校的定位及其办学的独特性,由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出发,先进行课程设计,然后再进行学校设计,从而将价值观贯穿到整个学校和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

邵兴江介绍说,服务于STEM教育的学校要特别考虑创新空间实验室的设计。比如在他参与设计的杭州大关中学新校区中,数学与金融实验室突出强调关联性思维和数学分析思维,将数学与金融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和理财素养;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引入可编程的机器人和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实现跨学科交叉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入起源于MIT的Fablab创新实验室,提供包括大型数控机、3D打印机、精密雕刻机等设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此外还设计了很多非正式学习空间,开发了走廊、图书馆等公共区域,让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交流展示;混合式学习空间的设计,例如VR虚拟教室,将能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他还说到,未来的STEM教学装备将会越来越多,找到和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装备也很重要。大关中学VR虚拟教学实验室设计案例

——培生-培养21世纪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培生大中华区教育资源服务销售总经理饶臻分享说,在充满挑战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21世纪的学生面临着的社会是:1)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进入工业革命4.0时代;2)互联网成为社会新的神经系统,新媒体和自媒体让信息更流通,世界更加全球化,扁平化;3)服务型经济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无限可能,生活方式发生改变;4)新兴市场国家陷入所谓的“中高等收入陷阱“,这一阶段中,社会将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等十个特征(引自“人民论坛“)。学生的人生选择将由传统的线性发展,转变为自主的、多元的、跨界的发展。

根本上来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发生由传统惯性的自然思维方式,到开放的、系统性、挑战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思辨的学习观,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传统型的单学科学习方式,由于课堂上多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各学科知识割裂,不能有效地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的联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实际运用,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而且传统的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很难对过程性学习成果进行跟踪,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具体实施模式。

篇11:像孩子一样简单作文500字

隔壁邻居家三岁的妞妞又哭了,我正好路过她家门口,便顺口问了句,妞妞,怎么哭了呢?

“妈妈坏,妈妈把我画在地上的图图给擦掉了。”小家伙含糊不清的.说道。

原来,妞妞拿着彩色粉笔在地上画画,正好遇上妈妈拖地了,不小心把她刚画的东西给擦了,妞妞便认为妈妈是个坏人,破坏了她的劳动成果,便哭了。

“好了,妞妞不哭了,姐姐给你吃颗糖。”我正好刚从超市回来,口袋里还有刚找零找的一颗糖。

妞妞见我拿出糖,立马不哭了,静静的等我给她把糖纸撕掉。等甜甜的糖到了妞妞嘴里时,小家伙已经破涕为笑了。

“有没有谢谢姐姐?”妞妞妈看见了问道。

“谢谢姐姐”妞妞开心的说道。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还是孩子的世界单纯,会因为妈妈不小心擦掉了自己的画而大哭,也会因为得到一颗糖而笑。而我们自己呢,越长大,计较的东西越多。看看左邻右舍,张家娶媳妇要了房子车子,还得闹着要折子。李家媳妇又跟婆婆闹矛盾了。听着就头大。

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个可以为了一颗糖而笑开怀的小孩,如今却也想着,自己将来结婚时一定得有自己的一套房子。

篇12: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命中像呼吸一样自然 ——中公教育命中2014年国考行测真题

文章来源:延安人事考试网(http://yanan.offcn.com)

篇13:读后感像“1+1”一样简单

我经常听同学说,写人、记事,跟着事情跑,好写!可是读后感,写起来总不那么顺手。写读后感真的很难吗?其实呀,细细琢磨一则读后感,它就像“1+1”一样简单!请看一篇例文——

前些天,我反复读了《100个母爱故事》。这本书到处闪耀着母爱的光芒,让我感动。

母爱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跪拜藏羚羊》中舍身救子的羚羊妈妈,不单让盗猎人震惊,也震惊了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深深感知了动物的母爱与人的母爱同样伟大;《只有你会欣赏我》中的母亲没有因为孩子的缺点而放弃对他的希望,她鼓励孩子的语言像一盏明要,指引孩子通向成功的道路……

捧读一个个母爱故事,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母爱就是一曲不尽的乐章,贯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令人感动。有一个女孩离家出走,三年后,她看见一张寻人启事,于是决定回去。当她正准备敲门时,发现门未锁。进屋时,她问:“这门怎么没上锁?”年迈的母亲喃喃地说:“孩子,自从你出走的那一天起,这门就从没锁过!”多么伟大的母爱!母爱之门永远不上锁!

联想到自己,多少次,母亲为了我美好的明天,辛勤劳动,日夜加班;多少次,由于我生病,母亲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而彻夜未眠;多少次,母亲为我取得好成绩而喜极而泣,拥我入怀……

历经风雨沧桑,面对烦恼黑暗,让生命之花绚丽开放的只有一个人——母亲!悠悠岁月过,漫漫人生路,给生命之花无私哺育的只有一种情感——母爱!

这篇习作的思路可以图解为这样一份提纲:

从提纲中不难看出,第一部分是写“读”,第二部分是写“感”。前面我们说读后感像“1+1”一样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读+感=读后感”。写读后感,就是写一写阅读原著或原文的内容,再谈一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把“读”和“感”加起来,就这样简单!

过去,不少同学写读后感要么大段大段地摘抄原文,等到写“感”时草草收兵;要么泛泛谈感想,光说空话,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究其原因,一是从“读”中找不到谈感想的切入点,二是写“感”时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读”——紧扣原作,找准感点

何为“感点”,就是由文中寻找谈论感受的切入点。我们不妨这样设问:文中哪些地方让“我”最感动?紧扣原作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或某一个情节,或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找准感点。

1.主题法——就是抓住原文的主题思想来谈。如上例中,小作者由读《100个母爱故事》盛赞此书“闪耀着母爱的光芒”。“母爱”既是书的主题思想,也是小作者的感点。这个主题式“感点”的确立,准确又容易引起共鸣。

2. 引用法——就是直接引用精彩的内容而引发自己的感想。例如:

当我读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的肺都气炸了……(《读<圆明园的毁灭>想到的》)

小作者为什么如此气愤?就是因为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疯狂掠夺和焚烧,引用原文无情揭露法西斯强盗的罪行,表达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二、“感”——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你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或联系他人的行为,或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行为,针对“感点”进行叙述、议论、抒情,写出内心感受。

1.事例法——就是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表达看法。如前文那位母亲三年日夜不锁门等女儿回家的例子,十分典型,有力地说明了母爱的伟大。

2. 对比法——就是用生活中的现象跟原文描述的现象对比,表达感受。如:

面对苦难,阿炳能不屈地抗争。那么,沉浸在幸福中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呢?被难题困住的时候,我们常常缺少耐心,不能继续计算下去……想想阿炳,再看看自己,我们是多么应该向他学习啊!(《读<二泉映月>有感》)

篇14:教育要像训练马匹一样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训练;学习兴趣;奔跑的冲动

创立于1977年的美国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典范。它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美国名牌大学寻取的奇迹。

道尔顿学校的创始人海伦女士说:“幼儿教育就像训练马匹一样,刚开始时要轻轻地拉着马缰,让马自己产生想跑的足够的冲动,只要马有了自己要跑的欲望,训练者的任务就结束了。”对于海伦女士的这些话,我想对于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能够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那我们的教育不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吗?

那么,怎么样才能训练出让学生就像马有奔跑的冲动一样来对待学习呢?在道尔顿学校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群不安分的孩子被老师带领着来到图书馆。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读了一篇著名的童话后,问:“这本书好不好?”孩子们都说:“好。”“这本书是一个大作家写的,你们谁也来讲一个故事呢?”

于是,一个小孩子上来讲了一个故事,当然是很稚拙的故事,老师却拿笔记在了纸上。老师又问:“谁可以为这个故事画一个插图?”于是又一个小孩子走上来,画了一幅同样稚拙的画。但老师却又拿出一个漂亮的封面,把这个故事还有画与这个封面一起订好,在封面上写下了两位小孩子的名字。然后,老师把书高高举起,说:“孩子们,瞧,你们也可以写书了。虽然现在只能写小书,但是只要你们奋斗,长大后一定也能写出像书架上那些著名的书了。你们也会成为大人物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说像马有了自己要跑的冲动。孩子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且知道,很多伟大的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一样可以达到。

中小学的教育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说只是一个开端。有句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小学教育中,给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要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对学生的考试成为了对教师的考核以后,当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以后,在很多地方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要自己奔跑的冲动只能成为一种梦想。如果说,现在的考核已经在逼着老师也逼着学生去把学习演变成了一个枷锁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毁灭了那成功的一半了?当教学已经只能靠时间的无限延伸,当课堂已经分不清課内与课外,当学生一个个对学习已经深恶痛绝,我们是不是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欲速则不达!有些地方,在小学教育的严格考核下,教育者已经开始食到了恶果。当小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填鸭”式教育以后,到了中学再也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于是,自己给自己学会了放松,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老师只知道学生不愿意学习,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如果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曾经是多么地短视与势利,是不是已经有些太晚了?教育,可不是在生产产品,而是以学生的一生以代价的呀!

在学习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我想还是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最重要的一件事。面对新的世纪,与时俱进不应只是一种口号,体现在教育上更应该是一种行动。当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的时候,我想只要我们有着像训练马匹一样的耐心,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高瞻远瞩,给孩子们以信心,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兴趣,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要奔跑的欲望,我们的教育就将是成功的教育,至少我们靠近了成功!

篇15: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人到中年,最难得的.是珍惜,

失去的回不来,错过的成遗憾,

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失去什么,

而是此刻正拥有什么。

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现在的生活,

篇16:听“给孩子不一样的教育”有感

作者:江从泉

今天我出席了主题为“给孩子不一样的教育”主题报告会。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孩子的教育,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讲黎建英老师在刚开始就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孩子们的现状。其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做事拖拉,学习没计划、没目标,自控能力差,自私,缺乏感恩。

十年植树,百年育人。我们的家长们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啊!其51%是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说,在家里不良动画片的影响,暴力游戏、言情影视,激烈的音乐、父母吵架、以及语言的粗俗。这些家庭环境的影响无形中就使我们的孩子深受其害。

夫孝,德之本也。有一位小朋友,有一次,无意中看见了自己的妈妈给奶奶倒水洗脚,婆媳两的一番客套话,那感人的一幕。让做儿子的看到了。回过头来,自己的儿子也用了同样的行为,对待了自己。这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榜样的效果。

篇17: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权威分析】

考生可以由漫画联想到自己、他人,也可联想到某类群体,可以抽象为人类;分数可以能理解为学业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业绩乃至团体、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能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一人因得满分受到表扬,另一人因不及格而受到批评,这是教育及至整个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并无特别之处;漫画的意趣来自比照,第二组漫画并非高分就表扬,低分就批评,而恰是相反。这样,寓意就出来了,人们总是以某一尺度去衡量评价,达到最高标准就获得高度肯定,达不到最低标准就会受到批评;人们往往又将这种标准固定下来,要求高分者恒高,低分者不断进步;这种僵化而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需要反思,正如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必须批判。

从两人不同遭遇看,其中一人分数由55分到61分,虽只有6分的进步,但由批评转为表扬,另一人分数由100降为98,却由表扬变为批评;低分者获得进步值得表扬,但满分者变为98分就进行批评,这就提供了另一思考角度,事物起始阶段都有发展空间,但到一定高度后,其提升空间越来越狭小。如何看待事物达到一度高度后的发展态势,并提供更好的发展可能,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的重点还可以放在如何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上,而如果敢于突破,这个立意还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

100分和61分得到表扬,98分和55分受到批评,前者我们能够接受,因为达到了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但98分就受批评毫无道理,机械地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是不应该的。所谓起点低则进步快,高水平则求稳定,所有发展到高水平的事物,都该被容许在合理区间内浮动,而这个角度将带来更深的立意。

“读图”难度增加 联系社会生活

■倪宁馥(泉州一中高级教师,泉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漫画作文不是高考作文常考的`类型。作为材料作文的一类,审读材料(即“画面”)并据此立意,是关键的一步。

本幅漫画的内容清晰,容易把握:甲同学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父母的亲吻,第二次考了98分则挨了耳光;乙同学第一次考了55分被扇了嘴巴,第二次考了61分则得到亲吻。这样的画面,并不鲜见,符合考生特别是家长的生活实际,反映了当下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如何面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问题。

诚然,重视分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此“唯分数论”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应试教育“高烧不退”的大背景下,诸多家长迷失家庭教育的主体方向,变相的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考试分数等,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分数、进退,如何避免陷入“功利主义”误区,如何促使教育真正回归本原,都是此次作文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方向。其他如“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建立合理的奖惩制”等,亦是较为准确的立意选项。而具体到谋篇布局,就多数同学选择的议论文体而言,可以先概述画面,再揭示寓意、明确主旨,然后联系社会生活,展开合乎情理的论述。

其实就本届考生而言,虽然今年的考题有些出乎意料,但其实并不陌生。今年的题目,相对以往常见的“文字”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相对重点准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则因所谓“任务”的消失,降低了构思的难度。考生若能保持平稳、积极的心态,调用之前(尤其高一高二)训练的积累,相信不难应对。

篇18:像别人一样

到市委报到后, 我还待分配, 在主管主任的办公室待了好几天。他是一个正直严肃的人, 不苟言笑, 找来一堆材料让我先看着。

我那时求知欲很强, 很想尽快适应秘书工作, 可是不幸, 那些材料我根本读不进去, 翻上两页后眼皮就开始打架。当时儿子七个月大, 每天晚上我至少要喂三次奶、换三次尿布, 睡眠严重不足。可我不能打瞌睡, 偷眼看去, 主任有时读书看报, 有时奋笔疾书, 面色凝重。惭愧, 惭愧, 我有时偷掐一下手, 有时偷着甩甩头, 调集起身体各部位残余的热情, 继续面对那些干巴巴的文字。

主任偶尔出去一会儿, 我会放松一些, 比如伸个懒腰, 或到窗前站会儿, 但我依旧不敢打瞌睡, 因为他随时出去, 也随时回来。

一周后, 我到了具体科室, 就从主任室撤出来了。我很恭敬地把那些材料还给它的主人。老实说, 我和那些文字相处了一周, 只领略了公文的乏味, 它们还是不认识我, 我也不认识它们。

那时, 办公室没有女秘书, 突然来了个女秘书, 领导对我很关照, 同事对我也很友好。但我很快发现我和他们不同, 首先是我的音量大。我倒不是天生的大嗓门, 站了五年讲台, 我已经习惯在说话的时候保证教室里最后一排的学生听清楚。在机关若不是领导开会讲话, 的确不需要多大音量, 能让对方听见就达到目的了, 何况有些话题不宜有别的听众。开了几次金口后, 不用别人提醒, 我就主动把音量调低了。

暂时不会写材料, 我有时负责誊抄, 自觉算有一手好字, 一位主任很认真地和我说:“你的字还不错, 就是有些大, 胳膊腿都外伸, 下次把胳膊腿都收回去。”到了下次, 我把字使劲往格里写, 累的手疼, 誊抄的速度也慢下来, 好像我的手脚被捆住了一样。但是主任说:“好, 就这么写。”我很快知道, 这位主任也一手好字, 是全部写在格里的小楷。

机关里的很多事情都是秘而不宣的, 谁都不把事情说破, 需要你自己去“悟”。我悟性当然很差, 但我还是明白了, 我眼下要做的是像别人一样。

像别人一样轻声交谈。

像别人一样把字写在格里。

像别人一样对领导毕恭毕敬。

像别人一样没事揣摩领导的心思。

前三点我做得不错, 做得很真诚, 最后一点就做得很差, 几乎是空白。别扭了一年多后, 我终于适应了机关工作。起初是想, 这里是我领工资的地方, 我就要好好工作, 对得起那点儿工资。几年后, 我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被提拔当了领导, 我偶尔也会心有所动, 对未来有所憧憬。人都有虚荣嘛, 我也有。

我有一位忘年交, 是位“老机关”, 我们无所不谈, 遇到难题我也经常向他请教。在机关待了八年后, 我自觉已经很“机关”了, 问他:“我是不是进步很大呀?”

他说:“你刚来的时候读小学一年级, 到现在也没小学毕业。”

听了这种“高度评价”, 我就知道我绝不能再待下去了。

篇19:像“建造”自己的生活一样做教育

最近,一部英国中学教师写的离奇小说《摆渡人》很畅销。小说的主人公崔斯坦,一个逝者灵魂的摆渡人,他会变换各种姿态以适合逝者灵魂的要求而出现。他道出: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崔斯坦一定要在使命和爱情之间做出选择。

其实,教师不也是一个摆渡人吗?不也是要在生活与使命之间作选择吗?进入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而复杂,人们对教师的看法也不一而同。究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的现代性所导致。随着社会阶层愈来愈扁平化,知识分子也与其他阶层一样进入到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的竞争中,知识的内禀价值容易被知识的外在经济附着价值所取代,知识分子追名逐利的现象也就自然地出现了。更何况,现实中教师的经济收入不是很理想。

“真理如果只说了一面,则是假相”,上述只说了同一性问题,还有差异性。差异性则是区分事物最为本质的一面。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是影响未成年人精神活动的特殊群体,是社会文化基因、精神文明的传承者。这是一种哲学,一种从中生爱、生责任的哲学。当教师的如果不擦亮理性的光芒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自己或将你的学生带到哪里都成问题。但静静地思考,我发现,人们往往看到了教师平凡的一面,而忽略了教师不平凡的一面。如果要征文,让学生回忆教师对他们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肯定堆起来像山一样高,像海一样深。教师不经意的举动成就了学生,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我认同乔姆斯基曾说过的话,“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并非理所当然的就要比常人具备更深的政治洞察力,或在道德上要比别人高出一等。但他们有帮助政治家一起探明和发现真相的义务。”科塞说:“知识分子应是理念人,他们应沉浸在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之中,那怕有些不切实际也是他们求真的另一种思想表现。”进入现代社会,福柯惊呼道,当今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的“专门家”,但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则越来越少了。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老木匠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教师如果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育人之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教育不是与己无关的事,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参与其中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并且都想有好的生活质量,当然包括安全与舒心的社会环境。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也是你创造的!学校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因为你要清楚你培养的学生们,一定是你明天或你的子孙注定躲不开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旱灾自咎,旱灾自咎元稹,旱灾自咎的意思,旱灾自咎赏析下一篇:汉乐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