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分作文回到原点

2022-06-21

第一篇:0分作文回到原点

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如果你问我原点是什么的话?现在的我会回答:原点是人的本性。“贪、嗔、痴”。

我们时常想着去挣脱它们,逃离它们,但往往稍有不慎一下子就会回到原点。

贪,指的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比如冬日里的赖床。当闹铃响起时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再在被窝了暖上五分钟,但往往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分针已经走了一圈了。然后就是迟到,要遭受上级或老师的责骂,而自己也会怨恨自己的贪睡,心情会变得很糟糕从而影响了一天的效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很贪睡,经常都是早午饭一起吃的。但是我很少误事,跟别人约定早上七点,就算再困不等闹钟响我也会在六点的时候惊醒。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心情吧!怕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道理是相通的,当你起了贪念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这会对别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尽量做到不要去影响别人,这或许是一个克服贪念的好方法。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简单来说就是抱怨。抱怨的本质其实是执着于事物的定义,比如韩剧里的男女主角刚刚相爱,男主角却被发现有着脑瘤晚期,只剩下三个月命。这种时候女主角就会痛苦流涕抱怨命运的不公,好不容易相爱却要说再见。如果这个时候她机缘巧合像电影《Lucy》里面的女主角一样把大脑开发到100%,她会发现其实他男朋友在某种意义上是活着的,这样她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再者富足的情况下,人是比较不会抱怨,比如你刚领了三千块工资,一下就被小偷偷走了,这个时候人是很难不抱怨的。但如果是李嘉诚不见了三千块,我想他连意识到的机会都没有吧!又何来抱怨。从这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来看,我想不抱怨要做到的是变通,以富足阔达的内心去面对逆境。五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三观不正啦!这在微博真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公知”与“五毛”之间的骂战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好像也乐此不疲。怎么样才能做到三观正呢?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人要从六个角度去看问题:自己,对方,旁人,社会,历史,自然。能够这样子去看问题的人,很难会被说三观不正。

这就是我对原点的看法,但好像走题了耶!这分明写的是不要回到原点嘛!其实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篇文章可以叫《话说贪嗔痴》„„..看来没去高考是对的。

第二篇:作文教学要回到原点

王根丽

201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有专家点评说,这道作文题目最重要的是弄清“原点”的内涵,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应落在“原点”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原点”,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高考已经结束,这个题目如何审题如何写作倒在其次,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个题目给予我们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又一次因为作文没交而被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悔过之意,反而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现在写这样的作文将来有什么用?”他的追问道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不少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这也折射出我们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法,勤勤恳恳地精批细改一叠叠的作文本,却忘了对作文作一番本体性的思考:作文的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应该写什么?作文该怎么写?套用2011年广东卷的高考题目来说,我认为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一.作文动机回到“原点”,从“考试需要”回到“生命需要”

为什么要写作文?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作文?”选择项有四个:①为老师写;②为考试写;③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写;④为自己的倾诉需要写。结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了前两项。

从文字、诗歌的起源看,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某种体验、感受或产生某一思想认识时,他需要有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借此与他人进行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曾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这种把写作当作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别样的形态,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关作文本源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而把考试与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硬性”写作需求。所以,作文技巧的操练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获取高分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写作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正如一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的,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就背诵的那么几段,看情况套着用。”长此以往,难怪学生作文兴趣减弱,主动性差,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

写作应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应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因此,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他人沟通并建起共同的感情桥梁。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显然“心声”“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作文的原点。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情动”,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少命题,少限制,多尊重。教师要珍惜保护并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这是生命的冲动。也许他们的“话”不成熟或太片面,但可以与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写多了,手写熟了,兴趣来了,作文就成了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再是外在的负担。以生命触发出的作文,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

二.作文内容回到“原点”,从“去现实化”回到“生活化”

叶老说:“作文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作文应该写什么?毫无疑问,作文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即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中的“心声”“情动”都缘于生活,作文内容的原点毫无疑问当是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真实生活,学生的作文不是在名人堆里打滚,就是“变相背诵”别人的佳作美文,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作文中产生了“去现实化”的现象。

学生习作片段:

你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有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话题:脸) 乍一看,恐怕大家都会惊叹这位学生丰富的积累,斐然的文采。但留心细读,就会发现这华丽的表面背后是为了完成某个话题而说的言不由衷的套话与空话,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细致入微、刻骨铭心的感受则严重缺失。这样的作文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他们会永远活在“假大空”的世界里。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教会他们写作,倒是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生活态度。作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赚取那个高分而累死古人误了今人?

作文如做人,最必要最可贵的是真诚,说真话,抒真情。“真”的标准是符合他的生活经历、处境、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等。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活成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真实地记录自己。二是让孩子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写好与自己有关的真事,写好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热事,留心生活中的大事,学会由“小我”上升到“大我”。这不是简单的作文操练方法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回归,更是思维品质甚至是做人品质的回归。

“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做人。”回到原点就是以手写口,手口相应,言行一致,哪怕表达得粗疏一些,议论得浅薄一点,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难度很大,但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去做。

三.作文言语回到“原点”,从“言语程式化”回到“心灵的外化”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这就涉及到作文的言语。那么作文言语应该如何运用?

作文言语要讲究文采讲求规范,这是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意蕴丰富,具有文学特色,所以,“作文的言语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

但是有的教师受应试作文机制的影响,割裂了作文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机械地理解“有文采”,认为词句漂亮、行文美丽就是有文采,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言语技巧。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背诵名篇佳句或精彩的开头、结尾,写作时机械地拼凑,以至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言辞、俗套的句式,作文教学活动也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到处推销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一个诗意的题记,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和结尾,一段华美的抒情,写议论文要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兼用……结果少数学生和老师热衷于这样的投机取巧。于是乎,一些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题记、后记漫天飞,一些拿腔拿调却空洞无文的“文化散文”随处见。

如一学生议论“等待”: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褪去浮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表面的华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无物,看似“才气式”的表达却难逃将话题硬性套用于某种文字的嫌疑!

上面的案例暴露出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要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很少去关注、思考语言背后的表达目的是什么。作文教学的起始点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是对生命的体悟。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体验,并自由地、有目的、有个性地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作文才真正成为“心灵的外化”。这样的语言,才显出真、显出实,显出生命之活力,而非照搬照套、人云亦云。

如学生随笔片断——《病了》的开头部分: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病了。——感冒而已。

记不清上次生病的时间了,突发而至的感冒让我有些郁闷。生活就是这样,突然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写这篇文章,写着写着笔没水了,中途我换一支笔,继续写。

透过窗外,雨点淅淅沥沥。这样的天,的确是适合生病的,因为病了的人不会乱动,所以就静了。就像我现在这样,泡一杯热水,边喝边写,我想在热水冷却之前,将文章写完,但时间不等我,那便算了。

人静下来了,便会想很多,而我现在的确有这种感触。……

从“裸色”的语言里,从沉静的叙述中,读出了一个因生命冲动而静思的人,真实而形象,具体而可感。

语言是内在精神的外化,追求语言应该从内在情感出发,作文对语言的追求是为了一个“意”,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意”在,再纯朴的语言也会显现它的生命力;“意”没有,再华丽的词藻也是“哗众取宠”,“买椟还珠”的蠢事不可重演。

王根丽,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常山。

第三篇:回到原点 (南开中学优秀作文)

回到原点:

他安静的坐在金黄色麦田里,望向远处漫步于麦穗间自由的乌鸦,手中的画笔在雪白画纸上留下一笔又一笔绚烂的色彩。他的手颤抖着,近乎疯狂的涂抹着,将一切美好尽收眼底,将一生的情感宣泄于此。这《麦田里的乌鸦》便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幅画作。放下画笔,举起手枪,他选择将生命止步于这个金色的季节,他选择回到原点,摆脱世俗的枷锁,去找寻最初的自己。原点是什么?

多棱镜:

很喜欢《简爱》。漫游在这浪漫的文字间,我总能看到平凡的简爱心中保有的那面多棱镜,她透过贫困悲惨的生活,找寻其中七彩般美丽的爱情,透过别人鄙夷藐视的目光,找寻属于自己的荣耀与尊严。在那个传染病肆意的慈善学校,她拥有了最知心的朋友;在那个阴暗没有烛光的房间,她选择再一次牵起罗切斯特的手,和他共度一生。也许现实太过炙热刺眼,但那又能怎样呢,心怀一面多棱镜,再艰难的人生中也会发现希望的光辉。

多棱镜

每每翻开《边城》,那些像湘西一样醇厚的文字映入眼帘,总是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在荒芜的田地间,沈从文先生安静地坐在那里,正专注地给他的小侄子写信:“我家的荷花开了,很美。”透过他心中的那面多棱镜,我看到的不是颗粒不受的荒凉土地,而是一片开满圣洁之花的荷花池。我理解了这样一个老人可以身处牛棚心中却澎湃着浓浓的诗意,可以在掏厕所、被改造的日子里仍然淡然平和。他在生命的低谷处找寻希望,在苍凉的废墟上修筑关于人性的希腊式小庙,在黑暗的年代里营造一派属于心灵的世外桃源。也许现实太过炙热刺眼,但那又能怎样呢,心怀一面多棱镜,再艰难的人生中也会发现希望的光辉。

第四篇: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辛辛苦苦四十年,一场病痛,回到原点。 勤勤恳恳四十年,一交首期,回到原点。 悲悲喜喜四十年,一纸分书,回到原点。 奔奔波波四十年,一加油价,回到原点。风风光光四十年,一个双规,回到原点。饮饮食食四十年,一樽香油,回到原点。艰艰苦苦四十年,一场暴雨,回到原点。安安稳稳四十年,一个转制,回到原点。老老实实四十年,一个谣言,回到原点。听听话话四十年,一换老细,回到原点。自自在在四十年,一做老衬,回到原点。劳劳碌碌四十年,一拖货款,回到原点。跌跌撞撞四十年,一句取消,回到原点。恩恩爱爱四十年,一个偶遇,回到原点。

第五篇:作文《回到原点》审题立意 (初步整理)

作文题解读:

一、“回到”——为什么要“回”?

1、走歪了

2、走不通

3、迷路

二、“原点”

导语给出四个解释:“起点”“源头”“中心”“根本”,后面的省略号意味着对“原点”的理解有开放性,考生可作合理的自由理解。

1、“起点”

①、直线:出发点、目的点、初衷点【“改革的起点”(审视)】 A、主动回到:现实的迷茫——回到梦想的起点

B、被动回到:人生磨难(天灾、人祸、挫折、失败)a为什么被回到原点?(药家鑫)b被回到原点怎么办?(史铁生)

②、圆圈: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死观】

体现人生哲理能写出好作文。如:李娜捧起圆的金杯,应有回到原点的心态。

2、“源头”——历史、文化、道德、精神家园的源头 ①生活的原点:安逸、自由自在、祥和 ②教育的原点: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③历史的原点:乡村、城市怀旧文章 ④文化的原点:岭南文化(2号卷)

3、中心

①生活的中心:物质还是精神、情感

②市场经济下经商、企业的中心: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塑化剂、瘦肉精)还是以诚信为本,追求质量,为人民服务

4、根本:人性、文学艺术、婚姻„„

5、省略号:开放性„„

对导语和标题的把握:

一、导语

1、导语是作文的提示而不是要求

2、可根据导语写,也可不根据导语写

3、可写一点,两点,也可全写

二、标题

1、“回到”和“原点”必须在文章中出现

2、无“回到”内容在四等打分,表达在三等打分

3、无“原点”内容和表达在四等打分

4、可有所侧重

5、允许“暗合”写法(如没出现“回到”两字,但“回到”的意思明确)

6、允许正反向立意,无优劣之分

A、必须回到原点,回到原点好 B、回到远点不好,原点是回不去的 C、不要回到原点,要冲向终点

整体上看:

1、标题:动宾结构(单

一、简洁、明了)

2、审题没难度

3、写起来有难度(原点虽无处不在,但学生关注少,生疏,备考材料不足,因为学生习惯“多走一步”)

4、写好更难

5、区分空间很大,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和新课标写作本质契合,可考查学生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

标杆作文解读:

1号卷:议论文25+23+10=58~60 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立意深刻,语言瑕瑜互见。 排比句式精彩:

①学生埋头苦读„„父母拼命赚钱„„白领日夜加工„„

②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

③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 语言瑕疵:

①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语序不当) ②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追逐名利”与“拼搏奋斗”词语色彩不同) ③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的(“遮盖”一词不恰当)

2号卷:散文25+24+10=59~60 文情并茂,精彩的描写 两个“原点”:地点(实)+人情(虚) 两次“回到”:人回(实)+梦回(虚)

3号卷:议论文20+22+8(材料丰富)=50 结构层次清晰,但叙多论少,独立见解少 反面材料(三聚氰胺、黑心棉、地沟油),没有指出这些行为“偏离原点” 材料不准确: ①“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此语非“子曰”) ②“李启铭‘我爸是李刚’的狂妄”(据说李启铭不是在“狂妄”状态下说这句话的)

4号卷:议论文19+20+8(材料丰富)=47 “道德的原点”具体指什么?

“回到道德的原点”对个人很重要(没体现为什么很重要) “回到道德的原点”对社会更重要(没体现“更”重要) 结构不匀称

5号卷:记叙文20+20+7(立意)=47 (另有一篇记叙文测试文专家打50分,已发至公邮。) 残疾——浮躁——开始接受——践行——成熟 故事幼稚、肤浅,无冲突、波澜 结尾好! (“妙”云:我们要找出一篇满分的记叙文来,还没找到,但肯定会有的)

6号卷:议论文20+16+6(材料)=42(吃透评分标准,与3号卷对照看高低)

刘邦、项羽对比论证好! 田径运动员勇气体现在哪里? 第十五次高考,价值何在? 结构不匀称

7号卷:议论文16+18+4=38 东拉西扯,松散,但不离题。

8号卷:议论文17+15+3=35

①抓住军人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张恩广) ②抓住企业的根本是诚信企业(马云) ③抓住国家的根本以人为本(泰国总理)

体验肤浅,认识幼稚(总理“大部分时间在田间”——总理的办公室在田里?!) 语句不通顺(如①②③)

比喻水平低(诚信是熊熊焰火的引星,没有他,只有冰冷的柴枝,诚信是阿里巴巴大厦的基石,没有他,只是废石一堆。)(“妙”云:你看,这个“他”还是单人旁的“他”)

9号卷:记叙文16+16+3-3(错别字)=32 结构不当,详略不当

10号卷:议论文12+15+3-2(错别字)=28 把“回到毅力的原点”写成“论毅力”,开头结尾穿靴戴帽,有套作嫌疑,勉强在三等打分。

11——14号卷:略

“妙”云(大意):关于发展等级分,有些老师习惯象征性给几分,我们不能这样,只要作文中有一个亮点,就应该大胆、勇敢地给分,发展等级分是水涨船高的,内容和表达你都在二等上打分,发展等级为什么打三等下!

上一篇:p2p运营流程图下一篇:合作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