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

2024-05-02

原点(共11篇)

篇1:原点

原点原点散文

如果没有射线,也许一切都会像开始那样停留在原点吧,如果没有开始,我是我,那么,你还是你么?

很清楚,那一天,第一次看到你的脸,和郭敬明的半边明媚半边忧伤的风格很像,那时候,一个人还会坐在窗前,天真的、静静地想,如果你也会像小四那样学着用45度角去仰望天空,人体最美的曲线就被展现无疑,会不会很美呢?你,就如星星,闪耀的让我看不清黑夜里的任何事物,而我并不是夜盲症患者,很奇怪竟然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我还是努力地,那么努力地睁开双眼,去捉摸这耀眼光芒背后的传说。本来想说的是你的故事,可是,你这颗又帅气又美丽的星星在我的生命里还会出现第二次么,还会有曾经的那份心动么?还是传说更恰当吧。

如果没有你,我也许会回到修道院,继续过我的孤儿生活。继续当我的`修女;如果没有你,就没有了星星的传说;如果没有你,我连在angel-len待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在身份被揭开的时候,就该离开,可是为了我的母亲,为了我的星星,我要留下,因为这颗星星一定会保护我,你是我的大哥,我爱的人;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人叫我猪兔子,没有人会送一只猪兔子给我。有了你,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幸福的人。她说的对,如果我继续一个男生的身份呆在这里,就会保护自己,也会保护其他三个可爱的男生,但是一旦身份被识破,我伤害的就不止一个,基米的可爱,新禹哥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因为他们的天性抹杀了他们的个性,爱上了同一个女人。基米的哭泣,让我只能做到的是陪他一起静静地哭,新禹哥的无奈,只能让我狠心的抛弃他的双手,谢谢你们陪我到最后,可惜不是他,陪我到最后。

“我告诉过你,不要呆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即使是黑夜,你也要站在我和你的安全距离,让我知道你的存在,让你知道我的爱!”这是大哥最后挽留我的话,这个结局很突然,但是依然很感动,这一切如果回到原点,再发生一次,那么就足够让我幸福一辈子了。

如果你要寻找幸福,一定不要忽略了原点,往往那个人就会在原点等你。

篇2:原点

一、戏归戏,书归书。

任何一部金庸题材影视剧上映后都会遭人批判:

有人谈文化,有人谈演员,有人谈布景,有人谈道具,但是还有一些人谈原著,

就该剧中某句台词或某个场景不符原著,通常,这样的批评总是成立的,而且批评者的口气也总是振振有词的,即便的收视率在高,制造达不到完美,至少是算及格,但是他们就这样认为

1、文化。

那是武侠电视的总体格调,面对的观众群体是什么,类似是《康熙王朝》还是《康熙秘史》,是时尚武侠,还是历史武侠;

2、演员。

那是主观感觉的不同判断,一千个读者一千汉姆雷特,汉姆雷特到底是谁,恐怕汉姆雷特都不能决定自己是谁了;

3、布景、道具。

那是一部影视的硬件需求,东北人要以长白山为布景,山东人又要谈泰山,广东人说要去海边,那么又是变味的一千个汉姆雷特,硬件坏了可以更换,不影响电脑整体。

4、原著。

那是一种文化的内心关怀吗?或者他们还有理由担心,一旦就把未成年学生误把编导的的情节为真,讲金庸的心血付之东流,所谓“寓言十九,诡说万殊”,如果拿《三国志》当原著,那么《三国演义》也是漏洞百出。

那种角度都不能谈哪一部剧就是垃圾,垃圾只能去垃圾桶看,一本本正经地纠正和原著不符合符合的观众,反倒显得多管闲事。他们混淆了看戏与看书的界限,误把大妈大爷,外甥女的的轻松消遣,看成一种学术研究。

二、犯罪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实质激起一个人去行为或抑制其某一行动的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看看它是不是能推动行为或是抑制行为。杨康自然不是英雄,但也不是恶棍,难以说他的好人成分是61。2%,还是坏人成分是91。3。

杨康他犯了什么罪?

那么惯例,首当其冲的就是“卖国”,以此剧为例,或以原著为例,从现在的立场来看这都一个道德压制。

有人说为什么和他和郭靖,都出生在中原,成长在与异国,差距怎么一年比一年大呢?

郭靖的家庭教育,一个汉族的草根母亲在他乡的用心良苦,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南宋的大义是收复失地,保家卫国,这是一个英雄的母亲培养出来一个英雄的儿子。

杨康的家庭教育,未成年就是金国的国家公务员,从小就已经就从金国的立场在教育,将来更有可能是金国的皇帝,金国的大义是金人的天下,趁早夺取比目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多。

两国不和常交战,各为其国锦江山。

杨康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确定了他的立场,他也很难成为郭靖。

郭靖很像是一出《四郎探母》,他每天都要在心底唱出那段“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

三、错!错!错!

杨康他没有被动荡不安的,饿殍遍野的历史掩埋,但不幸的是他有一个结义兄弟??郭靖

1、郭靖。

人品正直、根红苗正、光芒万丈,襄阳城一战,最后命丧黄泉。民间,他符合百姓的爱戴;官方,他符合国家的意志。

2、杨康。

从封建的国家立场,民族血统的来看:民间,他既不能送进祠庙;官方,更不能给他表彰。就连金国也深深的为杨康不能成为金国的郭靖而埋怨。

他的错是什么,是儿女情长吗?

不是,是眼里只有爱情,无视别人的生命。

完颜洪烈谴用不动他,郭靖也拉拢不过来他,他左右摇摆,对金国没有一件实质上决定胜利的帮助,对南宋也没有一件能起到影响交战的行动。

同时代的许多因为各种原因而造就的`孩童的命运真的不一样,他就是一个江湖混人。

四、幸福在哪里?

杨康出生在牛家村,最后死在了牛家村,死的自然,死的坦荡,死的大彻大悟。曾经的错,在死的那一刹,也可以抵消了,那么江湖里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对入世者而言,就是天下苍生的幸福,锻炼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对出世者而言,立足自己的简单幸福,负责家庭的油盐酱醋茶。

江湖我辈,都不可能如郭靖那样轰轰烈烈,追求的幸福不过是简单的幸福,就要远离江湖。杨康这个江湖混人,一不留神,找不到方向,最后回到了牛家村。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是一种托词,杨康不是放下了,有得必然有失。

篇3:原点

一、缘起: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次公开课, 一位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 用手拉一拉。

师: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

师:对, 三角形的这种特性, 叫作“稳定性”。

一生举手,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

该生拿出一块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举在手中:老师, 这个平行四边形拉拉也不会变形!

师:……

类似这样的教学“意外”时常出现, 如还有学生质疑:老师, 我把这个四边形铁丝框架的四个角焊住, 它拉拉也不变形, 也是稳定的!这些“意外”渐渐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和反思——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以下为中学两个版本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

显然, 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其外在活动表征是“拉拉不会动”, 内在含义是“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 更进一步的数学实质则是“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 其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 或者说“三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 其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 (即全等) ”。因此, 这就带来几点启示:1.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或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要从关注“拉拉会不会动”转向“形状是否发生改变”;2.要设计合适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形状的变化与否, 进而体验稳定性。

二、突破:三角形的稳定性实质是“形状唯一性”

许多教师为实现这种认知突破作了尝试, 以下即为特级教师沈百军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两组长度相等的小棒 (带磁性) :

教师利用第一组小棒在黑板上首尾相连搭出一个三角形 (见下左图) 。

师:你能用另外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个别学生犹疑, 多数学生都跃跃欲试:能!

师请一个学生上黑板, 学生搭出了如上右图的三角形。

教师将学生所搭三角形旋转后移至教师所搭三角形旁边, 师: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看来, 同样长度的两组小棒所搭出的三角形形状、大小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 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后, 三角形的形状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这叫作三角形的稳定性。

很显然, 沈老师的教学就是基于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实质不是“拉拉不会动”而是“形状唯一性”的认识展开的。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 为抽象的稳定性找到了一个具象的载体, 同时又利用磁条教具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参与的有效情境。在某些教学中, 当某个学生搭建三角形经教师旋转后发现形状是一样的, 还会有学生不确信, 教师可以继续请学生尝试, 最后发现, 无论怎么搭建, 要么直接旋转后即与原图一致, 要么先翻转再旋转, 形状还是一致的。 (注:因学生此时还未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因此本文的形状一致, 即指形状、大小完全相等。)

三、升华:对三角形稳定性实质的进一步探索

今年上半年, 又有教师在沈老师基础上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以下即为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同等规格的三根小棒 (如6cm、8cm、10cm) , 师:请同学们用这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组成一个三角形。 (此小棒都带扣钮, 直接组装即可)

教师拿出一根长长的竹签走向学生:请同学们把你们做的三角形全部套到老师的竹签上来。 (教师观察, 如发现有的学生三角形方向不一致, 提醒学生翻个面)

教师对全部三角形进行简单的拨弄、整理, 所有三角形组成了一个中空的三棱柱!

全体学生:哇!

师:你们哇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三角形组成了一个形体, 不过我叫不来它的名字。

生:我发现我们所有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师:怎样的小棒才能搭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生:只要每组小棒的长度是一样的, 它们所搭出的三角形就是一样的。

师:是的, 只要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一定, 所搭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就是一样的, 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此教学片段和沈老师的教学片段最大的区别在于“样本”的扩张, 从2个到数十个, 这样的变化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让学生更确认结果。在2个样本的情况下, 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只有一两个学生上去搭了一下, 是否真能说明问题?可不可能确实存在不一样的三角形, 只不过上去的学生没搭出来?而当样本达到几十个的时候, 就学生而言, 大容量素材足以支撑学生认知从“量变”走向“质变”。2.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感官、认知刺激。在教师未整理之前, 在绝大多数学生潜意识中会认为, 大家搭出的三角形肯定会有不一样, 所以当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时, 带给学生的认知冲突是非常强烈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回归: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不同理解

就三角形稳定性教学而言, 目前为止, 笔者所了解的“精彩”设计也就止于此。但长期以来, 笔者总觉得“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存在问题。于是, 笔者想到了学生, 也许他们能带来教学的启示, 学生对此问题究竟是怎样认识的?笔者选择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这些学生现为五年级, 在四下时已学过三角形稳定性, 而且当时数学老师也采用类似沈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过学习) 以下即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典型理解。

(一) 对优等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稳定性。

师:你觉得什么叫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形状不会变。

师出示两组同等规格的小棒, 用其中一组搭出一个三角形, 问:你能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生思考片刻:不能, 搭出来后转一转还是一样的。 (也有的优生先动手搭, 搭完后自行旋转, 说明还是一样的)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两组一样长的小棒搭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生:有。

师:有什么关系?

(接着学生的解释均是模棱两可的)

(二) 对中等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稳定性。

师:你觉得什么叫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

和前面类似操作, 问学生能否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

生操作旋转后确认不能。

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能大致说明同样长的小棒搭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 但语言表述不太流畅、准确。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生:好像有。

师: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个三角形是稳定的, 第二个三角形也是稳定的。

(三) 对后进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想了想:忘记了。

师:你觉得什么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和前面类似操作, 问学生能否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

一部分学生说能, 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 而是在操作旋转后确认两个三角形一样。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不来。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多数学生认为不清楚。也有部分学生说可能有关系但说不来。

虽然上述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 教师已经通过两组同等规格的小棒进行过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从“同等规格的两组小棒, 所搭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如果静下心来分析上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可以发现, 学习结束一段时间以后, 再对积淀在学生头脑中的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进行跟踪, 情况远非所想。对于优等生或者中等生而言, 知道三角形有稳定性, 并将稳定性主要理解为拉拉不会动或拉拉不变形, 对于操作活动的理解直觉上认为和稳定性有关, 但要么说不清两者关系, 要么认为稳定性就是这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拉拉都不变形, 都具有稳定性。对于后进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 对稳定性的解释基本停留在拉拉 (压压) 不变形, 至于操作实验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则完全不能建立联系。因此, 就有必要进一步叩问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为什么难理解?

这里所谓的难理解, 主要是指学生很难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形状一致性 (同样规格的几组小棒, 所搭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一样) ”之间取得沟通。在很多教学中, 在学生操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后,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特性, 多数孩子会说:平行四边形一拉“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也有学生会说平行四边形“不牢固”, 三角形很“牢固”。很显然, 学生理解稳定性是从操作活动的外显表征出发的, 而且还要借助“外力”——手的推拉活动促进理解。因此, 对于学生而言“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性”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好理解。而前文所提到的利用“形状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 其实已经脱离开实际的推拉操作活动, 而是要借助形状的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对学生而言, 思维水平显著提高。

此外, 从访谈中等生的一句话中也会有所启发:第一个三角形是稳定的, 第二个三角形也是稳定的。显然, 在学生心目中,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两个或多个三角形的一致性并没有太多关系, 它是存在于每一个独立三角形内部的特性。这让笔者想起了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中提到的一条——关系比要素更难理解。比如, 儿童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特征, 但让其用集合图描述各类四边形关系时就非常困难。类似地, 用拉一拉的方法理解三角形稳定性侧重的是要素角度, 而形状一致性角度理解则既要关注多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还要理解形状一致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因此难度是非常高的。

2. 学生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

通过上述关于学生难点的分析, 笔者逐步有了明晰的答案。一方面, 利用形状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 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另一方面, 三角形稳定性内容将在初中数学中进一步学习, 而且在初中的学习时仍然要借助“推拉是否变形”来理解。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参是这样定位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操作, 在实践中体会三角形的这个特殊性质, 再鼓励学生思考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逐步树立推理的意识。” (注:此处的推理意识主要是要与“三边相等三角形全等沟通”。) 因此, 在小学阶段无需过高要求。第三, 从此知识点的意义来说, 小学阶段主要定位于了解其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小学阶段后续学习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此外, 就“稳定性”和“不易变形”两个词语本身而言, 后一个更直接揭示三角形特性, 而且初中学习时对于全等的研究就是形状不变 (一致性) 。

因此, 笔者认为, 此内容的教学应该这样定位:首先, 教稳定性更应该突出关注从“不易变形”角度理解。第二, 应该侧重通过推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体验其是否容易变形, 个别班级基础整体较好的, 可以尝试通过三角形形状一致性角度提升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篇4:回归原点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原则;室内空间设计

引言:

现代的室内设计处在一种迷离的状态,有一种追本逐末的倾向,华丽的装饰,昂贵的材料,更像是在堆砌材料,没有将材料的语言融入设计,没有将空间的使用者—人的感触,生理、心理的感受考虑进去,只在在乎形式,胡乱拼凑•••或许,我们该从这种状态走出来,深刻的了解下,研究下什么是室内设计,也尝试着探析下什么是室内设计的本质。

1 从设计到室内设计

首先,设计真正具有当今“设计”的含义是到18世纪“Desgin”的含义才被限定在艺术范畴里面。在古汉语中的“设计”一词指的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如:《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重相设计。”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因此这个设计并非属于艺术范畴,但是这确实符合人类普遍原则即“最小努力原则”,所以这成为了设计的心理学来源。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最初的采摘野果,捕鱼到打猎所发明出的“武器”等,它们所体现的都是人类身体向外的延伸,同时也是体现出了人类生理上的缺陷。此外,人类心理上的也存在“缺陷”,比如:懒惰,贪婪,胆怯,追求省时,追求更舒适、更方便等。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新的发明创造,新的设计都是在满足人的生理机能的延伸,同时也在满足心理机能的延伸,因此设计的目的最终都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物质性因此是设计的基本属性。因需要而产生设计产品或设计空间,这都体现了人们对功能性的要求是在第一位的。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大致按空间形式分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等。我们现在所谈的就是室内设计。

2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二次创造。建筑最初的功用就是用来挡风遮雨,作为人类的居住的地方。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界面由地面、柱梁、墙体、顶棚构成。对室内进行设计,就是在“笼子”里追求自由。室内设计包含了四个内容:一是空间设计,即是对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进行组织调整,形成所需的空间结构;二是装修设计,即对空间围护实体的界面,如墙面、地面、顶棚等进行设计处理;三是陈设设计,即对室内空间的陈设物品,如家具、设施、艺术品、灯具、绿化等进行设计处理;四是物理环境设计,即对室内体感气候、采暖、通风、温湿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从设计的起源发展来看,它的功能性是居于首位的,即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是应当放在首位的。空间设计必须是室内设计的本质,室内设计的其他内容才可以附着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才能通过装修设计陈设设计形成风格,才能通过物理环境设计使人在室内空间生活的更加舒适。我认为室内空间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形成空间的必要条件,而虚空间则是人们活动的空间,因此用实空间塑造出适宜人工作生活休闲的虚空间,形成有流动性的、人们比较习惯的生活轨迹的虚空间。

从室内设计目的的角度上讲,它是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处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整个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同时,它还是功能设计和形式设计的结合,因为室内设计广泛的涉及到艺术与建筑的各个领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因而室内设计就像一个整体系统一样统筹着艺术设计,施工工艺,人机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色彩、灯光、陈设、材料学等等一系列的要素或者子系统。

整体性就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样,整体由若干部分构成,但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堆积,也不等同于其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独立存在,也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室内设计是由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的,如艺术性、空间、自然要素、情感要素、陈设、光、色、材料等等,只有构成室内设计的要素之间处理的和谐,才能达到整体性,从而满足人们物质的和精神的要求。这种整体性在室内设计思维体现在,做设计时首先应是对室内空间的规划,设计好空间的动向,然后进人体各种尺寸对空间动向的各种尺寸进行测量等等,体现的就是艺术形象的思维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融合后的整体思维。

3 室内设计的一些原则

从室内设计的目的性中,我们可以得知,室内设计是为生活或工作在其中的人而设计,所以,以人为本成为最重要的原则,在功能和尺度及氛围上必须以人为本,还要符合经济原则‘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著名的口号最早由19世纪美国雕塑家霍雷肖•格里提出,由此我参考前人的理论研究,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了室内设计的其他原则:

3.1 室内设计必须满足该空间属性中人的需求,即:功能性原则。包括满足与保证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护主体结构不受损害,对空间中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尽量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不浪费空间;

3.2 室内空间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即:安全性原则和人文关怀。无论是墙面、地面或顶棚,其构造都要求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符合计算要求,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的节点,更要安全可靠。在三面维和的空间中,平面、立面和顶面的界面处理必须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使得空间中充满人情味。

3.3 可行性原则:之所以进行设计,是要通过施工把设计变成现实,因此,室内设计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力求施工方便,易于操作。

3.4 经济性原则: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性质不同和及用途确定设计标准,不要盲目提高标准,单纯追求艺术效果,造成资金浪费,也不要片面降低标准而影响效果,重要的是在同样造价下,通过巧妙地构造设计达到良好的实用与艺术效果。

3.5 室内设计中包含了对室内空间中“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设计,在“实空间”中强调功能性原则,但是在“虚空间”中,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空间的设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对于精神的食粮日益重视,因此对空间的设计要遵循环境心理设计原则。

3.6 人工作生活于室内空间,并在室内空间内度过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因此室内必须是健康的,即:生态设计原则。人都有贴近自然的心理,在此需要将自然的要素引进室内,同时在使用材料上要运用有害物质少的环保材料,使得室内真正的成为生态空间。

3.7 留给人们一些发展空间,为人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留出发展的余地,即: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说物质上的,而是,人工作生活在这个空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心理、生理必然会发生变化,会产生其他的心理、精神生活,及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因此在“虚空间”中必须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才得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结语

慢慢的梳理自己对室内设计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然后去寻找不同答案。对室内设计本质的探讨更多的是促进我站在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上去寻找答案,也许最终的答案并非自己想要的,但是查阅资料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才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设计概论》,田春,吴卫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2]《室内设计系统简论》谢华,中国知网

[3]《中西美术比较》,孔新苗,山东美术出版社

篇5:高一作文回到原点

白驹过隙,原点是新的开始,或是旧的离去。亦喜亦悲,若回到原点我们可以放肆地去寻找当初许下的梦、做过的、走过的每一步、每一处风景都可值得好好品味,或甜或苦,都是我们所到过的。

如果真的回到原点,你会想起什么呢?可惜时光只会向前流逝,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勉强赶上时间的步伐,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在后面紧追着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你若想停下来休息会儿,可能本在你后面的人会拼尽全力奋起直追,冲到你的前面。那该多可悲啊!想想我们在原点所播种下的梦想,正一分一秒地消失,你难道一点也不会感到惋惜吗?好不容易挺过那么久,就这样那么甘心地回到原点吗?

趁着还能朦胧地看见前方的路,要继续消沉下去吗?你现在需做的就是努力站起来,继续跟随着时间的步伐追逐吧,或许就追上了呢,那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没有放弃!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我们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彷徨,时而无助。但有些人便放弃了原有的梦想,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一个新的原点,成就亦不凡,或许也很是平淡。或许只是当初一不留神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才导致又回到原点,寻找那遗失的记忆。若重新回到原点,那你便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新的原点的,陌生,亦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走出一段不凡之路。

原点只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带着我们来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欣赏到另一种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原曾说过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待我,现在我们也快要离高考越来越近了,然而有些人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要给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美满的句号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们去完成的,趁现在还年轻,我们为何不去拼一把呢?正如所说的爱拼才会赢,那些在高一刚开学就放弃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你们有想过去拼吗?大概都会说,曾想过表示学不来,太难了,本想不读高中被逼来的,那既然已经踏过高中这条河,我们就得继续尝试摸索前方的路,也许坚持下去,我们又会收获到另一种味道。

篇6:回到原点的诗歌

我想占有一田草地在这个村落里

一整个季节可以躺在上面仰望夜空

我想拥有一片沙滩在蔚蓝大海的对面

可以踏上一行行足印不被抹去

我想建一座长桥从现实直达梦境

每天清晨我携恋人的手走过

我想筑一栋木质阁楼在海洋中心

用星星装饰风帘弦月点缀后院

我想流一泾清澈的小溪从森林深处

我想铺一条幽寂别径抵达远方

我想要远离人群居舍自己曾今

我想要寻觅未知新奇偶然相遇

我想小溪会变得浑浊

我想蜃景不再前往的那方

我想自己只能经由梦想走到现实

我想再深的足痕也烙不仅大地的心房

我想我会厌倦仰望——

一如天边的你——爱慕孤独

或是春天

或是那春天凋萎的花绽放得过早

或是那迎着寒风抖动的枝条太过柔弱

总经住离别凝露于瓣叶上的清水

滴落像泪水渐渐盈满眼眶

羞怯了嘴角淡染的嫣红心头暗涌的殷润

给我整个冬季亦不会厌倦那凄清

着色的深秋林木一颗颗默守着孤寂

飘落一片蔫黄的枫叶飘落一个早熟的秋天

还是带有青桔的酸涩依依不舍地挽留

沉落的金色夕阳没去的忧郁目光

幻想一次又一次地把你拥在怀里当

晴朗的`夏夜里辰星争相放出耀眼的光亮当

清冽的溪水正泠泠流过当

不理会听众感受的高音歌唱者再一次放开咽喉当

流萤停落复又飞起当树的阴影斑驳摇曳

又一次将你拥在怀里用急促的呼吸抚和宁静

像你只是走过而未曾停留在雨后的青石上

在清晨的花草旁我凝而不视的目光木讷呆滞的心房

像我只是停憩息而怠惰了远方在白云之上

在你身旁无餍的时光近处的远方

篇7:回到原点随笔散文

如果你问我原点是什么的话?现在的我会回答:原点是人的本性。“贪、嗔、痴”。

我们时常想着去挣脱它们,逃离它们,但往往稍有不慎一下子就会回到原点。

贪,指的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比如冬日里的赖床。当闹铃响起时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再在被窝了暖上五分钟,但往往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分针已经走了一圈了。然后就是迟到,要遭受上级或老师的责骂,而自己也会怨恨自己的贪睡,心情会变得很糟糕从而影响了一天的效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很贪睡,经常都是早午饭一起吃的。但是我很少误事,跟别人约定早上七点,就算再困不等闹钟响我也会在六点的时候惊醒。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心情吧!怕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道理是相通的,当你起了贪念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这会对别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尽量做到不要去影响别人,这或许是一个克服贪念的好方法。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简单来说就是抱怨。抱怨的本质其实是执着于事物的定义,比如韩剧里的男女主角刚刚相爱,男主角却被发现有着脑瘤晚期,只剩下三个月命。这种时候女主角就会痛苦流涕抱怨命运的不公,好不容易相爱却要说再见。如果这个时候她机缘巧合像电影《Luc》里面的女主角一样把大脑开发到100%,她会发现其实他男朋友在某种意义上是活着的,这样她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再者富足的情况下,人是比较不会抱怨,比如你刚领了三千块工资,一下就被小偷偷走了,这个时候人是很难不抱怨的。但如果是李嘉诚不见了三千块,我想他连意识到的机会都没有吧!又何来抱怨。从这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来看,我想不抱怨要做到的是变通,以富足阔达的内心去面对逆境。五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三观不正啦!这在微博真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公知”与“五毛”之间的骂战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好像也乐此不疲。怎么样才能做到三观正呢?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人要从六个角度去看问题:自己,对方,旁人,社会,历史,自然。能够这样子去看问题的人,很难会被说三观不正。

这就是我对原点的看法,但好像走题了耶!这分明写的是不要回到原点嘛!其实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篇可以叫《话说贪嗔痴》……..看来没去高考是对的。

篇8:在“原点”重温“记者”

岁岁年年, 世界在变, 而有关“何为记者”的思考没变, 变化的只是这种思考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重温有关记者的种种期许和梦想!

记者是一种职业。作为职业, 记者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当“亲身传播”不能满足社会信息流动和需求时, 记者就诞生了。一旦分化成一种职业, 就意味着记者具备了一整套职业理念和操作模式, 以及在履行职业行为时所应遵循的职业伦理和操守。如果这些被漠视或无视, 记者这一职业将因此而蒙羞, 并会受到“合法性”的质疑和挑战!

记者是世界的观察者。但凡耳聪目明者, 都可以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品评, 但记者的观察是对个体私利的超越, 有着“旁观者清”的“公共性”。同时, 记者的职业观察也会超越公众亲身感触的世界, 述说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在此意义上, 记者是一种“中介”, 连接着“公众”与其所处的“世界”。公众不喜欢看到蒙着面纱的朦胧世界, 这就要求记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履行观察之责。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 记者则是历史的记录者。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鉴往资治”, 更是人类演变轨迹的彰显, 具有人类存在意义的超越性。因此, 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要求记者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也要求记者的记录是秉笔直书, 是对历史的客观描摹, 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留存时刻准备接受历史的检验。

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据, 是人类行为或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流汇聚成人类生存的世界和“背景”, 只有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尽最大可能地吻合,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更加“自在和自由”。因为是职业信息传播者, 无形中记者就拥有了常人所没有的传播优势, 进而这种优势又演化为一种传播权力。但出于社会分工导致的职业分化而形成的记者的传播权实际上是一种权利, 这种权利来自公众个体权利的集中让渡, 因此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于是, 作为职业观察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的记者就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精神就是记者的职业精神。除了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一系列业务规范外, 对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情怀、以及对人民的热忱等主观心态同样是记者必备的职业精神。

记者的职业精神也包括平等和尊重。记者职业的外在特征就是与人打交道, 这就不能不要求记者有一种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一般而言, 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是对记者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记者对此要感念于心。因采访对象而异, 记者采访时或是咄咄逼人、或是居高临下、或是卑躬屈膝等姿态, 都为记者职业理念所摒弃和不容。不卑不亢, 平等交流, 是记者最基本的态度。

记者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党的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作为喉舌功能发挥的具体落实者, 记者的职业行为意味着“铁肩道义、笔下千钧”。作为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媒介”和“桥梁”, 将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的心坎上是记者履职不变的原则。近些年来, 新闻界不断在开展记者“接地气”活动, 走向基层, 到人民群众中去, 与人民同呼吸、共甘苦, 倾听百姓的心声等, 升华了记者的灵魂, 陶冶了记者的情操。新闻界深入践行“走转改”, 也体现了党和人民深切互动的喜人情景!

生活中有阳光雨露, 也有乌云阴霾。对生活中的丑恶进行“孜孜不倦的揭露”是记者责任和担当的应有之义。从事了几十年舆论监督的河南日报记者刘新平, 向记者笑着赞赏他因批评监督而收到的一把匕首:“真是精美极了!”谈及舆论监督的苦衷, 一切都成了笑谈。这种无畏来自于对记者职业的热爱, 以及背后亿万人民力量的支撑!

同时, 记者的舆论监督同样要遵循原则, 那就是“着眼建设、与人为善”。舆论监督权来自于人民的赋予, 记者作为执行者要“慎用、善用”。我国的舆论监督不同于西方媒体的纯粹揭露和破坏, 而是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着眼于建设性, 开展“与人为善”的批评。那种借舆论监督之名, 行“坑蒙拐骗、敲诈勒索、挟私报复”之实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以清除“害群之马”、维护新闻队伍的纯洁性。

记者职业高尚而神圣, 但记者个体却是普通平凡的劳动者。他们有家、有爱, 也有生活的劳烦和酸甜苦辣。在“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先救人、后采访的一刹那, 记者作为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一下子展现无余、熠熠生辉!

正因为记者首先是“人”, 才有了对记者人文情怀的期许。记者要“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 关注人性、重视人的理性、崇尚人的尊严, 追求人的终极价值、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痛苦, 具有超越意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唯其如此, 当记者面对灾难、面对“被撕毁的人生”时, 才会心存敬畏, 而不是无视人的尊严去“展览别人的痛苦”。也唯其如此, 记者才会在当下的图像时代, 摒弃暴力和单纯的视觉刺激和快感, 去创造视觉美学!

总之, 在记者节回到“原点”、重温“记者”, 绝不是老调重弹, 而是要在变化了的时代寻找新的意义和方向。世界瞬息万变, 但记者的角色、职责和功能不变:那就是永远在路上的行者!

篇9:幸福——教育的原点

尽管,夏日午后的蝉鸣让人感到稍许倦怠,但当我用钢笔在教师就业协议上写下我的名字——易煦欣,当我双手把它递给教委人事科的老师,我听到我的心在幸福地微笑,那种声音就像在暴雨之后的清晨第一朵月季绽放的清响。

当我终于站上讲台,面对我生命中的第一批学生,那一刻略显青涩的我有些许惶恐,我在心中悄悄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当我结束我的第一堂语文课,转身准备离开时,全班48个孩子稚嫩的童音“老师再见”在我身后响起,那一刻我的脚虽然踏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但我的心却像一只娇俏的云雀在南国温暖的阳光中冲上云霄。

在没有见到他们之前,“学生”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课本上那个熟悉的名词;在见到他们之后,“学生”幻化为一张张灵动的脸,生气时皱着眉,开心时咧着嘴,偶尔很淘气,常常很乖巧。

他,一张圆嘟嘟的脸,一对清澈的眼眸,一双胖胖的小手不停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我以为这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但……

第一次测试,他居然是班上考得最差的,这让我吃惊不已。于是,一天下午,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讲道理,希望他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想到……

第二天,他把以前的作文又交了上来,想要蒙混过关,可本子上那个被他用修正液涂掉的红勾还隐约能看到。这样的不知悔改,我真的失望了。

当我板着脸抱着作业本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安静了。我瞪著他,一字一顿地说:“站起来……这就是你今天的家庭作业?拿下去!重做!”气愤之极的我将他的作业本扔到了讲台上,因为用力过猛本子滑落到了地上。于是,他涨红了脸,走到讲台前。看着他慢慢弯腰捡起作业本,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就这样,在不安中我上完了这堂课。

当我匆匆走出教室,刚要吁口气,突然听见有人在后面叫我,“老师”。我迟疑的停住脚步,转身回头,他腼腆地站在那儿,低低地说了声:“老师,我错了,我向您道歉,我不该……”

“好孩子,老师也做得不对,老师也向你道歉。”

之后的我,对于他,多了一点耐心,多了一点宽容,多了一点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孩子身上渐渐凸现的闪光点开始让我惊喜——他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虽然学习基础不好,但他在努力,每次上课都吃力而专注的一笔一画地做笔记;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很善良,班上的同学生病了他会抢着扶去医务室……他的进步让我欣慰,让我体会到初为人师的幸福!

我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获得了太多的幸福,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能用什么去回报他们呢?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吗?仅仅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吗?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把自己获得的幸福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传递出去的爱在别人心中种下了怎样的幸福与感动,并让他们从我身上也能收获这份甜美的幸福!

2009年10月17日,我参加教委的新教师培训,李宗林校长告诫我们:教育的原点不是分数,而应该是塑造美好的人性,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一课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但我愿意尝试着去为这些孩子插上找寻幸福的翅膀。

“教育不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

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我在上课的时候尝试着用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当一个优秀的孩子答对了一道很难的问题,我会给予他微笑与鼓励;当一个内向的孩子答对了一道不算难的问题,我也会给予他同样的微笑与鼓励。因为我知道,微笑与鼓励是我所能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某一天,当他们不再吝惜于将自己的微笑与鼓励给予他人,今天我安放在他们背上的翅膀才真正融入了他们的血肉之躯,他们才真正学会了灵活自如地运用这双翅膀去找寻幸福!

(作者单位 重庆市民族职业中学)

篇10:回到原点小学作文

还是年少之时,你便怀着满腔热血,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忆及那贫困需要帮助的人们,想到祖国未来的腾飞,你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你立下誓言:为国付出!这便是你的原点。

然而如今,你是否被城市中的灯红酒绿遮住了双眼,从此淡忘了你的“原点”?你是否因为一次次挫折与打击而将年少时的抱负从此尘封?你盲目打拼,随波逐流,不再忆起年少时远大的`理想!你在自己的利益道路上固执地走着,忘记了曾经的“原点”。你原本的目标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为了利益,你与“原点”渐行渐远。你像那些自己曾经厌恶的人一样,为了利益,甚至肯牺牲一切——包括自己远大的抱负!

当你自我安慰:“赚取金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时,可曾想过,你的最终目的已然丧失?你的灵魂变得空虚,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当你最终得到了利益时,却不禁感到迷茫:这些又有什么用?你为什么会迷茫?因为你已经偏离了原点,与它渐行渐远。终于有一天,你在迷茫中回首往事,幡然醒悟:我的人生本应为了“原点”啊!我难道不应该回到原点么?

不要与你的“原点”渐行渐远,因为,它是你走下去的动力。你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无法脱离原点!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找到你人生的意义;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实现宏伟的目标;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11: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1

风筝的原点是轴线,在轴的牵引下它才能飞上蓝天。即使有再大的风,它都不会害怕,因为它的根在原点,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依靠支撑着它,告诉它没关系,累了随时可以回到原点。

而我想说的是:你,就是我的原点。

小时候,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当我抬起迈向人生的第一步时,是你用你那温暖的大手牵引着我。即使跌倒了一次又一次,即使并不是一路顺利,但你仍在不远处迎接着我,等待着我,直到最后傻笑着钻进你的怀里,被你赞扬着,被你抱着在怀里安然入梦。当时的我内心是那么地温暖,仿佛你就是那大树,会永远给我荫庇。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线段,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逃离出你的视线,总是被你呵护着,捧在自己的手心。

长大后,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对我的态度变了,不再是柔风细雨般的无限呵护,而是将我放在离你不远处的某一点,静静地观察着我。当我在路上遇到挫折甚至跌倒的时刻没有一次大手再来将我扶起,而你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而你只是对我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一直陪着你的,没有别人,而只有你自己。”最后,我只能含着泪自己爬起,不知不觉,我竟没有发现自己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羽毛未丰的小鸟,也许下一秒,就能自己飞上蓝天。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射线,你可以让我走远,但我和你却仍有着联系,那一点不会断开,即使我走得再远,都不会找不到方向。

而如今,你仍是原点,我是动点。

在夜晚来临的时刻,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泻入,照在我的脸上,清冷无比,就如同我自己的心境一般。此时的我独自在空空的房间里望着残留着你的痕迹的一点一滴,泪无声地落下,落在地板上,好响,好响……

一阵铃声响起,我拿起话筒,一看,是你……

你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你心里都不会忘记我,因为我是你生命的全部。

累了,随时可以回到你那……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2

小时候,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有父母的陪伴,悉心的照料,让我活着像问实力的花朵。刚开始的求学之路,心里满是恐惧与不安,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脸,稚嫩的小手死死地拽着父母的手,不愿意放开。因为父母的劝导和鼓励,我有了信心。渐渐地有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儿时,拥有亲爱的父母、一同玩乐的伙伴,仿佛这就是我的幸福,我完全沉浸在了那充满幸福的梦了。那是简单的幸福。

可是,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我的美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躁动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烦恼涌进了我那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脑,渐渐地我失去了儿时那简单的幸福。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感到不安。

不能与父母像往常那样谈话家常,朋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我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这一切都让我原本简单的幸福变得不再简单,甚至已经找不到幸福的定义了。

然而带我走出那迷雾的是蝉。来无影去无踪的蝉兄在盛夏的树缝间悄无声息独享阴凉,不聒噪、不恼人,餐风饮露,乐过神仙。看着它在树上这般享受,心里不禁感叹:简单的幸福不正是来自于简单自在的生活吗?

在这个物质最丰富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里,每个人长大后,肩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然而我们在奋力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正遗失着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忘了,幸福是单纯的。

抬头望着干净的蓝天,这广袤的蓝,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蝉兄和蓝天让我在层层迷雾中找到了一点点的光,让我醒悟了,这就是喔接下来的路——回到原点。回到那最初寻找幸福的路,我试图拾回我遗失的真正的幸福。

我知道即使世界在变,但是父母爱我的心不会变,知心朋友依然是我最珍惜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我要的幸福是是什么。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确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多以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

当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选择回到原点,寻找最初的我。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3

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4

据称,一个在野地里走夜路的人,在没有星星和月亮,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希望向一个方向行走,却最终发现,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是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当然世界上不会有鬼,科学上早有解释::因为人的左右脚力度不同,步距不同。看不到参照物,只凭自己感觉,早晚要“被”回到原点上来。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原点真的回得了去吗?当年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河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安全的食品、被强拆的西关老屋,还可以再回来吗?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5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赵龙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赵龙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仿佛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球球不见了!”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中,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里,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个“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上一篇:太阳的故事作文下一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