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作文

2024-04-16

原点作文(通用8篇)

篇1:原点作文

她出生在一个江南的小镇。虽说是小镇,但四面环山,仿佛与世隔绝。在幼小的她看来,小镇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小镇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纯洁的,都是美好的。小时候,她最爱去离家不远的山涧里玩,清澈见底的溪水是她最好的玩伴。青山绿水,让她在喧嚣的尘世中找的一丝难得的安宁。

她曾痴痴地想,那高山流水,便是她全部的世界。

可是时光没有一直停留在那最纯净的地方。有一天,从城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女老师和她说了许多城里的事,把那个喧嚣的世界带进了她单纯的心。她逐渐的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知道了这世界上许多繁华的地方,知道了许多她不曾知道的东西,也知道了她心中的小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落后的山区罢了。小镇在她心中完美的形象渐渐消失,心中的美好一瞬间溃不成军。那繁华的世界便成了她心中向往的天堂。于是,她立志要走出这山区,去看看女老师口中那繁华的世界。

她说服父母让她到两公里以外的镇小学读书。她向女老师学习知识,学习城里的孩子所学的科目。她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没日没夜的看书,没日没夜的做题。

然而她似乎忘了,山涧里的流水依然叮咚叮咚的唱着歌等她的到来,垂柳依然静静站立等她抚摸,没有了她的欢笑声,山中仿佛寂寥了许多。

十几年后,她以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如愿走出小镇,考到了上海的一所大学。

在大学的四年里,她终于见识到了这世界的繁华。她一度迷恋着城市中绚烂的霓虹灯,她想,这可比儿时的烟花要美丽多了。可是在她的心里,小镇的山涧却越发让她想念。

大学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变得很忙,以至于她没时间打电话回家报个平安。老板很赏识她,认为她是个不错的人才,放心地把好几单生意都交给她。她在商场摸爬滚打好几年,和她合作的人无一不称赞她的优秀。

后来,她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她凭着出众的才能,她很快在商场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在商业圈中,她成了叱咤风云的商业大腕。

可是在金融风暴中,她公司的业绩一落千丈。她终究还是没能挺过来。她所有的财产几乎全都赔了进去。多少年,她看惯商场中的人从呼风唤雨到贫困潦倒,没想到这次倒下去的竟然是她自己。在黑夜中,她第一次意识到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自己的渺小。她感到很空虚,好像她曾经的想法错了那么一点,她心中的天堂,仿佛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她突然异常想念小镇,想念那里的亲人,想念小镇的安宁。于是,她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买一张回小镇的车票。就这样,她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小镇,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山涧中去。她听见流水依旧唱着好听的歌――这是城市中的摇滚乐所不能比拟的;她看见矮树丛的枝条肆意地舒展――这是城市中剪得整整齐齐的绿化带所不能比拟的;她嗅到花朵散发出自然的芳香――这是城市中浓烈的香水气味所不能比拟的。当然,包括眼前这一幅大自然创造的山水画,也是城市中所谓的大师级的人臆想出来的油画所不能比拟的。

原来,苦苦寻找数十年,她心中的天堂,竟是曾经依赖着的小镇。

她站在山涧中――她人生的原点,她感觉她好像与小镇合为一体,仿佛小镇,已经融入了她全部的生命。

她对自己说,她再也不要离开了,就好好的待在属于她的原点中,直到老去,死去。

篇2:原点作文

白驹过隙,原点是新的开始,或是旧的离去。亦喜亦悲,若回到原点我们可以放肆地去寻找当初许下的梦、做过的、走过的每一步、每一处风景都可值得好好品味,或甜或苦,都是我们所到过的。

如果真的回到原点,你会想起什么呢?可惜时光只会向前流逝,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勉强赶上时间的步伐,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在后面紧追着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你若想停下来休息会儿,可能本在你后面的人会拼尽全力奋起直追,冲到你的前面。那该多可悲啊!想想我们在原点所播种下的梦想,正一分一秒地消失,你难道一点也不会感到惋惜吗?好不容易挺过那么久,就这样那么甘心地回到原点吗?

趁着还能朦胧地看见前方的路,要继续消沉下去吗?你现在需做的就是努力站起来,继续跟随着时间的步伐追逐吧,或许就追上了呢,那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没有放弃!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我们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彷徨,时而无助。但有些人便放弃了原有的梦想,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一个新的原点,成就亦不凡,或许也很是平淡。或许只是当初一不留神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才导致又回到原点,寻找那遗失的记忆。若重新回到原点,那你便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新的原点的,陌生,亦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走出一段不凡之路。

原点只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带着我们来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欣赏到另一种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原曾说过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待我,现在我们也快要离高考越来越近了,然而有些人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要给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美满的句号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们去完成的,趁现在还年轻,我们为何不去拼一把呢?正如所说的爱拼才会赢,那些在高一刚开学就放弃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你们有想过去拼吗?大概都会说,曾想过表示学不来,太难了,本想不读高中被逼来的,那既然已经踏过高中这条河,我们就得继续尝试摸索前方的路,也许坚持下去,我们又会收获到另一种味道。

篇3:作文教学应回到原点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 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 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 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 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 久而久之, 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 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语文素质见, 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 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 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 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 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 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 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 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 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 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 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 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 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 或无中生有, 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 就算教了多次, 也学了多次, 最终, 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 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 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 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 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 好比说话一样。”因此, 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 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 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 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 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 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 经世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 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 根深而蒂固, 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 是语言习惯的养成, 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 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 (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同时, 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 那么, 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 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 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 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 其写作动机先具备, 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 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 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 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 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 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 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 (叶圣陶语) 。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 (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 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 形式出现的, 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 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 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 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 把握写作契机, 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 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 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 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 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 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且如鲠在咽, 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 而把握这一契机, 以设计作文训练, 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 我校高一进行军训, 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 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 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 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 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 甚至有人掉下泪来, 他们的内心在翻滚, 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 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 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 教官!”。作文写下来, 收效颇佳。

(二) 引向真实世界, 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 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 即将分别, 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 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 于是有了赠言, 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 我及时统一思想, 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 (当然是自由作文) , 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 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 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 最后一锤定音, 于是我们的《蒲公英, 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 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 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 而在于互相鼓励, 团结一致, 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 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 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 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 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 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 那么,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 (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 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 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 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 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 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 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 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 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 口头说得出, 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 用词不确切, 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 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 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 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 那样才有话说, 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 当然, 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 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 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 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 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 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篇4:作文教学要回到原点

一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又一次因为作文没交而被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悔过之意,反而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现在写这样的作文将来有什么用?”他的追问道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不少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这也折射出我们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法,勤勤恳恳地精批细改一叠叠的作文本,却忘了对作文作一番本体性的思考:作文的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应该写什么?作文该怎么写?套用2011年广东卷的高考题目来说,我认为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一.作文动机回到“原点”,从“考试需要”回到“生命需要”

为什么要写作文?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作文?”选择项有四个:①为老师写;②为考试写;③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写;④为自己的倾诉需要写。结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了前两项。

从文字、诗歌的起源看,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某种体验、感受或产生某一思想认识时,他需要有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借此与他人进行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曾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这种把写作当作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别样的形态,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关作文本源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而把考试与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硬性”写作需求。所以,作文技巧的操练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获取高分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写作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正如一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的,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就背诵的那么几段,看情况套着用。”长此以往,难怪学生作文兴趣减弱,主动性差,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

写作应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应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因此,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他人沟通并建起共同的感情桥梁。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显然“心声”“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作文的原点。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情动”,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少命题,少限制,多尊重。教师要珍惜保护并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这是生命的冲动。也许他们的“话”不成熟或太片面,但可以与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写多了,手写熟了,兴趣来了,作文就成了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再是外在的负担。以生命触发出的作文,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

二.作文内容回到“原点”,从“去现实化”回到“生活化”

叶老说:“作文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作文应该写什么?毫无疑问,作文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即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中的“心声”“情动”都缘于生活,作文内容的原点毫无疑问当是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真实生活,学生的作文不是在名人堆里打滚,就是“变相背诵”别人的佳作美文,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作文中产生了“去现实化”的现象。

学生习作片段:

你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有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话题:脸)

乍一看,恐怕大家都会惊叹这位学生丰富的积累,斐然的文采。但留心细读,就会发现这华丽的表面背后是为了完成某个话题而说的言不由衷的套话与空话,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细致入微、刻骨铭心的感受则严重缺失。这样的作文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他们会永远活在“假大空”的世界里。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教会他们写作,倒是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生活态度。作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赚取那个高分而累死古人误了今人?

作文如做人,最必要最可贵的是真诚,说真话,抒真情。“真”的标准是符合他的生活经历、处境、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等。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活成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真实地记录自己。二是让孩子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写好与自己有关的真事,写好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热事,留心生活中的大事,学会由“小我”上升到“大我”。这不是简单的作文操练方法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回归,更是思维品质甚至是做人品质的回归。

“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做人。”回到原点就是以手写口,手口相应,言行一致,哪怕表达得粗疏一些,议论得浅薄一点,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难度很大,但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去做。

三.作文言语回到“原点”,从“言语程式化”回到“心灵的外化”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这就涉及到作文的言语。那么作文言语应该如何运用?

作文言语要讲究文采讲求规范,这是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意蕴丰富,具有文学特色,所以,“作文的言语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

但是有的教师受应试作文机制的影响,割裂了作文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机械地理解“有文采”,认为词句漂亮、行文美丽就是有文采,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言语技巧。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背诵名篇佳句或精彩的开头、结尾,写作时机械地拼凑,以至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言辞、俗套的句式,作文教学活动也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到处推销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一个诗意的题记,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和结尾,一段华美的抒情,写议论文要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兼用……结果少数学生和老师热衷于这样的投机取巧。于是乎,一些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题记、后记漫天飞,一些拿腔拿调却空洞无文的“文化散文”随处见。

如一学生议论“等待”: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褪去浮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表面的华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无物,看似“才气式”的表达却难逃将话题硬性套用于某种文字的嫌疑!

上面的案例暴露出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要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很少去关注、思考语言背后的表达目的是什么。作文教学的起始点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是对生命的体悟。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体验,并自由地、有目的、有个性地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作文才真正成为“心灵的外化”。这样的语言,才显出真、显出实,显出生命之活力,而非照搬照套、人云亦云。

如学生随笔片断——《病了》的开头部分: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病了。——感冒而已。

记不清上次生病的时间了,突发而至的感冒让我有些郁闷。生活就是这样,突然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写这篇文章,写着写着笔没水了,中途我换一支笔,继续写。

透过窗外,雨点淅淅沥沥。这样的天,的确是适合生病的,因为病了的人不会乱动,所以就静了。就像我现在这样,泡一杯热水,边喝边写,我想在热水冷却之前,将文章写完,但时间不等我,那便算了。

人静下来了,便会想很多,而我现在的确有这种感触。……

从“裸色”的语言里,从沉静的叙述中,读出了一个因生命冲动而静思的人,真实而形象,具体而可感。

语言是内在精神的外化,追求语言应该从内在情感出发,作文对语言的追求是为了一个“意”,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意”在,再纯朴的语言也会显现它的生命力;“意”没有,再华丽的词藻也是“哗众取宠”,“买椟还珠”的蠢事不可重演。

王根丽,语文教師,现居浙江常山。责任编校:王 玲

篇5:回到原点作文抒情

久处喧嚣的城市,看惯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你肯定也会怀念故乡的田间小径和那令人愉悦开朗的鸟鸣。

奔波劳碌的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你折磨得不成人形,你肯定也会怀念最初闲来无事,随手两三本诗集,伴着音乐沉浮的时光。

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一定也会呼唤那个站在原点裙裾飘飘、纯净而透明的自己。

那还等什么,远离喧嚣,回到原点,看看那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看那三五成群、叽叽喳喳的麻雀;看看那张若有所思的老藤椅;晒晒那饱满圆润的月光,从此你的心中有了这片净土,任尔喧嚣南北闹,我自岿然不动矣……

长期的加班加点让你疲惫不堪,那么你需要一个假期,回到原点,回到那属于你的陋室,回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放松世界。只有充够了电,才能神采飞扬地投入又一次厮杀中,才能继续为梦想的航船掌舵。

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停,倒下来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坚守自己的初衷,让自己回到原点,从而继续前行。

复杂的商场不知呑噬了多少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青年;沉重的学习压力不知压垮了多少学子柔弱的肩膀;一夜成名的娱乐圈不知染红了多少明星的双眼……想来真是可惜,他们肯定忘记了回到原点,然后带上曾经纯粹的自己同行,仅仅一步之遥,竟造成如此多的人间惨剧。

所以回到原点是门必修课,看看中国文坛的巨匠冰心,看她是如何走出华丽的囹圄,奔向原点,最终以平淡无奇的文字撼动人们的灵魂。回到原点才发现:华丽的词藻不过是过眼云烟,平平淡淡才是真我的风采。

篇6: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曾以为青春是一座山,只要勇于攀登,斩断荆棘,便是成长。曾以为岁月是一片海,只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才是生活。兜兜转转后,若得若失,落寞晚霞。我在眺望远方,没有见到彩虹,只是青春和岁月,一去不复返了。——题记1。活着莫要追究,怎么生物有人类,人类又是如何的繁殖。我活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活着,无论我的地位是否低微。我活着,哪怕我对社会没有一点的贡献。活着就是能自由地呼吸着空气,能够看到日出日落。能够与你们沟通,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反而活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荣幸我那么坎坷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我自小没有喝三鹿奶粉长大,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是否能够尚能活着。物价在飞涨,幸亏我没有依靠着原地踏步的工资来生活,因为我还有家人依靠。我老妈对快餐食品没有兴趣,瘦肉精地沟油影响不了我的正常生活,尽管我承认现在钱不算钱了,毕竟东西都贵了几倍。大学毕业的那些人才,曾以为生活就此一帆风顺,生活让他们懂得,就算居住也能蜗居。何况还要承受找不到工作的压力。活着并不是一道康庄大道。你要知道,就算国家一再强调自己GDP已经名列前茅了。就算中国人在国际频频花钱展示自己的实力。但是这些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人事易变迁,住在你隔壁的老奶奶的小儿子的大姨妈的小姨丈,当初不是流着鼻涕问你要一块糖么?现在已经开着宝马带着靓女在你面前耀武扬威了,还说女人举手可得。中国在雄起,身边的人都住进了大房子。如果命运的荣耀不曾眷顾你身上。你还可以对着国足大声怒骂,奶奶的,国家白养你了。虽然,自己活着,对国家尚未有些少贡献。对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我曾对红十字汇了那么一点钱。没有指望能够在CCTV被歌颂着,只是不愿意看到别人难过。外婆走了,我知道亲人离别是如何的悲痛。我不能为受灾的人群重建家园,唯有在经过一些国家政府部门,暗暗诅咒,如果你们把贪污的钱“贡献”千分之一,现在他们都可以住在舒适的房屋了。活着,不容易啊!因为轻易不能保持着平常心。轻易看不到比自己过得低微的人群,只能仰望着住洋楼开养车养养狗的个体。不知不觉,活着让我们都成了愤青。明明在乎,却要装作不在乎。明明嘴上说不重要,但心里却紧要羡慕得要命。2。选择莫不要把考试题的选择题与生活的混乱,否则受伤的只有自己。往往考试教学提示的ABCD的答案,答案就在其中。生活的选择题,选择答案不止四个,何止千百个。考试的残酷,一旦你选错了,便被扣分。它让你懂得,选择需要谨慎,否则跌倒深渊。生活让你知道,选错路,还可以回头也许就回不了头了。许霆在ATM面对了一个选择题,最后他选择了取钱走。殊不知,这样的一个选择差点让他的生活回不了头。多大的一件事呢?银行出错,追回金额不就完结了么?只是一个个体该如何抗衡一个能够左右国家经济的群体呢?许霆用一己私欲教育了我们,莫不要和富贵争,否则会是无期徒刑的惩罚。无视社会极大的争议。南京的女士面对这样的选择,第一时间把多余的钱退回给银行,竟然三次被拒。害得她老人家欲哭无泪,就为了两万七难道要坐一辈子的牢?只能选择报警。最后银行方面发现差额,报警取回,却没有道谢,更别说道歉了。如果你在ATM取款,银行出错,你取款一千,它给你一万。你的选择题又是什么呢?你说这样的机会率很低么?对的,银行总不能无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吧。一个两个,尚可杀鸡儆猴,万一被某个高官取钱取多了。这件事还得了?当然,高官那会这样取钱呢。给他们送钱的那些人多的是呢。这样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平民百姓的身上。法律总有漏洞,尤其在自恃强大的国家内,富人可以高高在上,总能左右其中。有些人对于国家的选择题判刑就完全不懂了。一个银行行长贪污了几亿,为何只判几年?还有诸多贪官污吏,为何只是几年的惩罚呢?为什么有人在撞死别人后,不是道歉不是难过,而是嚣张地说,我爸是李刚!一些农民工甘于生活的平淡,只想用体力赚钱。但是当遇到了无良老板,选择了正当的方式,去有关部门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只是,消息石沉大海。于是只能偏激地去“讨公道”,被人打得遍体鳞伤,有关部门迅速赶到,关在牢狱中。要是你是农民工,被欠款,你会如何的选择呢?3。生存生存比活着无耻,也需要无耻这样的大无畏精神。生活提倡的高度是生存并活着。活有千万样,可以有万种面具,亿万风情。但前提是,你必须生存着。生存并不艰难,你可以不是老板,你可以不是白领,你只需要随意在街边吃着别人剩下的食物,即可生存着。社会主义的国家提倡人人公平,只是提倡着,就像一个美好的口号,喊着喊着就忘记了。你要生存着,必须要顶着压力。例如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高度,女友的追求。如果你一无所有,对不起,那些也只能和你渐行渐远。你会否对街边的一个乞丐微笑示意?如果你也是这样无视嗤之以鼻地走过,那些比你有钱的,也是这样经过你的身边。可提醒你,千万不要有恶劣的途径。这个世界你被撞了,打120,救护车久久未到。你家火灾了,119在一切被大火吞噬完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你被抢劫了,110总是在贼人早已远走高飞时赶到。但如果你对富贵者有什么行动,政府有关部分会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你的面前。生存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荣幸的是,中国人保留着五千年遗传的美德也很好地继承着。这美德并不是课文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等的,而是得过且过。只要尚有一丝空间让我们苟且偷生着,我们便会在心底埋怨,而嘴边感恩戴德地生存着。别犹豫了,这个世界只看你表面。只要你风光,只要你富贵,无论你前面做牛做马都无所谓。我们早已没有任何的底蕴了,生存着就可以了。4。原点你渴望人人平等么?就算自己的身份如何卑贱,就算自己没有办法处身名流中。那么今晚好好地大醉一场,然后发梦,运气话的话,你能够梦到自己渴望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就是因为处于那样黑暗的社会中,无力挣扎,只能通过文字发梦。我运气蛮好的,我被现实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时候,我喝了很多酒,最后发了这样的一个梦。我在梦中地位尊贵,可以为所欲为,人们对我毕恭毕敬。而我却更加肆无忌惮地做着我喜欢的事。我随意了结那些平民的性命,我把那些说真话的大臣关在牢狱中,那个美女让我心动,我下令她做我的女人……梦醒了,我笑了,但是笑着笑着,我却哭了。如果这就是青春,如果这就是岁月。那么,我的原点又在何方?我再回归那片故土,心头又是如何的一片沧海桑田呢?也许再也回不去了,也许,我早已回到原地了!——后记

篇7:原点叙事作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彩,渗透下来。它越过窗户,充满了整个屋子。你瞧!它在和书桌上的那只钟表低语。那只表静静地立在那里,无论他旁边高大的台灯怎样笑它,它都一言不发地立在那里。

我凝视着这只钟表,秒针在走着,一秒钟走一个小格,每走一步,它瘦弱的身躯就颤抖一下,从原点,一直到终点。你看!它从零出发了,走着,走着,它似乎从来不觉得累。你听!滴答,滴答,它一边走着,一边哼着小曲。每一秒钟它都在奋进,从来都不停歇。我在心里暗暗为它加油,希望它越走,越离胜利近了一步。从原点,到3,到6,再到9,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它就要到达12——胜利的终点。“滴——”表响了一下。5:00了。我却惊异地发现,那个秒针到达终点,也没有停下,重新开始旅途。

原来,它的终点,就是原点,要想到达终点,就要从原点开始,到达了终点,就回到了原点,就要再往终点去努力。如此循环往复,那么钟表再怎么努力地走着,也难逃于回到原点的无奈。

可是尽管它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永不停息地往前走着——那是它生命的意义。

我们也许被世俗迷惑,以为道路走得越远越好,可是我们最终要回到某个最初的本源——原点。这不是一种退缩,更不是一种无谓的前行,那是一种圆满,一种坦然,一种永不停歇的希望。生命的意义,太过玄妙,很难让人看清楚。我只能说:生命,有时像个圈,奋斗到了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但我们还要顺时针继续走下去,因为每一次回到原点,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

那个钟表一直在走着,带着一丝希望与惆怅。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因为这场旅行,没有终点。

没有人知道钟表究竟转了多少圈,没有人看到钟表的快乐与忧伤。它的汗水和泪水,都藏在心中,让它即使回到原点,依然不畏一切,努力前行。

★ 回到原点六年级作文

★ 中学生《原点》作文700字

★ 回不去的原点作文1200字

★ 回到原点的诗歌

★ 高考优秀命题作文:回到原点

★ 让一切回到原点美文

★ 《回到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

★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 高考以回到原点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篇8:原点作文

冷静想来, 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 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 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 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 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 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 对教师来说, “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 “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 据我们研究, 就有随意型 (训练不作规划) 、分块型 (或按传统的八大块, 或按作文题型, 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 、高深型 (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 、见风型 (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 、话题型 (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 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 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 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 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 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 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 远离写作本真的“家”, 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 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 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 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 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 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 转换到《考试说明》, 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课程标准》第1条) , 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 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 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 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 “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第2条) 。高三作文教学, 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 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 (赵长天语) 。当然, 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 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 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 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 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 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 拒绝假大空、八股文, 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 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 其终点是现实的, 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 追问命题趋势, 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而相应的安排策略, 也可由此派生。

1. 命题形式的把握, 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 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 (含新命题作文, 即材料+命题)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 (或称新材料作文) 。各种题型各有长短, 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 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 围绕题型的训练, 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 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 我们知道, 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 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 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 高三作文教学, 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 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 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 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 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 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 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 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 其趋势有: (1) 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 (2) 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3) 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 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 复习训练中, 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 关注人类和世界, 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 其生活阅历有限, 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其生活积累不丰厚, 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 不能说没有感悟,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 通过写作的训练, 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 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 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 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 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 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 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 “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 文体特征并不鲜明, 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 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 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 这与高考“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 这一导向的“误读”, 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 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 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 按我国的传统划分, 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 《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 “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 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 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 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 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 (包括论述类) 和文学类文章”, 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 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 一般认为, 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 (含特写、报告文学等) 、科普文章及应用文 (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 等, 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 文体种类是明确了, 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 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 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 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 (写人叙事) 、抒情文 (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 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 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 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 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 我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 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 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 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 本名马纯上, 因屡试不第, 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 “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 正所谓“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 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 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 教师做些点拨, 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 可以印发 (并可点评) 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 如:

记叙文: (1) 朱自清《背影》; (2)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3) 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 (1) 朱自清《荷塘月色》; (2) 老舍《想北平》; (3) 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 (1) 劳伦斯《鸟啼》; (2) 曹文轩《前方》; (3) 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 (1) 吴晗《谈骨气》; (2) 鲁迅《拿来主义》; (3) 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 通过针对性训练, 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 建立操作流程, 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 (1) 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 (2) 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 (3) 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 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 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 关注写作的结果 (文本) , 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 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 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 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 细批细改实不简单, 更何况, 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 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 (标准) 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 如记叙文可从“故事” (10分) 、“叙述” (15分) 、“情感” (15分) 、“语言” (10分) 和“常规” (10分) 等五项分等评价, 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 关注写作的过程, 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 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 需要为学生 (至少是大部分学生) 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 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 可以采用集中训练 (1-2次) 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 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 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 它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 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 (1) 为什么做这文 (why) ? (2) 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 (what) ? (3) 谁在作这文 (who) ? (4) 在什么地方作这文 (where) ? (5) 在什么时候作这文 (when) ? (6) 怎样作这文 (how) ?

高三作文教学, 如能摆脱功利, 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 至少一点, 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 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 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 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 (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 ;三是个性化诊断 (面批作文、问卷调查) 。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 学生觉得作文之难, 难在五个“不知道”: (1) 不知道是否离题, 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 提炼作文的主题; (2) 不知道写什么, 每看到作文题, 大脑空空如也; (3) 不知道什么体裁, 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 (4) 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5) ) 不知道往哪儿用劲, 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 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 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 (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 有关, 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 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有关。

对此, 高三复习阶段, 我们认为: (1) 用好教材, 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 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2) 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 现代文 (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 阅读训练时, 不要只是做训练题, 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 (3) 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 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 (4) 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 要力求有收获, 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 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 就是短篇, 那种经济的, 严密的结构, 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 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 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 高中学生更是如此, 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 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 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 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 通过一系列问题, 调查三个方面: (1) 擅写什么 (话题与素材) ; (2) 擅怎么写 (表达方式与文体) ; (3) 如何写出个性 (发展等级的追求) 。连用五年, 颇受好评, 篇幅所限, 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 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 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 需要统整这些对策, 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

做任何事情, 大处着眼, 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 高三作文教学, 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 从学生角度来说, 需要: (1) 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 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 (2) 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 (题型、文体、题材) ; (3) 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 (4) 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 一是知彼 (高考要求, 命题趋势, 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 , 二是知己 (素材优势, 擅长文体, 发展追求) 。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 通过讲座的方式, 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 “知己”三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

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 远不仅是“素材”问题, 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 你就可以知道, 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 我们认为, 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 积累内容:立意 (思想、情感) 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 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 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 定期整理, 适时重温, 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 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 (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 之外, 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 文体训练模块。

前文已述, 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 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 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 写作流程模块。

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 如审题等, 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 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 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 个性写作模块。

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 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 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 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 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 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 限时训练模块。

进入高三后, 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 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 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 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 审题, 约5分钟;第二步, 立意选材, 列出写作提纲, 约10分钟;第三步, 挥笔成文, 40分钟左右 (20字/分钟) ;第四步, 检查, 约5分钟。

上一篇:某某小学办学成果下一篇:初二上历史期末试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