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的神话故事

2024-05-15

关于西方的神话故事(共10篇)

篇1:关于西方的神话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无数的史诗般的英雄,他们就像繁星一样灿烂于众神的天空,其中有一颗星星特别耀眼,那就是普罗米修斯。

当初,众神之王宙斯为了永远统治大地,故意不给人类降火,使世人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之中。这位伊阿佩托斯的儿子,想出了一个极富创意办法。他扛着一根又粗又长的茴香秆,走近飞奔而来的太阳车,点燃了茴香秆,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地上,并点燃了第一堆木柴。火越烧越旺,把天都烧红了。宙斯见人间升起了火焰,雷霆大怒。于是脾气暴躁的神之父精心制造了一个阴谋。

他命令以工艺著名的火神赫菲斯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天上的众神为了取悦宇宙之王,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使她具有种种诱人的魅力,众神又馈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最后宙斯给这美丽的女子注入了恶毒的祸水,并取名为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然后她被派去勾引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请他收下宙斯给他的礼物,善良的青年愉快地接受了。

于是这个天之尤物就打开了她手中紧闭的大盒子。里面的灾害一股脑全飞了出来,并飞快的在世间蔓延。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潘多拉依照宙斯的命令,在希望没有飞出来之前关闭了盒子。从此,各种各样的灾难充斥了人世间。

接着,宙斯向普罗米修斯本人实施了疯狂的报复。他命令他的仆人克拉托斯和皮亚,即强力和暴力,用牢固的铁链锁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普罗米修斯被直挺挺地吊着,不仅无法入睡,甚至弯曲一下双膝都是不可能的。任凭烈日暴晒,风雨冲袭,这样的惩罚要延续三万年!凶狠的宙斯为了加重对普罗米修斯的惩罚,还每天派一只恶鹰去啄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肝脏被吃掉多少,很快又恢复原状。

后来终于出现了普罗米修斯的救星,那就是英雄赫拉克勒斯。当他来到高加索山,看到恶鹰在啄食可怜的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时,勇敢地取出弓箭,把鹰一箭射落。然后他松开锁链,解放了普罗米修斯。但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同时为了满足虚荣的宙斯,普罗米修斯要永远戴一只铁环,环上镶上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子。这样,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称,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推荐:

关于火的神话故事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篇2:关于西方的神话故事

当时,奥匈帝国为了摧毁塞尔维亚,加紧进行对塞尔维亚的作战准备。而遇害的斐迪南就是积极主张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主要人物。奥匈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协约国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则有两面性。德国认为只要英国暂时不卷入,德国就可能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

篇3:希腊神话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任何历史事物都包含产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就希腊神话而言, 也自有其产生的渊源。

就希腊神话而言, 溯及其产生的原因, 是因为远古时代希腊还处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知识不足, 对一切自然现象无从正确解释。为了认识自然、控制自然, 于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便形成丰富多彩、充满奇幻的希腊神话。最早在作品中记述了希腊神话的作家是荷马, 在他的《荷马史诗》中, 无论是在《伊利亚特》还是在《奥德赛》中, 他都把众神写入了战争之中, 使神参与了人间的事务。而随之而来的赫西奥德, 在他所写的神谱中, 对诸神的起源作了最完整的叙述, 从而使人们不仅对神, 而且对他们的来源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希腊神话时早期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由于希腊神话的产生最初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产生的奇思妙想, 它也就必然包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痕迹。这种把古希腊人的颂神与基督教中对“上帝”的信仰相联系的思想, 反映了希腊神话西方宗教信仰的影响。

就西方宗教而言, 基督是其主要宗教。西方文化渊源于希腊和希伯来两大传统。而基督教实际上是两大传统的互补与融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影响, 首先在于它由“原罪说”、“救赎说”构成的宇宙循环观念。而“原罪说”和“救赎说”之所以会有如此快捷而又巨大的发展, 根本上也是得益于希腊神话的点拨的。在希腊神话中, 人类的创造者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了人类之后, 不仅教会了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又冒着被神父宙斯处罚的危险盗取了神火并送到人间。在这期间, 他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益, 更不是为了使自己求得功名利禄, 他追求的是一种博爱, 是为人类谋幸福。所以他虽然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日夜受罪, 但他却受到了其他诸神, 如海的女儿们的同情与帮助。而与同时, 人类也因为“天火”之事而世世代代要为之“赎罪”, 甚至遭到了诺亚时代的灭顶之灾。在现实生活中, 它是对那些满口的仁义道德, 实质上却是独断专横、荒淫无道的统治阶级的讽刺。

三、希腊神话与西方早期的哲学思辫

人类总是用各种办法寻求对现世的解脱。而要解脱, 首先是因为有束缚。所以人们就寄希望于能在宗教活动中获得解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思考的就不再只是用一种愚昧落后的形式来思考人生了, 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

在希腊神话里, 古希腊人和艺术家就对“人”进行了思考。狮身人面女妖的谜语“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 中午用两只脚走路, 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 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 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个曾难倒许多过路人的谜语被俄狄浦斯猜中了, 那就是人。黑格尔高度评价了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 他认为, 这个象征性谜语的解释就在于它显示出了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 在于向精神呼吁说,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神话的这一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思维发展,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大飞跃, 它使人类开始了对“人”这一生物的思考, 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要:本文以追溯古希腊神话渊源为背景, 重点探讨了古希腊神话对西方宗教及哲学思辨的影响, 最后简要分析了古希腊神话的艺术魅力。

篇4:西方卷轴上的东方故事

【关键词】《植物学家的女儿》戴思杰暗喻失真

影片《植物学家的女儿》是旅法导演戴思杰的作品,讲述了一对女同性恋者李明和陈安安的爱情悲剧。正如影片开头那幅缓缓打开的美丽卷轴一般,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的、甚至神秘的爱情故事。影片风格细腻唯美,充满了氤氲神秘的氛围。浓密欲滴的绿、古旧昏黄的色调,东方女性的身体及无处不在的湿润水气,构筑了影片画面的唯美风格。但拂去这层美丽的薄纱后便会发现,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失真”,在“失真”的背后,是作者自身对故国的记忆发生了偏差,还是其站在了另一种立场上以一种别样的视角来看待东方。通过对影片环境造型以及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得出结论。

一、关于影片的环境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中国南方一个虚构的城市——昆林。在昆林的这个植物园,永远都是水气氤氲、昏暗幽静,湿润与古旧的气息蕴荡其问,仿佛世外桃源同时又像孤岛一般,充满了幽闭与隔绝。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空间。如植物园中的暖房、安安离家后躲避的寺庙、二人去采药的山上等,无一不是古旧或充满东方情调的。衬托环境的音乐也选用中国传统乐器,幽静平缓。充满古典气息。此外,影片中的道具则具有更深的东方意味,如茶叶与雨水、人参与红绳、和尚与庙宇、墙壁上跃然而出的锦鲤、绿芭蕉与红灯笼、暖房内的卧榻与药浴等等。如果说这是在刻意表现古老东方的话,那么反复出现的红色收音机、黄色军挎包、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和旦旦出场时作为背景的革命音乐,仿佛又在提示我们回到了文革时期。事实上,我们从李明的旁白中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应是90年代中期。很难想象90年代中期在中国某城市中,公共汽车像是70、8D年代的、推着自行车的行人身穿灰白两色。

影片的色彩除大篇幅的浓密绿色之外。很多地方用了红色。如四人划船游玩时,岸边挂着的红灯笼和水面上的爆竹纸屑。还有李明与旦旦婚礼上所用的红米、红糕、红灯笼、红对联、红床铺,甚至是红色的墙壁。在影片的色彩方面,导演大胆充沛选用了中国红,描画出~幅色彩艳丽的中国画。同时,造型元素与民俗也加入到叙事当中,不同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意味深长的捶脚动作,这里是用少女的双脚来反复踩踏松香,制作药材。以及到寺庙放飞鸽子许愿,叫多子妇人到婚床上又唱又跳,挖到人参要用红线拴住等等,这些民俗叠加在一起。便呈现出一个梦幻的、想象中的中国形象,一如西方冒险日志、传记中所记载的那样,是遥远的、神秘的、蛮荒的“他者”国度。

影片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表述仅限于报刊亭、结尾时出现的法官与法庭。在整部影片中,作者的目光似乎有选择性地停留在了特定的时段和表现对象,以致故事的环境与实际时间发生了明显的错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中国,无一丝现代元素。只有古旧与文革的气息。影片的“前工业”色彩,无疑是一种强烈的选择性表现。

二、关于影片中的人物

男性与男权:影片中的两个男性人物,父亲和哥哥。父亲是植物学教授。却更像个刻板的老中医,他嗜好“鸭掌”和“雨水泡的茶”,专断不近情理,因为李明拿错草药而暴怒不已、歇斯底里:哥哥是驻守西藏的解放军,一出场即展示了其强健的的二头肌,他孔武蛮横。发现新婚妻子不是处女竞吊起来毒打。这对父子,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与成疆军人,便以此形象出现在影片当中,加之影片中幽闭隔绝的空间环境,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将要使人窒息的“铁屋子”、大宅院、大宅院中的男权与父权,以及那些被压制践踏的女性。通过对人物身份加以符号化的处理,影片进一步对整个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加以意味深长的暗喻。

女性与性的意味:比之两个男性的冷酷与无情,片中女性则美丽柔弱,情感细腻。一个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另一个虽然有哥哥和父亲,却不掩孤独地说自己也是半个孤儿院的,她默默无言地为专制的父亲“修脚”、“泡茶”、“采人参”。而影片中对于二人性格与感情的描述,多停留在身体之上,女性的身体展现成为造型元素之一。如安安双脚踩踏松香,暖房内裸身蒸药浴、二人在山上流水洗浴、以及暖房内多次身体纠缠。这里,女性的身体一再地成为被“窥视”、“凝视”的对象,甚至是“欲望”的对象。另外,对女性裸露双脚的特写成为一种符号,它既指向古老的东方。也指向性的意味。二人在暖房内的场景仿佛两个古代女子躺在卧榻上吸食鸦片一般,烟雾缭绕、神秘至幻。东方女性的性感与神秘被一再展示,对于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使得两个女性缺乏真正的主体精神和情感特征,也使得爱情故事多少显得牵强与平淡。

三、关于“东方主义”和作者视角

在赛义德的《东方学》中,曾这样描述,“从18世纪晚期开始一个想象的东方被建立起来了,它在学院中被研究,在博物馆中被展览,被殖民当局重建,在有关人类和宇宙的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种族、历史的命题中得到理论表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方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纯粹的东方,它是被西方“东方化的东方”。也是“妖魔化的东方”,它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他者。在本片中,现代的中国被描述为孤岛秘境一般的地方,幽静遥远,充满神秘的气息。成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国度。幽深的植物园、古旧的寺庙、强权病态的父亲、香气缭绕的暖房,无不将中国图式化为一个封闭压抑的封建社会。文革幻影的处理又使得中国仿佛还处在那个疯狂混乱的年代。而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更是采取将男性“妖魔化”,对女性“凝视”的态度。导演戴思杰曾说他是站在女性立场上所拍摄,但从镜头语言上我们不难发现,镜头对于女性身体的“凝视”无处不在。女性毫无主动权与个性特征,只是沉默无言的被言说者、被偷窥者。为了展示这一切东方奇观,影片在情节上表现为造型元素的杂糅拼贴、人物爱恨情仇的莫名其妙、结局令人难以接受等特征。影片的结尾是法院因为同性恋而判处二人死刑,继父权与男权之后,作者又对社会体制与司法制度作出了评判。通过将爱情悲剧指向社会悲剧,压抑专制的中国/东方形象便由此建立起来。

篇5: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的对比

弗洛伊德说“:神话是民族的梦。”神话是人类文化最原始的表现形态之一。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然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民族气质和性格、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两者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比如说在创世神的构成方面。西方创世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在希腊神话里,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海神、冥王、战神、太阳神等各司其政,共同参与创世大业,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秩序井然、分工各异的创世

神体系。而中国的创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体系的,几乎都是单个的神,他们之间也攀不上亲戚,构不成系统。还有在创世方式,神人关系上。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来比较一下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地》和希腊神话《神谱》的创世故事。

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多年,终于苏醒过来。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随手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使出浑身气力,大吼一声,奋力挥舞开来。

“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

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躯却变成三山五岳,给大地以雄壮;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去,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

出自《山海经》 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chaos)中最先生出了大地(地神盖亚(Gaea))和爱神艾罗斯(Eros),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厄瑞玻斯(Erevus)与“黑夜”尼克特(Night),两者结合生出“光明”与“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Ouranos)。地神盖亚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结合,生下了十二提坦巨神(泰坦(Titans))及独目巨人、百臂巨人......。

出自《神谱》 从上面两个神话故事我们也对中外创世神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看出了其在对待宇宙、世界及人类的态度上是有差异的,从而也影响着中西文化的不同。

盘古开天辟地体现出了中国创世神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盘古开天辟地可以说已是对世界做了很大的奉献,而他的奉献还不只在于此,盘古死后,尸化万物,造就了世间所有的一切,他呼出的气化为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他为月亮„„身上的小虫则化为万千人类。盘古以牺牲自己换得了人类所希翼的理想之国、光明之国。盘古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经久不息地推崇与赞美着。同样,这种精神在妇孺皆知的《女娲补天》中的女

娲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在往古之时,天塌了,地陷了,到处是浩淼的洪水,没有水的地方便是熊熊烈焰,凶禽猛兽袭击百姓,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抱圆天”。于是天地太平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百姓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女娲也元气耗尽,神气泯灭了。盘古和女娲都是为改变人类的生存面貌而牺牲的,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并且在他们牺牲后,并没像上帝那样要求人类服从他们,甚至也没有要求人们记住他们。中国神话中的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以及关怀人类的大我精神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世神们的这种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也是一种务实精神。

相反,从西方创世神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创世神们似乎都是比较自我与自私的。西方的创世神们为了争夺或维护自我的权利不择手段 在古希腊神话中,儿子们一长大就联合起来动摇父亲的统治地位,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阉掉自己的父亲取代其权利,而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制服,并被其取而代之;宙斯以酷刑折磨普罗米修斯不仅是因为他为人间盗火,还在于他懂得自己将被另外的神推翻的秘密,为了套出秘密以防患除忧,便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

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上帝害怕诺亚子孙建成通天的巴比塔后威胁到自己的权威而混乱他们的语言阻止他们的行动;他看到人类到处作恶,破坏了他所创世界的面目就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此外,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人一开始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去奉献而是沉浸在伊甸园中。西方创世所体现的这种重个体性,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与中国人创世神话中的奉献与牺牲的大我精神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西方许多神话中出现许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亲人乱伦,杀兄弑父等。这是在中国神话中不可能出现的。正是西方创世神们这种重个体的性格使得他们拥有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征服欲。为了争夺或保护至高无上的权力,西方创世神不断地进行冒险与征服。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最原始体现,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正是在创世神所传承给他们的征服欲之下,各种发明才相继出现,西方民族不断强大起来。我们也看到,西方创世神们传承下来的这种自我的性格使得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从而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但当这种精神在使西方民族不断强大的时候,而民族的内聚力不够,于是大家各行其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这样的民族性格演绎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两次世界大战。

篇6:西方的历史小故事

乔治·华盛顿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子。这把新斧子闪闪发亮,乔治非常喜欢带着它四处走动,用它砍东西。

他跑进花园,看见一棵树,这棵上好象在对他说:“来吧,来砍倒我吧!”

乔治经常看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

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

“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

他进屋时非常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

“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么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

他父亲的气消了。

篇7:西方神话故事

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弥涅耳瓦(Minerva)。传说是宙斯与聪慧女神墨提斯(Metis)所生,因有预言说墨提斯所生的儿女会推翻宙斯,宙斯遂将她整个吞入腹中,谁知头痛不已,在忍无可忍下召来赫淮斯托斯,劈开头颅,从宙斯的脑里跳出来的是一住全身甲胄,挺举金矛的女神,她就是雅典娜。雅典娜是处女神,具有威力与聪慧,为宙斯最宠爱的女儿。雅典娜是希腊人,个性是雅典人,最崇拜的女神,雅典城的名字就是用女神的名字命名的,而且亦是她专有的城市。她传授希腊人纺纱、织布、造船、治金和炼铁等各种技能,还发明犁耙,驯服牛羊,因此她也是农业与园艺的保护神。她还是法律和秩序的保护神。

篇8:中西方古典神话故事原型比较探析

关键词:原型,神话,比较

荣格的人格理论是一种整体性的结构理论, 他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 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体。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 它是一个经验的存储库, 容纳了所有与意识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这些东西也许曾经在意识中出现, 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压抑和忽视了。由于这些东西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 与个体的经验相联系, 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即传统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部分。在意识与个体潜意识上,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虽有不少的丰富与发展, 但并没有多少是原创性的。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就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 这一理论使荣格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思想家, 同时也因此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存储库, 它所存储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 而是其祖先 (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 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存下来。原始意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 而是指人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或潜在的可能性, 即采用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⑴。例如, 人对蛇和黑暗有恐惧的反应, 但人并不需要亲身经验被蛇咬到的痛苦与黑暗的威胁,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了代代相传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被深深镂刻在人的大脑之中。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 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 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它是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 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原型深深埋葬在心灵之中, 因此, 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 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有很多种, 人生有多少个典型的情境, 就有多少个原型。荣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研究原型, 他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 诸如出生的原型、死亡的原型、力量的原型、巫术的原型等⑵。

作为东西方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古典神话和希腊神话, 分别反映了东西两个民族在最早时期的生存状况, 在不断地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 一些超越当时生产力状况和人类思维的现象便被转化为神话的形式。这些神话故事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 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 用荣格的理论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原型。虽然所处地域大不相同, 但原型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点, 本文从几个简单的例子出发, 对东西方原型做了初步的比较。

1、出生原型

在希腊神话中, 天和地创造出来之后, 大地上动物成群, 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周围世界的高级生物, 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 他被宙斯放逐到人间, 他聪慧而睿智, 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 于是他用泥土按照天神的模样, 捏成人形, 并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善与恶两种性格, 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 使它获得了灵性。于是出现了最早的人类, 他们繁衍生息, 逐渐遍布世界各处。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种植植物, 驯养动物, 建造房屋等基本的生存技能, 传授给他们航海知识和医药知识等, 帮助人盗取了火种, 在神祇企图勒索人类时, 他又站出来用智慧保护人类的利益。所有的行为触怒了天神, 宙斯创造了潘多拉, 给人类带来灾难, 并且将普罗米修斯捆绑在高加索山上⑶。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 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 她把世间万物打量了一番后, 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 她要创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灵, 这样, 世上就会有了能主宰和管理万物的生命。于是, 女娲用黄河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 然后她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 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 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人”。但是这样的方法太慢了, 于是女娲把一根绳子上沾满泥, 然后, 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 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 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 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 让男女互相配合, 生儿育女, 使人类能繁衍连续至今。后来, 水神共工在与火神祝融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在极端气愤的情况下他用头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撞破, 天上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大地也被震荡得多处破裂, 山洪暴发, 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女娲娘娘又挺身而起, 在黄河底选取了许多五彩石, 将之融化, 用来填补天上的漏洞, 九天九夜过后, 天空终于被补好了, 大地放晴了, 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 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⑷。

纵观这两个神话, 普罗米修斯与女娲分别代表东西两种文化里出生的原型, 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共同点:首先, 创造人类都是在世界形成以后, 他们发现虽然有生物, 但是世界还是不完整, 于是乎创造了有智慧的人类, 其动机都是为了创造主宰世界的生灵;其次, 造物主所用的原料都是泥土和水, 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来分析, 在农业社会中, 土地是万物之源, 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他们在先民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自然世界上最有灵性的人类当然要用最有灵性的泥土来制造;第三, 在人类出现之后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们经历了各种灾难, 不管是由潘多拉盒子释放出或是擎天柱倒塌引起, 关键时刻, 造物主又挺身而出挽救人民与水火。只是这次结局不一样, 普罗米修斯被宙斯囚禁, 而且还让雄鹰啄食其内脏, 而中国的女娲因此被人类尊称为“娘娘”, 世代敬仰。他们的结局反映了中西文化中对神态度的差异, 西方人眼中的神跟人一样具有私心, 有恶念, 也会同人一样遭受苦难。而中国的神自始至终都是善人, 完美无缺, 女娲造人补天的结局也符合中国人心中的圆满情结。

2、英雄原型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英雄, 神话中的英雄故事大多也都有自己的原型, 英雄情结反映了远古人类在面对特殊困难时对于领导者的期盼和尊敬。希腊神话以很大篇幅讲述英雄的传说。这些英雄都是神人结合所生的后代, 被称为半神半人。围绕不同的半神半人的英雄, 形成了许多体系。著名的有阿尔戈英雄的故事, 七雄攻忒拜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英雄传说是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赫拉克拉斯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 受到赫拉的迫害而不能继承王位, 但因误食了赫拉的奶水变得力大无比, 成人之后他遵循神示帮助欧律斯托斯完成了12件大功, 以此换取自由。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充满英雄气概, 反映了古代人与自然力量作斗争的勇敢和智慧。

中国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包括炎黄两个部落联合打败蚩尤,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蚩尤本是炎帝的大臣, 他为了独霸天下, 联合苗氏, 把炎帝从南方赶到了涿鹿, 还自称南方大帝, 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炎帝找到黄帝, 他们借助自然的力量, 发明了指南车和长蛇阵, 在逐鹿大败蚩尤, 统一中华, 也因为这场战争, 确立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到现在, 我们仍然说中国人是炎黄的子孙, 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也就是中国最早的英雄原型。

总的说来, 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神和英雄充满神力, 具有超人的力量,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享乐, 敢于冒险, 英勇无畏, 重智, 但没有任何道德观念⑸。在希腊神话中可以看见杀父娶母, 父女通婚, 兄妹通婚的例子, 这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是不被允许, 甚至看做大逆不道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原型都是极鲜明的个人英雄, 具有某方面的特殊能力, 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某个艰难的任务, 然后赢得人民的崇拜。这与今天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英雄崇拜密切相关, 英雄主义在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而在中国则重视集体的力量, 团结的力量, 如炎黄二帝联合打败蚩尤, 统一黄河流域, 没有过多强调某个人。而且中国人历来很谦逊, 我们的英雄都是一些谦谦君子, 富于奉献精神, 大禹为了治理好水灾, 殚精竭虑, 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中国人眼中, 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性格暴戾的秦始皇远远不如温文尔雅的孔子更符合英雄的标准。这点我们可以从中西方关于“英雄”的词语解释中看出来, 在中文里, 英雄除了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还包括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受人尊敬钦佩的人。将两种原型进行对比, 一个共同点就是英雄都是社会上层人物或上层人物的后代, 没有普通劳动人民的故事。

3、女子原型

希腊神话中典型的女子形象都带有极端的冲突性, 性往往与灾难、万恶结缘。“祸水”一说在希腊神话的女性形象中得以突出的体现, 一个海伦就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如鸟足女妖塞壬、目光恐怖的女妖美杜萨、灾难之源潘多拉等, 都常与妒忌、仇恨、惩戒、复仇、灾难相连, 给人以丑恶、恐怖之感。

地位仅次于的宙斯的众神之母——赫拉, 她一方面气质高雅、容颜美丽, 且对伴侣忠贞不渝, 无愧于天后的地位。她十分忠诚于爱情和家庭, 即使风流成性的宙斯不断地背着她勾引别的女人或女神, 众神之母赫拉也从没有背叛过她的丈夫。但另一方面她的多疑、善妒、狠毒、报复欲亦闻名于世, 在忠于爱情的同时, 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 她憎恨每一个与她丈夫有亲密关系的人, 她利用她的权力和地位惩罚那些女人。

中国神话中的女性神一般都是造福于人类、于民功德无量而为后人所颂扬的典范, 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女娲, 其威仪与地位堪与赫拉相提并论, 但她功德俱高、品性完美。她与赫拉一样智能高强, 却从不恃强凌弱、危害世人, 更多地具有崇高完美的道德内涵。

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个英勇顽强的典范, 她就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精卫。小小一只精卫鸟, 却要填平滔滔大海, 这里的大海予以人格化, 它溺死了女娃, 使女娃积蓄着一股浩大的怨气, 誓以木石将其填掉, 小巧玲珑的精卫鸟要填平浩瀚的大海, 就把大海的素质转化到自身, 反衬出一种激人奋发的力量, 于是崇高就从实体转化为一种浩气, 由物质转化为精神, 充分反映了人类企图征服大自然的愿望⑹。

中国神话中女性呈现为人向神的飞升之势, 他们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希腊女神则截然不同, 她们纵情享乐、无拘无束, 虽为女神, 却向往凡俗, 希腊神话的女性表现为神向人的还原之态。飞升后的形象自然成为完美高尚的伦理道德典范, 而还原的形象则兼具了凡俗的一切劣行败绩, 一个束之高阁、清心寡欲, 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女性形象典雅端庄、无私贤德的要求, 一个则自然本真、情欲丰富, 逐渐形成了今天西方女性形象率性张扬、自由不羁的主要特征⑺。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型, 在本篇文章中不再一一论述。从早期神话故事中流露出的原型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变式, 很多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形成一种固定模式, 并反应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 荣格把一切不可知解的意识图像还原给了遥远的时代, 推测是其基本性质, 因而不可避免在人身上有动物和远古图腾的宗教印记, 从而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唯心倾向。而且, 虽然荣格研究了大量的东方图腾和禅学等资料, 但是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主要还是依据西方的文化体系, 因此将集体无意识理论用于中国的国情, 大有生搬硬套之嫌。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146-151

[2]G.荣格.人及其象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斯威布 (著) , 楚图南 (译) .希腊神话和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1-7;115-132

[4]常征.《山海经》管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1

[5]吴爱红.永不枯竭的源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9:60-62

[6]徐显之.山海经探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89

篇9: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全美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迪士尼公司五年内制作的口碑最佳的一部电影。在美国,观众们给予这部影片高度的评价。然而,这部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它生长的故土却受到了冷遇。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美两个版本花木兰故事进行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认同释义

文化认同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文化认同具有民族性,是人们对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与人的“自我”、人的“存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否定了文化,在心理上就等同于否定了人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

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人们的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可划分为表层文化范畴;而社会、宗教、语言等隐藏的层面则可称为深层文化。文化认同亦可从表层和深层来划分。表层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象,容易认知和模仿,也容易产生文化认同。而深层的文化是文化的内核,一般很难向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传递,并使其理解和接受,即难以产生文化认同。

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之間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在信息时代,大众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文化传播的实现取决于它是否对受众提供共同性的信息和观点,也就是文化认同。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在大陆受到的冷遇即在于其未能获得国人的文化认同。

二、表层文化的认同

中美两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在基本的基调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中国民间传统故事《花木兰》,源自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的是在国土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大举征兵,甚至连花木兰年老的父亲也被征召。为了使父亲免受战争之苦,孝顺的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样一个“抵抗侵略、奋勇作战、保家卫国、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会受到欢迎。因此,在动画《花木兰》中,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基本沿用了原有的故事框架。此外,从表层的对中国的印象和对文化外在形式的演绎上来看,电影中包含了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文化元素:具有中国江南地貌特征的山水、星罗棋布的农田及东方庭院能使人立即置身于东方韵味的环境之中;而长城、饺子、面条、龙头、火炮、轿子、中国功夫、舞龙舞狮等都是标志性的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象征是对中国表层文化生动逼真的再现,也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概念的最初印象,会将观众带入他们想象中的神奇的东方国度,这样的再现和解读在西方世界必然会引起观众极大的认同,这也是这部动画电影在西方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深层文化认同的差异

一般来说,人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对其理解和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在进入理解活动前就存在着某种理解的“预设”。在文化范畴的理解上来说,一般存在着“文化预设”,指的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的成员所共享的文化知识。由于对社会文化的共同理解,同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可以不用具体说明某一文化背景,即可达到心领神会。而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则习惯于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导致对异文化的误读。

《花木兰》的故事,对于美国观众并非是完全陌生的一个全新的故事。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在1976年发表长篇小说《女勇士》。该书出版后,当年就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奖,成为全美畅销书。《女勇士》中,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了长达二十几页的篇幅,叙述了“花木兰”的故事。然而,这个“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是大相径庭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她讲述的是“美国的神话故事”,反映的是美国现实社会中的族裔和女权问题。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或多或少也受其影响。虽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展现了表层的中国文化风貌,但在深层文化的表现上,好莱坞的编剧们却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作,电影中的“花木兰”不仅在外表、言谈和举止上都具有浓烈的美国风情,而且“花木兰”的个性也完全体现的是典型的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观。

这样一种“中国瓶”装“美国酒”的呈现方式,既让人感受到了东方风味,又在深层文化层面上易于获得西方世界的文化认同,因而受到西方观众的极大认可。但在中国本土,却饱受中国观众的诟病。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花木兰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即使是最早流传的《木兰辞》中也只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并未对其有具体的描述。但是,千百年来,花木兰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是一位巾帼英雄,不仅智勇双全,而且兼具女性的美貌。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花木兰,均以美女形象出现(如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国人心中对于花木兰是一位美女的期许,可见一斑。但好莱坞的编剧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的这位花木兰出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时,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太丑”。这位美国人眼中的东方美女虽然有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但却是高颧骨,小眼睛和厚嘴唇,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印第安人。因此,对于这部动画片,主人公的形象就很难让人接受。

从思想、精神角度分析,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中,木兰从军是为了尽孝,代表的是一个中国孝女的形象,负载着教化的内涵,宣扬的是忠孝、淡泊名利的儒家思想。而在动画电影中,花木兰被演绎成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一再强调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做真正的自我,突出木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女性主义价值。这种追求个人的幸福、自由和理想,通过个人奋斗展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的价值观,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此外,龙在中国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庄严、神圣和力量的象征,但在动画片中,中国龙却被设计成了一个调皮捣蛋,除了说大话什么都不会做的无厘头形象,这让多数中国观众难以接受。

结语

篇10:西方爱情神话故事

萨特,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大师,曾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一生拒绝接受任何奖项)。而身为女性的西蒙也毫不逊色凭着数十部文学和理论著作,为其赢得了“存在主义大学者、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杰出的文学家、20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她出版的《第二性》被奉为西方女人的圣经。毫无疑问,只有她能够和萨特相提并论,而萨特身边的其他女人终将成为过往云烟。

令人称奇的,不仅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伟大成就,而是她们惊世骇俗,打破传统,一生坚守而离奇波折的契约式爱情。

缔造传奇的人物注定有着超越常人、与众不同的天资和心灵,他们对人生和爱情有着不同寻常的选择和探索,他们遵循着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世人的眼光。他们相信自己神一样的直觉并能感知接通对方灵魂的召唤。

契约之爱情

毋庸置疑,认识萨特是西蒙一生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事情,仅仅大她两岁的萨特,思想犀利深刻,使得她在生活中第一次感到在智力上低人一等。

与其他人不同,萨特显然了解西蒙的价值和理想,提醒并强调她必须保留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对自由的兴趣,对生命的热爱、好奇心以及她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萨特充满深情的对她说“从今以后,我将负责保护你!”

他认定了她将成为她的终生伴侣。

她敏锐的察觉,她以前所喜欢的男人,他们是孤立的、易变的、言行相当不连贯,具有一种不祥的魅力,要毫无保留的打交道是不可能的。

只有萨特,只有萨特完全符合她内心深处渴求的那位梦中伴侣。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她的理想实现变得愈发强烈,和他在一起,他们能分享一切。她坚信,他从此决不会走出她的生活。

“从今以后,我负责保护你!”简单的一句话,便押上了一生的责任和相惜!而西蒙遇到萨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懂她的价值欣赏她的美丽又愿意助她实现理想的男人,这令多少天资过人、才情洋溢而又理想远大的女子羡慕不已!而西蒙——她无疑是幸运的!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个杰出的天才凑到一起,并没有因迁就世俗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相反,他们二人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与并肩作战的战友。

于是,在探究和找寻萨特与西蒙的心路历程时,最后的答案却是异常的坚定,天才的喜新厌旧,最终又为天才的执信回到了最初的承诺。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子,如果在感情上只是一个一路翻山越岭看风景的过客,她的生活肯定孤寂和沉重。男人可以将性、爱、婚分得清清楚楚,可女人正如西蒙所言:当女人倒下的时候,注定是要受奴役的。

西蒙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她既做到了我心飞扬,又做到了爱你如昨,才会谱写出传世之作。

西蒙凭借于此,穿梭于二战的战区冒死去和萨特相会,一个女人不顾一切的勇敢足以说明她会为她的所爱付出一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人比男人更勇敢、更坚强。

在她的每一次恋情之中,她不会象一般女人那样哭着叫着要嫁给心仪之人;亦不会象一般女人那样相信一生只爱你一人,就算萨特向她求婚时她亦如此坚守。

西蒙的从容、镇定应该是征服萨特的特质,这使他们能达到无他无我,亦他亦我自为却又一生仅仅相随的永恒之爱。

尽管萨特身边也不凡优秀而美丽的女人,但萨特一生不变的爱情女主角仍旧非她莫属——西蒙仍旧是萨特情有独钟的独一无二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女人而已为神矣。

在由人到神的过程中,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撕心裂肺的蜕变之后,终会学会以善待的眼神来审视周遭,无疑在善待自己的时候,也善待周围的一切。从西蒙身上折射出一个古朴的真理,不经一事又怎能长一智。难怪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痛苦后的顿悟,而天才的顿悟就在于有过一次阵痛,就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

她之所以伟大不仅简单的归结为她一生既非萨特的妻子,亦非萨特的情人,然又兼而有之的特殊关系。在互相珍视对方为永远独一无二时,二人身边又不乏一些美丽的诱惑。但这种诱惑最终还是被二人事业上无止境的追求所代替,对他们来说,毫无疑问的均视彼此在事业和感情上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在肉欲与爱情多元化伴侣之选择中,他们并没有因美丽的邂逅而迷失自己,彼此同样将各自放在掌心中紧紧相握,传递着彼此的温暖,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心爱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坦诚吐露,赤裸面对。他们相守了一辈子却并无一纸契约的羁绊。正是积于各自的自由生活,给他们的爱情涂抹了一道眩晕的光环。

换言之,他们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追求自由,但都不会忘了给对方以温柔体贴,因为萨特,才会造就西蒙。同样有了西蒙的存在,才能衬托出萨特的份量。要是换了别人,肯定又是另一个落俗的普通故事。否则便会陷入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的乏味常局。

西蒙的智慧应该是她战胜萨特身边其他女人的法宝。一个有着男人智慧的女人,又集女人的敏感多情于一身的奇女子,凭着她的博学、勤奋和坚定不渝的追求,终究打造出了一个名扬天下耐人寻味的法国女人。

契约爱情不是不可能,但毕竟违背了传统的男女关系,遭到非议是必然的。“好”名声还是要自由?即便在同居泛滥的今天,选择自由的生活和自由的爱情,也必须做好面对非议和变故的准备。

而西蒙,作为一位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作为哲学和文学大师萨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人的终身伴侣,她与萨特共同发明与缔结的契约式爱情,既为世界文坛所绝无仅有,亦被世俗所议论纷纷。

世俗对她的褒誉和诋毁同时存在,她全盘接受,依然坚持自己心中的目标和信念。

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

一个惊世骇俗的女子!

一个充满传奇与浪漫的女子!

一位学者感慨道:人类社会历史的沉淀是如此的厚重,即使是最优秀的女性,要进入彻底完全自由的境界,亦谈何容易!当你读到坦诚、率直的西蒙·波娃那多情善感的泪水,定会一掬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西蒙·波娃为法兰西民族及全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了正义、民主、和平与自由,半个多世纪里她与萨特携手参与了那么多的世界性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使得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萨特曾深情的赞美她:“她是漂亮的。我始终认为她是漂亮的……她曾经有,并且至今仍赋有那深深地吸引我的面容。惊人的是,西蒙竟然兼有男人的智慧和女人的敏感。简言之,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所需要的一切。”

她与萨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

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上一篇:老师追悼会仪式流程下一篇:新编唯美好听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