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绍西方文化英语范文

2024-05-21

关于介绍西方文化英语范文(共5篇)

篇1:关于介绍西方文化英语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餐饮论坛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ER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 1 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2 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 3 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摩擦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 4 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

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艺品。总的来说,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贪婪,举止粗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时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会输送既通晓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人才。要实现该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将跨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实力,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效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篇2:饭店英语对西方文化的诠释

一、饭店英语特点分析

饭店英语属于旅游专业英语, 具有直接性﹑双向性﹑随时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其标准定位为:清晰、流畅、达意、得体。此外, 它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针对性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与工科英语相比, 前者的口语涵盖就要比后者广, 但后者则更强调专业特色, 强调口语中专业词汇的“技术含量”。从基础上看, 各专业区别不大。但随着学习的深入, 专业词汇在后期不断溶入口语中, 各专业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区别会愈加明显。因此, 现代英语口语已经开始摆脱过去口语粗放模式, 积极提倡实用精神。近几年来, 旅游管理专业, 英语教师根据各大宾馆饭店的具体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与饭店服务相关的英语口语训练, 使得学生在实习前就能对所要去的实习饭店有所了解, 对饭店英语能够熟记掌握, 了解各大饭店对饭店英语的要求, 也就是说, 饭店英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得体性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 (场合) , 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 这便是言语得体。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 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 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对道德规范、对价值观念而言的事。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也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 这样的说法最好, 对另外的人, 在另外的场合, 说的还是这件事, 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 就应用另一种说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较注重语言形式知识传授, 如强调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结构等。这并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语言形式的熟练掌握并不等于交际能力的获得, 请看下面这组饭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 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 Thank you. I had very good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y.

W如果不按照英语的习俗大方地接受, 而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去否认, 以表示谦虚而说"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则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因此, 语言的得体性也是饭店英语不可忽略的。

总之, 饭店英语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或其他专业英语教学相比, 更注重口语化和实用性, 教师“教”的时间相对减少, 学生“学”与“练”的时间相对增加。在课堂上, 学生不仅是好的倾听者, 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二、改进饭店英语教学, 诠释西方文化

1.注重文化差异, 培养文化意识

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 从而形成了文化差异。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 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培养文化意识, 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注重文化差异首先就要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文化的相同, 我们称作文化的偶合, 如汉语的“同舟共济”, 英语译作“in the same boat”, 如汉语的“力大如牛”, 英语译作 “as strong as a horse ”.

培养文化意识, 需要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应使学生清楚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 注重讲解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采取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语用能力奠定基础。

不能视饭店英语教学为简单的口语交流,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 让学生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例如饭店员工因事向客人道歉, “I’m, awfully sorry”是一般的说法, 而针对具体情况, 又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法:”I’m sorry to trouble you. (这是在打扫房间或其他打扰客人的场合使用) ;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这是在餐厅安排客人等候座位或其他须让客人等候的场合使用) ;“I want to apologize. Is there anything I could do?” (这在做错事情, 设法弥补的场合使用) 。 对于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对象, 即使是表达同一层意思, 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 做到活学活用。为使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多了解一些客源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结合英语教学,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各国文化差异,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以适应酒店开放性﹑国际化的需要。

2.创设语言情境, 融文化因素于教学之中

语言是在文化背景中使用的, 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 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外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过程, 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更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文化意义。譬如在词汇方面, 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 而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 从词汇的文化内涵着手, 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像“绿色”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就是如此。在汉族的文化生活中, 绿色既可以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 如“绿色食品”、“绿色防护林工程”等;也可以包含贬义, 如“脸都绿了”表示非常生气等。而green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的比喻意义, 例如:Smith is regarded as a green hand in dealing with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史密斯被看作是处理复杂局面的新手) 在这个例句中, green hand意为“新手, 缺乏经验的人”。由此可见, 如果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 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

教学中, 运用各种手段, 创设不同情境, 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语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模拟角色表演, 可采用视听说的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刺激感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如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把课堂变成酒店大堂﹑酒店预订处、酒店问讯处、酒吧、餐厅﹑休闲娱乐中心等。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扮演不同角色, 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掉以往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的作法, 把文化因素纳入教学之中, 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 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 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 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要求英语教师不仅应当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 而且还应当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惠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2]戴炜栋, 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 (4) .

[3]周顺琦.饭店英语语用失误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

[4]杨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云梦学刊, 2006 (3) .

[5]姜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 (6) .

篇3:大学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教育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把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語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因为这毕竟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讲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取舍。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伟华. 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J], 1987,2.

篇4: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英语交际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 交际教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

十九世纪的人类学家Edward Tylor曾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俗。”良好的语言运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人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社会知识文化的正当传递。因此要想使英语得到良好的运用,便应当对这一国家的文化进行适当的了解。

一、打招呼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见面的时候一般都会询问对方“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 ?”)或是“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但是这在与外国人打招呼时是不恰当的,外国人由于与中国习俗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会认为这种在中国很平常的问候是一种对隐私权的干扰,或是当你询问对方“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不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打招呼,而是在邀他共进餐。这时对方会感到尴尬和无法回答。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这种差异,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并且在与人寒暄时,我们中国人一般的问法是“你今年多大了”(“How old are you?”)、“有女(男)朋友了吗?”(“Do you have girlfiread”),“结婚了吗?”(“Have you married?”)、或是“你现在收入是多少呢?”(“What is your income?”)。但是应注意在英语环境中,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工作情况或是家庭情况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是应该尽量避免询问对方的,否则给双方的对话造成尴尬。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交给学生正确的寒暄方式。在西方人们寒暄时的话题多为天气(weather),像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或是”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我看你脸色不好,你有什么事情吗?”等等,这种谈话内容会让谈话双方都会感到非常舒服。

二、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有些在中国看来是很不礼貌或是生疏的称呼,甚至是有悖常理。例如:家中的孩子在称呼自己的长辈,像是祖父、外祖父、哥哥、舅舅、阿姨等时,不是Grandfather,、grandfather、 uncle、 aunt、 brother等,而是对他们直呼其名;年轻人在称呼年长的人员时也只是在前面加上了.Mr.Mrs.Miss.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匪夷所思或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又比如在中国,熟人之间一般都用小李、小王这样的称谓来称呼对方,并被认为是一种亲切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西方国家,若是我们用“小杰瑞”这样的称呼来称谓对方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三、赞扬与祝贺方面的差异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即使性情舒畅并打心底里表示认同他的观点,但我们往往也不会在口头上表示赞同,而是谦虚、谦让一番。例如当一位外国人对你说“哇!你的英语很棒啊!”(“WO!You English is very good!”)此时,中国人一般不会高兴的说“Think you!”而是按照中国式习惯说“No !No ! My English is just so so .).但是因为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中国人的这种谦虚,外国人往往会信以为真,进而反思自己是否对对方估计错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若一个人给予你中肯的赞扬,并且你也是认可的,那么你便会以高兴并且认可的语气来回答对方,并且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内,当一个人对你的赞扬表示你认可时,便一定会爽快且高兴的回复你,若是别人对你的赞扬表示反驳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估计错误,而不是认为你是在谦虚。因此在用英语与人交流时,我们应当让学生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注意用英式思维进行思考判断和回答。

四、关于道别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上,当客人走时,我们一般是多方挽留或是送客很远,客人说”留步”(“stay here”)时我们一般也会再送出一段说“慢走”(“walk slowly”)或是邀他“下次再来”(“come again”),这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是热情好客,与人亲热的表现,而且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往往也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但应注意,这是非常不符合西方人的习俗的。在西方人的文化中,送客一般是送至门口,对其挥手道别说再见、珍重、回头再见)(“Byebye”、“So long”、“Take care”、“See you later”)等。而不必向中国人这样“十里长亭相送”这样会让对方感到惊讶和不解,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些文化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在英语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说英语,如何利用英语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还应当教学生如何说好英语,如何更完美的使用英语与外国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便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善于在交际中灵活转化这些差异,同时通过文化差异性英语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英语交际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岩英,刘茂祥.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2]许薇娜.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及任务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篇5:关于介绍西方文化英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西方文化 解析

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一直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为语法和笔试能力培养,从而缺少了对英语交际和运用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不妨巧用西方文化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一、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必要性很突出。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认识的不足。在实际初中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很少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他们往往认为文化背景知识在考试中并不出题,因而并不重视。这样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难以提高。

2.现实课堂的缺位。广大英语教师受应试教育及其评价方式影响深远。他们重视语言、词汇、语法的教学,并且由于评价方式的标准单一:唯分数论。因此在有限的每周课时中。不敢也不重视对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致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出现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张嘴“无话可说”的窘境。

3.教学能力的限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从现状看,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大,很多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并无出国求学的经历,也没有充分接触过西方文化的机会,自然也不能深刻的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和思维方式。因而导致教师在文化渗透的教学上即使有心但也无力,难以帮助学生形成东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二、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1.初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中西方文化由于受不同历史背景的影响,自然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文化内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外来新鲜事物存在好奇心理,也乐于接触神秘的西方异域文化。因此借助西方文化的渗透,可以大大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初中教师对教学素材的组织。对于教学素材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本素材为基础,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节日,风俗习惯来介绍西方文化。比如说,在西方节日“Valentines Day”来临时,可组织学生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为案例进行对比学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西方文化底蕴。

3.教学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西方文化渗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借助视频、音频以及互联网技术渗透西方文化。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投资逐年增大,就目前而言一般的公立学校也基本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室里面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基本成为标配。在课堂上展示一段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未尝不可。

三、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

1.对比差异提高认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即使相同的语言,也具有不同语言内涵。如:“龙”在中国的字典里表示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动物,是富贵吉祥的化身。封建社会的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的子孙常常比喻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dragon”代表“邪恶与暴力”.He is a dragon则表示“他是一个既嚣张又让人讨厌的人”,与中文表示的语言内涵完全相反。又如,“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喜庆的象征,其寓意积极向上,而西方国家中“red”的意思是“流血,罪行,暴力和革命”等,含有负面情绪。通过这两个互相对比分析的例子,就能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应适时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能力。

2.媒体情境帮助理解。不同历史背景,造成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观念的渗透是一个漫长且久远的过程,仅凭课本上的所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借助其他教学方法,如英语角、模拟联合国演说、出国导游活动等或者借助影视传媒更生动形象的将西方人的语言动作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中西方观念的巨大差异。

3.角色扮演深度体验。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无所适从。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参与英文角色扮演的机会,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表现欲,和实际运用语言来沟通表达的目的。同时又能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当学生在扮演某个角色的时候,他一方面需要揣摩理解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也需要磨练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往往为了能在台上完美的表现,台下需要大量的朗读台词,训练发音。无形之中,英语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而且又成功的避免了传统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

四、结语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渗透西方文化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继而达到消除中西文化交际障碍,弥补中西方文化隔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倩.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3,04: 95-96.

上一篇: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下一篇:我的大脚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