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2024-04-23

语文单元教学总结(精选8篇)

篇1: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一、总领

总领是单元教学的第一阶段,它起着导入的作用。其任务有三条:1、确定教学目标;2、粗读全单元内容;3、扫清文字障碍。

确立教学目标是发挥单元教学高效率的首要原则,它在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控制信息输出和接受的范围,决定了教和学的具体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远期目标(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要求)、中期目标(学段要求)、近期目标(年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恰当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紧扣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和训练重点,因为这些要求和重点直接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规定了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在整个教材中,它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这些要求和重点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单元教学目标应当在单元教学起步时就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为强化学生的印象,许多教师常把它板书出来。

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是总领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布置通读要求,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

扫清文字障碍,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二、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体裁文章的方法。

教读必然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仅一般地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把重点放在揭示认知的规律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是把讲读课文拿来作例文进行教学的,也有人根据实际需要将个别自读课文改为讲读课文。

在这个阶段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由教师精讲课文为学生阅读分析文章作示范,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分析。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研讨,实现揭示规律的目的。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教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必须受教学目标的控制。任何一篇课文,无论其内容或形式,可供学习的地方都较多,若都拿来分析讲解,势必游离教学目标,占用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取舍。

加外还要注意,在教读阶段,必须让学生经历读的尝试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切实领会阅读同类文章的决窍,才可能形成依靠自己力量排难解疑的心理素质,才可能为自读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这里主要指学生在有教师陪伴和指导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课内自读。

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仿照教读课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自学阅读,独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适移和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阶段的目的。

自读的内容是单元中的课内自读课文。

如果说在教读阶段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那么在自读阶段则主要是在运用知识;如果说教读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如果说教读是解剖典型,自读则是融会贯通。由教读到自读,形成了两个层次体现了由教向不需要教迈进的过程。

自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有意强化学生独立认知活动的作用,并努力扩大这种活动的范围。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扶着学生走,切忌越俎代庖。

学生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读提示,仿照教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去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题。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作为自读提纲,以引导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应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这时的教学形式不宜统统采用全班授课制,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不必整齐划一,可因人而异。

四、总结

单元教学的第四阶段是总结。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有三:

1、系统整理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异同点,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尤其要注意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教学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师生讨论归纳,可由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结论,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

2、综合训练

通过训练来巩固本单元所学之知识,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这个环节的目的。重点是进行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

在教读和自读中,中心任务是阅读教学,虽然间或也有听和说的训练,但表达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书面表达的训练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加以强化。

在单元几篇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作文训练或作文片断训练的内容,有的安排了应用文练习或听说训练,我们可以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

3、达标检测

检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去确定,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如果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则要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

无论系统整理、综合训练或达标检测,活动的主体都在学生,活动的实质则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强化和巩固单元学习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就时间分配来看,总领阶段用12课时,教读阶段用24课时,自读阶段用23课时,总结阶段用23课时,每个单元大体用1012课时即可学完。

总领教读自读总结是我们进行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程式。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知识归类以读带写检测反馈课外延伸。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概括出来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也得到了体现。

单元教学是求得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组织结构形式,它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博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讲读法、教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朗诵法、自学法、暗示法、发现法、评点法、图表法等等,无一不可为之所用。

至于课型,根据四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大致有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讨论课、写作课、训练课、测试课、总结课等。

任何教学都有相对的程式,但任何教学都应当防止程式化。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适当变通基本程式,不但允许,而且也是必要的。

篇2: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我还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这种“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自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能有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整体提高。

单元教学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先自学每篇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并交流。由于交流阶段一般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内容一般为:学懂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值得讨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以求得到解决。全班同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由于单元教学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不但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次考验。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学习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篇3:语文单元教学案例

(一) 教学重点

1. 锻炼开阔严密的思路;2.安排合理清晰的结构。

(二) 教学方法

1. 指导阅读;2.自主参与;3.合作讨论;4.自由写作。

(三)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特点

自主 合作 轻松 愉悦

(五) 教学效果

1. 使学生明白“思路”与“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2. 锻炼并提高学生形成开阔严密思路的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安排合理清晰的结构的方法, 培养自觉形成结构的写作习惯;

4.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5. 努力体现新课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 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有经验人士就总结有“狼有狼道, 蛇有蛇踪”的经验性结论;在棋类的对弈中, 人们也按照一定的规矩布阵, 例如象棋, 就有“车走直, 马走斜, 象飞田, 炮打隔……”的行动规律。作为学生, 我们写作, 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 才有可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为此, 我们今天就来一块研究 (高中语文第六册写作) 第二单元的“思路与结构”。

(一) “思路”与“结构”。

1. 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思路?什么是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写作指导”中的第一和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为这两个概念定义。

明确: (多媒体)

①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从表现形式上看, 就是文章的结构。

②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 是思路的归宿, 是文章的骨架。

③思路在前, 结构在后;思路是思维活动, 结构是表现形式;思路体现轨迹, 结构显示归宿;思路是内在的结构, 结构是外在的骨架。

2. 实例的认识

①学生举例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认识, 你能根据你已经学过的文章, 举个例子具体说明哪是思路哪是结构吗?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到不同文体不同篇目, 也可能出现思路和结构混乱的情况, 教师都要注意启发, 正面引导, 多作肯定, 也要恰当地指出其不妥当的地方。

②教师举例 (多媒体)

例1:《项链》的作者莫泊桑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 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 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 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 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 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 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 丢失了项链, 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思路)

借项链, 失项链, 赔项链, 还债务, 发现项链是赝品。

(结构)

例2:《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 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 而且对革命者冷酷无情, 对刽子手康大叔反而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而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 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 人们“潮水一般”跑去看热闹。

(思路)

例3: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19年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 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 想到了无数红色的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 想到了这所房子的房主, 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

(思路)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 (可以请学生画出这朵鲜花)

(结构)

阅读上面三个例子, 你能总结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例1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例2是按照地点的变化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 另外, 它还是双线结构;例3是按照意识的流动去展开思路进而形成结构的, 可以称为“意识流”结构。

3. 范文赏析

第一篇

阅读下面文章, 分析其思路, 概括其结构。 (多媒体滚动, 配音朗诵)

《寓言·人生》 (选自《作文报》2001年11月27日第7版, 作者, 刘遵文。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思路——听奶奶讲寓言, 自己讲寓言。结构——对比。

第二篇

《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2年第9期第40页, 作者, 广东考生。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

思路——关注, 从小处着眼, 关注一滴水;从小处着眼, 关注小狗的生命;从小处着眼, 关注妈妈的泪滴。依照“关注点滴”这一逻辑形成思路。

结构——总, 分, 总。

小结:思路, 有的按时间, 有的按空间, 有的按别的逻辑顺序;结构, 有的单线, 有的双线;有的对比, 有的总分总。

第三篇

《科学是美丽的》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1年第3期第14页, 作者, 江鸣。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

议论性的文章, 也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此文也是总——分——总式。

第四篇

《一日三餐》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8期第05页, 作者, 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冷念劬。原文从略)

①学生发言 (教师注意适当提示)

②教师明确:此文的思路是把民工的一日三餐与老板的猫的一日三餐作对比;其结构可为

民工的一日三餐老板的猫的一日三餐

早餐 昨天晚饭剩下的半拉馒头黄油面包、牛排、牛奶

午餐 一大把青菜、咸菜冬瓜汤铁板鸡排、冰淇淋

晚餐 两碗大肉面、一瓶啤酒鸡汤鱼翅、燕窝炖木瓜

同学们, 以上我们讨论了思路和结构, 现在, 我想请大家用形象的比喻把它们描述出来, 看谁说得好听, 说得形象。

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 怎样使思路开阔严密呢?

①学生看“写作指导”第四自然段。

为了强化认识, 我们不妨介绍一种展开思路的方法, 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请大家思考下面的例子。

②教师举例

以作文题“故乡”为例, 运用发散思维的四个维度——相关联想、相似 (类比) 联想、相对 (对比) 联想和因果联想进行审题练习。

怎样思维呢?请看:

相关联想——故乡的山川风貌, 故乡的风俗民情, 故乡的特色物产, 故乡的亲朋故旧。

相似 (类比) 联想——老师和同学各自的故乡, 鲁迅的故乡, 罗中立画中的故乡风情, 古人诗歌中的乡思乡愁。

相对 (对比) 联想——故乡当年的山川风貌, 故乡人生活的今昔变化, 故乡环境的今昔对比, 故乡的风俗民情之变化。

因果联想——我的成长离不开故乡的哺育, 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党的政策, 故乡儿女正在为故乡效力。

③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提示, 画出这种发散思维的图示。 (教师指点)

④教师展示 (多媒体)

⑤按照这种思维方法, 你可以列出简单的结构提纲。只要在这些范围之内, 你的文章一定不会写跑题。

(三) 写作实践

1. 按照以上思维方法, 在下面四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 列出结构提纲。

梦 路 (或桥) 英雄 孝

教师巡回检查, 指导学生完善, 发现较好的, 准备展示。

展示学生的提纲。

第一, 要用不同的方式, 如黑板、多媒体平台、口头发言等形式。

第二, 要注意尽可能展示多个题目的提纲。

第三, 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给予肯定、指点, 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 指导学生迅速修改, 以求完美。

2. 整篇作文。 (任选一篇)

①按照你刚才的提纲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路明确, 结构清晰, 立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

篇4:语文单元教学五步法

【关键词】定向;认知;点拨;研读;归纳

单元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中以课为单位的零碎教学,而是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进行设计。变单线型、直线型为辐射型网络式教学结构,在单元教学中,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而是充分重视学生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单元教学可以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定向—认知—点拨—研读—归纳。

第一步,定向

“定向”即制定单元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单元学习有无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呢?

1.研读《大纲》。《语文教学大纲》从教学目的、性质、功能、原理、课堂结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评估以及考试等内容上作出一些明确的规定,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大纲精神,用教学目标统帅教学活动,又让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把大纲精神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做到大纲精神、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三者的高度统一,从而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研读教材。老师首先要深入研读课文,吃透教材,弄清知识结构。要紧扣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和训练重点,因为这些“要求”和“重点”直接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规定了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在整个教材中,它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这些“要求”和“重点”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同时还应当具有统筹的眼光,明确每一学段甚至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布情况,明确该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制定出科学的目标。

3.生成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最好是师生共同制定完成,可以先制定每课目标,再制定单元目标,也可以先确定单元目标,再把总目标分解到具体每一课中。目标要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以致影响操作达标。

第二步,认知

“认知”指预习认知。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要通读单元课文。预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了解。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代表作等。②字词掌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根据自己情况,查找并掌握字词(包括字音、词形、词意等)。③课文初读。学生在反复阅读单元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占有的材料,对教材进行初步理解。④圈点批注。学习方法很多,这里只强调一点,要动笔墨,学会圈点批注,勾画出重点词,写出自己的理解感受。⑤生成问题。学生要根据单元目标,结合具体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第三步,点拨

“点拨”指课堂学生交流和老师点拨。在初步认知阶段后,老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

习情况、反映的问题进行解疑辅导。可分三步走。

1.交流研讨。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五至八人为宜,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学生把预习的情况拿到小组交流,同时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登记,由全班同学或老师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2.教师教读。教师的课堂点拨可以说是单元教学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它充分体现老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和掌控程度,体现老师的教学观念和聪明才智。老师要做好这个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源于学生交流后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单元知识点,它必须受控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能体现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生最需解决的东西,单元内容的设计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进行大胆取舍。②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单元教学要实践一个教学理念: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凭借,老师是用教材来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这就决定了老师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③重视方法总结。教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揭示认知的规律,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研读指导。根据预习、交流、点拨等阶段后,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后深入研读时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单元预定的目标。

第四步,研读

经过老师点拨之后,学生转入自学阶段。深入研读包括两方面。①静态目标学习。学生对照单元目标,查找差距,积极自主完成单元目标在课文中的具体分解;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或学一反三,推理印证,加深理解。②动态目标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定学习目标,通过自觉学习,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目标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对词的咀嚼、句的理解、段的赏析、文章章法的认识、作者情感的把握等,也可以选择一些语文学科的边沿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理解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深入研读非常强调个性化阅读。单元教学正好能体现这一要求,而学生自我研读又是个性化研读的集中体现。在自主探究中,老师尊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不是单纯学习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究,举一反三,做到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五步,归纳

单元教学完毕,需要归纳整理并进行拓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理归纳。①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规律性的东西予以归纳,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②学习方法整理交流。不同学生学习方法不同,不同文体学习方法也不同,进行整理交流,便于学生共同提高。整理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2.训练检测。通过训练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通过达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进行及时补缺补漏,并有利于单元教学这种方法的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篇5: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生字表

毯tǎn--绿毯、地毯、毛毯渲xuàn--渲染、渲腾

勒lè--勾勒、勒令、勒索吟yín--低吟、吟诗、吟诵

迂yū--迂回、迂阔、迂腐襟jīn--衣襟、襟怀、胸襟

蹄tí--马蹄、猪蹄、牛蹄貌mào--礼貌、容貌、面貌

拘jū--拘束、拘留、拘泥涩sè--羞涩、苦涩、晦涩

跤jiāo--摔跤、跌了一跤偏piān--偏西、偏远、偏见

涯yá--天涯、生涯、涯岸

晰xī--清晰、明晰、白晰伞sǎn--大伞、雨伞、伞形

抚fǔ--抚摸、抚养、安抚绍shào--介绍、绍兴、绍酒

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陷xiàn--陷入、陷阱、陷害

词汇表: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

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

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

妖娆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逞凶撕扯效率贯通

热乎乎下马威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精神饱满美轮美奂银装素裹严阵以待

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音:

同行(xíng)衣裳(shāng)拨转(zhuǎn)

凹眼(āo)夹(jiā)道缫(sāo)丝

冶(yě)铁隧(suǐ)道开凿(záo)

撕扯(chě)高歌一曲(qǔ)助兴(xǐng)

稀薄(bó)屋脊(jǐ)

组词:

吟(低吟)蹄(马蹄)涯(天涯)戎(戎装)

冷(冰冷)啼(啼叫)崖(山崖)戒(戒备)

晰(清晰)疆(新疆)媒(媒体)狰(狰狞)

淅(淅沥)僵(僵硬)谋(计谋)挣(挣扎)

缰(缰绳)睁(睁眼)

效(效果)拨(拨转)驰(飞驰)筝(古筝)

郊(郊外)拔(拔牙)弛(松弛)

娆(妖娆)遐(遐想)

浇(浇水)暇(闲暇)

绕(围绕)暇(无暇)

饶(求饶)烧(烧饭)

近义词:

盼望(渴望)沉思(深思)巍峨(高大)狰狞(凶恶)

控制(掌握)融化(溶化)热闹(喧闹)响亮(洪亮)

飞驰(飞奔)天涯(天际)舒服(舒坦)洒脱(潇洒)

矗立(耸立)欢腾(欢跃)精彩(出色)庆祝(祝贺)

繁华(繁荣)凝望(凝视)清晰(清楚)分辨(争辩)

抚摩(摩挲)软弱(柔弱、脆弱)表白(表明)沉思(凝思)

关键(关节)高昂(昂扬)提供(供应)迅速(敏捷)

实验(试验)威胁(要挟)高傲(骄傲)确实(确凿)

勾勒(勾画)乐趣(情趣)疾驰(飞驰)惊叹(惊讶)

精神饱满(精神焕发)

反义词:

舒服(难受)洒脱(拘束)冷清(热闹)大方(拘束)

羞涩(大方)淡雅(粗俗)鲜艳(素净)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清晰(模糊)软弱(坚强)表白(沉默)

复杂(简单)坚硬(柔软)凝固(融化)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稀薄(稠密,浓厚)通明(漆黑)高傲(谦虚)

热闹(冷清)响亮(低沉)动摇(坚定)严肃(随便)

失败(成功)

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柔美)的线条(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忽飞忽落)的小鸟(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响亮)的歌声

(会心)的微笑(尖尖)的帽子(古朴典雅)的石雕

(悠悠)的驼铃声(天高气爽)的早晨(浩浩荡荡)的大军

(丁零丁零)的驼铃声(鲜艳)的旗帜(欢迎)的阵势

(欢腾)的人群(精彩)的表演(漫长)的商贸大道

(茫茫)的大戈壁(高大挺秀)的身影(粗壮)的枝干

(高大)的白杨树(巍峨)的昆仑山(坚硬)的冰渣子

(狰狞)的面目(高傲)的头(恶劣)的天气

拨转马头流入云际表演舞蹈满载货物迎候使节凝望石雕

引起遐想打断思路变得严肃陷入沉思浮起微笑效率下降

表白/呼喊心愿轮番进攻

热乎乎地握着远远地望见高兴地点头慢慢地抚摸

扯得七零八落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源源不断地送进

夜以继日地实验一点一点地延伸

一峰峰骆驼一支骆驼队一片欢腾

一丝微笑一个下马威一个身影

句子

1、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既……又……,既……又……

词语意思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句子解析

第1课《草原》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3课《白杨》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词文解析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课文简说。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背诵课文

1、日积月累: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4、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TOP

篇6:小学语文单元总结

这次检测,我班平均分有88.28分,90――99分共有15人,70――89分有9人。全部学生及格,优秀率为60%。主要丢分在写词语和阅读理解等方面。平均每题丢分在2――3分左右。

二、本单元学生存在的问题:

1、“读拼音,写词语”部分,大部分学生做得较好,失分较少。

2、“填字成词”部分不少学生失分,主要是写了不少别字和错字。

3、“选词填空”部分,有的学生混淆了“简单和简陋”的用法。

4、“把谚语补充完整”,也有的学生写了别字,导致不该丢分。

5、“按要求写句子”部分, 修改病句那题有待加强

6、“根据内容填空”部分,大部分学生做得较好,失分较少。

7、阅读部分,不少同学扣分在“给文章加标题”那小题,说明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还需多训练。

8、写作部分,以秋天为话题,要求写景,不少同学不注意观察生活,扣分也较多。

三、教师教学的得失反思:

第一、对句型的运用和理解讲解不够透彻。虽然平时有在作业和练习中训练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致于会频频出错,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句型的变换内容,要实行多讲多练的学习方针。

第二、我们的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两道题,多数学生几乎没拿到分,这说明同学们对课堂知识还未掌握,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多调动、多顾及学习中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动脑、多动口。 第三、习作――令人最头痛的!这次习作不难,可是就是有不懂写的,写离题的。原因还是:没有理解习作要求。有些同学是因为粗心审题不够,有些是真的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因为自己的疏忽所致不能很好发挥写作水平的,对于这些学生我想就试卷问题让他们讨论,并让他们自己制定克服办法。执行起来,还是需要师生共同的持之以恒。其他的还是多读书长知识,勤积累,多练笔等。

四、下步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1、抓好以学习生字词为主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贪多求全,务求对教材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让学生人人过关,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大学生阅读的积累,凡要求背诵的一定要会默写。要加大写字教育力度,力求书写正确、美观!

3、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扩大阅读量,要多读、多思、多写,这是终身受益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要多训练。

4、作文选材要新颖,想象能力应丰富,要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写出新意。

篇7:小学语文单元总结

yáowànkàuwùjiézhìkūjiézhǐwn

()()()()

yímínshènjiézīrùnhéǎikěqīn

()()()()

二、区别字组词。

资()胁()骏()卷()

姿()协()俊()眷()

三、给下面的字加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易()康()者()

监()翁()旨()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遥望――相互――壮观――

和蔼――节制――枯竭――

五、画出下列词语中不是同类的词。

1、太阳月亮地球星球火星

2、日月年亿年光年

3、和蔼善良可亲和气气愤

4、夜晚昨晚今晚明晚后晚

5、菊花泪花荷花梅花桃花

六、选择恰当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因为……所以……即使……也……

不但……还……既……又……

1、电脑()能当电视机,()能当收录机、电话机、传真机使用。

2、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4、这些设想()能实现,()是遥远的事情。

5、()我们要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试着写一个环保宣传标语。

1、善待地球就是。

2、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

4、有限的,无限的。

5、自然资源,生命绿色。

环保宣传标语: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吹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句的意思。

大雨没喘气儿:

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2、文中有一组反义词,请你把它写在下面。

()――()

3、缩句。

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5、用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6、文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

请你写一个与这个破折号用法相同的句子。

7、找出与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在括号里画“√”。

A、除了那些锋利的斧头,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

B、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都没有了。()

C、不仅是斧头,还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

8、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中为什么要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呢?把这句话去掉行吗?

(2)读了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你想对这个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大约100字)

九、写作。

篇8:语文单元教学的科学重组

一、基于语文能力的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上册共8个单元。由丰富的生活、名人的故事、美丽的秋天、传统的文化、多彩的祖国等相关主题构成。每个单元的导语都是一段话, 提示的都是主题内容, 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却语焉不详。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仔细观察”, 由四篇科学小品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这些课文虽然内容各异, 但主题相同, 均聚焦于“留心观察”“发现秘密”上。单元导语的提示是:“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显然,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学习, “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配套教师用书语)

再看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习作是写一则观察日记, 要求是“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 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 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宽带网也为此列举了鲁班、牛顿、瓦特等人观察事物发明创造的故事。

最后看四篇课文后面的习题, 因为习题设计往往反映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四篇课文的课后作业中只有《花钟》的一道题含有一定的语言训练含量:“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 我们来填一填, 再体会体会。“由此可见, 这个单元的教学导向大都指向了“观察、发现”, 但怎样将观察发现的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却基本没有内容。为此, 笔者仔细解读了四篇课文的言语形式, 概括出两个鲜明的表达特色:

1. 语言精准生动。

如《花钟》一文同样是写花儿开放, 用词精练却各有特色:牵牛花是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蔷薇是绽开笑脸;睡莲是梦中醒来;万寿菊是欣然怒放;昙花是含笑一现……作者用词与花儿的特点均十分吻合。描述时间则用上“左右”“大致”“陆续”“长期以来”等词, 使表述更为精准。《蜜蜂》一课中对在实验过程中蜜蜂的数量、所走路程、所花时间的表述准确无误;用上“证实”“推测”“确确实实”等词, 同样体现了科普小品文的表述特点。后两篇文章也具有同样特点。

2. 表达形式多样。

有描述式的, 如《花钟》;有自述式的, 如《蜜蜂》;有故事式的, 如《玩出了名堂》;还有故事中采用谈话式的, 如《找骆驼》。后三篇课文中既有采用第一人称的, 也有采用第二人称的。构段方式也很多样, 如《花钟》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第二自然段是先概括后具体的, 而且自问自答的构段方式充满趣味。后三篇课文主体部分基本以事情经过为顺序, 所不同的是《蜜蜂》夹带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 《找骆驼》以对话为主体构成。丰富的表达形式表现了科普小品文的生动性。

二、单元与单课教学目标的系统梳理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 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前者是一个单元的终极目标, 主要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来确定, 对各课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单课教学目标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指向单元终极目标的单项技能训练, 一类是根据本课特点设置的常规性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这样, 单元教学的目标就形成了有机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上述思路, 结合本单元的语言表达特色, 确定本单元的终极目标为:能有顺序地将观察的事物说清楚, 写一则观察日记, 并努力做到表达精准生动。该终极目标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表达有顺序;二是表达精准生动。

确定单元终极目标之后, 单课目标的设定也就有了方向。《花钟》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找出文中表达精准的字词;学会用不同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能按顺序说出段落中的总分方式以及语段间的连接句。”《蜜蜂》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以试验过程为序复述故事;能找出作者真实感受的语句。”《玩出了名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经过讲述列文虎克发现和发明的故事;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有趣易懂。”《找骆驼》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复述找骆驼的故事;能说出对话的表达方式以发现与前三篇课文表达上的不同。”以上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但始终紧扣单元的终极目标, 为单元科学重组指明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方向。

至于每篇课文的常规性目标, 如“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等, 都渗透在具体的单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凸现了单元的终极目标, 做到“一元一得”, 与语文高级技能习得的规律十分吻合。

三、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

目标一明, 提领而顿。纲举目张, 百毛皆顺。在理清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之后, 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和重新组合, 教学策略的设计实施就会不断优化。第四单元终极目标内含有序表达和精准生动两个内容。根据本单元文本特点, 有序表达又分为总分构段和按事情先后顺序构段两类。但对于如何有序表达, 教材没作任何说明, 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开发教材, 重组内容, 有目的地拓展训练。

如《花钟》是训练学生学会总分构段和精准生动表达的好材料。教学重点聚焦在第一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以及分述部分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所花时间不多, 但这是实现有序表达必须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发现各种花开放状态的精准生动的表达特点。这仅是立足于文本表达的第一步教学。第二步于文本中拓展创设表达情境,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描写课文中提到的“午时花”和“夜来香”, 还有未曾写到的其他时段开放的花朵, 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能够迁移的表达技能。

技能的习得并非如此容易达成, 还需要创设新的情境反复练习, 但本单元没有同类课文供学生再次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拓展课外资源, 选用具有同类表达特点的文本, 设计相应练习题以训练学生总分构段和表达精准生动的语文技能。

上述教学策略环环相扣, 但在具体实施中应该考虑文本阅读的整体性和学情的反馈。如表达精准的特点全文都有体现, 应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后,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精准的用词;学生在表达环节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反馈纠正。

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同样围绕单元终极目标展开, 所不同的是有序表达的形式不再是总分构段, 而是事情的先后顺序。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如何表述清楚观察的顺序。教学《蜜蜂》, 引导学生复述试验的经过, 并在复述过程中讲清试验步骤, 说准试验要点, 说出作者感受。在复述过程中发现课文是按事情先后顺序写的, 并且由作者做的、看到的、想到的三部分内容构成。教学《玩出了名堂》, 同样在整体感知之后, 引导学生讲述列文虎克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发现文本中“小人国”“居民”等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同时联系前文发现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就是故事过程中都写到作者的感受。学习以上两篇基本同类的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发现本册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第三段也是按同类顺序来进行有序表达的, 以此印证学习的效果。单元的科学重组优势就在于立足主题单元, 又能够跳出单元进行重组。学习总分构段表达时进行课外拓展, 而此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内容进行重组。《找骆驼》是篇略读课文, 学生继续学习讲述科学生活小故事, 感受对话形式的表达效果和严密的因果逻辑形式。这样的设计步步推进, 不断修正强化, 使学生习得精练生动有序表达的技能, 为观察日记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速8酒店前台岗位职责下一篇:蓝桥驿见元九诗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