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2024-04-28

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通用7篇)

篇1: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独不见,独不见李白,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 -诗词大全

独不见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篇2: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独不见

作者:武元衡朝代:唐体裁:乐府 荆门一柱观,楚国三休殿。环俨神仙,辉光生顾盼。

春风细腰舞,明月高堂宴。梦泽水连云,渚宫花似霰。

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别岛异波潮,离鸿分海县。

篇3: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当语文教师以满腔的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时, 常常遭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比如, 高一的孩子就会急不可待地问:“老师, 现代文的题目怎样答题才会得高分?”“老师, 作文有没有固定的模式, 背几篇高考作文管用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 看着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睛, 笔者的内心就会感到万分悲凉, 为他们, 更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 在许多时候是“读”出来的, “写”出来的, 而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技巧、方法就帮得了忙的。笔者试图找出一条路, 一条清晰一点的路来指导教学, 来帮助学生们, 引导他们阅读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 引导他们写出更灵性的文字, 从而, 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笔者尝试以《月下独酌》教学为引子, 以读促写, 以写悟读, 以教材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李白的认识, 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一、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 一定都树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这群作家或豪放旷达, 或忧国忧民, 或婉约细腻, 他们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因此拓展阅读的宽度, 就是要以文本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 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到喜欢作者, 从简单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 从而在体悟作者精神的基础上, 自动自发地去阅读, 去写作, 最终达到精神的丰盈。

在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课前编制学案, 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了解李白一生的四个阶段、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诗酒人生, 进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月下独酌》之前, 先对李白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课中, 比较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在孤独。课后, 师生动手选美文、颂美文、写美文, 与学生一起编选余光中的《念李白》《寻李白》、鲍鹏山的《兴高而采烈——读李白》等关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许多学生在阅读之后跃跃欲试, 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实, 阅读教学, 不应该仅仅把阅读的视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阅读上, 而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 学生读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 而是进而了解先生那种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气和担当, 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样, 学生学完《像山那样思考》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生态学家就可以了, 还应该知道这位名叫利奥波德的生态学家不仅是生态环保思想的倡导者, 还是一位践行者, 并且在践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 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这些作家们请下“神坛”, 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他们, 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挖掘阅读的深度

不同的诗歌, 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解读。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目标仅仅建立在简单的背诵或者技法的指导上, 而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最后, 在阅读和思考中, 学生体悟了李白在浪漫和潇洒的底色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也体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

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际上, 但凡人在孤寂的时候, 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做伴, 一只狗、一只猫, 都可以成为良友, 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确认, 古今中外, 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 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 大多数在当时处境中都很凄凉、孤独、寂寞。学生有的提到了梵高, 有的提到了孔子, 有的提到了鲁迅, 也有的提到了卢梭。还有的学生干脆引经据典提供了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一番解读:“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 这怎么可能呢?然而, 尽管注定孤独, 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 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 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越是丰盈的灵魂, 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 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 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 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学生说, 读完这些文字, 感觉就应该是写给李白的, 写给李白那颗与众不同的灵魂的, 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孤独的价值所在。甚至学生开玩笑, 原来能够孤独还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 学生在鉴赏技巧、品读意向等基础上对一首小诗的解读, 读到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豪放豁达、李白的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还有李白内在的孤独和寂寞, 落点依然落在心与心的交流上。

当然, 每一篇文章、诗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 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不仅要读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怀, 更重要的还要读到他的胸怀天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不仅要读到毛泽东的领袖气概, 还要读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读李白的《将进酒》, 不仅要读到他一贯的豪放飘逸, 还要读到他的傲骨和洒脱。这样, 用人来教育人, 用人来引导人, 用人来塑造人, 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丰盈起来。

三、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 也是学生的课堂, 但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读, 快乐地读,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收获, 进而在阅读中成长。

学习《月下独酌》, 我们对这首小诗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首先, 请学生自由读, 读出自己的情感;其次, 请学生交流读, 对对方的阅读展开沟通评价;再次, 听录音示范读, 师生共同评价;最后, 学生选用恰当的曲子, 唱出他们所解读的《月下独酌》。在最后这一环节, 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的意料, 他们或两人一组, 或四人一组选取自以为最能阐释情感的曲子, 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月下独酌》。其中尤以郭志晓和张竟予同学演唱的最为精彩。她们选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调, 旋律轻柔缓慢, 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纯洁的氛围, 扣人心弦。在阐述选歌理由时她们说, 这首歌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所阐释的感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我愿意》这首歌描述了孤独的单恋情, 而《月下独酌》则描述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孤独之情, 相同的孤独感才能使旋律和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撼动人们的心灵。

学完《月下独酌》, 许多学生要求把这一“唱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用《神话》的旋律歌唱, 谱写了他们诗歌学习中的“神话”。还有学生说, 原先总觉得背诗很难, 可是当把这些诗歌“唱”出来, 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实, 当学生投入了智力与情感, 学习也应该是快乐和简单的了。

当然, 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不单单落在“读”的自由上, 还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在阅读《月下独酌》时, 笔者请学生自由朗读该诗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是通过哪些信息获得的。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 他一个人, 对月饮酒;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潇洒的李白, 即使是一个人, 也能幻化成三个人, 快乐饮酒;也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 他能想到让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饮酒;还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孤独的李白, 浪漫也罢, 潇洒也好, 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 有既歌又舞的热闹景象,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 在花前, 在月下, 诗人只能举杯邀月, 但诗人终归是一个人;更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旷达的李白, 他孤独, 但是他甘愿享受这份孤独, 并且要“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诗人表面上写欢乐, 写歌舞, 实际上更反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更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解读, 并在“自由”中获得提升。

四、关注阅读的清晰度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 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 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 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钱理群这段话深入地阐释了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 写作不仅是心灵世界的简单表达, 同时也是内在精神的升华。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亲近大家的同时, 写下自己的文字, 把自己朦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 修正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 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 从而实现内在自我的丰盈与发展。

教授《月下独酌》, 笔者安排了两次写作任务:一是课前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写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课后, 请学生在阅读鲍鹏山等人的文章之后, 结合在《月下独酌》中对李白的认识, 重新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文字。

学生文字:

李太白, 你是一位豪迈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

——张爽 (课前创作稿)

忆太白

李太白, 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搜寻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孤寂,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只是, 李太白, 你丢给我们比雾气更缥缈的一生, 终究让我们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气之后, 竟是就这么轻轻一拂, 便舍弃了所有。

你的抱负, 终是难能实现, 我仿佛看见一个洗尽铅华、面容恬淡的你, 在凉气逼人的月色中, 一丝尘埃也不带走, 就这么一步三回头, 留恋着, 观望着, 走到了尽头。

——张爽 (课后修改稿)

篇4: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关键词:《月下独酌》 泰译本 形式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

1.1诗歌格式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张译不同的是,黄译在译文下方作了注解,在译文的开头作了译者介绍,而张译则在译文后面附上了诗歌的内容讲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故而作注和讲解的方式有助于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

1.2韵律节奏

原诗是一首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通过对比,黄译基本等同于泰文中韵文的一种诗歌形式,即译文每一行有严格的押韵,且大多都采用诗体语言,每一句的语言基本与原文对等,看上去十分紧凑精干,称得上是“以诗译诗”。张译则为自由诗体,即每一行不拘泥于字数的长短,没有押韵,且语言为通俗语体,译者自己也坦言:“我译中国古诗其实是在译诗的灵魂。虽未能按照原作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但译文别具一格,即我自己的风格”(Chang saedang,2005:5)。

对翻译格律诗而言,黄译要略胜一筹,因为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律之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为泰国读者所了解,正是有了韵律格式,诗才之所以为诗。张译则没有向读者传达原诗作的韵律之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的韵味。但必须承认,张译采用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1.3诗题的翻译

关于诗题“月下独酌”共四个汉字词,“独”和“月”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黄和张的题名翻译都称得上是完整的翻译,两个译文都用了diao(独)和chan(月),诗人孤寂的心境不言自明,保留了其中的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译将题名控制在四个词且为四个音节,可以说是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形式对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诗词的风貌,相比之下,张译的诗题则稍显微冗长。

2.意义的传达和语言层面

2.1意义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历来国内外翻译界对译文的评价都离不开“忠实”和“语言”的层面,西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谭载喜,1991:24)。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论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一不在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译文只有完整无误地再现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是将“意美”放在首位的,当三美不可兼得时,要舍音、形之美,做到意美。可见,忠实对于诗歌翻译也同样重要。从整体而言,黄译再现了原诗的意义。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意思上,两个译文都算是成功的翻译,但基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译诗之难,在传文达意上难免出现意义上的偏差,请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的翻译:

黄译本为:chan so chan ro ra chan ram ra ngao yung yoeg

张译本为:chan rong phlen chan mai pai ma chan roeg ram ngao dam

通过比较,黄译更符合原文的涵义,而张译意思为“我歌月静止,我舞月跟随”则没有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2语言层面

黄译本采用优美流畅的诗体语言,而张译本则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例如:原诗中的一些字词:“花、人、身、歌、云汉”等词,对应黄译本中的“bupphachat/ chon/sakon/so/meknathi”,这些词语通常用在诗歌创作中,相同意思的词张译本分别为:“dokmai/khon rongphleg/changphueak”,则为现代语言,通俗易理解。我以为,翻译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字词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选用文学性的诗体语言是必要的。正如泰国著名汉学家林运煕评价黄荣光的译著:“译者在译诗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词汇,包括巴利语、梵语、高棉语甚至北部方言以及那些在泰语中不常见到的词汇。使用这些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译者要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泰语,为了与原作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必须使用泰语中的文学语言”(Yong Ingkwed. Thawaon sikkhakoson,1989:9)。尼亚·朋毗帕那珀教授这样评价黄荣光:“讲究用词,很好地保留了诗人用词的韵味和修辞格”(Yong Ingkwed.Thawaon sikkhakoson,1989:7)。因此,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真谛,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更能向目的语读者再现李白诗歌的风貌。

3.翻译策略层面

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不会削弱古诗文的内在价值, 若全部直译,目的语文化中又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若意译,又关系到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依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依的问题,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直接关系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状况。

3.1黄译以直译为主,字对字地翻译较明显

从黄译《月下独酌》来看,译者采用直译法为主,有时甚至是字对字地翻译,尽可能地模仿原文句式,译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和原文完全对应。可见译者的策略是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请看下列译句:

举杯邀明月 Chu chok chuan chan lim

相期邈云汉 nat mai man meknathi

由于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两种语言在行文、遣词造句和搭配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黄译本尽量抛开汉泰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使译文行文和原文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3.2张译注重模仿原文句型结构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yam duem ruam suksan mao laeo tang yaek kan

以上两句的翻译,张译本几乎与原诗的句型结构完全一致,虽然张译本采用自由诗体来翻译中国的格律诗体,但是在行文上译者尽量贴合原文的句式,使得译文形式贴近诗歌,加上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既能让读者窥见诗歌的踪影,又能降低阅读的障碍。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黄译本在译文的后面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字句作了注释,张译则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诗的内容讲述了一遍,附在译文后面。作注对于翻译中国古诗这样的文体是必不可少的,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译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美的享受。黄译本在选词、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力求与原作的语体保持一致。张译本则选择用白话诗译文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形式。

笔者认为,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散体诗或分行散文,无论传情达意的程度多么高超,也译不出原诗的风味,也就不能让异域读者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的面目和精妙,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黄荣光“以诗译诗”,对李白格律诗无论从形式、韵脚、语言还是从意义的传达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而张萨达选用自由体和通俗语来译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白格律诗的风貌和经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泰)Chang saedang,《中国诗词》 佛统:张萨达子孙出版社,2005

2.(泰)YongIngkwed.Thawaonsikkhakoson,《诗:中国生命之歌》,曼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周啸天 注评:《唐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篇5: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杂曲歌辞・独不见

作者:胡曾朝代:唐体裁:乐府 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门外尘凝张乐榭,

水边香灭按歌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

篇6:独不见唐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②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谁为:即“为谁”,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篇7:独不见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

朝代:唐朝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注释

⑴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⑵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旧读 dài mèi):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⑷寒砧(zhēn):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木叶:树叶。⑸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⑹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音:一作“军”。⑺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⑻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⑼教(jiāo):使。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

赏析:

上一篇:科畦小学开学第一周国旗下安全演讲稿下一篇:沪东中学2007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