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李白

2024-04-23

月下独酌四首李白(精选8篇)

篇1:月下独酌四首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简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赏析二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间:一作“下”,一作“前”。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徒:徒然,白白的。徒:空。将:和,共。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在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感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期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期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期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期孤独期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期中了。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赏析:

作者:佚名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2:月下独酌四首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赏析:

作者:佚名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篇3:品析《月下独酌》体悟诗仙风骨

一、以学生的兴奋点为切入, 开门说“独”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努力寻找切合学生实际, 满足学生需求,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 循循善诱, 从而四两拨千斤, 以巧制胜, 为整堂课奠定基调。《月下独酌》诗眼在“独”, 在未走进文本前, 师生交流:你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赶走孤独感?那时那地那事的情感碰撞激起学生共鸣后, 教师亮出余光中对李白诗歌“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的评价, 顺势引入以“酒、唱、舞”驱走孤独的一代诗仙李白。

二、以教师的擅长点为切入, 卓尔“独”行

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我们期盼的有效课堂、快乐课堂。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取己之长, 灵活创设教学情境, 灵活运用教学法, 灵活联系社会实践施教, 做到以“活”激趣, 方能使学生“乐学”语文。当前, 媒体时代赋予我们庞大的信息量和话语权, 语文教师可以借媒体激活课堂, 用特长和谐课堂, 真正让语文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使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月下独酌》“清冷高悠”的意境, 让后来人很难用语言来陈述, 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选取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 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或采用自己最为擅长的“绝活”、“独活”, 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 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走近“诗仙”龋龋独行的背影, 为更深入地理解情感做好铺垫。

三、以文本的疑难点为切入, “独”统全篇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月下独酌》字面意思并不难懂,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 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 并不难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关键在于要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对话, 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们可以适时给学生布置任务:“月下独酌”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的心情?诗中的哪些词句能扣合题目中的“独”字?诗人有没有排遣孤独感?排遣结果如何?诗中的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的“乐”?如此步步为营, 阶阶高进, 以“独”字为主线设计系列问题, 设疑———解疑———质疑———解惑,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文本解读的能力。

四、以思维的敏感点为切入, 超然“独”立

《新课程标准》的立足点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前后, 应该实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预设中, 揣摩学生可能进行的思维活动, 根据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 抓住敏感点, 适时启发、提示和讨论, 从而实现对课堂学习的真正引领。《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幻出月、影、人三者, 独而不独;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 仍归孤独;最后与月光和身影结游, 并相约仙境重见, 表现出从孤独到不孤独, 再到孤独的复杂感情, 需要有跳跃式的思维, 敏感的内心, 方可体味其中滋味。学生循着这条线走进去, 与之心灵相通, 便能理解诗人“快乐并孤独着, 孤独并快乐着”的豪放飘逸诗风。设若只有快乐, 难免显得轻飘;设若只有孤独, 难免显得凝重。这就是孤独的李白, 在孤独时写下的月亮佳作。由此, 诗仙风骨跃然纸上。

五、以知识的生成点为切入, “独”步当世

篇4: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关键词:《月下独酌》 泰译本 形式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

1.1诗歌格式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张译不同的是,黄译在译文下方作了注解,在译文的开头作了译者介绍,而张译则在译文后面附上了诗歌的内容讲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故而作注和讲解的方式有助于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

1.2韵律节奏

原诗是一首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通过对比,黄译基本等同于泰文中韵文的一种诗歌形式,即译文每一行有严格的押韵,且大多都采用诗体语言,每一句的语言基本与原文对等,看上去十分紧凑精干,称得上是“以诗译诗”。张译则为自由诗体,即每一行不拘泥于字数的长短,没有押韵,且语言为通俗语体,译者自己也坦言:“我译中国古诗其实是在译诗的灵魂。虽未能按照原作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但译文别具一格,即我自己的风格”(Chang saedang,2005:5)。

对翻译格律诗而言,黄译要略胜一筹,因为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律之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为泰国读者所了解,正是有了韵律格式,诗才之所以为诗。张译则没有向读者传达原诗作的韵律之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的韵味。但必须承认,张译采用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1.3诗题的翻译

关于诗题“月下独酌”共四个汉字词,“独”和“月”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黄和张的题名翻译都称得上是完整的翻译,两个译文都用了diao(独)和chan(月),诗人孤寂的心境不言自明,保留了其中的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译将题名控制在四个词且为四个音节,可以说是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形式对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诗词的风貌,相比之下,张译的诗题则稍显微冗长。

2.意义的传达和语言层面

2.1意义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历来国内外翻译界对译文的评价都离不开“忠实”和“语言”的层面,西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谭载喜,1991:24)。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论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一不在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译文只有完整无误地再现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是将“意美”放在首位的,当三美不可兼得时,要舍音、形之美,做到意美。可见,忠实对于诗歌翻译也同样重要。从整体而言,黄译再现了原诗的意义。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意思上,两个译文都算是成功的翻译,但基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译诗之难,在传文达意上难免出现意义上的偏差,请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的翻译:

黄译本为:chan so chan ro ra chan ram ra ngao yung yoeg

张译本为:chan rong phlen chan mai pai ma chan roeg ram ngao dam

通过比较,黄译更符合原文的涵义,而张译意思为“我歌月静止,我舞月跟随”则没有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2语言层面

黄译本采用优美流畅的诗体语言,而张译本则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例如:原诗中的一些字词:“花、人、身、歌、云汉”等词,对应黄译本中的“bupphachat/ chon/sakon/so/meknathi”,这些词语通常用在诗歌创作中,相同意思的词张译本分别为:“dokmai/khon rongphleg/changphueak”,则为现代语言,通俗易理解。我以为,翻译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字词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选用文学性的诗体语言是必要的。正如泰国著名汉学家林运煕评价黄荣光的译著:“译者在译诗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词汇,包括巴利语、梵语、高棉语甚至北部方言以及那些在泰语中不常见到的词汇。使用这些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译者要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泰语,为了与原作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必须使用泰语中的文学语言”(Yong Ingkwed. Thawaon sikkhakoson,1989:9)。尼亚·朋毗帕那珀教授这样评价黄荣光:“讲究用词,很好地保留了诗人用词的韵味和修辞格”(Yong Ingkwed.Thawaon sikkhakoson,1989:7)。因此,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真谛,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更能向目的语读者再现李白诗歌的风貌。

3.翻译策略层面

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不会削弱古诗文的内在价值, 若全部直译,目的语文化中又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若意译,又关系到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依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依的问题,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直接关系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状况。

3.1黄译以直译为主,字对字地翻译较明显

从黄译《月下独酌》来看,译者采用直译法为主,有时甚至是字对字地翻译,尽可能地模仿原文句式,译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和原文完全对应。可见译者的策略是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请看下列译句:

举杯邀明月 Chu chok chuan chan lim

相期邈云汉 nat mai man meknathi

由于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两种语言在行文、遣词造句和搭配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黄译本尽量抛开汉泰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使译文行文和原文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3.2张译注重模仿原文句型结构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yam duem ruam suksan mao laeo tang yaek kan

以上两句的翻译,张译本几乎与原诗的句型结构完全一致,虽然张译本采用自由诗体来翻译中国的格律诗体,但是在行文上译者尽量贴合原文的句式,使得译文形式贴近诗歌,加上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既能让读者窥见诗歌的踪影,又能降低阅读的障碍。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黄译本在译文的后面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字句作了注释,张译则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诗的内容讲述了一遍,附在译文后面。作注对于翻译中国古诗这样的文体是必不可少的,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译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美的享受。黄译本在选词、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力求与原作的语体保持一致。张译本则选择用白话诗译文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形式。

笔者认为,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散体诗或分行散文,无论传情达意的程度多么高超,也译不出原诗的风味,也就不能让异域读者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的面目和精妙,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黄荣光“以诗译诗”,对李白格律诗无论从形式、韵脚、语言还是从意义的传达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而张萨达选用自由体和通俗语来译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白格律诗的风貌和经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泰)Chang saedang,《中国诗词》 佛统:张萨达子孙出版社,2005

2.(泰)YongIngkwed.Thawaonsikkhakoson,《诗:中国生命之歌》,曼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周啸天 注评:《唐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篇5:作文:改写李白《月下独酌》

昨夜寐中,银辉入户,故起,月下独酌。

——题记

星朗月圆,迟暮晕散,清青一池鱼嬉水,月色衔波,粼粼影布窗花澜。方才偶有迷蒙睡意,倏忽婵娟乍明,叫得难以入眠的人儿乘兴欣然起身,赏月为谴。

情难把控,那娘子便伐步独院花圃。是时虽入暮秋,圃中依然幽香浮散,但难辨香由何处,花香、月香,亦或是郁郁思香满满......

娘子择了一处清静地儿,意欲独坐稍时,不料袭袭夜风载润,弄得娘子体肤微凉,心似有空,遂快迈碎步进了屋子,盏了青瓷花茶,以茶代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长安愁绪入杯,那大诗仙乃仕途失意,自斟自酌无友无亲,而这小娘子恰逢独居家中,夫君因商事离家数日未归,心有忧情有虚,淳淳茶香换而苦涩。应了这景,着了这情。

轻抿柔唇,唇齿留香,香催相思,思无可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娘子只得效仿大诗仙,以月为慰。分分秒秒,她与月推杯换盏,再微微俯下身子瞧了瞧影子,那影子也只是跟随着她的曼妙身姿,确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可是无奈,夫君在外怎能顾及,何况娘子还愈发忧心夫君在外是否休憩安稳,所以只得不负月儿怜意,“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自己难以圆满,不如以此圆满了那花间醉叶罢。

无法!那娘子一腔暖茶下腹,轻歌曼舞,青丝绕了锦裾,玉指偶抚古琴,却更显清冷。回旋指点,远眺江上群舟,皆非夫君归也。江枫渔火对愁眠,娘子心想若醉后方各离忧,仰天长凝,低喃出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几近黎明,那诗仙大人政治抱负远大然不可实现,心情孤寂苦闷不堪,还有便是在污流浊合之中,大人不愿沉沦,心固追求自由光明。娘子何?于她,人生历程尚还遥远,只是思君心切,忧君心乱,一时独黯亦断不了明日谴婘,待到君帆归回,伉俪依旧情深。今夜月下独酌,是愿“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娘子挽杯秀叹:嗬,今朝苦寂不作痛,来日我再月下酌......

作文一:月下独酌的改写作文

皓月当空,月光似水。银白色的月光从漆黑的天幕上洒向大地,为大地蒙上了一片朦胧的面纱,也给早已闭合了花瓣的花儿平添了一丝娇媚。但没多久,月亮躲在乌云的后面了。现在已是深夜,静谧的夜里只有几声似有似无的虫儿的鸣叫,花儿们已经褪去了华丽的衣裳,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此时的她们仿佛像低垂着头的害羞的小姑娘,倒也有几分韵味。

我闭上眼,感受着这孤独的夜的魅力。我将一壶酒放入这花丛间,拿起酒杯,这酒似乎也沾了些花儿的芬芳,我细细品味着这曼妙的味道。可惜,却没有一个亲朋好友与我在这绝好的月夜分享喝酒的情趣,只有我孤独一人,独自饮酒。

我抬头望着天幕上若隐若现的明月。今晚,漆黑的苍穹只有几颗星星的点缀,颇有几分“月明星稀”的味道。此刻,连月亮似乎也被笼罩在孤独之中。我拿起酒杯,高举过头顶,邀请明月与我共饮一杯。在这孤独之夜,也只有你能与我相伴了!我畅快地喝完了这一杯。月亮仿佛听到了我的召唤,悄悄地从云后探出了脑袋,我低头窥见我的影子也隐隐约约浮现在身后,似乎也想参与到这场借酒消愁的欢愉中来。影子、月亮和我,共饮已有三人,终于抹去了一点寂寞!

我又喝下了一杯,心里畅快了许多,将酒杯高举邀请他们与我共欢:“朋友们,你我好不容易才相聚在此,为何不喝一杯庆祝一下呢?”这空荡荡的夜里,我的声音逐渐被孤寂吞噬,没有谁来回应我。是啊,月亮根本不懂得喝酒,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是徒然伴随在我左右,跟随着我这孤独之身!可是看看当下,只有月亮和影子与我相伴了。月亮日夜都只能孤独地待在遥远的天幕上,影子一生永远只能跟随在我脚下。这一刻,我们是多么相似!我们现在只能暂时相伴,消减寂寞。在这绝好的月夜,我应该趁着春宵良辰,及时行乐啊!

光是喝酒也未免太单调了,作诗助兴吧!我一手拿着酒杯,即兴吟诵着诗篇,明月随着韵律在遥远的天际徘徊着,仿佛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愫。我又手舞足蹈起来,伴着微微的醉意跳起不成律动的舞蹈,影子也呼应着我,随着我舞姿零乱。明月徘徊,身影纷乱。我们在这里,共享着明月之夜,共享着歌舞之欢,共享着美酒之乐!刚才的那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我三人欢聚在一起,足矣!我举着酒杯畅快地喝下,为我们的友谊祝福!

夜,渐渐深了。明月躲在乌云后若隐若现,我的影子变得飘忽不定,我的醉意随着凉风拂面,也慢慢消减下去。我看了看四周,夜色越来越深了,像是要吞噬一切,连仅有的一点皎洁的月光也变得微弱起来。影子在我身后仿佛准备随时从我身边逃走一般,隐隐绰绰。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刚开始的样子。哎!我们在清醒时共同享乐,可在醉后却忘了彼此,我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身影了。因短暂的欢愉而结缘的我们,终究是注定要各自分散的。我的心底不由得涌上一些伤感。

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友情,怎么能让它这么快就轻易消散呢?我们那颗同样孤独的心,永远是相连的。人间充满了世俗繁杂,或许只有天上的银河,才能洗净我们那颗孤寂的心!为了我们永恒的友谊,让我们结成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遥远的银河再相会吧!

篇6:【中英对照】李白《月下独酌》

本作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诵读者:Leagon,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和英语双本科学历。英文版选自许渊冲的《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

【诗词原文】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英文版及中文直译】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Li Bai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在花间,从一个酒壶里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我独自喝酒,在明亮的月光下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我举杯邀明月,她照射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她的光,和我的影子,我们三个成了朋友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月亮不知道如何喝她的那份酒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徒劳地,我的影子到处跟着我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我暂时和他们待在一起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我们尽情行乐在春天结束前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我唱歌时,月亮逗留着听我的歌声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当我跳舞时,我的影子凌乱了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醒着时,我们尽情欢乐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喝醉后,我们各走各路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我们的友谊将会超越所有人间的爱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下次我们相约在星空之上 【生词表】 amid 在…中间 pot 壶

beneath在…的下方 moonshine 月光 raise 举起 blend 混合 share 一份

in vain徒劳无益地 make merry 行乐 linger 逗留 mess 凌乱

sober 头脑清醒的 cheerful 欢乐的 gay 愉快的 drunken 醉酒的

篇7:李白诗词《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诗文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篇8:月下独酌四首李白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当语文教师以满腔的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时, 常常遭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比如, 高一的孩子就会急不可待地问:“老师, 现代文的题目怎样答题才会得高分?”“老师, 作文有没有固定的模式, 背几篇高考作文管用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 看着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睛, 笔者的内心就会感到万分悲凉, 为他们, 更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 在许多时候是“读”出来的, “写”出来的, 而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技巧、方法就帮得了忙的。笔者试图找出一条路, 一条清晰一点的路来指导教学, 来帮助学生们, 引导他们阅读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 引导他们写出更灵性的文字, 从而, 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笔者尝试以《月下独酌》教学为引子, 以读促写, 以写悟读, 以教材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李白的认识, 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一、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 一定都树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这群作家或豪放旷达, 或忧国忧民, 或婉约细腻, 他们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因此拓展阅读的宽度, 就是要以文本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 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到喜欢作者, 从简单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 从而在体悟作者精神的基础上, 自动自发地去阅读, 去写作, 最终达到精神的丰盈。

在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课前编制学案, 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了解李白一生的四个阶段、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诗酒人生, 进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月下独酌》之前, 先对李白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课中, 比较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在孤独。课后, 师生动手选美文、颂美文、写美文, 与学生一起编选余光中的《念李白》《寻李白》、鲍鹏山的《兴高而采烈——读李白》等关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许多学生在阅读之后跃跃欲试, 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实, 阅读教学, 不应该仅仅把阅读的视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阅读上, 而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 学生读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 而是进而了解先生那种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气和担当, 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样, 学生学完《像山那样思考》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生态学家就可以了, 还应该知道这位名叫利奥波德的生态学家不仅是生态环保思想的倡导者, 还是一位践行者, 并且在践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 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这些作家们请下“神坛”, 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他们, 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挖掘阅读的深度

不同的诗歌, 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解读。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目标仅仅建立在简单的背诵或者技法的指导上, 而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最后, 在阅读和思考中, 学生体悟了李白在浪漫和潇洒的底色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也体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

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际上, 但凡人在孤寂的时候, 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做伴, 一只狗、一只猫, 都可以成为良友, 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确认, 古今中外, 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 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 大多数在当时处境中都很凄凉、孤独、寂寞。学生有的提到了梵高, 有的提到了孔子, 有的提到了鲁迅, 也有的提到了卢梭。还有的学生干脆引经据典提供了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一番解读:“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 这怎么可能呢?然而, 尽管注定孤独, 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 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 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越是丰盈的灵魂, 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 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 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 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学生说, 读完这些文字, 感觉就应该是写给李白的, 写给李白那颗与众不同的灵魂的, 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孤独的价值所在。甚至学生开玩笑, 原来能够孤独还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 学生在鉴赏技巧、品读意向等基础上对一首小诗的解读, 读到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豪放豁达、李白的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还有李白内在的孤独和寂寞, 落点依然落在心与心的交流上。

当然, 每一篇文章、诗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 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不仅要读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怀, 更重要的还要读到他的胸怀天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不仅要读到毛泽东的领袖气概, 还要读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读李白的《将进酒》, 不仅要读到他一贯的豪放飘逸, 还要读到他的傲骨和洒脱。这样, 用人来教育人, 用人来引导人, 用人来塑造人, 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丰盈起来。

三、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 也是学生的课堂, 但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读, 快乐地读,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收获, 进而在阅读中成长。

学习《月下独酌》, 我们对这首小诗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首先, 请学生自由读, 读出自己的情感;其次, 请学生交流读, 对对方的阅读展开沟通评价;再次, 听录音示范读, 师生共同评价;最后, 学生选用恰当的曲子, 唱出他们所解读的《月下独酌》。在最后这一环节, 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的意料, 他们或两人一组, 或四人一组选取自以为最能阐释情感的曲子, 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月下独酌》。其中尤以郭志晓和张竟予同学演唱的最为精彩。她们选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调, 旋律轻柔缓慢, 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纯洁的氛围, 扣人心弦。在阐述选歌理由时她们说, 这首歌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所阐释的感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我愿意》这首歌描述了孤独的单恋情, 而《月下独酌》则描述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孤独之情, 相同的孤独感才能使旋律和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撼动人们的心灵。

学完《月下独酌》, 许多学生要求把这一“唱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用《神话》的旋律歌唱, 谱写了他们诗歌学习中的“神话”。还有学生说, 原先总觉得背诗很难, 可是当把这些诗歌“唱”出来, 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实, 当学生投入了智力与情感, 学习也应该是快乐和简单的了。

当然, 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不单单落在“读”的自由上, 还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在阅读《月下独酌》时, 笔者请学生自由朗读该诗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是通过哪些信息获得的。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 他一个人, 对月饮酒;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潇洒的李白, 即使是一个人, 也能幻化成三个人, 快乐饮酒;也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 他能想到让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饮酒;还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孤独的李白, 浪漫也罢, 潇洒也好, 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 有既歌又舞的热闹景象,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 在花前, 在月下, 诗人只能举杯邀月, 但诗人终归是一个人;更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旷达的李白, 他孤独, 但是他甘愿享受这份孤独, 并且要“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诗人表面上写欢乐, 写歌舞, 实际上更反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更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解读, 并在“自由”中获得提升。

四、关注阅读的清晰度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 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 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 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钱理群这段话深入地阐释了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 写作不仅是心灵世界的简单表达, 同时也是内在精神的升华。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亲近大家的同时, 写下自己的文字, 把自己朦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 修正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 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 从而实现内在自我的丰盈与发展。

教授《月下独酌》, 笔者安排了两次写作任务:一是课前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写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课后, 请学生在阅读鲍鹏山等人的文章之后, 结合在《月下独酌》中对李白的认识, 重新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文字。

学生文字:

李太白, 你是一位豪迈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

——张爽 (课前创作稿)

忆太白

李太白, 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搜寻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孤寂,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只是, 李太白, 你丢给我们比雾气更缥缈的一生, 终究让我们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气之后, 竟是就这么轻轻一拂, 便舍弃了所有。

你的抱负, 终是难能实现, 我仿佛看见一个洗尽铅华、面容恬淡的你, 在凉气逼人的月色中, 一丝尘埃也不带走, 就这么一步三回头, 留恋着, 观望着, 走到了尽头。

——张爽 (课后修改稿)

上一篇:内儿科个人总结下一篇:大角的神奇棒棒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