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2024-05-10

大学的社会责任感(精选6篇)

篇1: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对于不同的时代,历史使命感也不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使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所谓“责任”就是对自己去做的事情要有一种爱(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对人民、对我们的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德育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一说到责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谁对谁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即将走入社会,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不是什么以身殉职、以死报国,也不是非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造福社会,才是有社会责任感,才算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三是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给大学生以“天子骄子”如此高的评价已经随着大学教育逐步普及而成为越来越少的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人数逐渐扩大的群体,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建设所起到的不仅是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称为主力军角色也丝毫不过分。同时,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知识优势的群体,而这种专业知识的优势蕴含着通过工作、创业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的巨大、实在的潜能。假设这种知识上的优势向破坏社会的方向转化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就会变为可怕的腐蚀剂,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的罪恶源流,贻害无穷。现代社会上高智力类型犯罪居高不下折射出了把握理论、智力、知识优势转化方向把握的极其重要性。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深入分析,社会与个人(含组织体)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含组织体)如果没有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反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主体的话,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当这种危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个人(含组织体)就要负刑事责任。我国的刑法就明确规定了刑罚针对的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大学生是活跃于理论研究、创新潮头的先锋者,最先感受理论创新火种的光芒同时也是点燃思想潮流的把炬人。这一群体的思想中包含着使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最活跃因子。依靠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和资源,大学生把他们认同的价值观、思想、理论形成严密的论证体系,而形成体系的、经过论证的信息再经过舆论的工具向社会传递时是水到渠成般地顺利的。大学生更可以其青春的精神风貌、接受能力强和创新思维活跃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感召力的形象在其与社会交往中把自己认可的理念实行言传身教的传播。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借助社会实践的认识,必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这种认识。另外,社会的实践毋容置疑地对大学生理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反馈效果,固化、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是连接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的排头兵。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的接触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接触,形成了认识专业、认识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真实地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这时候,大学生群体是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主体了。之前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包含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思想观念中肯定会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大学期间真正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或者只写在纸上的理念,它需要通过行动内化为大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理念是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固化,得到升华,得到传播。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责任承担的落实和升华?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社会其他主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自觉、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变化。无论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还是文科类的学生都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凸现的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矛盾的原因、发展和解决办法。同时,对这些矛盾的研究仅仅作理论层面的泛泛分析是不够的,并且会使这种关注流于形式。换言之,这种没有从参加的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所谓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实践的价值不大进而对社会贡献也就微乎其微了。

大学生独立、自觉使自己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成立能够充分实现自治的团体。这种团体的运作致力于充分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认识社会责任,积极地寻求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同时,团体的性质也使大学生之间关于社会责任的意识、承担实践的交流更加民主和平等。

第二,高校在落实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大学不仅要靠社会上的公司、团体主动来找自己寻求合作,而且要主动出击寻找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形成契合面的新阵地让大学生进行实践。具体而言,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对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必须加入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而在为学生设置的具体培养课程和设施中要体现出这种应用。反观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关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毕业实习已经成为了必修的一块内容进而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而在专门针对思想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对实践的考虑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我们自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学习的课程并且理论性是相当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检验标准也是多元的。面对这门针对主观精神世界建设的课程,更应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来检验这种教育是否已经内化为指导教育对象行动的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把所受教育的观念、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社会。同时,在学校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上也要体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的结合。如在网络资源的配置上、图书馆资源的选取上都应该体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的特色。

其次,学校对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安排机制上要体现公平原则。尽管榜样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但作为大学生群体教育内部一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该是由小部分群体占有的。获得实践的机会不应该通过竞争的机制来争取。相对而言,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所以在有项目、资金支持的实践活动或者是假期中进行的活动应该让其他非干部的同学多参与。

再次,社会上的力量尤其是媒体舆论的力量必须秉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注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且对其原因、发展的趋势引导好人们思考方向。舆论力量不能仅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扬某些大学生道德滑坡、漠视社会、人生责任的事件,而对事件的诱因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应对措施等舆论应作的本份的、体现媒体积极价值的事情却忽略了。这里的媒体还包括了娱乐产品的制作者和发行者。娱乐产品是精神世界建设中重要的中介。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和思想活跃的群体,也所占比重很大的娱乐产品的使用群体,他们模仿娱乐产品内容的能力相当强。如果娱乐产品其中充斥的是关于反动、自私、暴力宣扬等消极思想,就无异于象慢性的毒药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意志。这实质是对作为社会希望的大学生思想世界进行破坏的行为。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来源的多源性也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传播不良信息和思想的温床。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和及时删除不良思想的环节是在源头上堵截这种软性的毒品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的做法。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倾向。

关于此,很多关注大学生教育的专家就说了,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没有社会责任感了。有的分析说,改革开放后,社会处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使得我们这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对社会产生了扭曲认识;有的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文革后期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当惯了,踏入社会之后,很难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有认同和自愿负起责任;也有的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入国内,毒害了青少年群体,使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变得冷漠而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了。

我知道这些专家分析的都头头是道,但仔细想一下,这些原因不都是大人们造成的么?民族文化的劣根,使得大人们面对市场经济这个新生事物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完善的机制让很大一群人钻法律的空子,权钱交易,假冒伪劣,逢场作戏等种种丑陋的现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会玩这个的人反倒不正常,和不适应这个社会了;自私自利的心态,使他们把他们自己没能力或者没机会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拔苗助长,使得我们还有比我们更小的学生们,眼里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懂得学习,不关心社会。然后大人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了,气愤了:这可不行了,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得找出来原因不可。于是他们怪我们这些受害者本身,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或者从外部来找原因了,说人家外来的文化不好。人家国外的文化横行了数百年了,都没问题,怎么到我们国家就有问题了呢?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也是“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上找找原因呢?

就只谈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开始都是有责任心的,曾几何时,“五四”运动是多么的轰轰烈烈,很简单,热血青年,怎么可能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如果一个人整天见到的听到的,跟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格格不入,甚至刚好相反的时候,他能不心灰意冷么?如果他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行事屡屡碰壁的时候,他还能不变换思路么?

我们现在也讲求“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注重一个“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人都有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他想奉献也奉献不了啊。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然而,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们都非常避讳谈个人价值或个人利益,或者一旦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前面了就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诚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以至损人利己,确实不可取,或许我们就不应该整天“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这样子提,似乎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为什么不换成“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呢?个人价值不实现,集体价值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同样的,不能保证个人实现价值的集体又怎么是一个好集体?然而追求个人价值或者通俗的说法叫“个人利益”乃人性之根本,于是,明着不行,就来暗的,所以大家都来阴的,所以我们都很擅长虚伪和逢场作戏。

追求个人价值,天经地义,就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金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摆在桌面上呢?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撕下虚伪的面具呢?当一种思维行不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

再次回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几个字眼上,我认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原本有,可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它慢慢地褪去了。

篇2: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皖西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1005班)

摘要: 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但纵观大学校园就会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淡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成功的教育好下一代就是在改变我们的未来。所以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势在必行,此举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同时注重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增强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正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那些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是应该为我们痛斥的,从发动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在褒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在批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小事,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如果地球上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大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不在有战争,我们的环境将不在遭受破坏,世界上将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艾滋病。如果我们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爱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国家将变得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幸福。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

社会责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道德的世俗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

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社会原因。首先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表面上,他们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选择的。更轻松体面的工作,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有权要求选课,有权要求选教师,但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举措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迟早要由他们来承担,因此他们必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公意识,才能担起历史重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高校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1、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同时,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在实践中可行。除了在学校,在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如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

4、社会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引导大学生时,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及早的接触社会,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感受到自身的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5、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活动

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和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6、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3: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提升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 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责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做任何事情的着眼点, 是各种责任感的生命线, 是各种责任感的核心和灵魂, 它有着深刻的内涵:

1. 大学生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大学生把自己当做祖国、民族、人类的主人, 把祖国、民族、人类以及他人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去追求, 把祖国、民族、人类以及他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努力。“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大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承担对祖国、民族、人类以及他人的责任。

2. 大学生义务观念的体现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道德范畴, 体现的是道德义务观, 即大学生的义务心或义务观念。这种义务观念要求大学生不以获得某种相应的权利为前提, 而是以必要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无偿地履行义务。这种义务观念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本质特点。

3. 大学生自觉意识的体现

从意识的水平看, 它是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人类以及他人承担责任的明确清晰并且具有深刻理性的意识, 而不是表面的、片面的、盲目的自发意识。从意识的主体看, 它是大学生自己对祖国、民族、人类以及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 而不是他人强迫下所产生的他觉意识。

二、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他们自身都是至关重要的。

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肩负着继往开来,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使命, 肩负着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使命, 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 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 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为重, 在社会生活中不能仅从自身的欲求和利益出发, 而要意识到他人的欲求和利益, 意识到整个社会的欲求和利益, 意识到外部世界联系发展的必然性, 从而正确地把握历史进步的方向, 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 最终成为毛泽东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

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本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缺陷:

1. 重视自我责任和家庭责任, 忽视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责任感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由近及远, 由低到高的过程。一个人最初总是与家庭成员发生关系, 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 他们得到了家庭成员的精心呵护, 形成了对自己以及家庭关系的认识, 从而萌发出对自己以及家庭的责任意识, 这种责任意识日渐强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能力的提高, 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随之逐步扩大和深化, 未能将其发展到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未能把对自己及家庭的责任与对集体、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 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泊。一些大学生突出弱点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关心个人利益, 对集体漠不关心, 忽视社会需要。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 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 必然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成才和成长, 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缺乏理性支柱, 波动性较大

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的一种道德情感, 它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并交织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活动在逻辑上先于道德情感活动, 是道德情感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道德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情感水平。正确、深刻的道德认识可能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的无知与错误只能产生低下、庸俗的道德情感。一些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但由于受认识水平特别是道德认识水平的限制, 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坚实的理性支柱, 易受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严重干扰和影响。这种缺乏内在理性支柱的社会责任感, 不可能持久稳定, 往往经不起不良环境和错误舆论的干扰和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四、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既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又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因。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要有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 要努力实践, 身体力行, 还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

1. 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健全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基础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将自身对象化, 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一种认识, 它能够逐步深化对“自我是什么”“自我应当是什么”“自我能够成为什么”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并由此获得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是人格成熟的标志, 意味着大学生对个人行为责任感的增强, 行为趋于自觉化;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大学生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 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 进而把社会上的“他我”转化成“自我”, 进行角色认同, 即把自己当做他人, 认同于他人的角色, 肯定他人有与自己相同的意愿、需求和利益, 并同样力求满足、实现。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 个体遵循自我需求, 在人生实践活动中, 去选择和建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又会指导个体在实践中对外在客体进行认识、评价、取舍, 在这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运作过程中, 个体的人生价值观会得到不断地调整, 逐步得到巩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突出发展的时期, 表现为主观性、盲目性、表面性, 总体看亟待逐步自立和走向成熟。我们应该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心理基础。

2. 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基础

社会责任感揭示了人与他人、社会之间最本质的联系, 这种高级情感是以集体主义原则为理论依据的。因此, 没有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就可能流于形式, 充其量只是自然本能所要求的相互需要和依赖。人生价值是指人生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观点和态度。人生价值观决定人生价值目标, 从根本上决定人生价值追求。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就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也就为形成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因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中, 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选择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 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勇于创造、不懈奋斗, 不断承担社会责任为世界创造价值, 从而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3. 广泛的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意识情感, 亦不是在人的身心成熟的转折点上突然产生的, 它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帮助人们去辨析现实生活及其各种关系, 它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过程去证明这种高级理性情感所表现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来进行。一方面,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和自身, 从而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人的正确认识、高尚情感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熟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无产阶级感情, 对祖国的热爱, 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之情, 无不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 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 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同时, 转变其立场、感情、思想方法, 有助于他们认清自身、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进而认清其应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 大学生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 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加社会实践, 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进而实现我们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而, 社会实践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4. 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思想、观念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变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良性的社会环境对思想观念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恶性的社会环境对思想观念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完善, 能使人们选择更多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从而改善社会道德状况, 减少社会丑恶现象,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有良性的社会环境, 良性的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意味着民主与平等, 人格平等, 人的尊严被普遍地尊重, 不受奴役。人是社会的主人, 人就能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主人翁的精神对所在的集体和社会负责。公正合理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真正统一, 它要求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 也就是说, 全体社会成员既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 又承担着相应的义务, 在权利和义务面前人人平等。为此, 人们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而不会逃避社会责任。美国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通过建立公正团体对团体成员进行道德教育, 形成了团体成员的集体协作精神、共同负责精神和利他责任感, 促进了成员道德判断的更好发展, 实现道德自律。这种成功的实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篇4: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一、调查目的

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但这些文章或畅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或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加强的措施,作为话题的主角——大学生的感受却被忽视了。笔者认为,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感受最直接,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应当倾听大学生自己的意见。因此,笔者对7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状况的评价,他们寻找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06年11月上旬进行,选取我所任教的河南理工大学718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06级英语、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学生302名,占42%;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04名,占28.4%;04级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12名,占29.6%。03级学生大部分在实习,没有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符合一般调查的普遍原则。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问卷调查:指笔者和其他事先约好的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学生当场填写,不记名,15分钟后收回。个别访谈:笔者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就有关问题进一步听取广泛的意见。文献查阅:文献查阅贯穿于整个调研过程,从问卷的设计到撰写报告,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本调查回收718份,有效调查问卷702份,占回收问卷的97.8%。个别访谈计12人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

调查显示,702份答卷认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占100%。92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完全缺失,543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也就是说,合计635份答卷对目前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不满和担忧,渴望改变现状,占90.4%。67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9.6%。620份答卷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信心,愿意从我做起,占88%。但是只有77份答卷愿意宣传、愿意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占11%。

(二)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者缺失)的原因

我把学生找到的原因作了统计,排在前五位分别是:

第一,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的个性文化也传入我国,中国年轻人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因而忽视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第二,应试教育的结果。为培养出高分学生,学校工作很少或者根本无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味地按分数取人,只要成绩优秀,一切都好。对有责任感的人不表扬奖励,对责任感不强的人不批评教育,使原本有责任感的人的热情也逐渐减退。应试教育造就出了一部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对真理、道德和责任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书虫。

第三,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考证、准备考研,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不闻不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注定没有市场,虽然这类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举足轻重。

第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革命,不需要再为生命苦苦挣扎,生活就变得乏味无聊,没有寄托。

第五,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改革开放以后,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再加上父母言传身教,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种不信任感。

(三)大学生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认为有效的措施集中在以下五点上:

1.学校教育。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我们民族的潜能与素质。

2.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时,社会责任感也作为一项必要的考察内容。

4.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国家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5.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说明,我们有可以乐观的一面。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较为客观,基本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评价,他们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和做法是接受和理解的,但是不够自觉,只有极个别学生愿意努力改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需要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这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可以加强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措施的得当与否。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年前的大学生相比,要成熟实际得多,他们能够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措施。比如,参与社会实践,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等。“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这一建议,当然也有积极意义,可要在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责任感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这一指标量化(考核指标能否量化、如何量化暂且不论),涉及到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才能真正达到。

但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也让人忧心忡忡。首先,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原因和措施的认识不够客观。他们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应试教育,同时又把改变这种现状的重任主要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这可能是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最熟悉的结果)。把过失归咎于外界,把希望也寄托于外物,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一个表现。当然,今日学校教育仍然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渠道。可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个人对家庭的努力与奉献)混为一谈。这说明学校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从本质上讲,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尴尬问题。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没有独立的个体,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五伦关系之中,人是关系中的人,人活在各种责任之中,人的个性、自由根本没有存在的空间。而现代化却使“个人主义”凸显了出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重复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独特而有限的存在,人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家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个性、自由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棘手问题。

篇5: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8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第三张通行证能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 中心等现象。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常常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责任感的教育是为全球人所重视的重要的品质教育,但在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相反却把“智巧”和“计谋”看做是获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一项德育调查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满意程度较低。

有关经过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意取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

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 设计、自 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 实现并重。例如某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 ”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 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 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 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 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 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很少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们习惯于以成人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 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总之,在高等学校 们应从各方面努力创造出一种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 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

质的养成。

篇6: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 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 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 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 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 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 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 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

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 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 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 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 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 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

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

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 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

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

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

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

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 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 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

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

上一篇:试用期教师的转正申请书下一篇:你真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