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

2024-05-22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共8篇)

篇1: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

考研英语中翻译题型每年全国的平均分是4分到5分之间,同学们之所以在此拿分水平比较低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答题的方法。大家之所以得到这么低的分数,是因为单词不认识吗?不对!是因为句子不熟悉吗?也不是,而是做题的时候特别地着急以至于一上来就从第一个单词翻译到最后一个单词,于是就遭遇了很严重的困难。在翻译的考试中,内容五分,句式五分。内容每年千变万化,但句式永远是那么几个套路,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倒装、虚拟、否定、强调、比较结构。因此同学们在考场上见到的句子,必然是你以前见到过的样子,这就叫做例句重现。而另外五分内容要准备什么,那就是单词的问题,这些词汇与阅读中的核心词汇是相通 的,因此翻译和阅读应该放在一起来复习,共同解决长难句和词汇问题。

(一)翻译做题原则

翻译当中最重要的准则就叫做“拆分与组合”,这和一个人一样,我们可以对他的一些关节进行一个拆分,然后再把人体从新组合。拆分的时候需要把上 至下肢切开,让它成为你耳熟能详的“三节棍”,而组合的时候需要把“关节”――――“连词”加上,这样就可以将英文的句子拆分成一个一个简单句,再将其转 化成汉语,最后用恰当的中文连接。

那么我们怎么做拆分与组合?方法只有十个字:“结构看虚词,动词再定位”。首先需要寻找一句话中的虚词概念,将其在虚词引导的从句处切开,然后在寻找完整的“主谓宾”核心动词句。例如:

On the other, 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in a manner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as 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

虚词:which,as

动词句1: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它将这些概念和日常现象联系起来

动词句2: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它和一些联系相似

动词句3: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记者基于日常基础上形成

动词句4: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 他们对新闻进行报道和评论。

四个动词句找出来以后,一半的分数已经拿到手里了,这时候再补充一些不太重要的修饰成分,比如in a manner,和连词连接,比如which的指代和as的连接,最后代词it一定要把他指代的名词找出来,因为这属于得分点。

(二)翻译复习原则

考试原则:history repeats。有些考点在翻译中反复考察,可见其必然为考试的重点内容,比如intellectual这个单词,曾经在翻译中考察过三次之多;比如 while做连词的用法,每次考试的意思都为“尽管,然而”;work做动词的用法,不是“工作”,而是“有效,起作用”。

希望同学们最后阶段抓住我们的“拆分与组合”方法,仅仅牢记“真题观”,在翻译的备考中找到光亮和希望,只要努力,只要踏实,都会成功!

篇2: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

针对复习材料,中公考研建议大家坚持“少而精”的筹备原则,推荐使用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真题是练习考研翻译的最佳资料。真题试卷中的各个部分的材料都可以用来翻译,甚至连题干都不放过。

2.锻造神翻译的秘籍

练习翻译讲究慢工出细活,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掌握一篇文章,通常需要三天的时间,大概每天拿出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复习,也就是8到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

3.翻译练习的具体步骤

建议翻译练习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读文章做真题,这一步可以理解为做精读,通读文章,通晓大意,并弄懂陌生词汇,勾划词组;

第二步,逐句翻译,重点翻译解题域部分的句子,翻译过程中要体会语法的运用技巧,然后落笔成文;

第三步,参照答案解析,对比翻译的正误,修订译文并完成原文背诵,建议清晨背诵。

4.自行模考

篇3: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第一,翻译者的汉语功底要好。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着自己原来的底子应付翻译中的问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有时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觉得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翻译的好坏。下功夫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于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英语语言能力要强。全面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量,而没有较好的英语语法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百出,而且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要提高在英汉翻译中对于英文句子理解的准确性及汉英翻译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知识面要广。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商务理论和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及贸易实践经验。同时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

一、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1. They cannot obtain credit at all in the trade.他们生意信誉已荡然无存。

他们已从伦敦中国银行开立了有关信用证。

以上两个句子credit词义都有所区别。

2.They have opened the covering credit with the Bank of China,London.

二、词类转译

词类转译是国际商务翻译中常见的译词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1. 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如:

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交关税前,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由于语法限制,只有用名词形式,但译成汉语时,“payment”译作“交”。)

2.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许多场合下,介词转译成动词时,需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引申,具体地进行翻译。如: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建议你方与他们取得联系,洽购所需商品。

三、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难以找到贴切具体上下文词义,如生搬硬套,译文往往语意不清,甚至导致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固有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例如:

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

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四、词量增减

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词量增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技巧。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有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词,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语言表达用不着词。

1. 增词

根据具体上下文,可增加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别词类,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界限,则需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实践和积累。

如: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

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 减词

减词译法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改变翻译中逐字翻译作造成的累赘、拖沓或不符合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如:

On condition that you sign this receipt,I will pay the money.

你在收据上签字,我就付款。

五、商务英语中的常用术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包含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常见词汇的精确运用在翻译中很重要。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就要大量的掌握这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和复合词和缩略词语。

如价格常用术语FOB,CIF有其特定的专业内容,又如C.W.O定货付款;B/L提货单;L/C信用证;C.O.D货到付现;W.P.A水渍险;blue chip蓝筹股、绩优股;bad debt呆账,等等。

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已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要遵循商务专业用语。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及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和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它要求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商务交流中体现它的实用效果。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葛平:外贸英语函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余富林等著: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

[3]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5]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7]曾蕙兰:进出口实用英语[M].外文出版社,2003

篇4:考研英语翻译八大技巧

技巧一:随语境选词义

汉语词汇的意义相对稳定,而英语词汇往往一词多义。英语词汇的最大特点就是词汇意义随上下文的语境不断变化,因此,在做考研英语翻译题目时,考生切忌随意照搬英文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根据上下文重新确定某些单词的意义。

例1:Furthermore,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modif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subjecting all other life forms to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and fancies. (2003年考研英语第61题)

译文:而且,人类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让所有其他形态的生命服从人类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想象。

解析:很多考生将该句中的other life forms译为“其他生活方式”。而life一词在词典上既有“生命”的意思,也有“生活”的意思,本句上下文讲的是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对比,因此life在这里只能翻译为“生命”。

技巧二:理清句子结构

英语是形合式语言,讲究形式逻辑的配合;汉语是意合式语言,讲究意义逻辑的配合。理解英语句子首先要分析其语法结构,然后才能了解其意义;理解汉语句子则主要依赖各词语间意义的配合。考研英语的翻译题目基本上都是长句,若考生理不清句子的内在形式逻辑——语法结构,便无法理解句子的意义。

例2: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financing of pure science at the expense of technology or vice versa often depends on the issue of which is seen as the driving force. (1994年考研英语第75题)

译文:政府究竟是以减少对技术经费的投入来增加对纯理论科学的经费投入,还是恰好相反,这常常取决于人们把哪个看做驱动力。

解析:原文中变色部分的结构是介宾结构,of是介词,which引导的是宾语从句。大多数考生知道动词可以接宾语从句,但容易忽略介词也可以接宾语从句,因此很多考生将此结构错看成定语从句,认为which是关系代词,指代the issue,从而导致该句理解错误。

因此,考生在考前务必做到对基本的英语语法心中有数。建议考生对长句分析进行专项训练,可以把往年的真题作为训练的素材,反复练习,解读长句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技巧三:化长句为短句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一方面,这是因为英语连词功能强大,可以将数个简单句连为一个复杂句;而汉语中的分句主要依靠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连为复句。另一方面,英语中的短语和短句有明显的形式之分,有谓语动词存在即为句子,反之即为短语,短语只能是句子的组成部分;而汉语的短语和短句有时界限模糊,可以将短语当短句使用,如“社会和谐”既可以说是一个“主语+谓语”的短句,也可以视为主谓短语。这样,在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将英语长句截分为汉语短句,而截分点一般就是连词和短语。如果句中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可以视为天然的截分点。

例3:①He believes that this very difficulty may have had the compensating advantage ②of forcing him to think long and intently about every sentence ③and thus enabling him to detect errors in reasoning and in his own observations. (2008年考研英语第46题)

译文:①他相信这种困难或许可以扬长避短,②能迫使他长时间专注地思考每一个句子,③也因而使他能在推理和自己的观察中发现缺点。

解析:该句是典型的长句,可根据句意,按截分点将其分为三部分译出,这样易于理解,译文也显得比较通顺。

技巧四:化被动为主动

英语中的被动式明显多于汉语。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强调改造自然,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把人作为主体,其表现就是常常使用主动句。西方人恰恰相反,讲究“物我分离”,强调人和自然并非一体,自然可以为人类所改造,因此在说话时常将被改造对象作为主体,多用被动句。所以,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原则之一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例4:But his primary task is not to think about the moral code which governs his activity, any more than a businessman is expected to dedicate his energies to an exploration of rules of conduct in business. (2006年考研英语第49题)

译文:但是他的主要任务不是思考约束他活动的道德准则,正像不能指望一个商人把他的精力用来探讨商业经营准则一样。

解析:该句中的变色部分如果译为“一个商人(不)被指望”明显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要化被动为主动。然而,并非所有的英语被动式都一定要化为汉语的主动式,汉语中也有“被”字句。但中国人使用“被”字句多表示贬义或逆境,“被”字的很多替代词都体现出这种用法,如“遭到”“受到”“遭受”等。因此,若英文句中的动词有贬义含义,翻译成中文时常常使用“被”字句,如下例:

例5:Over the years, tools and technology themselves as a source of fundamental innovation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1994年考研英语第73题)

译文:多年来,工具和技术本身作为最根本的创新源泉,在很大程度上被历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们忽视了。

解析:该句中变色部分用的是被动语态,其动词ignore (忽略)是贬义词,译成汉语时保留被动,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技巧五:前重心向后移

西方人说话一般重心靠前,先表态,后说事实;中国人说话刚好相反,重心后置,先说事实,后表态。如英语中的问候语“Nice to meet you!”,其中nice是表态,to meet you 是事实;汉语一般会说“见到你很高兴!”,其中“见到你”是事实,“很高兴”是表态。在翻译英语长句时,我们要注意将表示作者态度或观点的词放到句子后半部分翻译。

例6:①There is no agreement ②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1999年考研英语第74题)

译文:②所谓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探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手段,①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解析:原文中①是表态,②是事实,汉语译文则要逆序翻译。

技巧六:化代词为名词

考研英语翻译中常常涉及人称代词指代对象的翻译。英语和汉语都有代词,但却有所区别,英语习惯用代词指代,而汉语习惯重复名词。英译汉时常常需要找到英文原文中代词指代的对象,并将其以名词形式译出,否则,汉语译文会让人感到费解。

例7: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2001年考研英语第71题)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排污超标(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解析:原文中的they如果直接译为“它们”,译文就会指代不明,因此最好找到其指代对象cars,将其译为“这些汽车”。

技巧七:化抽象为具体

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例如在“It is a near miss.”这句话中,a near miss就是一个抽象表达,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说法,可将其译为“这真是九死一生。”。汉语中的“九”和“一”是具体的数字,却表示抽象的概念。考研英语的翻译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其对应说法的抽象英语名词。这些抽象名词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抽象化词尾,如-tion、-sion、-ture、-sure、-ty、-cy、-ce、-bility、-ism等。将这些抽象名词译成汉语时,通常可以采用增加范畴词的方法将其具体化,常见的范畴词包括“情况”“问题”“样子”“态度”“姿态”“性”“化”“度”“论”“品”等。例如,arrogance可以译为“傲慢态度”。

例8:Whorf came to believe in a sort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which, in its strongest form, states that language imprisons the mind, and that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a language can produc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culture of a society. (2004年考研英语第65题)

译文:沃夫进而相信某种类似语言决定论的观点,其极端的说法是:语言禁锢思维,语言的语法结构能对一个社会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析:很多考生在平时复习时从未见过determinism这个单词,以至于考场上无法准确翻译。如果知道英译汉中“化抽象为具体”的规则,就很容易看出该词是以-ism为词尾的抽象名词,因此,可增加范畴词“论”将其译出。

技巧八:化静态为动态

英语的核心句型是“SVO”,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简单句模式,一个简单句只能有一个动词存在,其他词均是静态,英语属静态化语言。汉语的句子允许连动,即两个或多个动词同时出现,如“我拿起书包走向教室”这句话,其中“拿”和“走”都是动词,汉语属动态化语言。在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将英语静态表达转化为汉语动态表达。一个常见的转译规律是,将英语中动词派生来的名词和形容词等转译为汉语中的动词。

例9:They are the possessions of the 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man of traditional theory, and they are essential to practices in which a person is held responsible for his conduct and given credit for his achievements. (2002年考研英语第64题)

译文:它们(自由和尊严)是传统理论定义的自主人所拥有的,是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因其业绩而获得肯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篇5: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

切实做好抵御“韦帕”台风工作

本报讯(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昨天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抵御“韦帕”台风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全文如下:

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市人民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市级机关,各人民团体:

据气象部门预告,台风“韦帕”将于今明两天对本市产生较强风雨影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迅速作出部署,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抓紧落实各项防御措施。经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切实做好抵御“韦帕”台风有关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迅速组织力量,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全力以赴抓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人员到位、措施落实,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二、要加强预警预报和社会宣传,提高群众避险自救意识。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9月19日停课一天,教职员工上班参加本单位防台防汛,并负责安排好因未接到停课通知及家中无人照料等原因到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企业等单位对因受台风影响不能按时上班的职工不作迟到处理。同时,要及时提醒群众在台风影响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三、要严格按照防台防汛应急预案,加强检查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各区县要全面动员,迅速部署并有效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全力保障公共交通正常和群众出行安全;公用、房地等部门要加强应急抢险力量,及时处置各类紧急情况,确保水、电、煤气等正常供应;各医院要增强医护力量,做好各项医疗救护准备。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安排好抢险救灾队伍,储备足够的防台防汛物资。

四、要加强应急值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各级防汛组织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值班力量,由领导同志带班,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及时处理各类险情。要保证信息畅通,出现重大事故和灾情要迅速处置并及时上报,最大程度减少“韦帕”台风侵袭造成的影响。

(二)个人发言提纲: 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就此案例来说,“据气象部门预告,台风韦帕将于今明两天对

本市产生较强风雨影响”解释了此通告的必要性。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1)加强社会宣传的必要性,从思想上提高群众对台风即将到来的知晓率与自救意识。2)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好防台风工作。

3)加强信息传递、加强联系、值班,即时关注台风新动向,做好防汛抗台工作。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级,落实到中小学幼儿学生教师、公安交通部门、公用房地部门等,有针对性地划分阶层。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明确决策方安案的适用对象,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基层要 配合,适用对象是全市各级部门。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加强预警预报和社会宣传提高群众避险自救意识等。

(三)小组讨论总结: 决策方案的重要性

在决策方案的拟订中,须从事物本质出发,准确把握决策内容与方向。无论是直接提出的案例,还是经过缜密思考设计出的方案,每个具体决策方案最终都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能使工作有效率、稳定的开展。针对此事例,由于台风“韦帕”的到来将会对本市产生较强风雨影响,为了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市政府立即要求启动应急预案,抓紧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切实做好抵御“韦帕”台风。

二、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是方案的核心内容,从决策本身讲,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决策是否明确清晰、决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方案执行者的操作性。

1、思想重视、认真落实、应对台风。

2、加强社会宣传的必要性,从思想上提高群众对台风即将到来的知晓率与自救意识.3、积极行动到位,明确工作职责,预案及时启动。

4、加强信息传递、加强联系、值班,即时关注台风新动向,做好防汛抗台工作。

三、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明确方案的长期性或阶段性,对工作能有效的划分,针 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做出最快速的反应。

四、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由于决策往往以公共利益为本质追求,是最直接和最能够体 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行为。

五、方案所需各种条件的要求。决策方案要特别注意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的问题。在决 策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方案是否符合规律,解决好“该不该做”的问题,也要考虑方 案是否具备实施条件,解决好“能不能做”的问题。判断“能不能”需要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准 确把握,也就是从国情、市情、区情和部门单位情况出发。“该不该”的问题和“能不能”的问 题在决策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决策方案中缺一不可的内容。

篇6:考研暑假复习:考研英语翻译复习

考研已进入暑期复习阶段,在这一黄金复习期内如何成功有效的提高呢,下面总结考研英语翻译部分的考察重点供考生参考:

考研英语的翻译部分的考察形式主要是考察考生能否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这其中囊括了考察英语语法、句子结构、学术材料中的专业术语、 功能性词组等,需要考生在整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除此之外,考生的表达能力也是考察的重点。

针对考研英语的考察方向,考生复习时需要有针对性的复习:

1. 词义的推测和选择能力: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汇在语篇中的精确含义。考虑一词多义的选择。

2. 英汉语序的转换能力:将英汉句式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汉化为符合地道汉语表述的句子。

3. 语篇逻辑层面的把握:文章总体结构、词句、段落之间的衔接等。

4. 语域的选择:理解作者观点、意图、态度等,并根据作者的态度倾向,用恰当的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对应转换。

暑期备考阶段我们要做的准备:

模拟考场练题:模拟考试现场进行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做题的节奏感。

核对答案:就自己做出的翻译和真题给出的答案进行比对,给你自己估分,尽可能的`缩小差距。

分析考题中的考点、词汇短语及语法、句法:尽可能的让自己在以后的答题中靠近得分点。

长难句背诵:形成语感。背诵10个长难句的意义甚至超过了翻译50个长难句。因此,看似耗时、费力的背诵,其实是最佳的“偷懒”方式。

篇7:考研英语翻译中介词的翻译技巧

》眼下已经到了十一月份,老师们提醒各位2012年的考生在复习翻译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一定的翻译技巧,以便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能够得心应手。由于介词翻译在考试中时有出现,而很多同学对介词翻译并不太掌握,所以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介词的翻译技巧。

英语中大多数介词含义灵活,一词多义多用。除了一些常用短语已有译法外,大量介词需要从其基本意义出发,联系上下文加以灵活处理。下面简明地介绍几种基本译法。

(1)转译:英语中常用介词来表达动作意义。汉译时,可将介词转译成动词。

①在作表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常转译为动词,而连系动词则省略不译。如:This machine is out of repair。这台机器失修了。

②在作目的或原因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有时转译成动词。

如:The plane crushed out of control. 这架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The letter E is commonly used for electromotive force。通常用E这个字母表示电动势。

③在作条件、方式或方法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有时转译成动词。如:But even the larger molecules with several hundred atom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the best optical microscope。但是,即使有几百个原子的分子也是太小了,用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它们。

④介词短语作补足语时,其中介词常转译成动词。如:

Heat sets these particles in random motion。热量使这些粒子作随机运动。

(2)增译:增词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与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含义加得恰当。有不少情况,句中与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不出现,如照原文结构无法把意思表达清楚,甚至易于误解时,这就需要增词。

如:That’s all there is to it。那就是与此有关的全部内容。(原句中to=related to)The engineer was taken ill with consumption. It was flour on the lungs, the doctor told him at the time。这个工程师得了肺病、那是由于面粉对肺部的影响,当时医生这样对他说的。(on=effect)

因此,熟悉介词与动词或形容词的习惯搭配是增词并正确理解词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3)分译:介词短语作定语时,往往是定语从句的一种简略形式。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有时是状语从句的简略形式。有些介词短语还是并列句的简略形式。因此汉译时,有的可以拆句分译。

①译成并列分句。

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多孔壁的作用就像一把筛子,它把不同质量的.分子分开。

②译成让步分句。

With all its disadvantages this desig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这个设计尽管有种种缺点,仍被认为最佳设计之一。

③译成真实或虚拟条件分句。Mans warm bloo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live long in the sea without some kind warmth。人的血液是热的,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热量,人就难以长期在海水中生活。

④译成原因分句。

We cannot see it clearly for the fog。由于有雾,我们看不清它。

The machine is working none the worse for its long service. 这部机器并不因使用的时间长而性能变差了。

⑤译成目的分句。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customarily divided for convenience of study into the classifications: mechanics, heat, light, electricity and sound。.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通常将这门学科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声学。

(4)不译:不译或省略翻译是在确切表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使译文简练,合乎汉语规范,绝不是任意省略某些介词。

①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如出现在句首,大都不译。如: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一年有四季。

Many water power station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country。我国已建成许多水电站。

②有些介词如for(为了),from(从……),to(对……),on(在……时)等,可以不译。如:

The barometer is a goo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air pressure。气压计是测量气压的好仪器。

The air was removed from between the two pipes。两根管子之间的空气已经抽出。

Answers to questions 2 and 3 may be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问题2和3的答案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

Most substances expand on heating and contract on cooling。大多数物质热胀冷缩。

③表示与主语有关的某一方面、范围或内容的介词有时不译,可把介词的宾语译成汉语主语。如: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e engine。这台发动机出了毛病。

Gold is similar in color to brass金子的颜色和黄铜相似。

Its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bats are really guided by their ears。我从未想到蝙蝠居然是靠耳朵引路的。

④不少of介词短语在句中作定语。其中of(……的)往往不译。如:

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is done in motors。电能变为机械能是通过电动机实现的。(of短语和change在逻辑上有主谓关系。)

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cathode rays listed below。现将阴极射线的一些特性开列如下。(第一个of短语和some在逻辑上有部分关系,Of不译出。)

(5)反译:在不少情况下,有的介词短语如不从反面着笔,译文就不通,这时必须反译。如:

①beyond, past,against等表示超过某限度的能力或反对……时,其短语有时用反译法。如:It is post repair。这东西无法修补了。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on this planet。有些论据不同意这行星上可能有生物。Radio telescopes have been able to probe space beyond the range of ordinary optical telescopes。射电望远镜已能探测普通光学望远镜达不到的宇宙空间。

②off, from等表示地点,距离时,有时有反译法。如:

The boat sank off the coast。这只船在离海岸不远处沉没了。

③but,except,besides等表示除去、除外时,有时用反译法。

Copper is the best conductor but silver。铜是仅次于银的最优导体。The molecular formula, C6H14, does not show anything except the total number of carbon and hydrogen atoms。分子式C6H14只用来表示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总数。

④from,in等介词短语作补足语时,有时用反译法。如:

An iron case will keep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way from the compass。铁箱能使地球磁场影响不了指南针。

The signal was shown about the machine being order。信号表明机器设有毛病。

一个词脱离上下文是不能翻译的(索伯列夫),没有上下文就没有词义。介词的翻译须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灵活处理,切忌作对号入座的机械翻译。

希望以上的材料能够帮助到同学们的复习,祝考研顺利!

篇8:论英语谚语翻译技巧

谚语民俗文化的结晶, 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英语谚语更是博采众长, 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英语国家的作家、思想家如培根、莎士比亚、蒲柏和富兰克林等更是为这座宝库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 英语谚语的主体还是来自民间。那些无从考证出处而又家喻户晓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民众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思想火花与语言经典。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谚语可以浏览英语国家思想与文化的精华, 领略英语语言的精悍与传神。优美的译文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含义, 而且会带您走进一座智慧的殿堂、语言的宝库。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 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英语谚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予含蓄, 意在言外, 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 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 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英语谚语前后对称, 音节优美, 韵律协调。

3 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由于英语谚语具有这些特点, 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英语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 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英语谚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 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想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英语谚语的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 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许渊冲, 1984) 即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风暴之后是宁静。

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雨过天晴。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万事开头难。

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自作自受。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The style is the man.文如其人。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The remembrance of the past is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3.2 意译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许渊冲, 1984) 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 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 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英语谚语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 若将其直译成“有四条腿的马会失蹄”, 这自然会给听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对于这类谚语的翻译, 应采取意译法, 以完全不同的词语将甲方语句的寓意准确地传达给乙方。如果我们将上例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译成“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或“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不失为成功的处理方法, 汉译后, 其形虽变, 然其意依存。以下各例谚语的翻译均体现了“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的原则: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

The best fish are (或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久住招人嫌。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

The child is father of (或to) the man.三岁看到老。

Claw me and I'll claw thee.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口紧不招祸。

The cobbler should stick to his last.各守本分。

The darkest hour is nearest the dawn.接近成功时最艰苦。

3.3 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

Gifts blind the eyes.拿了手短, 吃了嘴软。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Don't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不要恩将仇报。

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到曹操, 曹操到。

3.4 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 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愿意, 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例如, 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运煤, 多此一举”是不够的, 因为读者不一定理解“纽卡索”的含义, 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为“向 (煤区) 纽卡索运煤, 多此一举。”或加注, 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 往那运煤, 多此一举。

4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 常为人们所引用。在国际交往中, 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1984年4月访华时充满深情地说:Since we arrived the graciousness with which we have been received has been heartwarming.A Chinese proverb best describes my feeling:“When the visitor arrives, it is as if returning home. (宾至如归) 。同年11月访华的挪威首相Willoch在欢迎宴席上说道:Although I have tri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s in your country from afar, I am very conscious of the truth of the Chinese proverb“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准确无误传达原文的含义意义重大。当然, 掌握了以上四种谚语的翻译方法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把可以翻译所有谚语的万能钥匙。有些谚语的翻译需要译员“转形解意”, 而有些谚语的翻译宜“以不变应万变”, 以保其“原汁原味” (梅德明, 2008) 。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许渊冲.翻译论集[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3]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晏殊《中秋月》赏析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办公室副主任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