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中秋月》赏析

2024-05-22

晏殊《中秋月》赏析(通用14篇)

篇1:晏殊《中秋月》赏析

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晏殊的诗作,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月

原文: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作者介绍

生平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天赋才华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诗词成就

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如柳永、张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种羁旅愁苦,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仕途坦荡决定的。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清人辑有【晏文献遗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篇2:晏殊《中秋月》赏析

【作者】晏殊 【朝代】宋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篇3:晏殊《中秋月》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眼看着春天的花儿凋零落败, 却只能无可奈何。梁前呢喃的双飞燕, 好像是去年的旧相识又重新归来。触景添愁, 而词人只能在沾满落花的小路上, 独自徘徊怅惘。这首词通过“夕阳西下”“落花”“归来燕”几个意象, 表现了词人对春意衰退的痛惜和时光流逝不复归的惆怅, 表面上看来是惜春怀人的佳作, 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 这首词中暗含了晏殊更深刻的生命意识。因此, 下文将从文本细读和主题诠释两个方面来解析这首《浣溪沙》。

一、对《浣溪沙》的细读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用六句话, 四十二个字, 展现了词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揭示其对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上片前两句是词人生活的写照, 下片前两句是对现实情境的描写, 而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和现实情境, 引起了词人对时光不再 (夕阳西下几时回) 和人生孤寂的思考 (小园香径独徘徊) 。写一首新词, 饮一杯美酒, 生活舒适且随意, 然而, 身处在与去年一样的环境 (天气、亭台) 中, 说明时间和空间是重复的, 词人似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无聊的生活, 即使新词、美酒也难免变得乏味, 而就在这种生活境遇中, 只有夕阳不是去年的夕阳, 也就是说, 时间和空间可以重复, 但是只有时间一去不再来。

上片着重通过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思考, 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开头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实际上与上片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是紧密相连的, 因为“夕阳西下”与“花落去”都是人无法左右的, 是超越人的意志而自然存在的, 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无可奈何”, 这句话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来词人看到“夕阳”和“落花”, 身处在一切事物不复再来的环境中。但是, 此时, 词人仿佛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归燕,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夕阳西下”和“花落去”的一个转折, 因为燕是可以再来的, 但同时, 也正是这归来燕让词人睹物思人:燕尚有旧巢可归, 去年陪伴在身边的人又在哪里呢?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只剩下词人独自徘徊孤寂。尽管“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语, 并非晏殊原创, 但晏殊将此语运用于词中, 与“独徘徊”形成鲜明对照, 既衬托了孤独之情, 也表达了词人愿借归来燕慰心灵之感。这首词中的韵味, 令读者回味, 耐心读之, 便能够悟出许多人生道理。孤独善感的词人在香径上独行, 苦苦寻思的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在思念去年此时陪伴在身边的人, 由梁前燕联想到久别之人的不归, 默然怅惘, 而这人可以指昔日的情人, 亦可以指能够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也可以说是在思考人生的真理;这也造就了这首词的多以理解, 词人的高明之处也就在这里。

从这首词的意象上来看, “词”与“酒”是新的, “天气”与“亭台”是旧时的, “夕阳”是今天的, “落花”随流水而去, “归燕”随春而来, 这些意象都是在新与旧、今与昔、去与来的对比之中的, 而正是在这对比中, 表现了词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悟。词人用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意象群, 景中含情, 用景语将富于深刻哲理的情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将怀人之思与对自然生命的领悟糅合在一起, 使整首词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从上面对文本的细读中可以看到, 晏殊在这首词里除了惜春怀人外, 更多地将笔触延伸到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上。对于这首词有多种理解, 有些人依据晏殊的《珠玉词》, 将这首词理解为上层贵族精神空虚时“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慨, 因为词中每言“金玉锦绣”, 处处透露着富贵闲愁的气息, 艺术风格上也趋于雅丽工整。或许晏殊的其他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这首词似乎并不能简单视作士大夫对优裕享乐、生活寂寞的描写, 所谓“娴雅有情思”, 对“情思”的解释不应过于拘泥。

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1.写作时间来看, 这首词写于晏殊被贬宋州期间。仁宗天圣三年 (1025) , 晏殊三十五岁, 由于上疏论张耆不宜为枢密使, 触犯了刘太后, 第二年, 刘太后就因为他的一个小错误将其谪降到宋州。虽然他的这次被贬并没有像苏轼那样到偏远的地方挂名一个官职, 但对于一个十四岁就在朝廷担任官职的人来说, 他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开始感受到人生有限、生命无常。这首词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另一首写于此时的《浣溪沙》 (红蓼花香夹岸稠) 也是这一心态的反映。2.在晏殊的其他词中, 也时时透露出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渔家傲》十四首中的一首:“萦舞袖, 当筵劝我千长寿。”《浣溪沙》 (湖上西风急暮蝉) 中的“不知重会是何年”一句也表现了他对人事变化的敏锐感悟。这说明晏殊虽然身居高位, 但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而这首词是他最好的表达。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能给人留下深刻感悟的作品, 大都与对生命的思考和男女情感的抒发有关, 《古诗十九首》以来, 文人开始以文学的形式抒发个体的生命意识, 生命主题就成了历代文学的主线之一, 优秀的诗人或作家都非常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晏殊这首词也不例外, 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但是这首词又不仅仅是为表现这一主题而写这一主题, 而是将男女情感主题与生命主题结合起来, 以个人情感为基础, 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以理性统摄情感, 从而将作品的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4:晏殊《浣溪沙》赏析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他少年得志,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著有《珠玉词》,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王灼《碧鸡漫志》说:“晏元献工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此评语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风格特色。

《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词为双调,各三句,共四十二字。作者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道出了其对宇宙、对人生、对周而复始永恒回归的世间万物的深刻体会和认识,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作品既有景,又有情,更富含哲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主人公斟满美酒,举杯唱饮的情景。此二句句式错综复叠,语调轻快流利,颇富闲雅雍容之气度。然而,在一样的清歌美酒,不变的亭台楼阁的表层意象下,分明有一种难以逆转的变化,有一种淡淡的消逝之感。接下来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使作品的主旨有了进一步地呈现。作者借助“夕阳”这个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抒发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其中,有对美好景物的流连,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更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联系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及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借助“夕阳”的意象,所感所触已扩展到了整个人生,富含耐人寻味的哲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句的出名,又和其丰富的理性意蕴密不可分。作为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加上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常抒发“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兰花》)、“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这类忧思,因而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是其词作的显著特征。花落、燕归本来是很常见的自然景象,但作者一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联系起来,其内涵就变得宽泛多了。谢桃坊《宋词概论》认为此是“借花落春归而寓悼亡”,虽然有待于进一步确证,但词人通过伤春惜时之意暗抒怀人之情却有一定的道理。试想:去年人在,听歌饮酒,何等欢愉?今日景象如旧,人却杳然,怎能不黯然销魂,触目伤神?“花落去”可以是指芳春的匆匆归去,但又何尝不是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燕归来”固然可看作燕子寻觅旧巢的实际景象,但又可以理解为故地陈迹所引起的依稀之感。此两句借物传意,融情于景,情中含思,思之甚广!花落燕归之中,寄蕴着花落事已去,燕归人未归的深沉慨叹。其实,人生的盛衰沉浮,生死聚散,不也如同花开花落?抚昔怀旧,前尘往事,岂非如梦如幻?飘逝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令人感慨万分!虽含愁思,但哀而不伤,感情基调雍容和缓。试比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等宋词婉约派名句,顿觉此作语言风格雅致,更具富贵气象,更有解脱之气度。借平常之景而抒不尽之意,感慨遥深,风流蕴藉,以景而立,以情而胜,以理而深。

“小园香径独徘徊”,落英缤纷,残红满径,孤身只影,踌躇徘徊。思时光之迫促,叹生命之有限。一个既优雅睿智又多愁善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既无“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的奇幻张扬,也无“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刘克庄《卜算子》)的精细描摹。以“香径”反衬“落花”,以“小园”照应“燕归”,含蓄凝练,韵味悠长。无香艳之语,不见雕琢之迹,却自然媚婉,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王海兰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

篇5: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篇6: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

作者:方干朝代:唐体裁:五律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篇7: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

作者:马戴朝代:唐体裁:五律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俪颔重,寒彻蚌胎深。

皓气笼诸夏,清光射万岑。

篇8: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

作者:可朋朝代:唐体裁:七律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海面乍浮犹隐映,

天心高挂最分明。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篇9:《中秋月》美文赏析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们无法生活。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XX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

篇10: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夜不见月,中秋夜不见月罗隐,中秋夜不见月的意思,中秋夜不见月赏析 -诗词大全

中秋夜不见月

作者:罗隐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篇11:《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自然,月亮,团圆,离情

【名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处】

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注】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说明】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篇12: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作者:苏轼朝代: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尽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F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舒焕试举人郓州。

)郑子向河朔,(郑仅赴北京户曹。

)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顿起来徐试举人。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今日得赵杲卿书,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水调歌头》。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篇13:《中秋咏月诗词二首》赏析

王建

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常见题目: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中秋之夜,庭院中洒满月光,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一片洁白,树上安静地栖息着乌鸦。夜深了,冷露悄无声息浸润了庭中的桂花。2.

一、二句写景的作用及词语赏析。

(1)写景的作用: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衬托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2)“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3)“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4)“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抒情。但诗人不直接抒情,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

水调歌头

苏轼

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写了中秋之夜月下的美景,通过作者把酒望月、问月,由幻想超脱到喜爱人间生活,由伤感离别到对离人的祝福,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

常见题目: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2.《水调歌头》中的“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离有聚,正如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抑郁寡欢呢?不如坦然对之。3.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14:阳关曲·中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上一篇:300字高一暑假作文:最愧疚的暑假下一篇: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