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2024-04-26

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精选6篇)

篇1: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北冶镇中小学2014-2015学年

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一)小学:将小学考核根据学校规模分为两组。第一组:柿树岭、安桥、刘黄、骆岭、六村、望古朵、甘泉。第二组:仓西、关址、王岭、涧沟、滩子沟、裴岭、马行沟。

(二)初中:北冶一中、北冶二中

二、奖项设置

(一)每一组综合及教学工作,按照综合及教学考核成绩分别各奖励前3名。

(二)初中奖项设置根据情况待定。

(三)宣传工作按工作成绩积分奖励前3名。

三、学校综合工作考核办法

学校综合考核成绩=学校管理工作立项考核(25%)+各线工作月考核(20%)+教学成绩考核(50%)+宣传(2.5%)+奖惩(2.5%)。

(一)学校管理工作立项考核成绩=上学期三次立项检查成绩+下学期三次立项检查成绩。立项检查占综合考核成绩的25%,由镇中心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深入学校对各校管理工作进行立项检查考核。

(二)各线工作月考核成绩=上学期各线月考核成绩+下学期各线月考核成绩。各线月考核占学校综合考核总成绩的20%,分配为:业务30分,办公室5分,通讯10分,财务5分,体卫10分,综治10分,电教10分,人事10分,成教5分,督导5分。共100分。

业务:

1、会议:按时参加县教育局、中心校组织的会议,迟到1次扣0.5分,旷会1次扣1分。

2、上交材料:按时上交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各项材料。迟交1次扣 0.

2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扣0.5 分,不上交者扣1分。

3、教学竞赛:积级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成绩优秀。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每次扣0.5分。

4、教研活动:积级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按时完成分配的论文、课件、优质课、课题等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每次扣0.5分。

5、培训学习:按时参加电教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不按时参加者每次扣0.5分。

6、质量检测:在质量检测过程中,考场布置、监考、评卷、纠分等,能按照县局、中心校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每次扣学校2分。

办公室:县组织的会议中,迟到、早退一人次分别扣0.5分、1分,缺少一人次分别扣1分、2分;要求上交的电子或纸质材料,不按时间、要求上交每次扣1分,迟交扣0.5分(没按时间要求但不耽误上交上一级为迟交)。

通讯:按时按数量报送《北冶教育》稿件(网上下载者视为无效稿件)计8分,迟交一天扣0.5分,少报一篇扣文章扣0.5,少一篇新闻扣0.2。;当月在县级媒体有正面报道加计2分。

计财:在中心学校、县组织的培训、会议中,迟到、早退一人次分别扣0.5分、1分,缺少一人次分别扣1分、2分;要求上交的电子或纸质材料,不按时间、要求上交每次扣1分,迟交扣0.5分;工作不认真延误县接收、汇总一次扣2分;到县参加集中数据录入工作每人次加计1分。

体音美卫:

1、能按要求及时上交各项材料(含纸质和电子文档)加1分,不能按时上交扣0.5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扣0.5分。

2、能及时参加各种培训,不参加的扣1分,少参加1人的扣0.5分。县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的扣1分。

3、积极参加镇、县、市举行的各项活动。能按时参加的依次加0.5、1、1.5分。否则依次扣0.5、1、1.5分。

4、接受县、市、省、国家验收检查的,分别加0.5、1、1.5、2分,受到批评的,每次分别扣0.5、1、1.5、2分。

综治:

1、有县(含)以上上访案件(110件、政府网站发帖、市长热线等)的,每次扣1分。有镇上访案件的扣0.5分。

2、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发现一次扣1分。

3、教师师德败坏的除给予教师相应处罚外,扣1分。

4、对信访案件处理不力的每次扣1分。

电教:

1、会议:按时参加县教育局、中心校组织的会议,迟到1次扣0.5分,旷会1次扣1分。

2、上交材料:按时上交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各项材料。迟交1次扣 0.2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扣0.5 分,不上交者扣1分。

3、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及时注册学习,学生成绩优秀。不注册者每少一人扣 0.1分,优秀较差者扣 2分。

4、成果评选:积极参加上级电教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评选。不按时参加者每次扣0.5。

5、培训:按时参加电教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不按时参加者每次扣0.5分。

6、工作效果: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受到上级教育部门批评的,每次扣2分。

人事:(含关工委、工会、老干)

1、2、人事工作会议迟到的扣0.5分、不参加的扣1分。不按时间要求上交材料的扣0.5分,不上交的扣1分;上交材料数据不准确的扣0.5分,造成重大失误的扣1分。

3、在中心校领取材料(证件)不及送达相关人员造成材料(证件)缺失的每次扣1分。

4、教师培训迟到每人次扣0.5分,不参加培训每人次扣1分,被县以上有关部门通报批评的每次扣2分。

成教:

1、能按要求及时上交各成教材料(含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加1分,不能按时上交扣0.5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扣0.5分。

2、能及时上交成人技术培训和初三离校前培训材料的加1分,迟交或不交的分别扣0.5、1分。

3、参加成教优质课和论文撰写,及时参与的加加1分,不参加的扣0.5分。

4、各学校按照要求布置成人培训教室的加1分,否则扣0.5分。

督导:安全月报不按时间、要求上交每次扣1分,迟交扣0.5分; 其他临时性工作不按要求参加,每次扣0.5分,上交材料不按时不符合要求扣0.5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印发镇以上(含镇政府、中心学校)人访信访每次扣1分。

(三)教学考核成绩=(上学期考试成绩+下学期考试成绩)/2(期中考试占40%,期末占60%)。

(四)宣传工作成绩:

1、《北冶教育》每刊登一篇稿件(新闻除外)计0.1分,累加计算;

2、《新安手机报》正面新闻报道一次计0.5分、《教育新闻》、《今日新安》等县级媒体正面新闻报道一次计1分;

3、《新安手机报》正面专题报道一次计1分、《教育新闻》、《今日新安》等县级媒体正面专题报道一次计1.5分;

4、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一次,计2分;

5、本项得分累加计算,超过2.5分按2.5分计算。

(五)奖励:代表镇接收县级以上检查或参加县级以上集体活动,按国家、省、市、县依次计2、1.5、1、0.5分,在集体活动中获奖,按上边标准累计。其他情况集体讨论决定。惩罚:受到县局或县领导批评,每次扣0.5分,工作方法不当造成信访,110件及政府网站、电话反映每次扣1分,到中心学校人访,每次扣0.2分,到县上访每次扣1分,单位或单位职工受县行文处罚或批评,每次扣2分。满分2分,计满为止。

北冶镇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开足开全课程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培养优生、保学控辍”为目标,促进学校健康、科学发展,为教师成长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结合县局对学校的考核,制定本办法。

二、初中考核:

1、考核人数:以学校学生建档人数为基数,九年级班级人数=学校建档人

数×85%÷班级数。八年级班级人数=建档人数×90%÷班级数,七年级班级人数=建档人数×95%÷班级数。

2、班级学科成绩=平均成绩÷学科最高平均成绩×50+ 200名入围率÷学科最高入围率×30+350名入围率÷学科最高入围率×20

平均成绩,九年级按班级考核人数的80%计算成绩,七、八年级按班级考核人数的90%的计算成绩。前200名、350名的入围率,以县、乡统一考试为依据,入围率=入围人数÷ 班级考核人数。

3、班级成绩:按班级学科成绩的平均分计算。公式=学科之和÷学科数

4、年级成绩:按年级各班级的平均分计算。公式=班级之和÷班级数。

5、学校成绩:按各年级考核平均分计算。公式=各年级之和÷年级数。

6、考核办法:两校对换监考(二中监一中各年级两个班,抽签决定,一中其他班级由学校自行调换监考),集中统一评卷,纠分只纠合错分数,漏改、错改不纠分。

二、小学考核:

1、小学按两个组团分别进行考核:

第一组团:柿树岭、安桥、刘黄、六村、甘泉、望古垛、骆岭

第二组团:涧沟、仓西、关址、王岭、裴岭、滩子沟、马行沟

2、考核人数:班级人数×95%(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3、成绩核算:

(1)6年级:班级学科成绩=平均成绩÷学科最高平均成绩×50+ 200名入围率÷学科最高入围率×30+350名入围率÷学科最高入围率×20

(2)1-5年级:班级学科成绩=平均成绩×40%+优秀率×20+及格率×40 6年级成绩计算方法,同初中成绩计算方法。小学的班级成绩,年级成绩、学校成绩计算方法同初中。

4、考核办法:

两个组团内循环监考,集中统一评卷,纠分只纠合错分数,漏改、错改不纠分,期末奖励各组团的前三名。

三、学科带头人:

中小学各年级成绩第一名者为学科带头人,教学点设3名学科带头人。核

算以班级为单位,成绩为本学年4次质量检测学科的平均成绩。

四、教绩核算:

教师教绩满分为50分,期中占20%,期末占30%,每学期末集中核算1次,其核算公式为:教绩=班级成绩÷年级最高成绩×50,若任教多个学科,则分科计算,取平均成绩;未任课的管理人员,其教绩按过程考核的90%计算。

篇2: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局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小学夯实基础,养成习惯,培养特长,协调发展”的目标。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扎扎实实地落实素质教育。抓实常规教学,加强严细化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以评价促学校改革升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参照承德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特制定承德县小学教学成绩考核及奖励办法。

现行的评价体系桎梏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学校要争金银铜杯,所以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学,忽视音、体、美、科、品学科的教学,达不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忽视品德课教学,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缺失,道德行为滑坡。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培养,特长得不到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的办法。取消三杯竞赛,采用学科成绩达标与综合考核的办法。一是学科考试成绩采取达标的评价办法。二是单项考核,写字和听写、古诗文背诵与读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口算与估算。三是特色考核,数学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音体美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等。

一、考核办法

考核分三部分,一是学科成绩达标考试;二是单项考核,包括写字和听写、古诗文背诵与读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口算;三是特色考核,数学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音体美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

(一)学科成绩(100分)

学科成绩考核分书面和现场两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五个学科为书面考试。音、体、美三科为现场考核

1.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五个学科。2.达标指数

县城组

总及格率92%;

总优秀率65%; 总平均分375分;

农村组

总及格率 82%; 总优秀率40%; 总平均分325分; 科学学科除了闭卷考试外,还要考实验操作,在学生必会做的实验中,随机选一项进行测试。思品课的闭卷考试内容包括教材、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等,学生的思品总成绩还要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评价,达标即可。

音、体、美三科,按教育局要求的规定动作,通过抽查进行现场展示。

(二)单项成绩(400分)

把基础的、薄弱的、应加强的部分,设为单项考核,引起重视。1.写字听写

考核汉字书写,在规定的时间内书写一定量的字,评分标准为正确、工整、美观三个等级。听写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词和成语。正确得满分,如果工整、美观,可以酌情加分(+5)。

2.古诗文诵读与阅读量

古诗文诵读包括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还有教育局指定的背诵内容。考核采取闭卷形式,学生在答古诗文诵读的试卷时,不会写的汉字可以注音。

阅读量的考核范围,指定阅读篇目与自选阅读篇目相结合,指定阅读篇目考核必考,自选篇目的考题如果答对可以加分(小学教研室将下发阅读篇目)。还要看学生的阅读笔记。

3.综合实践活动

一般项目一学年要有三项。特色项目可以加分。看活动目标、计划、过程指导、阶段总结、活动终结报告,看成果展示,学生的观察日记、心得体会、资料照片或实物成果等。找师生座谈。

4.数学口算与估算

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口算,口算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口算不仅能提高计算 能力,还可也对学生的思维、心智进行训练。掌握运算方法如用“凑整法”口算、运用“分解法”口算、运用运算律口算等。测试试题上不封顶,按答题多少计算分数。

(三)特色成绩(农村组500分,县城组800分)

设置兴趣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特长。我们的教学下要保底,上不封顶。1.兴趣活动小组的建立

兴趣活动小组的建立,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必须建立的兴趣小组有:数学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英语实践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音、体、美兴趣小组(县城组必有)。

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的开发与设计力求校本课程化。确立兴趣小组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好活动内容、做好活动过程指导、做好阶段和结果检测。

2.考核兴趣活动小组

一看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内容。二看活动记录,即活动过程指导、学生笔记、阶段和结果检测。三是通过测试(数学、书法、写作通过闭卷测试,英语、音体美通过现场展示,科技活动看成果和奖励。)

二、奖励办法

包括综合奖和单项奖。分为县城组和农村组奖励。1.综合奖

获综合奖的前提是学科成绩必须达标,学科成绩不达标视为无奖励。县城组总分前两名获一等奖,奖金1万元;总分排三四名的获二等奖,奖金7千元;总分第五名的获三等奖,奖金5千元。农村组总分前两名获一等奖,奖金1万元;总分排三四五名的获二等奖,奖金7千元;总分排在六七名的获三等奖,奖金5千元。

2.单项奖

单项奖是对“写字听写、古诗文诵读与阅读量、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口算。” 四个单项的奖励,县城组每个单项奖励总分排在前三名的学校,按分数的高低分设一、二、三等奖。农村组每个单项奖励总分排在前五名的学校,总分排在前两名的,按分数高低确定为一、二等奖,余下的为三等奖。一等奖奖金为5千元,二等奖3千元,三等奖2千元。

3.特色奖

篇3: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是考察内部控制是否提供了合理的保证及合理保证的程度。《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 (周行健等, 1995) 认为, 评价是指对价值高低、作用大小进行评判, 也指评价的结论、结果, 多用于人物、是非、功过、作用、作品、品德、行为等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系统本身看,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持续改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息反馈渠道, 其可以对所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与政策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合理判断, 能够进一步认清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由此对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其作用、防止和纠正管理缺陷的功能进行风险评价, 进而针对内部控制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的建议。

(二) 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趋势, 由于该趋势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起着长期的制约作用, 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发现内部控制不合理的地方, 且为了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 企业有动力提高自我控制。二是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 可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内部控制评价可使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各级人员提高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 也使企业整体在实现目标时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四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可以使企业内的相关人员更好地认识风险的本质、风险是如何确认和评估以及企业应对不可预料的风险准备的程度, 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 实现企业目标。

(三) 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每个企业都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 从而依据风险的大小优化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而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 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四) 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 提高审计效率;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 即确定审计的审查方法、抽查重点及审计范围等。此外,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保证审计测试的质量, 在审计测试中, 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都存在抽样误差, 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则抽出样本的代表性就强, 审计结论风险就小;反之, 则抽样测试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会有较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 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必须明确以下问题:内部控制由谁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内容有哪些;如何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客观地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状况。解决上述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把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 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准确定位。笔者拟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等相关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 进而对内部控制评价准确定位。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征求意见稿的内部控制评价

2008年6月28日,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也同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些正式规范和征求意见稿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 评价主体的界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 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之一就是企业本身。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根据内部控制主体分层次设定。出于成本效益考虑, 笔者认为, 不应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可以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配合进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规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这些规定明确了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检查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鉴证。因此, 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包括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的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中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 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 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形成评价结论, 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实际上是企业的自我评价。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实际上规范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是狭义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界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鉴证, 实际上是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这两个征求意见稿给出了两个不同评价主体的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 并不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部内涵, 而对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检查没有相应的规范。

(二) 评价内容的界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界定了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但首先要确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 即要对内部控制的合理保证程度予以评估。而内部控制是否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提供合理保证, 则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适当以及是否有效执行, 这就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评价的主要着眼点, 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规定,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运行”是指事物的循序运转, “执行”是指按照规定的原则、办法办事。从这两个词的词义上来看, 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似乎将“内部控制”置于客观的位置上, 剔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内部控制评价中对人的评价。而且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解释与运行的内涵并不一致,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无论是设计还是执行, 人作为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因此,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评价内容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包含了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主体的素质品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控制缺陷和各控制点责任人的履责情况。《企业内部控制鉴证准则》 (征求意见稿) 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界定为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 使得内部控制鉴证的内涵过于狭窄, 注册会计师虽然受专业水平的限制, 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以外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由于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鉴证要与其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鉴证统一起来, 因此,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鉴证的范围应包含整体的内部控制, 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三) 评价效果的保证

一是评价切入点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建立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来看, 风险评估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评估风险承受度要结合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根据风险承受度的评估结果, 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而无论是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 还是采取控制措施的过程中, 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都是贯穿始终的;同时, 应获取信息的内容与含量、信息如何沟通以及由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等, 这些因素的确定都要结合风险承受度予以确定。因此, 风险是内部控制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因素, 这也就决定了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 评价企业是否应结合内部环境评估风险, 评估的风险承受度及拟采取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合适, 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所获取信息的质与量以及沟通渠道的畅通性能否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控制措施的执行是否由适当的监督主体采取了适当的监督措施保证。相关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的风险导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征求意见稿) 明确列出了对于具体业务和相关制度支持应该关注的主要风险, 并对其内部控制中应当强化的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做出具体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的风险导向, 提出了风险导向原则, 评价时应确定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认定和报告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也强调在内部控制鉴证工作中应重视风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都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但对缺陷按照严重程度的分类规定却不统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根据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 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的严重程度分为缺陷、应关注缺陷和重大缺陷, 实际上一般缺陷和缺陷、重要缺陷和应关注缺陷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 为最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和鉴证意见能够被双方更好地理解, 应统一缺陷的分类规定, 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二是评价结果披露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要求企业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 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内部控制鉴证后, 单独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 可见,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应该以某种形式提供给相关的利益关系人。但是, 征求意见稿中仅仅规定了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注册会计师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结果, 没有规定企业内部如何披露;而且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结果如何披露缺乏相应的规定。

三、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

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包括:企业自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和鉴证以及外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的外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包括了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评价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由评价主体借助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判发挥其管理职能和在审计中的作用。笔者认为,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外部评价主体和内部评价主体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内部控制评价的全员性

从企业内部看, 传统观点认为,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在某种程度上, 内部控制是组织中每个人的责任, 所以每个人的工作说明书中均应有一个明述或暗示的部分说明该责任。企业内的每个人都在运用内部控制制度所涉及的资讯, 或采取一些影响控制的其他行动;对于营运中所产生的问题、违背行为准则或其他政策, 或不法行为的资讯, 个体也均担负向上报告的责任。因此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应亲自参与评估。全员参与可使各责任主体及时了解在其职责范围内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然后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上下均对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认知度, 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认真对待和控制, 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将控制风险的言行贯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行与部门间的业务环节中。在日常工作中, 业务部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将取决于部门以及员工是否能够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严格遵守行为操守规范, 以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是否严格履行职责并与业务部门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监督内部控制运行的同时, 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予以评价, 监督作为评价的基础工作, 为评价提供信息来源。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应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 独立董事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予以监督。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评价结果和资料, 管理层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由独立董事加以复核。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涉及到对各关键评价控制点责任人履责情况的评价, 因此, 企业内的薪酬委员会等部门应予配合。

(二) 内部控制评价的全过程性

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 防范企业运营潜在的风险, 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评价, 也就是要对内部控制实施确立标准、计量结果、分析差异、采取措施等全过程进行全面地检查和评价。COSO报告认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其有效性是该过程在特定时点的状态和情况, 因此, 评估者要分析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在某一时点的效果, 以决定这些制度是否能对已制定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 还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应贯穿于企业日常业务和企业业绩评价中。也就是说, 内部控制评价既要关注某一特定时点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又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某一时期中执行的有效性, 在评价报告所涵盖的期间内, 如果有任何重大缺陷存在的时间较长, 则不应该认为内部控制在该整个时期内有效。

(三)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必须保证评价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 首先了解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 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 然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 最后评价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恰当地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内部控制制度, 还包括了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同时, 评价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四) 评价切入点的一致性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涉及到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体, 二者的评价目的是一致的, 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 二者评价的切入点应该保持一致, 以保证评价的基本思路不会发生偏离, 所有评价主体都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 有助于得出一致的评价结论。

(五) 评价结果的全面披露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 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最终发挥其作用, 需要借助于声誉机制的作用,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促使内部控制的改善。无论内部评价主体还是外部评价主体都应将其评价结果对内对外披露, 其具体披露方式因企业的类型和信息披露主体的不同存在差别, 如表2所示:

注:表2中的“对外披露”是指公开披露, “对内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主体专门向企业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美国Treadway委员会赞助机构所组成之委员会著, 马秀如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民国八十七年六月版。

[2]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 《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征求意见稿) , 财办会[2008]7号。

[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 财办会[2008]7号。

篇4: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广大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以爱与责任,见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也引发了对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小组将研究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布,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

(教育部网站2008年6月26日)

新闻出版总署:第五次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5月20日至21日,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单位的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教育和儿童读物推广等方面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了评审会。从全国279家出版社报来的1171种图书中,专家经过认真审读和充分论证,最终确定推荐图书100种。

为了推动青少年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新闻出版总署从6月中旬开始开展“红色书香活动”,将百种青少年优秀图书送往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9月新学期开学后,还将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起联合举办“呵护心灵成长重建精神家园”活动。宋庆龄基金会将通过向全国募集资金的方式购买图书,新闻出版总署通过全国出版社捐助图书,向重灾区中小学捐助10万册。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

福建:“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启动

福建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福建省教育厅表示,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学校和乡土艺术师资等具体情况,可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开展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送戏或送画进校园演出或展览,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热爱和乡土感情。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把“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优先支持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项目进校园。同时,学校要宣传动员学生主动参加乡土艺术课外兴趣小组,并为文化艺术单位到学校演出或展览提供便利条件。

篇5: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兽药临床试验过程, 保证试验数据完整、准确, 结果可靠,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以下简称“兽药GCP”) 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监督、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

第三条实施临床试验, 应保障试验动物福利、环境安全和人员安全, 对试验动物的安全处置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条实施临床试验, 包括化学药品靶动物生物等效性试验等, 均须按本规范执行。

第五条兽药临床试验中涉及的各个机构、部门和人员的要求, 均须按本规范执行。

第二章兽药临床试验机构与人员

第六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或经法人代表授权, 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明确, 并设置办公室等相应的管理部门, 且具有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

第七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各部门应职能明确, 运转有序, 配备与临床试验相适应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公设施。

第八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功能明确的实验室, 能够满足检测和分析流程要求。

第九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应具有满足临床试验要求的动物试验设施、检测仪器设备、处置动物及产品的设备设施和储藏设施。

第十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应具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以下简称“SOP”) , 包括临床试验实验室部分和动物试验部分, 并符合相关试验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第十一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试验合同的签署, 样品的接收、设盲、揭盲, 报告的编制、印刷, 印章和资料的管理等工作。

第十二条兽药临床试验管理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应为法人代表或经法人代表授权;

(二) 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三) 具有兽药临床试验经验并在本领域工作5年以上;

(四) 熟悉申请人所提供的与临床试验有关的资料与文献;

(五) 有权任命、指定试验项目试验者, 支配、调配各项试验所需的设施设备;

(六) 经过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和兽药GCP培训。

第十三条兽药临床试验项目试验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兽医、药学、生物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二) 兽医、药学、生物等专业高级职称或10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组织或参加过临床试验;

(三) 经过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和兽药GCP培训;

(四) 能够指导和解决兽药临床试验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或问题;

(五) 有权支配参与该项试验的人员和使用该项试验所需的设施设备。

第十四条从事兽药临床试验的技术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兽医、生物、药学、分析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 具有临床试验的经历;

(三) 参加过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和兽药GCP培训;

(四) 具有完整实施生物样品测试经历和实施样品分析的能力;

(五) 熟练操作各项设备设施, 熟练运用有关分析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 熟练处理图谱操作及相关数据;

(六) 熟悉应急处理和紧急救治突发临床事件SOP。

第十五条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发生变更的, 应向农业部兽药GCP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备案;试验者发生变更的, 应向农业部兽药GCP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资格确认。

第三章试验者

第十六条试验者必须详细阅读和了解试验方案的内容, 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第十七条试验者应熟悉受试兽药的性质、作用、有效性及安全性, 发现并掌握与该兽药有关的新信息, 并负责临床试验进行期间试验用兽药的管理。

第十八条试验者必须选择使用满足试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设施进行试验。

第十九条试验者应经过兽药GCP培训, 试验时由具备资质的人员参加, 包括实验室试验和动物试验。试验前应了解有关试验的资料、规定和职责, 以保证符合试验方案和管理要求。

第二十条试验者应确保有足够数量和符合试验方案的试验动物进行临床试验, 负责对临床试验期间试验动物的管理或指导试验点有关人员对临床试验期间试验动物进行管理, 并告知动物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记录对动物的照料及步骤、动物健康的变化, 或明显的环境变化。

第二十一条试验者在临床试验机构以外的其他动物试验场所开展临床试验的, 应征得所在单位的同意, 保证按方案规定负责完成临床试验。

第二十二条试验者应保证将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合法地写入试验记录及报告。

第二十三条试验者应接受申请人派遣的监查员和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 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

第二十四条试验者应及时向申请人通报试验方案的偏离。

第二十五条临床试验进行期间, 试验者应密切观察试验动物不良反应, 发生不良事件时, 应及时向申请人通报,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 应立即终止试验, 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试验动物安全, 并在24小时内报告试验实施所在地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申请人, 并报农业部。

第二十六条临床试验完成后, 试验者必须写出试验报告, 临床试验管理机构负责人签字、注明日期并加盖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公章后送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试验者中止临床试验必须通知申请人, 并阐明理由。

第四章申请人

第二十八条申请人负责申请、组织、检查临床试验, 并提供试验经费。申请人按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向农业部或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递交临床试验的申请。

第二十九条申请人应选定经农业部认定, 具有相应资格的兽药临床试验机构, 保证试验的完成。

第三十条申请人应提供与试验相关的受试兽药的性质、作用、临床前研究总结以及与该兽药有关的新信息。

第三十一条申请人与试验者共同设计临床试验方案, 明确在方案实施、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等方面的职责及分工。签署双方同意的试验方案及合同 (协议) 。

第三十二条申请人应提供具有易于识别、编号正确、质量合格并贴有特殊标签的受试兽药、标准品、对照兽药, 并按试验方案的需要对试验用兽药进行适当包装、保存。申请人应建立试验用兽药的管理制度和记录系统。

第三十三条申请人建立对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 可组织对临床试验的监查以保证质量。

第三十四条申请人应选派合格的监查员。

第三十五条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 申请人应与试验者立即终止试验, 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试验动物的安全, 并在24小时内报告试验实施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并报农业部。同时, 向涉及同一兽药临床试验的其他试验者通报。

第三十六条申请人中止临床试验前, 须通知试验者并报临床试验原批准机构, 说明中止临床试验的理由。

第三十七条试验者不遵从已批准的方案或有关法规进行临床试验时, 申请人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 如情况严重或坚持不改, 则应终止与试验者的合同并向临床试验原批准部门报告。

第五章监查员

第三十八条监查员是申请人与试验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监查员应有兽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 并经过必要的培训, 熟悉兽药管理有关法规、试验用兽药的有关信息、临床试验方案和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

第三十九条监查员督促试验者遵循有关法规, 按标准操作规程和已批准的试验方案进行临床试验, 以保证试验记录与报告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无误。具体内容包括:

(一) 试验前确认试验承担机构是否具有适当的条件, 包括人员配备与培训、实验室设备和运转情况, 确认是否具备各种与试验有关的条件, 是否具备符合条件的试验场所及参与试验人员是否熟悉试验方案等情况;

(二) 试验过程中监查试验者对试验方案的执行情况及试验的进展状况, 确认有足够数量并符合要求的试验动物;

(三) 确认所有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正确完整, 所有试验记录表格或病例报告表填写正确, 并与原始资料一致。所有错误或遗漏的改正或注明经试验者签名并注明日期。确认试验动物的给药方案调整、联合用药、疾病发生、检查遗漏等记录情况;

(四) 确认所有不良事件均记录在案, 严重不良事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报告并记录在案;

(五) 核实试验用兽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供应、贮藏、分发、收回, 并做相应的记录;

(六) 如实记录试验者未进行的试验、未做的检查项目, 以及是否对错误、遗漏作出纠正;

(七) 每次检查后书面报告申请人, 报告应包括检查日期、时间、监查员姓名、发现的问题等。

第六章临床试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

第四十条实施兽药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临床实验前, 必须有完整、充分的临床前研究数据。临床试验应周密考虑试验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临床试验方法必须科学。

第四十一条临床试验用兽药由申请人准备和提供。进行临床试验前, 申请人必须向试验者提供试验兽药的临床前研究总结, 包括配方组成和质量检验报告。

所提供的临床前资料必须符合进行临床试验的要求, 同时还应提供试验兽药已完成和其他地区正在进行与临床试验有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

第四十二条兽药临床试验机构的设施、条件、试验动物应满足安全有效地进行相应临床试验的需要。具备承担相关试验项目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条件, 动物试验设施设备可按试验项目以合同 (协议) 的方式委托有关动物试验场, 动物试验场的变更应向农业部兽药GCP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备案核查。

所有试验人员都应具备承担该项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 并经过培训。

临床试验开始前, 试验者和申请人应就试验方案、试验的监查和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试验中的职责分工等达成书面协议。

第七章试验方案

第四十三条临床试验开始前应制定试验方案, 该方案应由申请人与试验者共同商定, 经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实验动物管理/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签章并注明日期, 加盖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公章并由申请人上报农业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四条临床试验方案应符合有关试验指导原则, 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 试验项目名称;

(二) 试验目的, 试验背景, 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临床试验有关的试验结果、已知对试验动物的可能危害及受试兽药对不同种类及状态的试验动物可能存在的差异;

(三) 申请人的名称和地址, 进行临床试验的场所, 试验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 试验总体设计及类型, 如试验动物的感染方式、对照方法, 随机化分组方法, 设盲水平, 试验单元的选择与依据等;

(五) 试验动物的入选、排除和剔除标准, 选择步骤, 分配方法;

(六) 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或按照相关规定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试验动物数;

(七) 试验用兽药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联合用药的规定, 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与分析方法等;

(九) 试验用兽药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贮藏条件;

(十) 临床观察、登记与记录和保证动物主人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 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 试验评定标准, 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

(十三) 试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识、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 设盲试验中, 试验动物的处理分组编号应作为盲底由申请人和试验者分别保存;

(十四) 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

(十五) 观察的时间、方式和转归;

(十六) 试验用兽药编号的建立和保存, 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七) 统计分析计划,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十八) 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九)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二十) 动物饲养管理与环境条件;

(二十一) 生物安全措施;

(二十二) 试验动物及产品的处置、可食用的条件, 以及后续应用的其他限制;

(二十三) 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二十四) 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十五) 参考文献。

第四十五条临床试验中, 若确有需要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应按规定程序向原批准机关报告变更后的试验方案, 并说明依据和理由。

第八章记录与报告

第四十六条试验记录表格或病例报告表作为临床试验的原始文件, 应完整保存。数据应来自原始文件并与原始文件一致, 试验中的任何观察、检查结果均应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真实地写入病历和试验记录, 不得随意更改。确因填写错误需更正时, 由更正者签名, 注明时间, 并保持原记录清晰可辩。

第四十七条临床试验中各种试验数据均应记录或将原始报告复印件粘贴在试验记录表格或病例报告表上, 在正常范围内的数据也应具体记录。对显著偏离或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以外的数据须加以核实。检测项目必须注明所采用的计量单位。

第四十八条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内容应与试验方案要求一致, 并着重对试验结论进行分析与讨论。包括:

(一) 随机进入各组的实际病例数, 脱落和剔除的病例及其理由;

(二) 不同组间的基线特征比较, 以确定可比性;

(三) 对全部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临床意义分析;

(四) 安全性评价应包括临床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指标合理的统计分析, 对严重不良事件应详细描述和评价;

(五) 综合评价多中心试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并分析各中心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

(六) 对受试兽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风险和受益之间的关系做出简要概述和讨论。

第四十九条临床试验中的资料均须按规定保存及管理。兽药临床试验机构应保存临床试验资料至临床试验终止后5年。申请人应保存临床试验资料至试验兽药被批准上市后5年。

第九章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第五十条数据管理的目的是把试验数据迅速、完整、无误地纳入报告, 所有涉及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步骤均需记录在案, 以便对数据质量及试验实施进行检查。

第五十一条临床试验中试验动物分配必须按试验设计确定的随机分配方案进行, 设盲试验中规定揭盲的条件和执行揭盲的程序, 以及紧急情况下对个别试验动物紧急破盲接受治疗的理由, 应在试验记录表格或病例报告表上说明。

第五十二条临床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达必须采用规范的统计学方法。临床试验方案中需有统计分析计划, 并在正式统计分析前加以确认和细化。若需作中期分析, 应说明理由及操作规程。对结果的评价应将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结果一并考虑。所选用统计分析数据集需加以说明。对于遗漏、未用或多余的资料须加以说明。

第十章试验用兽药的管理

第五十三条临床试验用兽药的制备, 应当符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五十四条申请人负责对临床试验用兽药作适当的包装与标签, 并标明为临床试验专用。如在设盲临床试验中, 受试兽药与对照兽药在外形、气味、包装、标签和其他特征上均应一致。

第五十五条试验用兽药的使用记录应包括数量、装运、接受、分配、剩余兽药的回收与销毁等方面的信息。

第五十六条试验用兽药的使用由试验者负责并设专人管理。试验者必须保证所有试验用兽药仅用于该临床试验的试验动物, 其剂量与用法应遵照试验方案, 剩余试验用兽药退回申请人。上述过程须记录在案。试验者不得把试验用兽药转交与临床试验无关人员。

第五十七条试验用兽药的供给、使用、贮藏及剩余兽药的处理过程应接受相关人员的检查。

第五十八条临床试验用兽药不得转交他人使用或销售。

第十一章试验动物的选择与管理

第五十九条制定试验动物入选、排除和淘汰的原则。

第六十条明确试验动物的来源、数量、标识及动物的质量标准。

第六十一条试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如:温湿度、通风和换气次数、噪声、采光照明、饲养空间、生物安全级别以及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等) 应符合相关的国家 (行业) 标准及动物的生长需求。

第六十二条具备适合试验动物的饲养设备设施, 如笼圈舍、平放养场地、池塘及网箱、水族箱、蜂箱、蚕室等饲养设施。

第六十三条实施与试验动物生活习性相适应并符合相关动物的饲养管理要求。

第六十四条试验结束后, 试验动物及其产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在符合对公众健康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原则的前提下, 可以放回原动物群、销售或返还给畜主;因试验死亡的临床试验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不得作为动物性食品供人消费, 应当作无害化处理;临床试验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供人消费的, 应当提供对人安全的证明。

第十二章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六十五条申请人及试验者均应履行各自职责, 并严格遵循临床试验方案, 采用标准操作规程, 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的实施。

第六十六条临床试验中全部相关观察结果和发现都应加以核实, 在数据处理的每一阶段必须进行质量控制, 以保证数据完整、准确、真实、可靠。

第六十七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申请人可委托人员对临床试验相关活动和文件进行督查, 以评价试验是否遵从相关法规并按试验方案、标准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试验数据记录是否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督查由不直接参与试验的人员执行。

第六十八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可对试验者与申请人在实施试验中各自的任务与执行状况进行检查, 也可对参加临床试验机构有关资料及文件进行核查。

第十三章多中心试验

第六十九条多中心试验是由试验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一个以上试验点或单位进行的临床试验。

第七十条多中心试验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应考虑:

(一) 多中心试验方案由试验者与申请人共同讨论认定后执行;

(二) 在临床试验的开始及中期应组织各试验点参加试验的人员召开会议, 研究讨论试验中相关事宜;

(三) 各中心临床试验样本大小及中心间的分配应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四) 保证在不同中心以相同程序管理试验用兽药, 包括分发和贮藏;

(五) 根据同一试验方案培训该试验的参加人员;

(六) 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方法, 试验中所采用的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方法均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

(七) 数据资料应集中管理与分析, 应建立数据传递、管理、核查与查询程序;

(八) 保证各试验中心试验人员遵从试验方案, 在违背方案时终止其参加试验。

第七十一条多中心试验应当根据参加试验的中心数目和试验的要求建立管理系统。

第十四章附则

第七十二条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临床试验, 在靶动物体进行的兽药系统性研究, 以证实或揭示试验兽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试验兽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确定试验兽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试验方案, 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 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 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条件的文件。

试验者, 组织并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质量负责的临床试验项目负责人。

申请人, 发起临床试验的单位。

监查员, 由申请人选派并对申请人负责, 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 其职责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督查, 指由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检查, 以评价试验的实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否与试验方案、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要求相符。

病例报告表, 按试验方案所规定设计的一种文件, 用以记录试验动物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

试验用兽药, 供临床试验中使用的产品, 包括受试兽药、对照兽药。

对照兽药, 临床试验中用于与受试兽药进行比较的或评价的安慰剂或按标签说明书使用的已批准产品。

不良事件, 临床试验试验动物接受兽药后出现的各种不利的、非预期表现, 但并不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

标准操作规程, 为有效地实施和完成某一临床试验中每项工作所拟定的标准和详细的书面规程。

设盲, 一种设计为让指定的试验人员不知道治疗分配, 以减少潜在偏差的程序。

篇6:北冶镇小学综合及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征求意见稿)

一、行政事业单位规范与企业规范异同

(一) 制定目的异同

企业规范制定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单位规范制定目的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推进廉政建设,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两规范都有四个制定目的, 而且既有微观制定目的, 还有宏观制定目的;既包括短期制定目的, 又包括长期制定目的。从微观角度看, 都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 (或企业) 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宏观角度和长远看, 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同之处是:企业规范的出台, 对企业而言, 还为了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 最终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单位规范的出台还为了切实推进廉政建设。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 掌握着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 内部控制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防火墙, 确保各项活动有章可循, 促进单位人员廉洁从政, 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 制定依据与适用范围异同

两规范制定的共同依据是会计行业的基本法——《会计法》。不同的是, 单位规范的制定依据还有《预算法》, 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 必须按照批准的计划或预算列支, 而《预算法》是规范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监督和预算管理执行的基本法律;而企业规范的制定依据增加了《公司法》、《证券法》两部法律, 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会计的职责, 而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政府监管为促进, 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机制。单位规范适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企业单位, 包括党政工作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而企业规范主要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尤其是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建立与实施。可见行政事业单位既可以遵守单位规范, 也可以遵守企业规范, 尤其是在单位规范还未正式出台之前。

(三) 整体结构异同

企业规范共七章50条, 第一章是总则, 主要阐述企业规范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原则、五要素, 共1291个字, 从第三章到第六章则对五要素 (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进行详细阐述, 第七章是附则。企业规范整体结构简单, 层次清晰, 文字精练, 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性文件。在此基础上, 2010年又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指引, 配套指引是对企业基本规范的具体化和必要补充;2012年出台了第一号企业内部控制解释, 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内控解释”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企业规范相比, 单位规范内容较丰富, 但整体结构不够清晰和完整。单位规范共十一章63条, 第一章的内容和企业规范基本相同, 也是五项, 但字数仅有362个, 而且尽管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 但却没有按照五要素的顺序来展开叙述;第二章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内容杂乱, 不仅提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还提到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业务人员, 还涉及到风险评估要素的部分内容和七种内部控制控制措施, 几乎没有涉及到“内部环境”要素和“信息与沟通”要素;从第三章到第九章是阐述具体的控制活动 (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债务控制、经济合同控制) ;第十章非常突兀地阐述“内部监督”要素, 但标题却是“评价与监督”, 如此安排, 最终导致单位规范变成“企业基本规范+应用指引”的混合体。另外, 单位规范明显带有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痕迹, 不仅规范的整体结构大致相似, 而且提出的内部控制措施基本相同。

(四) 内部控制内涵异同

企业规范第三条规定,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单位规范第三条认为,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两规范都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但还存在不少差异: (1) 企业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其中,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从而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全员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体系;而单位规范用“单位”这种模糊的字眼来阐述, 不利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分解和落实。 (2) 企业规范吸收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以下简称COSO报告) 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以下简称ERM框架) 的要义, 其定位是企业的全面内部控制, 即融合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同时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而单位规范主要定位于经济活动风险的防控, 侧重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中的大部分管理控制, 如组织架构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等内容, 因其与会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强而被排除在单位规范之外。 (3) 企业规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而单位规范强调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来防范风险, 主要强调“控制活动”要素, 对其他四要素的重视不够, 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最新阶段——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 落后于国内企业规范和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规范。

(五) 内部控制目标异同

企业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五个, 分别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单位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四个, 分别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比较发现, 两规范都承认内部控制的合规性、资产安全性、信息真实性、经营 (或公共服务) 有效性四目标。不同的是, 单位规范没有提出发展战略目标, 这种规定一方面借鉴了1999年美国审计总署 (GAO) 修订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的做法, 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所决定的。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 还是在实务操作上,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内部控制目标不宜定得太高, 以免脱离实际。

(六) 遵循原则异同

两规范都认为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四个原则。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企业规范还提出, 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而单位规范无此原则。根本原因在于两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不同。企业规范强调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必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而单位规范提出仅仅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控, 所以无须有此原则。二是单位规范仅仅提出了四原则, 没有进行解释和说明;企业规范提出了五原则, 并在第一章第四条对各原则进行了较详细的解释, 保证了对内部控制原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例如企业规范认为全面性是指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七) 内部控制措施异同

两规范都提出了七个措施, 而且都提出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五个措施。不同之处如下: (1) 部分措施名称不同, 但内容并无实质区别。如企业规范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单位规范的“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都是强调要划分职责权限, 实施分离措施, 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规范的“授权审批控制”和单位规范的“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都是要求要明确内部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企业规范的“财产保护控制”和单位规范的“资产保护控制”, 都是要求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 采取各种措施, 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2) 单位规范提出了业务流程控制措施, 而企业规范没有;企业规范提出了运营分析控制措施, 而单位规范没有,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营有效性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对企业的运营 (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 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必要性。 (3) 部分措施名称相同, 但内容有一定区别。如两规范都提出了预算控制, 但区别有二:一是企业规范根据其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全面性原则, 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控制的范围广;而单位规范的预算控制主要强调对经济活动进行预算约束,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 预算控制的范围较窄。二是企业预算控制环节涉及到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环节要多得多, 不仅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 还包括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环节。 (4) 企业规范明确提出了针对个人的绩效考评控制措施, 并明确其内容包括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员工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而单位规范没有单独提出绩效考评控制措施, 而是将其纳入预算控制措施, 且侧重于对单位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忽略了人是内部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 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 (5) 关于会计系统控制。单位规范在第14条规定, “要求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管理制度, 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与企业规范相比, 单位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措施不够完整、不够具体,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6) 关于信息技术控制。企业规范延续了美国COSO和ERM的基本理念, 将信息技术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要素——信息与沟通, 在企业规范第五章加以阐述, 并且专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进行具体规范;而单位规范在第一章第六条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与沟通”要素的组成部分, 但在第二章第十四条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控制措施纳入了“控制活动”要素, 从而出现了两要素内容的交叉, 与国际惯例不符。而且单位规范仅仅用131个字来描述信息技术控制, 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八) 内部监督要素异同

两规范都提出了“内部监督”要素, 并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其内容;都提出要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形成书面报告;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 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当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并发表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都有穿行测试、实地查验、问卷调查、抽样和比较分析、专题讨论六大方法;两规范都提到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应当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改进方案。两规范的不同之处如下:对于内部监督要素, 财政部门不仅出台了企业基本规范, 而且单独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进行详细阐述;对行政事业单位, 仅仅出台了单位规范, 而且还未正式公布实施, 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而企业已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除上述六大方法外, 还有个别访谈法, 而单位规范没有;企业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单位规范仅仅提到内部控制缺陷, 既没有进行概念鉴定, 也没有对缺陷进行分类;单位规范在第六十一条要求财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还要求审计机关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从而通过外部监查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企业规范规定,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后对外披露或报送相关部门;而单位规范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应当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完善建议

(一) 整合并完善单位规范整体框架

方法有二:一是借鉴企业规范做法, 采用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内控解释的模式。将现行单位规范的名称改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容应简化, 字数应减少, 主要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整体框架;配套指引规范具体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鉴证;对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可采用内部控制解释来进行补充。此模式的优势是形成较完整的、和企业相匹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同时也便于会计人员接受和理解。二是仍采用现行模式, 但要按五要素的顺序来编写单位规范。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内部环境要素, 侧重阐述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单位文化;第三章是风险评估, 在原条款的基础上增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措施;第四章控制活动, 将单位规范中的第三章至第九章纳入即可, 作为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色的章节;第五章是信息与沟通, 将原信息技术条款纳入并补充沟通的内容;第六章将原来的“评价与监督”改为内部监督, 并补充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此模式的优势是单位规范的整体结构更简单, 层次更清晰, 内容更丰富, 更具有可操作性, 但同时会带来单位规范字数和内容的膨胀以及与其他法规的交叉重复。

(二)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责任主体

无论是中外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还是国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 都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控制责任主体。可直接采用樊行健 (2010) 的做法, 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为:由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目标的过程。

(三) 统一两规范中内容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控制措施称谓

由于企业规范出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 建议单位规范和企业规范保持一致, 具体就是把“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改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变“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和单位规范的“授权审批控制”, 变“资产保护控制”为“财产保护控制”, 如此, 既可以避免无谓的歧义, 又有利于会计人员快速接受和掌握。

(四) 重视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很早就意识到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992年的COSO报告、1999年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2004年ERM框架和《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南》都一致认可了内部环境的基础性地位, 认为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我国企业规范也借鉴了美国的做法, 将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首要要素, 并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来进行补充规定。

(五) 确定信息技术的归属, 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单位规范可和企业规范以及美国COSO和ERM做法保持一致, 将信息技术从控制措施中剔除, 单独另起一章或一节对信息技术进行规范。同时, 可借鉴企业规范或美国的做法, 加大对信息技术控制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的散文率性纵笔下一篇:一年级语文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