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2024-04-20

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精选8篇)

篇1: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201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基本程序

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协议,上交协议至各学院。

1、如果户口及档案由单位所在地人才市场代为保管的异地生源,必须上交单位所在地人才市场的接收函,有的是直接在就业协议上加盖人才市场专用章。

2、如果用人单位为省属或有上级单位主管的单位,即用人单位没有单独的人事审批权,必须上交审批表。

3、如果用人单位所在地为上海或北京,非上海或北京生源的毕业生要取得上海单位派遣证,必须上交黄表(绿表)。

4、就业协议上的档案接收单位、地址,必须写明且字迹清晰。

二、各学院将协议及其他就业材料送至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一般情况下,每两周上交一次。

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就业信息输入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并网上派遣。

四、省招就中心打印就业报到证(派遣证),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去南京取回报到证。

1、按照省厅统一安排,第一次集中派遣时间一般在每年3月底或4月初。

2、一般情况下,以后一个月集中派遣一次(原则上为每月月底)。

五、毕业生取回报到证红联,凭报到证到校保卫处户证科将户口迁出学校(每年3月底或4月初的第一次集中派遣和6月份毕业的集中派遣的研究生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系校保卫处户政室统一办理户口关系迁移手续)。

六、报到证白联放入毕业生人事档案整理,按照毕业生所填档案接收地址,邮寄档案。

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原则

学校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就业,同时大力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推荐毕业生优先考虑国家重点单位的需要;优先考虑船舶行业单位的需要;优先考虑国防单位的需要。委托培养及定向培养的毕业生按委托、定向培养合同就业,国防生按培养协议就业。

二、就业有关材料

1、《推荐表》

《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简称《推荐表》)每个毕业生只有一张,由江苏省教育厅统一印发,是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在校各方面综合情况的一种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洽谈的介绍信。

2、《协议书》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协议书》)一式四份,由江苏省教育厅统一印发,在毕业院校领取,毕业生凭《协议书》办理《报到证》。手续完备的《协议书》第一联(白色)交用人单位;第二联(红色)由学生自己保存;第三联(绿色)由学校留存。第四联(蓝色)由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留存。

3、《报到证》

《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省级招生部门认可并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才能持有的有效报到证件。用人单位以《报到证》为依据,接收毕业生,并接转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口迁移手续等。

《报到证》的作用:

(1)、毕业生身份证明

(2)、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

(3)、凭报到证办理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转递和户口迁移手续

报到证一人一份。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报到证由粉红色上联白色下联组成,上联(粉红色)交报到单位,下联(白色)存入学生本人档案。

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这一类毕业生一般是直接回原单位的,就不需要报到证。如果需要报到证的,就按照报毕业生生源的时候上报的定向单位直接派遣。

三、签约

1、毕业生(定向、委培生除外)使用《推荐表》、《协议书》和研究生部培养办(联系人:李峥老师)核准盖章的《成绩单》参加双选。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应仔细阅读各项条款以及了解学校有关签约的各项规定,慎重签订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有独立人事权的用人单位只需在就业协议书

上加盖单位公章;无独立人事权的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加盖公章后,还需填写《备案表》,在《备案表》上加盖用人单位及单位主管部门公章。

3、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毕业生须在十个工作日内将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送交各学院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各保留一份)(若有《备案表》则《备案表》须一并送交)。

4、每位毕业生仅限一份《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须将推荐表送交用人单位保管。若毕业生以非正当手段获取就业推荐表及协议书,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由此所造成的后果,由毕业生本人负责。

5、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毕业生,签约前应主动向用人单位说明;签约后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应主动通知用人单位并解除协议,并将单位出具的书面解约证明送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没有签约的,应将空白就业协议书上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否则,不予办理录取单位的调档手续。

四、派遣

1、毕业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按照就业协议书,列入派遣方案,并办理派遣手续;结业生一经派遣,不得改派。

2、凡不能正式毕业的学生,一律不予派遣,列入下一年毕业生生源;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必须和用人单位解除协议。

3、已签协议的毕业生,本人毕业时,达不到协议所规定的要求,须将本人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后,方可派遣,未将本人情况告知用人单位而造成拒收的,按改派处理。

4、首次集中派遣时间为当年3月底至4月初(原则上是江苏省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允许派遣的时间),以后的每月月底受理派遣遗留问题,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假期不办理)。办好报到证后,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在研究生部网站上公布名单,毕业生须在一个月之内到学校领取报到证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后果自负。

5、未办理派遣的毕业生在两年内可以办理派遣,毕业超过两年的不再办理派遣。

五、违约与改派

1、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签约双方都应维护其严肃性,原则上不得随意解除。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就业协议,须经签约各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违约,都需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2、毕业生违约应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领取《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违约审批表》(《违约审批表》也可到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http://202.195.195.148/下载区下载),经本学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同意后,办理违约手续,并出具用人单位同意解除就业协议的公函。

3、毕业生派遣后,原则上不允许改派,因特殊原因要求改派的,由本人提出书面改派申请,经学院签署意见,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审核同意后,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方可改派。

4、办理改派手续时,毕业生需提供如下材料:

(1)、原报到证;

(2)、原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函;

(3)、与新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

(4)、若需《备案表》则《备案表》须一并提供。

注:若第一次派遣单位为工作单位的,毕业超过1年不再办理改派,且1年内仅能改派一次。

若第一次派遣单位为打回原籍的,毕业超过2年不再办理改派,且2年内仅能改派一次。

5、毕业生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不负责其改派事宜:

(1)、自领取报到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2)、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3)、去部队就业的;

(4)、因思想品质恶劣、道德素质败坏、违法违纪等问题被退回的。

六、其他相关事宜

1、凡符合国家规定,申请出国(境)留学、工作的毕业生,须在出国(境)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出国(境)办理的护照、或者国外、境外的录取通知书、工作证明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需要提供相应的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需上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否则,不予办理录取单位的调档手续。

3、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就业信息网有哪些?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cn

广州人才网:

深圳人才网:.cn

江苏毕业生就业信息网:.cn

江苏科技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jy.just.edu.cn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http://202.195.195.148/(就业信息栏)

4、我校的学校代码是多少?

10289。

5、“四金”是指哪些

答:江苏省四金如下: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金,此外还有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6、《就业协议书》遗失或损坏

若毕业生本人不慎将《就业协议书》损坏,可凭损坏的原件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换取。若遗失则需本人在遗失地的党报上刊登遗失声明,并写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的党委(总支)副书记签署意见后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审核后决定是否补发。

7、毕业生到私营、个体、外企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毕业生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该单位的人事档案关系就应当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在的人才服务机构。经挂靠的人才机构盖章同意接受该毕业生后,证明能够解决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关系的,学校才能为该毕业生办理就业有关手续。

(2)、毕业生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时,建议先问清楚单位是否可以为毕业生解决人事档案问题,如果该单位不为毕业生解决人事档案关系,而毕业生仍愿意选择该单位就业者,建议毕业生与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不签定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可采取以下办法来解决档案户口问题:

a到单位所在地的政府人事部门或人才市场,咨询能否接受。

b找一家可解决户口及档案关系的单位挂靠。

c把户口和档案关系迁回生源所在地的人事部门。

8、毕业生就业后档案、户口转移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应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统一寄(送)到毕业生工作单位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毕业生户口的转移,由学校保卫处到辖区派出所按就业报到证上标明的就业单位地址按规定办理户口迁移。到工作单位报到后,持户口迁移证、报到证、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和工作单位证明到辖区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学校保卫处户政室将于4月初按派遣方案统一办理户口关系迁移手续,凡已列入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持户口迁移证到单位报到并办理落户手续。4月份以后派遣的(除6月份毕业的集中派遣的研究生),毕业生从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领取报到证后,凭报到证到保卫处户政室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由于毕业生本人拖延时间超过落户期限而导致不能落户的责任由毕业生本人承担。毕业生离校后若不慎将户口迁移证遗失,应立即到当地派出所开具未在该地落户的证明,并在当地市级党报上刊登遗失声明,然后到学校保卫处户政室办理补办手续。

9、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户籍关系、档案如何处理

所有毕业生的户籍关系必须在毕业后三个月内由学校迁出至工作单位或异地人才服务中心或生源所在地。落实工作且取得就业报到证的同学凭报到证红联到学校保卫处户证科张老师处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或者未取得报到证的同学可凭学位证、毕业证到上述地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原则上,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同学可根据本人意愿,向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出书面申请将档案保留在学校,保留期限最长为2年,待落实就业单位后,由省教育厅签发《就业报到证》,档案由学校转至工作单位;超过2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其报到证、档案等转至生源所在地。

10、定向(委培)生更换单位

定向(委培)生需要派遣到非原定向(委培)单位,需出具

(1)、原定向(委培)单位主管部门解除定向关系证明;

(2)、与新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

(3)、若需《备案表》则《备案表》须一并提供。

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办理改派手续。

11、《报到证》丢了,补办流程:

(1)、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查询原报到证号;

(2)、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原报到证声明作废的遗失启事(报刊原件需上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需刊登姓名、毕业院校及15位报到证号;

例:×××遗失报到证,××学校,号码***,声明作废。

12、哪些情况跟单位解除关系后可以免除违约责任

答: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升学、入伍或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根据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用人单位不应当收取违约金,但需原单位出具同意解约的书面证明。若双方签约前,对上述情况另有约定,则按协议规定执行或双方协商解决。

13、毕业超过两年的学生如何办理有关证明

报到证自毕业起超过2年的不再补办,但可以办理有关证明。办理流程为:

(1)由毕业学校出具证明,注明毕业生姓名、性别、毕业年限、专业、原派遣单位、原报到证号等内容,加盖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印章;

(2)毕业学生携学校开具的证明到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经核实,注明情况属实,加盖本中心调配章;

14、就业单位若不接受档案、户口怎么办

就业单位若不接受档案、户口,毕业生可有以下两种解决途径:

(1)直接向学校说明打回原籍。毕业生本人提供户口及档案打回原籍的书面申请及就业协议,学校按正常派遣程序进行派遣,提供抬头为原籍的报到证,并将档案打回原籍,学生按户口迁移的一般程序将户口迁回原籍。

(2)将户口、档案放在某人才市场托管(一般为就业单位所在地人才市场)。毕业生本人凭毕业证或协议向托管人才市场申请,取得人才市场接收函后,凭接收函及就业协议交学校,学校按正常派遣程序进行派遣后提供抬头为托管人才市场的报到证,并将档案寄至托管地人才市场。学生按户口迁移的一般程序将户口迁至托管地人才市场。

篇2: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 3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江西电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3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 3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国家电力公司 北京市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苏州供电公司 3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

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4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 4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

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4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江北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5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河南洛阳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5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5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嘉兴电力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5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 5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天津市天津市电力公司 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苏州供电公司 5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南电力设计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6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6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大连电业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6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7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 7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7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7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7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 7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通

信中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8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 8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 8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 8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重庆电力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局 88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89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90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 91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电力勘测设计院 9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9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重庆电力公司超高压局 95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96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科院 97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浙江电力公司 98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绍兴电力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供电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105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供电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厦门电业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109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福建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110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吉林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1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长江勘测设计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11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11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12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光宝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12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12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博兰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2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西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12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河南许昌学院12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供电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3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13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辽宁省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黄石供电公司 13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陕西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 13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二电业局 13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 13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14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14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14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14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七一九所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国资委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149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150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禾望电气有限公司 151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杭州有限公司

152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

153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54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5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

156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天联设计部(广东电力设计院下属

157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58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 159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0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61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63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164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伊顿电气有限公司 165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166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167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云南省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 168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169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70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171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

172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73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4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175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176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 178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17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18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2011年暑期毕业

电机与电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南方电网

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电机与电器男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人才中心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

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湖北省

电力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

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

公司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重庆市重庆市电力公司杨家坪供电局重庆市电

力公司杨家坪供电局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江西省电力公司江西省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广东电网公司

广州供电局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验研究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博士生毕业 公司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统分 女 博士生毕业 统分 重庆市 重庆电力 科学试验研究院 重庆电力科学试 男 博士生毕业 男 统分 教育部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 男 广东省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方电网 博士生毕业 统分

篇3: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关键词:江苏科技大学,龙舟运动,可行性研究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群众性。龙舟运动在民间开展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龙舟运动的起源,是为了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竞渡被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利用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984年体委决定将龙舟运动正式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4年创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舟分会。从此,龙舟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发展开来,成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体育活动。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龙舟运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为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龙舟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由于江苏科技大学地处江苏苏南地区,在气候条件和人文氛围方面具备开展龙舟运动的基础条件,而现阶段江苏科技大学正处于“易地”发展时期,新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际资源,通过开展龙舟运动来丰富江苏科技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加强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品牌发展,将为未来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在苏南甚至是全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界打响名气、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打下一定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通过相关研究,论述了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开展龙舟运动的可行性,期望为相关部门制订政策、立项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科技大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及校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共查阅博士、硕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了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通过对于本校学生的访谈,收集他们对于龙舟运动的了解以及看法。

1.2.4 逻辑分析法

将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形成对本次研究的有效参考。

1.2.5 数理分析法

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龙舟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现状

1984年国家体委把龙舟运动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成立。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参与到当地的龙舟运动中。1988年天津市为纪念引滦入津通水五周年首次举办正式龙舟邀请赛。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参加了这次比赛。2000年,天津举办首届“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在天津工业大学成立。2006年,教育部将龙舟运动新增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并有10所高校获批高水平龙舟运动员的招生资格。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校龙舟运动正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对于高校龙舟运动现状以及发展策略的研究。严华的《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中认为:高校龙舟走竞技化和民族化并重发展之路,积极打造高校龙舟经典赛事,加强宣传力度,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积极发展“小龙舟”运动,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国内文献对于高校龙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徐文杰的《江苏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龙舟运动在江苏省高校尚在起步发展阶段,龙舟队基本状况不错,且教练及科研人员相对较少,从长远来看,科研能力的不足会成为限制龙舟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另一方面,训练场地相对不足,高校大多没有自己的训练场地,需要去外面租借场地。林立的《高校龙舟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中认为高校龙舟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同时需要加强训练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林耀辉在《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中指出:高校龙舟队应积极争取获得当地政府相关的支持,此外高校应该积极建设自己的训练场地,同时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王东礼的《心率监测在龙舟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中显示心率监测在龙舟训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通过分析表明,业余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可以满足龙舟运动的要求,同时表示龙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水平,适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推广。刘显东的《龙舟队运动员技术运用——以宜春学院为例》中指出:高校龙舟运动员的技术提升应从入水角度、划水距离、划手姿势和划桨频率上来进行改进。

2.2 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的水域设施条件

通过查阅江苏科技大学对于新校区建设的各类资料,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有着171000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并且其中有一块较大型的水域,这块水域水深46到50米,长度500余米,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约200米。根据中国龙舟协会制定的龙舟竞赛规则来看,此水域完全符合龙舟比赛的水域要求,非常适合开展龙舟运动。

2.3 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对开展龙舟运动的态度

2.3.1 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对于龙舟课程的看法

如图1所示,非常愿意参加的占40%,一般愿意的占52%,不愿意参加的占8%,说明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对于龙舟运动比较感兴趣,为学校开展龙舟运动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经问卷调查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询问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龙舟运动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先生而开始了龙舟运动,在当代,我们也依然要秉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各个阶层中开始各式各样的龙舟运动。在开展龙舟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到正统的龙舟文化熏陶,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龙舟运动作为一个体育赛事,可以让参与者获得身体上的锻炼,同时也可以培养参与者团结奋进和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2.3.2 学生对龙舟课程授课方式的看法

根据问卷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应该同时开设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和实践分开授课;38%的学生认为应该只开设实践课,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实践中进行授课。这表明学生还是对于龙舟文化、龙舟运动理论具有比较大的兴趣,他们参与到龙舟运动中,不仅仅是为了运动,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龙舟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活动。

2.3.3 学生认为开展龙舟运动对自己的影响

如图2所示,认为龙舟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的有32人/次,认为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的有72人/次,认为可以增进同学友谊的有88人/次,认为可以提升交际能力的有48人/次,认为可以加强民族荣誉感的有60人/次。学生普遍认同龙舟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团结、更加和谐的集体。不仅是江苏科技大学龙舟运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其他集体活动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同学们认为在校内开展龙舟运动可以很大程度地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以变得更加深厚,所以多和朋友参加一些团队协作类型的体育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朋友之间的友谊。除此之外,同学们觉得龙舟运动可以加强自身民族荣誉感,在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历史,也可以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3.4 学生认为开展龙舟运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如图3所示,认为可以营造校园体育氛围的占16%,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竞技精神的占34%,认为可以推广学校体育教育的占20%,认为可以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的占30%。结果显示。培养学生竞技精神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这说明了学生们愿意接受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体育运动是最可以带动他人的,当你全身性投入其中时,你身边的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和你一起参与进来,这样就可以在学校内形成更加浓郁的体育氛围。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体会体育竞技所带给自身的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的,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到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中,从而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就会更加简便易行,如期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2.3.5 学生对室外龙舟运动环境的看法

如图4所示,师资力量有26人/次,水域安全有64人/次,设备齐全有38人/次,环境气候有48人/次,团队氛围有40人/次,个人锻炼有84人/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还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其次学生们更加看重运动水域的安全以及运动设备的齐全,而这也是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龙舟运动的首要关注点。

体育运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身体,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体育运动所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参加体育运动会无形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所以在整个前期筹备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尽可能地降低运动带来的意外风险,避免水上事故的发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当代中国,龙舟运动这一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正在规范化、技术化、制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中国大学生龙舟协会的引导下,各个高校的龙舟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这一团体中,为我国高校龙舟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2)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具有优越的水域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开展龙舟运动。(3)龙舟运动在江苏科技大学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可是学生们对于龙舟运动的了解普遍不够,只是通过电视转播观看过一些比赛,并没有真正的接触到龙舟运动。(4)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到龙舟运动中来,愿意在龙舟运动中对自己进行锻炼,同时参加龙舟运动也具有增强团队合作、增进同学友谊、提升交际能力、加强民族荣誉感等意义,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5)对于参加龙舟课程的方式,学生们更加趋向于同时开设理论课和实践课,并且学生对于龙舟运动的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也有着浓厚兴趣。(6)在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开展龙舟运动具有可行性。

3.2 建议

篇4: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理论价值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解读“考证热”提供了思想资源。资本是一种通过实践、以物质化、身体化形式存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可分为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文化资本通过积累模塑成个人的整体文化习惯而成为进入现代社会分层秩序的一个重要砝码。文化资本又具体分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制度性的规定(如学历认定、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摆脱了资本拥有者的个体生物性限制,赋予其具有合法保障的非个体性价值,更具有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并给予行动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体制上的承认,还能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某种转换率,由此确立其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价值,获得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保障。为此,现代人抛弃了个体性的独特成才方式而争相获得官方认可的文化资本,除了竞相获取高等教育文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颁发的形形色色的证书也成为人们为了赢得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本”而不得不被迫接受的社会权力话语。文化资本的体制化使文化资格拥有者间的相互比较成为可能,而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策略又导致稀缺优质教育资源被近乎疯狂地争抢;规格统一的人才批量生产又日益巩固着这种公认的体制化权力话语。在文凭略呈贬值趋势的今天,证书成为了新的标榜个体价值的符号、新的个体文化资本价值的合法屏障。

(2)实践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后,出现了一大批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因此,许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用人单位认为通过“考证”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其次,它促进了有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此外,它还推动了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变得越来越务实,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一张文凭,多张证书”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导向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现在每年都有六,七百万左右的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难有缓解。有调查表明,在未来几年这种状况还呈增长的态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校扩招后的毕业高峰来临、“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以及最近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的实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感。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证书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那些具有学历证书又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很自然地就有更大的胜算机率。为了毕业后谋求到一份好职业,大学生们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纷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过热的问题,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社会资源不会被浪费,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使学生成为不仅精于本专业、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考证是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自发做出的一种适用性选择,这种现象有弊有利。“考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其开发自身潜能。大学生“考证”行为,是一个有选择地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大大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情况出发,找到适合的道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指出根据社会冲突论的观点,这种状况并非与经济需求有关,而是与人们竞争权力、财富和声望有关;迫使人们不断提高学历层次、证书级别。而它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专业化职业本身要求新成员必须符合很高条件,作为保卫自己利益的手段:二是受教育者也希望文凭、证书能够使自己在竞争市场上更加有利。斯沃茨(2004)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表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统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足,在培养和输出学生时产生“离市场较远”等问题。

(2)国内有关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伟豪(2004)的《探析高校考证族》,主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考证族”的日常行为、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由“考证”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运用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研究“考证族”参加考证的原因和目的。进而分析了“考证族”复杂的心态和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肖河水(2008)的《浅析大学生烤证热》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入手,主要旨在分析考证的原因及其利弊关系,最后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宋红岩和王克(2003)在《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分析了大学生热衷各类证书的现象,同时还有一些报刊、网络对此进行了相当多的报道,散见于各种媒体之中。

二、“考证热”的主要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现象。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愈演愈烈.考证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一项对2008年某城市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考证”率已经达到68.7%,而暂时没考证的大学生中有“考证”打算的更是达至76.23%,那些铁了心坚决不“考证”的大学生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后,出现了一大批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实力的要求随社会发展而变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许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高校大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同时,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以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考证无疑为大学生群体中的这一现象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已经有多项职业资格证。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考证的种类也就会越来越多。

三、“考证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本团队主要发现了“考证热”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自身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目前大学生面临最难就业季,每一年不断增高的就业人数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占得先机,必须有超越其他人的特长,这就产生了考证一族。证书有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考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就业层次,扩大就业范围。而职业资格证成为大家热衷的目标,究其本身而言,学生本身对于考证的意愿不高,但在就业市场面前,不得不改变原先的想法,为考证而考证,忽视其他个人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接收和个人职业的自由发展。

从主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不加强内在修养,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亦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内功没有修炼好,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在面对“双向选择”以及“持证上岗”制度的时候,只好盲目地跟风,不得不用考证的形式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便增加就业的砝码。

高校问题:目前,由于一系列政策为推手,许多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急功近利。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单纯的“就业知识”灌输,就业指导讲座成为应景式的“求职技巧”的“比拼”。仅仅盯着近期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只能为大学生奉上“求职快餐”,而无法解决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问题。

在培养目标方面,我国不同类别的高校都有着浓厚的“文凭唯上”的观念,一味追求升格,升级。其结果是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改和职业学院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特色,培养目标也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

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所谓就业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甚至有些高校强制学生去考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证书。相对于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高校缺乏灵活变动性,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

社会问题:许多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被提的越来越高,门槛难进,学生只能考更多的证来应付工作部门的需要。实际上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招聘时侧重认“证”,在工作中又重能力,这反映出用人单位择才方法缺乏科学性。其次劳动供求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不完善,创业市场的政策支持不完备,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劳动力质量不高。同时,政府的就业政策也不够完善,就业渠道比较窄。

四、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本身

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为自己的专业需要和就业前景去考证,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盲目跟风采取“四处撒网”式考证法。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弄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专业书才是适合自己的。其次,在考证的同时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让证书和自身能力成正比。要认识到能力与职业证书之间的区别,理性对待“考证热”现象。最后,大学生应该及早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定位和规划,有针对地考取一些职业证书,不管是在专业内考证还是跨专业考证,都要与自己未来发展相结合,不要随波逐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

高等教育对于专业设置的论证、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招生人数的设定等等都要有科学的论断。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跳出传统观念的窠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高科技领域。高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知识讲座,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勇气和能力,提升大学生承受创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前培训。高校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寒暑假时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或老少变穷地区,体察民情,为民服务;最后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指导学生在就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更好的择业和发展。

(三)社会

对于企业而言,考证固然重要,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但是证书并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企业未来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篇5: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的相关信息

14年开始,全国统一研究生收费,学费不高于8000每年。有相应的奖助学金。

篇6: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及名称参考书901船舶原理《船舶原理》版静力学、阻力与推进部分,盛振帮编,上海交大出版社。902船舶力学《船舶结构力学》1991版,陈铁云编,上海交大出版社。《流体力学》版,张亮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903力学综合《理论力学》第七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编,高教出版社;《材料力学》第五版,刘鸿文编,高教出版社。904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陈佩清编,清华大学出版社。905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编,高教出版社906轮机综合《传热学》2006第四版,杨世铭编,高教出版社。《测试技术基础》版,韩峰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材料力学简明教程》2006版,景荣春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一版,王惠中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2001版,王益群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机械设计(第四版)》,邱宣怀编,高教出版社。907测试技术基础《测试技术基础》2002版,韩峰编,机械工业出版社。908机电控制工程《控制工程基础》2009版,王积伟等编,高教大学出版社。909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版,孙恒编,高教出版社;《机械原理》2003版,郑文炜编,高教出版社。910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05版,于骏一编,机械工业出版社。911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模拟及数字部分,2006第五版,康华光编,高教出版社。912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机与拖动基础》2007第四版(上下),顾绳谷编,机械工业出版社。913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2007版,李道根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914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2006第四版,王珊等编,高教出版社。915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导论》2008第五版,张海藩编,清华大学出版社。91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2006版,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917管理统计《应用统计学》2008第二版,施金龙编,南京大学出版社。918管理学《管理学》2008第九版,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19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03版,顾海良编,高教出版社。920材料加工原理《材料加工原理》第二版,蒋成禹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921大学化学《大学化学》(上下册)版,傅献彩编,高教出版社。922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1999第二版,金日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923冶金学《现代冶金学》2005版,朱苗勇编,冶金工业出版社。924土木工程综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008第四版,东大、天大、同济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结构动力学》2007第一版,马乐为编,科学出版社。《土力学与基础工程》2002第二版,赵明华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抗震工程学》第一版,沈聚敏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钢结构基本原理》2005第二版,沈祖炎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2007第三版,孙家齐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925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反应工程》2003版,梁斌编,科学出版社。926有机化学《有机化学》2008第三版,胡宏纹编,高教出版社。927物理化学《物理化学》2009第五版,王正烈编,高教出版社。928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2009版,杨秀平编,高教出版社。929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2006版,赵亚华编,科学出版社。930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2004第二版,周云龙编,高教出版社。931电磁学《电磁学》第二版,贾起民编,高教出版社。932写作与翻译不指定参考书。933工程管理综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编,2005复旦大学出版社;《工程合同管理(第二版)》成虎编,2011中国建工出版社;《土木工程施工》郭正兴编,2007东南大学出版社;《工程造价管理》郭婧娟编,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934化工原理《化工原理》2009第三版,谭天恩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7: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为满足广大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精神,我校2007年将在材料工程领域招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现将有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工程硕士学位的性质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精神,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的工程领域

1、材料加工工程

2、金属材料工程

3、高分子材料工程

4、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5、其他与材料工程相近或相关领域

三、报考的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良好;

2、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 学的教师;

3、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2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2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经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

4、工作业绩突出。

(注:年限的计算均截止2007年8月31日)

四、入学考试科目与辅导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简称“GCT-ME”)。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所工程硕士培养学校报考。各工程硕士培养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GCT-ME”合格分数线。

考生的“GCT-ME”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GCT-ME”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ME”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GCT-ME” 命题依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GCT-ME”的命题及阅卷工作。

全国联考时间为2007年10月28日

第二阶段:考生持本人的“GCT-ME”合格成绩单,到我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综合测试。综合测试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考试工作须于2007年12月31日前全部结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为帮助考生提高应试能力,我校届时将举办相关科目应考辅导班,具体事宜另行

通知。

五、报名方式及时间

1、报考者提交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经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审核同意后领取《2007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资格审查表》(以下简称《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下载地址:

篇8:江苏科技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自由体育活动,因素,建议

0 引言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 研究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走向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综合相关资料的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有关学者仅从物质、制度两方面分析了对大学生自由活动的影响程度, 本文认为此种考虑缺乏一定的全面性, 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多方面因素。因此, 根据课题研究前的走访调查, 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除去物质、制度因素, 本文又将时间因素、偶然因素及个人选择因素纳入问卷调查中。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 (张家港) 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分别抽取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4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检索

通过网络、图书馆、请教老师等途径查阅相关文档, 着重查阅2010年以后的有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期刊、专著等方面的资料, 为本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 采用网络微博问卷的形式, 对400名同学进行调查, 大一至大四各100人。最终网络答卷共收回354份, 收回率为88.5%;经检验, 确定有效问卷为326份, 有效率为81.5%。

1.2.3 数理统计

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现调查结果, 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 运用EXCEL和SPSS 11.0以及有关体育统计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理论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1.2.4 演绎推理

根据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 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分析大学生自由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参考建议。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时间因素

由表1可以看出, 本校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加自主体育锻炼的活动, 平均每周锻炼3小时以上的学生很少, 其中女生运动时间又明显低于男生。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很低。通过走访调查, 笔者了解到很多同学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但总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缺少运动时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需要创造相应的校园体育氛围和环境, 缩小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2.2 个人选择因素

2.2.1 体育运动项目

由图1可知, 跑步所占的比例最高为17.25%, 这是由于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 大部分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此项体育运动。对于球类项目, 男生参与的积极性较强, 由于本校是理工类院校, 男生相对较多, 所以此运动项目选择人数也较多。另外大部分场地免费进行体育锻炼的开放时间短暂, 从而限制了学生参与自由体育运动。这反映出大学生体育运动方式总体趋向多元化, 目前学校提供的场地及开设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2.2.2 体育运动动机

由表2及图2分析可知, 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呈多样化发展, 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调节紧张学习情绪, 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 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调节紧张的学习情绪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巨大, 从而把自由体育运动作为调节情绪的一种形式, 说明大学生参加自由体育运动与自身需要密切相关。

2.3 物质因素

教学资源的有限导致很多同学无法充分参与自身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学校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免费开放场地, 但仍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从图3中可以看出, 有22%人对本校的场地满意, 有68%的人认为场地费太高, 仅有10%的人认为比较低, 还有人认为在学校里运动场地理应不收费, 学费应当包括场地费。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自由体育运动受到场地费用的一定影响, 过高的场地费导致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无法参与到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 这样有失教育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4 偶然因素

在参加自由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笔者考虑到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天气状况、考试周、个人情绪等对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影响, 经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放弃锻炼, 仅有17%的同学仍然抽出时间坚持锻炼。这反映出大学生对待自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说明学校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使其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2.5 制度因素

本校作为一所普通二本院校,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考研, 养成了校园良好学习氛围, 无形中促成了“重文轻体”观念, 因此大多数学生宁愿在学习上多花时间, 也不愿抽出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上述数据说明本校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仍存在欠缺, 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大学生参与自由体育活动的体育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是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之间还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学生认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但受个人的惰性、学习上的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极少参与自由体育活动。

(2) 大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呈现单一性, 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与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存在明显的差异。田径作为一项最简单的运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用于体育项目的经费支出明显不足, 导致学生的选择单一。

(3) 大学生参与自由体育活动的时间较短, 多数学生1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少于1小时, 不能达到运动量要求。

(4) 大学生参与自由体育项目的动机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异, 参与体育活动更具有目的性, 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2 建议

(1) 改革观念,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意识, 减轻学校体育经费负担。少数大学生倾向“享乐主义”观念, 宁愿将生活费用于购买零食、衣服, 不愿将其用于体育消费。对这一部分学生要积极引导, 使他们意识到购买体育器材用于锻炼身体, 才是比较正确的消费行为, 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

(2) 学校应加强组织管理工作。①增放免费运动场地, 比如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等, 同时应该多增设一些新场地, 比如轮滑场、游泳馆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②运动场地费用应该尽量下调或取消, 使其适应大多数同学的消费水准, 真正提高场馆的利用率。③延长运动场地的开放时间, 可以在周六周日开放场地并安排专人监督, 周末学生时间相对宽裕, 开放运动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运动。

(3) 调整自我状态, 充分应对各种偶然情况。参与自由体育运动贵在坚持, 因此, 当一些偶然状况发生时, 应及时调整计划, 尽量保持体育锻炼的连续性, 比如由室外活动转动室内活动, 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 发挥大学体育老师的作用。加强大学生自由体育活动的指导, 使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这样既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专业性, 又能降低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

(5) 拓宽体育经费来源为学生参与自由体育运动提供保障。学校在鼓励创建单项体育协会同时, 可以收取少量会费以购买器械, 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的来源, 又解决了学生缺乏运动器材的苦恼, 从而使更多学生能够参与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6)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目前,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独自锻炼、与同伴一起、由学校统一组织、根据个人爱好参加各种体育协会等, 其中独自锻炼与同伴一起占了很大比例, 说明校园仍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加强体育赛事推动式引导, 比如多举办一些带有奖励性质的趣味比赛如跳绳、健美操、篮球、足球, 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华.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2) .

[2]杨国红, 陈莉.新时期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3 (16) .

[3]高翔, 李绍银.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以西昌学院为例[J].教育与职业, 2012 (4) .

[4]孙德荣, 刘立军, 何小珍.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锻炼承诺和锻炼坚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

[5]蒋宁, 周家金.当前大学生体育活动走向对体制健康影响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10 (1) .

[6]徐纪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参与倾向性、动机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2) .

[7]殷瑞, 王仕君.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归因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

[8]黄金丽.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 2009 (11.) [9]李敏卿.“三自主”体育教学的时间与思考[J].体育学刊, 2008 (15) .

[10]张宏成, 王政.王红福.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

上一篇:邓桂香新教师培训心得下一篇:财务实习情况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