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2024-04-12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通用8篇)

篇1: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分层走班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学期间上课方式的一种下放体验,在高中阶段实行分层走班制需要把大学的灵活性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控,而不仅仅是照猫画虎的生搬硬套,在高中实施中有一定的风险和机遇。下面就是对我校所进行的高三分层走班制实践的分析和探索。

一、分层走班在我校高三年级实施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素质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我校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走班制”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分层走班制”是对“分层次教学”的完善和提升的,同一班级里仅仅进行分层次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多层次需求,这对教育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对学生来说也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人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一定的共性的。如何合理的缩小差异性发挥共性的优势,发扬团队作战精神,达到教育最优化,这是分成走班制的优势所在。

分层走班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走班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在各学科分成多个层次,根据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适应认识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走班制在我校具体的实施细则。

1、行政班级划分:按高二原有行政班级划分为19个班,原有班主任担任行政班级负责人,对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管理,早中午自习在原所在班级上课。

2、分层班级划分:各科分层,全年级统一安排课表,也就是说相应文理分科,文科生每个人的课表是完全一样的,理科生亦是。

3、阶段性考试后微调:每月进行阶段性考试,对于“限线生(在分层线上线下波动的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次调整前,如果学生自愿调整层次需要提出申请,结合成绩、行政班级班主任和分层班级任课教师意见综合考虑进行调整,杜绝频繁调整,造成学生很大的波动,影响其发展,每人每学期只有2次机会。

三、分层走班制的基本实施程序

1、教学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高三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四、分层走班制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下来,学进去。”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五、分层走班制在我校进行了一个月后夭折的原因分析。

一开始没有做好学生以及家长的动员工作,学生在分层走班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自由散漫,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时间。最关键的问题是分层走班制选取的班级有待考量,高三作为高考前最重要的一年,不应该作为实验对象,分层走班缺乏学生对学习上的紧张和压力,不适合高三年级操作实施。

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总之,分层走班制的思路是正确的,实施是大胆的,虽然结果不太乐观,但是这正是我校对传统旧的教育模式的挑战,是对新素质教育改革的伟大践行。这种方式是为我们学生的“私人定制”,使他们的的学习教育更加丰富个性,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虽然在短期内失败了,但是我们将探索完善分层走班制,使其更好的为教师减负为学生服务。

篇2: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校情。“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汲取先进的办学思想”,柴校长说,“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县局更具体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做到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然改变全年级几百名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一样练习’的做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路,根据我校潜能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到我校面临的中招升入省、市示范类高中学生数的压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开始酝酿试行一种学生可以挑老师上课,也可以自愿换到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走班制”,目前“走班”的科目仅限为九年级的“数学、英语”两科。

一、在九年级六个教学班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逐个征求学生和班主任、教师、部分学生家长的意见,校班子成员又反复商讨,在征得教研室李建华主任和李修金老师的肯定后,于09年秋期中考试后开始实施。

二、具体做法:

1、根据学生数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品质,由学生和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客观合理地将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九一、九二结合,九三、九四结合,九五、九六结合,A层生即所畏的“潜能生”,B层生即成绩较好的学生,A层生分别在九二、九四、九六班学习,B层生分别在九一、九三、九五班学习。

2、在教师编班上,九一、九二数学由张朋群、刘波老师共同授课,英语由朱姬玉老师授课,九三、九四数学由程红彦老师、马晓阳老师授课,英语由刘海燕老师授课,九五、九六数学由张俊斌和杨益红老师授课,英语由王旭老师授课。

3、在考评教师的教学成绩时,A、B两个班的捆绑成绩即为这两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

4、“班主任组合制”——保证“走班制”不走偏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除英语、数学实行流动上课的形式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原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以保证不使学生失控。两个班分为一组,各班仍有原班主任担任,并分别为另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即九一班主任又是九二副班主任,九二班主任是九一的副班主任、班主任每节课都必须坐班。

5、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

(1)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明确要求

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从原班主任那了解情况都确立了两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班内秩序、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班主任,以便共同管理,确保教学班正常教学秩序。

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每班确立1名课代表,1名课堂学习记录员,主要帮助教师收交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学习记录。(2)明确作业检查制度

学校对九年级数学、英语作业一周一检查,任课教师对学生作业一天一批改。

(3)明确施教分层

潜能生(即A层生)采取“低起点、补台阶、小步走、多鼓励”,在施教方式上必须开展并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的五清活动,即课堂内容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检测内容是原题,课堂作业是原题,课后检测是原题,一周一抽考;对学有余力的B层生“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采取“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策略进行教学,真正让潜能生吃得了、优等生吃得饱。

A、B两个层次学生一个月后根据考评结果,征求学生意见情况下适当流动,以促学生更好的发展。(4)明确评价分层

我们参照目标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命题的形式,努力突出和强化其激励作用。我们分A、B两层不同的试题,其中A层生以考核课本例题、习题为主,考前适当划定考试范围,且根据情况做必要辅导。B层生可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出题。

(5)每周要组织一次集中研讨,让教师相互交流心得,探讨走班制的班级管理策略和学科教学得失,确保班级管理高效有序。

(6)学校领导每人包一个班级,参与该班教师的备课、听课和学生管理的指导和督导。

三、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我校九年级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体会

一、学生分层

学校选择了两个“快班”和两个“慢班”的学生,在认真调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几次数学考试的成绩,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因素,把学生分成了A、B两个层次。B层为优秀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他们学习基础比较扎实,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其余的学生全部在A层, 把他们均分在三个平行班:A1班、A2班、A3班。学生原来所在班级被称为“行政班”,分层走班后的班级被称为“教学班”,各数学老师为教学班班主任,专业实行分层走班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生分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分层

1.备课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我们4个教学班的老师,每周都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对A、B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

例如教学目标可分为这样两个层次:对A层学生,要求应达到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以会考为目标,立足课本知识,注重实效。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B层学生,要求则应达到大纲中的较高要求。以高考为目标,在A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 堂 分 层

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精心挑选的训练内容、严格设置的分层练习就派上了用场。在课堂的前15~20分钟时间内,面向全体学生,我们使用“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重点解决全班学生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对A层学生而言,他们在这短时间内接受知识有一定困难,我们就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阅读教材、完成例题。老师通过辅导,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再讲解指导,使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达到基本要求;而B层学生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掌握新课内容, 我们就对他们在新知的运用能力上提了较高的要求。同样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我们设置的分层练习。老师在其间进行指导,若有疑难,也可进行个别指导。下课前的8~10分钟,对所做练习进行讲解及小结,突出培养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情况设置了“全体”、“提优”、“补差”三条线索。在课堂容量上,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也有所区别。

3.作 业 分 层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我们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了分层。我们将作业的题型分为三类:基础题、选做题、思考题。一般来讲,A层学生的练习以基础题为主,以能够独立完成为目标;而B层学生则以选做题为主,当然基础题也要求他们快速解决,还要加上一定量的思考题。我们的作业数量一般为3—4题, 难度设定在不抄袭的前提下各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使他们不断得到进步。

三、检测分层

在数学测试中,我们的试题采取“120”(80+20+20)分制。其中基础题80分、中等题20分、选做题20分。A层学生做完了基础题即得100分,若是可以完成中等题题量的一半,就可记为120分 ;B层学生则要完成基础题和中等题才可得100分 , 若是再完成选做题题量的一半,也可记为120分。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主,注重课本,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既能够按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测试卷,又有努力提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达标中取得好成绩,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篇4: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利与弊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需求;学习成绩

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层的方式作为教学依据,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而且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分层教学也会给其带来更多学习上的压力。因此,分层走班教学是利弊并存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认清其教学实质,进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给予教学方式上的选择建议。下面,我主要探讨一下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的利与弊,希望能为分层走班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利

1.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分层走班教学是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进行班级划分,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学习成绩最好的班级,B层次则处于中端,C层次是学习水平最差的班级。通过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没有进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前,每个班级都会存在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学生,这也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困难,老师无法依据班上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符合每位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只能按照班上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来说都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以“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此项内容时,老师的教学会存在些许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来说,要掌握几何法和代数法等不同的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对于B层学生来说,如果太多的判定方法在一时之间难以掌握,可以先在学习初期掌握一种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对于C层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通过圆心与直线的距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不急于让学生将较复杂的方法学会,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2.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对于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来说,洞察力是其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老师需要对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洞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决策。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老师更易于对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刻洞察,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处在一个区间范围内,老师很容易将各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掌握,这有利于老师成为一名研究者,即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研究,继而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大体相同,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更容易使更多学生得到满足。以C班学生为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数学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度较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得到的课堂反应也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生对于老师课堂讲述的反馈也不会被湮没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相反的反馈声中。所以,老师在经历过几次课堂教学之后,就能准确掌握这个层次的学生适合怎样的教学进程。比如,在学习“空间集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老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空间想象力也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便于老师快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准确测定,以便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掌握讲课的难易程度。

3.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讲课进程也就更加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将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理解吸收,而在之前没有进行分层时,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都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老师不可能会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只能按照班上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太多自己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则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实行分层教学之后,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都是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弊

1.榜样的缺失

进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后,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榜样的缺失,尤其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进入的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都和自己不相上下,学生找不到一个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当作参考的榜样,在课下时间也不能找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己进行辅导,长此以往,学生在自己班级的数学成绩可能名列前茅,但是与其他层次的学生相比可能还处于较低水平,只是学生缺少参考榜样,便难以知晓自己与榜样的差距,这样会使一部分学生安于现状,止步于当下,没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进取心。

2.学习压力增大

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虽然班上的所有学生都被分到了最高层次的班级,但是班级内部还是会对学习能力进行重新划分,仍会有学生处在班级的中下游。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班级层次较高会成为其压力的来源。因为这种班级的学习氛围较浓,而且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学校中是处在前面的,那么处在班级中游和下游的学生便会更加努力向着学习成绩上游的学生追赶,但是却很难实现超越,自身无法进一步提升,那么便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较大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3.C层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

在进行学生分层的那一刻,或许C层的学生便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这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这些学生原本的数学学习能力就较差,落后于其他同学,在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追赶时,却被告知今后将与其他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数学,这会让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也會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加不自信,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心态摆正,那么这种分层的教学方式便会使得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变得更差,甚至还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由原本的努力追赶变成了“破罐子破摔”,再无努力之意,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能够营造更加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教学氛围,但是,从学生的心理来看,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较多的弊端,不仅会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增添更多的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样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可能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笔者看来,分层教学还需要谨慎行之,老师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式真正符合学生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军海.综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6).

[2]刘颖.如何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3(22).

[3]赵秀芬.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4.

篇5: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一、走班分层教学的提出

学校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 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根据学生差异, 采取分层教学, 尝试在初中数学、英语学科中采取“走班模式”, 就是不打散学生的行政班级, 保持任课教师不变, 只在上数学、英语课时, 实施两个行政班之间的AB分层教学, 这种小范围的分层, 因为没有改变学生的行政班级和任课教师, 最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 这样可以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 在A班重基础的同时加强拓展延伸, 满足优秀生, 在B班以基础为主, 反复巩固, 照顾学困生。达到正视学生的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走班分层教学的探索

1. 分班前的准备, 理顺教师情绪。

学校在试点年级刚进入初一时, 就组织年级全体教师学习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模式, 让老师们讨论和思考, 什么时间开始分层教学, 如何分层, 教学实施中的具体办法等。因为实施走班式的分层教学, 同一学科教师每天上课要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两个班级, 虽然是同一节教学内容, 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教法和难度必然不同, 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两个行政班之间的重复, 必然加大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难度,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工作量更大, 而教师才是教改的关键。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实施这种从下到上的, 从上到下的磨合, 每一次讨论时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都与老师们一起, 倾听并解疑, 让教师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是反对意见, 让不同的意见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统一, 最终达到一致。理顺家长情绪。学校考虑到实施AB分层, 分到A班的学生家长不会有意见, 但分到B班的学生家长会有意见。初一之后学生的两级分化已经出现, 学校把分班的时间确定在初二, 要求各班主任先在班级摸底, 会分在B班的学生家长中, 意见最大的可能是那几个, 班主任先做好这些学生家长的工作, 以免分层教学刚实施就遇到来自家长的阻挠。对于班主任做工作中有难度的家长, 交给学校, 由学校领导来做。然后召开家长委员会, 告知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 先听取他们的想法, 做必要的解释, 让家长委员会在家长中起宣传和引导的作用。最后召开全体家长会, 向家长说明, 走班教学不是分快慢班, 只是分层教学的一种方式, 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并且向家长承诺四不变:教材不变, 班级不变, 教师不变, 进度不变, 从而打消家长的顾虑。

2. AB分层。

学校认为,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 有层次, 不明显, 而且变化快, 还不宜分层教学。因此, 学校在学生初一结束升入初二之前, 根据学生初一期末考试的语数外三科成绩, 将语数外是同样教师任教的两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 A班是成绩好的学生, 从管理的角度, 这部分学生分多一些, 占到60%, B班是成绩低的学生, 人数少一些, 有利于班级课堂纪律的保证和教师对B班学生的关注度。在分班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在自愿的基础上做调整, 形成数学和英语的AB班。学校在排课表时, 同一节课要把数学和英语课排在一起, 两个行政班, 课表一个班数学, 另一个班一定是英语, 学生按正常课表上课, 遇到数学、英语课时, 自然分成AB两个层次, 进两个行政班, A班如果上数学, B班必然是英语。每学期终结综合评价后调整一次, 实行动态管理。这种上课, 不影响其他班级和课程, 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是分层教学中影响面最小的。

3. 实施教学, 因材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 同一个课时, 有两份教案, 或是一份教案, 注明在不同班级的不同教法, 为了能让教师尽快适应, 学校规定了集体备课, 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 针对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同一个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 学多少, 如何学;讲多少, 如何讲;练多少, 如何练。针对A班的教学, 不但识记、理解、应用三个维度都要达到, 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容量加大, 梯度设置明显, 学生自学就可以明白的内容, 就放手, 教师增加教材活用综合应用部分内容, 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容, 按4∶3∶3的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在A班, 教师侧重激发、挖掘学生潜力,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对B班的学生, 三个维度中, 把识记和理解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达到简单应用, 一般不要求综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降低梯度, 放慢速度、增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重点的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反复巩固, 达到当堂解决;按7∶2∶1比例布置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 而且提高性和综合性作业可以选做;在B班, 教师侧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以此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反思交流

任何课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何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立即成型, 必定有实践-反思-修正-再运用-再实践的过程。为了缩短研究的过程, 学校在尝试和推开走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组织了多次讨论会, 论证实施方案;学校领导直接分到备课组, 参与备课指导;加大听课力度, 挑选出符合要求又比较有新意的课, 组织全校观摩研讨;开设校园网论坛和微格教学, 让教师自我反思, 互相帮助;学期过半时, 听取实验年级的师生、家长意见, 学期结束时, 召开实验年级教师座谈会, 商议新学期的修正方案;一年的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 安排实验年级指导新的年级全面推开。由此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走班分层教学的感悟

1. 提高课堂效率。

走班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 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走班分层教学要求同一个教师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方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即每一个任课教师既要担任高层次教学, 又要担任低层次教学, 这样有利于学校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教师教学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 有利于促进教师继续学习, 提升教科研能力, 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3. 面向全体学生。

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下,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同等待遇, 与传统的快慢班、实验班有着本质的区别。快慢班、实验班的学生在师资、学习条件上享有不平等的待遇, 实施的是好教师教好学生, 学校的优质资源让少数好学生享受, 关注的只是升学率。而走班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 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校已经有了三年的实践, 已经毕业的初三年级是在初三率先尝试的, 中考的重点率和上线率都在地区领先;将要毕业的初三年级是在初二推开数学、英语走班分层教学的, 这两门课的抽测、统考无论优秀率还是及格率都在地区领先。因为教学效果的呈现,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 现在全校初中年级都在推广这种模式, 周边学校的教师也逐步前来观摩和学习, 学校也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篇6: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具体可以细分为六个层次:①识记,②理解,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⑥知识的迁移。A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达到①——④,C层达到①——⑥。

二、课堂提问分层

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综合题通常都是分成好几个问题来说,这样的话,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点都不会的,一个一个的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最后就能完成整个试题的解答。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设计分层次的提问并加以鼓励的话,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作业分层

文理分科之前,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如果这些功课的作业太多或太难,学生根本就做不完,所以他们只好去抄袭,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给他们布置高效的作业,会做的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去练习,大部分同学都不会做的就不要求他们再去研究了。最好的办法是:各层次学生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A层的学生必须完成课本上的习题,选做辅导资料上的基础题;B层的学生选做部分课本上的习题和辅导资料上大部分习题,删除较难的题;C层的学生完成辅导资料上所有作业,根据需要还会补充一些课外练习。

四、答疑辅导分层

很多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数学,所以通常他们也不会来找老师问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抽空给学生辅导,要求他们主动来问问题。对待C层的学生要经常给他们介绍一些思维方法,例如不等式里的“放缩法”,对同学们来说是很难的技巧,平时上课时一般不会去涉及,但是有些辅导资料里的题用这种方法解题很简便,她看不懂来问我,我给她讲解了,后来有一次测验中出现这种技巧,我发现她做的放缩比我的方法简单快速。

对于B层的学生,我会定期检查他们的作业,有代表性的习题订正好要给我检查,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对于A层的学生,我直接强制找他们出来默写公式,做几个课上的基本例题。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层

1.考试试卷难度分层

保证大部分学生尽量不出现低分,但又要有高分的体现,为此,我们控制好出题的难度,课本上的基本题占60%左右,中档题占20%,拔高题占20%。经过对这次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全年级最高分150,最低分41,平均分100.7分,及格率为0.77,优秀率为0.23。结果表明出题能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2.考试试卷按教学班级分层

艺术生班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很薄弱,如果还是用相同的例题去讲,效果肯定不理想。同样,如果用相同的试卷去对他们考查,他们成绩必然是最低的分数,久而久之,你他们就会对低分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了。

可以给艺术生单独出题,以基础为主,例如公式的赋值计算,三角函数的简单运算等。学生考完试后,非要兴奋,有些同学对老师说:“这次我肯定能考130分,爸妈再也不会说我笨了。”学生每次考完试后,都盼着发试卷,有些时候都等不及老师批完试卷,就跑到办公室询问考试成绩。进入高三后,他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变化,上课比以前要精神多了,上课纪律也非常好,每个人都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从艺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可以看到,有一种健康的学习心态,远比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更重要。

通过高三下学期分层教学前后的考试结果比较,各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A层学生进步最明显,B层学生进步其次,A层学生再次。分层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篇7: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高考改革铺开后, 必修课“分层走班”将会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走班不是完全凭学生的喜好进行走班, 不是按学生的总成绩进行分层走班, 而是按学科成绩进行分层走班, 走班是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班走班形式, 是中西合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分层走班前学生摸底

面对新生事物, 要允许有不同意见, 不同声音。针对具体问题, 我们要做好相应工作, 促进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笔者以本部高一年级一个平行班为调查对象 (实收36份有效调查问卷) 。

现有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你的学习需求吗:可以 (17人, 47%) ;不知道 (14人, 39%) ;不可以 (5人, 14%) 。47%的学生满意走班前的教学方式, 14%的学生接受不了走班前的教学方式, 这与教师备课面向班级中等程度的学生, 而太优秀或基础太弱的学生接受不了相吻合。53%的学生潜意识中希望出现与现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你对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的看法:很有必要, 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7人, 19%) ;尚能接受, 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成绩的提高 (19人, 53%) ;不能接受, 变相分快慢班 (6人, 17%) ;无所谓 (4人, 11%) 。83%的学生能接受分层走班教学。部分学生对分层存在误解, 认为是快慢班, 其实两者差别显著, 快慢班是为了追求升学率, 通常是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教快班, 分层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分层后, 学校安排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教薄弱层次的班级。

如果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你认为应当:分层教学 (22人, 61%) ;不用分层 (5人, 14%) ;分不分无所谓 (9人, 25%) 。安于现状的学生有14%, 希望改变的学生有61%, 能接受改变的学生有86%。

对于分层走班的形式你可以接受吗:可以 (25人, 70%) ;不知道 (8人, 22%) ;不可以 (3人, 8%) 。对分层持怀疑态度的学生有8%。

你认为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 (17人, 47%) ;不知道 (17人, 47%) ;不可以 (2人, 6%) 。认为分层对自己学习能力有利的学生有47%。

分层走班后, 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2013级本部高一学生有470人) :班级学习氛围 (18人, 50%;校64.5%) ;老师不管了 (3人, 8%;校17.3%) ;不能进入想去的层次接受不了 (12人, 33%;校43.2%)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好 (22人, 61%;校69.1%) ;没有集体归属感 (12人, 33%;校56.1%) ;其他 (4人, 11%) 。班级调查情况与学校调查情况十分接近, 说明班级调查情况能反映出学校的总体情况。

学生所担心的是行政班在走班后是否还存在。故走班过程中, 学校作出如下安排, 原有的行政班保留, 同一寝室的住宿人员不变动, 除了走班的课, 其他时间, 同一行政班学生还是待在一起。形 (教学班) 散神 (行政班) 不散。一段时间走班学习后, 对走班持否定态度的学生, 对走班有了逐步的认可。基础薄弱的学生说得最多的是“我上课能听懂了”。

二、学科分层

1.两个学习部

分层走班前,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对学生进行性格、兴趣、能力等几个维度的专业心理测试,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

学科分层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分层原则:先按学生意愿分成两个学习部, 科学部、人文部。学生选择的结果是, 科学部有8个班的人数, 人文部有4个班的人数。考虑到各学科教师配备, 参与分层走班的任一学科均能满足4个班同时上课, 故学校在两个学习部的基础上, 又将学生分成3个队, 每队4个班。科学部按总分分成成绩基本均等的两个队:科学一队、科学二队。人文部只有1个队。

2.学科分层

让学生凭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认识进行选择, 大多数学生容易好高骛远;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对教师进行选择, 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目前,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高考考出好成绩, 因此学校采用学科分层策略, 而非完全由学生选择。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学科分层主要依据:新生入学学科成绩20%+ 高一上学期期中学科成绩40%+ 高一上学期期末学科成绩40%, 按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学科分层, 同时参考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意见。

科学部每队按每门学科各分1个C层班, 2个B层班, 1个A层班。学生要调层只能在同一个队列里调整, 而不能跨越不同的队列。人文部按每门学科各分2个B层班, 2个A层班。分层学科在某队上课前, 该队的学生按C、B、A层打散, 进入相应班级, 之后, 4名同一学科教师进入相应层次班级进行组织与上课。科学部的政史地音心或人文部的物化政音心这些不分层的上课班级, 分班如下操作, 每队按总分成绩都分为4个班。

3.班级构成

由表1看到, 科学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56个:语数英物化有5*8=40个班级;政史地音心有8个班级 (这5门学科不分层, 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 ;体育有8个班级。人文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28个:语数英史地有5*4=20个班级;物化政音心有4个班级 (这5门学科不分层, 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 ;体育有4个班级。本部高一年级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科学部56个班级, 人文部28个班级, 原有的12个行政班。体育在操场上课, 音心在艺术楼上课, 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科目有语数英物化政史地, 每个科目对应12个开课班级, 我们把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班级称为教学班, 共8*12=96个教学班。

走班前, 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按总分分层, 共2个层次:2个实验班, 10个平行班。走班前总分进不了实验班的学生, 走班后单科有可能进C层班, 学生惠及面更广。

4.各层特点

各层特点如表2所示。因A层班教学更强调落实与管理, 学校的实际情况是, 很多中层领导及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派到A层班。以笔者所在本部高一物理备课组为例:1位教师辖科学部C层2个班, 人文部1个班;1位教师辖科学部B层2个班, 人文部1个班;另2位教师均各自辖科学部B层1个班, A层1个班, 人文部1个班。

三、分层管理

分层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更为整齐, 因此,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缺点是管理上比较复杂。

1.学生选择

因为是按照学科分层, 实际上所有学科都在C层或所有学科都在A层的学生很少, 多数学生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层次的班级。本部高一年级所有必修科目都在A层的学生有39名, 12个行政班班主任都在做相应学生思想工作。

分层不是固定的, 一般实行弹性机制, 分层后半个月内、期中、期末都要进行调整, 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如进步显著, 可以上调, 学习吃力, 则可以下调。以分层之后半个月内调整为例:在家长同意情况下, 学生可以提出申请, 要求调层 (升层或降层) 。升层依据, 由学生参加的升层笔试和面试成绩共同决定。学生提交了131门必修课的升层申请, 有51门必修课成功升层。另有6名学生主动降层, 投奔各自喜爱的教师, 笔者观察了其中1位, 历史由B层降至A层, 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平均83, 小伙子成绩92。

2.教师角色多元化

分层前, 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分层后, 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

以笔者为例, 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 只有4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 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后, 有8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笔者虽然角色数量增加了1倍, 但工作的繁重程度上升了1个数量级。

(1) 任课教师

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高一上学期, 笔者周课时9节, 任教1个实验班, 2个平行班, 每个相同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2个教案, 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 实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C层和B层之间, 平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B层和A层之间。高一下学期, 笔者周课时11节 (9节必修课 +2节选修课) , 必修课分层走班, 笔者任教科学部1个B层班, 1个A层班, 人文部1个班, 每个相同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3个教案, 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 B层是B层的难度, A层是A层的难度, 人文部的难度比科学部A层还要低些。分层走班后, 教师的备课量大了, 但上课内容把握, 难度控制的针对性更强了。

(2) 教学班班主任

分层走班后, 教学班学生座位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 教师通常在第一节课, 按学生自然身高, 固定座位, 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小组轮换, 这样便于教师课堂纪律的管理, 也便于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对于自我控制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也会相应作出微调, 安排于教室前排, 加强上课期间对相关学生的关注。

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分层走班前, 学生出勤情况完全由行政班班主任管理, 任课教师的重心主要落在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以及相应的情况记录, 一般只有任课教师一手掌握, 其他人 (包括行政班班主任) 如无与任课教师交流, 是没法掌握这些情况的。任课班级里学生出了状况, 任课教师只需交予行政班班主任处理。分层走班后, 每次上好课, 笔者都有3类信息要反馈到校园网的走班制管理平台, 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审阅, 依次是教学班学生出勤情况、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3个教学班学生来自12个行政班, 学生在教学班里出了状况, 找行政班班主任处理不现实, 任课教师作为教学班班主任, 需要亲自处理。

(3) 成长导师 (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课, 学校以两周为一个循环, 前一周行政班班会课, 后一周为成长导师集体辅导学生时间。

本部高一年级有12个行政班, 共计470名学生, 教师47名, 每位教师都是导师, 导师团成员构成如表3所示, 每位导师带10名左右学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领, 关心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 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走班前, 这些工作往往是由12个行政班班主任完成, 现在由本部高一年级47名教师完成。每位导师每半个月要做的工作如下:聚集所带的学生进行1节课左右的导师辅导时间;与所带学生单独面谈1次;下寝室 (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找宿管阿姨了解所带学生在宿舍情况;与所带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以上所有工作都需要作相应记录上传至走班制管理平台。导师工作事务性、量化的东西比较多。

(4) 行政班班主任

芬兰普通高中教学时间正常是上午8点开始, 下午4点结束, 没有拖课、晚自修, 或是周末补课加课的情况, 通常在周一到周五8~10点排选修课, 10~14点排必修课, 14~23点排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为1:2,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对课程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习惯上午迟起, 那就可以不选8~10点的课, 上午迟一些到学校。

学校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选修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5%, 从比例上看, 学校教学侧重于必修课教学。走班后, 学生以行政班形式聚在一起的时间有:晨跑、升旗、早读、早操、午休、体育活动课、自修课、晚自修、就寝, 这些时段, 也是行政班班主任管理时段, 这些时段教学班班主任是不用参与管理的。

教学班班主任, 成长导师, 行政班班主任, 都参与学生的管理, 本部高一全体教师总动员, 真正把全员管理落在实处。教师的担子更重了, 但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

3.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增多

(1) 班长

走班前12个行政班, 共有12个班长。由表1看到, 走班后, 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 在主教学楼上课的教学班有96个, 综合两类班级, 需要班长的班级有144个, 相比走班前又增加了132个班长, 在470个学生里, 平均不到4人, 就有1人担任班长, 担任班长的机会极大增多了, 更多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2) 组长

分层走班前, 行政班时代, 要想学生人人有职务, 那是很困难的, 以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行政班级为例, 班级人数37人,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28人。走班后, 以笔者任课教学班为例, 学生来自各行政班情况:科学部B班涉12个行政班, 需12个组长;科学部A班涉11个行政班, 需11个组长;人文部1个班涉6个行政班, 需6个组长。走班后, 除音乐、体育、行政班外, 其他班级均需要组长, 需要组长的班级有108个, 按平均每个班级需10个组长, 共需1080个组长, 470个学生,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担任2个组长。学生责任意识更强了, 以往作业收齐要到上午第一节课前, 现在大部分组长能做到晚自修结束前收齐。

4.家长开放日

2014年4月10日是本部高一年级家长开放日, 报名参加的家长有123人。以笔者为例共计接待家长15人, 其中电话交流3人, 当面交流12人;任课教师层面, 进入笔者课堂听课家长4人;教学班班主任层面, 交流家长14人;行政班班主任层面, 交流家长6人;成长导师层面, 交流家长1人。

笔者接待家长主要集中在教学班班主任层面, 家长最为关心的还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故学校在走班前花大力气, 创建走班制管理平台还是卓有成效的, 学生在校情况和学业成绩凭个人密码登录查询, 这充分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知情权。

四、建议

1.学校准备

(1) 小班化

小班化是分层走班必备条件。2013学年本部高一年级班级平均39人, 虽然离美国的班级人数18人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与中国大陆地区小班化班级规模在25~35人, 芬兰普通高中教学班学生数在10~36人, 已十分接近。

(2) 选修课走班

学校自2011学年开设33门选修课至今, 已开设173门选修课, 学生自主选课, 走班学习, 为必修课走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修课走班在技术层面促进了校园网的进步, 诞生了选课系统, 同时也为必修课走班的走班制管理平台及选导师系统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校实施过程中改进

(1) 教师安排

3个队, 每1队中同一层学科同时开课, 存在问题, 当有教师请假时, 本部同一年级同备课组内教师因同时在上课, 无法代课, 这时代课教师只能从其他年级抽调, 这有待实践中继续改善。

(2) 导师选择

导师选择, 完全凭学生喜好, 及网上选择快慢决定。为了导师工作更有成效, 建议学生应在自己任课教师或行政班主任范畴内选择导师, 这样选出的导师才能对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关注。

(3) 教材编撰

分层走班积累到一定程度, 可以根据各个层次不同的教案、学案、练习进行整理编撰, 形成各层次独特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柯孔标、周百鸣等.给发展机会大于给发展道理.浙江教学研究, 2010 (1) .

[3]方红峰.建立个别化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意蕴.课程·教材·教法, 2011 (7) .

[4]生动的发展.芬兰、瑞典的普通高中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团.浙江教学研究, 2012 (2) .

[5]陈坤.实用的自行车里程表.电子制作, 2013 (7 (上) ) .

[6]陈坤.物理选修课“51单片机”校本化的开发探索.物理通报, 2014 (2) .

[7]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 2014 (2) .

篇8:高中数学分层走班之我行

关键词: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35

英语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给每位学生提供发展自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在此情况下,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分层走班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群体,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分层次教学方法还和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先天因素,尤其是后天家庭、学校、教师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方法、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就英语教学和我们学校的实际而言,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少部分学生来自市区,英语程度相对好一些;大部分學生来自周边县区,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有的甚至是初中毫无收获或打工后又回到学校学习,英语几乎是零基础,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如果继续常态教学,日积月累的差异将更加明显。英语基础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又提高了门槛,再加之背景、兴趣等诸多因素,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更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认真落实英语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体味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降低学校的教学难度,所以很有必要将分层走班教学引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

三、如何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分层走班制” 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就是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基础上,不同班级但英语学习处于相同水平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英语课。我根据学校进行的英语成绩摸底结果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层:英语基础处在高层次的学生—“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B层:英语基础处在中层次的学生—“争上游、夯基础、并肩走”;C层:英语基础处在低层次的学生—“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组成新的教学集体。“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达到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依据英语成绩,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层次,保护C层次学生的自尊心,避免A层次学生的自大心理,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更上一层楼。

分层走班教学实行流动制,并非固定不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走班教学,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一些变化。原来中下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可能发展为中上层次;而中上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退为中下层次。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为依据,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对进步明显的学生可鼓励其提高一个层次,对于后退的学生,先提醒鼓励,若确实跟不上则引导其降低一个层次,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为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对于分层走班教学,我们仍在不断尝试与摸索,“摸着石头过河”。但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把有益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浸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真正为每一位学生带来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 叶建隆.尝试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探索和研究[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6):44-45.

[2] 王俊杰.新课改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24.

[3] 王海燕.以趣促学——略论调动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1).

[4] 王达均,蒋艳艳.分层教学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尝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5] 迟兆德.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18).

Abstract: The stratification of teaching is a fashionable topic after the launch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nd it follows the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student-oriented principle. In order to respect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ass-selection-system is necessary. It will bring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o every stud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selection-system; method

上一篇:山居秋暝教学实录下一篇:人民调解员培训材料(法律援助条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