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浅析

2024-05-02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浅析(共6篇)

篇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浅析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培训浅析

杨坤

摘要:培训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按照企业要求塑造员工技能和素质。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员工队伍质量,从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现代企业 员工培训 着力点 提升措施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业绩考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将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企业培训着力点分析

为了提高和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员工施加影响,促进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在企业培训中,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引导态度和塑造习惯是四个基本的着力点。

1.1 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是员工培训的基本方面,包括专业知识与基本知识。通过企业培训传授的知识,属于继续教育的知识,是在员工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工作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与强化。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直接知识,例如工作流程、操作方法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知识的了解,例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精神等。另一方面是员工发展所需的更广泛的知识,例如:专业发展前沿、职业相关变化以及促进员工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知识,包括生产经营、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等。

1.2 提高技能 技能训练是员工培训的又一基本方面,包括专门技能与一般技能。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最终主体,以其工作技能为基础发挥作用,这种工作技能是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劳动能力的实际体现,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是企业培训的直接任务。

技能培训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直接的操作技能和一般的工作技能。直接的操作技能与职位工作直接相关,例如工程识图技能、工具操作技能、会计做账技能等。这是要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具体职位的要求,需要进行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对员工进行一般工作能力的培训,例如认知能力、阅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尢其是管理者,更应注重判断与决策能力、改革与创新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训。

1.3 引导态度 引导态度是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涉及员工如何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员工的劳动能力有两层归属:能否自觉地为做好企业工作而努力,关系着员工的劳动能力能否转化为真正的企业人力资源。这是依靠引导员工的工作态度实现的,恰当的员工工作态度,会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把多做贡献作为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错误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员工的努力工作,使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引导工作态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企业培训中,通过讲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介绍企业先进人物的先进业绩,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式,引导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可以对工作态度发挥积极作用。

1.4 塑造习惯 塑造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也是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分工协作效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员工之间需要相互协作,这种协作的效率依赖于员工的行为习惯。所谓习惯,是不假思索的行为方式。某种行为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就可以极大节省人们行为选择的精力。由于员工的行为选择总是在一定的工作关系中进行,因此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工作关系的稳定化,包括工作规则的稳定化和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稳定化。这种稳定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由于培训工作能够通过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相互之间协作方式的引导,有意识地训练人们的协作习惯,因此对于分工协作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培训的效率与效果的措施

企业培训是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获得进步的一种手段,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有规律可循。要提高培训的效率与效果,应重点注意解决下面个问题:

2.1 正确认识培训作用,纠正领导认识偏差 领导者对于企业培训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效果。企业领导者要重新审视培训职能,纠正培训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并且要身先士卒积极参与提升自身技能与素质的培训。另外,企业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企业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尽管几乎所有公司的管理高层似乎都支持员工培训,但支持和重视还远远不够。

2.2 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需求 准确、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可为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体系的建立以及培训工作的实施,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准则。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形式。各组充分实现团队合作、信息共享,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赛竞争,由此培养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员对团体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进行网络沟通,培养沟通技能,鼓励员工创新、进取,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这不仅满足了个人层面的培训需求,同时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实现了组织、工作、个人三个层面培训需求的相互渗透。

2.3 明确培训责任 归口管理、分级负责、专业负责,是开展企业培训的基本保证。在员工众多、岗位分工复杂的大型企业,建立健全培训网,理顺管理流程和明确各级的培训职责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和督促实施,要遵循培训规律,整合培训资源,平衡需求和供给,控制规模和速度。培训中心是集中培训的具体实施单位,要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努力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中心、业务技能的训练中心、学习理念的培育中心、培训信息的交流中心、培训资源的整合中心、人才结构调整的储备中心。

各基层单位和班组是员工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各单位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实现培训的分级负责可以充分利用和优化教育资源,有利于基层解决工学矛盾灵活开展针对性强的岗位现场培训,有利于基层将绩效差距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培训需求,有利于在生产实际中培养和锻炼员工的学习能力。

2.4 理顺企业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法 系统的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全面、客观的发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培训时间、地点、对象、方式、内容等做出系统安排的活动。培训计划为企业的培训工

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培训工作的目标。有了培训计划就可以根据培训目标有效的考核培训效果,从而实现对培训工作的监督和促进。

在培训方法上应做到重点培训与普及培训兼顾,实施规范化和差异化管理。企业培训要做到重点突出。培训计划要旗帜鲜明地确立几项培训重点,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的方式,规范办班形式和内容,重点强调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要结合企业发展要求、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和员工素质结构差异,灵活安排各类工种、各种培训层次的培训,并通过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培训具有更大的选择性,点面结合,既保质保量完成必须的、紧要的培训目标,又满足各类人员的培训需要,实现重点培训和普及培训统筹兼顾。

2.5 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制度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效果评估,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效果评估形成培训管理的一项制度性文件时,必须要明确培训效果评估的流程、规范、职责。这样才能保证培训效果评估的有效执行。

结语: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职能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清晰。企业由不重视培训到接受,并积极实施培训,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论企业如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2]娄巍《煤矿技能培训系统设计与开发》[J]中州煤炭2009(8).

篇2: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浅析

其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员工在企业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社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流动性极高的资源。这种流动性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对企业的认知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工作不再是为了满足最简单的生存需求,而是个体实现其人生追求的一个过程。对于在很多企业中上班的人员来讲,虽然薪资待遇是他们判断一个岗位是否有工作必要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岗位上积累和晋升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得到提升,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的提升会让他们有更强的归属感和创造感,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注重满足员工在自我发展上的需求,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对与企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在根本上是可以避免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实现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在利益上的趋同性建设,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科学选择。

二、民航业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问题分析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它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在众多的民航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整个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工作无论是在执行力度上,还是在最终的实施效果上都与原本预期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培训与开发的侧重点存在偏差。企业培训与开发的侧重点存在偏差主要是指在当前的众多企业中,重视对管理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技术知识的培训。这种偏差的表现方式一是体现在培训的内容上,二是体现在培训的人员上。对于管理阶层的人员来讲,他们获得培训的机会比基层工作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要多很多。诚然,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当然是一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抉择,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单独依靠管理层的各项工作来得以实现。企业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技能人才。一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这三类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如果单独依赖某一个类别的人才,是难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一个企业中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强度和竞争地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开发,会给企业的发展进步带来最直观的功能体现。因此,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中,过度的偏废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和浪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开发方案,使这项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第二,培训的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培训的目标设置,也就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的动机和目的。现阶段,企业的目标设置并不科学,这主要表现在过度的重视短期利益,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急功近利。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本身的结果就存在着一定的隐藏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可能使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立竿见影的改进效果,但是对于其他人员而言,培训的知识无法通过一种快捷迅速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会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质疑。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并没有一定的规划,而是往往在某个项目或者某个工作需要某些知识、某项技术的时候,匆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粗糙的培训,以应对眼前的工作。这种做法虽不算错,但是一个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如果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如此杂乱无章毫无规划的话,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的确是令人堪忧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固然要兼顾到眼前利益的保护,但是站在大局的高度对后续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同样是一个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重要问题。企业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不过度的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而是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合理分配,如此才能使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第三,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在岗培训。按照一个员工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对其的培训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的原因和作用都是各不相同的,岗前培训是一个员工在入职之初要接受的一种培训,通过这个培训员工要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培训主要是为了加速新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与融入而做的一个不分专业性的培训。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对员工的培训仅停留在入职培训阶段。在岗培训则是在员工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员以后,对公司的发展、对自己岗位的职责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是由于岗位职责的需求,其自身的知识应该得到进一步更新和丰富,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中在岗培训往往是被企业所忽略的,因为这种培训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每一个岗位的培训知识和培训要求都各不相同,兼顾好每个岗位的在职培训,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要投入的更多,并且人员的高流动性使得企业对这种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产生质疑。所有在当前的社会,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忽视在岗培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民航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涉及到的人员很多。要想真正的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强大功效,就必须协同各方面共同努力,各个机构给予支持,以此来完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第一,提高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认识。提高对培训的认识是当前正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尚未能发挥其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认识,不仅仅是企业要有正确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员工个人也应当对这一问题有比较科学全面的认识。企业对培训与开发要有正确的认识,其首要性的条件就是企业的领导阶层对这一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知态度,承认这项工作存在的必要性,然后才能在工作中对这个内容予以关注和重视。企业要正确的认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意义,要把它摆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把它当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当今社会的知识资源更新得越来越快,而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就更加要端正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认识,企业领导更应该把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双赢目的。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提高职工素质,首先要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职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其次,企业领导要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并加大教育的思想资金投入,多一些职教管理的深层次思考,使职工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给员工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同高薪吸引顶尖人才同样重要,经营即教育。教育和培训是立足未来经营的投资。避免经营政策上的“近视”,把人力资源开发当“资产”而不是当作“成本”。第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每一个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时,都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及员工的自身素质来选择不同的培训与开发方式。例如对新入职员工的入职培训,对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根据其日后工作的性质和类别来选择合适的入职方式对他们来说有助于迅速及时的了解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模式,帮助他们快速上手。对于在岗培训,其形式则是更具有多元化。按照工作于学习是否同时进行可以分为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脱产学习是一种更加规范的培训方式,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氛围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成本较高,一般的企业对这种培训与开发方式比较慎重,对于岗位特别特殊的或者员工个体有显著才能的,才适用此方式。另外,培训与开发不仅限于课堂培训的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参观访问、或者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或者辩论,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等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用来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创新企业培训方式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人力、财力、物力。而人力是最具创造力,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要想对于人力实效有效管理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通过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可以传达企业对人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员工的价值观念,更是使员工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这样员工管理水平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第三,创建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学习一直是一件需要不断保持与更新的事情。企业要进步,员工作为个体也需要进步。除了企业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外,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就是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塑造良好的培训文化。不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而员工的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就变得那么重要,而良好的培训文化,更是使得员工自觉的去发起,并在培训工作中不断进步,员工进步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提高了。特别是现在,不仅与国内的企业竞争,还要和外资企业竞争,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便成为企业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培训文化,让一切都有规则、有顺序。不仅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员工也需要端正被培训的态度。正确的培训理念和良好的培训文化是培训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有了正确的培训理念和良好的培训文化,员工才能正确地对待培训,从而使培训工作在企业中得到大家的认同,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培训对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赵丽,宁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5.(12).2、申彩芬.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03).3、闫树全.民营企业需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J ].行政论坛.2005.(06).4、李昌明.企业人才培训的目标途径及对策措施[J].中国培训,2007.5、侯爱丽.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J].治淮,2004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杜建(临漳县地方税务局)摘要:孙子兵法上讲:“上下同欲者胜”。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能使企业达到上下目标一致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我国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环节,主要阐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等。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策略1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情况我国培训现状的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已列入预算经费,企业培训的实际投入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培训管理薄弱,良好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发挥培训战略支撑作用的基本保证。同时,为了使培训能够满足组织和个人的需要,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效率。为了使培训能够满足组织和个人的需要,培训过程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一个好的培训项目需要经过需求的评估、评估的目标、评估标准的建立、培训项目实施以及评估效果评价等步骤。但在实际管理中,不少企业的培训工作人员延续了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培训的效果比较差,挫伤了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如果不培训员工,绩效会受到影响。但培训以后的员工流失率会比较高,公司不愿意进行培训,于是,员工的流动率就更高。照此循环下去,整个行业就会出现短期交易的情况。2我国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我国企业人才资源培训开发的现状看,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大的问题。2.1重管理培训轻技术培训在人才培训对象方面,我国企业重管理培训轻技术培训。企业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技能人才。我国企业对这三类人才的培养一向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绝大部分的培训资金用于“MBA”人才的培训。但即使是我国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为真正的企业家队伍仅靠学校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都处于原生态或自发成长状态,除了学校里学来的知识,主要就是靠企业原有员工的“传帮带”以及自己在工作中边摸索边学习。企业缺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长远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外出学习、开会、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技术上很难站到国际科技的前沿。应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较之国外企业存在显著差距,与我国企业的培训机制不无关系。2.2重视现有人才使用,轻视后备人才储蓄在人才培养观念方面,企业比较重视开发使用现有人才,对后备人才的储蓄不够重视。据有关人力资源网站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企业缺乏人才储备。过去,我国国有企业作为人才的主要买方市场,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形成了阶梯式的企业人才队伍。但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外资企业侵入、民营企业崛起,我国国有企业的后备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动力不足,国企人才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民企的用人机制比较急功近利,相对自主培养人才而言,他们的目光更多地盯在有经验的实用人才身上,企业人才开发往往是引进为主,自主培养为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前我国企业招聘员工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成为阻挡大学毕业生的最大门槛。企业缺乏战略性人才储备,必然导致人力资源与公司发展脱节,人才不能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企业发展缺乏发展后劲。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对待现有人才与后备人才的关系,及早建立人才储备机制。3解决对策3.1加大人员的技能开发和能力培养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应建立起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就要根据员工的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定一个相应的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能力,它包括一些具体内容:第一,具体实用的培训主题,如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营销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每个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适应范围,因此就决定了培训的方式、方法和人员组成。第二,广泛的员工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与性向,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与实际操作员工最接近,其管理素质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区分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并实施不同的培训内容,是目前大多数致力于培养一支出色管理队伍的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常常影响到企业培训和开发的效果。第三,反馈与交流。这一点对于企业培训很重要。培训应该成为企业内部积蓄与分享力量的源泉,要及时反馈与总结,为以后的有针对地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参考。针对每次培训的员工,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要有全面的评价,使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还应积极推行通才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3.2实施企业接替规划企业接替规划(SuccessionPlanning,也称为“继任规划”或“接班人接替规划”),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筛选确定和持续跟踪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如营销总监、财务部经理)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与通过内部提升的方式,安排其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的企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与中长期经营目标,通过专业、科学的方法,分析并建立自身的中高级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或任职资格标准,确定企业未来所需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条件。必须强调,对于中高级管理岗位来说,管理或领导技能要比专业技术能力重要得多。其次,人力资源部门要与企业高层及各职能部门经理共同确定在短期和中长期内可能需要接替补充的关键管理岗位,随后根据能力素质模型或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对员工实施全面的能力素质评估,找出并锁定那些具备足够的管理潜力的候选人员。为此,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评估、筛选高潜力候选人的系统制度、标准和程序,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筛选或调整,以便根据变化的候选人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淘汰或补充。再次,根据能力素质评估筛选出的富有高潜力的候选人的优势、弱势、领导技巧、差距以及长远目标等,企业应该为那些高潜力的候选人员,分别制定集中化与个性化要求相结合的培训与发展规划,并投入足够的资源加以全面培养。同时,企业应该为那些候选人员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能类培训,包括领导力、团队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沟通与谈判能力等。此外,企业要经常性地安排候选人员参与一个个经营实践项目,接受全面的管理挑战。结束语: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业绩考核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将后备人才的储蓄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赵丽,宁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尖锐情形下,每一个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研究的。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是同其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选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人力资本存量形成的途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现,而以企业员工培训为主要途径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是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相联系的关键环节。正如惠普总裁维斯?普莱特所说:“21世纪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尽力开发,储藏并平衡员工知识的组织。”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原有的人事管理观念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要求国有企业管理者不但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企业发展战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更要重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充分发挥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以获取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国有企业正积极探索新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制度和组织模式。近些年来,国有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其内部的人事管理组织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创立了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少数大型企业集团正向外向型的方向发展,有的已经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可以说,国有企业正在努力构造新型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目前,国有企业已初步建立培训开发体系,通过岗位技能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和管理组织模式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模式。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虽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理念、制度和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观念仍待进一步转变。国内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然而,在培训与开发实施中,高层领导真正重视培训与开发并给予大力支持的不多,多数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最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产生较大的功效。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综合工作能力,且不善于营造企业文化。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化大中型企业中,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普遍具备关键性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工作能力,如:交际技巧、评议表达能力、管理领导能力、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相关法规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定工作。这些技能的具备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管理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然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综合工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开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不善于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来营造企业文化,使职工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战略难以形成一致,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力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力功能,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出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3、国有企业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受训人员的比例偏小、开发形式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在美国,每年培训员工的总时间是150亿小时,平均每个员工受训时间可达15小时,每年用于正规培训的费用是300亿美元。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每年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明显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且很多企业只进行新员工培训和行政命令培训。还有的企业只进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能做到全员培训。即使进行的培训,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并忽视国有企业员工的年龄、学历等差异,培训内容没有因人而异,缺乏针对性。因而造成培训低效,员工培训并没有真正实现。

(三)、成因剖析造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诸多问题,究其原因:1、企业领导缺乏正确的员工培训观。首先,企业认为员工培训开发是一种成本,能省则省。其次,企业认为员工只要懂得和掌握某一种技术,就能终生受用,无须或很少再要进行人力投资。再次,企业对员工培训主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培训的主体是员工自身,导致这种认识是因为如果员工要想生存和发展,员工必需自身努力学习,否则一旦你不适合岗位需要,就会自然被企业淘汰,忽视企业对员工培训的作用。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培训开发规划,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导。企业员工培训既是企业发展对员工技能提出要求,也是员工为适应岗位而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从整体上看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既缺乏整体性,也缺乏系统性。从培训对象上看不分决策层、一般管理层和生产作业层,也不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一个专题全员参加;从培训内容上不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基本知识、专业技能,一个报告全员参与。这种不具有针对性培训,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3、缺少员工参与培训的激励机制。很多员工不想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职工接受在职培训,培训结束后,没有正规学历,接受培训往往又不能与劳动报酬挂钩,即使有培训证书,只能局限于培训企业内部有效。一旦离开培训企业,由于缺乏权威的资格证书,别的企业不予承认,也无法与报酬挂钩。在预期收益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甚至有时需要以付出部分工资为代价的情况下,工人接受在职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加之体制的障碍,技术与个人利益的严重脱节,使工人失去了学技术的积极性。4、缺乏科学的培训开发评价体系。我国国有企业培训开发系统的评价极不完整。首先,没有对受训者的状况进行考察,即缺培训开发前的评价,造成培训与需求的脱节。其次,培训开发过程的评价不完整,没有监测和评估,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得到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企业培训效果普遍不佳。再次,培训开发效果评价几乎没有开展,以至培训没有系统的总结和分析,这也就无法对系统进行改进。而且,培训效果的测评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培训学员的工作行为、态度的改变、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价工作仅停留在最初的层次上。

二、创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对策

(一)培训开发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改善员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环境,如纪律、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更为重要。提高这些软环境,对保证国有企业培训开发效果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对硬技能培训有效性的保障,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因为软环境要求员工改变他们的态度。这种软环境正是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内聚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适应外部的能力。建立民主和谐、团队协作、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创造出一种团体的归属感、共存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个性和个人价值,在对员工的管理上要注重探究一些“软”的方式,诸如工作积极性、发挥潜能、员工个人自尊、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等。

(二)选择恰当的薪酬方式,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国有企业不仅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工资制度做出应变选择,而且在薪酬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不断寻求和应用各种灵活的措施,以弥补工资制度存在的缺陷,使之激励的作用更加有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国有企业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不同的薪酬激励方式,对企业经营者可以用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方式,而对企业关键岗位员工也可以试行动态股权制,对于普通员工可以采用绩效津贴与技能工资挂钩以便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

(三)拓展培训开发职能,使其与员工职业生涯规范体系相结合在新世纪背景下,培训已经远远超越了训练员工掌握特定职位工作技巧、提高产量的传统内涵,培训地位、宗旨、职能、性质和对象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挖掘国有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须依靠于拓展现代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使培训开发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是促进员工在企业内成长的最好方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增强组织的自我洞察能力,将组织的战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职业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对员工的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估及反馈,及时提供组织内职业选择和发展的有关信息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员工成长设置多种职业通道或路径。同时,鼓励员工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活动,为每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机制。

(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应围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活动与其核心竟争力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直接的联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一般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使企业保持持续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本与知识互补体系。正因为如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必须围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进行,这样企业才能利用核心竞争力进入多个不同市场取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够在竞争空前的市场中获得生和继续发展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国有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并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造就大批能适应新体制要求、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优秀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了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投资,增加人力资源的存量,改变其结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世界经济形势相接轨的培训与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并借助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凝聚力,留住并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和继续发展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国有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并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造就大批能适应新体制要求、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优秀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了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投资,增加人力资源的存量,改变其结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世界经济形势相接轨的培训与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并借助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凝聚力,留住并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1、雷蒙德.A.诺伊 著,徐芳译.《雇员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3、冷兆松.《国有企业改革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4、孟立岩.《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中国培训,2005年第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篇3:浅析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一、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的企业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只是将这项工作和人力资源部门合并在一起。对于培训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很难兼顾来完成, 因为没有独立的培训师资力量, 又没有丰富的培训经验, 甚至连完善的、系统的培训计划都很难完成, 且多数的企业都是采取外聘讲师进行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培训工作缺少计划性

很多企业认为培训就是一个短期学习行为, 一年培训一两次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企业培训应当是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开展, 尤其在知识更新比较快的今天, 企业很容易落伍的。知识就是力量, 她可以转化为竞争力和生产力, 因此, 企业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生产力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二) 重形式、轻实际、赶时髦

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 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看到流行什么就去培训什么?如一家中型企业的规模不大, 业务人员40多人, 而且多数是刚从学校招聘的应届毕业生, 理应从企业的基本知识如:企业概况、理念、文化、产品、市场情况以及销售技巧等方面着手培训, 而该企业的老板却听说现在正流行某某大师的关于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讲座, 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惜重金将这位大师请到企业, 也不问大师讲什么, 对企业有没有作用?就这样给业务员做了一次培训。效果如何呢?不能说没有作用, 只不过有点像给一个比较饥饿的人喝了一些保健品。

(三) 不能对症下药、缺少针对性

企业的培训缺少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培训内容与培训的对象不相符, 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有很多企业轻易不做培训, 做一次实在不容易, 就干脆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 不管是否对他们有无作用。一家饲料企业对初级销售员进行培训是就犯了这样的毛病, 对销售人员培训重点是针对产品知识、市场情况、销售技巧和基本的营销知识培训等, 而这家企业却请来了几位大学教授, 当然请大学教授并不错, 错的是几位大学教授讲的是整合传播、企业战略管理等内容。试想, 整合传播和企业战略管理是销售人员所必要掌握的知识吗?就这样培训了两三天, 销售人员到了市场也不知道自己是卖什么的?

(四) 只要面子、不要效益

企业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而很多企业做培训似乎不是为了这些, 而是为了面子, 在郑州的一家大公司明确规定培训师资一定要请大学教授, 专家必须是国内一流的, 这种高要求原本没有错, 可是有一点太主观了。后来才知道这种要求是为了要面子, 以此来显示公司的实力, 叫做什么都要门当户对。

二、企业培训应分层次进行

对于培训企业应根据的员工具体情况进行, 要分层次有针对性。

(一) 一般员工培训

一般员工培训应以企业内训为主, 但一定要分层次进行, 如业务员培训, 企业应把业务员分为两类:即新业务员和老业务员。对新业务员一般由有经验的老业务员和主管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一般以企业的文化、历史、组织结构、产品知识、市场状况、推销技能等基础知识为主;对老业务员培训要请一些培训专家或行业内的专家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主要以理念更新、客户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时间管理及潜能开发等方面为主要内容。

内部开发中心以企业为基地, 建立开发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中心, 该中心综合各种培训与开发技术, 用来帮助开发管理人员。

(二) 中层主管人员培训

对中层主管培训, 企业应以内训课为主, 参加公开课为辅, 但对企业的中层主管人员培训应从长计议,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层主管人员往往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这一层次人员企业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对于中层主管人员的培训也应分类进行, 如营销类主管、管理类主管、技术类主管等, 培训的内容各类有各类的侧重点, 技术类主管主要以技术的提高、改进、创新、引进以及管理等为主要内容;营销类和管理类主管则以营销管理实战、理念创新以及新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在师资方面应有行业专家、营销与管理专家以及大学教授等有关人士。

(三) 高层领导的培训

高层领导即企业的决策层和领导层等人员。对于这一层次人员的培训, 企业应以参加行业内举办和社会上举办的公开课进行或送进大学进行研修的形式进行培训。因为这一层次人员少, 培训的费用高, 因此, 应以参加社会或行业内权威部门举办的公开课为主, 大学进修为辅。当然参加公开课也要有选择地进行, 不能是每班都参加, 首先要看内容是否是自己所需的, 对工作有没有提高等。

三、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

企业培训内容的设定与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企业在培训时总是根据培训师所擅长的内容, 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或是以培训机构的推荐为主, 其实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培训效果。企业在培训内容设定和设计上尽量要自己做, 最起码也要写出一个大纲, 让培训师或培训机构选择你的培训内容, 而不是企业选择培训师或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内容。当然, 也不能否定一些培训师或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比较适合与企业的培训内容或方案。

企业在做培训内容设计时, 一定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要对所培训对象进行调查, 一定要根据培训对象需求和现状来设定培训内容。例如, 培训对象在某些时期缺少斗志、信心迅速下滑时, 那么, 在培训内容安排与设定方面应以激励成功学为主。总之, 企业培训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系统性等。

四、正确选择培训师或培训机构

对于培训师和培训机构的选择, 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中培训师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企业培训时往往比较注重培训师的知名度, 因为名师出高徒嘛,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在选择培训师关键不能仅仅只注重这些, 应全面地、综合地去分析, 不能仅凭感觉行事。企业在聘请培训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 培训师的职业背景

这个很重要, 这是决定培训师所讲内容是否更接近企业需要的关键因素。例如, 大学教授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授课经验丰富, 但实用性欠缺;行业专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但讲课技巧欠缺等。

(二) 培训师做过哪些企业的培训, 有哪些业绩等。

(三) 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特长课程。

五、做好培训计划

做什么都要有一个详细计划, 对于企业培训工作, 也是如此。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而多数中小型企业培训工作十分随便, 根本没有什么计划。其实培训工作并不简单, 需要科学的详细的计划, 计划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做好企业培训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要确立培训目标和目的;第二、要明确培训对象;第三、要了解培训需求、设计和规划培训内容;第四、做好培训师和培训机构的选择;第五、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和培训次数;第六、培训教材准备;第七、做好培训考核与评估;第八、做好培训预算。

制订培训计划时应遵守针对需求、内容全面、效益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六、培训后要做好评估工作

企业在做完培训后一定要评估培训的效果, 考核一下是否达到了企业预期的目标。企业对培训工作的评估一般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 对培训对象的评估

主要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业务技能和知识应用的提高等情况。

(二) 对培训师的评估

主要对培训师的讲授能力、技巧、生动性, 知识结构, 以及所讲内容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与考核。

(三) 对培训部门的评估

对于培训部门的考核, 主要对其工作计划是否合理, 对培训师和培训机构的选择是否有针对性, 对培训安排是否周密细致以及对培训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 对培训后的效益进行评估

企业应将培训前后工作业绩做一比较, 看一看是否有所进步和改观, 从而找出对与错, 对培训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

摘要:21世纪是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 培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 做好培训的工作计划和培训工作的评估, 对员工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 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伟强.从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J].培训, 2006年第1期.

[2]洛丝特.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龚亚平.企业培训方案评价研究[D].1997年硕士论文.

篇4:浅析当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培训;途径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意义

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薄弱环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企业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社会化,促进人才合理使用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1]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培训对于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统一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组织通过培训向员工灌输组织的价值观,员工会逐步理解并接受组织的价值观,并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

(二)开发潜能,人事匹配

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岗位培训,它是将组织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使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因此培训的内涵是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补足、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促进员工全面、充分地发展,通过培训能提高员工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促进员工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及习惯的调整,从而使企业的人与事相匹配。

(三)激励员工,保障绩效

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不是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而是积极地引导人的行为。企业培训通过为各类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从而丰富各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增强员工的业务技能,改善员工工作态度,使之取得更好的绩效。

二、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问题

(一)目标背离,作用不明显

生存发展是组织第一重要的事情,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组织的培训工作要紧密联系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业务内容等才能充分发挥组织培训的作用。

(二)流于形式,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大部分单位都在不定期的对本组织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工作,但许多培训并没有结合实际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形式等。重视短期利益和忽视组织的长远规划,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在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长远发展

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的变化,把人力资源看做是第一资源,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员工的成才与成长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把组织中人力资源培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培训过程中尊重、信任员工,将长期规划和员工的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培训的优化。

(二)更新观念,强化意识

随着时代及社会的发展,培训应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各层次的培训要求。注重培训的效果质量,自上而下的强化对培训的认识,提高对培训的重视度。

(三)加强培训,完善分析

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应对培训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明确企业员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与组织期望的差距,从而为企业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方式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企业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资料档案收集、重要事件访谈、观察、自我评估等多种方法,找到培训的真正需求,并挑选合适的培训方法和内容,确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员工培训,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四)系统评估,强化考核

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估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培训工作,并且还能有效反馈培训结果,提高组织绩效。企业可以定期对各部门员工参与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考核,并且实行责任制,即培训负责人的绩效、晋升等与每月的培训结合,从而促使企业的负责人员真正重视培训,而不是让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以此增强培训的效果。

四、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发展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利用和人才培训的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把人力资源培训放在企业经营的战略性位置,通过加强培训,能更好的使员工行为趋于一致,形成向心力,增强组织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从而保证各部门协调运转,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6).

篇5: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浅析

【摘要】: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培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争取获得最佳的工作绩效,也有利于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更新和提升。针对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从组织行为学的心理资本和激励理论的视角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资本和激励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培训心理资本激励

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se the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which not onl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each person, arouses the enthusiasm of potential employees, try to get the best work performance, also to help update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managers and staff.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ze human resources, the uttermost advantage of human resourc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ncentive theory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s to explore the role for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Key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s training;psychological capital;incentive theory

0 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同时,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大,人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这要求组织行为寻求“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开发,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实现最大的潜能, 完成更好的业绩, 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组织行为学的名字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即组织和社会都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在其后的管理实践研究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结构化理论等都对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了不断补充,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日渐成熟完善,并越来越受到了企业界、社会组织的广泛重视。

1.1 组织行为学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资本提出的观点,拓宽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它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激励是由组织系统、内外刺激因素、需要、诱因、动机、目标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反馈过程。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培训对其组织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组织成员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并努力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工作绩效,都涉及到激励问题。正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探讨如何以满足个体某些需要为条件,通过对内部因素的激发或施加外部因素的刺激,促使个体采取主动积极的行动去实现个体预期目标。人力资源培训

2.1 培训的内涵

培训是指组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合适的形式,对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并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连续性活动。人力资源培训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来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培训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和员工履行教育培训的责任和权力,使员工的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得到改善和提高,得以发挥和创建企业和个人的业绩,推动企业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句名言:“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拥有强大人力资源的松下公司值得任何企业向它学习,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更是强调:“一个天才的企业家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对职员的培养和训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2.2 培训的类型

从员工的培训方式上来看,目前主要可分成三类:一是由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从入职教育培训开始一直延伸到企业文化的培训,包括整个培训体系全过程。像安利提出的“ 一路相伴,逐步培植” 的人才培训模式,就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可以成长的学习天地。二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但这只占很小一部分技术骨干员工。三是绝大多数员工还是立足岗位开展多种形式,包括多项内容的综合素质培训与公司举办的各种专业工种的技能培训。

2.3员工培训的意义

对现代企业来说,培训意义十分重大,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一位管理学家曾经说过: “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重视企业培训,树立创新的培训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培养杰出的培训人才,利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将企业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持续稳定发展。主要体

现在四个方面:

(1)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员工希望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希望晋升,这些都离不开培训。培训可以满足员工求知欲,激发其创造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使其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在丰富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2)建立学习型企业。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培训将以系统的、持续的、全员性的学习活动,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能力、调整人才结构等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3)有效沟通、团结合作。培训使得企业部门及员工之间能有效地进行观念、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员工的团队修炼,形成企业统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团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提高企业和员工绩效。企业要不断发展,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培训改善了企业的人才结构,使员工知识、技能、工作水平得以充实,同时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企业经营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升。

3.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运用

3.1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源培训是高度相关的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关注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由于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积极心理状态。因此,传统的培训开发工作经常忙而无效。基于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一是要认识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的,但培训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进行培育和开发;通过鼓励员工提高适应团队变革的实践能力来建立和改善员工的心理资本;在制度层面上要给予心理资本培育开发保证等。心理资本并非是遗传的,难以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得以改善和提高的;二是要开发具体的心理资本干预措施。心理资本可以转变组织员工招聘与选拔的方式,改变企业培训与考核的内容,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3.2 激励理论与人力资源培训

(1)据国外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对员工的培训每投入1 美元,可以创造50 美元的收益。他们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 50。因为培训与“如同留住员工的心”和“如同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这两个重大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个体的员工都希望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作待遇。此外,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员工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不断给员工充电的过程中,企业也会利用各种措施(主要是使用激励手段)来不断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以便实现员工利用价值的最大化。纵观员工培训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如何调动员工本人的学习积极性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利用各种激励手段保证培训的效果是培训的重要内容;完善培训的考评体系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2)激励因素在培训的过程中具有指导、引导、导向的作用。企业在员工培训中一定要把对员工的要求为“要你学” 变成员工个人主动自觉的“我要学”。让员工真正发挥出学习的内因主导作用,使企业的员工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在培训中合理使用奖励和激励,既发挥了激励因素在员工培训工作中积极

作用,也是落实企业鼓励自学成才战略的一项具体的工作落脚点。引导员工的自我培训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进一步调动了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学习、工作、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全面、健康、平衡、协调的发展,让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中达到双赢的目标。

总之,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讲,人本管理其精髓在于树立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解放人的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大潮下,企业管理者只有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心理资本理论与激励原理,并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斯帝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鄢琰.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9,(05).[3] 张德,组织行为学[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关淑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5]蒋建武,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2007(9)2

[6]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成功之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篇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激烈 , 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 而企业的好坏与员工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 , 企业要想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 , 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 , 只有通过培训员工不断使其更新观念 , 增加员工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 , 员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 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 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职工培训是留住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职工培训的长远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职工培训必须具备适应外部环境急速变化并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企业培训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 , 直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 从而采取各种方法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投资活动。因而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开始认识到员工培训在企业发展壮大中的重要地位 , 开始探索有效的员工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 因此,关注和研究现代企业职工培训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就此我将以宁夏建工集团作为目标企业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分析。目标企业分析

2.1 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

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由原宁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和所属宁夏第一、第二、第五建筑公司4家具有一级施工资质的企业合并重组成立的。重组后的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资产总额30亿元人民币,在册职工5600多人,其中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00多人,拥有各类施工机具2000多台件,总功率达4万多千瓦,具有年完成施工产值50亿元以上的施工能力。宁夏建工集团现有所属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13家,主业分公司96个,是集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装饰装潢、商品混凝土、工程咨询、设计科研于一体的国有大型建筑业集团公司。目前,宁夏建工集团具有四个国家一级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资质;有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安装工程、公用市政工程、建筑幕 墙工程、公路路基工程、消防工程、装饰工程等二级资质各两个、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证在申办中。宁夏建工将通过整合内部资源,调整经营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整合优势、做强主业、调整结构、多元并举”的发展思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主业带动房地产开发、商品砼经销、建设工程项目代理咨询、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海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输出五大板块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以统一企业标识,协调市场开发,财务集中管理,强化技术装备,合理调配资源,形成集生产经营和资本营运为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将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实行职能事业部制管理,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对集团公司所属的全部经济实体单位实行全方位垂直管理,形成集团公司为投资决策主体、资本营运中心和利润中心,分公司(项目部)为生产主体和成本核算中心,各专业公司、参股公司为资本收益中心两级管理体制。

2.2 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 企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其中一线操作人员在数量上占 80 %以上,而且大多是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且管理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企业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大多是技术出身,数量和素质均达不到要求,目前企业亟需一批复合型技术及管理人才。

2.2.1 劳务队伍的组织管理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充实劳务队伍。2004年末农民工人数占从业人数的82 %以上。这一用工制度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1)组织不规范。“包工头”式用工大量存在,他们与建筑企业之间是一种临时的纯经济关系,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2)管理不到位。一方面农民工在进入工地前很少经过系统的操作和安全方面的培训,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劳资纠纷时有发生。

2.2.2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

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低层次的操作人员富余,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程度不合理。2004年企业从业人员高中以下教育程度占94.6%(其中高中占13.2%,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占1.9%),大专占3.5%,本科及以上占1.9%,低于当时大专占5.0%、本科及以上占2.2%的全国水平。(2)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占建筑业的从业人员15%不到,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5%,与发达地区的技术人员占4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3)年龄结构不合理。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老化趋势,据统计,企业中47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了45.41%,其中57岁以上占76%。这部分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是行业的骨干力量,但大多面临着退休,而中青年技术人员又严重流失,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

2.2.3 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流失的大多是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许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企业招进来容易留住难。他们的离职造成了企业信息、技术、客户、人才多重损失。也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士气和声誉。大批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加剧了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状况,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种种困难,企业不得不重新招聘、增加成本。

2.2.4 项目经理紧缺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项目上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和责任主体,自1990年建设部开始实行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以来,有50万人取得了政府核准的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其中15万人取得了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由于我过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入量大。项目经理数量与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相比,仍旧上一杯水车薪。同时目前项目经理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已经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存在“四多一老”(即低资质多、年龄偏大多、初级职称多、低学历多)现象。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领导者无人才观念

企业本身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往往人才观念淡薄 , 在工作中只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并不关注人的管理 , 一门心思抓生产、抓经营、抓效益 , 而没有把人看作可开发的资源 ,不明白人才位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有能力和具有潜力的工作人员由于得不到人性化的合理的重用和提拔 , 自然会选择另一个更好的事业发展空间。而对于建筑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 , 一个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流失 , 对企业来说损失是巨大的。例如一个优秀项目经理跳槽 , 他带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技术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将他所拥有的一大批客户以及自己下面的施工队伍带走 , 这些无形资源的流失是企业重大的损失 , 有时候甚至会成为对企业致命性的打击。

3.2 企业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只是在出现一些国家新政策 ,或者业务上出现新内容的时候 , 才临时抱佛脚召集工作人员进行突击式的学习。同时企业没有一个对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 , 也没有建立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这不利于整个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 , 不利于员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不利于培养他们对众多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这样就阻碍了整个企业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3.3 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针对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开展的培训教育,主要有:“五大员”培训,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及安全培训等。这些培训任务主要是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强制开展的教育,若企业不参加教育培训,则每年的企业资质年检就不予通过。建筑企业为了节约资金,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保级或升级,而不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员工被派来学习,一是为了凑数二是为了逃避劳动。由此可见,由于培训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培训的动力严重不足。

3.4 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

一是企业不清楚培训对象是谁,存在着重管理层培训,轻一线工人岗位培训的现象。在一线操作人员中农民工占到80%以上,其中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经过培训的农民工还不到总数的10%。数以百万计的一线工作人员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也就是百年大计的真正建造者。二是企业不清楚培训内容是什么,存在缺乏针对性、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建设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编写的培训教材,充分考虑了内容的新颖性和适用性,但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却忽视了建筑企业的个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很大,统编教材又怎能满足全部需要?三是企业不清楚怎样选聘培训教师和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存在培训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手段老化等现象。多数培训教师来自高校,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突出;教学手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虽然传授知识的效率很高、成本很低,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员的实际运用能力;缺乏亲验性学习,即以案例讨论、现场操作、模拟练习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3.5 培训效果的评估手段单一 目前企业的培训效果的评估手段是培训完成后,参加培训考试。一般只要不缺勤,100%通过。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提高,对企业的贡献怎样等问题,由于属定性指标,较难以定量指标衡量,需要企业在员工培训后花费一段时间进行评价,但一般企业怠于去评估。针对企业现状提出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当今国际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美国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的中国培训仅在1996年的培训经费高达9亿美元,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松下每年都投入巨资对员工进行培训。中国建筑企业也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是一种双赢策略。在现代化的企业中,人力资源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提高企业中人的知识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企业对人力资源及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对传统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日本的研究证实,不同素质的工人对一巧降低成本的作用大不相同。如果一般工人的作用是5%的话,经培训的工人的作用是10%--15%,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是30%,是一般工人的6倍。因此,建筑企业应转变培训观念,对培训给予积极投入和支持。培训观念的转变,不仅涉及建筑企业管理层,企业的参与培训的员工也要主动转变。主动学与被动灌输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要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中国香港一些建筑企业实行所谓“自我申告”制度,在调动员工培训主动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自我申告”制度中,员工定期填写申告表,反映过去5年中能力提高与发挥情况,今后5年的发展方向及对个人能力发展的自我设想。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员工的申告表与员工沟通思想,统一看法,以此作为制定员工培训和开发计划的依据。这种员工参与制度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使员工意识到个人对于工作的“自主性”和对于企业的“主人地位”,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个人发展目标更加趋于一致,有助于员工转变培训观念,加倍工作和努力学习。

4.2 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劳务分包制度

面对目前建筑企业管理层与操作层的分离,一是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首先要遏制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避免自有资金不足的建设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进入建筑市场,造成拖欠工程款的隐患;次培育发展劳务企业,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惠;再次把劳务分包合同作为推动建筑劳务发展及加强监管的重点,防止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 本与“包工头”合谋。二是建筑企业在进行劳务分包时,应选择有建制的劳务分包企业,并从技术工人力量、业绩、信誉度等方面加强对劳务分包企业的考核和评价。此外,鼓励建筑企业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成立自己的劳务分公司,使农民工最大程度地被劳务企业吸纳。三是劳务公司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对农民工上岗前的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尽可能组织农民工加入当地的工会组织,通过工会和劳务企业双方共同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4.3 完善人才招聘和使用机制

人才的招聘上,建筑企业首先要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在对企业工作岗位和人力资源状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目标安排招聘工作。其次要更新人才招聘观念,综合利用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利用人才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吸纳人才。既要引进有技术又有经验的人才,也要注重应届毕业生的补充和培养,为企业做好后续人才储备。(2)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企业在积极从外部招聘人才的同时,也应从职业分析出发,注意选择内部优秀年轻员工加以培养。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的原则,做到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首先要实行多种用工形式。根据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个人要求,在用工形式上可以相互转换,适时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整。其次要建立畅通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定期根据员工综合表现和考核情况进行职位调整,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竞争机制,并引导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公司最需要的地方流动。

4.4 健全企业培训体系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有效途径。建筑企业应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技术变化预测,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制度。

建筑企业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人才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应有所区别:(1)对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主要是保证其领导决策的能力。可选择一些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把他们送到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外进行脱产培训或参加短期的专业研讨会。培训内容以经营管理知识为主。培训后企业应大胆委以重任,把他们派到重大项目中去检验和锻炼他们。(2)对技术管理层的培训。一部分是从事研发及专项技术工作的人员,可以邀请一些技术专家到企业参与研发,并加强与高校合作。另一部分是在项目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培训,辅以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一专多能”。(3)对操作层的培训。对技术操作工要加强“执证上岗”,对辅助工人主要是做好 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另外对一些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还要增加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做好培训的另一个关键是加强对培训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首先要保证培训的出勤率。其次要落实培训考核工作,培训开始前要设立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4.5 建立以 KPI为核心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即关键业绩指标,它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KPI的关键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实施的具体的量化指标,而企业的绩效考核就是建立在这些量化指标基础上的。建筑企业要建立以 KPI为核心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确定本经营目标,即为企业层的一级。其次,KPI再将企业层的 KPI分解到每个项目经理部形成项目层的二级 KPI。每个项目部再根据本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结合项目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体系,将项目层 KPI分解为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等指标。最后沿着项目的WBS将指标进一步分解到项目单元、工作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目标体系。在具体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可将指标划分为关键指标和辅助指标 , 考核时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实施考核的主体分为以下三类:(1)企业职能部门领导;(2)项目部领导;(3)内部客户。建筑企业的员工一般同属于企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所以要同时接受这两个方面的考核。而内部客户主要是下一道工序的负责人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评价本工作指标上,最具有发言权。让内部客户作为考核者,可以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客户至上的理念,从而促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效率。实际考核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三方赋予不同的权重。在考核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旦 KPI指标确定后就要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要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完全以被考核者的指标完成情况为依据。第二,项目成立后就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和 KPI,给每个岗位编制一个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员工的工作应在岗位责任制的指导下完成。第三,建立动态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严格与薪酬挂钩,与职称评定和职位升迁关联。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完成指标的动力。

4.6设计合理的激励体系

合理的激励体系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建筑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员工需求的变化,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企业应在工作评价和能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人才的市场价值,完善企业的结构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首先应该适当增加学历工资,这样既可以缓解一些青年技术人员的不公平感,降低离职率,也有助于企业吸引高学历和高素质人才。其次实现绩效考评与薪酬的有效链接,重点体现在提薪及奖金的发放上。再次对高级管理层可以采用年薪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入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模式。同时加大对高级技术人员的激励程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要给予大额奖励。(2)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企业不仅要注重改善施工现场有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要关心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环境,在整个企业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3)建立分权与授权机制。企业可以根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与内容,同时充分考虑任职者的能力和企业制度,让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有一定程度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利。(4)建立“心里契约”。企业要通过为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在注重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建立员工和企业的“心里契约”。让员工感觉到自己与企业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

4.7 加强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目前建筑市场与企业急需培养和补充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外语、能负责以及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的复合性项目经理,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1)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建造师注册制度,以及项目经理的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从相关政策上加以保障。(2)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要充分发挥各建筑行业协会专业性强、联系面广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项目经理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优化配置机制。(3)企业要把提高项目经理素质、培养和管理好项目经理人才队伍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鼓励具备条件的原一、二级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同时要完善项目经理的选拔培养、考评和激励机制。

4.8 结论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做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再落实到招聘、配置、培训、考核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同时要大力发展建筑业职业经理人队伍,这对推动我国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职业化过程,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规范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减少各种裙带关系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重要作用。结语

上一篇:不满待遇员工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分析自我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