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2024-05-19

高一历史工作总结(精选11篇)

篇1: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6)~(11)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现将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教学中我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第二,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篇2: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核心内容: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电力时代到来了;

相关领域的变化:

1)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钢材逐渐取代熟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2)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

3)化学工业称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1)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篇3:怎样学好高一历史

一、只有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学生才能与时俱进

从高一到高三, 一轮新课程实施已经结束。作为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来讲, 在已经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我认为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把高考信息传递给学生, 老师的观念变了, 学生也会受老师的影响逐渐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尤其是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没有任何高考的意识, 甚至有些学生在经历了中考艰苦的洗礼后, 自认为在高一可以潇洒走一回放松自己了。在学生处于这种思想状态下的时候, 老师就是灯塔, 就是引领学生思想的领袖。一声轻轻的高考呼唤, 就可以将迷茫的孩子带出困境, 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和奋斗的目标。所以, 只有老师与时俱进, 学生才能与时俱进。

二、狠抓课程标准, 熟知高考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 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 由师生共同确立的, 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 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 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同。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 可删、可补、可改, 确定生动、活泼, 合情合理, 切实可行,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 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以必修一第一课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首先, 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发展情况, 因为不是内容标准的基本要求, 不必重点展开,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重点讲清夏的建立并始创王位世袭制以及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职即可, 之后由老师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说明,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西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为阐述分封制和宗法制作好铺垫。其次, 重点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基本内容。师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图文信息, 概括、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影响, 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 家国一体。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三年下来能力怎会不高?

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比较概括, 给教师们教学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学习历史, 在课堂上学、在阅读中学、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且更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 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浑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三、练习、试题的设计和讲评试题的方法要和高考接轨

篇4:高一历史教学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新问题;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98-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文章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新问题

1、学生思想的不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是副课,所以学生包括家长、甚至部分教師在思想上极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给高一新课改的实行带来消极影响。

2、历史专业基础薄弱

初中社会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几乎所有乡镇中学从未重视过历史课,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

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理想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情况,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其次是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之上开设专题。在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教材忽视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现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

4、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

新课程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学生的数、外、物、化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4、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第一步,由教师根据书本知识结构,提出本节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做记号、找答案;第三步,组织讨论,让学生回答,师生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答案。

篇5:高一历史工作总结2010

本学期,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根据学校统一安排,认真贯彻历史学科教学计划,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教研活动。具体工作有以下方面: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暑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新课程学习,全体高一教师统一了思想,实现了观念转变,在工作中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人本课堂、自主课堂。积极探索新教材的使用,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集体备课,统一进度。

高一备课组在历史教学中,坚持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定期讨论课标和教材,领会课标要求,分析教材的单元体系,每课的重难点,因为只有教师熟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驾御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每一单元新课开始前,由主备人分析教材,谈谈备课思路和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发言。

教师们抛弃了旧教材的思路,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高一教学任务侧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结合新课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本学期,各位教师在积极学习新课改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在课堂上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主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紧密联系课标和考纲,围绕重点问题和

知识点来设置各种活动和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四、坚持听课和评课制度,做到共同提高。

为了更好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行组内相互听课。在评课活动中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和碰撞可以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提升了整个备课组的水平,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公开课和研讨课,本学期梁超老师做了区里的调研课,刘利勇老师在桥西区教研活动上展示了《美苏争锋》的“同课异构”研讨课,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和课外探究活动。

各位教师都根据班情和学情适量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更正,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合校本教研的史料教学,本学期辅导学生撰写了历史小论文,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六、积极进行反思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密切了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活力。

篇6: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2010-2011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九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1-6班为理科班。除了9班系重点班之外,7、8班都是普通班,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因为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授之以渔的同时,也有意识的慢慢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不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基本上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真正的调合好普通班与重点班教学的差异,基本还是使用同一个教案。思想工作缺乏耐性,尤其对睡觉、不听课的学生,态度还是比较粗暴,要求太高,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也不够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的少!听课的少!这些不足都是往后得细细的纠正的!也是往后努力方向之一!

高一历史曾志军

在2010-2011學下學期,本人擔任高一九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這五個班中,1-6班為理科班。除了9班係重點班之外,7、8班都是普通班,歷史基礎很差,在上一學期期末攷試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數,總體來說,學生的歷史科整體基礎都不是很好,良莠參差。教學中,既要讓普通班的學生能聽明白,又要讓重點班的學生能喫的飽,這給備課增添了一定的難度!現對整個學的教學工作做個總結!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俗話說的好:慾給學生一滴水,老師鬚有一桶水。在當代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教學理論理唸也要不斷的跟進,才能適應時代教學髮展的需求。本人深知這個道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註意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觀唸以及史學研究的髮展動態,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主動積极的訂購相關科目的書刊,並充分利用,借鑒、吸取名師大傢的清華,提昇自己,髮展自己。學習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見識,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積极參加教研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研討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业務水平。爭取每一節課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節課。

在2010-2011學下學期,本人擔任高一九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這五個班中,1-6班為理科班。除了9班係重點班之外,7、8班都是普通班,歷史基礎很差,在上一學期期末攷試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數,總體來說,學生的歷史科整體基礎都

不是很好,良莠參差。教學中,既要讓普通班的學生能聽明白,又要讓重點班的學生能喫的飽,這給備課增添了一定的難度!現對整個學的教學工作做個總結!

篇7: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继续教高一历史,担任高一(2)班班主任,重点是搞好高一历史会考,争取全部通过.一学期匆匆过去,忙碌,充实,有成功,也有不足.故总结如下: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会考考点落实准确,不考的知识不教,否则,增加学生的负担.备学生,又要备教法。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我这学期采取分层教学 ,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树立会考信心.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8:高一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一 )学生基础薄弱 、知识面狭窄 ,一问三不知 。

一些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不清楚,高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基本知识一定程度的掌握的基础上的, 没有初中历史知识作依托,高一历史教学会遇到重重困难。

(二 )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 , 教学有效性不高。

部分学生学习历史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不会做笔记,不会归纳概括知识,不会分析问题,课堂教学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差。

(三 )每课时的知识容量太大 ,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

目前各校基本上按照新课程设置安排课时, 高一年级历史每周开设二节课,这就要求一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际上由于知识容量大、学生基础薄弱,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用一节半课或二节课完成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 。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学生、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些教师感到这些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 )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 。

高一的历史教学究竟应按高考的标准还是按会考的标准教学? 对教材中没有提及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要不要作补充和拓展? 这些问题确实令教师感到困惑。

二、原因

以上这些困惑是高一历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

(一 )客观方面 :初中 、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

1.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初中历史材教知识容量小 、内容较简单,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容量大,时间跨度大,内容介绍精要,历史概念较抽象。在课程学习中,高中历史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高一新生普遍对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不适应,对教学要求领会不了, 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师为照顾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不得不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感到非常费劲。

2.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目前初中历史教师仍有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素养有限,许多教师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初中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对历史学科都不太重视。进入高中后,教师希望打破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模式,试行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但学生长期习惯于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习惯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

3.初、高中考查方式的衔接。初中历史的考试试题比较简单,偏重于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所占比重小。中考是开卷式考试,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也不愿熟记。进入高中后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起来自然很吃力,甚至有学不进去的感觉。

(二 )主观方面 :高一历史教师自身的因素 。

1.教师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 , 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盲目性。高中历史教师大多数没有从事过初中教学,对初中教育教学现状不了解,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程度更是缺乏了解。因此,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

2.对学生要求过高 ,操之过急 ,教学内容偏难。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全、求广、求深,对历史事件左右比较、前后拓展, 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满堂灌”,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点,无所适从,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很陈旧 ,教学方法单调。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讲到底,呆板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情境创设,没有问题探究。有些教师没有深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不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也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和培养。

三、对策

历史教师面对高一新生, 该采取哪些对策化解教学中的困惑呢? 以下我谈谈看法,以期求教于同仁。

(一 )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学情 ,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 。

可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做到得心应手。

(二 )研究初 、高中课标教材的变化 ,明确教学目标 。

近几年初中历史的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在教学中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三 )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调整教学方法 。

新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过渡、转型到理性思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独立、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兴趣引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四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增强自主意识 。

高中教材多,课时少,那种掰开揉碎,你讲我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用, 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 同时兼顾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 ,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及时复习、完成作业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主学习”这条主线。

(五 )大胆取舍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

高一年级课时吃紧,一课书的内容一节讲不完,对此,必须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虑高一新生实际能力水平,控制好深度和广度,大胆取舍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教学结果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则其结果是一面不到、处处游击,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师更不能按高考一轮复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这无疑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篇9:浅析高一历史教育教学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一学生;历史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就需要在开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能够让学生学好历史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推动教学创新,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积极推动高一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衔接、互动、引导,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成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学习历史的自主性更强。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于高一学生都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但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还存在着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问题,因而很多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对此必须在培养兴趣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在课上、课下不断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采取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但从当前一些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很多教师还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表面自己的观点,通过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要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

高一学生由于需要初高衔接,因而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模式更加适应高一新生,这也是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对此历史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身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对学生历史基础、历史兴趣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教学,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一些进度,同时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历史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待这部分学生跟上来之后再加快一些进度;对于那些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要高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再进行一些深入教学。

四、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评价方面下功夫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必须对教学评价做出改革和创新,这需要高中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应当成为提升高一学生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需要对于高一学生的历史教学评价,要将定量与定性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质量标准,而是要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作为重中之重,不能完全以分数还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完全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效,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体系“新课改”的要求,这是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内容。

通过对高一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性,在开展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高衔接十分重视,特别是由于高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复,因而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认为,要想使高一学生学好历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优化历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加强,进而使高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虹.浅谈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1-07-01B02.

[2]李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张随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篇10:高一历史学期工作总结

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如梭,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更好地完成工作,扬长避短,现总结如下:

一、我是这样管理学生的

本学期,我负责管理高一()班。同时担任历史科的教学。

1、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论语》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许多同学在经历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之后,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到高一之后,我们并没有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就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论语》教学。在每节班会课上都摘录一句《论语》中关于学习、做人、办事的名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不仅使大家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也为搞好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成绩

在这一学期里,我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我们将全班53名同学分成大组、,小组合作学习。二人合作不是“一帮一”的关系,是身份平等的合作伙伴,要互助共赢,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时,不仅是付出,也有收获,当你把问题给别人讲清楚时,不仅有一种成功感,而且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一个问题自己弄明白了不算真明白,只有给别人讲明白了才算是真明白。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赢得伙伴的信任与认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当他以自己的实力“征服”了自己的伙伴时,他感到了自己学习的乐趣。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在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获得快乐,在合作中创造学习的乐园,从而实现了“多机拉动”。通过实行合作学习,在使成绩差的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成绩好的学生也加深了自己的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整个班级的成绩都有了大幅的上升,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春风化细雨,关注学生的细节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这话不无道理。汪中求说:“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永远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首先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一个正面影响。同时,我认真观察学生的细节。学生是在细节中展示自己的,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然后选择好的教育契机把我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二、我是这样教学的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班历史的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1、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今年我所教的班的学生素质较高,作业能按时完成,但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在开学之初,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课,本是梏燥无味的一门功课。特别是历史很多是需要理解而且比较难识记的,如果教学方法不当,那么,学生也只会被动地去听,不加记忆,不加思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这种情况,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深刻钻研教材、教参外,还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历史这门学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一学期里,我主要尝试了两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将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多数的内容是靠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我把成绩较好的和较差的分为一组,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背诵,并让他们互相检查背诵。这样做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第二种是在期中考试之后,我开始在一个班尝试采用道尔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主题多,知识点多,很多知识点设置成图片、活动、讨论等形式,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缺少理论性的陈述,造成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根据这一情况,我决定采用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首先由老师指定学案,通过学案指导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通过阅读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掌握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任务是答疑、点拨、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阅读学习虽然只实行了一个月的时间,但对一部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3、培养解题能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就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试卷讲评中我都会针对考试题型,给学生强调各种解题方法、思路。比如对于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题要先读懂材料,学会进行对比,根据问题要求答题。材料长的须先读懂各句、段话中心内容,抓住关键字眼,依托已知知识并借助课本知识解题。

三、我是这样学习的

在当今的社会,教师如果不学习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就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也是在拯救教师自己,自身素质得到迅速提升。如:

我认真阅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找到了做教师幸福的真谛;阅读了安东尼·罗宾的《激发无限潜力》和《唤醒心中的巨人》后,我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学习了范先稳老师的《nlp与整合教育》后,我把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眼间,一学期的时光就在紧张而充实中过去了。在这一学期里,我经历了从生疏到磨合再到心领神会的转变过程,大家鼎力配合、和谐相处,从学生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将工作做到更好。

篇11: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案导学,实施有效的预习教学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要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一)、预习设计

1、设计思路 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改变预习任务仅仅是看教材或是阅读摘记的方式。

2、实施学案导学 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每节课都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预习。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过程、预习诊断和预习质疑五个环节。

(二)、预习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现行历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点,如何阅读并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我们结合历史学科实际,总结出三步预习读书法:初步阅读教材,细读教材,再读教材。

(三)、预习实施

在实施程序上,采取“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指定完成预习时间,安排预习学案的收交方式。

(四)、预习检查

一是学生检查。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批、互评,小组长收集汇总预习信息;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课前及时收交、批阅部分预习学案,收集预习信息,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二、步步为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教师充分收集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学内容,还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诸如图片、视频、角色表演、问题等情境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时,课前我先播放学生都非常喜欢唱的周华健《凤阳花鼓歌词》“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然后用凄凉的声音道出一曲有关凤阳花鼓的歌词: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朱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皇帝?他是谁?”学生大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哪会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二)、渗透学法,交流助学

首先,渗透学法,在具体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读目录,构建知识体系;读诱发性导语,了解教材重点;读正文,把握主体知识;读平面地图和形象插图,掌握历史活动空间和强化学习的直观效果;读注释,拓宽历史知识;读大事年表,理清繁杂的历史头绪,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

其次,交流助学,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获取知识“听不如看,看不如动”。学生也会在自学的同时提出疑问,并小组内自行协商解决自学过程中疑惑。协商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仍不能解决的,再汇报给老师。因此,我们建立了小组长检查汇报制度。老师针对收集的信息,做好二次备课,及时做好调整。所以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内交流,学生疏通了基础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动交流,精讲点拨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后,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有针对共性的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或需要进一步强调的问题进行引导或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这样,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被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正在产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引入了小组学习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正在我们的课堂中被落实。

(四)、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一节课如何达到高潮,在于教师的适当拓展,在哪些地方拓展呢?又将如何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如在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难点知识的辨析与透析、同类知识的归纳与比较、重点知识中与时政相关联的点对现实的启迪作用、主体知识学习方法总结等角度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我在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是这样创设了拓展的情境的:

首先:出示两次**战争在原因、时间、国家、性质、结果等方面比较表格,“从表格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积极讨论后,继续追问:“有人说,‘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探究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第二次**战争不仅是**战争的继续更是**战争的扩大。

其次: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请用你的正义之笔,把你此时内心的感受赶快记录下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你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在视频和教师的情感的带动之下,学生争相站立,把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列强侵略的谴责,为振兴中华的决心,倾诉于课堂之上,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当堂达标,实施有效的达标教学策略

知识内化后,进行能力的迁移,就是把已经掌握的方法、知识在新的领域情境中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精心设计好达标测试题(限时作业),达标测试题以基础性为主,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适当拓展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当堂闭卷完成;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讲评,避免学生的知识缺陷积累。除常规性的检测外,还可设计一些实践性如写一些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八年级上教案下一篇:服务员述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