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2024-05-21

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精选8篇)

篇1: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杨铁柱

按照学校和年级工作安排,本组刘晓玲和赵娜老师分别做了新授课和讲评课的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现做总结如下。

一、教学案的编制

新授课和讲评课因课型不同,从内容编排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刘晓玲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三部分内容。从教学案的编排上四部分,一本节课标要求;二教学重点难点;三导学提纲;四问题拓展。导学提纲是主体内容,对基础知识分成若干问题,对重点知识通过填空题形式呈现,对前后知识联系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呈现,如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赵娜老师第一次考试讲评课学案的编排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点知识梳理,对选择题和主观题设计两个表格,回顾每个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学生展示内容,分析典型错题,迁移相关知识,归纳方法技巧。其中选择题列出正答率较低的10道题目,主观题增加相关问题的拓展,属于变式思考。第三部分为错题重考和拓展训练,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二、课堂操作情况

教学案都提前发给学生做预习,在教学过程中,二人的教学体现了以教学案一体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即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技巧的指导。

刘晓玲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口头测试,问题为上节内容。由于是励志班学生,回答起来比较顺畅。在新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案中列出的问题为依托,注重学生的参与回答。教师的讲授也并非是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学生不清楚和不易理解之处,对比较明显的容易理解的略讲,体现在教师指导下对教材的解读。如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材没提,但属于思想基础,是教师要补充说明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指导学生提取核心内容,几个角度。对农村改革,从经营形式,管理体制,产业结构三方面把握。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学生误以为分户经营后土体成为农民私产,对此在问题拓展中明确强调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户经营。对外开放从宏观上把握新格局的形成,结合知识链接适当解释。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如对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整节课感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师生配合较好。

赵娜老师的讲评课把试卷和讲评课学案相结合。考点知识梳理由学生提前完成,在课堂教学重点分析典型错题,迁移相关知识,归纳方法技巧。选择题共讲了8道题,不全都是学案列出的,这和该班错误实际情况有关。每道题都是学生先说试题涉及到的考点,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 答该题目的关键信息,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点,内容落实在课本中,多少页,学生读出。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补充强调,对不易理解的地方解释,如《诗经》反映的时期,敦刻尔克撤退,人民公社化体制下的调整等。主观题分析重在解读材料,联系相关考点,对问题的剖析,说明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如31题指导学生翻译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设问结构。从英国“建立关系请求泡了汤”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分析分析英国“建立关系请求”的主要原因。32题原专题二单元检测考查了近代五种经济形式,强调:

(1)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期、状态),利用专题二单元检测12题选择题强化认识记忆;

(2)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政策有何不同,简析原因。33题学生说出问题相关知识点在课本和辅导资料页码,说明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典型错误。34题培养从材料中归纳答案要点能力。问题拓展: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统购统销”政策积极作用。整堂课感觉信息量很大,对已学内容有一个重新梳理和再认识。由于是艺术班,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低重心运行的教学策略。

三、课后反思和努力的方向

刘晓玲和赵娜老师的讲课体现了历史组对教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探索,对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刘晓玲老师的课前提问略显繁琐,占用时间较长,个别问题要点未说明,学生合作学习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在新授课后应有巩固练习的时间当堂反馈。赵娜老师的讲评课在学生回答之前未给学生时间交流,在课后未能及时做错题重考和拓展训练。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要避免学生走得太远。要充分发挥教学案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不包括()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D项不是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符合题意。答案:D 2.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不久之后,西欧六国就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起()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0年……不久之后”“《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于1952年,故A项正确;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故B项错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3.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B项中的“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欧元的使用未必会带来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排除C项;D项中“巩固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A 4.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该进程的特点不包括()A.从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一体化 B.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共产主义 D.是一种和平的联合,努力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与欧洲一体化无关。因此选C项。

答案:C 5.国际卡尔奖专门奖励为欧洲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2002年的国际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欧元。这主要是因为()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

B.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 C.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不再是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解析:欧元只是欧盟成员国之间流通的货币,不是世界货币,A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欧元是欧盟统一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D项错误;联系欧元的启动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解析:第(1)问应联系二战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和美苏冷战对欧洲的影响作答。第(2)问依据图中数据回答即可。第(3)问从欧洲联合给欧洲及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1)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发展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持续发展;法国经济稳步发展。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认同。

基础巩固

1.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联合,除了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得生存外,还希望加快欧洲经济发展,以提高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2.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解析:欧洲一体化的前提是法德的和解,这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3.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C.发展水平相近

B.社会制度相同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但本土遭到的战争破坏相对较小。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A项正确。

答案:A

能力提升

4.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A.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B.政治领域 D.军事领域

解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联合的开始,因此,A项正确。答案:A 5.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A、D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只是强调不让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因此,排除A、C、D三项。法国拒绝让英国加入是对美国控制西欧的一种挑战。

答案:B 6.欧共体成立之后,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①建立了关税同盟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④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审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①②③是欧共体的活动,而④是欧盟的活动。

答案:B 7.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被称为“自1957年《罗马条约》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程碑”的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C.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D.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

解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提出欧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等。其意味着从单纯的经济合作深化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多重合作,它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B 8.由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①由单一经济部门扩展到各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组织,欧共体则是综合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而欧盟则是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区域合作组织,故①②与材料相符。

答案:A 9.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析: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B

10.欧洲联盟与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区别是,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化达到较高水平,超出一般“政府间”合作范畴,实现了“超国家”管辖。以下对这一论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欧盟已经实现了“超国家”的全员管辖 B.欧盟大大超出欧共体的合作水平和范畴 C.两极格局和美苏争霸加快欧洲合作进程 D.区域集团化和欧洲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

解析: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A项错在全员管辖,B项正确,C项错在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D项错在区域集团化趋势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答案: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 1967年

欧洲共同体创立,有6个成员国。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2002年1月

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

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5年

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洲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

2007年12月13日

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11月19日

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

(4)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相关特点和影响。第(1)问回答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可从材料“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等回答。对世界的影响可根据所学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较容易,可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第(4)问“看法”可根据所学,酌情回答。

答案:(1)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欧洲一体化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进;持续时间长;规模逐渐扩大;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

(2)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影响:增强了欧洲的影响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集体决策机制难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危机。

篇3: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本文根据宝应县中学“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作一简单分析。

一“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是教师自己编制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施工图”, 其出发点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教”为目的的, 它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教师“讲什么”“怎么讲”,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教案不同,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集导案、学案、测案、三案于一体, 并因而得名, 它是传统教案的升级版, 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图”, 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 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 即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 将学习的重心前移, 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代替“教案”, 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 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与进步,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理念, 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不平等的“授受”关系, 而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互动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二“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 进行关系到教育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确保导学案的编制质量, 必须遵循“四性”原则:

1. 课时性原则

有些章节的内容只用一课时不能完成,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编写导学案, 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主体性原则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探索性原则

把将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设计自主探究问题时须注意“三度”:一要适度, 既要注意“量”的适度, 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也要注意“质”的适度, 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 做到难易适中。二要多角度,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领会材料, 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要有梯度, 即要具有层次性, 要步步推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 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教师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 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要求, 要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三“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分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

1. 课前:制定学案,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等来制定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理清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整理新发现, 提出新问题。

2. 课中: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

第一, 目标解读。目标就是预期, 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通过目标解读, 要使学生明确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 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 预习交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成有6~8名组员的若干学习小组, 组内成员相向而坐。每一学习小组设学科组长一名。目标解读后, 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阶段的问题, 教师可监控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 并且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由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合, 形成结论。这一阶段, 教学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 分组展示。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不同看法应该提出质疑, 但不能冷嘲热讽。分组展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立场, 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 质疑点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进行精讲点拨,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领会方法, 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 达标检测。教师收集一些典型试题, 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当堂检测, 巩固新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 要求当堂训练。

第六, 总结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提高其学习概括、整合的能力, 体验收获与反思的快乐。

3. 课后:积累提升, 指导学生归纳、反思、纠错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 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课外训练, 用双色笔修改导学案、记录错题, 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四“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有利于”:

第一,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 学生有了认知冲突, 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 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 而不是面面俱到, 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 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 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 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 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四, 有利于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 在合作展示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收集、研究与讲解, 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2.“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不足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反思教学实践, 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 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和对导学案的认知差异, 导致在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结构上, 形式多作用少;在内容上, 知识多方法少;在操作上, 要求多落实少。

第二, 学生参与度两极分化。不少学困生或因知识欠缺, 或因心理自卑,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错误的想法, 在交流展示环节往往保持沉默, 只是一味地听别人发言, 展示的机会总是被几个尖子生垄断。而对于那些自觉性不足的学生来说, 简直是把交流展示环节当成了一个合理地说废话的机会, 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 长此以往,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总之, 导学案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 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教与学的矛盾,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选择适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为此, 笔者运用了“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篇4: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一)选修阅读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研究

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并根据考试说明,向学生传递该知识点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标注本知识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了解和重视。

(二)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采用了“四环节”教学模式:基础学习—阅读训练—难句分析—词汇学习。模式设计如下:

Step1 基础学习

这一步骤让学生知道课前应做些什么。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预习单词Page72(bookworm—live up to)并浏览文章

【学生活动】1. 朗读生词Page72(bookworm—live up to)三遍;

2. 浏览文章并在课文中Page1-5划出Page72(bookworm—live up to)中的生词。

Step2 阅读训练

选修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这一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细读课文。2. 检测理解。可采用选择题、阅读填空题等检测形式。3. 方法点拨。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理解文章细节

【学生活动】运用Scanning阅读方法完成阅读练习。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not the reason why many people dont like the classics?

A.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are old-fashioned and boring.

B.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life today.

C. The different language used in Classics makes them difficult for some people to read.

D.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can only find classics in bookshops and libraries toda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s NOT true?

A. The award-wining film is based on Charles Dickenss novel.

B. The film based on Great Expectations was released in 1998.

C. Oliver Twist was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D. Charles Dickens died when he was 58.

3. What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which happen in the story “Great Expectation”?

a. Pip got a lot of money from a generous stranger.

b. Pip is bent on becoming a gentleman and winning Estellas love.

c. Pip learns the value of happiness and friends.

d. A criminal in a foggy cemetery frightens Pip.

e. Pip moves to London to begin his new life.

A. a d e c bB. d a e b c

C. a e d b cD. d e a c b

Step3 难句分析

长难句分析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分析句子结构、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难句分析设计如下:

学习任务:分析课文的长难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长难句并翻译。

【学生活动】在书上划出以下2个句子并按要求分析长难句。

1. Because a lot of classics were written so long ago, their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odern works.(P2, Line6-7)

①句中those 指代

②翻译整个句子

2. He has rigid idea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civil and to be a gentleman, and is embarrassed by Joe because he does not fit these.(P3 ,L39-40)

①句中what引导_________从句

②it 和 to be civil and to be a gentleman充当________成分

③朗读译文:他对文明和绅士有着刻板的观念,而乔让他尴尬,因为乔与这些观念不匹配。

【教师活动】抽查二个学生的答案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

【配套练习】

1.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is much larger than________in Japan.

A. that B. those

C. this D. these

2. I dont agree with________you said.

A. that B. what

C. which D. who

【学习整理和反思】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分析句子,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记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规律。然后做配套练习,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Step4 词汇学习

词汇学习环节侧重学习有用法的词汇和识记重要短语。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常用词、短语的用法及识记重要短语。词汇学习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习任务一:理解并掌握be bent on的用法

【学生活动一】朗读并翻译课文原句,写出短语的意思和bent的词性。

Pip is bent on becoming a gentleman and winning Estellas love. (P3,Line41)

be bent on:意思________bent 词性________“弯曲的;决意的;决心的”。

【学生活动二】翻译下列句子并猜测词义。

He worked hard to make money and he was bent on making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ppy.

In fact, she found she hadnt a bent for acting and so she gave up.

This is a bent way leading to the small village.

学习任务二:识记单词或短语

【学生活动】在课文中划出下列句子并记住划线的单词或短语的意思。

1. Many people dont read them, because they think classics are old and boring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life today. (P2, Lines 9-10) 与……无关

2. They have not disappeared and still have a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P2, Line12) 占一席之地

3. Great Expectation is set in England in the early 1800s. (P3, Line26) 以……背景

4.……, but Joe is a kind and simple man who would rather die than see any harm come to Pip. 宁愿做而不愿做…

5. The film begins the same way as the novel does——with Finn(Pip) meeting a violent criminal on the run from the police,……(P5, Line6-8) 躲避,奔波

6. ……, as it is not likely to live up to your great expectation. (P5, Line19) 达到,符合

(三)使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产生的效果

实践证明,选修阅读课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最主要的作用是:第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一学年的尝试,学生在明确的任务指导下动笔的机会多了,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自己做的前提下得到提高;第二,有利于老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方向,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老师更好的处理阅读课教学,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选修阅读课模式的研究,尤其是任务型阅读与阅读课模式的有效处理,能够更好的与高考接轨,与高考的命题思路保持一致。第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高度一致,体现了在研究与探究中完成既定任务的目标教学,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五,加强了师生活动的设计,使老师会教,学生会学。

总之,选修模块阅读课使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为高三一轮复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篇5: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邹超 王修潭 徐爱俊

一:短语互译:

1.看得到、在视力范围内 2.抬头凝视

3.报达、偿还 4.由于.....而呆住

5.充分利用 6.忽视某事 _________

7.避免做某事 8.取得进步 ________

9.突然、猛地 10.不小心撞着某物

11.a piece of jewellery 12.hit the shark on the nose

13.make one’s way to s.p. 14.rest on

15.be likely to do sth 16.observe sb do sthdoing sth

17.observe the traffic rules 18.The tall man was nowhere to be seen.

19.run that far 20.reach out for sth

二.填词题

1.Although our sense of sight is over used , our senses of touch and smell are often i .

2. I’m sure something will be done to r air pollution.

3. The doctor said that his lung cancer was l to smoking.

4. The harder you study .the quicker p you will make.

5. No matter how you read it, this sentence doesn’t make any s .

6. The sudden bang (僵住 ) the man and he dropped the gun .

7. This work costs us nothing.It’s all done by( 自愿者).

8. The telephone poles were fixed (牢牢地 )in the ground.

9. The parcel was sent to the worng (目的地).

10(幸运的, she was in when I called .

三:选择题

1 My computer ________ work any longer .

A won’t B shouldn’t C couldn’t D wouldn’t

2 Is it Mr Green _______ runs an organization_______ he wishes for

more help for children ?

A who, that B that , which C who , where D that , as

3 If humans continue to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 more serious problems

will _______

A result in B result from C result D cause

4________ explaining to us how to do it , he also did the work together with us .

A In addition to B Despite C In spite of D Instead of

5 You’d better keep the medicine _______ children can’t find it .

A in which B when C where D that

6 With their work _______ , the workers returned home for supper .

A being done B done C do D doing

7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Sep.11, a sad day , _______ two planes

crashed into the World Trade Towers , ______ is always reminding them of

thousands of deaths and ________it happened .

A when , which, how B which , that , that

C when , as , what D that , which , which

8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has_______ plenty of jobs .

A invented B developed C discovered D created

9 It was dark everywhere , and the rain _______ our difficulty .

A added to B resulted from C turned out D make up

10 It was ________star that you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notice it .

A such little a B such little C so little a D so a little

11 Eventually they found someone who ________ the plane.

A took control B took the control of

C took control of D had taken the control of

12 It is a fact known to all________ everyone has to eat to live .

A That B which C of which D what

13 When he decides to do a job , he always finds ______ hard to decide which

job________

A it ,to be done B that , to do C it , to do D that , he does

14 The earthquake made itself _______ as far as in another country .

A feel B feeling C felt D to be felt

15 It is ______ that people will keep trying to find new ways ______

the global warming .

A certain , of stopping B sure , of stopping

C certain , in stopping D sure ,to stop

16_____we were excited about was _______we had won the match .

A That , how B That , whether C What , that D What , whether

17 Everyone else says we should set off earlier . That is _______ I disagree .

A what B where C which D why

18 People wonder whether things in this country will________ in the near future .

A rise up B hold on C pick up D hang out

19 My hometown is no longer _______ it was when I was in my teens , _______

seriously polluted .

A what , when B that , which C what , which D which , that

20 He gained his_______ by printing ________ of famous poets .

A wealth ; work B wealths ; works C wealths ; work D wealth ; works

四、完成句子

1.他没有时间观念。

He .

2 .我们中的三个人去,其余的人留在家里 。

will go , and staying at home.

3 .在晚上那个 弃的男孩睡在一个庙里。

At night , that slepttemple .

4.当她走进教室,他匆匆瞥了她一眼。

He her as she ______the classroom.

5.周末有可能弄到票吗?

Is there any ________ at the weekend ?

6.不知道这种花你们叫什么。

I wonder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7.她突然的到来把我们所有的计划全打乱了。

Her arrival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8.你认识背着婴儿的那个女士

Do you know the lady with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9.在那次宴会上,他放开肚子拼命地吃。

He ate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at the dinner.

10.他们是那么小的孩子还不能自理。

They are childeren that they can’t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一:

1. In sight 2. star up at 3. pay back 4 .be frozen with 5. make the most of 6. ignore sth 7. avoid doing 8. make progress 9. all of a sudden 10 . bang into

11.一件珠宝 12。 击中鲨鱼的鼻子 13。 前往 14。 依

15. 可能做某事 16。 观察某人做某事 17。 遵守交通规则 18。 那个高个子男人哪儿也看不见 19. 跑那么远 20. 伸手去拿

二: 1。 Ignored 2. reduce 3. linked 4. progress 5. sense 6. frozen 7. volunteers 8. firmly 9. destination 10 . Fortunately

三:AACAC BADAC CACCA CBCAD

四:1. has no sense of time 2. Three of us the rest are 3. deserted boy in a deserted 4. gave a quick glance entered

篇6:八上历史22课教学案

课题: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备课人:王玉芹 时间:12月18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识记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2、知道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识记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4、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通过阅读分析,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背景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是河人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第一课时

课堂流程:

【自主学习,解疑置疑】

解决基础知识部分

1、快速读书125----127页,在书上标注以下知识点,对学、群学解决疑难、并识记以达成学习目标。25分钟完成(学法指导:要在规定时间内采取一定的记忆方法快速背下来,互助互查、)(1)读书思考并背诵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2)、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背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请你合上书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对子组互评。比比谁记的更快

2、教师点拨疑难

3、学完本课后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阅读分析,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和答题技巧

课堂流程: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解读目标、明确重点】 【预习检测,反馈效果】 【题组训练、提升能力】

一、选择题

1、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下列有关七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②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③它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④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国际条件虽然不利,但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日本的百万大军的进攻,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B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3.近年来,日本政府否认战争事实。下列能揭露20世纪日本侵华史实的是()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华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基础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

划出关键词找有效历史信息,先独立完成而后对子组交流疑难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 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1)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2)中共七大道路通,请你说出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指的是什么战争?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4)“血肉筑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划出关键词或句子找到有效历史信息作答,先独立完成而后小组交流疑难准备展讲

材料一

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材料三: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四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提出的时间。

(2)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

(4)从材料四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5)依据材料一、二、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篇7:高一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课总结

一. 完成下列短语

stand for sign language a beaming smile fly in circles inform sb.of/about sth

throughout history confusing rules consist of/be made up of develop from

official language in its broad/narrow sense mix salt with sug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ing sth with sb find it hard to make a decision

二.单词拼写

1.throughout 2. vocabulary 3. created 4. European 5 pronunciation

6.confusing 7. development 8. contribute 9 control 10. adopt

单项选择

BBBBD ACBAA CBBAA

Key2

1.contribut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sth / doing sth 2.take control of the country

3. be replaced with/by French 4. result in sickness result from traffic jam as a result as a result of sth 5. work as servants 6. upper class people 7.common people

8. by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4th century 9.undergo huge changes 10. lose face

二、单词拼写

1. pronunciation 2 included 3undergone 4. invasion 5. adopted

6. differs 7. contributed 8depends 9. recording 10. rising

单项选择

CBCCD BCACA CDACB

Key3

1. for some reason / for a certain reason 2. be sure / certain about / of

3. have an impact / effect /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4. raise / keep animals raise the national flag 5. depend on

6. set (up) a record (for) 7. hold/ break/ beat a record (for) 8. on the whole

9. have an impact on 10. It /All /That depends.

二.单词拼写

1. throughout 2. vocabulary 3. creative 4. official 5. contribute

6. development 7. replacement 8. ending 9. included 10. pronounced

11. pronunciation 12. spread 13. differs 14. difficulty 15. characters

单项选择

篇8: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出现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权。

(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内容:

(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2)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以及等。(3)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2.内容:

(1)确立严格的体系。实行。

(2)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为小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

(1)确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强化。即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动脑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点?

(1)最大特点:(2)(3)(4)【思维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宗法制)3.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4.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

【课堂展示探究区】

【走进高考】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3.(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5.(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6.(2006广东,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

和摘抄原文)(13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 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 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0.(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问题。(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走进高考】

1.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2.A 3.A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4.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6.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选择题:

1--10.BACCBBBCBD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主要原因: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溃。(4分)(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 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8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学反思何美玲下一篇:借款合同完整版——含律师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