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案

2024-05-19

八年级上教案(精选6篇)

篇1:八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题材:战争主题。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综合性学习:

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要塞()

阻遏()

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 课

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转弯抹角(mò)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第 三 课 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 j‹ 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ˆ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5、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本文,激发了同学们对法西斯的愤恨。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课时安排:2课时

步骤: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护

杀戮

纳粹

肃穆

恍惚

木然

荒谬

憧憬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

赤裸裸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板书设计: 记忆沉重

看纪念演出

美丽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呼唤和平

面向现实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振兴中华对和平的重要。

综合性学习一: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活动准备:

1、制定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走访身边的老战士,观看影视作品,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南京大屠杀》片断。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

是啊,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板书课题)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

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不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主持人: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评委打分〕

三、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主持人: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的村子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评委打分〕

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主持人: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大的地区冲突,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这次战争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呢? ☆21世纪的战争,将是尖端武器的竞争和较量。科学家和军事家们预测,未来的战争中将有七大尖端级武器称雄于战场,它们是:激光武器、隐形武器、单兵攻防武器、微波炸弹、纳米武器、信息武器和无人化武器。

五、战争是非,赏析提升。

主持人:“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结: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惺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

六、活动收获,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可谈对战争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主持人小结: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活动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

①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附:

活动评价表

姓名 搜集资料情况 参与活动情况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各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教学时间:22课时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篇2:八年级上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 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 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 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篇3: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的建议

一、对教材第17页例4的看法和建议

教材中, 例4是这样的:

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 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由记录表推出这5小时中水位高度y (单位:米) 随时间t (单位:时) 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并画出函数图象;

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 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分析:……

解: (1) 由表中观察到开始水位高10米, 以后每隔1小时, 水位升高0.05米, 这样的变化规律可以表示为y=0.05t+10 (0≤t≤7) 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11.1-10中所示。

(2) 再过2小时的水位高度, 就是t=5+2=7时y=0.05t+10的函数值, 从解析式容易算出y=0.05×7+10=10.35从函数图象也能估出这个值。2小时后, 预计水位高10.35米。

记得在当时的教学准备过程中, 我注意到第 (1) 问的解答与设问不符合。 (1) 问中是要求推出5小时内水位高度随时间变化的解析式, 而解答中的自变量范围是“0≤t≤7”, 并且这里图象也应是5小时内的图象, 而解答中画出的是7小时内的图象, 显然与问题不符。那么教材为什么会这样写呢?我想可能是为了兼顾第 (2) 问条件的缘故。但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 从数学的逻辑性, 严谨性出发, 这里无论怎样都应算是一个错误, 所以我想可以有两个方式进行修改。

修改一:直接改 (1) 问答案, 函数解析式y=0.05t+10 (0≤t≤5) , 并且图象只画出5小时内的情况。

修改二:改题目, 将题目 (2) 问中条件加到前面文题中, 即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 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

(1) 由记录表推出这水位高度y (单位:米) 随时间t (单位:时) 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并画出函数图象;

(2) 按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持续2小时后, 预测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这样就可以不改答案了。

二、对第十五章《整式》中因式分解的教学思考

篇4:八年级(上)期末检测题(二)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____ engineer.

A. A B. AnC. TheD. 不填

2. On his day ____, he doesn’t want to go ____ a drive.

A. on; offB. of; withC. off; forD. away; in

3. She is going to ____ some money to travel somewhere interesting.

A. saveB. keepC. holdD. build

4. We all like her ____ she is kind and helpful.

A. soB. andC. becauseD. but

5. I don’t like doing the dishes because it’s ____.

A. interestingB. relaxingC. funD. boring

6. Could you ____ my pet dog when I’m away?

A. work onB. take outC. come overD. take care of

7. ——____ is the ticket?

——It’s only five yuan.

A. How many B. How muchC. How longD. How far

8. He often exercises. He is ____ than me.

A. athleticB. athleticerC. more athleticD. most athletic

9. It ____ him nearly an hour to get there by bike.

A. tookB. spent C. paidD. cost

10. Eating lots of vegetables and fruit can help us ____.

A. keep fitB. hang outC. look afterD. get back

11. ——What ____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 can see some sheep.

A. elseB. other C. anotherD. the other

12. ——Did Henry win a prize last year?

——____.

A. Yes, he won B. Yes, he did C. No, he didD. No, he won

13.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concert?

——____, I don’t like music at all.

A. Always B. Often C. Once a weekD. Never

14. Tom wants to take acting lessons when he grows up. He wants to be an ____.

A. engineerB. actor C. pilotD. programmer

15. ——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popular in China?

——____. The Chinese usually have fast food for breakfast.

A. Yes, I think soB. No, I don’t think so

C. I hope soD. I hope not

Ⅱ.完形填空(10分)

Daniel Boone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__1__ 1734. He didn’t go to school and couldn’t read, __2__ he learned all about the forests and many other things around him. He loved to __3__ alone in the forests because nothing would trouble him there.

When he grew up, he tried to live on a farm, but he wasn’t very __4__ and a year later he __5__ to go into the unknown western lands. When he returned after two years, he became__6__ for his long journey. He brought back many useful things, and they helped people a lot.

After this he kept __7__ to unknown places. The Indians liked him and became his __8__. Daniel Boone __9__ at the age of 86. He lived an interesting life in the early years of America and people remembered him __10__ an explorer and a pioneer.

1. A. in B. on C. at D. of

2. A. because B. butC. orD. and

3. A. liveB. helpC. askD. sit

4. A. busy B. tired C. kindD. happy

5. A. hatedB. decided C. worried D. forgot

6. A. famous B. slow C. excitingD. interested

7. A. leaving B. turningC. travelingD. hurrying

8. A. friends B. workersC. teachers D. travelers

9. A. lived B. stayed C. began D. died

10. A. to B. forC. asD. of

Ⅲ. 阅读理解(30分)

(A)

People usually talk about two groups of colors: warm colors and cool colors. Scientists think that there are also two kinds of people: people who prefer warm colors and people who prefer cool colors. The warm colors are red, orange and yellow. Where there are warm colors and a lot of lights, people usually want to be active. People think that red, for example, is exciting. Social people, those who like to be with others, like red. The cool colors are green, blue and violet. These colors, unlike warm colors, are relaxing. Where there are cool colors, people are usually quiet. People who like to spend time alone often prefer blue. Red may be exciting, but one scientist says that time seems to pass more slowly in a room with warm colors than in a room with cool colors. He says that a warm color, such as red or orange, is good color for a living room or a restaurant. People who are resting or eating do not want time to pass quickly. Cool colors are better for offices and factories if the people who are working there want time to pass quickly.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eople who don’t like to be with others ____.

A. like orange colorB. like blue color

C. prefer warm colorD. are usually active

2. The underlined word “Social people” means ____ in Chinese.

A. 城市居民B. 社会学家

C. 喜欢运动的人D. 好交际的人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____.

A. Scientists like warm colors better than cool colors

B. Time seems to pass more quickly in a room with red than with violet

C. Time passes more slowly where there are cool colors

D. We’d better color a living room or restaurant in warm colors

4. Why are offices and factories often colored in cool color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 ____.

A. Because these colors can make time seem to pass more quickly

B. Because these colors can make people excited

C. Because everybody likes white color

D. Because working people can be more active

5.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should be ____.

A. Warm Colors and Cool Colors

B. People and Colors

C. Social People Like Warm Colors

D. Places and Colors

(B)

Lucy:

I went to the zoo and saw some sharks on summer vacation. I also got lots of exercises of course. I did my homework every day.

Andy:

On summer vacation, I did my homework. I went to the beach and I also took piano lessons. I had lots of fun.

Kate,

I’m going to have a party. I need some help.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dosome shopping?I’d like to buy some drinks and fruits.

Thanks,

Tony

Zhou Hua,

We’re going to have a Chinese exam! My Chinese is poor. Could you help me learn Chinese?

Thanks,

Sally

Henry:

The most popular clothing store is Jason’s. There are the best quality clothing.

根据上面的内容,完成句子:

6. On summer vacation, both Lucy and Andy ____.

7. Lucy ____ and saw some sharks, but Andy didn’t.

8. Tony asks Kate to ____.

9. ____ asks ____ to help her learn Chinese.

10. Henry thinks Jason’s is the most popular clothing store because it has ____.

(C)

Almost everyone knows the meaning of Mr., Mrs. and Miss. People use Mr. with men’s last names. And Mrs. is for married women and Miss is for single (单身的) women. But what is Ms?

For sometimes,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use Ms before a women’s name when they do not know whether the woman is married or not. Today many people like to use Ms. Some women feel that it is not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know whether they are married or no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Ms. Not all women like it. Some like the old ways of doing things. They find it difficult to pronounce(发音) the word. But young people like it.

根据上面的短文,判断正(T)误(F)

11. People usually use Mrs. before single women’s names.

12. Mary is a married woman. So when we meet her, we can call her Miss Mary.

13. Not all women like the word “Ms”.

14. Some women find the word “Ms” is difficult to say.

15. Now young people like to use Ms.

Ⅳ.词汇考查:(10分)

1. ——Could you help me s____ the floor? ——Sure.

2. We usually b____ some books from our school library on Friday.

3. The p____ in the talent show are all very outstanding.

4. Although my home is far from school, I am s____ late for school.

5. My parents are b____ teachers.

6. Our school had a fashion show yesterday. U____(不幸地), the show was very dull.

7. I think Beckham is a t____(天才的) football player.

8. We are going to b____(建造) a subway in the middle of our city.

9. The ____(领导) of the school are going to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on Teachers’ Day.

10. Jean’s mother w____(担心) about her son very much, because he is badly ill.

Ⅴ.改错:请指出错误选项并改正。(5分)

1. There is going to have a sports meeting next Tuesday.

A BCD

2. Bob and Jane was watching TV this time yesterday.

ABC D

3. What a exciting book it is!

ABCD

4. The Great Wall is a symbol of the China nation.

A B C D

5. People can only get information about UFOs in books, TV and so on.

ABCD

Ⅵ.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下列句子:(10分)

1. 我们明天去动物园好吗?

____ we ____ to the zoo tomorrow?

2. 明天上午你有空吗?

____ you ____ tomorrow morning?

3. 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呢?

____ ____ ____ basketball with us?

4. 我们一起吃晚饭吧。

____ have dinner together.

5. 我想她不会游泳。

I ____ ____ she ____ swim.

6. 她今天下午没有什么事儿做。

She has ____ to ____ ____ afternoon.

7. 下个星期六你打算做什么?

____ are you ____ to ____ next Saturday?

8. 我不知道如何做这件事。

I don’t know ____ ____ ____ the work.

9. 你的手表没什么毛病。

There is____ ____ with your watch.

10. 我认为动物园里最有趣的动物是海豚。

I ____ the ____ ____ animal in the zoo is the dolphin.

Ⅶ.动词应用。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括号内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10分)

Ann is an American girl. She __1__(have) big eyes and brown hair. She __2__ (study) in a middle school in Washington.

Ann __3__ (be) born on January 8th, 1992. She __4__ (start) school when she was only 6 years old. She studied in a primary school in New York before she __5__(move) to Washington with her family.

Ann’s favorite subject __6__(be) biology. She is interested in it very much. She wants __7__(major) in biology when she __8__(go) to college. But her music teacher says Ann should __9__(learn) music because she has a very good voice. She predicts (预测) that Ann __10__(become) a singer in the future.

Ⅷ.句型转换。(10分)

1. The sweaters feel very comfortable.(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the sweaters____ very comfortable?

2. Excuse me. Where is the nearest school? (改为同义句)

Excuse me. ____ can I ____ to the nearest school?

3. Betty was sad. She heard about so many animals in danger.(两句合并为一句)

Betty was sad ____ ____ about many animals in danger.

4. There is no water in the bottle, ____ ____? (改为反意疑问句)

5. I watched TV last Sunday.(用at 9:00改写)

I ____ ____ TV at 9:00 last Sunday.

Ⅸ.补全对话(5分)

阅读下面的对话,根据对话内容补上所缺的句子,使对话意思完整。

A: Hi, Tom. You were not here yesterday afternoon. __1__?

B: __2__.

A: __3__.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B: Much better. The fever is gone, but I still cough and I feel weak.

A: Did you see the doctor?

B: Yes, I went to the doctor’s yesterday afternoon. The doctor gave me some medicine and asked me to __4__.

A: Why don’t you stay at home today?

B: Because I’m afraid I’ll miss too many lessons and I’ll be left behind.

A: Don’t worry. Take care of yourself. __5__.

B: Thank you.

Ⅹ.书面表达(15分)

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有关张华的信息,写一篇短文介绍他的情况。

要求:1.表格内容要全部体现在文章中。

篇5:八年级上《绿》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梅雨潭“绿”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欣喜、愉悦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说说特点

结合所学,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特点。

《匆匆》、《背影》、《春》等。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充沛的情感,有着大胆丰富的想象,运用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所学的每一篇,情真意切,特点分明,语言优美,手法多样,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所学的《绿》是否有着同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游踪

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安排行文的思路。“移步换景”就是一边走一边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样写行文思路非常清楚,转承自然有序。《鼎湖山听泉》地点转换: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初二上学期第四单元的《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就是这样的。《写参观浏览的》写作指导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山边(仰望)——梅雨潭的远景;梅雨亭边(平视)——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边(俯视)——梅雨潭的绿。

三、走进文体感受绿色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梅雨潭的绿,这些方面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所用的手法或方法是什么。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作者从

方面写出了梅雨潭绿的 特点,运用了

手法或方法,如:。

总结:如何进行写景——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样的手法,调动多种的感官。

四、分析文体理解成因

梅雨潭的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原因吗?

五、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是什么季节,天气如何?作者开篇便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你能从文中体验到作者的愉悦与喜爱之情感吗?

朱自清第一次到仙岩是1923年的春天,为什么那时他没有惊诧于它的绿,而第二次是秋天却“惊诧”了?

第一次到仙岩是1923年的春天,朱自清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又在十师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考虑到要在两个学校走动,所以朱自清选择租住在离两校都较近的大土门,但不久大士门失火,就迁到朔门四营堂巷34号。因为心情不是太好,所以第一次看到梅雨潭的绿,并没有触动他的文思。

批评家孙绍振先生说“一切景语皆个人独特之情语”,所以,我们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与众不同,才能出彩。

六、总结课文

两点感受

作家笔下任何的景,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都附照着作者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呈现过程

梅雨潭最低

深度:厚积

三面都是山

广度:平铺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绿

状态:皱缬

摆弄

岩上有许多棱角

质地:滑滑的 明亮的色彩:清清的一色

追捉、摇荡、抱住、拍着、抚摩着、掬着、吻着

篇6:八年级上 22 短文 教案

八年级上 22 短文两篇 教案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练,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涉及较多古代名词,如“白丁”、“案牍”等等,为现代生活不常用词,在讲解这一类词时,使当地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同时,文章表现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而再分析这个问题时,要运用事例,让学生通过事例,自己理解。 四、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三)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出示投影)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陋室 ( lòu ) 德馨 ( xīn ) ( tái ) 苔痕   鸿儒 ( hóng ) ( rú )( tāi )舌苔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调素琴 ( tiáo )案牍 ( dú )西蜀 ( shǔ )  调兵遣将 ( diào )  (四)齐读课文,请同学根据课后注释串讲文章大意,教师归纳文言知识。 1、虚词 有仙则名:连词,相当于“就”“便” 斯是陋室:代词,这 惟吾德馨:我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调节音节,无实际意义 可以调素琴:表示可以凭借 2、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思考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的话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说明了陋室为何不陋的观点。 (六)写作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 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而兴) 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 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八、板书设计 陋室铭 一、由山水引出陋室,凸显“惟吾德馨”(比兴手法)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教案 TITLE=八年级上22 短文两篇  二、描绘陋室         三、用陋室与古代名人居室相比,引圣人语录说明       爱莲说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   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悟读――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

上一篇:关于故乡的古诗下一篇:高一历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