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句子

2024-04-21

佛教经典句子(精选13篇)

篇1:佛教经典句子

佛教经典句子

1、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2、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6、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7、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1、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12、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3、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4、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6、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7、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8、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19、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1、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2、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4、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7、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8、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9、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3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3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2、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3、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34、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3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7、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8、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9、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0、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_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1、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42、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5、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7、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8、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49、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50、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51、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3、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4、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5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56、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5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5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0、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61、一切皆为虚幻。

62、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3、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64、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6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7、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68、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6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0、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7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72、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73、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篇2:佛教经典句子

2.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4. 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5.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6. 教育孩子不驮别人东西。驴讥笑:又没驮,说这些干嘛?马说:等它驮了别人东西再说就迟了。禅师赞赏:防患于未然!

7. 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优婆塞戒经》

8.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9.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12.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3. 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14. 一切皆为虚幻

15. 歷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16. 线渐趋模糊,滑落的泪风干在时间罅隙里,不留痕迹。起身走向湿软的沙滩,海水已有些许倦意,捧一把清凉在手,才感知心已是一片深凉。深深浅浅的脚印很快被潮水抚平,只是为何心间的印记却是深深的铭刻,历久弥新。

17.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8. 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篇3:全世界公认最美的经典爱情句子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2.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3.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4.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7.Just because someone doe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want them to,doesn′t mean they don′t love you with all they have.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8.Don′t try s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9.Maybe God wants us to meet a few wrong people before meeting the right one, so that when we finally meet the person, we will know how to be grateful.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10.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篇4:佛教感悟人生经典句子

2) 生活在这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大多数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心房,这样哪里快乐自主呢?

3) 木桶最短一节决定其容量;铁链最弱一环决定其强度;人最大的缺点决定其是否成功。完善自己,让梦想不再是幻想,让未来充满希望。

4) 当你对自己微笑时,世上没烦事能纠缠你;当你对自己诚意时,世上没人能欺骗你。

5) 什么路都可以走,唯独绝路不能走;什么路都可以选择,唯独歧途不能选择。

6) 粗茶淡饭,清心静欲,生活简单了,人就快乐了;灯红酒绿,利欲熏心,生活世故了,人就变老了。欢笑增加的只是脸上皱纹,而烦恼却是刻在心上的皱纹!

7) 蔷薇花又开了,与那年的一样幽美芬芳。篱笆栅栏下的蔷薇花之光斑,飘飘荡荡,带着浓浓的忧伤。闭上眼睛,微微发呆,记忆深处,你笑唇比这花儿甜。

8) 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9)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篇5:佛教禅语心灵句子

2.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4.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 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佛成道日吉祥。

6.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7.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齣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眾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8.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9. 且破心头一点痴 ,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10.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1.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2.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13.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源自:《佛遗教经》

14.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5.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篇6:佛教哲理句子

1.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难言的苦;有些人脸上挂着笑,心里满是无声的泪。

2.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3. 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取。人生中,处处皆有“气”,事事都有“气”。

4. 痛而不言。话,妙在说与不说之间。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

5. 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千军万马。

6. 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7. 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8. 戒“气”是修养的功夫,戒“贪”是人格的表现。微笑是人生百病的良药。

9. 面对生活的纷扰,不是追究伤痛有多深,更不是追随内心的纠结去选择和判断,生活的智慧在于能够沉静下来,拓宽一种思维方式 ,安静的观察烦恼的发展过程,清醒的清楚烦恼的动态存在。古语这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用一份宽阔的心地去安顿烦恼,在于一种大度的态度和承担。

10.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11. 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大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不要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我们应该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2.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3. 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一个人若长期抱怨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出问题的也包括他自己的内心。毕竟,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14.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15. 觉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16. 淡定,不是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它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淡定,不是不屑一切,不顾一切,它是历经世事变迁后的从容淡薄。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稳而不缺少热情;淡定的人,处事不惊,安详而不缺乏快意。淡定的人生,历尽沧桑,却依然呈现随遇而安的美丽淡然。

17.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则心地泰然。

18. 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处都是好处,这才是解脱。

19.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0. 事情本身没有好和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

2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6.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2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6.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7.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38.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9.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40.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41.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42.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

43.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44.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45. 如果你能每天呐喊遍(我用不着为这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46. 粗茶淡饭,清心静欲,生活简单了,人就快乐了;灯红酒绿,利欲熏心,生活世故了,人就变老了。欢笑增加的只是脸上皱纹,而烦恼却是刻在心上的皱纹!

47.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8.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49.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0. 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51. 落日溶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

52.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53. 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54.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55.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56.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57.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58.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59.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0. 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61.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62.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6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64.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65. 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66. 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67.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68.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69.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70. 要把修行同生活结合起来,修身体健康,修家庭平安,修工作顺利,但一切的前提都是为了众生,只要是为众生,修什么都能得到,一切为自己,求什么也求不到。

71.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2. 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73. 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74. 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75.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76. 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77. 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78. 成功需要八个从不:从不放弃梦想,从不懈怠努力,从不遗忘友情,从不疏忽联系,从不错过信息,从不松开坚持,从不迷茫目标,从不三心二意。

79. 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篇7: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小乘”与“大乘”的由来

国内外学术界对印度佛教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佛教时期。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最初弟子们所信奉的佛教,时间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末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第二阶段,部派佛教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在这个阶段,随着佛教僧团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的僧众对戒律和教义产生认识分歧,从而导致僧团内部发生分裂,分化出互不统属的若干派别,所以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分派延续的时间很长,具体分派的时间、次序、名称、数目和原因等内容,佛教各类典籍的记载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总共分出了十八派。

第三阶段,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以逐渐在印度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种类的经典为标志。这些经典都是借佛的名义,宣扬新的思想。重要的典籍有般若类、华严类、法华类、涅槃类、唯识类、大集类等。它们自称是“大乘”,所以有了“大乘佛教”一词。

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到公元4世纪,是大乘中观派兴起和流行的阶段,称为“初期大乘”。中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龙树(约公元150~250)及其弟子提婆,他们主要是在解释《般若》类经典的基础上,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中观派的重要论著,有龙树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提婆所著的《百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空),认识世界要避免极端。世界万物本质上是没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区别。他们也主张“真”(出世间、佛、涅槃等)与俗(世间、众生、生死轮回)是“不二”(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第二阶段,约公元4到6世纪,出现讲如来藏缘起和阿赖耶识缘起,集中阐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思想的各类经典,形成以弥勒、无著、世亲为代表的大乘瑜伽行派,称为“中期大乘”。瑜伽行派主要发挥《解深密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经典的学说,主要著作有弥勒的《瑜伽师地论》,世亲的《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世亲的弟子陈那,对因明(佛教逻辑学)有重大发展。其后著名者有无性、护法等。5世纪以后,印度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成为唯识学的中心。唐代玄奘曾随那烂陀寺的戒贤(护法的弟子)学习。

第三阶段,从7世纪开始,佛教义学逐渐衰落,密教兴起,称为“后期大乘”。密教是以《金刚顶经》和《大日经》为主要经典,吸收了中观、唯识思想,并且杂糅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的某些因素而形成。密教以重视坛场仪轨、真言密咒等为特点。13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进入,寺院毁坏、僧尼逃散,佛教在古印度本土逐渐消亡。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以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为代表。

大乘佛教是从部派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在它兴起的时候,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学说,以改革者的身份出现,自然受到固守传统学说的佛教人士的攻击。当时,大乘佛教被称为“外道”,其倡导的学说被斥为“魔说”、“非佛说”。更有甚者,一些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还被赶出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并没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之类的说法。新兴的佛教派别出于争夺正统地位,显示本派教义优越的需要,自称是“大乘”。所谓“乘”,按照梵文原词语根解释,有“道路”、“事业”的意思。自称“大乘”,指本派教义乃是修行者实现自我解脱和拯救众生的“大道路”、“大事业”。同时,他们又把此前的佛教一律贬称为“小乘”,认为那些教义是释迦牟尼为小根器(天生素质差)的人讲的。“小乘”和“大乘”对举的说法就是这样出现和流传开来的。现在的学术界虽然也沿用“小乘”、“大乘”的称谓,但是已经没有褒贬的意思了。

小乘与大乘的异同

大乘虽然把以前的佛教贬称为“小乘”,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佛教修行理论和实践,而是在接受、吸收和一定程度修改早期佛教、部派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新的教义。可以说,大乘是在小乘基础上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推翻此前理论后的另起炉灶。因此,在大乘佛教的各派中,都程度不同的保留着自释迦牟尼创教以来就有的内容。

大乘佛教在以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形成与小乘佛教的多方面区别。从前面介绍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乘更重视探讨抽象的理论问题,辨证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义学更为发展,这是与小乘的一个区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简单介绍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一,自度与度他。小乘比较强调“自度”,也就是自我解脱;大乘更重视“度他”,也就是拯救众生。与小乘鼓励个人的严格修行不同,大乘号召信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把拯救自己(自度)与拯救众生(度他)结合起来。同时,大乘也把修行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权宜方便)作为教义原则来看待,不把任何教条看作是不可改变的。许多大乘经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接受和容纳多种不同的学说和信仰。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华严经》,它在突出学说个性的同时,倡导继承以往佛教的全部成果,把一切佛教修行规定和理论,甚至原本不属于佛教系统的修行活动也予以接纳,编排成一定的有序结构,共同作为成佛解脱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步骤。在这部经的《入法界品》中,甚至把国王使用的“断手足”、“截耳鼻”、“挑双目”之类的酷刑,也说成是“救度众生”、“令其解脱”的慈悲手段,把苦行者登刀山、投火聚之类的做法,也说成是“菩萨诸行皆清净”。总的说来,大乘教义的内容更庞杂,大乘佛教的适应能力更强,传播渠道更多。无论它传播到哪里,都会带上那里的民族特色。

第二,一佛与多佛。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各派佛教都认为,尽管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六佛,并且未来还有弥勒佛,但是释迦牟尼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尤其在早期佛教时期,释迦牟尼被认为是人而不是神,是导师而不是救世主。人们之所以信仰他,在于他发现并且实践了解脱人生苦难的真理,在于他思想伟大,精神高尚,智慧深邃。到了大乘时期,释迦牟尼及其生平事迹则完全被神化了。更为重要的是,大乘崇拜多佛,倡导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着无数佛;并且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阿罗汉与菩萨。在大乘佛教之前,各派佛教都认为,除了释迦牟尼之外,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由于罗汉有着弘扬佛法,护佑众生的职责和能力,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罗汉的地位,是仅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信仰并没有被废除,依然流行,其主要崇拜内容都被接受下来了。

但是,大乘树立的主要修行样板,主要弘扬佛法者,主要拯救众生者,不是诸位大罗汉而是诸位大菩萨。菩萨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

“大士”等。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形象和特点。总的说来,大乘虽然没有否定罗汉崇拜,但是罗汉的地位大大降低了。众多罗汉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众多的大菩萨。比如,中国佛教中流行的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大菩萨,其地位和影响就不是任何一位大罗汉所能比拟的。

篇8:禅语佛教句子

2) 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3)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5)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6)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7) 律已要严,待人要宽。

8)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9) 一柱清香绕幡幢,一声謦鸣降灵光,一曲梵唱吟如意,一句弥陀皆吉祥,一生平安常欢乐,一切顺随身健康,一则短信意难尽,一片挚诚跃指上。

10)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11) 暗恋很美丽,暗恋也很心虚。因为暗恋啊,像是完全没有打算绽放的花,没有人会通知她,哪一天会是她的花季。——蔡康永

★ 禅语经典句子精选

★ 心灵句子经典禅语

★ 经典禅语句子精彩

★ 禅语句子佛经经典

★ 佛学经典禅语句子

★ 禅语悟道的句子精选

★ 经典禅语静心的句子

★ 佛家经典智慧禅语句子

★ 心灵禅语句子禅心

篇9:经典佛教爱情名言

2、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源自:《无字法门经》

4、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5、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源自:《佛遗教经》

6、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各因果相。——源自:《大智度论》

7、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源自:《大智度论》

8、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正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源自:《佛遗教经》

9、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盘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源自:《华严经》

10、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源自:《佛遗教经》

11、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源自:《随念僧经》

12、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源自:《大日经》

13、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源自:《大般泥洹经》

14、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源自:《华严经》

16、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源自:《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17、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源自:《摩诃般若经》

18、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源自:《付法藏经》

1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经》

篇10:佛教静心经典语录

2)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3)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 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6)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 和一个生活习惯有很多差异的人恋爱不要紧,结婚要慎重,想想你是否可以长久忍受彼此的不同。

8)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9)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 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11) 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着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12)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4) 如果你能每天呐喊遍(我用不着为这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5)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6)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7)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8) 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

19)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篇11:浅谈佛教的历史及佛教的传播

关键词:佛教 历史 分支 传播

一、佛教的历史

佛教发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以及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的一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那是非常朴素、朴实的佛教。释迦牟尼佛反对祭祀的迷信,反对偶像的崇拜。他主张人应该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订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个人当作神来崇拜。他常常说:「我不领导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用平实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众生解脱身心的苦难。佛经的对象是人,是为度人。

佛灭以后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渐渐产生地域性、思想性的变化。由于印度气候、语言、民族的不同,流传的佛教在思想形态上便产生了种种变化。不同的老师在各化一方的时候,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社会大众的需求,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态的派别,所谓部派佛教,便因此产生。部派佛教时期注重理论的整理和观念的辨明,有重视个人解脱的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后来的大乘佛教评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两个大部分:比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较开放的叫大众部。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个派系:根据般若的思想,产生了中观学派;根据唯识的思想,产生了瑜伽学派;根据唯心的思想,产生了如来藏学派。今天只是给诸位一个概念。这三大学派又可归纳为二类:第一是空的,叫中观派。第二是有的,分为唯识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识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来藏派。

二、佛教自印度向北方传播

佛教从印度向北方传播,分成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中国的中原汉民族文化圈,第二个系统是中国的边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传中国大约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梵僧,以白马驮经,来洛阳。第二部佛经传到中国,译成汉文的是《四十二章经》。以汉文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译,便形成了中国的汉民族佛教。汉民族的佛教又往外传,首先传到韩国,接著又从韩国传到了日本,日本从韩国得到中国的佛教之后,又派留学生到中国来求法。从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独厚,把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传了过去。中国的很多佛教经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难之后,被毁掉了,可是日本人却保持得好好的,这点我们应该感谢日本。

除了韩国、日本以外,还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从中国传去的。

中国的佛教,通常号称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实的两宗。后来俱舍宗并入唯识宗,成实宗并入三论宗,只剩大乘八宗,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和法相宗。这八个宗派之中到现在为止,以禅宗和净土宗的势力最强。实际上,中国的寺院多属禅宗。但只修禅而不念佛的寺院为数很少,故又开出禅净双修的法门。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多半是属于学问的研究,专修的寺院和徒众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统统都要受戒,目前已没有固定于律宗寺院才能传戒,仅有少数持律、学律的僧侣,并无特定不变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国大陆,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数个。密宗从唐朝传到中国,后来再从中国传到日本去之后,中国自己的密宗就不见了。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密宗?这可能跟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系。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观念,在中国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来,是很特异的现象,所以在汉语文化圈的中国不能盛行。

三、佛教自印度向南方传播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时,佛教从印度开始向南方传至锡兰,成为另外一系。然后传到缅甸,再传到泰国及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寮国、柬埔寨和高棉等地。这是属于上座部的佛教。因为当地原来没有高级的宗教,也没有哲学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传过去之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故我们要了解比较朴素的佛教,可以在南传地区找到若干痕迹。

四、佛教传向欧美及全世界

佛教传到欧美,最早的是属于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别是欧洲基督教的传教士们,随著殖民主义的政治势力到了东南亚及西南亚地区,接触到当地的佛教,并将佛典译成欧美语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圣典》的翻译,即是以南传的巴利文三藏为主。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书。

其次,是传到欧美来的日本系的禅。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许多宗派,其中的净土真宗和日莲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禅宗,还比较保持著由中国传去的风格。因此,欧美人士愿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禅。早期传到美国的日本禅,其贡献最大的是铃木大拙。他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禅,然后他的禅思想风靡全美、风靡欧洲。渐渐的,日本有许多禅师首先登陆三藩市,然后到东部,现在已传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禅也到了欧洲。

第三个传到欧美的佛教,是属于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间达赖喇嘛带著几万人从西藏到印度。年轻的喇嘛们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并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欧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难民的踪迹。伴著这些移民出来的喇嘛们,多是经过长时间修学训练的优秀份子。他们从七、八岁做小喇嘛开始,就接受规律层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岁的喇嘛已经能够说法利生了。有的是出来之后就参加當地的语文学会。

我们汉语系的佛教,非常惭愧,到现在为止,移民来美的佛教徒,都还仅在华侨社会活动,欧洲则尚无人去。其原因是我们中国佛教没有系统和计划的教育!没有基础教育,没有层次教育,更没有高等教育。中国的佛教,不是说我们出家人无能,实在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办佛教的教育,来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里,日语和英语是必修的科目,希望毕业后的佛教人才,不做国际语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传来讲,中国佛教尚在起步的阶段。

篇12:佛教经典小故事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因为犯了罪,特来向你求助。」对方回答:「平时我们形同至亲,但危难时应当各自负责,不要影响、拖累对方。」由是此人大为不悦,心想:「平常吃饭、玩乐、出入行来都与我不相舍离,临难时却弃我不顾,这哪是我的良师益友。」想想便往深山行去。

途中,犯人遇到一位善知识,此人了解状况后,竟然带他到家里避难。善知识说:「你我虽不相识,但我仍应送你到安全的地方。」于是就带着珍宝,亲自驾车送他到别的国家。该国国王及长者们听闻此事,亦为他安置田宅、供给财宝,令他享福至命终。

篇13:佛教经典对联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婴儿走七步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出家降魔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随顺世法

上一篇:北正街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工程造价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