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道理的佛教经典故事

2024-04-14

有大道理的佛教经典故事(共15篇)

篇1:有大道理的佛教经典故事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常年担任其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多有建树,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对李世民龙袍加身是立过大功的。

后来,侯君集又两次出兵西域,先后击败吐谷浑,消灭高昌国,立有战功。

但是,侯君集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还依律被关了一阵子。虽然李世民没撤他的职,待遇照旧,对他还是不错,他却甚为不满,怀恨在心。

贞观十七年,大臣张亮以太子詹事的官衔外放洛州都督,侯君集故意激怒张亮说:“你为什么受到排挤呀?”张亮说:“你也遭到排挤,还要说谁冤枉吗?”

侯君集说:“我平定一国,回来却被天子如此的责怪,怎么能忍受到这样的压制排挤?”于是捋起袖子说:“郁闷得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吗?我将一定和你一起造反。”

张亮悄悄地把这事报告给了皇上,太宗还想保护侯君集,就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他单独和你说的话,没有别人听见,假若把他交给司法官员审理,侯君集一定会否认此事。两人互相对证,事情也说不清楚。”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了下来,对待侯君集依然像从前一样。

不久,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书法家褚遂良题字,画像皆真人大小,李世民时常前往怀旧。当时已有数位功臣辞世,还活着的多已老迈。这二十四个人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死对头”,但投奔李世民后俱被视为知己。侯君集尽管有造反之嫌,也入选了,排名第十七。

这个时候,太子李承乾因担心被废而地位不保,又知侯君集对朝廷心怀不满,于是就和他勾结起来一块谋反。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做东宫千牛,李承乾让他多次带侯君集进入东宫,向他谘询如何自保的办法。

侯君集认为李承乾劣弱,想要乘机谋反,于是就帮助李承乾暗中图谋不轨,曾经举着手对李承乾说:“这是双好手,应当被你使用。”

未几,李承乾谋反之事败露,侯君集也被拘捕。太宗亲自审问说:“你是国家功臣,我不想让那些办案的文吏来侮辱你,所以我亲自审问你。”侯君集无言答对。

证据确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我将乞求饶他一命,诸位能够答应么?”群臣都说:“君集之罪,天地不容。”太宗只好无奈地哭着对侯君集说:“和你永别了,从今以后,我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并对他表示:“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而且,特别对他网开一面,没有按谋反罪诛灭九族,特赦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流放到岭南,以为他守孝扫墓上坟。

如何对待功臣,历来是帝王无法回避的难心事,留着怕他们造反,担心他们胡作非为,杀了怕遭人非议,落下千古骂名。唐太宗宽厚念旧,但侯君集叛变造反,显然玩得过火了。

领导有再大的包容心,但如果功臣突破了容忍底线,危及到整个事业发展的时候,就算冒再大的风险,他也会被逼下杀手。

篇2:有大道理的佛教经典故事

现将我所见闻及经历的“不孝”的因果报应,说与大家,是自己的深切的忏悔,更愿大家引以为戒,多行善法,孝养父母。

我师兄曾给我讲过一个“不孝”的因果事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他的外祖父有一个姐姐,这个姐姐终身没有嫁,领养了一个孤儿。后来孤儿长大了,对养母非打即骂,常常将养母打得遍身是伤痕,胳膊居然也被打断了。养母被打得卧病在床,他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旁人自然也无从知晓。直到一个香港亲戚回来探亲,一定要见到所有的亲人,就去了这个孤儿家见孤儿的养母,结果发现不对劲,回来就和我师兄的外祖父说了。

外祖父脾气火爆,当时带着我师兄的两个舅舅就去了,去了以后看到果真如此,便询问他的姐姐。那位养母至此还对她的孩子心存慈悲,只是一直哭,不忍说出儿子的不孝。但是这个孤儿却不知悔改,后来还与他的外祖父打了起来。外祖父就要这个孤儿在一周内登门做出解释,否则就要灭掉他。七天后,孤儿来到外祖父家,承认是他打了养母,但是又历数养母种种不是。外祖父哪里听得进去,劈头给了孤儿几个耳光,孤儿怒从心头起,竟然还手和外祖父扭打起来。这个时候,在厨房的舅舅看到后,一把菜刀对着孤儿扔过来,从孤儿头边飞过,孤儿惊恐莫名,准备逃出去,但是在门口,被我师兄拦住。

大家继续狠狠打骂了他一顿。一个月后,我听师兄说这个孤儿死了,首先就联想到是不是自己的舅舅继续去上门索仇打死了他。因为他的一个舅舅似乎是黑社会,但是真相是这个孤儿在登船的时候,因为手中的两张VCD片掉在江里,弯腰去看的时候,就掉进江里,被救起时已经死了。

这个故事听到以后,我立刻想到某次和父亲吵嘴,我还一拳砸塌了一张桌子。过后虽然很后悔,但也不愿意向父亲道歉。和妻子出门时,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掉进了满是青苔的江里,好久才爬出来,等妻子用竹子拉我出来,手上还留下了一个好大的伤口,肉已经翻出,两天内睡觉疼得睡不着。

又有一次,妻子和我母亲顶嘴。我在旁边,当时几次欲言又止,最后我什么也没说。后来,我和妻子出去,在过水沟的时候没有跳过来,栽进了水沟,那个水沟竟然淹没胸部,且前胸狠狠撞击在石头上。我立刻拉她出来,那个水沟的水比下水道的水还臭。我妻子污泥满身,回家就直接进了厕所冲凉。我妈妈还问:“怎么出去一会就这样了?”等她洗干净出来,两天后就得了一种浑身起疹的皮肤病,发作起来很痒,她抹了很久的药膏,大约三个月以后才好。

三个不孝之徒,都是遭遇水淹之罪罚。《地藏经》上说:“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古时候有个人,出去买毒药,准备毒死自己的母亲,结果被雷劈死在桥上,跪着死在那儿。他的媳妇都知道孝顺,过来当众指着他的尸体骂他不孝该死。果然罪罚难免!

不孝为什么得天地灾杀报?儿女和父母本是连根一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不孝父母,就是在掘自己的根本,必然违反伦常大道,弃离宇宙的规律。天道好还,岂不速受报应。

篇3:青岛迎宾馆:有故事的经典建筑

穿过一段法国梧桐树荫下缓坡,终于来到迎宾馆位于信号山南麓的门前,透过铁门望去,迎宾馆在行道树的尽头若隐若现。枝叶扶疏的行道树彷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意遮掩着院内的“秘密”,不由地让人加快了探求“真相”的脚步。豁然间,圆形的喷水池出现在眼前,如一朵清晨睡醒的莲花,让人感到心怡爽朗,而其身后,矗立着百年的宏伟建筑——青岛迎宾馆。

精湛工艺造就建筑经典

虽然走进大门只需迈上8级台阶,但这里却有一个用铁皮制成的巨大雨棚,就连支撑雨棚的“腿”也做到了功能性、观赏性的兼顾——石柱和铁柱巧妙结合,单是一个雨棚就能让人领略建筑的“讲究”。

青岛迎宾馆最初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为总督建造的官邸,它的第一个主人就是德国总督奥斯卡·冯·托尔帕尔——这位德国胶澳总督一心想要一座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威望的官邸。这座建筑的建筑师是拉查鲁维茨。传说,为了选址,奥斯卡·冯·托尔帕尔还专门请来中国的风水先生堪舆,最终在信号山下选定这块龙兴之地。这座据说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建造的官邸,其平面设计图收藏在德国国家档案馆中。

这座风格独特、气势雄伟的建筑,共分3层(局部4层),混合了石、钢、砖、木等材料,总高度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其工艺要求极为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据说,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接缝上能插上刮胡刀片就算不合格,要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至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整个建筑内没有一处木结构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而运自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钢材在饱经百年风雨之后仍没有生锈,让许多建筑学家感到惊奇;那些特别烧制的砖瓦来自捷成洋行的窑厂,立面则由优质崂山花岗石砌筑。此楼的外观设计十分精美别致,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厚的墙身、窄小的窗户,都是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楼上的凉台均建于南侧,楼门开于西侧,从而形成外观舒展优美,粗犷华贵的德国建筑风格。南立面东西两部分以券柱廊为主,柱帽、檐头、墙角基部等均由粗犷的岩石迭砌。屋顶为木结构,形式多样,表面覆盖鱼鳞瓦、牛舌瓦、筒瓦,彩色交错,有蓝色、米黄色等,充分展现了威廉时代风格与青年风格的完美结合。整个工程从1905年动工到1907年年底竣工,历时近3年。

的确,这座建筑的“穷奢极欲”是隐性的,没有过多的张扬。若没有内行人的指点,几乎没人会想到那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却是一处处点睛之笔。

建筑的内部不仅引人入胜,更加讲求变化,不仅平面、空间组合灵活,交通流线的局部也都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室内的家具大多是由曾经专为皇家贵族生产家具的德国斯图加特家具厂专门打造。此外,每个房间的天花板、吊灯和壁炉都不一样;每个窗框都有雨水槽。建筑一层为半地下室,原为总督仆从及膳食用房。建筑的二层设有大厅、会议室、舞厅、餐厅和花房等。高9米的大厅充满了古朴浓郁的西方情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装饰着铜雕艺术品和油画的墙壁、棕色的墙围护板、嵌着绿色玉石的壁炉,还有德国著名钟表设计家琼汉斯设计的钟表——它每小时报四次时,每一刻响音乐,整点是敲钟点。前来拜会总督的访客往往要坐在大厅东侧——楼梯下方一间窄小会客区,这是总督有意的安排,因为他会站在斜上方的空中楼阁里,透过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窗上仅有的一小块无色玻璃来确认下面的访客是不是他此刻想会见的人。

厚重历史铸刻城市记忆

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毛泽东主席下榻青岛迎宾馆,成为迎宾馆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毛主席一住就是一个月,他的《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在这座“青岛第一楼”写成,经过10次讨论修改,最终完稿印发。至今,青岛迎宾馆还保留着毛主席下榻期间房间的原貌——为毛主席专门定做的加长床铺、写字台和椅子等,几件家具朴实无华,却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一架产于1876年的德国博兰斯勒三角架钢琴摆放在舞厅的一侧,钢琴的琴键全部由象牙制成,这架百岁之龄的老古董之所以会经历文革仍完好保存至今,是因为当年江青曾坐在这里弹奏过;镶嵌在酒柜等家具门上的,不是玻璃而是水晶;舞厅正上方悬挂着由一吨重的水晶和紫铜打造的水晶吊灯;在穿过大厅前往舞厅的隐蔽一角有一间用于传膳的吊笼。室内花房是青岛有史以来的第一座钢架玻璃结构的采光顶棚,它昭示着文明的进步,也预示着时代的发展。

三楼儿童房里一盏可以调节高度的吊灯,玻璃柜里还摆放着当年小主人玩过的帆船模型;总督书房看似普通,却大有玄机:房间的阳台可以让总督远眺南面山坡上的军营;写字台的抽屉设有隐秘的暗格;总督卧室里,总督夫人梳妆镜的设计和摆放位置,可以让坐在这里的人看到整个房间的各个角落,没有一处死角;总督的枪支存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开合把手的枪柜里,若是不知道转动左右两侧的螺旋状的木柱,相信没有人会从这里面盗走枪支;三盏五光十色的吊灯,像个平常摆设一样吊在三楼走廊的天花板上,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不会向天花板反射彩色光影的“玻璃”灯罩,不是染色玻璃或琉璃的质地,而是用各色未经雕琢的天然宝石拼成;位于西北角的管家房间,属于半下沉式,房间的装修和布置比主人的房间简单、朴素得多,但因林彪住过而变得有名——由于林彪有怕光、怕风、怕水的毛病,所以他选择住在三楼西北角没有光线直射的管家房。

青岛迎宾馆见证着城市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段永恒记忆,从诞生至今,它历经百年,先后做过德国总督、日本守备军司令、北洋政府胶澳督办、南京政府特别市长的官邸,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又先后被改作市民俱乐部、市政府迎宾馆、国际俱乐部。青岛解放后至1992年,青岛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客人宾馆,毛泽东、陈云等国家领导人及胡志明、谢胡、西哈努克、希尔等国际友人都曾在此下榻。

细部结构展现海派风格

青岛迎宾馆细部的魅力无所不在,成为显示整体韵律的秘密所在。如果留意会发现,三楼走廊一侧柱子上木制条框实际上意指水手靠岸时用来系缆绳的木栓;外部西立面墙角以石料凿成帆结作装饰,波浪形檐口上饰有一只呲牙咧嘴的诺曼龙——那向北凝望的就是源于北欧维京人的诺曼龙,由此引出的锚链环绕着中心的太阳石,上方条石作成光芒四射的图案,东端以一只帆结收住这个象征性的画面,使建筑西立面的这一部分极具象征意义——一条向北方靠岸的船,提示了建筑、城市与海的关系。

一块巨石斜倚在迎宾馆南面的土坡上。曾经,它被称作“将军椅”,是总督检阅士兵操练时的座椅。而如今,这块形似宝座的石头几乎被遗忘,只有青苔、杂草和爬墙虎还围绕着它。同样被掩盖的,还有昔日的跑马道。

青岛迎宾馆静静地矗立在信号山的南麓,看日出日落,看斗转星移。像是在对你讲述过去一百年的风雨故事,又像是与你一起迎接明天的朝阳。

In Qingdao, there are many European style buildings. However, there are few buildings like Qingdao Yingbin Hall (Yingbin Guan) that so perfectly integrates artistic aesthetic feeling, historic value and culturalconnotations. As the most admired European style building in Qingdao, Qngdao Yingbin Hall has no shortage of worshipers and visitors. Tourists, architects, and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ll amzed by its luxrious, elegant and grand vehemence. This ancient castle style building that combines the architectual style of the Wilhelm II (1859-1941) period with the modernity of the young style architecture is even rare in Europe.

Qingdao Yingbin Hall was the official mansion of the German governor when Germany occupied Qingdao in 1897. The grand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of stone, steel, bricks, and wood. With a height of more than 30 meters, the total building covers a construction area of 4,083 square mete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only has one underground floor and two storeys (for part of the area, there are three floors above ground), the construction needed strict techniques. The internal part of the buidling is both enchanting and lays stress on changes. The flat area and space are flexibly combined and the decortaion is very luxrious.

篇4:佛教经典小故事

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钻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著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於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著 。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她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於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於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著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声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麼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喔,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於来了!还是穿著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著树根,闭上双眼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 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

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篇5:佛教经典故事

‘天下父母心’天下做父母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儿女。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害了儿女养成坏的习惯。士农工商每一个人都要赚钱,然而赚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工作,而工作也必有方法,方法不对反把事情弄坏,举一反三,世间万事都有正有邪和有偏。

从前有一个农村,有二个农友非常的要好,有一天二人在谈论中,谈起了种甘蔗的事情。甲说:‘我们来种甘蔗的比赛,羸的人可获得一笔的赏金,输的人要赔偿这一笔偿金,你看怎样?’乙说:‘好啊!这样很有趣,也可以鼓励工作和生产,就这样一言为定’。二人讲好了比赛的原则,把土地各分一半,就开始了比赛。

甲这几天来都绞尽了脑汁,想用什么方法来赢得这次的比赛,想了几天以后,终于想了一个方法。他想,甘蔗是甜的,必须要甜的东西来滋养它,所以用甘蔗汁来灌溉必能得到良好的收获。这几天二人都开始耕地下种子。甲则常常用甘蔗汁来灌溉,乙则和平常一样,只是努力耕地、除草、下肥、灌水等工作。

几个月以后,甲的甘蔗慢慢的黄瘦下去,乙的甘蔗却一天一天的青绿茂盛粗壮起来。到了最后甲的甘蔗都枯萎了,而乙的甘蔗即得到丰收。这是什么缘故?就是方法的对与不对而已。

俗说:‘贼计状元才’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者比比皆是,做流氓做小偷的,以为可以不劳而获。欺骗拐诈的人,以为只要动三寸口舌就获得财物,可是天理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即在后头!世间万事一分努力,即有一分的收获,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所以佛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杂草而得到稻谷的道理。

世间士农工商各有其努力的方法。若是专动歪脑筋去占他人的便宜,或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得到利益,结果反受其害的果报。譬如办公的人贪污枉法,农人用过量的农药毒害他人,工人偷工减料。商人用假品欺骗获得暴利,结果必须受其应得的报应,世间每个人每个职业都可以报效国家与社会,反过来说,每个人也可以剥削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存心良与不良而已。

篇6:佛教经典故事

世间有许多事情人们认为确确实实,实际上是一种的错觉而习于为然。或是错误自己还不知道。譬如自古人们以为,太阳绕地球而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我们看道路以铁路,都是明明看到越远越狭,实际上没有狭。我们做梦的时候,明明有房子、有马路、有某某人、也有某某事情发生,可是一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众生生在此世间,也和做梦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可是众生的意识上或感觉上每件都是真真实实的,以此错误的感觉造成了一生的辛苦和造业,这是迷惑的众生。

从前有一位做生意的人,欲渡海去外国做生意,从前没有飞机、船上也没有机器,专靠扬航而行,所以若是遇大风大浪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位大商人为了赚钱,也不惜冒险欲渡海做生意。有一天船驶到大海中,当他在船头赏风景的时候。不意掉了一串真珠滑落海中,他想下海去捞起来,可是为了赶路,就在水上划了一道水纹作记号,待回程时可以有个记号辨认再来捞未迟,于是就急急赶路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已两个月了,当他回程欲寻那个记号划纹已经找不到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波纹,跳下水去找,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傍人说,水纹虽一样,可是地方不一样,怎能找得到呢?

人每个人都有成见,聪明人有聪明人的成见,愚笨人有愚笨人的成见。外道有外道的成见,佛教里各人对佛法的见解也不相同。成见有正也有邪,古人说:‘择善而固执’。若是正法的成见,是修行解脱的帮助,若是邪见的成见,不知害了多少人堕魔道,或作事徒劳而无功。

聪明人脑筋比较敏捷,若是固执成见,不肯下问或集思广益,即往往执非为是执邪为正,或专动歪脑筋去占人家的便宜,其将来堕落也更深。愚笨人见识不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多错误。若肯虚心请益善智识,也不失为有福的人。外道执邪见,先入为主,死不肯认错,即将堕入魔道,也委实是太可怜。

篇7:汤里有佛教

平时总觉得手拎菜篮子的主妇们,是以最低的人生姿态进行着最不壮观的、但最为艰苦卓绝、磨砺意志的事业。主妇们所从事的,是人间烟火中另一种不朽之盛事、终生之大业。说到底,主妇的劳作不过是买洗做喂的俗务,上海人把这类主妇统称为“马大嫂”(取买、汰、烧的谐音)。这中间并不会有什么深远意旨的,你说是平凡的伟大也好,说是劳动光荣也罢,其实不伟大不光荣,人只要吃饭就必须得做。

有一个西方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她心中的文明古国中国。她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一块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土地,处处有佛,事事皆禅。有一天,她的中国同学请她到家里做客吃饭。同学的老母亲在厨房忙活的身影,在她的眼里怎么也是个东方圣母的形象。餐桌上老母亲慈祥地招呼道:“孩子们当心,汤里有胡椒!”未能精通中文的洋学生听岔了音,兀自激动起来:“什么,汤里有佛教?”连最出世的禅师也要用尽心数才能写出这么优美而彻底的箴言来呵!她感慨万千。

当她的同学指出她不过是犯了老外们常犯的汉语发音错误时,反倒使她感到幻灭。她怪同学的多嘴,破坏了她的憧憬。其实洋学生不想一下,佛教就一定时时处处比胡椒好吗?尤其是在餐桌上。人们总是对生活中最起码的东西抱最轻视的态度。其实去掉一切浮文,人类剩下的不就是男女饮食的实质吗?但我们看到的情形往往是这样的:买菜做饭的主妇的地位,永远不及吃饱了她做的饭,去干各自事业的其他人来得显赫和重要。人类意识中这些谵妄的花呵,不管是盛开还是凋谢,同样令人沮丧。

圣经上有一句话,我认为是专门对家庭主妇们说的——“你要做世上的盐”;而对其他人,主却说“你要做世上的光”。光可以照亮别人,而盐呢,完全消失在人们的幸福中,自己却无踪无影。

好好想想,汤里还真的有佛教呀!M

篇8:佛教经典故事

那位童子被主人遣走後,没有地方住,便寄宿在古庙中。

有一天晚上,童子看见墙角有一堆破衣服,里面包著一百两银子。当他想要拿取银子时,他突然感叹地说:「我的命很不好,所以才被主人赶出来,现在如果我再拿走这些东西,恐怕老天爷更不容我了!

於是,他就守在银子旁边,等待失主。

翌日清晨,他看见一位妇人边走边哭,很旁徨地东张西望。童子问她,她回答:我先生是一位军人,犯罪要被处死,某某指挥官负责办这个案子。我变卖财产,又向亲友借钱,才得到这些银子,想要献给那位指挥官。没想到走累了,进入这座庙休息了一会儿,却遗失银子,我丈夫恐怕必死无疑了!

童子又问了几个问题,妇人的回答与真相完全吻合。於是童子就把银子还给她。妇人想要分一些银子向他致谢,童子不接受。妇人只好带著银子赶路。

那位妇人的丈夫因此而脱罪,妇人感念童子的德行,到处告诉别人。指挥官听了以後,十分讶异,拜访童子,并且收容他,留他住在家里。指挥官看见童子十分英俊聪明,非常喜欢他。由於指挥官年老无子,所以便认他为义子。

数年後,童子继承指挥官的职位,回去拜谢故主,主人感叹地说:没想到袁君的相术有这麽大的偏差!

故主留童子在家,等袁尚宝来了以後,便叫童子穿著朴素的布衣端出茶水。

袁尚宝看了,大吃一惊,说:「这是从前那一位某某小弟吗?为什麽现在变成这个样子!

主人骗袁先生说:「他被赶出去以後,无依无靠,现在又回来了!

袁尚宝笑著说:「你不要戏弄我,他现在不是你的仆人,他是一位三品的武官!他的面貌和精神跟从前完全不同,难道曾经做了什麽善事,才变成如此!

童子仔细地说明事情的经过,那位朋友更叹服袁尚宝的相术神妙。

这位童子寥寥几句话,竟然流露出知命畏天的品格。说起来好像非常浅的道理,看见意外之财,能够有定力不起贪念,便是绝大的学问。

佛教经典故事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人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到:“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篇9:人生大道理的经典小故事

兄弟俩一起出门远行,他们各自拎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箱。一路上,重重的箱子把哥俩累的气都喘不过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换左手,两只手都累了,再扛在肩上。

他们路过一个小镇时,哥哥忽然停了下来,他买了一根扁担。哥哥将两个箱子分别挂在扁担两头,然后挑起来上路,他反倒觉得轻松了。

篇10:20个佛教经典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四 个 老 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有看的,继续灌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快 乐 之 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笔耕生活柯灵

篇11:中国之声小故事中的大道理

故事一:前不久我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最近我不听广播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新媒体、移动终端上面有一些新的音频应用程序,里边有海量的音频资料,我可以提前下载好,开车的时候把手机连到车上音响,就可以听我喜欢的音频了。今天我要跟大家说,我又开始听广播了。现在大家都在谈一个话题:新媒体来了,广播电视是不是马上死掉了。但事实证明我又从新媒体终端回到广播来了。为什么?虽然移动终端上有大量音频节目,但上面鱼龙混杂,很难挑选出精品节目。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是丰富中的贫乏。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读者文摘,为什么还要去逛精品店?传统媒体为受众作出的专业性的加工挑选具有新媒体不可企及的优势。广播与新媒体的竞争,应仍然遵循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法则。直播的、精编的广播节目似乎不会这么容易就死掉。

故事二:我们鼓励开办“以正视听”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近年来,广播电视上的虚假新闻急速增多,新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大有向广播电视蔓延扩大之势。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就是要做“以正视听”的节目。央视《新闻联播》开办了一个“真相调查”小板块,中国之声的《央广求证》已经做了两年。与虚假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相比,专业性、权威性是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故事三:中国之声《最美新闻人》栏目在2012年被廣电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并在总局召开的宣传管理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以前我们典型宣传一年推出三五个还觉得很难挖掘,现在《最美新闻人》每天推出一个典型。这个栏目体现了央广中国之声坚持弘扬真善美,呼唤社会公平正义,代表社会道德道义强大力量的定位。

故事四:2008年,我还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时候,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晚上6点多钟我下班路上,在汽车上打开收音机听到中国之声的记者已经到达震区,并发回了报道。我从广播里得知地震造成的灾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道路不通,通信中断……当时我立即给我们部门办公室主任打电话,因为我们有两个同事是四川籍的,我说一定让他们同家里联系,了解家人情况。在重大灾难面前,广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之声用雅安方言播报减灾自救知识,这不仅可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而且对灾区群众是一种心理抚慰。几次灾难报道都充分证明了建立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故事五:大家可能知道这两年很火的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国好声音”,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好声音”引进版的名字翻译成汉语应该叫“中国之声”。中国之声在中国只有一个,她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制作方到总局申报备案的时候,现场改了一个名字叫“中国好声音”。

希望中国之声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以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抢占移动终端传播平台。希望中国之声继续以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全面提高节目质量。祝愿中国之声越办越好,永远无愧于自己的称号——中国之声。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之声十周年·央广讲坛上的发言,有删节。)

篇12:有大道理的励志小故事

他很快便从电波里认识了她。她是一个晚间节目的主持人,她那邻家妹子一般亲切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记下了她留给听众的短信号码。

3月的一个黄昏,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给她留了言:我是个杀人犯,想去自首,你能陪我去吗?她的心一颤,一下子牢牢记住了这个陌生的手机号码。

以后几天,他又连续发来了多条短信。从他的短信中,她逐渐知道了他的事:因为他的老婆生性风流,与人私通,他一怒之下杀死了那个男人。自知罪责难逃,便只身逃亡在外。好在他有一手绝好的种梨本领,为了不至于流浪,他靠给别人种梨树以维持生活,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他说: “这样的日子我不想再过下去了,我想去自首,希望你能陪我去,好吗?”

他终于不再仅仅满足于短信交流,而是开始给她打电话。

她听到了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他们之间的距离又一次拉近了。她说:“还是我给你打电话吧,长途电话费挺高的。”他说:“我怎么能让你花电话费呢?你能听我说话,我已经感激不尽了。”

她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去自首。

他说:“等梨树的第二拨虫药洒过之后就去。因为如果不治了这拨虫,梨树将没有收成,主人就会损失惨重的。”他激动地述说着,她听着,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4月1日的早晨,她还没有起床,便接到了他的电话。这是他已经干了半天活后从果园里打来的。他说:“第二拨虫药已经洒过了,等不到第三拨治虫了。我已买好了去北京的车票,明天就能见到你了。”他显得无比兴奋,她也是特别高兴。

他们约好了在她电台门口的传达室见面。

第二天上午10点半,她和两位同事在传达室里见到了他。他穿着胶鞋,一身很旧的牛仔工作服,每个指甲缝里都残留着泥土屑,憨憨地笑着。

他说:“我来了,很高兴你信任我,没有现在就带警察来抓我。”

她把他带到附近的小吃店,给他要了两大碗馄饨。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着,她的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吃完馄饨,警察来了。他把手一伸:“来吧,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的脸上无比坦然。他回过头来,又对她说了声:“谢谢你!谢谢!”

这是从一档电视访谈里看到的节目。他叫袁炳涛,陕西人。她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节目的主持人向菲。

在采访向菲的时候,我几次看到了她红红的眼圈里闪动着泪光。那是一种被信任而感动的泪花。那一天,我也哭了。

袁炳涛原本是个善良诚实的农民,是偶然的失足让他成了杀人犯。他以为自己的世界完全塌了,他已成了一个被所有人所不齿所唾弃的罪人。

信任,使他完成了从卑微堕落到迈向光明的关键一步。

篇13:有大道理的哲理故事

从前,北京有个宁波裁缝,他裁制的衣服称身合体,巧夺天工,因此远近来找他裁衣的人很多,经常是门庭若市。

这天,来了个人手拿一块缎料,说要给他们老爷做一件官服。宁波裁缝先问他们主人的年龄、相貌、高矮、胖瘦,然后又详细问了主人的脾气、秉性,以及哪年中举,哪年做官等等,却只字不提衣服的尺寸。

来人很纳闷,心想:“这又不是填履历表,问这些干什么?宁波裁缝看出了他的心意,便迎着说道:“大凡一个人年青时候中举、做官,往往心满志得,意气骄盛,走起路来常挺胸迭肚,这样裁出的衣服就要前身长,后身短;倘若老年中举,必然意气消沉,弯腰弓背,这就要前身短,后身长。胖人腰围肥;瘦人腰围细,急性人要裁得身长、袖长略短些;慢性人要裁得衣袖,下摆略长些。至于尺寸,那不过是死规矩,用不着去多动脑筋。”

篇14:有大道理的晨会小故事

雕塑家立即停下来,经过三天思索,他决定放弃构思好的雕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难以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

后来,这块大理石被赠送给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刻出旷世杰作——大卫像。

细心的观赏者指出大卫背上的一道明显的伤痕,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略感惋惜,并慨叹先前的那位雕塑家有些冒失。

米开朗基罗纠正道:“那位先生已经相当慎重了,如果他冒失草率的话,这块特别的材料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了。”

“这么说,你还要感谢那位雕塑家?”有人困惑不解。

“是的,我要感谢他难得的认真,他的雕刻和放弃都是极其认真的。另外,我还要感谢他留下的那块伤痕,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让我的每一刀、每一凿都千百倍地细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米开朗基罗充满敬意地道出了他获得成功的一个秘诀——吸取别人的教训,以最大的认真去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

篇15:有大道理的佛教经典故事

关键词:佛教故事 文化传播 民间交流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25-04

Academic Reflection on Buddhist Stories in Lie Zi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ng Chunh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Reliable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its reliable side, also has its unreliable side. One of the features about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the diversity of ways and flexibility of means. If we are only arrested and confined to the written historical literature, we will ignore the rout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existing. In this paper, the Buddhist stories in Liezi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reflect a neglected phenomenon in our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exotic culture, the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Stori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CLC number: I206.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25-04

人类的文化传播是一个驳杂无序的复合体,任何语言都不足以涵盖它的全部,在传播途径上,既没有方法的标准性,也没有方式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时,不能轻易肯定此途径,而忽视彼途径,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下以《列子》中的佛教故事为例,具体分析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及其方式的灵活性。

《列子》一书,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甚少,文辞内容又驳杂无序。所以长期以来,有关该书的争议很多。其中与佛教、佛典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辩论的焦点,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后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中针对《列子》剽掠佛典一说,我们与季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此略陈己见。

1 《列子·汤问篇》中佛教故事的母体渊源

1949年2月,季羡林先生写成了《〈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一文。针对《列子》与佛典的关系,季先生首先梳理了历代研究者的评论和看法,肯定了前人的成果与贡献,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这些意见有的都很中肯;但类似上面举出的这些记载散见佛典,我们虽然可以说,《列子》剽掠了佛典,我们却不能确切的指出剽掠的究竟是哪一部,因而也就不能根据上面这些证据推测出《列子》成书的年代。”[1 ]然后,以《列子·汤问篇》第五章内容为证,认为《列子》抄袭了佛典《生经》,“我们比较这两个故事,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列子》与《生经》里机关木人的故事绝不会是各不相谋的独立产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抄袭的另外一个。现在我们既然确定了印度是这个故事的老家,那么,《列子》抄袭佛典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2 ]

《列子》袭用佛典一说,古已有之,如张湛的《列子序》、洪迈的《容斋四笔》中都有类似言论。与前人相比,季先生不仅明确提出了“剽掠”一说,而且具体指明了《列子》抄袭的佛经内容,显得很有道理,很具说服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季先生所举例证。

《列子·汤问篇》第十三章: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 ”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3 ]

《生经》卷三《国王五人经》:

时第二工巧者转行至他国。应时国王喜诸技术。即以材木作机关木人,形貌端正,生人无异,衣服颜色,黠慧无比,能工歌舞,举动如人。辞言:“我子生若干年,国中恭敬,多所馈遗。”国王闻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阁而观。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进止,胜于生人。王及夫人,欢喜无量。便角眨眼,色视夫人。王遥见之,心怀忿怒。促敕侍者,斩其头来:“何以眨眼,视吾夫人?”谓有恶意,色视不疑。其父啼泣,泪出五行。长跪请命:“吾有一子,甚重爱之。坐起进退,以解忧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杀者,我当共死。唯以加哀,愿其罪亹。”时王恚甚,不肯听之。复白王言:“若不活者,愿自手杀,勿使余人。”王便可之。则拔一肩榍,机关解落。碎散在地。王乃惊愕:“吾身云何嗔于材木?此人工巧,天下无双,作此机关,三百六十节,胜于生人。”即以赏赐亿万两金。即持金出,与诸兄弟,令饮食之,以偈颂曰:观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机关为木人,过逾于生者。歌舞现伎乐,令尊者欢喜。得赏若干宝,谁为最第一。[4 ]

从情节来看,《国王五人经》与《列子·汤问篇》所记确实较为接近,应属于同一情节母题,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看了这两个故事这样相似,我想无论谁也不会相信这两个故事是各不相谋的独立产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抄袭的另外一个。”[5 ]

但是,故事情节的相似就一定能够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抄袭关系吗?这一命题要想成立,必须满足一个前提——佛教故事传播到其他地域的唯一途径只能借助佛典的输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nlc202309031007

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播,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规定路线去进行,它有自身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样性。佛教内容在中原的流传也具有这些特征,传播途径是多条线路的,传播方式是随意的。就我们所知,佛教内容东传中原至少有两条信息链。其一,有些佛教内容是在佛典输入中原后,方才开始传播,这类内容的信息链可以归结为:佛典输入中原——译成汉文——佛教内容逐渐流布开来。以《旧杂譬喻经》为例,此经在三国时就已输入中原,东吴康僧会将其译成汉文。此后,《旧杂譬喻经》中的许多佛教故事广为传播,为时人所熟知,其中有些故事还被中原文人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比如上卷中有“鹦鹉救火”的故事: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乐),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固)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6 ]

刘宋时期,小说家刘义庆编撰《宣验记》时,就将“鹦鹉救火”的故事编入其中,虽然略有改动,但故事情节基本一致。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7 ]

可以说,这类佛教内容在中原的传播是源于佛典的输入,佛典(尤其是中译佛典)在整个信息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它是佛教内容在地域传播过程中的“必备性”信息源。

其二,也有一些佛教内容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并非借助佛典的输入,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正如季羡林先生后来所总结:“一个民族创造出那样一个美的寓言或童话以后,这个寓言或童话绝不会只留在一个地方。它一定随了来往的人,尤其是当时的行商,到处传播,从一个人的嘴里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从一村到一村,从一国到一国,终于传遍各处。”[8 ]换言之,在这类佛教内容的信息传播链中,没有中译佛典的位置。比如《杂宝藏经》乃元魏时期吉迦夜翻译,但在此之前,其中的一些佛教故事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有些还被纳入到中原文化典籍中,如卷一《弃老国缘》中记载有大臣之父“智称巨象”的故事:

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9 ]

这一故事,早在三国时期就在中原流传了,陈寿《三国志·邓哀王冲传》中就载有此故事,无非故事的主人公已由“大臣之父”改为了“曹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① [10 ]

这说明,在佛典《杂宝藏经》译成汉文之前的二百多年中,“智称巨象”的佛教故事就已经在中原开始流传。至于流播的方式,陈寅恪先生推测说:“或(佛经)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至于中土,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以见其智。”[11 ]

再比如《百喻经》卷三《医治脊偻喻》中所讲的治驼背故事:

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之。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併出。

我国古代的笑话集《笑林》中就记有此事: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卧。”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12 ]

《百喻经》乃僧伽斯那所撰,南朝萧齐时期天竺僧人求那昆地将其翻译成汉文,而《笑林》乃汉、魏间文人邯郸淳所编,粗略计算,该故事的流传要比《百喻经》的翻译早二百多年。

实际上,当时还有一些印度古籍根本就没有中文译本,但其中的一些故事内容也照样在中原地区已有流传。如明代刘元卿《应谐录》记载的“猫号”寓言即源自印度的“老鼠结婚”寓言,该寓言在梵文故事集《故事海》和《五卷书》中都有,但这些印度古籍直到上世纪才陆续有人将其翻译成中文译本。再如《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七引录《出潇湘记》中“木鹤飞车”的故事,也同样源自《五卷书》卷一中的第八个故事。

以上例证说明,中原地区流传的佛教故事至少有两条传播途径。一条是借助佛典的输入;另一条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对于后者,陈寅恪先生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已有所论述,他在解释“智称巨象”这一故事传播时说:“(佛经)或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传至于中土。”[13 ]

2 从文化传播角度透析佛教故事的承递关系

对于上述第二条传播途径,有人难免要问:口耳相传只是一种近距离的传播方式,西域远在千里之外,又如何实现口耳相传呢?由于事隔久远,已很难追溯清楚。但中西之间的商旅往来应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

据研究者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就有了较为频繁的商旅来往。张骞出使西域后,两地的交往更加畅通,规模也愈加庞大,“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14 ]“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馀人”。[15 ]其中的许多商人、使臣又是知识广博的佛教信徒,如安息商人安玄就通晓佛经,他于东汉灵帝末年抵达洛阳后,和严佛调合译了《法镜经》。再如东晋时的印度商人竺难提也是一位著名的译经家。这些商人在忙于商业贸易之际,也会将佛教故事传播于周围受众,甚至也会主动参与布道传教的活动,如《洛阳伽蓝记》卷五中就记载了胡商参与传教的具体事例:

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尼名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向王伏罪云:“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忽怒,即往看毗卢旃。旃语王曰:“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图一所,使王祚永隆。”王曰:“令我见佛,当即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即遣罗睺罗变形为佛,从空而现真容。王五体投地,即于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睺罗像,忽然自灭,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16 ]

《魏书·西域传》记载:“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17 ]可证《洛阳伽蓝记》所言不虚。以上所述说明,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商人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将一些佛教故事传入中原也是符合情理的。

1979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真纳大学、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所属亚洲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沿着古代著名的中西商道——罽宾道一路考察,发现了许多佛教岩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公元一世纪的作品。[18 ]这次考察的结果说明,古代的商道基本上就是古代的佛道,很多佛教传播活动都是借助商旅往来传到异域他国的。这些商旅之人穿梭于中原和西域之间,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许多西域故事就会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隋书·裴矩列传》就有胡商介绍其国山川、习俗、传闻的记载:“(裴)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

有些佛教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改动,染上中原文化的色彩,如“治驼背”故事中的“有人”改为“平原人”,“智称巨象”故事中的 “大臣之父”改为“曹冲”,“老鼠结婚”寓言中的“老鼠”改成了“猫”。这种故事的“篡改”,都是文化交流传播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对于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篡改”现象,季羡林先生总结说:“一个民族创造出那样一个美的寓言或童话以后,这个寓言或童话绝不会只留在一个地方。它一定随了来往的人,尤其是当时的行商,到处传播,从一个人的嘴里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国到一国,终于传遍各处。因了传述者爱好不同,他可能增加一点,也可以减少一点;又因了各地民族的风俗不同,这个寓言或童话,传播既远,就不免有多少改变。但故事的主体却无论如何不会变更的。所以,尽管时间隔得久远,空间距离很大,倘若一个故事真是一个来源,我们一眼就可以发现的。” [19 ]

nlc202309031007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借助佛典之外,佛教故事还可以通过行人的口头方式输入中原。这一点,季羡林先生在1958年写成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也予以认可:“印度故事中国化可能有很多方式;但是大体上说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口头流传;一是文字抄袭。” [20 ]所以说,《列子·汤问篇》与《佛说国王五人经》在故事情节上的相似性,不能说明前者一定抄袭了佛典《生经》。

从内容上说,《列子·汤问篇》第十三章与《佛说国王五人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至于这种联系的发生过程,我们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可以作出以下两种猜想:

第一种:《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故事原产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布,而在西域广为流传。据季羡林先生查考,近世出土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残卷中就保存有这一故事,这说明该故事流传的地区也包括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地区。后来“机关木人”的故事又通过商旅、使臣等人的口耳相传,从西域传至中原。今本《列子》的编撰者(或整理者)又将民间流传的“机关木人”的故事编入今本《列子》中,从而出现了与《生经》故事情节相似的情况。

第二种: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二者之间存在“抄袭”关系。但在抄袭时间上,不一定如季先生所说,是《列子》“成书”时所抄,也有可能是《列子》在流传过程中,后人根据汉译佛典抄袭增窜所致。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前一种,原因有三:

其一,更具口语化倾向。从行文格式看,《佛说国王五人经》属于典型的佛经韵文形式,四字一句,书面化特点较为明显。而《列子·汤问篇》所记“机关木人”故事乃是散文形式,更加接近口语,适合于民间口耳相传。

其二,具有通俗性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看,《列子》中叙述的内容更加富于故事性、通俗性。从语言风格上看,《汤问篇》所记明显具有民间故事的修饰夸张色彩,如为了突出偃师的高超技艺,结尾拿巧匠公输班、墨翟二人作比:“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戏谑夸大之辞,溢于言表。这些特点使得《列子》所述内容更具民间传播的色彩。

其三,染有途经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将《列子·汤问篇》与《佛说国王五人经》所记“机关木人”的故事加以比较,就能够感觉到前者明显带有西域特色。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已改为周穆王时,地点也改为周穆王巡视西北的途中,主人公也由工巧王子和国王变为偃师和周穆王。其所以将故事移置于周穆王身上,大概是与周穆王游幸西方的传说有关。《列子》中与佛教有关的章节还有《周穆王篇》第一章、第四章、《仲尼篇》第三章、《汤问篇》第十三章等,这部分内容也带有一些西域特色,如《周穆王篇》第一章:“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化人,又称眩人,即幻术师。据司马迁所说,幻术最早在中、西亚地区较为盛行:“条枝(今伊拉克)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国善眩。”同一章又曰:“(周穆王)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昆仑、赤水、瑶池、西王母,或为地理名称,或为传说中的人物,都与西域有关联。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猜想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总之,《列子·汤问篇》“周穆王西巡狩”章与《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某一个故事在情节上虽然相同,但不一定存在抄袭关系,也可能《列子》中的“机关木人”故事是由商旅间的口耳相传输入中原的,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本土化,掺杂了一些中原文化的色彩,最后有人将这一故事收录于《列子》中。

3 隐性文化传播带来的学术启示

古老历史的长河中,纷繁复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淘洗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非都是原生态的传播信息。那些与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或自身行为有关联的传播活动,多有专人负责整理记录,容易被史家载于史册,代代相传,流传于今。同时,也有一些传播活动是很难载于文献的,比如民间商贩之间的物物交换、街谈巷语中的故事交流、私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等等。[21 ]从活动性质上看,这类传播都是非政府行为,不可能有专人负责记录。从行为特点上看,既琐碎,又随意,也很难进入文人墨客的法眼,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此类传播既不见于正史记载,也很难见录于文人的野史笔记,久而久之,这些失录于史的文化交流,就会淹没于浩瀚辽远的历史长河中,变得无迹可寻。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有史可查、有据可依的显性传播,也应该意识到那些失录于史的隐性、模糊性文化传播活动,追溯它们的历史存在,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并将这种意识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从学术层面还原文化传播的本来面貌。

以上分析说明,人类史上的文化传播活动历经岁月的淘洗之后,最终是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今人面前的。我们既要承认那些有文字可查的传播活动的价值,也要承认那些无迹可寻的传播活动的存在。同时,在文化传播途径的分析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驳杂多样的特点,不能局于文献,囿于史记。

参考文献:

[1][2][5][6][8][19][20]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5,88,87,107, 46,46,107.

[3]杨伯峻.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79.

[4]大正藏:3册[Z].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88.

[7][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53,185.

[9]大正藏:4册[Z].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449.

[1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80.

[11][13]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177.

[1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896.

[15]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0.

[16]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63:27.

[1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62.

[18]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14-15.

[21]宁登国,赵立伟.先秦口头传播与“事语”类史料的开缄[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作者简介:张春红(1973-),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上一篇:可爱的树叶大班教案下一篇:管理学专业本科生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