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文化

2022-06-20

第一篇:21西藏佛教文化

西藏历史文化

《西藏历史文化》课程作业

1、查找资料叙述西藏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藏民族心态有没有影响,举例说明。

答:影响肯定是有的。因为藏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以他们也必须去适应这种生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他们喜爱吃青稞,喝酥油茶,这些都是热量高的食物,可以抵御严寒。其次是服饰方面,因为高原气候早晚温差较大,他们的服饰也很适应天气的变化,到了中午较热时,他们便脱下一条袖子,将其绑在腰间,也是很有特色的服饰。再次就是藏民族的信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对大自然非常敬畏,也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依赖,所以多年来坚持着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最后就是藏民族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游牧方式也让他们对环境的要求不太高。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藏族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石硕教授最近出版的《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揭示了“穆”、“恰”两大氏族联姻的历史事实。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中,主要有神话传说即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 南来说(青史《红疏玻璃》)、西羌说(《后汉书。西羌传》)、土著说、多源说等,而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的传说是唯一为藏族民间所认同并广为流传的一个关于藏人起源的传说。请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你认为那种学说最为科学,为什么?

答:我认为氏族联姻的说法更为科学,虽然猕猴和罗刹女的传说符合人类衍生学说,但毕竟是神话传说,是人们内心的渴望。所以更为科学的还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

3、松赞干布对吐蕃王朝治理有什么先进性理念,效果如何

答:1)迁都,统一吐蕃全境2)将土蕃划分为五个如:叶如,如拉,卫如,约如,孙波如3)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条文,被称为“吐蕃基础三十六制”,统一了度量衡,还命吞弥桑布扎在梵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延用至今的藏文字4)联姻

4、元朝统一了藏区,对藏区以后的发展有何意义

答:元朝在藏区设立了总治院,管辖全区宗教和行政事务,派遣官员到西藏清查户口,建立驿站,立法和刑法也传入了西藏,使西藏得到了有效的管理,稳定了经济社会文化秩序,在稳定的环境下,西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5、分析宋、元、明、清对西藏治理的异同

答:相同:都对藏区的行政事务和宗教进行了管理,加强经济手段控制力度,注重与藏区的物质文化交流。不同:元朝时期派官员到西藏清查户口,进行管理。明朝时期是以贡赐和茶马互市的方式进行政治关系。清朝时期是派遣驻藏大臣入驻西藏进行管理。

6、案例1:据羌北科考系列报道:人类活动开始影响无人区生态环境

雄鹰被藏族人称为“草原之神”。羌北无人科考队在经过一处陡峭的崖壁时发现了一处鹰巢,巢里的情况告诫人们,在青藏高原活动的人类同样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这处崖壁位于西藏措勤县境内,当科考人员攀登崖壁,接近地面20多米的鹰巢时,巢里一只山鹰飞出不远,警惕地注视这些不速之客,并几次试图冲击入侵者。

记者也登上了崖壁,并发现巢内三只新鲜的鹰蛋。由此可见,不远处监视我们的山鹰是正在孵卵的母鹰。引人注目的是巢内除树枝草根外,还有不少不利于孵化的塑料编制袋残片及铁丝等人类的垃圾。

为了不影响动物习性,科考专家没有触摸巢内一丝一毫,快速结束观察,母鹰目送我们走远后,飞回巢穴继续孵蛋。

案例2中新社拉萨七月二十日电(中新社记者潘旭临)与中国内地其它省份相比,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的工作似乎应该相对轻松些,因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使西藏保持了相当好的生态环境。

但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陈显顺接受记者专访时却明确表示,西藏的环保工作,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轻松。西藏百分之八十六点一的地区在海拔四千米以上,自然条件受“高”、“寒”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因此,保护工作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陈局长强调,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总体还保持良好的状态,但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和环境变迁,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是不高的,且有退化的趋势。

五十九岁的陈局长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一九六五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即踏上援藏建设的征程。他参与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是西藏变迁、走向繁荣进步的见证人之一。从一九八八年起,他开始从事环保工作,十二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接受这个熟悉的新职务,意味着他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平静地说:“我上任两个月以后,在考察目前西藏环境状况时,十分冷静,并用居安思危把握工作方向。”

这位局长一开场便谈起生态保护问题,看来是向记者明确其施政思路。“当然,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说其它工作就不重要,从总体考虑,生态保护是基础,生态破坏了,全盘皆输。”他似乎在用建筑学理论阐明他的观点。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全区环保重点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立法阶段,将于年内出台的五个法规中有《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条例》、《西藏自治区环保条例》等几个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规条例,全区环保方案,清晰可见。

对此,陈局长说,西藏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条件,但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森林资源减少、草原生态退化、土壤侵蚀加剧、沙漠化突出、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等,都严重威胁着西藏的生态平衡。他认为,加大法规建设,能有效控制这个势头的发展。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问题:如今,到西藏旅游的人多了,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影响,如何处理好西藏脆弱的生态和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高原的抬升和气候变暖,以及沙化的严重致使生态越来越差,由于海拔较高,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因此,要想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应保护好高原上的植被,这个可以由人类自身抓起,游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毕竟,游客的增多是好事,管理者可以在对游人保护环境的意识上多下功夫,这样,西藏的环境不会遭受破坏,且经济也会不断发展!

7、说到西藏文化,离不开宗教。西藏的原始宗教是苯教,有人认为藏传佛教在西藏文化中是灵魂,是根本。你怎么看?今后的现代教育对传统的经院教育,及藏文化的发展有无影响?

答:苯教是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有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对于西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今后的现代教育不会影响到西藏的经院教育和文化,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宗教不等同于迷信,因此,宗教有宗教的规则,对西藏文化不会有影响。

8、你认为现阶段如何才能尽快缩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贫富差距?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下怎样对待援藏问题?

答:这还是需要国家的政策手段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创业优惠政策能让西部的经济市场更为活跃,从而使就业率也有所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西藏是属于中国的,坚决抵制藏独思想。在经济方面,藏区经济相对落后,这和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只能从文化方面来帮助改善这一状况,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帮助藏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生产力水平,开发出新的致富之路。

第二篇: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诚信无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关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人们以诚实为美,推崇公正无私,待人诚恳热情,极为重视友谊。这些道德原则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自然原因,与人们所处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还不足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时,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真诚信任,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发展谋得利益。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个人离开了群体就等于死亡,集体力量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的胜利。因而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有着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们诚挚的无私的心灵,也强化了对朋友的友谊。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承继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受到人们的信守和珍视。

诚信、无私与重视友谊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择偶和交友时将诚实和正直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到藏族家做客,无论是否相识,主人都会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浓香的酥油茶热情款待。与藏族交友,他们可以掏出一颗诚挚的心,愿为你付出一切。当你到珞巴族、门巴族和@①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区游行,会在路旁沟畔见到一些装有物品的背篓就地摆放,背篓上压有石块或木棍,表示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会去触动这些已有主人的东西。珞巴族谚语云:“不捡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不收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珞巴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兴。一些部落的待客习俗尤为别致:宾客至,主人热情迎至客房,取来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杀猪宰鸡饮酒,视同家人,给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对朋友、对客人无不是真诚相待,诚信无欺。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班级:土木工程(2)学号:0821114411

签名:

日期:2011年12月22日

第三篇:关于西藏文化调查报导

周浩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广告1142班

摘要: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藏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丧葬文化等等。为了增加西藏地区和对藏族人的了解,增强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这个暑假,早早的暑期第二天,我便和室友一起踏步来到了美丽神圣的西藏,探寻了这里的文化与藏传佛教的神秘,感受了西藏文化带给我的期待,并对西藏的文化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字:西藏文化;民族风格;布达拉宫 具体内容如下:

调查目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文化的特色。

调查地点:西藏

调查对象:西藏文化 调查时间:2012-7-15至2012-7-19 调查方式:观察法,资料法,采访当地的学生和群众

调查内容:

1、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3、宗教文化

4、布达拉宫

调查结果:

1. 饮食文化: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1) 酥油茶:在西藏,家家都离不开酥油茶。酥油茶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

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2)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不知是什么,其实实际上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3)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2. 服饰文化:(1)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镇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2)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3)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3. 宗教文化:西藏的传统宗教信仰基本上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方面是在广大农村牧场广泛流行的,不分教派的“见佛就拜、见塔就转、见**就磕头”的民间信仰,其内容十分丰富并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和各种风俗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以寺院为活动中心的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并控制整个上层意识的显赫的神学宗教,其中占统治地位和占优势力量的是藏传佛教,内分很多教派,如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和本教等。不过“本”教与其它教派有所不同,曾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的原始宗教向神学的佛教转化的漫长历史岁月。 (1) 本教:本教(又译作“钵教”,“笨教”等),因其教徒自称“本波”,又称“本波教”。一般认为本教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就已在西藏本土广泛流行的一种古老宗教或说成是西藏固有的一种宗教,也有的学者笼统地把它说成是原始本教。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本教早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原始宗教,而是一个复合、本佛混杂的历史产物,其内容十分复杂、既有比较古老的原始巫教的一些特点,又有大量的系统化的神学宗教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本教是由非佛教的原生形态早期本教和受佛教影响后形成的次生形态的晚期本教两部分构成。 特点:

1、崇拜大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这种带有自然宗教特色的本教信仰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仍然盛行,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王朝在举行会盟大典时,要“会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诸神”。其中对天神的崇拜在早期本教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教把世界分为天上、地上和地下三界,天为上界,是天神“赞”所居之所。并认为吐蕃王统第一代藏王和本教始祖辛绕米沃切都是从天而降的天神。“由于当时本波意乐天空”,所以把藏族最早的《积达嘛呢法门》等佛经也“遂说为从天而降”。由此看来,所谓“始祖赞普自言天上所生”和“天赤七王”死后“攀授天绳,逝归天界”的古老传说与早期本教对天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2、崇拜动物是早期本教的重要内容之一,猕猴变人的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某些特点。在远古早期,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猴类成群的环境中,藏族先民把具有某些人类生活相似特征的猕猴神化为人类祖先是可以理解的。

最让我兴奋的是我来到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tala 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

布达拉宫 外文名:

The Potala Palace 俗称:

第二普陀山 地理位置:

西藏拉萨红山

建筑风格:

藏式 始建时间:

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 重建时间:

1645年 结构组成: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 地理位置: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无世达喇嘛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篆。布达拉宫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无世达的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它几座灵塔虽不如**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可惜我们只是作了一番了解,并未能进去过,确实,美丽的西藏给了我一次从未有过的回忆,宏伟而绚丽的布达拉宫和藏族人民热情的风俗给了我精神上对“它”没好的向往与无限的怀念。它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我们每个人都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四篇:西藏寺庙与藏传佛教

西藏寺庙指的是西藏地区在佛教背景下建造的寺庙。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迅速发展了起来,并成为西藏古建筑的主体。由于社会的大量财力、物力耗费在寺院建筑上,因而这些建筑也最能反映出藏族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据统计,目前西藏现有寺庙1700余座。在西藏众多的寺庙中最著名的寺庙建筑当属布拉萨市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楚布寺、萨迦寺,这些寺庙在国际上很出名。寺庙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寺庙,我们可以窥见到上千年来西藏浩瀚的典籍、辉煌的建筑,非凡的艺术 成就和炯异的传统教育。大凡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贤哲俊杰以及巧工能匠均几乎无一不是出自寺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学者仍然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其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弱化,但现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存在;其经济功能有所示弱可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可发挥的市场空间”。

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

西藏自治区的寺庙之所以气势非凡,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址。绝大多数寺庙都是依山或坡建立,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比如布达拉宫从 山脚到顶,层层攀升,总共有十三层。当你站在地势较低之处抬眼望去,山寺一体,极为辉煌。寺庙内部的规模也都很大,建有经堂、佛殿、**的囊欠(府邸)以及普通僧人的僧舍等一大群建筑,如拉萨的哲蚌寺,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一些寺庙所占面积就是一整座山,当你从远处眺望,简直就是一座城堡,方圆数里内,甚至数十里之内,唯此醒目,不得不让人产生气势非凡之感。

西藏寺庙另一个气势非凡重要的原因是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的顶上,尤其是重要的佛殿、灵塔殿上,一般都有巨大的鎏金钢瓦的金色的顶, 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顶灿烂辉煌。在金顶的屋脊,装饰着铜鸟、宝瓶、金鹿法轮等,屋脊四角翘起,悬着随风而响的铜铃和铁板。除了金顶,一些建筑顶部还盖有金 阁、金亭。比如布达拉宫, 就有金殿三座,殿前有金塔五座。寺庙经堂门口,都设有装饰得非常精美的转经筒,不管是木制的、铜制的,还是皮制的,都有壮观之感。殿堂之类,除了高大威严 的佛像,四壁还绘满了各种佛像以及有关佛教的花纹、图案、壁画,殿内殿外还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雕塑……这一切,无不让人产生富丽堂皇之感。

虽然西藏寺庙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不同,各地的寺庙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些差异,每座寺庙都有其 特别的建筑。比如山南的桑耶寺,这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庙,其建筑布局有别于其它寺庙,主殿居中,其它建筑绕主殿而建;其建筑材料,如所用砖瓦为吐蕃时代的产物。又如萨迦寺,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其椽木强调为整根木材且圆。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 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旧体制的解体和新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 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宗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 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宗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 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 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宗派也都有自己的寺 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 新宗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 “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 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所掌 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 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 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

一、第二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喇嘛。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喇嘛及** 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 世后,**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的地位,促成了它的宏伟壮观,而藏族人民的虔诚又镶嵌出它的金碧辉煌。藏传佛教寺院周围,常有旗 杆经幡、佛塔和讲经院,以及排列有各种质地的嘛尼经轮。踏上藏区的人,在寺院旁、路边、桥头、山口等处,都会随处可见乘风翻动的各色经幡,也无不对猎猎的 经幡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红白黄绿等各色绸缎上印着经文的经幡,仿佛向上苍诉说着藏族民众的无数心愿。藏族民众将救度的希望寄托于喇嘛,信仰已成为藏族民众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的转经诵言、磕头、朝圣等形式,既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又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神圣仪式,一种虔诚的修行。

参考资料: http:///html/report/198807-1.htm 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tibet/Html/20111116144536-1.html 西藏旅游攻略网 http:///trip/2271/ 旅行者

第五篇:2015年第13届西藏珠峰文化旅游节开幕时间

震后重振旅游 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开幕这是尼泊尔大地震后,日喀则市举办的首个大型旅游项目,官方拟以次为契机,重振受地震影响的旅游市场。

珠峰文化旅游节创办于2001年,至今年已是第十三届。本届旅游节以真情永恒·吉祥日喀则为主题,展示日喀则发展稳定成果和文化魅力,继续打造珠峰文化品牌。

据日喀则市官方介绍,本届文化旅游节将持续至8日,共包含9项主题活动,即开幕式真情永恒·吉祥日喀则文艺演出、萨迦八思巴文化旅游节、各县区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比赛)、自治区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第三届珠峰美丽村姑杯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大赛、天籁传奇·珠峰之声日喀则旅游宣传歌曲演唱会、系列成就展、第二届日喀则文化发展论坛和珠峰文化旅游节闭幕式。

此外,还将举行11项子项活动,即首届山盟海誓·珠峰婚礼活动、第三届珠峰奇石展、各县区民间艺术团文艺展演、藏戏展演、大型群众性广场舞、14 县区优秀节目组台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日喀则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运营启动仪式、日喀则藏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挂牌仪式、第四届全国珠峰之旅摄影大赛、后藏民俗旅游体验馆开馆活动、知名旅行社媒体艺术家游日喀则活动。

其中,首届山盟海誓·珠峰婚礼活动更是吸引眼球,组委会将邀请十对新人,在珠峰脚下免费为他们举行婚礼。

日喀则,藏语称喜格孜,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目前辖区总人口78万人。去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12月18日,日喀则市正式挂牌。

日喀则市旅游资源丰富,各类旅游资源369处,A级景区34处,其中4A景区3处,分别为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和萨迦寺。

官方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今,日喀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2亿元(人民币,下同),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0万人次,同比增加36%,实现旅游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4%。

然而,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与之接壤的日喀则市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旅游业受损严重,据统计,地震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单位受损3.83亿元。2015年上半年,日喀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7万人次,同比下降37%,实现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33%。

日喀则官方表示,地震发生后,将以此次珠峰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力争将旅游业损失降到最低。

上一篇:检举信的格式及范文下一篇:周记200字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