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2024-04-18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

篇2: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安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篇3: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已经从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个前沿探索的问题, 也是一个与当前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国内外都对此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但教学的有效性与时代息息相关,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此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主要有: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3.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 4.有效的课堂反馈及评价策略.

研究的预期目标:分析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提出适合本地实情 (大班额) 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一) 研究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双主体原则.3.发展性原则.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主要策略有:

1. 组织调查, 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查找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明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2. 上好研究课.根据课题实验方案, 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把课堂当做实验的主阵地.具体操作流程为:

提出研究目的, 集体备课→一课多上→课堂观察→执教者反思听课者座谈→总结提升.

3. 上好常态课.

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实验的目标,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备课阶段, 要求根据学情、教材及教者本人实际合理预设;在上课过程中, 要以提高有效性为根本宗旨, 关注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要求认真反思与总结, 发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4. 案例反思.

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做好常态课教学反思的同时, 对于典型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理性思考, 撰写教学案例.在案例反思中, 总结有效教学的策略,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

5. 送教下乡, 广泛交流.

课题组的多位老师多次下乡送教通过与乡镇教师的交流, 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既发挥了辐射作用, 又使一些年轻教师不断成长起来.

6. 参与活动检验成果.

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 撰写案例、论文, 参加教学研讨会、网络教学活动等, 广泛交流、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五、研究成效

(一) 探索了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 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和谐民主的氛围是互动课堂的前提.

(1) 转变角色, 双向互动. (2) 互相尊重, 民主平等. (3) 以情感情, 以情染情.

2. 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适切诱人的平台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1) 定准互动的起点:找准兴趣点、抓住探究点. (2) 把握互动的时机:用情境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发思考、用冲突诱引思维、用追问引领思辨. (3) 放大互动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感受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完善思维的认识、发展情感的体验.

3. 激活广泛持久互动的耐力———激活耐力是有效互动的保障.

(1) 关注差异, 面向全体. (2) 适度评价, 激励互动.

(二)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分阶段、分课型进行研究, 提出了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1. 新授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解释应用评价激励. (师、师或生) (师生) (生、师生)

2. 复习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旧知自主梳理→交流展示完善整理→质疑问难沟通理解→联系应用提高拓展.

(三)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 学生参与互动的状态评价.

(1) 是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是否独立思考, 思考过程是否合理灵活.

(3) 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4) 是否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5) 能否乐意与他人分工合作, 研究发现.

2. 学生互动的时空、方式评价.

(1)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是否充分, 演示交流是否广泛. (2) 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不少于整节课的三分之二) . (3) 学习方式是否多样有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否互补.

3.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理解实质, 能否合理选择策略, 能否纳入旧知.

(2) 过程与方法:在新知的建构过程中能否自主发现数学结论, 能否获得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经验,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学思维等能否得到发展.

(3) 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否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4) 情感体验:能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产生实践与创新的意识, 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能否得到发展.

六、分析

(一) 课堂教学的优化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 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容易掌握和实践应用, 更适合大班额教学

篇4: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二是注意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普适性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研究的结论要具有一般性,能普遍适用。但我们各课题学校研究出来的一些结论还是个案式的,零散化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应将各子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形成几何概念教学中某一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图形的认识有效教学策略,图形的测量有效教学策略等,甚至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整个几何概念教学的共性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研究成果拿出来别人就可以借鉴、推广、应用。

三是注意研究报告撰写的规范性。结题报告是在收集和整理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提炼,形成结论,升华为研究成果的过程。一般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未来展望等。

篇5: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怀仁十小南校区段福玲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寓口算及心算法则于多媒体的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口算法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把握课堂四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校实验计划中的“三层五步”的模式及本班的基本情况,本人决定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具体实践环节:(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2)合作探究新知;(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4)思维训练,强化练习;(5)练习检测。

2、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4、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5、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他人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

7、充分利用班班通的优势,扩展数学知识,达到检测效果。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六、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内容

18月31日——9月2日学生缴费、始业教育 29月3日——9月9日长度单位

39月10日——9月16日两位数加两位数

49月17日——9月23日两位数减两位数

59月24日——9月30日整理和复习我长高了 评估 610月1日——10月7日国庆放假

710月8日——10月14日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评估

810月15日——10月21日乘法的初步认识 5的乘法口诀 910月22日——10月28日2、3、4的乘法口诀 1010月29日——11月4日6的乘法口诀

1111月5日——11月11日整理和复习练习评估 1211月12日——11月18日观察物体

1311月19日——11月25日7的乘法口诀

1411月26日——12月2日8的乘法口诀

1512月3日——12月9日9的乘法口诀

1612月10日——12月16日整理和复习看一看摆一摆 1712月17日——12月23日统计 评估

1812月24日——12月30日数学广角练习评估 1912月31日——1月6日单元复习

201月7日——1月13日单元复习

211月14日——1月20日总复习

221月21日——1月27日

篇6: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课题人员经过认真讨论,制定课题计划并做好具体分工:

肖艳峥 课题负责人 负责制定、调整研究计划,实施方案设计,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结题论文汇总和撰写。

王 磊 课题组成员 负责理论学习,方向引导,方法指导,整理各种材料。

王丽萍 课题组成员 负责资料采编与积累,收集整理材料。

王艳利 课题组成员 协助制定研究计划、撰写论文,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有效练习的研究。

2、利用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并定期写好个人心得体会。

3、认真组织上研究课题课,沟通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定期做阶段性总结,反思。

5、精心备课,注重观课议课: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观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研究成果展示形式:

调查问卷 论文 课例 资料展示

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

(2)学习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论文著作,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3)以练习设计的方法为主开展研究。

(4)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十月份:

(1)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在教学中收集相关材料。

(2)及时记下教学中的得失,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3)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十一月份:

(1)学习有关有效练习的课堂实录并做好反思。

(2)完成课题研究案例,随笔。

(3)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十二月份:

(1)课题组成员做一节相关数学课并总结、反思。

(2)参加数学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元月份:

(1)撰写课题小结,交流小结。

篇7: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这一中心,根据“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实行“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小学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实践活动,研究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有效使用策略,并推出一些有推广价值的的教学案例,努力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制定实施计划,为实验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实验教师加强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强化资料积累意识,及时整理存档,促使实验教师理性的分析自己的实验工作。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切实实行分层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认真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理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及途径:

1、研究内容:

(1)数学分层测试卡在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分层评价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分层测试卡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2)有效评价的策略。

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均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如何使有效评价得以真正落实。

2、研究途径: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分层评价理论,与北师大专家学者及县教研室领导联系交流,获取理论指导。

(2)通过研究课形式,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怎样有效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及进行有效评价。

(3)拓展课堂,延伸课外,了解信息,及时总结,做好案例、反思的撰写工作。

五、实施措施:

1、加强实践。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备课中要统筹考虑《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要将每节课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方式方法在备课中体现出来。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数学分层测试卡》研讨课,并积极进行反思总结。

2、积极研讨。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经验交流研讨,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要积极发言,积极交流反思总结。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与实验听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篇次。

3、认真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期末进行总结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期末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小结,上交一份研究总结,并上报北师大课题组。

4、专家引领。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零距离指导;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向北师大课题组专家请教;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2、教师随笔、论文。

3、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四、五、六年级特点分析。

4、数学分层测试卡课堂组织经验总结报告。

七、课题活动具体安排

2月—3月:制定本期工作实验计划,召开课题会落实本期研究目标,实验教师课堂实践探究。

3月—4月:教师课堂实践积累,邀请县教研室领导指导工作。

4月—5月:组织开展研讨活动,进行案例、心得积累。

5月—6月:举行家长开放日,进行家长、学生调研,组织开展校本研修。

6月—7月:对实验班级进行学期和评估;进行实验工作交流、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存档。

篇8: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一、树立教师形象, 把握课堂进度

老师上课要做有用功, 落实于课本, 上课前一定要有备课本. 计划好这节课的内容, 不可拖拖拉拉, 一节课讲半节课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毫无效率. 要精讲, 有重点的, 有方向的, 有侧重点的. 老师要注重学生们的意见, 然后安排下节课的内容. 这样可省下时间和学生进一步沟通, 相互交流意见, 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难题, 为他们的迷茫指一指方向. 例如:在提高学生除数是整十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能力这一课时, 为了增进课堂进度, 逐步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加强学生除法运算的正确率, 在课堂上应该实行这样的方法, 在课前应该交流一下, 说明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并让学生预习将要学的内容;在课堂上, 老师将其分成小组, 然后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 把结果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最后看谁算得快而正确率高, 点名几名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并到黑板上演练, 可以选择容易出错的学生, 这样有利于集体纠正, 集体点评后, 同桌互相校对, 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这样反复做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课后老师一定要合理布置作业, 要求课下练习.总之, 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是很重要的, 打好基础, 养成习惯, 以后的路才更有把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 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盖高楼, 才能让高楼站得住脚, 才能再上一层楼,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做一个有耐心的、负责任的、有良好习惯的老师, 这是老师的基本素养. 尤其作为小朋友的老师, 小朋友们最爱模仿学习的就是老师, 他们视老师为他们的偶像. 比如笔者朋友家孩子一回到家就坐到桌子上, 朋友很奇怪, 就问:“为什么要坐到桌子上呢? 这是很不礼貌的.”孩子回答:“今天老师累了就坐到桌子上, 我也累了, 我也坐桌子上. ”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老师们要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二、创设情境教学,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创设适当的情境是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最好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我看来,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 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使其能走进数学, 喜欢上数学.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在情境中创设悬念,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探求知识的时候一般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要想有成就, 学生就必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闸门, 虽然有时学生不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清晰答案, 但却应该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例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 我就会用糖来创设一个情境, 我会把一袋糖果放在讲桌上, 然后一个一个分发给同学, 这样一袋子的糖果就会很快发完, 讲桌上就只留一个空袋子, 从有到无的过程, 然后问同学们没有了糖用数字怎么表示啊, 很容易学生们就想到了0. 这样, 通过小孩子的天真, 由于他们非常喜欢糖果用此方法来吸引他们, 让他们积极思考, 从老师所做的整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意义, 从有与无的对比中, 突出“一个也没有, 用什么表示呢? ”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识的欲望.

培养兴趣是在小学教育中老师应该十分注重的一部分,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如果课堂有了快乐的这种气氛, 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为小朋友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 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追求, 学生就会去积极探索和思考, 变苦为乐. 通过实践证明,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力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的教师更加在乎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 但如果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考虑, 这种教学未免过于偏颇.数学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 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 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会思考, 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授‘渔’, 而不是授‘鱼’. ”所以 , 关注学生的发展 , 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领悟相应的学习方法, 这样做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 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学生顺利成长.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是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 必须需要教师巧妙有效地引导.

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从原来那种“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为“学生为主”的新型模式.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叠问题, 对于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在体育课上共有15人, 喜欢跳绳的有8人, 喜欢踢毽子的有10人, 问在体育课上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简单思考了一下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3人.”“对吗? ”老师就这样随便的一句追问, 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和怀疑. 原来直接算很简单的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 小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 整理产生杂乱信息的必要. 这时, 老师开始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 ”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来算, 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找出班级的15个小学生, 从1~15编号, 1~8为喜欢跳绳的, 6~15为喜欢踢毽子的, 这样很容易学生就看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 通过这个活动,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叠加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 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 从容不迫地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力.

小学时光是易流逝的,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 ”小学时学的东西是一个人一生中都受用不尽的. 万事该从小做起, 所以要提高小学教育, 提高小学课堂效率, 就要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开始, 要让孩子们自主学习, 发现其中的乐趣.老师引导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老师的日常行为、日常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仅要敬业还要乐业.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有目的性的认识知识的活动, 其有效性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影响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数学素养的养成. 让每一位教师在社会要求创新意识的指导下,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应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教师现在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完美, 让每一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都是轻松和快乐的.

摘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小学教育尤为重要, 而且在小学阶段难度最大的就是小学数学, 所以在教学方面中采取有效且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学好数学是每一名学生在新时代中所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金法, 等译.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 著.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郭勍.小学中低级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云霄县交通局关于印发201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下一篇:百日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