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2024-04-18

一村一品(通用6篇)

篇1: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推动新农村建设

--白水镇周溪村“一村一品”发展纪实

白水镇周溪村地处**县东部偏西,距**县城30公里,吉冠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小组,210户,1115人。有耕地面积1805亩,山林面积3100亩,果园面积3000余亩,支柱产业以水稻,井冈蜜柚为主。

一直以来,我村群众就有种植和养殖的传统,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基础。自2010年发展“一村一品以来,我村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依托井冈蜜柚基地和养猪基地,优化产业结构,主攻井冈蜜柚,养猪两大产业,形成了山上有果树,山下有猪场的综合立体种养模式。

周溪村的井冈蜜柚产业,始于2006年,特别是在2010引进江进种植大户后,井冈蜜柚种植面积和养猪产业都取得了巨大发展;通过种植大户的引导示范作用,目前周边群众种植井冈蜜柚1200亩;带动养猪户7户,年产猪1000多头。为此村民收入人均增长2000余元。

周溪村的井冈蜜柚产业,依托集团化作业和种植大户,采用大穴、大肥、大苗高标准建园,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套袋,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先进技术,亩产量一般达到9000斤,亩产值达27000元。

周溪村的养猪业,根据山区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引进适应山区养殖的优良品种,以其生长周期短,瘦比重高,市场前景好,抗逆、耐粗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山区农村农作物的下脚料,减少饲料支出,易于推广普及为特点。目前全村大小养殖户共有80户,全村年出栏猪3000头。

近年来,通过扎实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运用远程教育系统,以及成立合作社等方式进行宣传带动,全村参与”一村一品"产业农户数就有140户,占全村户数的70%。2010年以来,我村的井冈蜜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养猪产量已达3000头,预计每户人均收入将达到7500元,同比增长13.3%。村民收入的增长对我村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篇2:一村一品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建设的重点慢慢向中小城市转移。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亮点。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多,因此,小城镇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更是任重道远。我县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从发展小城镇建设入手,抓好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特色农业、历史人文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将是我县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着手实施。

当前我县这一层面的工作是有一些很好的看点,比如:XX葡萄基地、高规格建设、无公害生产,引来众多参观者;农家山庄饭店即方便参观者就餐,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即活跃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横溪村委的公塘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加上葡萄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县还很多乡镇都在实施农业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辟如要做好高规格建设,基础设施很重要,交通、水利等农业生产要素目前还很不建全。而这些若要改善都必须增加投入,农村农民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如此一来会增加农民创业的难度,降低农民创业的信心,这些需要我们去关心和支持,增加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创业信心,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使我县在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取得辉煌业绩。

XXX

篇3:“一村一品”的朱村之路

一、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农民要致富, 很难;无资源的山区农民要致富, 更难。任何一个经济单元, 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收入快速增长, 必须有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和高密度投入。朱村没有地下资源可挖, 没有城市快速扩张后增值的土地可出让, 这样一个生产要素几乎样样都缺的小山村, 是怎样实现快速致富的呢?关键在于他们把“一村一品”变为了现实。

(一) 不甘贫穷求出路, 发展大棚成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 朱村人在致富道路上艰苦探索, 收获过成功, 也走过弯路。朱村由穷到富的巨变始于2005年。这一年, 村“两委”班子换届, 以赵丽琴为村支书的新一届“两委”班子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头号工程”, 党员群众也纷纷献计献策, 在榆次、太谷等地打过工的村民说, 平川地区搞大棚蔬菜, 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朱村能不能也搞大棚?“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发现, 大棚蔬菜确实挺赚钱, 但投资很大, 水肥标准和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也高, 这些条件朱村都不具备。一是缺水。全村只有一口水井, 仅能维持村民生活用水, 没有一亩水浇地, 即使老天下雨, 雨水也很难留住。二是缺钱。建一个大棚少说也得投资三四万元, 村民手里不多的存款要应付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等急需, 村里账上也没有几个钱, 别说建大棚, 就连买水管、电线、电机都是问题。三是缺经验和技术。这些祖祖辈辈以传统方法种植、种植传统作物的村民, 对于无限生长品种、剪枝再生栽培、高温闷棚消毒等大棚种植技术闻所未闻, 一窍不通, 心里无不发憷。四是交通不便。朱村离榆次城区几十里, 山路崎岖, 东西拉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为了村民脱贫致富, 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赵丽琴和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动员, 决定由积极性高的几名党员干部出资, 先建5个试验棚, 统一种植需水量少、销售看好的西红柿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 当年每个棚就收入三四万元, 不但收回了投资, 还有盈余。由此, 全村干部群众认定搞大棚蔬菜是发家致富门路, 一场在丘陵旱垣山区攻坚克难建大棚的战斗在朱村打响。

(二) 五户联保获贷款, 闯过资金大难关。

建大棚投资大, 在丘陵山区建大棚投资更大。面对资金难题, 朱村人想到了从信用社贷款。但经济基础太差, 缺乏抵押资产, 靠什么撬动信用社的贷款呢?一方面, 靠朴实勤劳的品质和摆脱贫困的决心, 被赵丽琴请到村里的信用社干部, 看到朱村老少齐上、车推人铲建大棚的感人场景, 当即同意为50户村民每户提供2万元贷款;另一方面, 靠科学创新的方法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村“两委”班子向信用社提出“五户联保+再担保”办法, 即由建棚村民相互联合, 一户贷款, 五户担保,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再为每户村民担保, 并督促村民按时还本付息。这样, 100万元贷款很快到位, 再加上建棚户的“压箱底”钱, 朱村人闯过了建大棚最大的资金关。“五户联保+再担保”的办法优越性很多:一是解决了农户无资产可担保问题, 发展设施农业急需资金, 而贷款又需要担保, 这种“两难”被“五户联保+再担保”解决了, 同时也保证了信用社资金安全。二是分散了贷款农户的风险, 一户损失, 五户共担, 风险系数大大降低。三是发挥了村“两委”班子的骨干作用,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村民担保, 也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再担保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层次的金融手段, 对于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这里被农民创新并用活了。

(三) 创新思路调土地, 破解用地老难题。

近年来, 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土地分散承包的矛盾逐渐突出, 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课题。建大棚需要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推进, 但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朱村“两委”班子清楚, 土地问题解决不好, 建大棚就会半途而废。经过充分协商, 一种灵活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应运而生。由村民共同推举威信高、信用好的老党员李海德出面, 统一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承租 (2006年以前, 朱村一亩地平均收益170元左右) , 集中后重新划分为50个大棚建设区块, 并以相同价格转租给建棚户。不同于龙头企业和大户牵头集中流转, 这种办法虽“土”, 但颇具创新性, 好处很多。一是容易起步。当时村委没钱, 村民信不过, 合作社没成立, 无人牵头, 由村民推选出的老党员承包转租, 有利于快速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二是保证了土地的统一规划, 避免了土地流转过程中易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三是控制了租赁价格, 避免了哄抬租赁价格, 降低了建棚成本, 有利于把有限资本集中在生产领域。

(四) 团结互助聚合力, 不畏艰险驱穷魔。

只有苦干才能甩掉贫穷。朱村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劲, 以数倍于平川地区的辛苦, 换来了生活和命运的改变。为了节省建棚费用, 全村老少齐上阵, 山上风大, 一天下来, 人都成了“土地佬”。2008年, 朱村新发展大棚60套, 棚区离村4公里, 为赶工期, 村民们每天带着干粮, 天不亮就往工地跑, 中午饭就是凉开水、冷馒头, 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 有的干脆搭起简易棚, 吃住在工地。大棚刚建成, 水电还没有通, 为了早见效益, 朱村向邻村太谷县东贾村求助, 利用东贾村晚上不灌溉的空闲, 打着手电, 抢抓时间, 摸黑灌溉植苗。建棚期间, 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 顾不了家人的埋怨, 顾不上自己地里的农活, 为村里的事情东奔西跑, 甚至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垫交建棚的紧要开支。赵丽琴多次晕倒在工地上, 还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小卖部, 并为发展大棚背上几万元债务。为了提高大棚经营科学化水平, 村“两委”班子及时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 为农户提供品种引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有效提高了农民搞生产、学技术、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朱村把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互利共赢的市场经济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力。

(五) 苦学技术成专家, 实现农业新跨越。

发展设施农业, 是农业发展史上一场革命, 使传统农业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春种秋收、四季轮回的宿命, 成为技术、资金、管理、经营、信息等要素有机聚合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和高效产业。但在这场变革中, 农民缺乏生产要素, 尤其缺乏技术。朱村人发展西红柿大棚的方向确定后, 村“两委”请来山西农大的专家, 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考察论证, 教会村民科学选择建棚地址、棚架高低等技术, 并把适合丘陵山区的成熟技术组合配套, 确保大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多次组织大伙到太原、榆次、太谷学习育苗、防病虫害、嫁接、滴灌、施肥、采摘等一系列技术, 几十个环节从头学起, 村民们在小本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 朱村人个个成为大棚技术和管理的行家里手, 附近村庄都来朱村学习, 有几位村民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 常年在外搞技术辅导。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真正成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增加收入的强大武器。

(六) 支持配套水电路, 产业园区成规模。

朱村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并连片发展为园区, 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 得益于“解决人畜吃水困难”政策支持, 朱村相继打了两眼深井, 建起了水塔, 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 在帮助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的同时, 又修了园区水泥路10公里。近几年, 受惠于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 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水通了、电有了、路平了……农村基础设施这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一旦解决, 资金、技术、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就有可能快速聚集, 农业产业化就能得到有力推进。

二、在转型中实现全面进步

发展大棚蔬菜、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是偶然而来,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是朱村上下艰辛努力的结果, 并且带动了全村的全面进步。

(一) 选班子、建队伍, 提升富民惠民新境界。

搞好“两委”换届, 建设一个干事创业的班子, 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发动机”。2005年朱村“两委”班子换届时, 榆次区、北田镇两级党委针对朱村经济落后, 青壮年农民普遍外出打工, 选人难、人难选的实际, 多次深入朱村走访党员群众, 在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的基础上, 按照有知识、有能力、敢负责、敢担当的标准, 选出以赵丽琴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两委”班子。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中, 村“两委”提出“新、和、勤、廉、实、优”六字班子建设目标。“新”, 就是坚持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统领各项工作;“和”, 就是团结合作, 同心同德, 和衷共济促发展;“勤”, 就是勤思考、勤深入, 勤勤恳恳干工作;“廉”, 就是廉洁自律, 廉洁做事, 廉洁做人, 不为私利所动;“实”, 就是说实话, 办实事, 求实效;“优”, 就是创先争优, 工作争排头、争一流。“两委”班子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为己任, 凝聚了党员、凝聚了群众、凝聚了人心。在开展创先争优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中, 朱村党支部始终把提升致富水平和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通过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全体党员“先锋队”作用, 全面提升党员素质, 结合实际开展党建活动。目前, 全村2/3的党员建起了温室大棚, 带动全村形成“家家有致富产业, 户户有致富门路”的新格局。村党支部书记赵丽琴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二) 聚合力、美家园, 焕发村容村貌新景象。

一个村要有大的发展, 必须把全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朱村“两委”班子凝聚群众的第一件事, 就是改善村容村貌。2006年以前, 朱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新一届“两委”班子为解决行路难, 决定硬化村内街道。按当时有关政策, 国家补助部分修路资金, 但要路修好了才能下拨。朱村集体没有钱, 村干部就一个砖厂一个砖厂跑, 向砖厂赊砖, 赵丽琴和村委会老主任张耕牛更是跑得腿直不起来, 胳膊被晒得脱了几层皮。最终, 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名义给砖厂打下十几万元的欠条, “借”来70万块砖。砖有了, 但请不起工程队, 就组织村民义务铺路, 短短1个多月时间, 一条条红砖路铺到了每家每户, 也铺到了群众心里, 让群众信任了村“两委”, 愿意跟着村“两委”干。几年来, 朱村投资60多万元, 建设水泥硬化街道和砖砌巷道、户道2.6公里;建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 并安装了健身器材;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和有1000余册藏书的农家书屋,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 不畏惧、敢登攀, 树起“朱村精神”新旗帜。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 小到一个乡、一个村, 要实现快速发展, 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朱村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 实现农民纯收入增长近五倍的发展奇迹, 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朱村精神”。不畏艰险, 就是不被困难吓倒, 不甘贫穷落后, 敢于求富裕、求发展, 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是实现农村大发展的基础力量;吃苦耐劳, 就是不讲条件、不要报酬, 吃得苦中苦、耐得劳中劳, 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元素, 是中国农民的优秀品格;团结互助, 就是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心往一块想, 劲往一处使, 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可靠保障, 也是贫困山区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勇于创新, 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 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办法, 千方百计解难题, 与时俱进闯新路, 这是朱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法宝, 也是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

(四) 立章程、强管理, 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尚。

“村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朱村“两委”班子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 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有效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一是实行党员干部入户制度。村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变等群众上门为主动到群众家中, 利用晚上时间逐家逐户深入群众, 坐在炕头上与群众谈心交流, 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二是建立“两级决策、三层服务”网格化管理制度。“两级决策”, 即由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大会决策。根据工作需要, 随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 共同决策村里重要事务、重点工程, 保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每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 向全体村民报告工作, 民主决策涉及村街长远发展、全体村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三层服务”, 即按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三个层面, 实行立体化、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按照居住地点, 将全村划分为4个片, 包片村干部和党员, 负责片内环境治理、明白卡填写、群众事务办理、矛盾调处、意见反馈等工作。通过“两级决策、三层服务”, 形成了村“两委”成员身先士卒, 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密切配合, 村民广泛参与, 合力推进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制定《设施蔬菜生产园区公约》。号召全村群众真心爱护好、建设好、发展好自己的“希望家园”, 从园区建设到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要求, 成为园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完善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从干部包片、党员包巷、群众包户、主干道专人负责、清运保洁人员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 确保环境卫生不打折、不反弹。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村“两委”班子成员注重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民政策, 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 提高道德修养, 村内风气更加文明和谐。

(五) 再创业、再提升, 开创未来发展新局面。

朱村人并没有满足于现有成就, 在全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新形势下, 赵丽琴和村委会主任张永太及“两委”班子研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袁纯清书记到朱村调研时, 对朱村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并要求晋中市委、榆次区委帮助朱村搞好“二次创业”。晋中市委书记张璞亲自协调市财政、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 指导朱村制定“二次创业”规划并启动实施。榆次区委书记、区长贡琦与朱村人一起推动“二次创业”的落实。按照规划, “十二五”期间, 朱村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种植业提升工程。提升现有温室大棚、果树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 新发展温室26.67公顷, 果树33.33公顷, 实现“户均一个高效棚, 人均亩半优质果”。二是养殖业示范工程。与金粮农科公司合作建设占地6.67公顷的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 年出栏肉鸡120万只, 吸收20-30户农民加入, 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走循环农业路子, 实现种植养殖优势互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按照增水与节水并重的原则, 新打水井2眼, 通过荒山荒坡改造新增耕地26.67公顷, 绿化荒山66.67公顷。四是村镇建设推进工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完善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旧村改造,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五是强基固本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双带”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100个产业示范户和200个文明户,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届时, 朱村将形成蔬菜、养殖、干果三个产业园区和一个现代化的村民生活小区, 人均纯收入将突破25000元, 成为经济强村、生态绿村、和谐新村。

三、“朱村现象”的价值所在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 必须破解农村经济如何实现大发展、贫困农村如何快速脱贫致富这个难题, 必须抓住农民收入翻番这个“牛鼻子”。从“朱村现象”中, 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 必须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农村实现脱贫致富, 缺资源、缺资金、缺技术……但最缺的还是思路。朱村的大棚从5套起步, 发展到50套、150套, 西红柿这个主导品种一直没有变, 而且没有随着产量快速增长而卖不出去, 相反由于品质好、无公害, 有规模、成批量, 在太原、晋中的主要批发市场小有名气, 不但卖得快, 而且价格还高一些, 这就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效果。发展“一村一品”, 有利于有效集中农村人力、土地、水利、信息等生产要素, 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成本控制、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开拓, 有利于政府在资金、政策、交通、电力等方面的扶持, 最终有利于一家一户的农民通过集群式发展、工厂化管理、合作化经营, 实现商品价值的大幅跳跃, 实现收入快速增长。袁纯清书记指出:“山西70%的农村处于类似朱村的自然条件, 朱村的发展告诉我们, 山西的农村是可以走‘一村一品’路子的, 山西的农民是可以富裕起来的。”坚定走“一村一品”道路, 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 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就一定能摆脱“提篮小卖”,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启示二: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 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带头人队伍。农村脱贫致富, 这也难, 那也难, 但最难的是选择一个好支部、好带头人。朱村还是那个朱村, 朱村人还是那些人, 换了“两委”班子, 换了支部书记, 短短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村的变化体现了村“两委”班子和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一个过硬的基层组织是我省农村实现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相对而言,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观念陈旧、视野不宽, 在经济上分散经营、效率较低, 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的作用是, 摆脱贫困出思路, 组织群众聚力量, 困难面前找办法, 关键时刻顶得上。这个带头人就是党员队伍, 就是“两委”班子, 就是党支部书记。“十二五”期间, 我省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 农民收入翻番是一块“硬骨头”。啃下这块“硬骨头”, 选好配强农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显得尤为关键。

启示三: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 必须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事在人为, 人靠精神。山西人民是有精神的, 从明清时期的“晋商精神”, 到战争年代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纪兰精神、大寨精神、双良精神, 到今天的右玉精神, 都是支撑山西人民奋发进取的“魂”与“魄”。一个村也能创造一种精神, 拥有一股独特的精气神。“朱村精神”, 可以说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历程中的传承和发扬, 是山西人民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朱村精神”, 实质就是一个“干”字, 敢干、苦干、真干、实干、硬干、大干、巧干、可持续干, 干中出思路、干中长本领, 干中找办法、干中谋发展, 更加凸显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这也是全省广大农村转型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 继承和发扬好山西各个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 带领群众不怕吃苦、敢闯敢干, 善于围绕当地资源, 策划致富项目, 找到增收路子, 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篇4:一村一品的含义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5:日本“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一村一品”走向世界

“一村一品”不仅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已走向世界。目前除中国外,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蒙古、斯里兰卡、马拉维、突尼斯、哥伦比亚、秘鲁、巴拉圭等许多国家都将“一村一品”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来积极推进与普及。

“一村一品”基本原则

“一村一品”有三项基本原则:即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主自立、锐意创新;坚持不懈、培养人才。“一村一品”发起人——平松守彦先生

这一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的。平松守彦先生是日本大分县人,194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通产省工作,后来担任过国土厅地方振兴审议官等职。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1975年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开始时任大分县副知事,从1979年起任大分县知事。在家乡任职期间,他倡导并推行了“一村一品”运动。他首先以政府的名义在全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利用电视、广播及会议等机会宣传“一村一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一村一品”,采取积极措施推广“一村一品”,起到了一定作用。大分县是日本“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该县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由于境内多山少地,自然条件差,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平松守彦上任伊始,就到县内各地视察。所到之处尽是“我们村里没有资源”、“我们没有学校”、“道路条件太差”等叹息声。平松守彦认为,无论怎样抱怨都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那怕是一首民谣,无论什么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开端。

“一村一品”的创始人—平松守彦先生对华十分友好,先后数十次到中国访问,并派遣专家到湖北、陕西、江西、辽宁、江苏、云南、贵州、甘肃等地介绍“一村一品”活动,受到了各级政府的热情接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国家副主席都曾前往日本大分考察一村一品。鉴于他通过推进“一村一品”活动为发展地方经济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9月平松守彦先生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受到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亲切会见。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5位海外专家”的荣誉称号。2009年分别获得“建国60年来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位海外专家”和“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的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实施“一村一品”的主要做法

第一,立足本地,放眼全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在生产本地产品的过程中,大分县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国家名牌,甚至是世界名牌。为提高知名度,大分县人利用电视广播广为宣传,通过召开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促销活动。平松先生还身穿广告衣亲自叫卖本县的农产品加宝斯酸橘,每次到东京办事,都会提着本县的麦烧酒前往。如今,大分县的农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香菇和麦烧酒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其中干香菇生产,2003年为1316吨,占国内份额的32%。麦烧酒占全国的份额从1975年的1%上升到了2003年的30.7%,而特产的麦烧酒的份额占到了100%。麦烧酒不仅在国内销路好,还打入了国际市场,销往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国家。

“一村一品”运动使大分县扬名于世。大分县的别府市(县政府所在地)每年接待1000万人以上的游客。“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大分县的汤布院町,人口不足1万人,但是每年却有380万人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温泉之外在资源上几乎一无所有的由布院(人口1.16万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地域开发,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旅游业。观光的游客在1979年仅为190万人,而到了2003年增加了2.2倍,达到了412万人。

第二,自主自立,锐意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大分县广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其主导产品数量从当初的143种增加到20年后的336种。以津久见市为例,该市位于大分县南部,气候温暖,盛产橘子,但当地橘子质量差,没有销路,于是开发了柑橘新品种“山魁”。这一品种果汁多,味道酸甜,被喻为“太阳女神”,进入市场后非常畅销。大分县的香菇被公认为日本第一品牌,其出口量占全国生产额的20%。

“一村一品”运动非常成功的旧大山町,人口有3870人,稻谷和畜牧产业是其传统产业。但是,对于偏远山区的旧大山町,既没有栽培稻米的平坦耕地,也没有发展畜牧业的大草原。因此,在“一村一品”运动中,当地政府没有按照国家的政策发展稻米和畜牧业,而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梅子和栗子种植,并提出了“种梅子、种栗子,让我们去夏威夷”的口号,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旧大山町与我国苏州又建立了一个蜂蜜合资企业。第三,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奠定持久发展的根基。鉴于农村优秀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大分县把培养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的目标。正是因培养了一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富有挑战精神的地区带头人,才会有该地区“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为培养人才,大分县依托政府农业改良普及机构和各级农协开办了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培训讲习班。这些讲习班于1983年开设,到2005年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活跃在县内各个地区。同时,特别注重发挥妇女在地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成立妇女小组或俱乐部,举办讲习班,互相交流、探讨,并可以直接听取消费者的声音,不断改进生产和经营。这种创业活动在日本很受欢迎,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在大分县,由妇女自发组成的商业小组就有278个,位居日本全国第3位。

第四,科学引导,适当扶持,明确政府工作定位。为了推广“一村一品”运动,大分县政府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开发、扩大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如成立“大分县农业技术中心”、“大分县温泉热花卉研究指导中心”及“大分县香菇研究指导中心”等各种科学研究机构。在开拓和扩大销售渠道方面,采取了各种支持手段,如在全国各地举办产品展示会,在东京设有大分产品专卖店,在海外设有试销点等。另外,还建立了对“一村一品”运动做出贡献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的制度,每年约有8个单位受到表彰。

第五,发展加工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大分县的食品加工业落后,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对经济发展促进小,要把农产品一下子就提高到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但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价值,还是可行的。所以提出了一点五次产业的想法。这样一是可使加工品本身作为商品扩大其经营基础;二是把剩余的一次产品和等外品交付加工,消除了生产过剩的顾虑,有利于一次产品的培育;三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为解决本地劳动就业提供了很多渠道。日本消费者的需求嗜好已从整齐划一的加工食品转向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食品及天然食品,这些一点五次产业加工出来的农产品正好迎合了这部分消费需求,所以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销量猛增。另外,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来适应创新需求。如旧大山町的“梅子蜜”等农产加工品多达20多个品种,销售额达数亿日元,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销售额就达5亿日元。“一村一品”的成功案例 案例1: 雪子寿司

大分县本匠村一位名叫高桥文子的妇女本来是开理发店的,“建设丰之国学校”给了该村3个参加培训的名额, 其中要一名妇女, 村里就让她去,培训结束后,她回到村里,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一个“家乡本匠会”,准备做点什么有创意的事情,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组织“元祖/家乡特产邮寄”活动,即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包装装箱后邮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当地藉人,可以借此宣传本地的农产品,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装箱,高桥文子觉得很不满足,她想应该还要利用这些材料加工制作成美味食品更有意思。于是,“家乡本匠会”会员反复思考、试验,试做成了“香鱼寿司”、“竹笋寿司”这样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寿司,但并没有名气。2001年,一个香菇种植者提出可否利用当地产的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还有人建议将制作的食品再送到林业厅举办的食品竞赛去参加评比,高桥文子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用萝卜、大叶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寿司饭, 取名“雪子寿司”, 并参加了林业厅的食品竞赛,夺得第一名,后又被选送代表大分县参加全国竞赛,又夺得第一名,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被媒体大势宣传报道,从此,毫不知名的一种寿司便成为本匠村乃至大分县的名牌产品,被摆放到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站点和高级百货店作为名特产品销售,还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慕名前来当地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能够通过创意将本地已有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再进一步通过品牌塑造,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商品,其价值和效益将得到大大提升。创意如果能够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否则,仅有创意而不做品牌,创意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另外,人才培养是发展创意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案例中的高桥文子如果不去参加“建设丰之国学校”的培训, 她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要组织村民利用本地的农产品做出一种享誉全国的寿司,而仅仅守着自己的理发店做一辈子理发师。去参加过“建设丰之国学校”培训的人都说,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以及各地有独自想法的领军人物,还得到了县知事亲口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培训结束后在实践中又能相互支援。案例2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价格很贵,产量很少。而汤布院是日本闻名的温泉胜地,几十年以前周边 也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 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后来,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酒足饭 饱之后,再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 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给奖品,凡聚会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等实用的东西,活动持续一周 左右。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

03世田谷区民健康

群马县川场村总面积85.29平方千米,人口3800人,从东京市中心驱车走关越高速或乘新干线列车约两小时可达。该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世田谷和纸造型大学,开展山村留学活动以及苹果树认种制、梯田认植制、宿营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

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而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2004年川场村年接待游客人数从1985年的4万人增加到了66万人。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流促进绿色休闲和创意农业发展的案例。“绿色休闲”即都市居民到农村去度假,这种度假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当天往返型发展为长、短期住宿型,以前的当天往返型一般以购买直销农产品为主,而长、短期住宿型则还包括了农林水产业和农山渔村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本案例中大都市的一个区与山村结为姐妹关系,是一种创意,这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设计安排,使农产品有了一个稳定的销路,发展观光业客源也有了保证。

“健康村”设计的各类设施和活动也富于创意,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大都市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士的各方面需求。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到了日本城市居民的爱好与农村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不仅仅停留于住宿、餐饮、娱乐、采摘体验,而加入了大量知识性、技术性、文化、体育元素的活动,使都市居民不管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乡村度假、休闲、品尝农家菜、购物、农林业体验、实际种植、技艺学习与实践、体育比赛、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区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交心,使城乡交流变行政主导为民众之间的真诚人际交往,大都市居民可以放心食用自己认种的苹果、大米、租赁菜园种植的蔬菜以及自己去参观过的田地、面对面交谈过的人种植的农产品等,区、村联手共同出资设立的公益性企业,盈利还能够返还给双方的居民。这样的创意农业模式真正使城乡两方面的居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04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又称“十日町广域地区”)地处新潟县南部,包括1市1村4镇。为扩大城乡交流、增进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搞活地方经济,1996年,该地区的6个市镇村联合制定了以“艺术”为突破口的“十日町地区理想乡村建设计划———建立越后妻有地区艺术圈构想”,该构想由举办“大地艺术节”、大自然体验交流文化设施(舞台)整备、修建“鲜花之路”、发现越后妻有8万民众的优点等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3年举办一届“大地艺术节”是重中之重。

大地艺术节是指将6个市镇村共计762平方公里的大地视为美术馆,当地居民与国内外来访的客人在这个没有屋顶也没有墙壁的美术馆里一边欣赏将大自然中的青山、梯田、森林以及当地风土、历史融为一体而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一边进行交流的活动。艺术节期间,广场、散步游道、小溪等都被当做一件一件的艺术作品而创造制作,这样,每举办一届艺术节,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就增加一些并被保存下来。艺术节期间,还同时举办地球环境研讨会、美术建筑夏令营、艺术剧场(演剧、舞蹈、音乐会)等活动。

2000年的第一届从7月至9月,历时53天,来自32个国家的艺术家的148件作品参加艺术节展示,到访观众达到163000人;2003年的第二届历时50天,除了展示以大地为舞台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外,第二届艺术节还收到并放映了国外参展的电视短片作品,建成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家参与设计的3个交流设施,到访观众达到了205000人,比第一届大幅增加。

据艺术节组委会统计,两届艺术节的经济波及效果(建设投资和消费支出),第一届为127亿日元,第二届达到了188亿日元。当然,艺术节不仅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显现了很强的波及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面貌改变、国内、国际知名度提升以及城乡交流。

05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住宿型市民农园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市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

在日本,自19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大约50家市民农园,共计有1000块地,租用者随着“乡村生活热”的扩散而日渐增多,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可以说是日本市民农园的先驱者。2004年,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住宿型市民农园,获2004年第二届“往来!日本大奖”冠军“内阁总理大臣奖”。

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位于神户市东北约45公里处,从神户市驱车1个半小时、大阪市驱车2小时左右可达,该地区没有什么有名的观光资源,他们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户几个大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创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山村”为目标,利用山间沟谷等闲置农地,于1993年设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农园”,2002年又设立了自由区画住宿型“大家市民农园”,后再设立了“大和市民农园”。

前两个市民农园共计有80块地,每块地大约160~300平米,其中农园面积120平米,“八千代市民农园”中还设有豆腐加工体验设施以及野营地,为深入开展城乡交流,每年还举办“紫云英节”、“萤火虫节”、“收获祭典”等活动,政府为配合市民农园吸引更多都市居民,制定了《全镇公园化条例》,全力推进全镇公园化建设,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篇6:一村一品开会通知

关于召开2011“一村一品”

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县(市、区、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处)、各有关乡(镇)、村:

为学习贯彻2011全省引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通报2010“一村一品”工作的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交流经验,推进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九江市2011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1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18时前报到

2011年5月7日开会,会期一天

二、会议内容

1、传达省有关会议精神。

2、交流“一村一品”工作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等。

3、总结、通报2010“一村一品”工作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

4、研讨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动态调整方案

三、参会人员

1、各县(市、区、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负责或分管“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或干部1名。

2、部分已申报2011年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试点村所在行政村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1名。

3、省级“一村一品”示范点负责人。

4、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负责人。

5、2010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试点村负责人。

6、有关乡、镇分管领导。

四、会议地点

九江市交通宾馆(九江市浔阳东路99号,宾馆电话:***)。

五、几点要求

1、请各县(市、区、山)人事保局(处)做好辖区内各与会代表通知、回执、报名等组织工作。

2、与会对象需缴纳食宿费每人220元(不住宿者110元),往返车费自理。

3、5月7日8:30准时开会。联系人:黄志和(***)联系电话:8563477 传真:856347 湖口县6人 县局 付垅乡 凰山村 武山镇 埠堰村

附件:

参会人员回执表

上一篇:从严治党和廉洁自律及处分条例下一篇:奶奶,珍重高中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