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2024-04-23

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精选11篇)

篇1: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岭头村位于大东沟镇东部,陵(川)沁(水)公路15公里处,全村共有422户,144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17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各种豆类,现有小麦1480亩,回茬豆类1036亩,玉米、谷子350亩,年产粮食870吨,人均收入7240元。2004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户户通”工程的铺设和自来水管道的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岭头村具有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地,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加上远离工矿的自然环境,由此造就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绿鑫园养殖合作社、食仓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资960万元建成3600平方米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一座,形成杂粮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链产业,招收加工销售人员150余人,也就是说使150余闲散农民年收入达到一万余元,间接带动本村380户农民增收,使该村人均收入2008年的4680元增至现在的7240元。而随着参与农户由原来的50户增至现在的380户,200多人变成现在的1100多人,合作社的收入也有原来的180元达到了现在的420万元,并逐渐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打入了市场。在2004年注册了“谷丰”这一商标后,又制定了规格不同的几种包装,请人设计并在包装上印上了合作社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产品执行标准、食用方法、贮存注意事项等,统一了产品标准。销售品牌得到统一,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岭头村之所以能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做大做强,离不开宋建普等人的努力。早在2005年宋建普等人就对全村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多年来农户大都以自种自卖为主,销售成本高、售价低、规模小,形不成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由此想到了成立一个合作社,把自己的耕地和其他人的闲置土地整合起来,把种田能手联合起来,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1、加强宣传,扩大种植规模。为便于管理,指导和服务,采用土地合理流转等方式,将社员种植杂粮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合作社连片优质生产基地达到1400亩,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首先以合作社为依托,邀请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省农业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播种、除草、中耕、施肥、收获实行统一而严格的要求。在品种上,统一从省农科院购进“晋谷21号”,使亩产从原来的500斤增加到700斤。推广使用沼渣沼液,严格控制化肥用量。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进村,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播种、收获统一进行,生长期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品种混杂,保证质量统一。2010年“谷丰”杂粮加工厂收购销售杂粮7000吨,带动了本村及周边500余农户。

3、加工过程严格控制。在整个杂粮的加工过程中,保证干净、卫生、营养成分的保留。可要想让“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在还面临以下问题:

1、水利设施不到位。虽然杂粮种植现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因为没有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就不能进行浇灌,所以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的收益不够稳定。像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雨水极少,各种作物的产量极低,农民的收益受到了极大损失。

2、杂粮加工厂厂房不够,规模偏小。因资金有限,所以对厂房的投资力度不够,加工规模还需扩大。如收获季节,因厂房限制,不能大幅度收购,严重制约了生产销售。

3、销售区域有限。虽然“谷丰”杂粮已形成品牌,但因为还不是名牌,销售区域仅限于

北方地区,这就限制了销售的数量,从而影响了种植的产量。

三、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进资金,在种植区投入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及时进行浇灌,不再靠天吃饭,稳定农民的收益。

2、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名牌意识,利用合作社销售网络,树立“谷丰”这一名牌,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走出去,创出我们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对我们的制约。

3、扩大谷丰杂粮加工厂的加工规模,加大力度解决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2015年将社员规模扩大到1000户以上,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加工人员增至400余人,进而直接解决4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

4提高加工能力。投资300万元,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生产加工车间,加工能力扩大到年产20000吨。

5、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各种系列杂粮。

2010年6月14日

篇2: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马峪乡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徐县马峪乡西迎南风村把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该村 “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西迎南风村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白石沟中段的葡萄主产区,距县城6公里,全村有110户,300余人口,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为葡果种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700元。

马峪乡是清徐葡萄的主产区,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素有“葡萄之乡”美称。以马峪为主产区的清徐葡萄早在解放初期就同新疆吐鲁番、河北宣化、安徽萧县被列为全国四大葡萄产区。西迎南风村处于马峪乡葡萄种植的核心区域,尤其葡峰山庄一带,地处东经111º30´——112 º30´,北纬37 º——38 º,属于全球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马峪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着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历史上当地群众中就流传有“马峪有葡萄,相传至汉朝”的说法。西迎南风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总数2577小时,日照率达到58%,无霜期达118天,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符合葡萄生产所需的水分、光照。

二、几点做法

1、政府引导,科学规划

马峪乡党委、政府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西迎南风村大力扶持葡萄种植产业,及时制定了《马峪乡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马峪乡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奖励办法》等方案。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成绩显著的村和个人给予重奖。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带领下,西迎南风村的葡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年产优质葡萄300多万公斤。

马峪乡政府通过组织协调、整合资源、集体规划,积极为西迎南风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引进新技术等方面申报项目、资金倾斜,让农民实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实惠。仅2011年清徐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24万人次,直接带动葡萄销售达300余万斤,比上年增长11%;“农家乐”接待人次达到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直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3300元,同时拉动了周边葡萄种植户的收入。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旅游、餐饮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局面。

2、科技支撑,加强培训

尽管西迎南风村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仍然属于经验种植和“老天”配合,在新品种技术和日常管理上存在不足。乡生态办、农科站、村委会等部门积极联系市、县科技局、农委、果树所等部门,指导群众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采用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推广“葡萄套

袋”、避雨栽培等生产技术。同时,根据葡萄生长的不通阶段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传授,确保了西迎南风村葡萄真正优质、安全、营养丰富的产品。今年上半年,由大学生村官、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建赟创办的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举办了七期葡萄栽培技术培训班和两期农家乐培训班。

3、鼓励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化经营

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干部、专业大户、种植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西迎南风村在大学生村官任建赟的带领下创办了“西迎南风村葡萄协会”,把管理延伸到葡萄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通过会员的形成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在第九届村委换届中,我乡大学生村官任建赟被高票选举为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就积极领办“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已发展社员110户,基本覆盖葡峰山庄所有葡萄种植大户,辐射带动葡峰山庄周边8个葡萄种植村1000余农户。合作社围绕“发展高优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主题,以“服务客户,富民兴村”为宗旨,成功创建“葡峰山庄景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新模式,注册了"葡峰老农"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形成葡萄山庄优势产业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西迎南风村属于山区村,葡萄种植地都是通过人工修整的山坡、半山坡,水利设施不完善,仍然属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葡萄储存技术落后,一方面很难满足城市人群的购买需求,另一方面存储量很少,大多农户不得不在入冬前低价出售。

2、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后劲。虽然通过举办“采摘月”等活动,西迎南风村"葡峰老农"品牌初步形成。但是一方面受葡萄生长期限制,采摘活动和农家乐存在很大的季节局限性;另一方面“采摘月”活动基本靠乡政府来统一安排实施,本身并不专业,农家乐也没有统一的机构或公司来经营,农户各家接待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管理和有序的经营环境,影响了未来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旅游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葡萄标准化生产滞后,农民群众品牌意识不强,农户都采取散户零星种植,集约化程度不高,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包装粗糙,目前除日前合作社外没有属于自己的包装盒;销售方向也只大多针对集贸市场、水果批发商,很少能进入超市等高端市场。

四、思路对策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项目、资金的扶持,引进和培育有经验的企业进行投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及参观景

点、休闲场所的建设,对西迎南风村的葡萄采摘和农家乐旅游进行统一策划、品牌营销、规范管理。积极与旅游公司、电视台等媒体提档次和对外知名度。加快山西费尔蒙酒庄高档葡萄酒建设项目,推动山西葡萄酒有限公司、野泉酒业等本土企业项目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延长葡萄加工链条。

2、优化旅游环境,打造西边山生态旅游区。一方面以葡峰山庄为核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露天演艺厅、葡萄示范园、拓宽停车场等工程,提高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中国葡萄博览园和葡萄酒堡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旅游档次,逐步实现葡峰山庄由普通假日旅游向商务接待延生,由季节性度假向长期休闲拓展。其次,打造精品线路,将周边的香岩寺、狐突庙等10余处文物古迹连成一片,形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休假度假的完美组合。

3、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合作社、协会等团体向农民传授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高葡萄品质。在龙眼葡萄原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为西迎南风葡萄进行商标注册,努力打造成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产品逐渐由农贸市场向超市拓展,葡萄销售逐步实现量到质的转变。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宣传推介葡峰山庄乡村假日文化旅游,提升知名度。

4、加强组织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是注重宣传优秀典型,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理解、主动参与并确实从中得到实惠,营造“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篇3: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早春时节, 记者走进合浦县石康镇鲤鱼村500多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一些农户正在田头劳作。记者在机耕道边偶遇农户黄焕萍。黄焕萍一边铲土, 一边告诉记者, 今年家里包了7亩地种豆角, 自己忙不过来, 原来在外面打工的两个儿子前不久回来帮忙了。

“我家已经脱贫了!”黄焕萍一脸笑容, 特别灿烂。她停下手里的活, 开心地与记者聊天。她说她以前不懂得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 靠种花生、大米、玉米、木薯这些农作物, 一年只有3000多元钱收入, 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村里建起蔬菜示范基地, 村委发动大家种豆角, 扶贫单位帮他们贫困户把机耕都搞好了, 还给了种子肥料。黄焕萍参加培训学习后, 开始尝试种植豆角。据了解, 石康镇鲤鱼村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 在努力构建“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上, 鲤鱼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扶贫办的帮助下, 把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通过深入发动群众, 登记落实到户, 并成立专业合作社, 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等措施, 提高了群众种植豆角等蔬菜的积极性。

尝到“甜头”的农户们今年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高涨, 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文章来源:北海日报)

篇4: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1.蛟河市立村產业发展现状

1.1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立村产业 通过开展全民创业,鼓励能人领创办,招商引商等方式,不断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增强带动功能,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强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发展。

1.2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立村产业 蛟河市地处长白山过渡地带,昼夜温差大,林木资源和林副产品资源丰富。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黄牛为主的精品牧业,以人参、木灵芝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葡萄、五味子为主的小浆果等特色种养业。

1.3打造旅游经济发展立村产业 蛟河市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高标准地举办了6届红叶旅游节,全力打造了拉法山、红叶谷等6大景区。近年来又成功举办了果品采摘节、灵芝节和石材节,开展了农家乐旅游、民俗游、农业观光游和工业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1.4依托劳务基地发展立村产业 蛟河市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培训和引导,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本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提高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

2.培树立村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 蛟河市立村产业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上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2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履约率较低。

2.3资金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培树立村产业需要大量资金,但现行的农业贷款体制单一、贷款周期短、数量有限,不利于产业扩大规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创新意识不强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培树立村产业的发展。

2.5农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蛟河市立村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

3.培树立村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 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实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把培树立村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要有近期和长远目标,把发展“一乡一业”或“多乡一业”作为长远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立村产业的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和保障措施。

3.2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进行精深加工,增强带户功能。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基地,培树立村产业。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验共担、共建共赢的运行机制。

3.3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科技带头人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通过培训,挖掘出头脑灵活、敢为人先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育成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成为农民打心底里信任的贴心人。鼓励扶持其率先发展产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3.4增加投入,拓宽融资,扶持立村产业健康发展 改革现行信贷体制,鼓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到农村开办信贷业务,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立村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立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市、乡财政可以积极探索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以工作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新机制。

篇5:“一村一品”龙子村推荐材料

依靠科技推广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基本情况

邢家社乡龙子村地处大川中段,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53户,286人,有耕地510亩,以蔬菜生产为主,专业菜田485亩,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年产鲜菜250万公斤,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9800元,占人均收入10500元的95.47%,是古交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农民增收后,围绕“三清,四化,四改,五通”和“五个一”工程,一是改变村容村貌。完成硬化街巷5280平米,实现硬化户户通,彻底改变干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二是改善居住环境。清理煤堆、粪堆、垃圾堆850余方,粉刷墙壁7300平米,新建垃圾池5个。三是建设宜居村庄。种植油松塔桧914株,建花池280平米,种植草坪2280平米。动员指导村民完善院落、围墙1800米,新建沼气池23户,改厨、改厕、改圈11户。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旧村人畜饮水工程一处,新村增设变压器一台。完善电教中心、计生卫生所、图书阅览室、科技星火学校,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10年为配套“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450平米文体休闲广场,科技文化活动室120平米,并配套图书3000余册,电脑3台,电视、投影仪、信息查询机各一台。新建120平米洗浴室,并投资20余万元配备太阳能热水设备。龙子村“五个一工程”全面完工,受益农户100%。该村先后被评为太原市 “菜篮子工程先进村”,太原市“文明和谐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先进单位”。

二、主导产业:

蔬菜产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全村53户,有50户从事蔬菜生产,专业菜田485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村民收入95%来自蔬菜生产,所以增加村民收入的前提是增加蔬菜产值,提高蔬菜生产效益。该村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制定了古交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组织实施,同时推进古交市蔬菜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打井3眼,安装输水管道600余米,每间温室补助300元,修缮840间日光温室,示范移动大棚39亩,水泥硬化田间路1500米。

依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技术攻关。“紫球葱头高产栽培”创古交高产记录。保护地“黄瓜冬春茬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改变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与漫延等措施,保护地亩产值达到3.8万元以上,在古交地区处于领

先水平。龙子村依靠标准化发展蔬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成为贫困山区的富裕村。

蔬菜生产以来相继成立了“古交市成昌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古交市锦全成种植专业合作社”、“古交市德意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古交市德盛全蔬菜专业合作社”全村8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德盛全专业合作社集资兴建冷藏库560立方,贮藏、加工、包装、销售蔬菜,对内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统一注册“净范”商标,统一进行了葱头、西红柿、南瓜、西芹的无公害认证,年产鲜菜达到250万斤,成为龙子村蔬菜生产的示范企业,并被评为太原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获得“山西省模范集体”称号。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龙子村之所以形成“一村一品”典型村主要有以下几条 做法:

首先是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增加蔬菜生产效益。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蔬菜生产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几年来该村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太原市生态工程学校、太原市科技星火中心、古交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农科技术协作关系,围绕提高蔬菜生产效益进行蔬菜科技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使菜农基本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常识。以2010年为例,组织培训12期

受训590人次,引进博杰一号黄瓜、晋番茄四号西红柿等9个新品种,推广配方施肥、生物农药、合理轮作等新技术6项。科技推广促进了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保护地亩产值达到了3.8万元创古交蔬菜高收纪录。

其次是改变经营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以家庭承包形式为主的土地经营体制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针对大市场小生产的矛盾,龙子村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单家独户想办而无法办到,村委会想管而管不好的事。以“德盛全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社员分布龙子、郭家社、邢家社三个村124户,成立以来注册“净苑”商标;无公害认证西芹、葱头、西红柿等9个品种;统一购进草帘、农膜、化肥等生产资料,社员享受批发价;联合聘请农民技术员驻村指导;消费高峰统一组合包装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该村相继成立“锦全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昌盛养殖专业合作社”。

四、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打算:

2011年围绕古交设施蔬菜这一区域特色产业,建设实施500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技术推广示范应用500亩,建设40万公斤气调贮藏库,完善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开展技术创新综合应用。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古交市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提高蔬菜的生产

性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的良性循环。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1)建立无公害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500亩。(2)加强病虫害监测,安装设施蔬菜病虫害全程监控系统,适时进行农业与生物防治,杜绝农药含量超标。(3)引进推广博杰一号黄瓜、晋番茄四号西红柿等省农科院认定的蔬菜优良品种,推广新品种13个,稀特蔬菜的新品种示范6个;推广节水灌溉、生物菌肥、地膜覆盖、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4)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普及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包装销售,打造山西省著名品牌。(5)建设800平米蔬菜气调专用库,配套净菜加工厂1座,延长上市时间,进行去污、分级、包装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6)“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培训13期,共培训1500人次;聘请2名技术员驻村指导。

以主推五项生产技术,去污、分级、包装、贮藏延伸产业链为主线,集成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模式与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方式,提高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实行“五个结合”,即行政和推广结合、良种和良法结合、集成和推广结合、宣传和培训结合、技术和产品结合。通过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以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加速实现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延长产业链提

高附加值为途径,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我市蔬菜的生产性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的良性循环。

篇6: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XX村位于XX社区东南2公里处,全村3个村民小组、152户、673口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 947亩。

近年来,依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精神,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协会+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苹果产业,至目前,建成优质苹果科技示范园625亩,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推广以精品示范园建设为核心,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生产的绿色有机苹果受到消费者夸奖。2011年全村苹果收入496万元,人均纯收入12074元,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在示范园建设中注重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村两委会围绕“一村一品”示范园建设,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学习有关科技知识、广泛宣传、科技引领、不断提高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果农的科学作务水平。二是强化培训,提升科技含量。该村坚持聘请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服务,抓好产前新技术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果树修剪、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果农460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28名,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30户。

三是典型带动,发挥示范作用。该村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由过去的示范园260亩发展到现在的625亩,示范户达到了100户以上。

篇7:“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2年5月12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特此利用假期时间,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通过走访部分农户,对本人所在的龙门镇观山村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汇报如下:

一、一村一品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所谓的一村一品就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分县率先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了农村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2007年省政府更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即在陕西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地理位置: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海拔115米。古称下园和观兰山。村委会设在观山,辖5个自然村:观兰山、溪州尾、后井、土楼角、福地厝。观山村东至龙门,西至湖山,南至翠坑,北到金狮。

2、人口与土地面积:观山村共分11个小组,共有人口3165人,面积5平方公里,农田760亩,森林1640亩。

3、近年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乡村村组水泥路全部铺通,田间道路宽广畅通,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劳动效率。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电话、电器基本普及,医疗卫生设施齐备,医保、农保平均达到90%以上,村委办工条件趋于现代化,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种植也主要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约为700亩,亩产750斤左右。多年以来村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全村采用“统一规划、分户种殖”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种植产业,截止2011年,现有120户500余人从事茭白种植,村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

三、主要经验

1、必须选准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观山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500元,关键在于寻找到了一个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茭白种殖产业。

2、必须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在茭白产业的发展上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茭白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3、互帮互助,良性发展。俗话说,同行使对手。然而观山村的广大农户亲如一家,自发成立“茭白种植协会”共同交流切磋,氛围融洽,相互帮扶,增进了感情。大家抱成一团,资源共

享,共同致富。全村茭白种植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问题

1、是市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多,产业效率低而不稳。

2、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很少,只能用作工作奖励,不能保障产业发展。

3、是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目前的一村一品项目上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4、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很好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5、合作组织未发挥作用。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等方面的原因,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化组织在产销连接、信息服务、利益协调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四、一村一品发展建议

1、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2、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把发展茭白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认识,完

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茭白产业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3、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尽快注册自已的品牌,努力打造名优产品。同时,要向农民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篇8: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1 发展概况

龙泉村属传统农业村, 全村720户, 人口2 800人, 耕地667 hm2左右, 是山西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村无矿产资源, 主导产业为胡萝卜种植业。2009—2010年, 全村年种植胡萝卜426.7 hm2左右, 占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胡萝卜种植收入约3 500万元, 占种植业总收入的76%;胡萝卜加工、运销及劳务收入达到1 200万元, 占全村非农收入的89%;农民人均从事胡萝卜产品经营活动的纯收入达到1万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除此之外, 当地还拥有6座冷库、1座包装厂、5家胡萝卜脱水厂, 为农民增收500多万元。几年来, 龙泉村通过推行“深耕活土, 宽垄密植”的种植方式以及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模式, 胡萝卜已通过农业部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 “应州绿”胡萝卜还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并享誉“三晋胡萝卜第一村”称号, 力争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

龙泉村成立胡萝卜专业合作社8家, 还成立了胡萝卜种植协会, 会员327名;成立技术推广服务协会, 会员31名;成立农资服务协会, 会员26名;成立经济人协会, 会员49名;成立脱水加工协会, 会员18名。入会会员总数达451名, 占全村总户数的62.3%。同时建成蔬菜恒温冷库9座, 日处理蔬菜600 t;建成脱水蔬菜加工企业5个, 年加工蔬菜5 000 t;与广东、湖北、湖南、山东、内蒙、北京、天津、河北等11个省、47个市县的126个市场建立了业务关系, 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

2 主要做法

近年来, 在龙泉村村委干部的带领下, 村民共同努力, 学习借鉴外地胡萝卜种植经验, 通过实践自行摸索, 得出适应当地生产、生态条件的种植方式。

2.1 品种更新

龙泉村买断了日本丸种株式会社中国总代理商———北京宇治通种子公司的红映2号和改良新黑田两个萝卜新品种在山西的首家推广使用权。

2.2 技术培训

龙泉村利用农闲时节邀请专家教授对群众进行萝卜种植技术传授, 还自发筹钱先后两次组织100名科技种田能手到河北围场县取经, 学习地膜覆盖、机械化耕作新技术。

2.3 产业链延伸

龙泉村党支部牵头组织4户群众, 投资300万元办起了万龙实业公司, 建成了日处理各类蔬菜200 t的恒温库1座。

2.4 抢占市场制高点

对龙泉村胡萝卜进行了无公害认证, 还开通了“龙泉在线网”, 用网络经销胡萝卜, 吸引了大批客商购买。

3 存在问题

3.1 农技推广力度不足

龙泉村胡萝卜种植在农技培训方面缺乏常规指导, 尤其是缺乏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旦发生病虫害, 损失严重。调研中发现, 龙泉村作为胡萝卜主产区, 由于连年种植, 现病虫害严重, 产量大幅减少, 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病害主要以软腐病为主, 造成胡萝卜根部腐烂, 一拔即掉, 果肉逐渐由小范围扩散至大面积塌陷。只好以低廉的价格出售或索性无偿赠送给养羊户作为饲料喂羊。

3.2 贷款渠道受限

龙泉村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向农户推出小额信贷业务, 但在胡萝卜脱水厂需大量流动资金维持运转, 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借钱来应急, 还款利率颇高, 久而久之, 会对企业收益造成严重影响。

3.3 土地流转成效甚微

龙泉村现有8家胡萝卜专业合作社, 流转土地约60 hm2, 有大型农机器具30多套,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最大地块达到20 hm2, 两台全自动喷灌机就可全面覆盖, 产出的胡萝卜品相好、质量高。由于连片面积缺乏, 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耕作, 导致耕种成本过高, 农民劳动强度加大, 生产资料浪费,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

4 建议

4.1 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龙泉村应深刻认识本村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现状、农民种植胡萝卜意愿、原料供给、资金筹措来源、市场供给需求等要素的优势,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对种植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规划, 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 确立产业发展方向, 科学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明确今后“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2 加大扶持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

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力度,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园区、品牌建设;要整合资金, 把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建设资金捆绑使用;要拓宽融资渠道, 内引外联, 招商引资, 把资金重点投放在胡萝卜产业、养殖业、豆腐制作等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4.3 积极促进土地流转

为促进胡萝卜产业有序发展, 尽快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 土地流转是实现该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将继续以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加快“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克服农民的“惜地”意识, 严格执行流转合同, 做到公平公正, 把长远规划放在首位。

4.4 创新市场机制

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使之成为提高组织程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农资供应管理、农业项目实施的重要载体, 成为推进“一村一品”的有生力量。龙泉村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民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5 积极采取措施, 降低病害损失

篇9: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关键词:芹川;古村落;旅游品牌;VI设计;视觉形象

说起芹川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座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西部的古村落。芹川古村为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业发展多年,虽有了不小的游客量,但今仍未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开发,且旅游发展对芹川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从我们知道、了解了这村落古老的人文文化,发现同样是有建筑特色,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为什么大如乌镇、周庄,小如西塘,他们都能把自己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而知道芹川的人却寥寥无几,更别提带动当地的经济产业。所以,我们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就如何为芹川古镇塑造“一村一品”的品牌形象做了深入研究及调查。首先我们根据芹川古镇原有的人文文化,针对当今旅游品牌的风向进行了VI形象设计,并总结了市场上常见的设计方法与思路;然后剖析芹川古镇现有品牌视觉形象不足,并提出相对的设计修改方案,来促进芹川古镇旅游业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最后我们制作影音视频文件来更生动的向世人展现芹川的古朴之美、建筑之美,来表达芹川古镇的可塑造性。

在芹川古村落旅游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中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来分别进行项目研究:

1 第一大类VI形象设计

1.1 古村落的标志策划

此间我们多次去芹川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村落虽然地处浙江,可是整个村子建筑风格都是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徽派建筑的气息。在街角巷口漫步,仿若置身于皖南某个古村落。正因如此我们特地将整个标志基调定位徽派风格。

漫步与村庄会发现在村子中央横卧了一条溪流,宛如衣带自上游飘至村口,因为有了这溪水自然少不了桥,在全村约莫估计大大小小就有30多座桥,而半数以上是柏木搭成的独木桥,少数的拱形桥穿插其中。走在桥上,柏木会时常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经过我们团队多次筛选商议最终决定将溪流跟拱形桥作为标志的组成元素,至于深意容我徐徐道来。

1.2 古村落的标志设计

芹川古镇的整体LOGO(图1)设计将中国古典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与印章造型相结合,具有古村旅游浓郁的人文气息。细看文字的横平竖直均采用了有江南建筑代表美誉的徽派建筑,横笔以徽派建筑中马头墙为创意来源,竖笔则用立柱来体现,其间最有意思的是将中国古建筑——拱形桥与字体融合,来向人们传达出亲传古镇的整体形象跟风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标志下方W也是wisdom(智慧)的开头字母,表达了古镇的一砖一瓦的建筑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同样也可以比喻成一条蜿蜒的河流,设计者用它来比拟人家,也想表达出芹川古镇的居民自然的尊敬与热爱。

1.3 古村落的标准色/辅助色设计

我们以深灰色(C:65 M:56 Y:58 K:10)为主色调作为整个古村落水墨江南徽派建筑的体现。然后中间的河流用蓝色(C:73 M:26 Y:9 K:0),因为蓝色用能给予人一种包容、平和的感觉就像祖先的智慧一样,在意更深层次的蓝(C:64 M:27 Y:29 K:0)运用水波上加以点缀。最后视线的右下方的印章用红色(C:6 M:99 Y:95 K:0)来象征传统,印章的字体颜色则是淡黄(C:0 M:0 Y:20 K:0)。

1.4 古村落名称标准字体设计

字体演变则来源于黑体之后再在边角进行仿徽派建筑马头墙設计。

1.5 古村落VI视觉形象设计

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个部分。第一,基础部分包括标志设计、标准色与标准字体设计、口号设计、吉祥物设计等;第二,应用部分包括古村落广告宣传系统、古村落环境及建筑形象系统、古村落观光交通设备形象、古村落品牌网站、古村落办公及服务系统设计、古村落商品包装设计、古村落观光指示系统、古村落公共服务系统导向系统等。

2 第二大类品牌形象推广设计

2.1 古村落广告宣传系统

我们运用媒介加强对芹川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推广的效果是要给人以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通过采用图案、字体、色彩、口号等设计进行传播,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将芹川打造成为人人知晓的旅游古村。具体有:第一,芹川古村宣传片拍摄与制作(图2)。第二,形象广告宣传。广告设计及宣传推广手册设计、留念光碟设计。第三,网络媒介宣传。第四,旅游展览会宣传。

2.2 古村落商品包装设计

经过我们了解,知道芹川古镇有一种较为有名的特色糕点——麻酥糖,但是麻酥糖原有的包装并不能引起游客的直接购买欲望,部分购买游客也只是因为了解后或者被人介绍后才特意去买这种糕点,所以我们决定从包装设计下手从产品包装装潢上给游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设计图3(右)麻酥糖的外包装。我们在包装材质上选择了天然材料——牛皮纸。牛皮纸具有朴质的原始特点,符合我们理念土特产品以其“土生土长”为特色来吸引各地的消费者,同时又恰当的表达传统手工“麻酥糖”的传承文化。另外,色调上我们以牛皮纸的淡黄色为主色而不是沿用标志的主色调,因为我们觉得淡黄色作为一个比较温馨的颜色更能第一时间拉近食品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包装右边的图案则是引用了产品的实体造型,更好地向游客传达产品的真实情况,让游客通过图片产生购买欲望,也同时让游客一目了然清楚包装上看到的是什么样,购买到的也便是一样的。包装的左边我们对“麻酥糖”三个字进行了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字体设计,视觉上更时尚,也很好的突出了品牌调性。另外,整体包装设计简约、大气,未出现繁琐的介绍词,但在包装内里我们设计了一张小的介绍单,介绍了芹川麻酥糖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让游客足够了解我们产品的与众不同,增加好感度。

3 结语

我们通过对芹川古村品牌形象的设计,全方位宣传古民居的特色文化,在芹川品牌形象塑造上已经产生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整体的规划,并且通过规范景点导视牌的设计,协调古村形象,能够改变缺少整体的现象;在这次旅游产品的设计中特地加入了能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元素,使品牌观念加强来引导游客了解该地区的史实文化和相关信息等问题,直接提高了芹川古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推广“一村一品”是芹川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增强旅游竞争力的一种趋势。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芹川古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推广,将对芹川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起到极强的推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卫霞.杭州古村落旅游品牌VI设计实践与探索——以桐庐深澳古村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5):45-47.

篇10: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县农业局:

科蒙乡接到贵局《关于检查2010年一村一品资金落实情况的通知》的通知后,及时召开党政班子及相关人员专题会议,对自查工作进行了立即部署和明确分工。经查,我乡2010年一村一品资金10万元,已全部用于尼勒克县鸿星洋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将管理使用情况报告于后:

一、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合作社自身管理要求,合作社内设生产技术、检测、市场营销、财务室、日常事务办公室等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如:合作社岗位责任制度、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现金管理制度、合作社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同时按照社员的集中程度,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在股份设置与利益分配上,我社综合考虑了洋葱的种植规模、经营水平、科技效能和洋葱农入社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全社共计5股,注册资金2500元;全社社员(包括发起社员)为200人,每个社员(含法人)都要认购股份,每人最少入股股金不得少于100元。该合作社洋葱种植面积2000亩,并于2009年办理商标“吉仁台”,在2010年办理产品绿色认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效

项目于2010年12月开始动工,2011年5月结束。项目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围绕一村一品发展,着力打造集收购、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对有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大户自行开展的小型农产品储藏和加工业发展的扶持,培育一批一村一品发展带头人,完善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体系。及研究决定由合作社成员去外地学习考察费24000元,用于秋后洋葱的包装购置编织袋费用26500元,宣传该合作社的产品宣传材料费9500元,尼勒克县鸿星洋葱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参加科学种植,优良选中、病虫害的预防等方面的学习综合费用6000元,租车费8000元,该合作社的大棚维修26000元。以带动我乡经济发展。

三、自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查,其项目资金不存在挪用、截留等违规、违纪的现象,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未发现其他问题。只是培训时间短,经费不足,覆盖面小。

四、对于问题的处理情况

1、对于培训资金短缺,将争取上级支持和通过发展蔬菜、开发森林资源的收益陆续解决。

2、进一步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后续资助,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覆盖面。尽可能的吸收广大群众。建立完善管护制度,使得培训取得实效。

以上报告,请核查。

篇11: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岐山县辖11镇3乡,144个行政村,耕地53万亩,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户9.9万户。境内水利条件较好,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陕西省苹果、猕猴桃、辣椒、秦川牛基地县及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3亿元,第二产业42.4亿元,第三产业18.21亿元,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

据调查统计,到2008年底全县144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32个,其中蔬菜类专业村5个,瓜果业类专业村12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5个,粮油生产类专业村3个,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村4个,民俗旅游接待1个,非农产业2个。2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个达标推进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25.44亿元,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9.63亿元,示范村农民纯收入达到4440元较上年增长38%,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584元,增收成效显著。产业门类涵盖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三大领域,涉及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等14个产业,安乐镇猕猴桃、祝家庄镇的苹果、故郡乡和大营乡的设施瓜菜等区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绩和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明确。从全县农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看,每个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该产业是农民群众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家坡镇水寨村是岐山县“一村一品”状元村,全村建有16条方便面生产线,生产方便面2万吨,年产值及销售收入达2.16亿元。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338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6836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雍川镇小营村加工手工空心挂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曾于清光绪年间作为贡品呈献给宫廷,1931年还获得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全村建有9户挂面加工企业,参与农户572户,占全村总农户71.7%。年生产挂面2000吨,产值1359.6万元,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47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525元,成为岐山县有名的挂面生产专业村。

二是资源优势发挥充分。一村一品典型村普遍都立足村情实际,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北郭村依托周公庙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臊子面”接待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全村民俗接待户达到118户,每日餐饮接待能力达到3500人次,住宿床位500多张,带动发展臊子肉、手工挂面、食醋、油酥锅盔等加工户20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1.8%以上,从业人员800多人,其中吸纳周边村组200多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宝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

三是产业化程度较高。岐山县22个专业村中,有17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5647户,占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48.2%。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金额就达4331万元。故郡乡西塬村瓜菜协会,组织当地农民大力发展大棚瓜菜,全村680户,有480户加入协会,年种植大棚西瓜——秋延蔬菜2000多亩。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提供瓜菜种苗340万株,组织农资230吨,棚室建材80多万件,开展技术培训

68场(次),外销瓜菜4500吨。由协会申报的“文王西瓜”名噪关中西府,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全村人均纯收入4401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601元。四是经济效益显著。“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祝家庄镇驸马庄村大力发展养猪业,全村年存栏生猪2.2万头,出栏3万头。以育肥猪外销为切入点,开展仔猪供应、饲料组织、资金协调、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促进了全村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与广东、江西、西安等地客商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累计组织外销生猪5.8万头。2008年仅养猪一项人均收入达到3302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7%。全村人均纯收入4287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4621元。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称号。北郭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以方便面生产为主的华祥公司年产值达到1.33亿元,“一村一品”的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建设,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和农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县农业局设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3名工作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一村一品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制定完善了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涉农各单位都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出台了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了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实施。把一村一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做到工作有布置、平时有检查、年终有奖惩。

二是扩大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产品种养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更是一村一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板块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八角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村优质苹果科技园区、小强村苹果无公害栽培科技园区、华明村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科技园区、王其村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科技园区、西塬大棚西瓜科技园区、北营村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区、驸马庄村生猪标准化养殖科技园区、益合村生猪规模化养殖科技园区、北郭村民俗观光旅游科技园区等十大园区。并从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扶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扶助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对从事种养的专业户在税收、信贷、用电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三是强化培训,推进机制创新。发展一村一品,科学技术是关键。一是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县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力量,由驻村科技指导员牵头,围绕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生产的技术要求,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力提高示范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饲养圈舍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开展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共举办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农民18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开展技术咨询3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

展挂面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果树高接换优、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措施,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是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和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注册了“笑盈”牌挂面、“乾缘”牌香醋、“五丈原”牌猕猴桃、“周原红”牌苹果等商标,并加强推介和宣传,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内名牌产品。

四是狠抓龙头,带动发展。一方面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同时,按照市上确定的“培育、规范、提高”的总体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指派1名干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成员9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2个专业合作组织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合作组织,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命名为“十佳”合作社,自主注册商标2个。另一方面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一手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手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加工型龙头企业,对现有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县上关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文件精神,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华祥方便面、高津面粉、太子油脂、天和乳业、美阳食品、联达辣椒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产品档次,增强了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抓项目建设,推动发展。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麦良种统供项目、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项目、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项目、猕猴桃新建园补贴政策等的实施,注入发展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至目前,全县新建猕猴桃果园1.9万亩;新建设施大棚基地5000亩,日光温室200亩。安乐镇华明村紧抓省级生态果园建设项目实施机遇,广泛发动群众新栽猕猴桃1235亩,使全村果园面积达2820亩,种植户达到912户,占全村83%,主导产业从业人员2680人。2008年全村1865亩挂果园,总产达4562吨,产值1426.1万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331元,全村人均收纯收入4279元。

四、存在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规模偏小,放大效应欠佳。

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按照宝鸡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岐山县有22个村基本达到指标要求,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5.3%,参与主导产业农户数只占示范村总农户数74.5%。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偏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

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

3、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示范村大多涉及的是第一产业,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和观光农业及人文遗产开发等二、三产业不多,产业内部新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形成。导致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全县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6338元,最低只有4235元,相差近66%。示范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4440元,高出全县水平,但与我市其它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4、标准偏低,品牌建设滞后。

现有示范村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生产的农产品档次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是廖廖无几,有机农产品还是空白,农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均不强。如全县22个示范村中,只有5个村为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2个村(苹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水寨村生产的 “华祥牌”方便面和太子村生产的“喜春牌”菜子油分别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国家名牌食品,其余示范村农产品均没有牌子,市场占有率不高。

5、缺乏载体,带动能力较弱。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基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载体。就岐山县而言,虽然“一村一品”专业村中有16个村与龙头企业对接,但本村自有的龙头企业只有9个。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户,大多数不足百万元的投资规模,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生产,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气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市场营销策划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猎取市场信息的手段滞后。全县示范村中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足50%,还有一半以上处于散兵游勇式的发展状态,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脱节,信息不畅,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

五、下一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全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粮、扩经、强畜” 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板块,建成安乐猕猴桃,祝家庄和青化的苹果,故郡、大营的大棚瓜菜等5-6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

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千山南麓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岐蔡公路沿线和西宝北线两侧设施瓜菜产业带和生猪奶牛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果业生产、畜牧养殖、挂面加工、蔬菜加工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岐山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凤鸣镇城北村依托岐山高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优质小麦2000亩,公司以高出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年收购小麦5000吨,增加农民现金收入20多万元;蒲村镇在宝鸡天和乳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奶牛5600头。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岐山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强力扶持19个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把我县优良的生态环境,丰

上一篇:《歌唱的冬天》的阅读答案下一篇:读拇指班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