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心理学

2024-05-18

健康人格心理学(共8篇)

篇1:健康人格心理学

健康人格心理学感想

人格,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以前每逢听到人格就会想到,一定是好的东西,好的品质。接触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学生考不好成绩被骂时说:“你可以看不起我的分数,但不可以侮辱我的人格。”;又或者两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一方突然说:“和你说话,简直侮辱了我的人格。”

那么,其实究竟人格是什么呢?它的真正意义,内涵又是什么呢?怎么才能从人格看一个人的心理,人格心理学又有些什么理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呢等等的问题,直到我上了刘颖老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之后,终于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并收获了不少的知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的拍卖会,每人只有2000元,一共有40件拍品,怎样才能得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呢?有的人过早的花光了2000元,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竞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人一直犹豫不决,以致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人花了1700元买了一样东西,还剩300元,这300元却什么也拍不到,有的人则花光了2000元,却可以买到2样东西。有的人一口气2000拍到喜欢的东西,有的人则犹豫是否加价。有的人竞拍理想、职业,有的争抢美貌、年轻。我拍到了乐于助人的本领和美满的婚姻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唯一遗憾的是没能得到换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机会,因为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通过这一次活动,我确实收获不少。

几次课过后,除了了解了理论基础之外,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了人格心理学,对我最大的改善是做人做事上面,一个人的好与伟大是不需要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被别人看到的,所以,在这里只想一下自己的不足以及人格心理学对我的影响。学习了人格心理学后我对我自己的缺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深刻反省,记得不知道谁说过中国人的最大劣根性其中一个就是爱面子,不敢承认错误,因此,我认为清楚了解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当初,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人格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从人格心理学我可以更好的解析我自己,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往哪个方向走我的人生,这对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为自己设定目标。

篇2:健康人格心理学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也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学专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2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是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为例,就业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虽然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但是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现状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医院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则认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而应用心理学专职教师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心理咨询的实战技能,是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一短板也直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以便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型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学采用导师制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6+1”培养模式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采取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不够深入,一般都倾向于形式化;第二,学校内的实训基地的真实度不够,和校外的基地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实践,没有“走出去”的实战演练。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为例,学生学习了咨询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各个理论流派,也熟记了每个流派的方法,但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运用,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第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环节,不能主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习惯于老师的灌输式学习,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自觉开动脑筋。

二“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德国,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产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个互助的小团体中形成轻松的、有趣的氛围,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专题内容,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互动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增加体验领悟。本文主要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从“教、学、做、评、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体验互动解决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遇到的瓶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教”指的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教授参加者关于工作坊主题的相关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并非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为主,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教的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在工作坊开始前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在系统学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础课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20名对绘画心理治疗感兴趣并有意愿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的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活动,“表达性绘画艺术督导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的主题是:

(1)第一单元:绘画治疗总论;

(2)第二单元:线条颜色绘画心理分析;

(3)第三单元:树木测验与心理疾病筛查;

(4)第四单元:人物测验与自我认识;

(5)第五单元:房树人测验绘画分析;

(6)第六单元:五维画测验;

第二阶段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绘画心理活动体验阶段:

(1)第一单元:画出你心中的自己;

(2)第二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3)第三单元:心中曼陀罗;

(4)第四单元:我的家庭图;

(5)第五单元:风景构成法;

(6)第六单元:离别和祝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督导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崭新的、活泼的,不拘泥于讲授形式的,在每个单元课程内容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活跃团体氛围,会选择有趣的心理活动,如“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进化论”“轻揉体操”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对活动的感悟,对自我的发现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在做中学”的学习策略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做中学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为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实习一起进行的,讲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参加的学生们就去福利院给孩子们做相应的心理绘画体验活动,再将收集的福利院儿童的画作在下一周工作坊的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和教师讲解,根据每一位孩子的画作特点(如色彩、画作内容、表达心情等)进行心理学解读,明确心理干预方向。所以案例督导工作坊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有以下优势,第一,在“做”中学习掌握绘画心理咨询的技巧,学会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学生一边实习一边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在“做”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升了对理论学习的自信心,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第三,在“做”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单元教师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有语言交流的团体绘画,每人每轮画一笔,然后经过十几轮过后,形成一幅整体的画作,再给画作命名,并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整个过程既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是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增进了小组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第四,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画出你心中的自己”这个单元,教师涉及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发觉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加了解自己,增进自我认识。同时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互相讨论,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三)“互动评价”的教学活动

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互动讨论是工作坊的重要环节,以“心中曼陀罗”活动为例,参加者在创作完曼陀罗作品后,说出自己对画作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小组成员也会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创作者一起讨论画作反应的心理内涵。再如在福利院儿童的画作中,房树人绘画测验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通过同伴的讨论,开阔了眼界,更好的学习绘画心理咨询的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利于掌握技术的精髓,所以“互动评价”这一环节在案例督导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的良好品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联系了表达沟通的能力。

(四)“反思提升”的训练方法

“反思提升”中的“思”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是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动结束前,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参与活动的感受,这也是反思提升的训练。第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教师会对参加福利院社会实践的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每次去福利院后要形成当天的工作记录,在整个12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结合老师同学的案例分析,也要撰写一份整体的案例报告,案例报告的撰写过程就是实践反思的过程。另外,学生的“思”主要是对自己从“教、学、做、评”方面实践教学训练状况进行反思。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期反思,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达到提升内涵的效果。这样教与学的双方经过课后的“反思提升”实现学会反省自己,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三小结

篇3: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一、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压力大。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考试课程一下子从小学的三门增加到初中的八门。有的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非常优 秀, 但到了中 学,一下子不知所措。一次考试的失利,对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出现畏惧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善于处 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 之间的关系。如不知如何和同学相处,与同学产生矛盾不知如何解决等。

(3)自信心不足。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他们往往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泼冷水、冷嘲热讽,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往往有的孩子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灰心丧气,丧失信心。

(4)早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情感懵懂的年龄,从开始对异性的排斥到对异性的相互吸引,导致“早恋”,从而会出现兴奋、失落、恐慌、焦虑、烦躁等情感体验。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

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提前做好老师发给他们的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上课时注意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做好复习,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有则记下来继续问老师,做一个“勤学、善问”的中学生。其次,要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他们的熏陶。教师要经常给他 们讲一些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故事中让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明白 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职责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动 脑、动口、动手,不懂就问,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作业正确率提 高了,学习成绩进步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的生性内向,不善于融入集体的怀抱,有的则过分外向,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让他们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萌生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如组织“大风吹”“抬竹竿”“滚雪球”等活动,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2)“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缺乏自信心这一现象在后进生和自卑感较重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唯恐失败而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为了缓解这类学生的自卑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赏识教育”是激励人最有利的武器,抓住他们的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适时地在班级进行表扬,如“书写认真”、“乐于助人”等,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树立信心。

(3)提高学生的耐挫力,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讲解古今中外逆境成才者的一些典型事例,如盲人音乐家贝多芬,身残志坚张海迪等,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更能品味出成功的甘甜。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磨炼学生意志的困难环境,如带领学生远足、登山等,让他们知晓: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绚丽的彩虹。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耐挫力得到提高。

(4)家校合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的父母过于娇宠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孩子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地;而有的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恐慌心理。上述三种类型的孩子到了学校,往往使老师的教育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多阅读一些家教书本,向身边优秀家长请教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家长应多腾出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还要多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教师也应主动定期到学生家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定期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孩子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4:培养健康心理 塑造完美人格

一、抓好管理,健全机构,明确目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各学年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小组工作由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具体负责,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穴以下简称心育?雪。学校还在财力物力上对心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优秀实验教师的奖励,仅2004年用于心育课题的科研经费就达3000余元。此举调动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为心育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2001年5月,省心育总课题“十五”开题会议结束后,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及总课题组“选题宜小、研究求深”的精神,决定选择“心育活动课各年龄阶段基本内容及活动方式研究”为我校“十五”期间心育研究子课题。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以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设心育活动课,在三年内探索出最适合小学低、中、高各年龄段特点的心育活动课内容和活动方式,并以此作为我校心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其他途径,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二、营造氛围,培养队伍,齐抓共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系统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心育队伍,营造心育氛围,我校着重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健康心理。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为此,我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校党支部制定了《师德八不准》、《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在教师中开展了“修师德、树师风、铸师魂”主题活动,学校每学期推选出“三尊三爱”先进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此外,张丽英校长还亲自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证。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育氛围,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校每学期都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这些途径向家长传递家教新思想、新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三、深化实验,开展活动,强化教育

1.确定实验班,选择优秀实验教师,开设心育活动课。我校把新二年组的二、三、四班确定为实验班,一、五、六班作为对比班。由学校大队辅导员孙艳红任心育课题组主要负责人,选择我校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吴星萍、钟屹梅、王雪虹等三位教师为实验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我校为三个实验班设置了心育活动课,课时为每周一节。以心育活动课为主渠道,结合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①自我心理:通过主题为《告诉你我是谁》、《我的小世界》、《我的第一次》等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②学习心理:通过《我想学》、《谁的力气大》、《学习的滋味》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初步了解获得知识可以有多种途径。

③人际心理:通过《我想夸夸你》、《听听别人怎样说》、《学会交朋友》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④合作心理:通过《学会合作》、《齐心协力》、《大家一起来》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⑤生活心理:通过《快乐每一天》、《幸福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使学生珍惜幸福、快乐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⑥创造心理: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再过三十年,我们来相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创造的品质。

⑦成功心理:通过《数字游戏》、《我在想什么》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⑧品德心理:通过《你怎么做》、《谁对谁错》等活动使学生懂得行为判断,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他人的良好品质。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既是智育的主渠道,又是心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抓好实验班心育活动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上接第14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确定的心育目标主要有: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②培养学习兴趣;③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④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⑤培养学习毅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⑥培养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⑦培养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

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在全校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少年儿童的广泛参与,通过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寻找一个位置,扮演一个角色,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求得发展。如:通过主题升旗仪式、班队会、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五星队员评比等常规的少先队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学规范、见行动、争做文明小使者” 和“手拉手互助”等活动,展示了新时代小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风采。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每年还要举行“重走长征路”远足和“军营一日行”等体验性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为造就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环境建设,营造心育氛围。

我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校园氛围。如:在一进校园醒目处书写校风校训、邓小平题词,教学楼内分楼层悬挂名人名言、名诗佳句、同学及老师的绘画作品,教室后墙设统一墙报,要求各班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设计墙报内容。总之,我校校园环境建设力求做到“面面墙壁说话,棵棵草木育人”,使全校学生在清新整洁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自我激励,不断进步。

篇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大学,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畅游知识的海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类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的好妙不可言。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寒门子弟的一大目标,因为这是跳出农门的最佳办法,然而上大学的高花费也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几乎不能承受的重担,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贫困子弟可以通过无偿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许多政策优惠来解决求学路上的经济困扰。

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名沐浴在党的光辉下的正在路上的追梦人。回望去年七月,当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十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又离成功近了一步;忧的是身为农民的父母不能担负我和已经大三的姐姐的上学花费。整个假期父母都在东拼西凑,为了我和姐姐下一年的学费做准备,母亲乘有空的时候到砖厂做苦力希望能给我凑点路费,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一切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笔巨额的学费依然没有凑够,我想到了借贷款,在姐姐的帮助下,我积极准备,并把自己准备的材料上交到了县教育局,经过几天的煎熬等待,我终于等到了获得贷款资格的消息,学费的解决让我松了一口气。

到川大已经快有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感受到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助学金、勤工助学、各种爱心活动等等。面对如此这般优待,我已没有后顾之忧,我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参

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志愿者活动。因为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社会、国家对农村学生的帮助,如今的我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是来回报社会。我在感恩的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以争做榜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在大学里被党组织接收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接受国家资助的我更懂得珍惜。当拿到资助金发时,我的内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国家的资助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子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作为受助贫困生的我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它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我的生命充满希望与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言辞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金钱有价,党情无价。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心中的那份对国家,对党,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朋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激伟大祖国的美好和谐的政策,感激国家资助政策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感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却不图回报的人们。你们将引领我们成长,开创辉煌。

高材一班 罗本升

篇6:心理健康人格更美主题班会

权中小学 四年级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地点:四年级教室 主题:心理健康 人格更美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心理的意义,并了解怎样的心理才算健康的心理。

2.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缓解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活动过程】 一.明确主题

同学们,大家好!“心理健康,人格更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烦恼增加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同学在面对各种压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阻挡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为了让我们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二.交流沟通

1.这两位学生将他们的困惑介绍给大家,让同学们去帮助他们。2.同学们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些学生一进教室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三.案例分析 1.介绍自杀事件。2.同学们讨论对此事件的看法。

3.通过对此事件的看法,请同学们谈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参与竞争

1.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2.总结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理解自我,接受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地心理状态。(3)善于与老师、同学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6)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7)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8)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9)有一定的自信心、安全观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10)保持健全的人格。五.提出希望

1.什么样的心理状况,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发展,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希望同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积极地人生态度。(2)树立正确的名利观。(3)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2.班主任总结:

篇7: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邵龙宝,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多年从事儒家理论与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性研究和中西方人格理论比较研究,曾完成《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两项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基金项目。主编、合著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60余篇。邵龙宝教授近期在东方讲坛上作了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的演讲,受到与会高校师生的欢迎。

今天我想讲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质以及维护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怎么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不健康。第三个问题来谈一谈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不仅是我们大学生,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普遍化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为什么会把心理健康的问题这样凸现出来呢?我想主要是随着我们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剧,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我们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健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也日益加剧。所以我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最低层次的问题就是心理冲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体会到,比如说忧郁、焦虑、猜忌、愤怒、烦恼这些东西可能会引发一些神经症,这是最低层次的。比这个高一点的层次就是精神困惑,所谓精神困惑指的是价值的冲突以及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问题。比这个精神困惑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更本源的问题,我认为那就是实存问题。什么叫实存问题?实在的实,存在的存。比如说我们人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们在死亡面前都很无奈,这就是实存问题,但是有的人面对死亡很坦然,有的人面对死亡很恐惧。我们要面对自己的良知和良心,这叫实存问题,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欺没欺骗自己,我欺没欺骗别人,这是有良知的人的一种反思。另外我们有美好的人生的愿望,我们有人生的企划,也就是计划、目标,但是我们有美好愿望常常要受到许多障碍,不能很好地实现,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实存问题。相对于心理方面的这样三个问题,现在有三种对应的咨询。第一种,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心理咨询,第二种现在在西方开始兴起,我们中国人还不知道,比心理咨询更高一个层次的是价值咨询,再高一个层次的是哲学咨询。由此可见,关于心理问题现在不是单一的学科,不是单一的心理学在研究它、关注它,而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多学科都在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的生存样态、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的问题。它是一个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一个能不能成人、成才,能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人文指标,甚至是目的本身。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如此地重要,因此马克思曾经有一句话,人类的历史发展实际上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造而已。丹尼尔·贝尔有一句话非常深刻,他说今天世界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在经济领域里面,关于经济的问题也不是在政治领域里面,关于权利平等的问题,而是在文化的领域里面人们要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问题。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我认为一个前提和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陆哥·赫婿勒,他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让我去总结人类二十世纪历史的话,我将这样写道,人类在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不是水灾、不是地震,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时候广岛和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或者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去玩耍卡通片的刺激,却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许多人生理上已经衰老,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满月,许多人躯体已经接近走坟墓,但是人格还没有健全。所以心理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来讲,它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人格健全的问题更是我们社会现代化,共产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的目标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光靠一些心理咨询的大夫,要靠我们全体老百姓,全体学生,全体成员,要懂得这个知识来维护我们心理健康。要靠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包括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共同来努力维护心理健康,来健全我们的人格。这样就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徐力,他为什么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掉了呢?当然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徐力的母亲非常关爱徐力,她对他有一个要求,每个学期的考试务必要考到班里的前十名。徐力不堪重负,他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达不到目标,所以母亲总是唠唠叨叨,总是责备、总是指责、总是批评,这样就引起了超限效应,徐力拿木把的锤子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害了。我们知道,在普通高中当中有一个班主任,她非常非常地敬业,在高一年纪的学生刚一入学第三天,她就让他们要规划自己的宏伟蓝图,这没有错。结果五十名同学三年以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有二十名同学的目标是清华和复旦,其中有一个同学不会写复旦,写成了负担。所以这是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出现的一种超限效应,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社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我们师范大学的学生更要去关注它。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诠释以及如何来判定健康不健康。另外,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社会适应不良引起的一种负性的情绪,比如说嫉妒、忧虑、自卑、焦虑。这种情绪是有损于身心的,但是同时这个负性的情绪其中还有一种是有积极效应的。那叫成长中的困惑,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所引起的。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对自己的评价和在客观实际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对自己评价有差异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上把它叫不愉快。这种深刻的不愉快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自卑,比较痛苦,但是我认为这是奋发向上的同学在年轻的时候必然会有的。一年当中有这么一两次,我认为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如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同学恐怕未必好。第二个层次就是亚健康状态,一般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引发亚健康这个状态。这个亚健康的状态,第一种是灰色心理状态,所谓灰色心理状态就是情绪比较低落,自卑,心情有些苦闷、忧虑。好像什么也不感兴趣,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和这个生命意义的问题有关联。对这样的同学我们有的大夫会把他误认为是忧郁症,实际上这不是忧郁症。忧郁症我认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至少要超过三个月严重的失眠,另外有三个月食欲不振,消瘦。另外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什么事也做不了,还有一点就是性功能的衰竭,所以忧郁症不能随便给判定。第二种亚健康状态是学习的焦虑心理状态,所谓学习焦虑的心理状态我们每个同学都会有感受,特别是在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头痛、胸闷、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情况是一种学习焦虑。第三种情况是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所谓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是指在交往过程当中退缩、敏感,觉得交往过程当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说话总觉得自己不得体,往往后悔,这个原因也比较复杂。第四个亚健康状态就是情爱的挫折心理状态,这个一般是由失恋所引发的。一般来讲,是以失落感为主的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也有以单相似,以忧虑为主的一种听情绪体验。绝大多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破灭感为主的一种情绪体验,觉得一切都完了,天好像都踏下来了,再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当然了我们理解这样的同学,实际上对爱情是非常真挚的。第五点亚健康的状态是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所谓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是一种捕风捉影的,这一种夸大其词的。比如说有一个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听化学老师讲过铝盐发酵的馒头吃了以后脑子会笨,所以他上了大学以后看到馒头他都认为是铝盐发酵的。他就不敢吃,他怕吃了以后变成弱智。有一次食堂里面没有饭了,只有馒头,所以他买了馒头以后寻思半天也不敢吃。在“非典”的时候,距离很远的地方有一口吐沫,他就觉得这个吐沫的病毒钻到自己的肺里去了。他猛洗自己的嘴,洗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还洗不干净。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过敏性的认知反应。过敏性的认知反应再严重了,不能得到很好的调节,就有可能真正变成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那就是心理疾病。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教育部曾经对于全国12.6万名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问题搞过一个非常大的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我当时看了以后非常惊讶,是不是写错了。我觉得心理问题这么复杂,用一个数据来表示它心理到底有没有病,我怀疑它是不是科学。但是后是我看到一个资料,我就消除了这个疑虑。在美国,人格障碍的患者要比精神病患者多得多。在我们中国精神病患者比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就是心理障碍的患者里面的一类要多得多。这使我有一个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临床测量对于人格障碍一方面恐怕经验还不足,另一方面好像测量出来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这个东西好像从生物指标的角度来讲,确实比较难测量,因为人家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研究病态人格,而我们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就事使我知道了,过去是大量的心理障碍没有被测量出来,现在我们测量水平高了,因此20.23%的我开始觉得有它的可信性。那么到底怎么样来判定心理健康不健康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是关于个人经验的关于个人经经验的标准。比如说有一个同学他找我,他说邵老师,我有一件事情向跟你诉说,我有一件事情我想跟你诉说,我觉得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现在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觉,我晚上看到枕头,我就恐惧,因为今天晚上又会睡不着觉。这样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我告诉他,睡眠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重要,你这种情况邵老师过去年轻时也有过,你不要担心,我告诉你,你这样,睡眠睡不好不要紧的,只要你不焦虑,没有什么关系。睡眠和吃饭是一样的,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你不去注意它它就睡着了。后来这位同学几个月以后告诉我,效果非常好。另外我有一天去医院去做心电图遇到一个青年教师,他的心电图下来以后大夫告诉他你的心电图显示没有病,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说,我肯定为心脏病,我二连率非常严重,我自己有这个感觉。他说肯定是机器坏了,换了一台机器以后他还是没有心脏病,这种情况当然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心电图没有能做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我们怀疑他是疑病症。还有一位同学,他有一次因为忘了锁门丢了东西,这样就导致他以后每次锁上门以后总要推一下推两下,这是很正常的。但有这样一位同学,他走出去五、六分钟了又回来了,还要推一下,又走出去五、六分钟又回来。我们这一节课都上完了,他还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叫什么呢?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我在南京路的商店里面看到有一个女孩,她不是进去买东西,他从第一面镜子开始照,看到一个镜子就要照,旁若无人的照,还做表情地照,把所有的镜子都照一遍以后,她就走出这个商店了。下一个商店她是不是还去转我就不知道了,这样情况我们可以怀疑她是自恋症。如果有人在外界根本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他耳朵里面有一种幻听,眼睛前面有幻觉,我们可以怀疑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很准确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个人经验的标准。第二是统计学的标准,所谓统计学的标准,那就是以这个心理特征的偏离正常值也叫均数值个程度来决定。比如说智商测验,高智商一般在5%,低智商也在5%,一般的中间状态就属于正常的状况。心理健康有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百分比呢?也有,在一年当中,在一生当中太长了。在一年当中有85%的时间是处心理健康的状态,而5%大15%是处在有心理问题,甚至亚健康,甚至有点心理疾病,这都属于正常,我是这样看的。因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它是一个连续谱,健康的人身上有不健康的因子,不健康的人身上有健康的因子。你要注意了,不健康会变得健康,你要不注意,健康也会变得不健康,这样一个理念我觉得非常重要。第三个标准是医学标准,所谓医学标准就是把心理疾病当成和躯体疾病一样来看待。当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生物学的指标来测定,特别是对于人格障碍。第四种是社会适应的标准。所谓社会适应标准就是看我们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这里面就有一个文化背景,有一个年龄特征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日本有一个心理学家,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除了爱自己以外,至少要爱一个人,这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是一种主动的爱,这是一种积极的爱,这是把自己融入到他人当中去,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的一个表征,是对人性崇拜的一个表征,这种爱甚至可以作出自己的牺牲,不是为了支配别人,不是为了驾驭别人的一种爱。我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第二点,还有一个就是“五快”的标准,所谓“五快”是吃得快、睡得快、排泄得快、反应快、适应环境快,这五快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五个标准就是发展的标准。所谓发展的标准,就是看我们过去的心理健康的状况,然后再看它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往高水平发展,还是往低水平发展。比如说与人交往是更和谐了,对人是更豁达大度还是小气了,是更超脱了,内在的自主性更强了,还是依赖性更强了。这是一种发展的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最近我在看一个同志的论文看到的,关于四个关系的和谐问题,这是哪四个关系呢?从哲学上来看,心理健康有这么四个关系。和自然和谐的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与人和谐的关系,以及和自己内心和谐的关系,最后一个是和神和谐的关系,这个神我们把它改为信仰。无论哪一种标准,最难判断的就是关于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叫病态人格。最早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在1806年,距进将近200年,法国有一个农民,因为暴怒把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妇女扔到了井里。后来医学界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不叫人格障碍,叫精神病理性卑劣。后来这个词用得时间长了,大家觉得不太好,就改成了病态人格,再后来就改成了人格障碍。这样的病态人格的行为在世界各地发生我多次,好多好多。据我所了解的,有一个妇女和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在谈话过程当中,因为这个男孩没有认真地听它讲话,并且是睡着了,这个妇女就用绳子把这个男孩勒死了。还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因为他的同辈群体瞧不起他,他就去抢劫一家加油站,最后导致锒铛入狱。前一段报纸上登载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他被寄养在他的舅舅家里。因为一次舅舅对他的批评,他用耗子药和赤豆混在一起,同学们都知道,因为耗子药是红的,他很聪明,他用小豆、用赤豆一起煮,煮完以后,结果舅母就这样被毒死了。舅舅在昏迷当中在医院里面抢救过来了。我和我们学校理工科的一些教授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说这是什么现象呢?他们用力学的一个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说这就叫非线性的原因产生小的解决,大的原因产生大的结果。这么小的原因产生这么大结果,这是复杂社会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实际上我们的理工科教授所讲的这个现象恰恰就是病态人格的一个特点。这些病态人格它们的目的,做事情的动机和目的很不明确,他们缺乏自制力,他们冲动的时候会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另外病态人格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一般是他的早年缺乏爱,特别是父母对他疏忽所导致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曾经受到多重大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日本有一个心理学的专家提出性格破产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意思呢?我们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骄傲、自私、吝啬、暴躁、小心眼、敏感、忧郁等等这样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说人人都有。但是所谓性格破产是毫无所知,不想改正自己性格的弱点,在特殊的境遇当中就会导致自我毁灭的这种一种行为,叫性格破产。我认为这种性格破产和病态人格十分相似,病态人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非常肤浅,有的非常冷酷无情。马加爵现在是法医,精神病的专家,已经确诊他不是精神病,他是犯罪的行为。我认为马加爵是介乎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病态人格。

下面我想对马加爵杀人原因作一下分析,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恐怕只是一些推断,我认为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原因恐怕有二十个缺乏所导致的。第一个缺乏,马加爵缺乏和父母、同学、老师的沟通,这有资料表明,他父母说了,近些年缺少和孩子的沟通,如果有一条渠道畅通,马加爵的悲剧有不能不会发生。第二点,从心理学一般理论的常识来推测,马加爵人格障碍导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早期生活当中缺乏爱,但是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资料。第三点,是生存资源的贫乏,也就是贫困。这方面资料比较丰富。同学们都反映说马加爵四年当中就这么几件衣服,常常是两个馒头、一杯白水就是一顿饭。有的说,有一次助学金贷款没有下来,马加爵好多天待在寝室里没有出屋,原因是买不起鞋,可见经济压力对他是很大的。但是许多同学经济上也很有压力,但是他们穷则思变,我们历史上有多少人逆境成才。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可见要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第四点,马加爵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缺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五点,法律意识的缺乏。马加爵经常上网,当然网上到底对他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无据可查。但是我所知道网上有杀人怎么杀,怎么死不痛苦,基本上是无所不有。第六点,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之所以做坏事是因为对做坏事的无知。马加爵对自己病态人格肯定是一无所知,心理健康方面一无所知。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不能不说诸种原因凑合到一起导致了他这样一个杀人的案件。第七点,自我统一性需要的缺乏。在审讯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要杀人,马加爵回答,在打扑克的时候,邵瑞杰同学说我,你这个人太不象话,连打扑克都作弊,怪不得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对一个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的人来讲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的,无所谓。但是对这样一个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人格不健全的马加爵来讲,那就感觉到好象是一支箭射到了他的心脏。和这个相关的第八点,带来了马加爵对自己道德、人品的不自信,对自信的一种缺乏。他在审讯的时候回答,他们都在背后说我,把我的隐私,把我的生活方式,把我的生活习惯都说给别人听,他这时候是高度地敏感。第九点,马加爵的情感和理智不协调,协调的缺乏。人格障碍的人情感和理智相分裂,他们有两种发泄情感的途径,一个是犯罪,一个是精神病,而马加爵选择了犯罪。另外,与人联系的方式人格不健全的人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绝对地顺从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某一个团体,就成为受虐狂。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要绝对地支配、驾驭和统治另外一个人,这就成为施虐狂,这两种与人联系的方式都会导致失败。第十点就是缺乏周围人的爱。马加爵脆弱敏感的灵魂特别需要周围人的爱,但是周围的同学没有理会,老师也没有理会。第十一点,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马加爵他缺乏生活目标,也就是生命意义的缺乏,没有了生存的希望。最后一点是教育的缺乏,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

我们通过对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下面我再分析一下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缺失方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这样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学习的紧张和压力。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冲突。第三个原因是情感的挫折,这个问题现在比较严重。第四个原因是求职择业的困惑。第五是最重要的,是意义世界的失落。这是最关键的,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位同学不下于八、九位同学,这两年跟我非坦率地说,邵老师,我老实告诉体,我们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目标,我们一天就是上上网,一天打打游戏机。我们上课要是老师管得严,短信息过来了我们去签个到,要是老师管得不严,干脆我上课也不去,到最后考试一般不会不及格,我临时抱佛脚能搞定。但是这样的同学不能说很多,但是更多地同学是有一种价值困惑,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困惑。到底是一些什么困惑呢?我搞了一些调查。我觉得这是一种总体上来讲是成长中的困惑,我们是处在一个一千年来我们中国从未有过的这样一个大变革,一千年来从没有过向世界的开放,大开放。我们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这样一个大变化,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是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和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不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怎么会没有一些价值困惑,肯定有的。

总的困惑是什么呢?我认为总的困惑就是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惟科技主义,惟物质主义,唯享乐主义,惟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资料,在1935的不列颠大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原子只有三个条目,而爱情有十一页,有多少个条目你就数不清了,仅仅过了三十一年,1966年同样是这部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给了原子整整十三页,而给了爱情薄薄地一页。我们下面来具体分析四个价值困惑,这是引发我们心理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第一点就表现为我们崇尚科技。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自觉地忽略或者丢失了背后支撑它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呢?求真的,那种勤奋刻苦的,那种执着地,锲而不舍的,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力。现在我们许多学生对我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毅力毅力,过去我们最崇尚的,现在毅力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有了毅力我就会有我所愿望的东西吗?同学们知道剑桥大学是怎么来得吗?那是不满足于牛津大学的师生跑出来搞了一个剑桥大学,来和牛津大学媲美。大家知道哈佛大学是怎么来得吗?哈佛大学是不满足剑桥大学同时不满足于旧大陆的那些师生来到了新大陆,那时候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建立,在一上岸的地方建立了哈佛大学,只有几名同学,几名老师。同学们知道耶鲁大学怎么来得吗?是不满足于哈佛大学的师生搞了个耶鲁大学来和你哈佛大学竞争。大家只有斯坦福大学怎么来得吗?斯坦福大学可有一个故事了。斯坦福大学有这么一天,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来到哈佛大学,没有预约要找校长,结果秘书告诉他,校长整天很忙。一对老夫妇说不要紧,我们等他,等了两个小时,秘书告诉了校长,校长很不耐烦地接待了这两个相貌平平,穿着平常的老夫妇,问他们有什么事。老夫人跟校长说,我的儿子在哈佛念过一年书,很不幸后来他在意外事故当中死了,我们为了纪念他,想在哈佛大学里面为他树立一座东西,校长说不不不,这不行,在我们哈佛大学念书的人很多,大家都想为他立一个碑,我们哈佛大学就成了墓园了。老夫人说不是,我们想捐钱为哈佛大学造一栋楼,校长说,你可要知道,我们哈佛哪一栋楼少了750万美元是造不起来的。老夫人起身跟哈佛校长再见,刚一出门两个人笑起来了,原来750万就可以造一座楼,我们为什么就不去盖一所学校呢?他们非常有钱,就这样他们来到了斯坦福,在西海岸建起了一个斯坦福大学。我说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当中的那样一种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的精神确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点,价值困惑。表现为我们在崇拜科技的神圣和伟大的魅力的时候,我们对它的的局限性认识地还不够深刻。托尔斯泰有一句话,科学是没有意义,他并不是说科学本身没有意义,而是说科学在价值领域,在信仰领域它是管不着的,它是没有意义。我们知道科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会对自然,会对社会,会对认得身心造成破坏。这要靠人文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来加以弥补,因此科学和人文要协调地发展。第三点,价值困惑表现在我们民对多元价值的世界产生了迷盲和困惑。这个多元价值包括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世界的多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否曲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情境、各种情况产生了多项的价值,多维的价值,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第四点,表现在我们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我们有所忽略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构建自己的人格,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当然我们面对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变换多姿的现代型的社会,我们要了解它的特点。比如说财富的积累和过去就不一样,现在财富的积累速度非常快,比尔·盖茨二十年的时间就激烈了比洛克菲洛几代人积累的财富还要多。现在我们搞项目,常常是一个点子,一个思路就可以赚大钱,面对这样一些新的现象,我们感到非常困惑。第五点,现在我们许多人在追求享乐的过程当中导致了精神家园的迷失,所谓人为物役,单面人。亚立士多德讲过一句话,叫前向的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原始的,条件反射似的后向的力所取代。这是什么呢?这叫符号世界的崩溃,过度享受,过度地享乐就会导致一种符号世界的崩溃,也叫文化的退化,也叫人文道德的沦丧。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讲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第一点我认为要建立大健康的观念。我们知道,著名的罗马医生盖伦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是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影响人们一千多年。伴随着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的心理健康认识水平越来越高,从单纯的生理模式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身心完满感这样一个整体化的健康模式。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十分之七个体的死因是身心疾病,所谓身心疾病也就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当然我遗传因素相关联,癌症,许多疾病都是身心疾病。还有行为杀手,过度地吸烟、酗酒、吸毒,汽车事故,艾滋病等等,这些属于行为杀手。美国、日本和中国在大城市里面对正在看病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患者基本上患的都是身心疾病,和情绪有关。第二点,要学会选择积极心态。我们知道,著名的维也纳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的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被杀了,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幸存,他花十年写成的书稿被纳粹付之一炬,当时他都没有信心再活下去了。后来他利用他心理学的理论,经常想象自己在明亮的大厅里面,潜下心来,要把他和他生命一样重要的,花了十年心血学成的书稿重新回忆起来,把它写出来,这是他无视那个恐怖的环境。他也经常对难友们进行集体心理咨询,讲幽默故事,最后他发现,那些深强体壮的人因为他们忧郁,因为他们非常地恐惧,所以他们早早地死去了,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他们潜入到一个宁静的港湾当中,无视这个恐怖的环境,结果活了下来。第三点,懂得适度的自卑感是使人奋进的原动力。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同学们都知道吧,他有一个关于自卑是人类文化进步和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的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无论是谁。为了摆脱自卑这样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人们有三种途径和方法。首先是为摆脱自卑而努力,如果选择的途径不对,就是导致自卑情结。马加爵选择的消除自卑的途径不正确,结果导致自毁灭。停留在第一点上不够,第二点还要为争取优越而努力,二奋发。但是也要采取恰当的途径,不然会产生优越情结,好支配人,非常骄狂,这也是一种人格的缺陷。第三点,为实现完满社会而努力。阿德勒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三种品质,第一种是合作的品质,第二种是社会兴趣的品质,第三种是奉献的品质。唯有这三种品质我们才能使自己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第四点,懂得幸福的真意。八十年代有两位哈佛的心理学家,研究什么是使人真正幸福的原因。结果表明,和常人的看法不一样,不是金钱,不是地位,甚至不是成功,不是爱情,不是健康,是什么呢?有两点所有幸福的人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生活的目标、信念。第二点,他们都有可以感受到的,不断地趋近于、趋向于目标的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有了目标和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地面对疾病、死亡、灾难和意外的不幸,甚至包括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有了目标和信仰,我们才能活的充实,活的欢愉,活的宽容,活的幸福,活的坚强。第五点,我们要在社会实践当中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这我不多说了。第六点,要注重人格修养。同学们是否了解艾里克森的人格“八段论”,艾里克森讲我们人生分八段,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段都是一个挑战。如果我们很好地应对了这个挑战,就为下一段铺平了道路。我觉得艾里克森的理论不仅对我们每个人有启示,而且对我们今后教育我们的子女,我们早晚要结婚,要成家立业,都是有启示的。第七点是注重道德健康。我认为大德必寿,大智必寿。尽管坏人长寿也不少,好人不长命这样的话在社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而实际生活当中我认为长寿的人一般都是心情比较开朗,道德比较高尚的人,因为道德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你想一想,现在有人贪污了一百万、一千万,他晚上一有动静就心惊肉跳,这已经在损寿了。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报导,携带赃款在南美洲也被抓回来。孔老夫子所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世界宗教大会看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行为规范的一个黄金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把这句话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他要求每一个法国人都应该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如果我们真正能身体力行做到这句话,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他人的身心健康。诚信为美,质朴求真,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感受到灵魂无纷扰这样一种幸福。

篇8:健康人格心理学

1 在校医护生人格现状分析

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 (简称16PF) 对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新生进行人格心理因素测试, 研究结果显示:医护生在人格各个因素中的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 绝大多数医护生人格发育正常, 情绪较稳定, 活泼健谈;对人坦率真诚, 善于体贴别人;思维敏捷, 好学上进。但个体别医生也存在着依赖性较强、竞争意识弱、缺乏远大目标、责任感不强等弱点。通过进一步计算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多为适应型人格, 他们通常对生活现状感到心满意足, 对克服困难缺乏毅力, 有知难而退的倾向;他们情感丰富, 常被情绪困扰, 缺乏自信心、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性格较怯懦, 独立性差, 个性较被动, 缺乏果断、独立的自主精神;在专业有成就者人格因素方面略低于常模水平。

2 医疗护理职业对医护生的人格要求

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 是其有效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 护理人员良好、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 又与其自身的心理特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护理职业岗位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乐于助人、甘愿奉献、富于同情, 积极、主动、热情、温柔、体贴、善良、谨慎、坚忍、沉着冷静、周到细致等品德。面对患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即使没休息好也要精神饱满, 即使心情不愉快也要心平气和[2]。护理人员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 还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有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特征对护理职业岗位的选择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医院科室的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接触患者, 而患者病种复杂, 这就要求各科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地抢救和护理患者。从气质类型来看, 多血质型、胆汁质型较为适合此工作。手术室与急诊科护理人员中则无抑郁质型者, 因为抑郁质型的人不适合做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的, 变化多端的, 大量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妇产科与儿科护理人员中则无粘液质型者, 因为粘液质型的人不适合做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3]。

可见, 医护生的健康人格标准可界定为:个性心理特征以外向型性格、中间型气质及多血质气质为主;情绪稳定, 心境平和, 心态积极, 有责任心, 人际协调能力强;人格具有求实性、独立性和亲和性的特征。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可以使医护生在认知、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在护理职业岗位上发挥较好的作用。

3 医护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 人格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在校医护生的人格现状与职业需求的健康人格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有效地利用积极心理学去挖掘和培养医护生潜在的健康人格特征呢?

3.1 培养积极自我认知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 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医护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 且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便容易使医护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骄傲和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 对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 所以要引导医护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如要求医护生经常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欣赏、自我体验等, 以不断提高医护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

3.2 培养积极人生态度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关键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推进剂”, 它能使人直面人生与社会、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充满朝气、勇敢前进。一个人的心态是他成长的产物, 人一生都在培养自己的心态, 有的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有的向消极思维方向发展。积极思维可以带来优良品质, 如自信、乐观、正直、无私、宽容、忠诚、勇敢、坚强、果断、进取、博爱、信任、尊重、百折不挠等;消极思维则形成负面品质, 如自卑、悲观、吝啬、狭隘、虚伪、懦弱、欺瞒、自大、贪婪、犹豫、恐惧、抑郁、急躁、回避责任等。显然积极心态给人生带来光明, 消极心态将人生带进黑暗。所以培养医护生的积极心态非常重要, 可以使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 应经常引导医护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思想积极的人交往, 帮助其培养兴趣爱好, 使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具体方法等, 这些都对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很有帮助。

3.3 培养积极情绪是塑造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培养个体热情、仁爱、乐观、对美的欣赏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品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的体验[4]。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 通过医护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方式与特定途径形成医护生健康的人格, 从而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医护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因此, 保持愉快的心境、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可以使医护生在遇到负面的生活事件时, 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 在行为上能积极地应对, 且能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 不钻牛角尖, 尤其能够锻炼医护生解决医疗矛盾冲突或纠纷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3.4 争取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培养医护生健康人格的有力保障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 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 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医护生个体而言, 朋友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提供爱、关怀以及内心世界宣泄的机会, 而且能够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 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医护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 培养医护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是构筑医护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医护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 通过训练让医护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其增强自信, 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 医护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掌握积极心理学原理, 并将这种培养理念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之中, 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2]运怀英, 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5) :74-75.

[3]耿庆妍, 于琪.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5) :621-622.

上一篇:三违专项整治总结下一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