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2024-04-11

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共8篇)

篇1: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滨河街道加强对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情况总结

按照区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各项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及政府专项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真正发挥其改善民生的作用,为低收入居民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滨河街道积极采取措施,对上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研究政策,认真制定监督检。

2、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对象主要是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及因突发事件致贫的困难群众。各部门能够做到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法规

3、资金使用的程序。首先由本人申请,提供相应材料,并做出承诺。其次由社区入户进行核查、并到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同时走访周围居民。再次由社区、街道进行集体讨论,通拟救助对象张榜公示,逐级上报并按规定发放。最后由社区、街道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上级的审计和群众监督。

4、监督检查工作程序。首先由各社区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自查;其次由街道组织各社区进行互查,并召开集体会议对自查互查情况进行通报;最后,由街道组成专项检查组,协同廉政监督员及居民代表对各社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经检查,各社区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均符合国家、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补助发放程序及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完全符合要求,没有发现串用、挪用资金、违规发放以及不符合条件的居民骗取补助款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检查过程中,部门享受补助政策的居民反映扶贫资金的审批程序复杂,且许多符合条件的居民身体状况较差,因此在办理审批过程中存在困难。

2、社区对申请人进行调查过程中收集资料的途径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对申请救助的困难家庭实际情况调查取证较难,对申请人的房产、存款、隐性收入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查手段,给救助的准确性带来不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对政府专项资金和救灾救济资金的监管力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篇2: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纠风治理材料,报办公室汇总)

一是建立健全款物发放制度。严格遵循“本人申请、村(居)民评议、村(居)委上报、镇(街)政府审查、区民政局批准备案”的程序,并张榜公示,确定低保、灾民等救助对象,分类登记、建档造册,做到资金发放及时、准确、账目清楚、拨付规范。二是规范救灾救济工作程序。先后制定了《珠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关于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通知》、《珠海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救助对象的核定上报、基金筹措和资金的申请、办理、拨付与使用、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程序进行了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完善救灾专项资金监管制度。每年组织1-2次对全市救灾救济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主动配合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强化对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和纪律检查,形成监管长效机制。四是强化信息化规范管理。通过使用低保管理软件、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医疗救助联网结算系统,确保救灾救济各项基础数据及时、完整、准确,为救灾救济款的发放提供数据支持,促进了规范管理。

篇3:救灾资金审计浅议

救灾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各类自然灾害生活补助 (含农业、林业、水利、教育、民政、交通、城建等各类救灾专项资金) 、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补助、其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纳入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计划的其他救灾资金和各类组织、个人捐赠的救灾资金及救灾资金专户利息收入等资金。

二、救灾资金审计的原则与内容

(一) 救灾资金审计的原则

1、真实合法与效益并重原则。

对救灾资金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 可以严格控制救灾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流向, 也可以揭露出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是否存在的贪污私分、截留、挪用等不法行为。而对效益性进行审计, 通过评价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 揭露出浪费、管理不善等现象, 并找出影响效益的原因, 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从而保证救灾工作的有效进行。当然, 赈灾资金是“高压线”, 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 有意识的违纪违规会相对减少, 合法性、真实性审计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而效益性审计在未来则更显重要。

2、事前重视原则。

审计提前介入, 监督关口就会前移。传统审计往往是待项目完工后进行的审计, 这种审计明显无法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致使资金使用失控。一旦出现不法行为或不合理的行为都会造成救灾资金事前、事中的管理混乱, 造成无效率, 而且这种损失往往难以挽回。可见, 事后监督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因此, 开展审计工作要重视事前审计。事前审计往往有利于真正使救灾资金的收入和开支得到有效控制, 发挥出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 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3、重要性原则。

由于救灾资金的复杂特征, 审计工作覆盖的过程涉及的单位多、专业性强、时间跨度大, 对审计机关的人员素质、所需经费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审计力量不足、经费有限、任务繁重, 因此在确定审计项目时, 必须考虑审计工作的成本和效益。应根据重要性原则, 选择资金量大, 与灾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能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专项资金作为审计首选项目进行重点审计。这种集中力量于关键项目的审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 救灾资金审计的内容

1、灾情上报情况。

对灾情上报情况的审计, 主要审查省、地、县、乡及项目单位层层上报是否属实, 省级人民政府向中央申报补助资金是否以灾情评估报告为依据, 灾情上报调整依据是否充分, 多次地震叠加的受灾损失是否进行了严格的扣除。

2、救灾资金接收情况。

对救灾资金接收情况的审计, 应重点审查各单位接收的救灾资金是否做到了统一管理, 救灾资金是否做到了专户储存, 救灾资金使用、调拨是否手续完备, 有无隐匿、截留救灾资金的情况。

3、救灾资金分配情况。

救灾资金的分配是救灾资金审计的重要环节, 对救灾资金分配情况的审计应重点审查应急资金及恢复重建资金的分配依据是否充分合理, 分配过程是否公开透明, 灾民补助是否真正落实到户。

4、救灾资金管理情况。

对救灾资金管理情况的审计, 应注意审查省、地、县、乡是否制定了救灾款物的专门管理办法, 资金与物资管理部门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对救灾款物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有无与其他资金同户管理而造成资金相互拉用及救灾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

5、救灾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

在救灾资金拨付情况审计过程中, 要注意解释救灾资金是否存在拨付不及时、不足额以及救灾资金“雁过拔毛”, 从而影响灾民生活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问题。在对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过程中, 重点关注救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是否改变了用途。

三、我国救灾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审计程序和方法不规范。

就审计程序而言, 在传统审计中, 对被审单位开展审计前要提前三天发出通知函。而现实中, 审计人员更多的是釆取现场抽查, 突击检查的形式。救灾资金审计鉴于开展的紧迫性, 无法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背景进行搜集, 因而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往往采取简化流程, 强调效率的原则, 这些做法与风险控制原则相违背。为了满足公共危机时期审计时效性的需要, 有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简化程序, 违背审计条文的行为, 如不再进行审前信息收集、取消了风险和重要性水平评估, 取消部分审计节点, 审计结论现场发布并向被审计人通告, 不再就审计意见与单位沟通, 等等。这些程序的忽略可能会给审计人员带来更高的审计风险, 但是却能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就审计方法而言, 传统审计强调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监控体系为基础, 通过规范性评估得出审计结论。而在公共危机环境下, 采取这种审计手段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相关的资源和体系已经被灾害所摧毁, 如何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获得审计资料, 必须要采用更富创新性的审计手段;而这些手段应该被赋予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合法, 应该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加以规范。

(二) 审计资源不足。

灾害发生后, 受灾地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体系往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有些时候, 这些损害是破坏性的。这导致审计人员在当地的工作往往无法全面细致的展开。这一方面是由于原有审计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被破坏, 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另一方面灾后救灾资金大量投入灾区, 范围大、数额大、涉及面广, 对审计工作的需求量短期内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如果没有外部审计资源的持续性输入, 仅凭当地的审计资源和紧急组建的审计小组是很难完成大量增加的审计任务的。

(三) 审计整改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 社会上对审计还存在很多的偏见。对大部分人来说, 对审计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查账的初级层次上, 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介更加关注的是审查出了多大的问题, 而不太关心审计弥补的制度缺陷。这种偏见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尤其明显。由审计的目的在于保障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而会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实现, 因而很多人对这种保障行为持有不满, 认为这样会削弱资金使用的效率。被查出问题后很多机关并不自我反思, 加以纠正, 反而认为审计机关只会制造麻烦和问题。当然, 审计人员自身也有顾虑, 因为担心被审单位的不合作态度, 不得不简化一些很有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于一些在预警阶段审计查出的问题, 由于尚未产生严重后果, 往往被一些人斥之以制造恐慌。这些现象的存在, 对审计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而且对审计发挥自身功能非常不利。

(四) 审计报告公信力弱。

我国公共部门所发布信息的公信力普遍较弱, 这是由于政府部门长期不适当的信息沟通政策所致。长久以来, 政府部门对重要信息的发布始终持谨慎态度, 更多的是考虑政府控制社会舆论的能力, 而非民众的知情权。审计报告的发布仍然面临着公信力弱的问题。审计报告公布给社会之后, 人们总是对政府公布的审计报告持怀疑态度, 甚至认为是政府在欺骗民众。巨大的舆论压力最终促使政府部门重新审视自己的审计报告信息发布政策。

四、解决对策

(一) 建立健全救灾资金使用规章制度。

重点是制定和执行筹集、分配、拨付、发放、使用等治理办法, 做到手续完备、专账治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 保证救灾款物治理严格规范、运行简捷有效, 使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并且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治理使用办法的规定, 公正安排, 科学调度, 强化监督, 确保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目前,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 政府应该尤其关注生活困难群众补助金、救济粮、孤儿孤老孤残职员基本生活费和遇难职员抚慰金的发放政策, 配合有关部分做到落实到位, 手续完备, 账款相符。

(二) 提高救灾款物使用效益和公开透明度。

按照规定, 救灾地区都应建立救灾款物信息公开制度, 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灾款物治理使用的全过程, 主动公开救灾款物的数目、种类和往向,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救灾项目建设物资采购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凡有条件的都要公开招标, 竞争择优, 防止暗箱操纵。

(三) 加强对救灾款物使用情况的纪律检查。

救灾资金涉及的金额较大、部门较多, 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对贪污私分、虚报冒领、截留剥削、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行为, 要迅速查办, 从重处理;对失职渎职、疏于治理, 迟滞拨付救灾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或致使救灾资金严重毁损浪费的行为, 要严厉追究。涉嫌犯罪的, 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以回应社会各界对救灾款物治理使用情况的关切, 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 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

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 加快救灾资金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审计机关要关口前移、提前参与, 对财政和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查处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 优亲厚友, 损失浪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等问题。

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 要责令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整改、纠正。审计署应不断向社会公布阶段性审计情况, 救灾工作全面结束后, 向社会通报救灾款物治理使用的最后结果。

(四) 加快救灾资金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我国已经颁布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等多项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是针对抗震问题的, 但是对于其他救灾工作和救灾资金的使用而言都是一个保障和依据, 但上述法规仍不够完善。为了应对国家各种灾害频发的现实, 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相关法规, 如制定一部《救灾审计法》, 使救灾审计的范围、原则、主体、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 使救灾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 并配合出台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配套政策, 使救灾资金审计更具可操作性和强制性。

参考文献

[1]华金秋.抗震救灾资金审计探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7.

[2]赵璐璐, 费文斌.抗震救灾资金审计问题与对策探析.中国集体经济, 2010.10.

[3]陈玉环.浅析救灾资金审计的重点和思路.财经界, 2011.3.

篇4: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华洋义赈会;1924年水灾;建设救灾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民间慈善救灾机构。该会以“筹办天灾赈济”和“提倡防灾工作”为宗旨,自其成立到终结的近三十年间,在我国灾荒救济、防灾减灾、农村合作运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界对社会史研究的重视,有关慈善史、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与华洋义赈会有关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从内容上看,对该会的研究成果可以分為两大部分:一是侧重于论述其救灾举措及社会作用。二是侧重于研究该会的合作运动。本文拟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关注视角放在义赈会成立后所参与救济的第一次全国性大水灾——1924年水灾上,研究早期义赈会的赈济举措,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救灾方式的不同,揭示其深刻的救灾理念并评价其在民国灾荒赈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一、灾情调查

华洋义赈会结合西方科学的调研方式并从多年的民间义赈经验中,归纳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灾情调查方法:首先对灾区进行综合调查,确定成灾标准;然后视灾区面积选择逐户调查或是抽样调查;最后制定赈济计划。

1924年入夏后,义赈总分各会均收到来自灾区请求赈灾的电报。因受灾面积广大,涉及省份众多,该会特派了大量的调查员前往湘、直、贛、闽、粤、鲁、豫、鄂等八省进行灾情调查,并将灾情状况上报总会,总会经过专家讨论及一系列筹赈会议,评估出各地成灾等级,估算出需要筹集的赈款数额,最终由特设的公告统计部整理出灾情报告书及筹赈计划书,并在《申报》等全国性综合报刊上进行刊登节录。据《申报》载该会报告:“死于此项水灾者,为13115人,内有三千人死于张家口,义赈会估计湘直赣闽粤鲁豫鄂八省灾区难民,当有1500万人,而赈款需两千万元,预计可得之赈款如下:附税八百万元,中国境内开募赈捐二百万元,运输附税二百万元,合计一千五百万元,尚缺五百万元,冀在国外募集之,义赈会现尚未能付定水灾损失”。对于1924年水灾调查情况,义赈会在该年的《赈务报告书》中也做了总结: 1924年6月中旬,湘省连日普降暴雨,境内湘、资、沅三江水位同时暴涨,洞庭湖涨水三丈有余。随后水灾很快遍及江南诸省以及华北直鲁豫等地,受灾省份达到16个。 “本会所接各方面报告约计生命丧失者为13600人,决堤二百处,淹没村庄共达11000所,直至十四年正月一日天津之西依然有两千方英里之地水淹未退也。”

为使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不贻误后期赈济活动的开展,义赈会刊印《赈务指南》《查放细则》对调查员的调查活动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如外派调查员“调查灾情,须照本会调查表,逐项切实查填,不得听凭地绅之请求,随意填报,将来办赈时,如所报与事实不符,惟调查员是问”;“调查灾情,除依照调查表填列外,须另绘全县灾区图一纸,以资考证”;“调查员津贴经费,均由本会开支,下乡均须步行,不得受地方及灾民之供应”等。另外,该会还在本次灾情调查过程中动用了飞机进行航拍,对灾情做了更为直观的调查。

二、募捐筹款

华洋义赈会在募捐筹款上有许多独特的方式,这些方式既发挥了其与西方慈善机构的合作优势,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善款的经验。

首先,义赈会与国内外多方合作,募集善款。与中国红十字会通力合作,筹备举行全国救济水灾大运动,设立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募捐巨款。与国际慈善组织的合作。该会曾多次致电西方各大慈善团体及海外华侨组织,希冀国际外援,曾获美国红十字会捐资十万美金。全国水灾募赈大会除在国内尽力募捐外,还派李方代表募赈大会前往香港、南洋各处鼓励华侨捐款,派熊崇志赴美向美国华侨设法宣赈。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各省的水灾救济筹备会上,义赈会各分会都派代表出席并发言,提供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支持。其次,华洋义赈会利用其全国性慈善组织的地位和良好的社会信用,组织遍布全国的各地分会,建立各式各样的募捐队进行募捐活动。如组织汽车游行队, “由该会事务所出发,分南北西组,游行九城。沿途散布传单,募集义金,以拯灾黎。”又如女子募款队,由颜惠庆夫人任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女子募款队队长,队员有冯玉祥夫人、唐在复夫人及中央医院院长曹锡庚夫人等 10 人,分途出发,从事筹募。除特色募捐队外,该会也有摊派到各省的常规募捐队,并制定详细的各地应募之款的摊派计划。再次,华洋义赈会还提议海关赈灾附税。关于将海关附税作为赈灾之款一事是该会一直所倡导的,但一直因外交问题无法促成。海关的征收附税需要与外交团商议才能实施。由于义赈会的国际性,因此其在海关附税一事上进行了多方的斡旋。红十字会会长兼华洋义赈会董事颜惠庆,一直为此事与各国公使接洽,“各使对于中国拟办之附加税,口头表示均已赞同。惟尚未得其本国之最后训示。附税若能办成,每年可得 800 万,半年可得 400 万。”此外,根据该会的提议,北京政府决议征收路电邮航附税6个月来赈济水灾。最后,在募捐方式上义赈会充分发挥筹赈集会号召作用。如与组织赛马助赈活动:“华洋董事近决定??售出马票,附抽赈捐百分之五,专作赈济水灾饥民之用。”另外在全国水灾募赈大会召开期间在多地举行游园募捐活动:“十月四日至八日五天,同时开放北海、三殿、历史博物馆、天坛、雍和宫、中央公园等处,皆可游览。”该会创设年捐形式,“即每年预筹定款,留存积储,于无事之秋,用作建设经费,以防灾患,一旦变生不测,随时拨充赈济,以拯生灵”。

三、建设救灾

nlc202309081708

华洋义赈会将以工代赈作为主要施赈手段,将救灾与灾后重建甚至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融为一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工赈效果更加显著,该会还成立工程股,聘请美国人塔德为总工程师,负责对义赈会工程进行勘察、设计、论证。工程股虽设于总会,但对全国分会负责。在国内慈善团体中,只有华洋义赈会设立了与工程技术相关的部门,并拥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其“防灾胜于救灾”理念的结果。1924年水灾后,该会根据前期灾情报告制定出工赈计划,并在报刊上广而告之:“义赈会工程部已经着手筹划进行手续,届时希望各地教育慈善家,以及热心公益士女,竭力帮助。”对于中期所募善款,义赈会与红会两慈善团体进行分工,“所募之款之五分之四将由华洋义赈会分配,”“华红二会为便利工作起见,采分工方法。红十字会,主办临时赈务??而义赈会则从事于永久计划??以及防阻灾害之发生等事。”[]此次灾后重建计划中,该会的工赈主要是以修路、筑堤、改良河道为主,辅之以农业垦荒等赈济项目。

(一)修筑公路。修筑公路是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的主要形式。良好的交通路况使得不管是移民就食还是移粟就民都更加快捷便利,极大地提高了救灾的效率,更使灾民保全生计免于其結党成为流寇。1924年水灾前后,该会出借工程款,或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合作出资等方式,修筑了湖南的湘潭到宝庆、山东的烟台到潍县、浙闽省道等多条省内或省际大型公路。

(二)筑堤修坝。水灾导致多省堤坝损毁严重,因此筑堤修坝成为除修路外最主要的工赈计划。与抢修公路的紧迫不同,筑堤修坝一般要晚于修路,而此时的工赈资金相对减少,因此需要进行二次募捐或与灾区的地方士绅合作。除资金外,对于大型筑堤工程,义赈会总部还会特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此次水灾赣省毁堤最为严重,该会特派总工程师塔德到江西勘察灾区圩堤,塔德在主持修筑过程中还对工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细节做了详细的安排。

(三)改良河道。因为此次水灾导致全国众多河流的河床冲毁,河道变形移位,河流承载力减弱,河堤抗灾能力下降,易造成二次成灾,所以改良河道成为了义赈会在此次灾后工赈方面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该会曾计划在天津试点改良河道,天津分会的赈务报告曾言“此河若成可宣泄上游各河道,直省平陆永免水患实为当务之急”。并且还计划将此种办法应用到其他河流众多的省份中,与农田灌溉相配合,变灾为利。

(四)农业垦荒。在修路、筑堤的基础上,大力扶持灾区农业恢复与发展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义赈会各分会纷纷根据各省的灾情,进行调查,测量制定出了垦荒计划。该会总工程师塔德在赣省指导工赈时曾表示:“垦荒事业,大可有为,如此不特数十万灾民得免冻馁,而江西一省富力,且因有增加。据塔氏估计,苟堤防略修,则田亩之可以归复者约 400 万亩,每亩平均以 50 元计,则获利当在 2 亿元之谱。至工程经费,则极为有限。”

(五)其他施赈措施。除工赈项目外,义赈会还进行了简单易行的施赈计划。天津分会组织灾民以手艺自活,如织蓆制绳以及编筐篮等物,然后再按公平价值收买,此法赈济灾民三万余人。湖南分会计划设立贫民贷款储蓄处,以期调剂灾时金融。湖北分会召开“防灾扩充经济会议”,邀请中外各方人士前来拯救灾区经济。

四、结语

华洋义赈会成立后将西方先进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与传统中国的义赈相结合,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赈济方略。这与中国传统的救灾模式已大不相同。

首先,在前期的灾情调查中表现为:第一,综合性。传统慈善组织对于灾情的调查多集中受灾原因、面积、人数、经济损失等常规灾情数据上,而义赈会的调查员还对灾区的商户、学校、医疗机构、政府机构及地方团体的现状,灾民迁徙路线,灾区卫生环境,灾区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些纵深性调查为灾后的施赈方针提供非常有利的数据支持,并且为灾区以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建设提供大量的原始数据。第二,技术性。传统灾情调查,技术含量较低,而义赈会调查员多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有些还有西方留学背景,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许多科学的调查方法。此外,还特派飞机对灾区进行航拍,更为直观的了解灾情,提高调查的效率。第三,时效性。该会注重灾情报告的时效性,在总会中特设公告统计部,所有灾情报告均先经此部核阅汇编,分送中西报章登载以资众览。第四,纪律性。传统慈善组织多为自发性组织,工作人员主要靠道德约束,而义赈会对其工作人员则进行严格的纪律规定,制定系统的规范,其中涵盖调查人员的比例构成、人数安排、调查经费的使用与上报、调查行为的监管等内容,并将这些行为规范整理成《赈务指南》、《查放细则》,以便遵守和监督。这些举措有效的防止了公共资源的滥用,树立了义赈会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其社会公信力。其次,在募捐赈款方面,华洋义赈会体现出其在中国慈善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与红会联合设立全国水灾募赈大会,还是斡旋于西方诸国争取海关附税作为赈款,无论是与政府各救灾机构的协调配合,还是与地方士绅的沟通合作,都反映出其良好的公信力。从募捐形式上来看,诸如赛马会、游园会、汽车游行队、女子募捐队等既融合了中国传统义赈的募捐方式,适应了中国民众的募捐心理,又融合西方劝捐形式,扩大了募捐对象和范围。最后,华洋义赈会 “以工代赈”的建设型救灾理念及其实践最值得借鉴。该会的工赈有其独有的组织系统运作模式,专门设立工赈股这类工程技术部门,灾后所建工赈项目均根据当地的水文、地形、气候等条件,经过充分实地勘察和科学设计后,再进行建设。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灾害频发,政府救灾不力,慈善组织在救灾济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慈善组织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其组织性质由地域性走向国际性,救灾理念由“以养为主”走向“以防为主”,救灾措施由传统的“施粥送药”到完备的建设型救灾机制,华洋义赈会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慈善组织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对于义赈会在民国救灾史上的特殊贡献,当时的新闻舆论就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该会不但做了许多慈善性质的救济事业,而且做了不少建设性质的社会事业,后一种事业是最值得我们来称道的。”华洋义赈会把西方先进救灾理念运用于中国的救灾实践,开创了近代中国救灾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灾之被害情形[N]申报,1924-8-15.

[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13号,民国十三年度赈务报告书 [M].1925.

[3] 义赈会筹赈要闻[N]大公报,1924- 8-17.

[4] 华洋义赈会干事乘飞机视察京津一带水灾.[N]晨报,1924-8-2.

[5] 华洋义赈会赈济水灾计划[N]晨报,1924-8-8.

[6] 昨日省属筹商急赈办法之大会议[N]大公报,1924- 7-3.

[7] 汽车游行队将开始募赈捐[N]晨报,1924-8-29.

篇5: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鼓励单位和环保组织对涉嫌危害环境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解决环境公益诉讼中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用、环境修复以及执行救济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根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整治违法排污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的决议》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救济资金)是指市人民政府建立的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用、环境恢复和执行救济等合理费用进行救济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救济资金的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

(三)侵害环境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自愿捐赠的资金;

(四)存款利息。

第四条救济资金的用途:

(一)单位、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支出的调查取证、评估鉴定等诉讼费用;

(二)对因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侵权人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的费用;

(三)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进行救助的费用。

第五条市环保局开设救济资金专门账户,对救济资金统一核算和管理。

市审计局负责对救济资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

第六条救济资金使用由市环保局提出意见,将使用意见及各项依据资料报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拨付。

第七条 救济资金的救济对象:

(一)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单位、环保组织;

(二)经人民法院判决赔偿修复治理费用的受到污染损害的环境;

(三)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受害人。

第八条 救济资金的申请:

(一)申请人填写救济资金申请表;

(二)申请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应当提交起诉状、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通知书、鉴定申请书、调查取证申请等相关材料;

(三)申请执行救济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救济申请、生效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审核意见书等材料。

救济资金申请材料由市环保局负责受理。

第九条申请救济资金的限额:

(一)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救济资金的申请额度在鉴定费、调查取证费等实际支出的限额内确定。但每案不超过20万元。

(二)环境侵权案件执行救济资金的申请额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给予一次性救助。但每案每人不超过2万元。

(三)修复因涉及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遭到破坏的环境所需费用,以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并执行到位的赔偿金额为限。

篇6:救灾救济程序

本人申请——村组评议、公示——乡镇审查公示——县民政局审核 残疾评定程序:本人申请——村民委员会意见——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县残联审批

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低保): 救 助 指 南

办事项目

——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低保)待遇申请 办事机构

——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公室 办理时限

——乡镇民政办公室在收到救助申请之日起35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核审批手续

申办对象资格

——凡具有本镇正式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特困居民

申办材料

(一)申请书;

(二)家庭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当地派出所审核并加盖公章);

(三)有效的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人收入证明;

(四)家庭中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重残人需提供县残联组织出具的重残证明;

(五)在外务工人员,需提供有关收入证明;

(六)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办理程序

(一)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如果符合申请条件,填写《通江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书》,并告知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二)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公室自收到申请后,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及申请人个人及家庭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束后,填写《通江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审批表》并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县民政局审批,核发农村低保救助金。

流程图

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村委会提出申请 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①申请书;②家庭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当地派出所审核并加盖公章);③有效的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人收入证明;④家庭中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重残人需提供县残联组织出具的重残证明;⑤在外务工人员,需提供有关收入证明;⑥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村委会

① 受理低保申请,填写《通江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书》; ② 通过入户调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申请家庭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和评议;

③ 采取适当形式,在辖区内对申请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公布,征求群众意见;

④ 填写《通江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审批表》,并提出具体意见,将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民政办

审核上报的申请材料,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填写《通江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审批表》,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将申请材料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中心。

民政办公室工作任务

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针、深化改革、巩固成果,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稳定机制作用,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

一、以改革总揽全局,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势。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靠国家,靠各级政府的支持,二是靠发动社会力量来扩大基层社会保障。

三、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发展为特定对象谋福利的特定经济。

四、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巩固成果,稳步前进。

篇7:紧急救灾救济工作方案

为了保证我县在遭受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时,迅速、高效地完成救灾救济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

作方针,按照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全方位做好救灾救济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㈠组织机构

成立**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担任。

成员由各乡(镇)乡(镇)长,政府办、水务局、防汛办、民政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

㈡主要职责

1、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救灾救济工作;负责上报我县灾情和救灾救济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所需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度;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研究解决有关救灾救济工作的重大问题,适时发布命令、通告;协调**林业局等客属单位,参与行动;决定请示省、市支援。

2、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抗灾救援工作;收集、综合灾情进展情况,随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及时传达领导小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3、成员单位职责:

各乡镇:负责制定本区域的灾害应急预案和救灾救济工作,组成专职巡查队,进行灾情监测和预报,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救灾和转移灾民,进行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

县武装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指挥灾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救济工作;视情况发展,根据县政府需要,协调驻军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县防汛办、县水务局:制定防汛应急预案,负责水情、汛情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负责组织抗洪抢险救援。参与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和上报;负责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

县民政局:制定灾害救助、灾民安置、灾民生活保障应急预案,负责储备救灾物资,申请、管理救济药品;安置、转移灾民,设置避难场所和物资供应点,做好死伤人员的善后安置工作;负责组织开展救济捐赠活动及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下拨工作;协调灾区搞好重建家园工作;负责组织核查报告灾情。

县卫生局: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负责组织紧急救援队伍,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疾病情况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传播蔓延;保证灾区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

县国土资源局: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安监局:制定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负责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上报。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秩序,保证灾区社会稳定。

县武警中队:制定灾害应急预案,负责抢险救援、转移灾民、疏散群众,协助县公安局维护社会治安。

县消防大队:负责制定火灾应急预案,灾区火灾处理及事故调查。

县气象局:负责对天气、雨情、汛情的预报和监测。按期发布气象预报,及时提供气象资料,特别是雨量测报。

县地震局: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负责地震监测预报,承担抗震救灾的具体工作,组织地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分析会商,及时提供震情发展趋势,组织地震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县环保总站:负责对受灾区域进行环境监测,对污染进行治理。

哈铁分局绥棱段、县交通局:负责交通设施的修复;负责应急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及时运送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

县教育局:负责灾区损毁校舍的修复工作,补充教学设施,恢复正常教学;组织18岁以上师生参与应急救援。

县文体局:负责组织宣传队,深入灾区鼓舞士气;组织义演,筹措抗灾资金。

县信访办: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矛盾,避免出现越级访和集体访。

县粮食局:负责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建立紧急情况下的粮食供应制度。

县经济局、发改局、财政局:负责救灾计划制定和经费的预算下拨。争取救灾项目,增加救灾投入,做好救灾款的及时下拨,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负责应急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督。

县审计局、监察局: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审计和监督。对上级下拨的救灾款物的接收、使用和发放进行检查和监督。

县建设局: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和工程设计施工等指导工作;负责群众所需的煤气供应及保障煤气安全;负责现场破拆、输通道路和障碍,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

县农委:及时掌握农业受灾情况,负责农业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

县林业局、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落实防汛抢险所需木材等物资,并做好林区病虫防疫和森林防火工作。

畜牧局:制定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负责动物疫情的监测和上报工作;参与疫情调查评估,协调重大动物疫情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商务局:负责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用品和急需救灾物资的组织储备供应工作。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紧急救助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负责县内外捐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工作。

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协调和组织救灾救济工作的宣传报道。

县石油公司:负责救灾抢险车辆的油料供应。

县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物价局:负责打击不法商贩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县财险和人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的规定,履行保险职责,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县电业局:负责组织抢修因灾害损坏的各类电力设施,保障救灾期间的电力供应。

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灾区建设和灾民生产生活所需信贷资金。

县网通、移动等通讯部门:负责抢险救灾的通讯保障和灾后通讯设施抢修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各乡镇、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监测、防治结合一体的灾害预警机制。当前重点要做好汛期沿河乡镇、村屯和水库、塘坝险工弱段的水位、水情监测工作,以及医院、学校等特殊单位与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灾害预警工作。防汛办、水务局、气象局、地震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做好气候状况、地理特点、河流分布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工作,在灾害发生前,将搜集与预测的情况准确及时报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尤其是各乡镇要组织镇村干部、各村民小组、村民代表、防汛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实施灾害监测,形成监测体系,严密监视辖区内汛情等灾害,及时掌握灾情发生情况。各乡镇、村屯要建立灾害信息通报制度,村村必须有广播喇叭、铜锣、手提话筒等预警设备,遇紧急情况迅速反应,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二)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按照灾害分级响应、分级处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各乡镇、村和有关部门都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灾害即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三)应急响应

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紧急救灾救济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抢险救灾,转移受灾群众,安排灾民生活,并及时向省、市汇报情况。

1、分级响应程序。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立即组织责任部门或技术鉴定机构对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等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估预测,准确掌握灾害的实际级别与预警级别,并按照灾害评估确定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预警级别,并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预警级别,及时向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启动预案建议。对一般性的灾害,由所在乡镇进行应急处理,并在灾情发生20分钟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对乡镇难以控制的较大或重大灾害,可在半小时内报请县救灾救济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联动救助和处理;对特别重大的灾害,要在半小时内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要在1小时内及时向省市政府报告,并在6小时内上报灾情和救灾情况。

2、救灾救济物资储备。县防汛办、水务局、林业局、国有林场管理局要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县经济局、发改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民政局、商务局、哈铁分局绥棱段、交通局、粮食局等部门要做好救灾救济必需的资金、物品、车辆及现场处理防护用品的储备工作,做到及时采购,及时下发,保证质量,确保救灾物资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同时,民政局要做好社会捐赠工作,保证专款专用。

3、应急救灾救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指挥有力、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由驻绥部队、武警官兵、预备役民兵、驻**各有关单位广泛参与的县、乡两级联动机制,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合力推进、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体系。各乡镇、村屯,各类灾害业务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社区(街道)、居民委都要组成有一定数量人员参加的救灾队伍,并把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作为补充。

4、灾民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各乡镇、村屯,社区(街道)、居民委要提前做好居民住房普查工作,对所有危房一律挂牌警示,汛期一律不许居住。县民政局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负责做好灾民转移安置,设置避难场所和物资供应,储备、调拨简易帐蓬等物资,并就近转移安置。尤其是对老、幼、病、残、孕、五保户等弱势人群要有具体人员负责。要保证救灾队伍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到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24小时内将受灾群众基本安置就绪,并及时做好灾民急需的食品、饮用水、日用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卫生局和药监局要迅速调集医疗救护力量组成工作组,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初步建立伤员救治网络,紧急救治伤病人员。抗灾救灾工作结束后,县紧急救灾救济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卫生、防疫等部门对灾区进行消毒处理,预防疾病传染和蔓延。县民政部门要切实安排灾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各乡镇和农委、建设局等有关部门要组织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四、几点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救灾救济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以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精心安排,科学部署,把各项措施落实、落靠、落到位,做到超前预防,严防各类灾害的发生。主要领导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深入一线,突出重点,靠前指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有力有序开展救灾救济工作。

(二)加强值班值宿。尤其是在汛期,主要领导要亲自带班,值班人员不许漏岗,手机等通讯工具全天畅通,保证随时了解灾情动态,及时做好灾情的上传下达。因迟报、瞒报、漏报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搞好协调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合力完成各项救灾救济工作任务。要加强对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管理,做到专款(物)专用,确保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四)抓好新闻报道。宣传部、广播电视局要大力营造宣传声势,鼓舞士气,并实事求是地对灾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涉及汛情发展趋势、汛情等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发布。

篇8: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办法

一、救灾资金主体构成分析

伴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 并结合主流社会经验, 目前我国应急救灾资金主体主要由财政资金、商业保险、银行信贷和捐赠资金四部分构成。

1.财政资金

我国现行的救灾资金管理体制中, 财政资金款项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年度预算中的防灾防损费用, 具有极强的公共性, 并且是最重要的救灾资金来源。本质上, 其应当用于维护公共权益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实践中, 其更应面对不同主体和需求体现制度性和公平性。

从应急救灾的阶段性和前期任务看, 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进行应急救灾处置, 主要内容包括救死扶伤、抢修道路、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抚灾民情绪等。对于以上紧急性和阶段性救灾工作, 短时间内应急救灾管理部门难以通过社会渠道进行融资, 只能充分利用财政资金, 保证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灾区基础设施重建这一远期任务上看, 由于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其资金来源大部分也只能由财政来承担。由此引发出了关系到个人与家庭重建需要的一项基本问题――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企业和个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不能有效取得收益, 因此公共物品及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相应地, 救灾过程中需要的公共物品也只能使用财政资金采购, 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保险资金等进行融资, 减轻财政资金的压力, 提高应急救灾的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 政府部门为便于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通常会设立相应的临时性应对组织。例如, 政府会在灾害发生时组建临时的“应急指挥小组”, 负责制定应急救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监督和管理救灾资金的融通渠道、使用情况等, 以保障应急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 应急指挥小组作为救灾过程中建立的临时性组织, 通常在救灾结束后便被解散, 导致应急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因此, 应当建立具有固定模式可循的并可应对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指挥决策中枢机构, 严格规定其工作职责、权利范围、时间跨度, 明确对应急救灾处置事项结束后的交接工作的要求。

2.保险资金

保险是人们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 投保人通过支付保费、获得理赔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转移未来风险。此外, 投保人购买商业保险完全是自愿行为, 其购买行为皆出于主动意识, 保险也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在救灾资金管理体系中, 保险资金的事前预防性使防灾减灾得以实现。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细致全面的数据评估, 能够在灾害尚未发生时便预测并抵消一定的风险;第二, 保险的自愿性、分散性、个体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理念以及风险防范能力, 进而使得受灾区的恢复力得以增强。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灾害发生时, 保险公司给予受灾居民的赔付金额可以占到灾害损失的50%。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规模大幅扩大, 保险种类日益丰富, 赔付体系渐趋成熟, 公众的投保意识不断提高。此时, 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自然灾害特点构建灾害保险制度, 成为商业保险参与应急救灾领域的核心任务。

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成熟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已有经验, 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 认为我国要将保险资金引入应急救灾融资渠道中, 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其一, 在参与主体方面, 应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机制, 在此过程中, 由商业保险公司首先积极开展与灾害救助有关的保险业务, 在提高公众投保意识、开拓灾害保险市场的同时, 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其二, 在责任分配方面, 应当妥善协调中央、地方财政、商业保险公司等各方的责任, 以保证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并提高工作效率。

3.银行信贷资金

在当前金融体系之中,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信贷业务获取利润, 信贷资金的营利性与安全性被所有商业银行视为经营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为了降低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会对贷款申请者的资信情况、企业经营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查, 尽量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 银行信贷较少参与到应急救灾的融资活动中来, 因为在救灾过程中难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 从实践来看, 也有一些银行信贷资金成功用于灾害救助的例子, 如四川省政府在组织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时, 将约3000亿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大中型企业恢复重建以及倒塌损毁民房重建等工作之中, 可以说, 信贷资金在此次灾后长期重建与恢复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要使信贷资金在应急救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救灾资金的管理部门在引入银行信贷资金之前, 必须对重建项目的性质、特点、未来的现金流加以分析和考察, 以保证该基础设施项目能够按时还本付息

此外, 政策性银行在救灾资金方面的供给作用也不容忽视。与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经营目的不同, 政策性银行是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的金融机构, 能够在灾害发生后配合中央或地方政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职责等界定不明确, 导致其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从而未能实现预期的资金供给功效。近年来,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发展和完善, 政策性银行有望在应急救灾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融通资金的作用。

4.捐赠资金

捐赠资金是指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捐赠的, 主要用于帮助弱势群体及受灾群众等的资金。捐赠资金作为应急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公众参与救灾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救灾, 为抢险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受到较多来自政府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影响了社会捐赠资金在应急救灾活动中的参与度。为改善这一现状, 充分发挥捐赠资金的作用,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 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公益慈善型非政府组织合法化, 以规范非政府组织业务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合理模式, 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从而使非政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

近年来, 由于我国慈善组织内部行政化和社会资金财政化问题突出, 造成红十字会系统显现诸多问题。只有对红十字会进行体制改革, 才能使其在捐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更具有公信力。

二、救灾资金融资模式建议

由于各项救灾资金性质及运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 对各类应急资金加以协调统一, 提出相应的救灾资金融资模式建议, 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救灾工作的效果。因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机制比较有针对性且存在一定困难, 故其工作较为繁杂。从之前救灾工作的实践来看, 财政资金是应急资金的主体, 其次就是部分捐赠资金, 保险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所占的比重较小。就目前来讲, 应急救灾资金的融资模式仍是以政府为中心, 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推动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形成, 完善应急救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1.有效利用国内外已有技术, 高度重视防灾防损工作, 防患于未然

实践证明, 防灾防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救灾风险管理方法, 因此, 对防灾防损工作的高度重视应当始终贯彻于整个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可以发现, 防灾防损是应急救灾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防灾防损前期的构建损失模型、健全再保险市场等都是系统性、耗时长的工作。

首先, 根据不同种类的风险特点成立相应的技术小组, 负责风险损失评估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 该小组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数据, 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次, 应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防灾防损知识, 使社会公众充分学习自然灾害风险和自救的基本知识, 提高公众的投保意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最后, 政府应对防灾防损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具体可采取税收减免、发放补贴、给予历史文物性建筑特殊优惠等措施。

2.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逐步建立共同保险机制

依照我国以往经验, 政府往往主导着各项救灾风险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工作。然而, 近年来, 随着应急救灾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加, 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很难保障救灾抢险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开展实施。因此, 在构建应急救灾资金融资体系时, 我国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救灾风险融资共保机制, 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参与救灾。

其一, 政府主导能够促进保险业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前文所述, 保险资金构成了救灾风险资金的重要来源。当前, 我国保险业已发展到一定经营规模, 并培养了相关风险管理的经验, 且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分支机构, 因此, 在救灾风险管理过程中, 已经能够发挥相应作用。但无法忽视的是, 我国的保险市场尤其是再保险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而且信用体系建设仍待完善, 资本金相对不足, 也就是说, 我国保险业以及再保险业自身需要再发展壮大。因此, 在我国救灾风险管理过程中, 保险业力量的发挥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其二, 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因其资金量大、成本较低的特点, 成为救灾风险融资的重要渠道, 所以我国之前也尝试着选择在适当时期发行相应的救灾风险债券。但我国目前已有的救灾风险债券大部分为再保险公司发行, 在我国再保险市场较为薄弱的条件下, 救灾风险债券的发行作用不大。因此, 对于未来设立的救灾风险基金, 建议由政府主导、其他金融主体共同参与设立, 并通过此基金适时发行适量救灾风险债券。

3.在确保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 参考国际现有发展形式, 对救灾风险管理产品进行模仿创新

突发灾害可能会给灾害地区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并尽快使受灾地区经济得以恢复, 政府在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先进的救灾经验创新创造各种极具特色的救灾风险管理产品。

首先, 尽快实施差别保险费率制度, 对于灾害发生前便采取加固措施的以及符合国家建筑业质量标准的建筑物, 应考虑相应降低其救灾风险保险费率。其次, 构建救灾融资动态化管理理念和机制, 在分析不同种类、不同阶段风险特征的基础上, 划分救灾风险管理阶段, 对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进行预测。最后, 加快救灾风险融资模式建设, 可向世界银行贷款, 亦可以积极拓宽应急救灾融资渠道, 自主研发创造新型救灾风险产品, 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摘要:我国在以往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的过程中所使用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为财政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略显单一, 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应急救灾方面的资金压力。本文对四类救灾资金的筹集渠道进行逐一介绍并对其利弊进行简单分析, 提出救灾资金融资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救灾资金,财政资金,商业保险,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John D.Pollner.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The World Bank, WPS2560.

[2].Olivier Mahul and Eugene Gurenko.The Macro Financing of Natural Hazar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World Bank, WPS4075.

[3].Francis Ghesquiere and Olivier Mahul.Sovereign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Paradigm Shift in Catastrophe Risk Financing.The World Bank, WPS4345.

[4].王连珊, 黄利红, 蒋声昊.建立财政应急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救灾资金管理到关注扩大内需财政资金效益.财税纵横, 2009 (2) .

[5].王海军, 许绍伟.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国减灾, 2010 (1) .

[6].冯俏彬.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四手联弹”.新理财, 2010 (10) .

上一篇:沙粒的感悟作文下一篇:社区文艺晚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