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2024-04-17

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精选8篇)

篇1: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灵江中学 夏秀秀

[内容提要]目前高效课堂中存在着“形式对话”现象,浮华而缺乏深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情感对话”的概念,与“形式对话”相对,提出对话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并从教学实例出发,探讨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关键词] 文言文 情感 对话

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领地。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词句疏通上,不能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的精华,产生情感共鸣。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大汗淋漓的讲解无法替代学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很多老师都有了,但是,怎么还?却还是一个问题。多年来许多老师尝试用对话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课堂主权的回归。从形式上看来,学生确实有所动作,但成效似乎不太理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假用: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给每个小组成员落实明确的任务,听之任之,教师不参与,学生野放。

例有位老师教《兰亭集序》:读第二段,写了哪两种人?有何异同?概括出为什么“痛”。同桌讨论。约20秒钟老师就开始提问了。20秒的时间学生来得及思考吗?没有思考就没有自身情感的参与,没有自身参与,又如何与作者对话?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没有与作者的对话,哪里来的“自得”;没有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价值何在?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浮华和肤浅的。

有些课就更夸张了,老师干脆课外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忙于在各块黑板上呈现自己从参考资料里抄的答案,一阵忙乱后,老师把每块黑板上的答案读一遍,或者再来帖太平方:“不错”“很好”。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确实挺高效的,单位时间内可以呈现很多学生的答案,但深究下去呢?这些答案真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吗?学生真的进入文本了吗?学生与教师、与同学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心灵的触动吗?如果没有,那课堂上的对话就只是一种形式。

2、滥用:不管有无必要,不管具体内容,仅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还是《兰亭集序》,老师介绍完文学常识,让学生读课文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讨论文章的情感。我认为内容的归纳没必要讨论。至于情感,浅层次的有原文“乐”“痛”“悲”,学生马上能找到,不需要讨论。深层次的生命悲感,此环节学生讨论也讨论不出来。所以这里的讨论就流于形式的热闹。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步推广,许多浅层次的“形式对话”纷纷浮现出来。学习从模仿开始,但我又不禁杞人忧天,形式的模仿很容易,浅层次的“形式对话”也不耗精力,长此以往,会不会给老师形成一种误解?会不会成为老师逃避备课的借口?于是针对上述的“形式对话”,我提出一个“情感对话”的概念。下面从一个例子说起,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

感对话。

一位教师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哪部作品? 生:《红楼梦》。师:《红楼梦》谁写的? 生:曹雪芹。

生:老师,曹雪芹男的还是女的? 师:你们说呢?

这下炸开锅了,有说男的有说女的,气氛异常活跃!老师笑而不语,争论了足有一分钟,老师说:男的,学生一声“哦”结束了一场的争论。

这种问答式对话,就属于形式对话,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思考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对话形式上,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觉得这种看似热闹实则无多大实效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本来学生的疑惑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若能抓住契机问:“你认为他是男人或女人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去解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再给出性别的答案就有了一定的意义。因为这里有了学生自己的融入,有了个人的思考和与他人的对话。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话的解释是:1.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2.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商量或谈判。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显然又有所区别。教学是知识的传承,情感与灵魂的升华,所以课堂中的对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说话和交谈,而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与作品展开无声的对话和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是将自我的情感体验呈现并与他人的经验进行碰撞交流。相对于形式对话而言,我把这种对话称为情感对话。有时情感对话是非言语性的。比如在教《赤壁赋》时,我就借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早生华发”。一个年少得志,一个却壮志难酬,就在一张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对照表中,学生悟出了辛酸和无奈。情感对话是超越了形式的精神唤醒,与发不发声没有本质的关系。

那么,如何展开情感对话呢?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情感对话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自己的教学实例出发去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情感对话必须保障时间,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反思性行为。巴赫金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1](P387)。英国的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则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教《陈情表》时,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奄奄一息的老祖母,如果你是李密,你会选哪边?”很多学生提出第三种方案:背着祖母去上任。我又问:“李密智商不比我们低,为何他没想到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学生于是想到,李密肯定是不想出仕,于是我们探讨他为什么不想出仕。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

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作为亡国之臣,不愿背负叛国之名,况且司马氏刚刚取得皇位,朝中矛盾重重,李密也不想此时进入这个政治漩窝。于是关键的问题出来了,我追问:“但这是拒绝皇帝,若不能感动他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打动皇帝的?”这时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自己说话的欲望了,有的说用真情打动皇帝,李密从小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迈,正是反哺之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的拳拳之心被学生朗读得淋漓尽致。有的说李密善于说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孝治天下”是你皇帝的治国口号,我现在是响应号召,若遗弃祖母不顾就是抗旨。甚至有学生提出,说李密会说话,也是他达到目的的很重要的原因。以退为进,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信誓旦旦,留有退路。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了他们自己人生修炼的过程,有了自己情感的渗透,才能悟透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精神融合,这才有了跨越千年的平等对话。

其次,情感对话要体现平等性,一个主体不能被另一个主体淹没,尤其是师生对话过程中,如果教师是神坛上的俯视,学生就会在沉默中遗失了情感,忘记了思考,成为没有思想的知识储蓄罐。巴赫金说“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P387)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与学生情感对话的另一个声音。

我教《项脊轩志》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婆婆告诉作者“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就哭泣了。觉得这些句子没什么特别。如何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归有光对话成了我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都为你做过哪些让你感觉温暖的事。学生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说着说着,学生发现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她很爱我们,我们也依恋母亲。接着我告诉学生归有光八岁丧母,十八岁写此文,十年间缺失母爱,却又深深地渴望和怀念母爱。我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于这样的境况,你对母亲会是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一下这种感受,我也分享我的感受,我母亲在我九岁时外出打工,我几乎在无人照应的情况下,跌跌撞撞的成长,有时看着别人跟母亲一起会辛酸,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会难受,听到歌唱母亲的歌曲会哭泣。我带着我的情感深情朗读“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音容依旧在,物是人非,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学生似乎也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他们觉得这些句子看似简单,却处处透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爱,而对于十年间再也不曾得到这种爱的归有光来说,母亲是他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一束印着黑色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现在的孩子普遍情感麻木,生活中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的付出,作品中他们体会不到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写作时,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赤裸裸的告白。这节课后我让学生练笔写自己的母亲,很多学生写得细腻而感人,有感动于母亲为自己一日三餐的奔忙,有感动于母亲为家计的操劳,有感动于母亲深夜为自己掖被子,学生在这种情感对话中也净化和升华了自己。

第三,情感对话过程是集体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情感对话式的合作,学习成为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过程,在对话中,解释给他人自己所理解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的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合作中并不只是保持知识而是创造了新知识。

在教学《报任安书》时,有一学生朗读时把“《说难》”读成“shuō nàn”,另有学生指

正应该读“shuì nàn”也有人说读“ shuì nán”“shuō nán”,一时间很难定夺。我让他们寻找说服他人的依据。最后学生找出韩非的原文,弄明白题目的意思是“游说的困难”,在碰撞之后形成了共识“shuì nán”。

《逍遥游》,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不喜欢它,觉得它太抽象,尽管疏通了字词,还是不知所云。我提炼出关键词“无所待”,与《劝学》中的“善假于物”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学生谈到这是两种人生态度,儒家入世,凭借外物和他人完善自己,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完美的人,而道家出世,追求自我精神的自由。有的学生同意儒家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应该有所作为,有些学生则喜欢道家思想,觉得人生苦短,“无名”“无功”多轻松,何必为难自己。讨论很激烈,但我发现学生的情感有偏差,对庄子的“逍遥”有误解。因而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鲲鹏、学鸠等为什么会有所待?学生间探讨后明确,是因为他们自己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无所待而遨游于无穷。学生终于领会了,逍遥不是无能者的精神避难所,“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生命的一种超越,自身足够强大,能掌握一切自然规律,顺应天理。它对个人的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穿越千年,从先哲身上汲取智慧,完成了自我精神的重建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教学上,最终只剩下文字而湮没了人文,我觉得愧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我们的课堂若只留下形式的喧嚣,而不能沉下心来进行情感的对话,我觉得愧对一个民族。《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对话已经相当成功了,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在课堂中展开情感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从参考答案中解放出来。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让学生以更美的姿态穿梭时空。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篇2: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阅读会激发孩子想像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知识积累、智力培养、思想发展,都与大量阅读分不开。孩子无论上小学还是中学大学,乃至读博士,本质上靠的都是自己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学的知识两年就被更新, “终身学习”是现代人必然的生活方式,而阅读则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家长从小给孩子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孩子的学习生涯插上了翅膀。

第一个阶段:孩子两三岁的时候。

每天父母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最好的时间是在睡觉前,这样容易养成习惯。让孩子选择他喜欢的书来读,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喜好了,可能喜欢某本书的故事,或者喜欢某本书的封面,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这些都会成为他喜欢读书的契机。不要强迫孩子读大人给选的卡片或看图识字,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认字,而是为了让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认字只是副产品。

念书的时候,周围环境要安静,关掉电视,让孩子的注意力都在书上,最好将孩子搂在怀里或者放在腿上,用手指指住画面,阅读时配上表情动作,孩子会乐此不彼。

在给孩子读书时,书中的每个角色都用不同的声音来读,学动物叫也练得惟妙惟肖,书中的情节经常给加上动作。因为是临时加的,下一次再读的时候有可能就忘记了,可孩子都记得,他会提醒我,一定要我重做一遍动作才能过关。因为有趣,所以孩子都别喜欢和我一起读书。

幼儿期的宝宝最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让大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或看同一本书,这表明孩子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父母这时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养成他们读书习惯的良机。

第二个阶段:孩子四、五岁的时候。

这个期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有提高,可以带他到书店或者图书馆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父母和他一边读书,一边可以讨论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书里的人物换成是他,他会怎么做?故事是否合理?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像出另外几种结局来。不管孩子编排的结局如何不通情理,都不要去否定他,引导他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分角色表演书中的故事,这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口才都是极好的锻炼。

第三个阶段;六岁以后

孩子开始上学认字,这是开始大量泛读的年纪,

备考资料

要借大量的书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囫囵吞枣地看。通过大量泛读,他的识字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都会急剧地提高。

这个阶段父母每天晚上依然要和孩子一起读一会儿书,聊聊天。这时孩子面对的世界比以前复杂了,会有很多想法和困惑,家长和孩子在睡前很放松地聊一聊,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以及他所遇到的问题,给孩子一些建议,这是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时机。

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读课外书会耽误了学校的功课,事实正相反,“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不仅不会耽误功课,而且会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书读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对写作感兴趣,而且写的东西也会很有内容。我女儿本来写日记每次只写一句话,自从自己大量阅读之后,写故事就有头有尾了。

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上功劳最大的是图书馆。每隔一两周就领他们去图书馆借书,每次都要借四五十本书,一年的借书总量可以达到上千本。这么多书,其实孩子们并不是每一本都看,有的书他们会仔细看,甚至看好几遍,有的翻翻就扔到一边。不看也没有关系,反正图书馆有的是书,下次再去借新的。

国内的图书馆可能不允许读者大量借书,但是国内有借书摊,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借书看,价钱也不贵基本上都负担的起。还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借书看,引导他把钱花在和自我成长相关的事情上,一举两得。每周都让孩子借几本书回来看,他因为自己花了钱,而借的书有期限,必须在借期内看完,很快就把孩子“速读”“泛读”的能力训练出来了。

家长不要在看什么书上限制孩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爱看的书就是最适合他的书,无论是武侠、侦探、科幻、历史、天文地理……只要不是黄色读物,家长就不要去干涉限制。

发现孩子喜欢某一个作者的书,就去把该作者所有的作品都找来看,这一招对于诱导孩子阅读很有效。

同时,父母自己也要多注意图书信息,经常推荐一些优秀读物给孩子看。我推荐的书,有时孩子不感兴趣,嗤之以鼻,我就坐在一旁自己看,看到好玩的地方,马上讲给他听或指给他,最后他终于会忍不住跳起来把书夺过去自己去看了。

家长还要多给孩子买书,买书是最好的教育投资,在我看来这比送孩子参加才艺班划算得多,给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比让他们学才艺对他们的未来有用得多,如果不是以才艺作为职业的话。父母还要在家中营造出读书的氛围,给孩子买个书架,专门放他的书,让孩子想看书的时候,就有书可看。

第四阶段: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

此阶段他们的阅读能力已经很强了,孩子看的书父母这时也要去看,就和孩子搭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和孩子一起讨论看过的书,何愁亲子间没有共同语言呢?

书籍是父母保持和孩子的良性沟通、和孩子在心灵上紧密连接的最好媒介。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因为读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会开阔眼界启迪人的思考和想象力,滋养心灵。

篇3: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 直观性。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更具有直观性, 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 从多个方面研究对象, 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动态性。多媒体的动态性能够将过程呈现出来, 这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 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 可重复性。比如说现在讲的知识需要参考前面的知识, 老师只需要点几下鼠标即可, 不需要再写一遍。

(4) 信息量大。课件中可以有很多的内容, 这样节约了空间和时间,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

(一) 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供选择

传统的教学中, 知识一般都来源于教科书, 但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老师就可以从网上下载动画、图片、声音, 可以下载一些作者的生平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 这些内容全面地解释了文章,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网站, 如果有问题不方便问老师时, 就可以在网上问其他人。

(二) 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都是在黑板上写一些重要的内容, 课堂时间一般都是45分钟, 大多数的时间全都花费在了抄写板书上, 这十分浪费时间。有了课件, 老师就会把一些重要的内容写在课件上, 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不会忙着写板书, 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课件的内容条理分明、知识覆盖面也很广, 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 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都是通过说来向大家介绍、讲解文章, 但用了多媒体教学, 老师就可以制作一些图片、声音、视频来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些图片、声音、视频也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去了解文章, 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比如说在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时, 老师可以将图片下载下来, 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鲁迅先生描写的地方, 让学生记忆深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方式教学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营造了一种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喜欢上课。

(四)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将各种各样的课外知识带进了课堂, 让学生的眼界拓宽了, 当然课件的知识量也很大, 每一张课件都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学生也可以将课件拷回去, 自己在课堂上某个地方没有听懂或是在复习的时候用都非常的方便,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课件的内容量大, 学生自己回家看时, 也可以把课堂上讲的所有内容看一下, 再重新消化消化。某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请假而耽误了本节课程, 就可以将本节课的课件拷回去, 自己学习, 这样既没有耽误学习, 也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一) 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老师如果在整节课中都在放映课件, 那么学生整节课也都是在看着课件的内容, 学生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 这一做法就忽视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宗旨。过分依赖课件也让师生之间缺少了互动的机会, 学生没有将自己的疑问反映给老师, 老师也没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这样课件就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课堂效果也大不如从前。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内容量非常大, 几乎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放在课件中, 在课堂上放映的速度又非常快, 学生思维跟不上, 笔记也记不全面, 所以老师不应该觉得有了课件, 每一节课上讲的内容就可以变多, 教学进度就可以变快。

(二) 不要只注重形式

有些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 要求老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而老师们也不顾课堂上需不需要, 都制作课件、使用课件。老师们应该合理使用课件, 不需要使用课件而又制作了课件, 这岂不是徒劳无功, 浪费了时间, 又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 将课件制作得很漂亮, 将课件上加许多动态的图片、声音, 还特意找一些别出心裁的按钮, 这样学生的焦点就由知识转变成了那些多姿多彩的图片, 这就与制作课件的初衷相背, 所以老师制作的课件要尽量简洁, 能够突出文章重点即可。

(三) 不要盲目利用课件

有些老师以为有了课件, 自己在课上就可以轻松了。在课上就只是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看看, 而学生们对那些图片、音乐、视频比较感兴趣, 就会很开心, 老师以为学生很满意, 以后的课堂都会选择这种教学模式。

四、小结

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的, 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亮点。多媒体课件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要多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高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敏.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J].新课程 (小学) , 2012 (6) .

篇4: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想象;认知特点;启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67-01

小学生刚脱离开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其认知事物的能力还很浅薄,其特点也多以形象直观接受为主。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对于各科教材中图文结合得比较优美的篇章也总是喜闻乐见,并乐于接受和学习。所以,我们小学广大教师能否针对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用美术图画来为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其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呢?我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多年,在用美术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并开拓其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于此特撰文提出,以与广大教育同仁切磋交流。

一、应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逻辑思维能力要远比形象思维能力欠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小学生身上轻易看到,比如说目前颇为流行的一些动漫图画书,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很难发现其中的图文意思和乐趣,但小学生却能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具体到一些需要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处理的问题,小学生因其年龄、阅历、心智等特点,就要远远输于成人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美术教师能否用美术这一特殊的教育工具来打开学生形象思维的头脑,然后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这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能充分给学生机会去自由想象和创造,那么他的想象力就会因为学习美术而获得提高,久而久之,他的形象思维也会因此而获得发展。

二、应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

传统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贯彻执行的教育目标。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

实践证明: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化人的美感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思维得到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健康心态和审美能力、创造意识及从整体到局部、以长远到眼前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从精神上获得愉悦,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从而来完善自身的人格,完成从想象美到创造美的发展里程,真正肩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创造新的世界的重任。

三、应充分认识到美术绘画是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世界,所以对一切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而正是这种好奇心,才会激励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好奇心越强,探究的心理就越强烈。实践证明,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一个人好奇心没有了,他的心就老了,他就不可能再有什么长进,他的言谈举止将俗不可奈。绘画无疑是培养小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一个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

四、应正视绘画对小学生所具有娱乐功能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知识内容的趣味性,而美术课是具备这方面的优势的。小学生一般都爱动手实践操作,并能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娱乐。娱乐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权利。没有足够的娱乐,小孩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无疑,绘画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安全、最经济、最高尚、对身心健康最有利的娱乐。

五、应正视绘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原则提出以培养孩子的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小学美术课而言,一支画笔,一个灵感,学生就能在一张白纸上创作出自己头脑里酝酿的一个小世界,这不能不说是很神奇的事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利用美术教学的这种特有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造,画自己头脑里所想的画。小学数学、语文等自然学科都力主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方法,而通过美术绘画无疑是具有独创价值的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

六、用绘画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绘画的内容多来自学生对场景或事物的直接感受,然后再用画笔把这些场景或感受直观地描摹下来,可以在以后随时观看作品的时候,随时能对这些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忆。实践证明,绘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绘画活动,人的大脑浮现一个个形象,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细节,这无疑有助于人的记忆力健康发展。

七、搞好美术教育应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

学生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共同来完成的,虽然学校成为学生教育的主体,但学校美术教育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因此充分重视与发展家庭教育,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对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有着显著而积极的作用。所以要改变家庭美术教育现状,改善学校美术教育,促进少儿美术教育更好发展,就必须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审美能力,指导家长以正确的思想理念和教育方式辅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篇5: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思源中学 杨洁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目标之一。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下,要从中国梦入手,以此作为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有效教学方法与观念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从中国梦发展入手,结合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中国梦;初中;英语教学

前言:课堂是需要进行创新的,所以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确保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的不足

想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好英语知识,要具备浓郁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性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学生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上,造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打击。其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过度关注自身的权威地位,很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氛围真实性严重不足,加之一些教师难以平等的面对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不能主动运用英语语言,降低了语言的内化与发展[1]。

(二)语言学习活动不足

英语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载体,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习惯性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度关注自身的讲解,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尤其是对于词汇与语法知识来说,由于要求学生采取了机械的记忆方法,并套用了过去的模式,这样也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了英语的实用性。

(三)反思不足

反思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具备一定反思能力的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自身反思能力的不足,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了断层。可以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往往都是比较珍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而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示,那么也就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引导工作,帮助学生主动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2]。

二、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要从引导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从传统的知识讲述转变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提高对技能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保证教学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就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目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帮助学生学会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要将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转变成为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从教学过程上来说,要保证自身态度的准确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给学生创造出能够展现自己的舞台,借助语言实践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梦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要坚持从中国梦入手,综合好新课改中的要求,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运用好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背景下,任务型教学法被提了出来。一般来说,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分为任务前、任务轮以及语言焦点三个阶段。在任务前其阶段中就是要从话题介绍与任务上来进行的,而在任务轮中则主要包含了具体的任务、计划以及报告等。在语言焦点阶段中则主要包含了具体的分析与操作,并通过成果展示的方法来展现出教学成就。所以说任务型教学法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出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要从具体运用入手,帮助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来进行合作学习。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要确保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来运用到实际中。初中英语教材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编排的,所以也就使得其中的一些内容存在着重复与零散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要从教材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进行交际的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从实际教学来说,也要主动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也等进行研究,结合好不同的单元特点,给学生安排出具体的任务。第一,在前期阶段中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并给学生介绍出相应的话题,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如在进行听力或是阅读时,要借助多媒体等来对词汇或是语言现象等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第二,在任务环阶段中,要从具体的任务以及设计、报告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要借助口头或是书面等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其他同学来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确保表达的准确性。第三,在后完成阶段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对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4]。

(三)帮助学生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首先,在阅读中要从默读出发。默读其实就是从视觉感官入手,直接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所以也就使得默读的速度远远高于出声阅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阅读中喜欢发出声音,而其他一些学生则喜欢运用东西指点进行阅读。所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出学生的阅读情况,明确其阅读习惯,以此来找出影响阅读的因素。其次,在阅读中要避免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由于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生词。所以当在阅读中出现生词后,要告知学生不要养成立刻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而是可以从猜测生词的含义出发。生词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能够通过具体的线索而掌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存在的线索进行猜测,找出其中的词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保证思路的连续性,这样才能快速找出其中的信息。最后,要从意思出发,做好阅读工作。也就爱是说将句子中的词进行爱互粉,运用视觉来找出词组中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保证理解的准确性。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句式内容,在面对复合句时,也要学会分析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5]。

(四)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运用机会相对较少,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欲望严重不足。所以想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从展现生活与现实入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出相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在学习“Look after yourself”的过程中,可以在讲解新时态以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以前学习阶段中所学习的时代,且这些时态与哪些时间状语结合?在一般现在时中every……、at……等,在一般将来时中in ……等,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时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主动搜索语法知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引入这一节教学中的内容。在吸引了学生目光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到了课堂学习中[6]。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借助英语教学活动,能够营造出和谐与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所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时,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出抵触的心理,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学生在学习“A famous story”的过程中,由于这一阶段学生在心智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对故事还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故事,借助故事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来讲述故事。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影响,不仅可以锻炼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摆正自身的地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中[7]。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从中国梦的发展入手,做好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工作,给学生提供出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篇6: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此言便精辟地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阅读教学和写作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可谓一石数鸟,这才是高效的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走“读写结合”的习作教学之路,让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中习得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一路走来,我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

一、读写结合,学会仿写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离不开长期的、反复的实践练习的过程。模仿是写作的捷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经过精挑细选,篇篇文质兼美,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让学生从色味等方面仿写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菜,很多学生写了“可乐鸡翅”、“西红柿炒鸡蛋”等,仿写得很精彩。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模仿写一位熟悉同学的外貌。在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感受点面结合是把场面写具体生动的好方法,我设计了“点面结合”的小练笔,指导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场面,如升旗仪式、联欢会、运动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办法进行重点段的练习,使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形成自己的习作能力。在学习了《藏戏》后,让学生模仿作者开头先写三个排比句,再写传说,最后写藏戏特色的写作结构,学生写《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时把这个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模仿上了,使人觉得思路很清晰。这样长期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就渐渐悟出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

二、读写结合,放飞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孩子把阅读的体会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独树一帜。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作者写到:“你好,清凉的泉水!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教学时先引导孩子们在想象中朗读,读完让孩子们交流:假如你是作者,你还会遇到哪个山中好友?你又会怎样写?同学们交流之后马上练笔。有的学生就写了:“你好,飞舞的蝴蝶,你展开一双翅膀,要我跟你飞翔吗?你好,盛开的野花,你溢出一丝淡香,要我陪你玩耍吗?”在学习了《草中的村落》后,告诉学生“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学生写了《蟋蟀的村落》、《蚂蚁的世界》、《昆虫的王国》、《蝴蝶的晚会》等。《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这样读写结合,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能不提高吗?

三、读写结合,写好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想,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也会使他们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所以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如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我相机补充了朱自清的资料,同时,引导他们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等。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许多孩子写道:“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人生不能虚度,时间就是生命,想让人生如花瓣般清香,就要把握分分秒秒。”还有的孩子写道:“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使我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生命匆匆,时光匆匆,让我们珍惜时间,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相机补充了居里夫人的资料,同时,引导他们拓展阅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和对课文的感悟。学生这样写到:“只有一直朝着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只有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进取,达到智慧高地的人,青春与美丽才会定格在她身上,她才拥有永恒的美丽。”学生的言中之情,语中之意,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迁移,言语的积累和运用,达到了真正的读写相得益彰。《<有的人>读后感》、《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愤怒与痛心——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美的使者——<搭石>读后感》、《书的味道——读〈窃读记〉有感》、„„一篇篇读后感记录下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足迹,我惊讶地看到这些融入书本的孩子们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这样感悟颇深的读后感让我不得不对孩子们刮目相看。

篇7:为自己插一双翅膀篇

努力作羽,信念作骨,你定能展翅翱翔!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对正处于人生沼泽中的朋友,这句话很有分量。人生本无常开的花,常圆的月,为何徘徊在痛苦中挥霍自己的生命呢?过去的路错了,何必想,何必怨,何必回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痛苦中沉沦,在失望中徘徊,你不仅错过了太阳,你还将错过星星和月亮!朋友,努力站起来,擦干泪,走过去,前面是片天!

篇8:阅读,给语文插上一双翅膀

阅读,是心灵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读一本好书,就像聆听了一个故事,感受了一段人生,历经了一次教诲。以自己的方式阅读, 对书有独到的见解,然后使书中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 阅读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去爱这个世界。新闻媒体每年都会对高考或中考状元进行报道,不约而同地都会提到他们喜欢阅读,说明阅读对他们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优异的成绩、高尚的品格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闲暇之时,读几本好书,可以开阔视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闭目休憩,便有鸟语花香,尽享田园风光。读几首好诗,便有闲云野鹤,世外桃源之美;读几遍散文, 便悠然自得,境由心生;读几本励志的书籍,则能汲取坚强和毅力, 把自己培养成生活的强者。因此,读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阅读,引导孩子阅读,让阅读成为班级的一种文化氛围。

二、阅读,提高语文功底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益。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考状元夏子哲和虞筱隽在新闻媒体采访时,都对阅读充满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坚持每天阅读, 结果带来的是惊人的收获。

(一)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现在的学生最怕写作,一提到作文就谈虎色变,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胸中无墨,无话可说。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日久天长,水到渠成,自然就会产生写的欲望。随着词汇量增大,积累的优美字句增多,就会有种信手拈来、行云流水的感觉。仔细观察那些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就会发现他们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更加贴切,语句丰富多彩,构思也更巧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多看书,多阅读, 然后尝试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文采从点滴积累。

(二)阅读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学生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一大进步。能自主阅读,就能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也能自发的产生写作的欲望。阅读, 本身就是一种汲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认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途径。当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的进步后, 学生就能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阅读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阅读可以透过语言看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去尝试幻想和构思接下来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精心阅读,也能体验作者细微的情感,理解特定情境中的言外之意,是对思维的一次训练,也是对情感的一次洗礼。阅读历史,豁达心胸; 饱览史书,明智聪慧;品读诗书,丰实人生。阅读,播撒智慧,传承文明,洗涤心灵。

三、掌握阅读技巧,使语文生活化

国家总理李克强倡导“全民阅读”,要求我们既要读时新, 也要读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已无可厚非,那么该怎样才能更好地阅读呢?

首先,要营造阅读的气氛,保证阅读的时间。读书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身心愉快,才能保证全神贯注。班级要规定好每天的阅读时间段,保证安静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准备好充足的书籍。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比如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朗读比赛等等。在家里,父母要言传身教, 做好榜样作用,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并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 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有了好的家庭氛围,自然会给孩子好的影响。

其次,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读物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科技读物,一般要求一气呵成,无需反复浏览,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要读完整篇后再回过头来重读需要的内容。对于散文,要细细品味,语速不宜过快,如涓涓流水般悠然自得,读出作者的感情,品出自然的优美。对于诗歌,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 读到朗朗上口,熟读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感情,从而进入到诗的意境。对于小说,应该采用速读和默读的方式,要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视幅。对于事件的起因要细读,对于事情经过要速读,对于小说的结果要略读,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要精读。在处理一篇阅读理解题时,可以先看题目,再用“搜捕法”有的放矢地寻找答案;在归纳段落大意或者中心思想时,可以采用“摘重法”,把需要的重点摘录下来,然后使用归纳法提炼所需要的答案。

最后,要学会整理阅读的成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 可以将有用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以便以后记忆和使用。也可以在文章的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然后细细品味自己整理的东西,将精华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日后应用于写作、演讲。

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引导孩子对读书的兴趣。阅读,可以让孩子明事理,懂是非,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 让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手机或网络游戏,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阅读有利于写作,有助于理解,它是积累的过程,是自我教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提升过程。坚持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翅膀,为人生增添更多的美好色彩。

摘要: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呈现艺术与情感的学科。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依靠阅读来体现和完成。阅读,可以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可以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可以提高思想境界,锤炼人生品质。

上一篇:维修工工作标准下一篇:朝梦想出发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