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秘密》读书心得

2024-04-26

《的秘密》读书心得(共11篇)

篇1:《的秘密》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资本的秘密》读书笔记

望江散人

《资本的秘密》是由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所编撰,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长年累月的调研,最终着就此书。本书围绕着遗漏资料、资本、政治意识、历史意识和法律不健全五个资本神秘之处来叙说。同时,本书提及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为什么资本主义只在发达国家得到发展,而未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同样的财富。而这五大神秘之处都与该问题息息相关,就我认为,这与公共部门是否有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钟罩

本文从封闭了资本主义的钟罩谈起,西方国家好似与其他第三世界以及前共产主义国家被钟罩分隔开来。在钟罩内,资本主义使西方国家发展繁盛。而在钟罩外,尽管其他国家付出巨大的努力,但资本主义制度仍然一事无成,不仅难以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困难艰苦,使经济满目疮痍。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失败并非与其文化遗产或基因遗传中的缺陷有关,阻碍全球五分之四人口从资本主义获利的主要绊脚石在于他们无法创造资本。在提出了这个引子后,作者便开始分章节来详细讲述各个神秘之处与问题的关系。

被遗漏的资料

资本位于首位的神秘之处是遗漏的资料。作者与他的小组通过去到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挨家挨户搜集,得到大量的资料数据,经过分析后却发现,并不是人们没有资产,特别是穷人们。他们的资产之多超出普通人想象,他们也一样过着现代生活,但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资产无法得到表述,无法产生附加值。这些无法创造资本的资产,由于所有权界定不清晰,缺少表述所有权和创造资本的过程,被称为“僵化资本”,故不被人们所认同。他们有房屋,但没有所有权凭证;他们有产出,但没有契约;他们有企业,但没有法人地位。他们能适应从回形针到核反应堆的每一个西方发明,但因缺少这些基本的所有权表述,才始终无法创造出使他们国内资本主义制度发挥功效的足够资本。而资本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国家财富的动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线,是发展、前进的基础。

穷人为何不使资产合法化?

资本如此重要,这使得我们想到为什么穷人不使自己的资产合法化,从而创造资本让自己得到最大利益呢?事实上,并不是人民没有努力尝试,而是发现,使自己资产合法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得到合法的权益,不仅要花费巨大的资金,还要耗费精力去通过一道道官僚程序以及需要长时间的等待,而回报也不与付出成正比,因为政府不能保证这些财产一直保持合法地位,而保持合法地位与取得合法权益几乎同样艰苦。这就导致移民们并没有违反法律,法律却背叛了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法律制度,选择制定了属于自己的、有约束力的非正规协议来保护和利用他们的资产。从而,他们的资产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交换,这种狭小的圈子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限制了信贷和投资,导致他们无法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情况下得到机会和资本,因为他们的资产是不被认同的。这样即使穷人拥有企业家智慧创造出巨大财富,却无法发挥出其作为发展的潜在资本的最大来源的功能。若公共服务是有效的,公共部门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便不会出现如此的结果。

资产如何转化为资本?

在了解如何才能产生资本之前,要先清楚资本是什么。作者回顾历史,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中重新发掘我们对资本的认识。资本表示的是资产的物质存在和资产创造剩余价值的潜能。然而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看,这个隐蔽的转换过程难以被解释清楚。于是作者从不合法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发现法律中所有权的重要性。所有权产生的六大效应使资产和经济潜能被确定,分散的信息被融合入同一制度,每个人的资产都有权威机构的确定。这使得人们放心地互相交换资产,从而建立起人际关系的网络,()这个网络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甚至可以扩展至全球。只有资产被确定后,人们才敢于建立利益关系网。与此同时责任制度必不可少。被登记在案让人们不敢轻易不履行条例,保护了交易安全正常进行,使人们可以通过少量的交易行为,调动大量的资产,只需用所有权表述就可以进行交易行为。而难以拥有所有权权限的人之间会自己组织内部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因为布罗代尔的钟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无法受益于所有权产生的六大效应,这使得资本主义成为私人俱乐部,只对小部分的人得益。事实上,这钟罩是由法律衍生出来的。但政府却迟迟未发现钟罩并打破它。

为何政府迟迟无法发现钟罩并打破它呢?

关于这个问题,就牵扯到政府在政治上的两大盲点。其一,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发现这些脱离法律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并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企业家阶层,但政府只看见了表面的无序,而没能看见这些人潜在的价值,却不知这是落伍的合法所有权制度导致的结果。这正如盲人摸象一般,无法看到整体和深度,从而不能找到能够处理这个问题的合理政策。其二,几乎没人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这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也经历过。由于这两大盲点,政府无法快速准确地想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从而解决我们的自身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对法律和所有权制度进行改革,而非对不合法人民暴力相向,对于不合法财产进行破坏。

现实感想

这使我想到了中国现状,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小摊贩,他们无法得到安全保障,没有经营许可证,政府为使这些小摊贩消失做了很大的努力,让大量的城管监视他们,驱赶他们,但见效并不大。暴力执法,摊贩和城管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讨论,导致人们对城管的印象十分差。政府只看见摊贩们带来的战乱,认为他们影响市容,却没发现这些摊贩的无奈。难以申请到经营许可证,贫困的家庭环境,低文凭,都是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很多摊贩并不想在公共场合被无尊严地训斥驱赶,或被暴力拆摊。他们也许创造出来的食品不管是质量还是安全上不比正规的店家差,他们也愿意花钱使自己的生意合法化,但是为了达到目标需付出的精力,使得他们无法支付。但是这些被过度忽视、乃至嗤之以鼻的不正规经济,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这本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讲述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背后的联系,使人获益良多。作者扎实的分析能力,多年走访探寻的实践能力,以及深刻的理论思想都值得令人敬佩。同时,也明白到可从经济学角度去看问题,而非单纯从社会伦理出发分析谁对谁错。

篇2:《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篇3:《的秘密》读书心得

而人物形象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会更加鲜明突出地体现创作者的理念和情感。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以其清新温暖的画风制作的电影,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在这些动漫电影中,宫崎骏刻画了许多单纯、善良、勇敢和执着的女孩儿形象,《龙猫》中的小月和小梅,《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天空之城》中的希达……这些女孩儿形象各异,又有着一些共同点,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混淆,她们每个形象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些女孩儿往往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而所有这些宫崎骏动漫女孩儿则构成了宫崎骏动漫电影思想中的一种核心理念,成为一种文化表征。

一、女孩儿的形象表征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那些女孩也许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但是她们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是一个没有超能力,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女孩。她不会飞翔,也不能挥着剑去拯救自己的父母。她只是一个随着搬家的父母误入魔幻世界的普通女孩。而《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波妞虽然是海洋之神的大女儿,是一位公主,但是她看起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向往其他的世界。虽然在这部影片播出之后,很多人觉得宫崎骏的电影中的女孩实在不够漂亮,波妞长得似乎有点畸形,但是,女孩的漂亮与否并不是宫崎骏所要表达的内容。宫崎骏曾谈到千寻角色的塑造:“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儿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千与千寻》也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面对陌生的环境,冷漠的人事,这女孩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发掘内在的潜能,克服种种挑战,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宫崎骏的电影中的女孩形象,她们的眼睛更多的是正常的大小,不见得有多美丽和夸张,而是在她们的行为和心理的细节中,她们的喜怒哀乐都清晰却并没有特定程式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表现普通女孩的形象,更容易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和心灵上的沟通。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即使是拥有魔法血统的琪琪,那一点仅有的生存能力都会在无意间丧失,而使琪琪变为普通的女孩,在这些天赋被利用和它们忽然的丧失以及后来被寻找到,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和自我的寻找。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有着纯真的美好可爱。宫崎骏注重对少女的眼睛的刻画,黑而且亮,强调“用自己的纯洁的眼睛来看世界”,她们的目光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属性:纯净、清凉、坚毅。通过她们的清澈见底的眼眸映衬出自然的美好、神奇和人对自然的依恋,看到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远,找到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和信心,与自然和谐共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纯真可爱形象有《龙猫》中的小月和小梅。她们是一对由于母亲生病而跟随着父亲搬到有一颗很大的树木的山中生活。她们的快乐和美好时时在笑容中流露出来。她们用探寻的眼光去阁楼,她们在院子里跳来跳去地追逐。这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和温馨,而在小梅无意间闯到龙猫的居住地的时候,却没有半点害怕,却调皮陪着龙猫玩一会儿后便睡着了。而小梅和小月在阁楼上发现的黑色煤屑,也因为她们的纯真而视之为“黑色精灵”,当姐妹二人在房屋内发现黑子时,大批的黑子涌出房间向圆圆的月亮飞去,第二天告诉隔壁的老奶奶,老奶奶说:“我小时候也发现过黑子,现在老了看不见了。”只有孩子可以看到生活在人们身边的自然界中的精灵,而成年人却早已失去了这一特权。只有孩子的纯真可能会发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纯真童话世界。

二、女孩儿的性格表征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是以善良的面目来出现的,如《千与千寻》中,千寻对那些小煤屑的帮助,在工作中对被怀疑为腐烂神的河神的耐心和细致地帮其清除污垢,都是一种善良的表现。而在这部影片中的非女主角的小玲,这位在魔幻世界中工作的女孩,也是一位善良的姑娘,她偷偷地带着千寻,将她带到汤婆婆工作的房子里。她划着船将千寻送往火车的站台,她大声对无脸男喊着,你若是欺负小千,我对你不客气。她并非是电影中的女主角,但是却也是一位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女孩。她的善良如同宫崎骏其他电影中的女孩一样,有着相似的特质。而《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她在无助之中也保持着善良,主动帮苏珊送客人遗留的奶嘴,这正是她后来获得苏珊帮助的一个契机。琪琪还在老奶奶的房子里帮助她做南瓜烤鱼,这种善良使她后来也获得了别人很多的帮助。

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经历过成长的蜕变和挑战。《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只是一个平凡的做帽子的女孩,在影片中,你甚至会感觉到苏菲觉得自己不够漂亮的自卑心理,但是,就是在她被荒野女巫变成老太婆的时候,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坚韧性。这种坚韧,使她不仅获得了自己的救赎,还拯救了哈尔,邻国的王子,甚至是结束了一场战争。苏菲打扫满是灰尘的屋子,她鼓起勇气去见国王,希望结束战争,她开着飞机冲回城堡,她曾经的无奈之后所表现出的坚强远远超出人的意外。而哈尔,他在影片中像王子一般力量强大和美好,但却是性格懦弱、内向并且敏感的人。而苏菲,则是影响和改变哈尔的少女形象。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的敢于冒险和独立的性格也是很突出的一点。即使是在突出表现女孩孩童般纯真的《龙猫》中,小梅也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孩形象。她在得知妈妈生病不能回家的时候,抱着自己掰下来的玉米想要去医院送给妈妈吃,希望妈妈的病赶紧好起来。这种纯真的善良,加上勇敢的举动,使人不禁能够原谅其孩子的冲动和不谙世事。而《魔女宅急便》中的少女琪琪,更是一个人要去闯荡世界,去外面生存修行一年的女孩,她靠着自己的飞行,不仅温暖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实现了自己的独立生活的愿望。而《千与千寻》中,虽然千寻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这种普通之下却也有着勇敢和冒险的精神,她决定去钱婆婆所在的沼地本身就是一次很大的冒险,没有回程的火车,40年前的火车票,未知的前方,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坚强的冒险精神才有可能做到。千寻义无反顾地上了火车。开始了她冒险的征程,也最终实现了对于他人的救赎和帮助。

篇4:“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徐浩渊第一次痛苦的阅读经历是小学六年级是看《牛虻》,1961年。

她假装生病,逃过了体育课,躲进教室里。“那本书是竖排的,怕串行,就拿个尺子比着看。”今年60岁的徐浩渊回忆。一个人感动得眼泪滴答,又怕被人发现,她只能蜷缩着背,用头顶住了书桌盖。

尽管那会儿她还不知道,“牛虻”亚瑟的几起几伏,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隐喻。

幻灭“九三年”

徐浩渊是中共高级干部徐迈进的女儿。1949年,她生于河北西柏坡,与新中国一起长大。建国后,父亲历任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等职务,这让她的记忆很早和书连在一起——父亲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里,书堆了一墙壁。

上“六一”幼儿园时,尚不识字的徐浩渊喜欢翻着小画书,看格林童话和俄罗斯的民间传说;小学是北京育英学校,那里的图书馆很大,挂着一幅毛泽东与斯大林面对面坐着的油画。在这里,她养成了借书的习惯,读《林海雪原》《苦菜花》,之后是《牛虻》《红与黑》等,这些书在班里传得风风火火。

最初,“小小少年”只为书里的情节感动。但当她越长越高,渐渐理解了书里描述的很多烦恼。

作为高干弟子,徐浩渊有着优于平民的阅读环境。她痴迷课本之外的阅读,而这些经典的阅读也给了她一种英雄主义的气魄。在被灌输的教育以外,阅读所带来的广阔视野,还让她学会了独立思考。

1966年,正值青春期的徐浩渊和中国一起大逆反。她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名“老红卫兵”,每天忙着辩论、反围攻,直到“大串联”开始。在那密度大得创造了世界运输奇迹的火车上,为了表达心目中革命后的理想国度,她和外国人争了起来:“我们的国家以后没有监狱,没有军队,人都是自己管理自己⋯⋯”

一到外面,徐浩渊却“傻眼了”。给她刺激最深的是从湖南衡阳步行前往井冈山的一路见闻,把她脑子里的观念全盘颠覆。她寄宿在衡阳一位新朋友的家中时,见证了那户人家的贫困——因为人多床少,睡觉都不能平躺;被子不够,晚上冻得直发抖。

但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却自以为有着富足的精神食粮。即使饥寒交迫,他们也不会忘了阅读“红宝书”。信息的极度贫乏,让把人们“宝书”里宣扬的“解救世界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挂在嘴边,其实“还去哪儿啊,就在你脚下,解放谁啊?”徐浩渊说。

此时,比邻中国的日本开始流行“全集热”,家家户户都有名著、全集之类,以至于房子里摆不下再卖掉,造就了东京数百家二手书店。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代表这个国家特质的经典作品《光荣与梦想》,正在酝酿之中。

30多年后的今天,徐浩渊又想起那个串联火车上滔滔不绝的自己,像极了雨果小说《九三年》里的贵族后裔郭文。他一心要建造心中的共和国,直到上了断头台还在痴想,“可现实不是那么回事”。

入狱的收获

1966年8月18日,当北师大附中女学生宋彬彬为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后,徐浩渊慢慢嗅出“气氛不对了”。

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里,老师被剃了阴阳头,学生们都忙着闹革命,《牛虻》《九三年》等外国小说通通被视作“大毒草”,列入反“封修资”的内容,不是烧掉就是没收。

火也烧到了徐浩渊家。父亲徐迈进每个月都花一大笔钱买书,也有别人送的,像周扬(时任中宣传部副部长)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孙犁的《村歌》等。

抄家刚开始时,这位老中共党员会把赠言的那几页撕掉,免得连累别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逃过抄家者的“法眼”,“他们追问,为什么撕掉,是哪个黑人送的东西?”最后,徐浩渊家的书干脆论斤卖了,权当废纸。

但这恰恰给另一批有心人造就了机会——爱读书的中学生们往往能在废品回收站,1公斤0.26元,收购从干部家庭里流散的“灰皮书”“黄皮书”“白皮书”。

各色皮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50~1980年,基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中国陆续翻译了一大批外国的政治、文化作品,诸如《人、岁月、生活》(第一、二部,1962)、《生者与死者》(1962)、《带星星的火车票》(1963)等。这些作品被打上“内部参考”的字样,仅供高知、高干阅读。最初,黄皮书指文化类,而灰皮书属于政治类,后来也就分的不那么清晰了。

不久后,17岁的徐浩渊被卷入文字狱。1966年底,江青组织大会批斗陈毅,这让徐浩渊“勃然大怒”,她写了一首《满江红》,矛头直指这个有着女皇欲望的人,“四十余年廉颇将,今日败倒茶花女”。该诗经清华大学贴出,后被传遍中国。

一年后,直性子的徐浩渊被关进北京卫戍区监狱。

监狱里没有任何读物。“看惯了字儿”的她很难受,一个人坐在小牢房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也不能说话,干着急。

她向看守要《人民日报》,不给。她动脑筋,“要毛选他总不能不给吧,那就该反动了”。看守果真给了她一册《毛泽东选集》。

入狱前,徐浩渊一直抵触毛泽东的书,“天天小红书摇啊摇啊,你就快烦死了”。但这一次读毛选了,她竟有了意外收获,“我才知道,原来毛主席文笔这么好。我连小注解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在眼前慢慢展开。”

很久以后,徐浩渊才发现狱中那次并非灌输的、“闭关”似的阅读,已经不知不觉渗入骨髓。事实上,阅读需要精致、需要静心,在浮躁的年代和心态下,即使给你阅读的自由,你也得不到任何东西。

精神飞地

半年后,徐浩渊出狱。离开了那个“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她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对大多数知青而言,乡下的阅读是一项危险的地下活动。尤其是内蒙古兵团、云南农场等知青集散地,思想工作抓得很严。但读惯了书的人们陷入极度饥渴状态,为了读“禁书”,一些知青学会了和当地干部“斗智斗勇”。作家韩少功回忆,在湖南插队时,“有些知青传看司汤达的《红与黑》,被干部们询问看什么,就说是看两条路线斗争史,还说作者是马克思的舅舅。”

上海学者朱学勤在《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提起这些“业余思想家们”,他们“以非知识分子的身份,激烈辩论在正常年代通常是由知识分子讨论的那些问题”。于是,在偏僻而闭塞的农村,形成了一块独特的“精神飞地”。

朱学勤说,这种业余状态的精神生活,“有一个今日专业状态下难以产生的可贵素质——毫无功利目的”。而当人们抛弃杂念时,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成功。

徐浩渊去了河南辉县,一处人迹罕至之地。同去者中,有一位知青的父亲是哲学家辛冠杰。他们家书多,当时怕留在北京会出事,就找到许多小木箱把书装好,货运到辉县。徐浩渊和同伴们小心地把小箱子放在吃饭间和睡觉间的隔断上。当地老乡都喜欢端一大碗当街吃饭,边吃边聊;知青们则喜欢坐屋里,围着一张小方桌吃。为防止猪和鸡窜进来,他们就关上门。于是,坊间有了一个传说,“那些北京青年带下来一箱箱的罐头,所以连吃饭都要关门。”

乡下的劳作漫长又疲惫,为了看书提神,一屋子的知青大都学会了抽烟,抽河南最便宜的黄金叶。独徐浩渊例外,她那时候“反对抽烟,坚决不抽”,以至绰号都成了“林则徐”。每次干完活夜里回家,吃完饭,别人都一边拿着油灯看书,一边抽烟提神,而徐浩渊就像只小猪,“嘣地倒在那儿就睡着了”。

近一年过去,1969年,徐浩渊发现“只干活、不看书”的自己“脑子木掉了,根本不转动”。于是她就认真地学习抽烟,不为别的,只为提神。打那以后许多年,她习惯边看书边抽烟了,“管它逆反不逆反”。

“跑书”

这时北京早乱套了,家长去干校培训的培训,抓的抓,干部大院里俨然是年轻人们的天下。书本的流通奉行“拿来主义”,谁家有就贡献出来。

那时候徐浩渊家里的书被抄得差不多了,她看的那些黄皮书、灰皮书,“都是从沙滩北街甲二号中宣部的院儿里拿出来的”。而她最喜欢的斯苔方诺的唱片,也是被歌唱家王昆的儿子王七月拿出来的。

在得天独厚的北京以外,求学青年们为了看书想尽了法子。上海学者朱学勤就曾凭着一张“省军级”的介绍信进入内部书店挑选“禁书”。韩少功甚至不惜偷书——沿着朋友们开凿的贼道,一头钻进了图书馆五颜六色的书海。

今天,很多人在回忆录里缅怀这个阅读的黄金时代。压抑中,更感觉到自由的可贵。

书被传阅着,有时人们用手抄。它们把北京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青年一点点串起来,比如地下画家彭刚,诗人依群,歌唱家岳重,以及北岛和芒克⋯⋯一代知识青年因此大开眼界。1978年后,《今天》杂志和星星画派等文艺流派都在这些圈子里诞生。

1970后的两三年,当徐浩渊回北京时,总是骑着她那辆英国进口的黑色自行车,在城里跑得热火。头一天好不容易借来一本厚厚的《凯旋门》,她就通宵坐在屋里坚持看完,第二天再按约定,送到另一个人家里。

久而久之,北京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读书圈子,大家有了“跑书”的习惯,很守规律,有时还交换彼此的习作。但那个年代,无论徐浩渊在哪儿,“永远要被查抄,不知其他人送给我的诗作都散失到何处”。

徐浩渊当年20岁出头,性格强势,跟一群比她小两三岁的孩子在一起,像个“大姐大”。于是,这段历史在很多年后的学者研究里,出现了“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一说,她的经历也被传得神乎其神。

这让徐浩渊哭笑不得:“大家都没家了,没地儿了,不定在哪个地方弄个小屋子,偷偷开个讨论会,大家都挤在里头,眼泪汪汪地说。”其实就是倾诉。尤其是1970和1971两年,大家插队回来特别严肃,开秘密讨论会都是讨论政治问题,诸如农业学大寨对不对的论题。

“沙龙”里,被抓过一次的徐浩渊已经稍有收敛。不过,在旁人眼里,她的思想仍旧太过先知先觉,比如“中国不发展市场经济,很难实现现代化”——这是她在1969年读《资本论》时下的结论;而读德热拉斯的灰皮书《新阶级》时,联系起她去衡阳流浪的经历,她甚至会觉得,“我恐怕就是书里说的剥削阶级吧”。

那个颇为封闭的年代里,徐浩渊还动了出国的念头。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她读了这位美国总统的《六次危机》,读得直着急,“我们不小心把毛主席的头像碰到地上都是要抓起来的,但在美国,总统不好也得上法庭,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在多年后,留美归来的她终于明白了答案。

信息时代

1973年张铁生的故事传遍中国,徐浩渊取得了河南辉县市里工农兵学员考试的第一名——这是她下乡插队的地方。坐着大马车回村子的路上,她听到大喇叭广播她的作文,心情却是灰蒙蒙的。她预感自己“完蛋了”,“张铁生交白卷给录取了,我考了第一名,成坏人了”。

没想到,在那个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年代,由于她又会打篮球又会打乒乓球,让招生的一位喜欢打篮球的工人挑中了。

她选择了河南医学院,其间不乏“躲进自然科学”的意识。“对文学艺术都没兴趣了,觉得要干实事儿,当医生可以说真话,搞艺术得受管”。

而在北京“跑书”的日子,这个理想就一直潜伏在心底。入学后不久,徐浩渊在医学院听老师讲微生物学。当老师提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她就不可挽回地走神了,郭路生的诗从她脑子里冒了出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作深秋的泪水⋯⋯相信未来。”

1981年,国门开了一条缝,徐浩渊前往美国留学,那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国度。那里,她初尝了不同于集体主义的民主氛围。

1993年徐回国养伤。在徐浩渊的心目中,中国人又到了一个“精神救亡”的节骨眼上,她放弃了赚钱的心血管病理学,改修心理学。如同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因担忧民族未来,决定弃医从文。

十年浩劫过去,那单一的英雄主义遭遇铩羽后,沉淀成为更复杂的情感。这里边有牛虻一样被神父欺骗后,受伤的沉默和不依不饶,也有保尔•柯察金的使命感。她回到了祖国,辗转几所大学教书。

徐浩渊今年正值60周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当年那些“跑书”的一代人,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中流砥柱,诗人北岛、芒克,学者徐友渔、朱学勤⋯⋯

思想史上,徐浩渊是一个消失的“六八年人”。但在北京六环外的家里,老太太每天忙得像陀螺。一边准备给学生备课、开课,一边开通网上心理援助热线、帮助蜂拥的心理疾病患者。她最近还在筹划去北川看看。

徐浩渊现在不单看书,也看电视、上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渠道像触手一样向四面八方展开。

而在今天,书籍的出版和阅读已经成了流水线。你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书市,还包括流行的网络订购。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则让一本“书”的容量增加了无数倍,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其中获取信息。

篇5: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蒙台梭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

蒙台梭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蒙台梭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蒙台梭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聋子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

蒙台梭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篇6: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我们是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着很多揠苗助长的事情?比如孩子很大了孩子帮孩子穿衣服?帮孩子理书包?

我们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适应孩子的学习节奏,保持对孩子的尊重,学会耐心。

不论是蒙台梭利还是萨提亚还是正面管教,核心的教育目标都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因为只有自尊才能做到自律。

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正面管教中的一个观点:我们不要去帮孩子去做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一直会揠苗助长的原因:

一、主导本能:我们总是喜欢干预孩子的成长,总是希望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或者说是用捷径来完成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二、工作本能:我们由于在挫折中长大,得到的正面肯定太少,所以把工作看做是一个负担,所以总是本能的希望孩子不要受苦,从而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那个问题,这儿同样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把工作作为是修炼和精进的场所,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多的让孩子去自我探索。

《童年的秘密》中的四个观点:

一、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蝴蝶对光的敏感度;孩子辨识叔叔和爸爸。

二、适应孩子的处理节奏:保持我们的耐心,允许孩子重复的做同样的事情和尝试她认为正确的方法(倒漱口水案例),带领残疾人走路的比喻。

三、保持足够的尊重:擤鼻涕的案例;不要随便开玩笑;只有足够的尊重孩子才能帮助他建立完整独立的自尊体系。

四、自卑来源于苛责:特别是当着他人的面进行苛责;对待其他孩子过错的慈悲和对待自己孩子的过错的严厉苛责,比如同样摔碎一个杯子,对于他家孩子则普遍会说没关系,而对待自己家的孩子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所以需要我们自己修炼慈悲心和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对待家人对待孩子常怀慈悲之心和感恩之心,我经常会跟我家的孩子说:“谢谢你们,让爸爸走上了学习之路,学习让爸爸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能量满满。”

篇7: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电影名字叫做《宝葫芦的秘密》。跌宕曲折的情节,幽默滑稽的配音让这部电影更加出彩,阶梯教室里不时爆发出同学们的阵阵笑声。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葆的小朋友,他在钓鱼时无意中钓到了一个宝葫芦。无论他有什么愿望,只要念动咒语,宝葫芦马上就帮他实现。结果王葆不劳而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许多新奇的玩具,美味的食品。渐渐地,王葆变懒惰了。他不肯刻苦学习,也不做作业,甚至考试时也企图依靠宝葫芦骗取好成绩。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王葆终于觉醒了,不再依靠宝葫芦,而是一切靠自己。

回到家里,电影里的一个个镜头还在我的脑海里闪过。说实话,谁不幻想能拥有一个宝葫芦,让它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让它来实现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呢?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决不能异想天开,幻想有什么宝葫芦之类的神器,来帮助我们不劳而获。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都要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如果只靠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懒惰,变得依赖别人,变得不爱动脑筋,到最后连生活中基本技能都丧失了。我们应该多动脑 勤动手,学习上开阔思维,勤于思考,做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宝葫芦“。

篇8:《的秘密》读书心得

感受什么?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或情境倾注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或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色或艺术境界等。领悟什么?领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表达的事理;领悟语言形式本身的特色与魅力。把这些感受或领悟写下来, 就是读书心得。学生写读书心得, 是一种练笔的过程、思维理顺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么, 如何教学生写读书心得呢?首先要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或一本书, 认真阅读;第二,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确定引发感想的“点”。读书心得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 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 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 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 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 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下面试举几例。

音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最简单的体会就是根据文章的主要意思明白一个道理, 如读《从小立志》, 学生的体会是:

著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他四年级时就曾经担任过图书管理员,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意志非常坚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最后成功地实现目标。

读文章《民工》, 同样有这种体会:

《民工》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民工形象, 他荡气回肠的歌唱, 活泼开朗、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无不让我们感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感情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境卑微、深陷逆境时, 一定不要放弃快乐, 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音关注文章的重要句子、重要情节

学生读一篇文章, 除了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些了解以外, 也会对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是某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会产生一些想法, 如读冰心作品《水中红莲》, 学生的感悟是:

这是一篇赞美母爱的文章, 可她没有正面描写母爱的特征或作用, 而是在结尾处点出了母爱的伟大:“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是啊, 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吗?本文的前几小节写了雨中的荷花, 衬托出了母爱的伟大, 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要珍惜母爱。读了这篇文章, 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不管孩子怎样独立, 都需要母亲的呵护。

读《安妮日记》, 有这样的体会:

我在“安妮语录”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在我死后, 仍能继续活着, 只要我还活着, 能看到阳光, 这蔚蓝的天空, 只要这一切还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这个不到16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的犹太女孩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依然那么乐观、勇敢、善良, 渴望自由和公正。

音关注人物

每篇文学作品中都有人物形象的描写, 走近人物, 理解人物, 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工作, 学生读《三国演义》, 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是:

这是选自《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一篇文章。《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刘备与曹操在酒席前谈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袁绍见利而忘义, 不是英雄;刘表空有虚名, 没有真才实学, 不是英雄;刘璋只会守城, 不会创新, 非英雄也……总之, 曹操认为英雄要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下之志。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音关注思考和联系实际

当学生读到某些内容时, 必然会联想到身边的事情, 进而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读书心得, 重点应写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千万不能抄原文代替自己的感想, 或者复述课文, 一定要“感”比读多。如读《把梦想交给自己》, 学生的想法是: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它的实现不是靠别人给的, 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只有这样, 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读文章《亲情》, 就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

读了课文我十分感动, 因为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过年时要去看看孤独的爷爷和奶奶, 多给他们一点关心, 这样他们就不再孤独了。其实, 不一定要在过年, 平时一有空我们就应该多去关心关心爷爷、奶奶, 哪怕挤时间也要去看看他们。

读《尊严是生命的基石》:

文章告诉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给予别人尊重, 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 保全他人的尊严才是最大的帮助。外祖父因为知道小偷生活的艰辛, 所以对来偷东西的人一律敞开大门, 甚至还帮助他们翻墙, 因为他相信不到万不得已, 谁也不愿当小偷, 这不是笨, 而是内心中一种善解人意的善良。

音关注作家的写作手法, 情感,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与结构

写读书心得, 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个内容某个情节的感受上, 还应关注作家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如读丰子恺作品《忆儿时》, 学生写道:

这是一篇丰子恺回忆童年的文章。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直率自然, 语言朴素洒脱, 形式灵活多样, 信笔所至, 妙趣横生, 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 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它仿佛是一幅水墨画, 让我都不想再生活在热闹繁华的上海了, 而想在偏僻的乡下过一种宁静的生活, 这篇文章的结尾一面点出了作者儿时和父亲还有其他家人一起在中秋节赏月的欢乐, 一面忏悔儿时杀了螃蟹, 从而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怜悯之情。

读冰心作品《山中杂记》:

这是一篇冰心奶奶赞美海的文章, 冰心奶奶那优美的文笔让我陶醉, 她那惊人的说服力让我折服。冰心奶奶的文章结构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她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开头, 从而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山也是可爱的, 但和海比, 的确比不起, 我有我的理由。

接着, 冰心奶奶从多方面比较了海和山的特点, 衬托出海的妩媚、庄严和璀璨……

篇9:爱读书拾荒老人的迷秘密

老人惜书的举动,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赢得了千万网友点赞。但直到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爱读书的“拾荒老人”有更多的“秘密”。

秘密一:58岁时取得浙江大学毕业证书。“父亲是中学全科教师,因为一些原因他没读完大学,但他爱学习的习惯一直没变。他喜欢去图书馆。”韦思浩老人的二女儿韦汀翻着父亲精心保存的证书,言语哽咽。这些证书,都是老人考取的——58岁时,他取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教育的毕业证书。60岁时,他还参加了会计培训以及医疗培训。

秘密二:生活清贫,瞒着家人去拾荒。走进韦思浩老人的卧室,那一米宽的小床,让人看着有些难过。床板是由几块板子拼凑的,木板厚度不均,睡着肯定会有些硌,房子里也几乎见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父亲每月退休金有5000元,起初我们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省钱,还到外面去捡废旧报刊。”韦汀说,“有几次我回杭州都没看见他,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就说去外面走走。没想到是去拾荒了……”

秘密三:资助贫困学生20余年。原来,韦思浩老人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大家在收拾老人遗物时,才发现包裹里还有许多捐赠证书和信件。捐赠是从1994年开始的,从最初的300元到如今的3000元,韦思浩老人一直用“魏丁兆”这个代名默默地捐资助学。许多学生给他的信件都已经泛黄了,从近处的浙江景宁县,远到黑龙江孙吴县,到处都有他捐助过的学生。

秘密四:还给贫困学生回信,告诉他们学习方法。仔细读一读学生们的信,发现韦思浩老人常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读书,告诉他们学习方法,还寄书籍杂志给他们。

“他提供的方法自然是很好的,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韦汀打开老人的包裹,“浙江省任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的红皮证书显眼发亮。

秘密五:身后捐赠遗体和可用器官。韦思浩老人甚至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韦思浩老人坚持阅读、求知若渴的样子,曾打动万千网友。竭尽所能、帮助他人,老人身后才被发现的故事,更给大家带来感动的余波。

“有的人走了,但他还活着。”这是世人对韦思浩老人最好的评价。

篇10: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

今天,我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非常的喜欢。

《宝葫芦的秘密》是中国童话大师张天翼笔下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主人公王葆不喜欢学习,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王葆的奶奶经常给他和妹妹讲《宝葫芦的故事》,王葆幻想:有一天,他和同学吵了架,睡了一觉便去河边钓鱼,王葆在小鸟和青蛙的引导下,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他在湖中钓鱼竟然不可思议地钓到了一个宝葫芦。在以后的日子里,宝葫芦给王葆帮了许多忙,但是也惹了很多的麻烦,比如:在王葆下棋的时候,他要“吃”马,结果宝葫芦把意思理解错了,理解成是王葆要吃马,它变把马的棋全部飞到了王葆嘴里,只要王葆一说要吃什么,那个棋子就会马上飞到王葆的嘴里。还有一次,王葆回家看见玩具店里的玩具有很多,他很喜欢,宝葫芦问:“你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王葆回答说:“全都喜欢。”结果,回到家王葆看见家里全部是玩具……最后,王葆认识到:光依靠宝葫芦是不行的,于是,他发奋图强,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终于在游泳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己也变成了老师、家长和同学喜爱的好学生。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取得,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篇11: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天翼,书中的小主人公王葆是个好孩子,他的缺点就是有点懒惰,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想做,总想着能有那么一个宝贝,可以使他不必费劲就要什么有什么。后来,王葆果真得到了神通广大的宝葫芦,能够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但就因为这样,弄得他失去了好朋友,失去了班集体。这种无聊的生活,对王葆来说是不可忍受的痛苦。最后,王葆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可贵的东西,坚决地扔掉了宝葫芦。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想要一个像"宝葫芦”一样的东西,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通过看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脱离了集体的不劳而获的生活决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吃的玩的,包括各门功课的答案,没有一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得有人去做出来。如果你什么事都不想自己费劲,可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就只有去偷了。所以说,宝葫芦可不是什么宝贝,我们不要幻想着得到它。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很有趣,我建议大家买来看看。

上一篇:“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下一篇:孟寨乡王楼小学积极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