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月赏析

2024-05-09

诗经四月赏析(精选12篇)

篇1:诗经四月赏析

四月,四月陆游,四月的意思,四月赏析 -诗词大全

四月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四月江南暑尚微,虚堂初换葛衣时。

雠隳吧嫌喝萜铮且对窗间b膊棋。

糁径落花犹片片,拂云新竹已离离。

年来病肺疏杯酌,应接风光赖有诗。

篇2:诗经四月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篇3:诗经四月赏析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 有“亹亹”的文王, 也有“嗟嗟”的臣子, 更有“同我妇子, 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 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 复加一个“颀”字, 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 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 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 卫侯的妻室, 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 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 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 “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 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 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 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 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 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 衣着又如此华丽, 身份又如此高贵, 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 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 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 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 释者为膏, 《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 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 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 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 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 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 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 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 小至于“眉”“齿”, 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 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 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 说于农郊。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 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罛濊濊, 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 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 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 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 《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 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 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篇4:经典赏析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②白③满川④,

子规⑤声里雨如烟⑥。

乡村四月闲人⑦少,

才了⑧蚕桑又插田⑨。

【注释】

①四月:农历四月,是初夏时节。②山原:指山地和平原。③白:指水的颜色。④川:河流。⑤子规:杜鹃鸟。⑥雨如烟:黄梅时节的细雨像烟雾一样。⑦闲人:没事干的人。⑧了:做完。⑨插田:在田里插秧。

【译文】

初夏的江南乡村,漫山遍野披上了绿装,河水映着天光,一片白亮亮的。在黄梅时节如烟似雾的迷茫细雨中,不断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乡村的四月,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刚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忙着下田去插稻秧。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南方农村初夏时节的繁忙景象。前两句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示了乡村四月山野绿葱葱,河塘白亮亮,杜鹃声声伴细雨的景象。后两句虽没有一个“忙”字,却呈现出一派十分忙碌的劳动场景。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勞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积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 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观刈麦》唐·白居易

篇5:诗经四月赏析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01、逍遥:翱翔,游逛

02、朝:上朝

03、尔:你,或说桧国之君

04、忉忉(Dao):忧愁貌

05、悼:哀伤

篇6:诗经四月赏析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01、匪:彼之借也

02、发:发发,象声词,风声

03、偈:偈偈,形容疾驰的样子

04、嘌(Piao):颠簸前进的样子,一说漂摇不定,一说轻快之状

05、顾瞻:回头往远处看

06、周道:大道

07、怛(Da):悲伤、忧伤

08、吊:悲伤

09、亨:古烹字,烹饪

10、溉:洗涤,一说借予

11、釜(Fu):锅

12、鬵(Xin):锅类的烹器

篇7:《人间四月天》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已经进入五月,天气越发地热了起来。五月已是春末,花开得早已差不多,都衰败了下去,为蓬勃的绿叶让开道路。在这种季节,读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却好像感觉时间倒退了些,重回到四月去了。三月的风还太冷清,没退去冬天的肃杀。五月的太阳太耀眼,开始带上夏天的燥热。所以四月应该正是春天最好的时候。《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林徽因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女诗人,对于爱,发出了这样一句赞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春天的四月,携着和煦的阳光降临在人间。有人说,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他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全部,给你带来光明和希望。用“人间四月天”来比喻爱人,是再合适不过了。爱人的一切都是美好而让人心动的,笑声是那么的悦耳轻灵,竟连四面吹来的风这样抽象无形的东西都点亮,让天地间都变得光艳变换起来。耳畔响起的是爱人的笑响,眼中看见的是变化交舞的春光,从听觉到视觉,一切都被“你”左右,一切都为“你”而运转,诗人陶醉在这四月春光中,久久不能忘怀。

说到四月,我能想起的,是清澈的空气,是清朗的天空,是雨水湿润的气息。而“你”,是四月早天的云烟,那样轻盈,轻盈得近乎透明,缭绕在澄澈的天空中,风将云烟吹得越发柔软,近乎透明的美好让诗人的心都为“你”而颤抖。然而诗人的眼中,还有清朗夜空中越发显得明耀的星星,还有柔和洒下的雨点。然而它们的美,却只是陪衬,只是为了营造出那样美好的世界,而世界的中心,正是“你”——朦胧如早春云烟的爱人。闪动的星子,花前的雨点,它们的灵动,更衬托出“你”的恬静可爱。

《牡丹亭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诗人的眼中,爱人是戴着百花冠冕的精灵,天真而庄严。不禁让人想起了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一幅名作《春》里,身着轻纱百花围绕的花之女神佛萝拉。而爱人的完美可爱更是只有“夜夜的月圆”才能形容。爱如四月花鲜妍庄严,但这还不够,爱更如四月花新鲜柔嫩,爱如四月花纯净无瑕。雪化后的鹅黄,新放芽的绿,都透着清新,透着柔软,透着无穷的生机。这难道不是诗人对爱的热切期待?爱是热烈的,爱是明艳的,爱也是纯净无瑕的。而爱人,正是滟滟水光浮动中缓缓盛开的白莲,在夜色的深沉中白得动人。

爱如四月天融暖缠绵。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一句对爱的赞颂,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这句对爱的赞颂,既不冷峻,也不狂热,每一句都散发着融融的暖意,柔软的情思,细腻雅致的感觉好像风中飘荡的柳絮,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

对于诗中的这个“你”,有人说是指著名诗人徐志摩,这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所作。也有人说是林徽因在儿子梁从诫出生时为儿子所写。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这句对爱的赞颂,赞颂的也是“爱”本身。跳跃的词句,大胆的想象,诉说爱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爱带来的无尽美好与希望。爱是永远的四月天。

篇8:诗经四月赏析

关于这首短诗, 庞德1916年在《回忆录》中说:“3年前在巴黎, 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 突然间, 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 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 是一个叠加形式, 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 然后销毁了, 6个月以后, 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 一年后我写了 (这) 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庞德, 1981:130) 可以确定, 这首短诗是庞德在法国的地铁站触景而作, 通过意象的叠加, 诗歌最终大大方方地落笔成简洁的14字。

《在地铁站》首句, 作者用了“人群”和“幽灵”意象。在英文词汇中, “apparition”有两个意义, 分别是隐现和幽灵、亡灵, 幻影的意思。地铁车站里人头攒动, 像幽灵般飘忽不定的漂亮的女人面孔以及孩子的脸庞。同年, 庞德曾在他的另一首短诗《四月》中写道:“三个幽灵走向我…如同光亮雾霭下的苍白尸体”, 这里的“幽灵”是死者的鬼魂, 是死亡的象征。“幽灵”带着诗人逐步走向死亡, 而就在这暗淡的死亡之路上, 他看到了“光亮”也就看到了生的光明与希望。诗人写人群中的游离的灵魂, 意在将生与死并置, 凸显人类面临的生存困惑。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战迫在眉睫, 人们的精神正在迈入“荒原”时代。“幽灵般的人群”正是对当时痛苦的折射。 (徐春寅, 杨春卫, 2009:97) 此诗写于世界矛盾日益尖锐的1913年, 当时欧洲布满了大战的阴云, 奔走异乡的庞德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耳濡目染。他截取一战前夕法国地铁站的一角来影射大战来临前的阴霾。

(二)

《在地铁站》的第二行, 庞德用“阴湿”“漆黑”两词来形容树枝。这里的“树枝”, 不禁让人再次联想到庞德发表于1913年《诗歌》期刊上的诗篇《四月》, 全诗如下:

“三个幽灵走向我

把我引向

赤裸的橄榄树枝

躺着的地方

如同光亮雾霭下的苍白尸体” (Litz, 1990:92-93)

“幽灵”把庞德引向体无完肤的“橄榄枝”。此处, “橄榄树”是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圣树, 所以也就成了这位女神的象征。雅典娜女神乃智慧之神, 因此橄榄树就是智慧之树。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在地铁站》中的树枝, 同样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阴湿的”“黑色的”的树枝预示神的智慧受到了伤害。同时, “阴湿的”“黑色的”等暗色调形容词呈现着战争前夕的阴霾。犹如《四月》一诗中, 作者将“橄榄树所在之地”和与战场联系起来, 诗歌中的“尸体”象征着战争中的杀戮与死亡。“赤裸的橄榄树枝”, 指的是被剥去外皮的橄榄树, 如同被摧残的身体,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反映了神性智慧遭到了残忍的戕虐。庞德曾经多次在其诗作中展现自己和神的智慧的联系, 承认其创作灵感得益于神的启发, 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 赤裸的, 苍白的, 几乎没有生气的世界依然存在光亮。那束微光穿透了雾气, 它象征着人类的希望与生存的希望, 也是诗人经历的投射。当时, 庞德因诗风不受国人接纳而不得已辗转流浪他乡, 他让欧洲人接受了意象主义诗歌, 但是诗歌创作始终只能糊口的工作, 诗人过得并不如意, 甚至为了填饱肚子还被迫写过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作品。诗人痛苦的经历通过隐晦的意象得以显现, 然而经受挫折但依旧满怀希望和斗志, 从而点破此诗标题《四月》的涵义。在《在地铁站》诗歌中的“花瓣”也有同样的效果, 庞德把“花瓣”置于“阴湿的”“黑色的”树枝上, 预示着希望。从色彩上看, 花瓣的色彩应为鲜亮的, 而树枝则是“阴湿的”“黑色的”形成了强烈的色差, 这种视觉效果, 引人挣脱“黑色”的阴暗。从创作形式上看, 《在地铁站》和《四月》;两诗采用的相近的手法。

因此, “人群”, “幽灵”和“阴湿的, 黑色的树枝”、“花瓣”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逻辑联系, 但是作为意象, 它包含着内在意味的一致性, 并揭示了庞德赋予诗歌的深刻意蕴。庞德不仅描绘了一个唯美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他在诗歌里寄托了他对绝境的希望, 对生命的憧憬, 还有力地展现了他对逆境的一种积极的抗争。

摘要:本文旨在于分析比较《在地铁站》与《四月》中的意象的叠加现象, 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庞德本人的创作经历, 挖掘诗人创作两诗歌的意图以及诗人在诗歌透露出的绝境逢生的希望。

篇9:《诗经·周南·汉广》之赏析

摘 要:本文以《诗经·周南·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经·周南·汉广》 题旨 情景交融 叠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篓。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

一、关于《周南·汉广》题旨的理解

关于《周南·汉广》的题旨,历代论诗者各有所释,说法各异,现录几种,略谈笔者的看法。

(一)“德广所及”说

《毛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东汉郑玄《毛诗笺》说:“纣时淫风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

宋代朱熹《诗集传》说:“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也。”从此这一说法,为人尊信,成为正统的说法。

从诗歌的内容入手,第一章以乔木下无法休歇起兴,点明诗的主题“求女不得”,接着以江、汉难以渡过作比,抒发自己失恋的苦闷之情。第二、三章写男子想像和他所爱的女子结婚,从而有砍柴作炬、喂马迎亲的联想,但这只是男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诗人反复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在余音袅袅中悲伤失落的男子形象突显而出,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正如陈启源所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3]而持“德广所及”说的人,把一首江、汉间男子爱慕女子,而又求之不得的民间情诗,说成是统治阶级的“教化诗”,把《诗经》纳入了“厚人伦、美教化”(《毛诗序》)的轨道,体现了汉代孺家学者们的政治偏见和文学观点,是对《诗经》穿凿附会的典解。这是不能成立的。

(二)“神女遗佩”说

《齐》、《鲁》、《韩》三家诗均用此说,虽叙述文字不尽相同,但都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辱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汉水,顺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刘向《列仙传》

齐鲁韩三家诗,用汉上游女的传说来注解《汉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对神的崇拜,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说是不足为信的。《诗经》是一部真实全面地反映周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创作特色是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的核心即运用写实的方法再现客观世界”[1]。“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辖 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2]由此可见,诗作是反映周朝人礼仪风俗、婚姻恋爱的,而并非人神关系的。

(三)“樵歌”说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翘翘错薪数语终无着落,岂虚衍哉?夫错薪非游瞩地,刈楚亦与女子无关,乃不言采兰赠芍,而云担柴刈草,岂不大煞风景?”据此可知,他认为这是一首樵歌:“此诗即为刈楚刈萎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自然天籁也。”

方氏的“樵歌”说较前面两种而言,能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出发,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也有局限之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对“错薪”、“刈楚”、“刈萎”等含义的理解不甚清晰。如笔者在第2点所述,在《诗经》中“采薪”、“束薪”、“析薪”等词语,大都是作为恋爱婚姻的隐语或象征的,与当时的嫁娶迎娶有关,正如吕祖谦《家塾读诗记》云:“析薪者,以喻婚姻。”由此可见,方氏“樵歌”说是不够准确的。

(四)“情诗”说

近来不少学者突破前人桎梏,从诗之本意出发,提出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爱情诗,如:

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汉广》当为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男女相悦之诗。”

高亨《诗经今注》云:“一个男子迫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因作此歌以自叹。”

佘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汉广》一诗“写出求女失望之情”。

蒋立甫《诗经选注》认为《汉广》诗“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

《汉广》与《关雎》主题相类似,都是写男子钟情于女子,但又求之不得的情形下,只能想像和女子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最后仅能化作一唱三叹式的吟咏,借以抒发诗人的无奈失落的情感,所以笔者同意这种说法。

二、关于《汉广》情景交融的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上,不主张情感的纯粹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诗人在文学创作时总在力求达到一种以物表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周南·汉广》也不例外。

诗歌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静寂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还醒,一切都笼罩在晨曦之中,汉水源远流长,江上烟雾缭绕、浩渺迷茫,滔滔江水默默流向远方,不知带走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离分,在这幅迷离恍惚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了,他面对着水天一色的江面,耳边传来虚无缥缈的樵唱及潺潺的流水声,所见所闻触动了他心底的伤痛,使他在江边徘徊着、踌躇着,怅望着远方迷茫的烟波,我们似乎清楚的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的看到他双眼的惘然和失意,心上人就近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

“情”由“景”而发,“景”借“情”而存,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云:“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用描写景物的形象来传达感情,那么内心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微妙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表现出来,即当某种审美感情产生之时,眼前之景就是某种审美感情之眼中的景了,乃至心中的景了,诗人以汉江的广阔无垠、烟波的浩渺迷茫,而想到心上人的难以接近,不得接触,由此越发觉得汉江缥缈遥远,这时诗人将自己主观的无形的思念用客观的广阔江水来表现,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江水已不是客观的江水,乃是充斥着男子思念和哀怨之情的载体,充盈着主体精神的物我混融,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投射和包容。“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4]

而诗人眼中这类带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又可以反过来加深诗人已有的情绪,使之更加强烈,从而形成由情到物,由物到情的往复循环,而产生物以情现,景以情生的审美移情效果。

诗人正是把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一往情深通过反复的咏唱,通过心里暗示,不知不觉中注入到了景物中,注入到了读者心里。反复诵读这首诗,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那一望无际的汉江江水,以及江上虚无缥缈的烟波,虽然心上人就在对岸,却怎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就在这种可望而不可得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骚动和压抑,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流向,思绪徘徊。诗中的景物,乔木、江水、烟波、樵歌,都被注入了感情和思绪,并且带着这种感情和思绪而摇曳动荡,它们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滔滔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哀怨的心曲,那袅袅的烟波仿佛凝聚着失落的目光,那深远的樵歌仿佛吟唱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愁思……我们仿佛感觉到整个天地都是如此的苍茫和令人伤感,我们由此进入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在这种醇美的的境界中把自己也消融了。“景乃诗之媒,情乃情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流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5]

三、关于《汉广》结构的分析

国风中的诗篇大多是叠咏体,即语句反复、排比,读来不但不觉其烦,反觉有无穷的余味流于齿间,有一唱三叹之美。重章叠句不仅表现出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汉广》每章末尾的四句叠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通过反复的咏叹,将游女迷离恍惚的形象、江上浩渺迷茫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感情,都融于长歌浩叹之中。感情不能自己,所以诗词也不能不反复。通过反复的吟咏,总觉得烟波满眼,樵歌在耳,诗境深邃,余音袅袅。

注释:

[1]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2]魏源:《诗古微》,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3]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上海鸿宝斋,清光绪17年(1891)。

[4]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篇10: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zhǐ)。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澹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b(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1: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译文2: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3: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叶上的露珠儿由团成霜。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在这条河的哪一方?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央。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叶上的露珠儿未干闪滋滋。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河对岸的高陂?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艰阻而又疑;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滚在叶上的露珠儿未收回。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条河的哪一涯?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偏了汊;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赏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几千年来百读不厌、情真意切、风神摇曳的杰作。周孝王时,秦的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论功行赏,襄公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篇11:诗经·小雅《鹿鸣》赏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注释】: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篇12:《诗经·蒹葭》赏析「精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上一篇:学校工会总结下一篇:现场工作会议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