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2024-05-25

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精选10篇)

篇1: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近日,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20xx年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下面是正文:

20xx年成都城乡群众对十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综合评价88.73分

群众对十大民生工程更满意了

民生无小事。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20xx年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xx年成都城乡群众对十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综合评价为88.73分,较高出8.80分。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我市城乡居民对当年政府民生工程满意度较高并寄予了更多期盼。

20xx年市民满意度前三名:

基础设施、百姓安居、文化体育

20xx年成都市政府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涉及交通出行、生态环境、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百姓安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10个方面204个具体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得分最高,为96.43分,被访者对“宽带乡村建设”民生项目给予高度评价,满意度为96.43分。与此同时,群众希望光纤信号能更好,网络能保持稳定,降低安装费用,套餐收费明晰,提升人工服务水平。

百姓安居工程排第2位。其中,“老旧院落改造”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4.21分,有97.5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棚户区改造”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3.65分,有97.03%的受访者表示对改善居住条件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保障性住房建设”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1.63分,95.00%的受访者表示居住条件有改善和有一定改善。

文化体育工程排第3位。其中,“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2.51分,满意度较高,但仍有三成多受访者不清楚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2.50分,部分群众希望加大宣传免费博物馆名单力度;“公共体育场和设施免费、低价开放”民生项目满意度为92.45分,部分群众希望继续增多体育场地,适当增添部分体育设施,做好体育设施维护,延长开放时间。

市民关注度前三名:

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

本次调查对20群众期盼做了调查,共收到群众建议21230条。其中,群众对交通出行最为关注,提出建议6019条,占建议总数的28.4%;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也很关注,提出建议3591条、3369条,分别占16.9%和15.9%。

在交通出行方面,被访者提出建议多达6019条,主要包括限制单双号出行,减少私家车辆出行,增加社区巴士、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站点,可适当向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地方倾斜,适当延长社区巴士运行时间。老旧小区占道停车位设置不合理,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严重。加大乡村公交投入,拓宽村(社区)、乡镇等主要出行路面,加强道路的.硬化、修建、维护等。合理修建人行天桥、机动车天桥和下穿隧道。严格执法,加大电动车、三轮车、出租车、大货车侵占公交车道、乱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整顿和惩处力度。进一步优化红绿灯及等候时间、电子眼等交通设施的设置,加大交通规则和“绿色出行”的宣传力度。

基础设施方面,被访者提出建议3591条,主要包括合理修建和完善公共卫生间,修建公交遮雨棚,增加街道垃圾桶和公共区域座椅数量,增加电话亭充电设备,整改城区下水道排水和排污管道。电网改造应一次到位,保障小区、商城电梯运行安全。增加和维护好街道、小区的路灯。完善小区周边银行网点、药店、学校、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修缮灌溉沟渠,维修乡村坑洼道路。

生态环境方面,被访者提出建议3369条,主要包括加大整治企业污染排放、露天烧烤、餐馆油烟排放,减少雾霾天数。着力整治养殖场、学校的生产、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和黑臭河渠,解决部分村、镇的生活水质差问题。规范建筑工地施工,减少扬尘,增加道路洒水作业频率。增加湿地公园,加大小区绿化以及主干道中间及两边的绿化面积建设。规范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强小区宠物狗粪便管理,小区垃圾及时清运,大街小巷多设置垃圾桶。减少居民区汽车鸣笛、商场促销噪音、小区麻将铺、建筑施工等噪音污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篇2: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大多就近读公办中小学

调查显示,多数市民选择让子女就近就读公办中小学,在调查样本中,选择其他公办中小学的占三成多,选择民办小学和初中的比例均低于8%。高收入家庭和居住于“内环内”的居民“择校”行为更普遍。

数据显示,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受访市民的子女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学校”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选择民办学校或其他公办学校的比例呈上升之势。收入越高的家庭,选择“择校”的可能性越大。

此外,居住于不同区域的市民的“择校”策略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居住于“内环-外环间”的市民是最积极的“择校”参与者。但到了初中阶段,居住于“内环内”的市民则成为了“择校”的典型群体。

“教育质量”最被看重

对于所有受访市民而言,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56%的人选择了最看重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最看重“离家近”的占17.8%,选择最看重“学校名气”的占10.5%,选择最看重“学校特色”的占7%,选择最看重“升学率”的占6.5%,而选择最看重“费用”高低的市民只占2.2%。

统计分析还显示:高收入家庭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较之低收入家庭更加重视“升学率”和“学校特色”。具体而言,对于年收入在“10万及以下”和“10.1万-15万”的家庭而言,选择看重“教育质量”因素的分别占55.6%和57.6%,选择看重“离家近”因素的分别占22.1%和16.3%,明显高于年收入在“20.1万以上”的家庭。但是,对于年收入在“20.1万以上”和“15.1万-20万”的家庭而言,选择看重“升学率”的分别占xx.3%和7.4%,选择看重“学校特色”的分别占9.6%和8.0%。这说明,高收入家庭较之低收入家庭更为注重升学结果导向。

篇3: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关键词:成都市,民生工程,市民满意度

按照2008年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关于“每年年底结合政府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生民意调查”的要求,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从2008年起, 每年年底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民生民意调查工作, 迄今为止已连续开展了五年。现将2008—2012年民生民意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3.2分, 与2008年相比, 满意度分值提高了13.6分, 年均提高3.4分, 满意度区间从中度满意上升为高度满意。2008—2012年五年来, 满意度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和2011年满意度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7.5分和3.2分。2010年和2012年满意度同比增量相对较小, 分别提高0.5分和2.4分。从2008—2012年全市各项民生工程满意度增量及排位看,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增加23.5分, 列第1位。食品安全满意度增加19.5分, 列第2位。生态环境满意度增加16.4分, 列第3位。百姓安居满意度增加14.5分, 列第4位。医疗卫生满意度增加12.5分, 列第5位。交通出行满意度增加10.4分, 列第6位。教育满意度增加7分, 列第7位。社会保障满意度增加2.4分, 列第8位。见表1。

2008—2012年, 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2011年较城镇居民满意度高13.6分, 其余年份差距也都在4.0分以上。分城乡看, 2012年城镇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1.6分, 较2008年提高13.5分, 年均提高3.4分, 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和2012年满意度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6.4分和5.5分。2010年和2011年满意度同比增量相对较小, 年均提高0.8分。2012年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7.1分, 较2008年提高14.9分, 年均提高3.7分, 年均提高分数较城镇居民高0.3分。其中, 2011年满意度最高, 达到89.7分, 2012年有所回调, 同比下降了2.6分。见图1。

从2008—2012年满意度排位看,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始终最低, 医疗卫生满意度一直处于第6位, 社会保障满意度从第1位滑落至第9位, 教育满意度从第2位滑落至第7位, 交通出行满意度从第3位滑落至第5位, 生态环境满意度从第5位上升至第1位, 食品安全满意度从第7位上升至第4位。见表2。

二、城乡居民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一) 文明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为88.5分, 较2010年提高8.6分 (2008年和2009年没有开展此项测评) , 平均每年提高4.3分。其中, 2011年同比提高6.0分, 2012年同比提高2.6分。

2012年, 城镇居民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为88.3分, 列十大城镇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 较2010年提高11.9分, 年均提高6.0分, 2011年、2012年同比提高5.9分、6.0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0.8分, 较2010年提高3.9分, 年均提高2.0分, 2011年同比提高5.8分, 2012年下降1.9分。2012年, 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为82.2分, 较2008年提高19.4分, 年均提高4.9分, 年均增量列十项农村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其中, 2009年、2010年同比提高4.1分, 2011年提高15.9分, 2012年下降4.5分。

(二) 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2年, 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88.9分, 较2008年提高16.4分, 平均每年提高4.1分。其中, 除2010年同比微降0.7分以外, 2009年、2011年和2012年同比提高8.1分、5.8分和3.2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86.9分, 较2008年提高15.4分, 年均提高3.9分。其中, 2010年下降1.5分, 2009年提高6.6分, 2011年提高4.9分, 2012年提高5.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4.6分, 较2008年提高19.8分, 年均提高5.0分, 2008—2012年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2011年增量较大, 同比提高10.1分和5.4分, 2010年、2012年提高2.7分和1.6分。

(三) 百姓安居状况不断好转

2012年, 城乡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87.4分, 较2008年提高14.5分, 年均提高3.6分。其中, 2009年和2012年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6.2分和5.7分, 2010年和2011年增量相对较小, 分别提高0.5分和2.1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85.0分, 较2008年提高13.3分, 年均提高3.3分。其中, 2008—2011年在70和77分之间, 同比增量不大, 2012年大幅提高8.2分, 城镇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农村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92.2分, 列农村十大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 较2008年提高16.8分, 年均提高4.2分。其中, 2009年、2011年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10.0分和4.4分。2010年、2012年提高幅度相对较小, 年均提高1.2分。

(四) 食品安全形势日益趋好

2012年, 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85.6分, 较2008年提高19.5分, 年均提高4.9分。其中, 2010年同比有所下降, 2009年、2011年同比提高7.4分和3.3分, 2012年大幅提高10.8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84.6分, 较2008年提高21.1分, 年均提高5.3分。其中, 2009年同比提高6.4分, 2010年下降2.0分, 2011年同比基本持平, 2012年大幅提高16.0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8.4分, 较2008年提高17.4分, 年均提高4.4分。其中, 除2010年小幅回调外, 总体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9年和2011年增量较为明显, 同比提高8.7分和8.0分。

(五) 交通出行状况明显改善

2012年, 城乡居民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为84.7分, 较2008年提高10.4分, 年均提高2.6分, 其中2008—2011年满意度一直维持在75.0分左右, 2012年尽管二环BRT快速通道大规模建设对市民出行造成一定影响, 但由于宣传到位, 组织得力, 得到市民广泛支持和理解, 满意度分值反而大幅提高了9.2分。

2012年, 城镇居民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12.7分, 年均提高3.2分, 其中2009年、2011年同比有所下降, 而2010年和2012年分别提高2.6分和15.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7.5分, 较2008年提高7.2分, 年均提高1.8分, 2008—2012年满意度均在80.0分以上。

(六)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12.5分, 年均提高3.1分。其中, 2009年提高7.7分, 达到78.9分, 随后三年分别提高0.3分、0.8分和3.7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为80.3分, 较2008年提高10.1分, 年均提高2.5分。其中, 2009年和2010年有一定上升, 2011年有所回落, 2012年明显提高5.3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0.6分, 较城镇居民高10.3分, 较2008年提高16.9分, 年均提高4.2分, 2009年和2011年增量较大, 同比提高9.0分和6.9分。2010年和2012年增量较小, 分别提高0.1分和0.9分。

(七) 教育满意度有所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为81.7分, 较2008年提高7.0分, 年均提高1.8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为78.3分, 较2008年提高4.9分, 年均提高1.2分。其中, 2009—2011年均呈提高之势, 且2010年和2011年在80.0分以上, 仅2012年同比下降3.7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8.2分, 较2008年提高11.3分, 年均提高2.8分。其中, 2009—2012年均在85.0分以上, 特别是2011年达到了91.0分。

(八) 文化体育活动日渐丰富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满意度为81.2分, 较2011年提高1.0分 (2008—2010年没有开展此项测评) , 连续两年保持在80.0分以上的较高位。

2012年城镇居民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满意度78.3分, 较2011年提高2.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6.2分, 虽然较2011年下降2.3分, 但两年的分值均高于城镇居民8.0分以上。

(九) 社会保障满意度稳中趋升

2012年, 全市城乡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为77.5分, 较2008年提高2.4分, 年均提高0.6分, 呈现出稳中趋升之势, 是2008—2012年测评中各项民生工程满意度极差值最小的一项, 表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评价最为稳定。

2012年, 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为74.4分, 较2008年下降0.3分, 2008—2012年的满意度均在74.4~79.4分之间。其中, 2009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 2010年和2012年有所下降。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8.0分, 年均提高2.0分。其中, 除2008年最低为75.7分外, 其余年份均在83分以上, 特别是2011年达到92.1分。

(十)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就业与收入的满意度为77.3分, 较2008年提高23.5分, 年均提高5.9分, 满意度年均增量在各分项民生工程中排第1位, 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满意度仅有53.8分, 基数偏低, 其后年份的满意度攀上70.0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就业与收入的满意度为75.7分, 较2008年提高26.5分, 年均提高6.6分。2008—2012年呈逐年提高之势, 2009年同比提高20.6分, 而后三年里每年提高1~3分不等。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1.0分, 较2008年提高19.1分, 年均提高4.8分。其中, 2008年最低为61.9分, 其余年份均超过80.0分, 2009年增量最大, 同比提高19.8分, 仅在2012年下降了8.4分。

三、城乡居民对当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满意度逐年提高

2008—2012年城乡居民对当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2012年, 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高达90.0分, 较2008年提高14.7分, 年均提高3.7分。其中, 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同比增量均达到4.0分以上, 只有2011年增量相对低一些。见图2。

2012年城镇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为87.9分, 与2008年相比提高15.7分, 年均提高3.9分。除2008年处于中度满意区间外 (72.2分) , 其余年份均处于高度满意区间。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为94.2分, 较2008年提高13.2分, 年均提高3.3分。其中, 2008—2010年的满意度在80.0分以上, 2011年和2012年的满意度在90.0分以上。

附:

篇4:天开成都:从天意到民意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代,成都作为唐朝的后花园,吸纳大量精英,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积蓄力量。那时的诗人,来没来过成都,不但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区别,甚至是诗艺境界的区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都身处全国的“大后方”,贡献的不止是粮草和子弟兵,还有堪比西南联大的华西坝大学群,“坝上”成为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入蜀是一种传统。李冰入蜀治水,于是有了都江堰,并初步奠定了成都的格局。文翁来了,他先学李冰治水,进而办学,为这个城市塑造灵魂。杜甫来了,简陋的草堂成为中国诗歌的圣地。陈寅恪来了,成都的文风又为之一变。成都是一个“熔炉”,来了便会留下痕迹,便会从此不同。但这个“熔炉”,却并非火热得发烫,而是充满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想起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悄无声息但又经久不衰。这不是比喻,因为成都的故事,就是从水开始的。都江堰滋润整个成都平原,而成都又滋润着这个国家。“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写成都的诗句,也许只有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成都温暖的力量才会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成都人,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标签。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成都人的淡定、勇敢和坚韧再次让网友点赞。但是,什么是成都人?地震后,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感觉我正式成为了成都人。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更多的人知道他住的地方是草堂,或许会以为他是“成都人”。成都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从李冰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当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吸纳、温暖、再造,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于是就成为成都人。这块山水宝地,养育了本地居民和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而这些人,又反哺这块土地。

成都故事,最早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种命名故事记录了人的力量。但是,从西汉时起,成都就取代了中原,拥有了“天府之国”的名号。难怪浪漫的李白这样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太浪漫,在他眼里,成都的锦绣仿佛天意,但这其实是代代相传的常识。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入蜀”的故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来”的故事,它还是关于包容与吸纳的故事,也是关于融合与成长的故事。自助者天助,上天的眷顾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天意,不过是民意的一个别称。

篇5:居住环境民生民意调查情况报告

一、人文环境好评度居首

85.5%的市民对人文环境给予好评,好评度在四类测评项目中居首位。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的开展,多年来我市文艺团体相继推出各具特色优秀剧目,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开展的以“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等,为增添我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市民对我市文化氛围给予好评,好评度为80.9%。我市不断整合文化、旅游、体育、经贸等活动,推出了更多的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使市民观光、旅游选择的空间进一步丰富。市民对我市旅游景点和城市景观给予好评,好评度均超八成,分别为83.5%和88.3%。另外,哈尔滨建筑风格美轮美奂、别具一格,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感受到了城市建筑多元化的深厚底蕴,得到市民的普遍好评,建筑风格好评度达到89.1%。

二、服务、交通和生态环境好评度均超过七成

一是服务环境好评度为73.7%。服务环境获好评与以下工作紧密相关。在教育医疗方面:继续在部分区域推进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努力打破区域校际间壁垒,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使更多居民得到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干预、计划免疫、慢病管理和妇幼保健等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正式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暖冬行动”,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服务能力,更好地解决居民就医方面的困难。对此,71.3%的市民对教育医疗给予好评。在购物餐饮方面,我市开展了“保护舌尖上的安全”整治行动,重点规范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及大、中型餐饮单位,对拒不整改的违规违法的企业均实行“黑名单制度”,使市民休闲用餐得到更多安全保障。对此,82.9%的市民对购物餐饮给予好评。在电力通讯方面,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改造了主城区电力、通讯老旧管网;本地通讯运营商纷纷“提速降费”,部分通讯公司推出流量转送等服务,电力通讯服务稳步提升,市民好评度达82.5%。

二是交通环境好评度为72.1%。2015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载体功能,继续推进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一期、3号线工程建设,配合哈站改造完成部分道路疏解工程,深入开展“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开辟调整多条公交线路,使百姓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市民对公交网络、道路质量、交通治理好评度分别为77.4%、71.9%和70.6%。

三是生态环境好评度为73.0%。开工建设松花江水源供水工程,消除城市单一水源供水安全隐患,开展沿江岸线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沿江岸线各污染源防治设施运行率、排放率达标,使居民饮水质量、河道常规治理得到保证。围绕“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森林式”的工作要求和发展定位,采取市区联动、部门协作工作方式,完成新增绿地66公顷,新植树木21.6万株,提升了园林绿化品质、增加了园林绿化总量。上述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民对城市绿化、饮水质量、河道治理的.好评度分别为79.5%、72.8%、72.1%。

三、物业管理等三项问题需要关注

市民在评价城市环境十六项分解指标中,物业管理、空气质量、出行状况好评度较低,分别为58.1%、67.5%和68.6%,分别低于平均分值18.0、8.6和7.5个百分点。因此,为提升我市整体城市环境质量,这三项工作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是关注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与市民期望存在的差距较大,媒体报道的香坊区富江、宏博家园,物业弃管问题,在我市具有一定的共性,部分小区路面破损、设施陈旧问题比较突出,收费高服务差是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物业管理还存在许多盲区,亟需加以解决。

二是关注空气质量。我市启动大气污染整治行动,集中各部门力量,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但取得成效和人们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2015年冬季供暖之后,雾霾天气陆续出现,甚至遭遇重度雾霾,能见度极低,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社会各界对整治雾霾天气充满期待。

三是关注出行状况。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和拓展,道路配套疏解工程的推进,公交网络有所延伸,市民出行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市新区市民出行仍受到一定限制,交通拥堵依旧存在,商圈和部分区域停车难现象时常出现,市民出行状况问题仍需下大气力不断改善。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居住生活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涉及物业管理的相关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为加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建议加大《物业管理条例》宣传力度,完善网格化物业管理体系,层层负责,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作法,努力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让市民满意。

二是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加强空气质量指数的发布和监测,启用特定的公众预警和健康提示,特别是保护哮喘患者、儿童和老人等敏感人群的健康预警公告。把好公共卫生领域中用于公众的过滤口罩等呼吸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关口,为公众合理、安全、有效规避出行带来的雾霾危害提供可靠保障。探索和研究公共场所、住宅等室内空间环境净化科技产品和技术,改善室内工作、学习、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全市洁净煤使用率,逐步消除由采暖、餐饮油烟等带来的低矮面源污染。

篇6: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担纲调查的20本市“劳动就业”民生民意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57.6%的从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间超过四十小时,“三资企业”加班现象最为普遍。

周均工作时间超过四十小时加班现象普遍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但调查显示,仅有42.40%的从业人员的每周劳动时间在“40小时以内”,45.40%的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1-50小时”,每周工作达“51-60小时”的占10.20%,另有极少数从业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占1.90%)。由此可见,过半从业人员的周均工作时间超过四十小时,说明不同程度的“加班劳动”已成为现代职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研究发现:加班劳动在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体制外单位(尤其是“三资企业”)的加班劳动明显多于体制内单位。具体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仅占8.90%,“国有企业单位”的比例为6.70%;而“私营/民营企业”的对应比例为14.60%,“三资企业”的相应比例更是达到15.90%。

88%从业人员获得过加班补贴但仍有8.1%没有加班费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需要为规定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劳动支付相应的加班费。本次调查显示,年有近七成劳动者能获得“全额支付”加班费(68.90%),获得“部分支付”加班费的比例为两成(19.10%),而表示“极少支付”(3.90%)和“完全没有支付”加班费(8.1%)的比例较少。这表明,共计88%的劳动者在加班劳动后都能收到不同数额的加班补贴。纵向与对比,“全额支付”加班费的比例上升了17.7%,“完全没有支付”加班费的比例则下降了20%。这说明,本市用人单位在支付员工加班劳动报酬方面正在逐年好转。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不同单位类型之间,“国有企业”全额支付加班费的比例最高(75.80%),其次为“三资企业”(71.40%)和“机关事业单位”(71.00%),三者均在七成以上,且差别不大。但是,“私营/民营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63.30%,明显低于其他单位员工。由此可见,“私营/民营企业”在支付加班劳动报酬方面存在更多不规范之处。

男性、外地户籍、青年和低学历劳动力更易遭受歧视

一般来说,造成职业歧视的`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性别、户籍、民族、信仰、背景、疾病、专业、残疾、外貌等。调查结果显示,68.20%的从业人员表示在工作中并没受到过职业歧视,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示曾经受到各种类型的歧视。从具体原因来看,“学历歧视”(占18.30%)的占比最多,其次为“年龄歧视”(11.20%),再次分别是“性别歧视”(5.00%)、“户籍歧视”(4.90)和“专业歧视”(2.90%),而其他选项的选中率则相对较低。

篇7:民生工程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民生工程工作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我校按照市教育局和区教体局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把握重点,务求实效,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调查活动,进一步加大教育民生工程宣传力度,把教育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家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民生工程工作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放公开信

我校向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发放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民生工程万暖千家,和谐教育润泽万户——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以及区教体局印制的《铜陵郊区民生工程》,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和学习,让教育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个群众。

二、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

我校将教育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表发放到每一位学生及家长手中,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阅读并如实填写,并及时将社情民意调查表收回并做好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统计工作。

三、开辟民生工程宣传专栏

学校在校宣传栏专门开辟了“教育民生工程”专栏,着重宣传2011年实施的6项教育民生工程和郊区实施的35项民生工程。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

四、利用广播加大宣传 学校利用红领巾小广播,专门播放铜陵市和郊区民生工程的实施成效,宣传实施民生工程的好处,使学生和家长了解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

五、召开家长会

我校召开“教育民生工程”专题家长会,宣传告知教育民生工程的相关政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的教育民生工程宣传和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大了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同时也摸清了群众心中最关心和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群众满意度!

(图为二年级老师在向学生宣传民生工程政策)

(图为学校401班召开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民生工程)

(图为我校叶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认真宣传教育民生工程)

(学生和家长正在接受教育民生工程民意调查)

铜陵市天峰学校

篇8:成都广集民意解拥堵

而更可怕的是, 专家调查提出, 如果按照目前的交通发展趋势预测, 2015年, 成都二环内高峰路网将接近饱和, 中心城高峰路网全日严重拥堵里程30%以上, 主要干道将成为一个个停车场, 而每年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达46亿元。

基于此, 2010年4月28日, “成都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听证会”首次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 采取透明化的方式, 听取来自专家、居民、工人等19位代表的建议, 广泛接受监督, 致力于破解成都交通拥堵难题。

本次听证会上, 在听证会开始的阐述报告中, 支招解决成都交通拥堵, “限车”成为关键词, 减少机动车数量, 特别是解决机动车上路的数量成为当务之急。

而交管部门预采取的措施有, 新增专段号牌, 专段号牌不限量, 确保正常入籍上户, 但在白天时段限制驶入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 (特种车辆不受限制) 。暂定进城限行时段为7∶00—21∶00 (周六、周日及全民放假日除外) ;暂定限行区域为绕城高速以内区域 (不含绕城高速) 。市公安交管局根据机动车增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可对限行时段和区域进行调整;在限行时段驶入绕城高速以内区域的车辆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施以处罚。

对成都市需要不限时进入绕城高速以内的新增车辆实施总量控制, 通过免费实名摇号取得上户资格。当期未中号, 免于申请, 累至下期再摇;连续三次未中号, 需要再次提出申请, 重新排号。总量控制投放的机动车类型为9座以下的小、微型客车, 即“蓝牌”车 (军用、警用、出租车、教练车、领馆车等特种车辆除外) 。

对进入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以内区域的外籍车, 将在省政府批准同意该市收取外地车入城通行费后对其收取入城车次费, 以防止车辆异地上牌、本地使用现象, 并适度控制外地车入城数量。

在听证会上, 听证会代表4名完全赞成、7名部分赞成及8名反对者均亮出了鲜明的观点, 同时也发表了对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措施的建议及意见。有代表认为, 目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汽车增长速度和总量很有必要, 但专段号牌限时应根据地方特色和需求调整。

赞成的代表认为, 针对以家庭为单位购买第二辆或者第三辆车的车主, 应适当提高其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有的市民听到“限车”风声, 都在疯狂买车上户, 针对此种情况应该马上采取果断措施, 先把烧退下来。

反对的代表认为, 新车摇号限制总量不能解决当前中心城区道路拥挤问题, 反而可能助长腐败, 给政府带来新麻烦。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创造条件引导机动车车主在主城区自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 以达到城区缓堵目的。

该部分代表举例道, 发达的城市都有堵车现象, 并且都严重, 这标志着成都市经济发展力度很大, 所以堵车很正常。如果要学, 成都不能超前于上海和北京。西部的发展城市还欠发达, 如果硬性限牌和限行都不利于成都的招商引资。

部分赞成的代表认为, 拥堵的根本原因是机动车增长超过了道路承载量, 因此采取一定限制措施提高道路畅通是必要的。相比较限车来说, 更倾向于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建议可效仿英国收取拥堵费, 这样可以让市民更多选择公交车, 缓解中心城区车流量压力。

篇9: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本刊讯日前, 成都市委督办和成都市经信委相关领导陪同14位市民代表莅临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对上半年民生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导, 成都电信顺利通过2011年民生工程半年检查, 并获得市民代表一致好评。

2011年, 成都电信“住宅小区光纤到户覆盖60万户”、“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80%”、“建设5个光纤网络免费体验点”、“商务楼寓光缆通达超过210幢”四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目标考核。经过成都电信上半年的努力, 全力保障民生工程总体进度, 四项民生工作进展顺利。

市民代表重点检查了“建设5个光纤网络免费体验点”项目进展情况。代表们来到成都电信新华营业厅内的光纤网络免费体验点进行实地检查, 对于分公司进行的光进铜退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 并亲身体验了高清互动影视和高速上网冲浪带来的全新视听感受, 代表们认为成都电信光进铜退民生工程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了成都市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篇10:成都市民生民意调查报告

关键词: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 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 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 又包括评价和建议[1]。批评报道因其关注民生, 聚焦社会热点, 抓住典型事件, 敢于批判社会不公正现象, 促进问题的解决, 成为报纸进行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样式。

报纸要提高影响力和形成权威性, 舆论监督必不可少。《楚天都市报》在2007年提出主流化转型的策略之后, 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调整, 增设“重点”新闻版面, 致力于报道有深度的民生新闻。本文选取2011年9月1日至11月30日连续三个月内, 《楚天都市报》“重点”版面上的报道为研究样本, 分析《楚天都市报》当前批评报道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前批评报道的现状

都市报要体现新闻报道的厚重, 增加舆论监督报道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报纸选择恰当的时机, 推出舆论监督报道, 就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问题既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能快速得到解决。但是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难点, 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使得报道还没刊出, 就有许多电话打到报社, 种种考虑使得一些报纸裹足不前。但是作为一份有责任的报纸, 不搞舆论监督又不行。目前, 《楚天都市报》既有《楚天时评》监督舆论、引导舆论, 也有民生新闻批评报道来进行舆论监督。

民生新闻一直是《楚天都市报》报道的重点。《楚天都市报》除了日常性的浅层次社会新闻报道外, 每天都会在一至三个版面上重点设置一些民生议题来进行深度报道。《楚天都市报》选择发生在市民身边的常见事件为议题, 深度挖掘看似平常事件下蕴含的不平常道理进行剖析, 引导市民进行思考, 使市民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重点”报道一经推出, 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楚天都市报》的“重点”版面一般出现在三、四、五版的位置。“重点”版面上的报道, 一般采取先正面新闻后负面新闻的形式。在选取的样本中, “重点”版面上共有171篇新闻, 所刊新闻类型如表1所示。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这一阶段在总量上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比例适当, 其中负面新闻中的批评报道有40篇, 占全部新闻数量的23.4%。此外, 从批评对象所属地域来看, 对武汉市的批评报道有31篇, 对湖北省内的批评报道有9篇, 这与《楚天都市报》的读者定位相一致。

民生新闻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消费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健康、房产物价、好人好事、工作就业等, 这些方面成为《楚天都市报》批评报道的对象。根据表2统计数据分析, 批评报道的范围广泛, 从政府、企业到个人, 从民众普通问题到社会热点现象, 抓大事不忘小事, 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楚天都市报》把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其最重要的议题, 这说明都市报在履行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责。报道既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又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也对不良商业行为进行揭露, 在民众切身利益上做文章。对于这段时间全国普遍出现的校车安全问题, 报纸也发出自己的声音, 记者对武汉市中小学的校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道出校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并联络政府, 报道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以及社会各方的行动。

交通事故、凶杀案件、灾害灾难、偷窃犯罪等题材是都市报吸引读者的传统手法, 而这些题材也可以深度挖掘, 成为批评报道的对象。以往《楚天都市报》的这类报道往往是从猎奇心理出发, 或仅仅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或报道双方人员如何进行斗殴, 或报道人员伤亡数字, 或以大幅图片展现灾难场景, 以吸引人的眼球。现在这类负面新闻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不再就事论事, 流于表面现象和肤浅内容, 而是致力于挖掘这类事件的普遍意义和教育功能, 把新闻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 尽力追求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因此, 尽管现在报纸版面上的负面新闻与正面新闻比例相当, 但未出现负面社会效果。

二、当前批评报道的特点

近年来, 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楚天都市报》的重视, 这与《楚天都市报》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一致的。舆论监督一般属于政治新闻报道的范围, 但是《楚天都市报》将民生软新闻做成硬新闻, 扩大其批评报道的范围。中间市民阶层的崛起壮大需要媒体反映本阶级的利益, 由此他们更需要媒体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 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政府的行政措施、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楚天都市报》一方面强化传统批评报道, 对社会违法乱纪现象进行不遗余力的批评, 另一方面, 《楚天都市报》当前的批评报道也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一) 批评报道中增强道德批评含量

与以往相比, 《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超出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从对社会和对人的关注中, 提炼出人性化和人情化, 切实提高软新闻的品味, 突出道德教化和人文关怀。如2011年9月9日的报道《目击车祸去施救反遭肇事者诬陷》, 提出“如何避免好心扶危济困却陷入尴尬的情况?如何重建社会信任?”的问题, 让人们思考在当今社会中的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现象, 将“人性中的正义、互助要坚持”的观念传达给受众, 同时提醒大家要注意救人的方式。在一些法律还没有健全的灰色地带, 提倡公众道德的自我约束。如9月12日的报道《浓浓夜色下, “鱼猫子”出没东湖岸边》, 说的是在凌晨时候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聚集在武汉东湖边上钓鱼, 这种做法既不安全又有偷鱼之嫌。对于钓鱼者的处罚, 管理人员只能采取没收渔具和批评教育的方法进行管理, 因此这类现象屡禁不止。此篇报道写出执法人员的无奈, 目的在于要求公众进行自我约束, 遵守公共道德, 爱护公共资源;又如《超市慈善捐款箱“兼职”垃圾箱》、《打烊垃圾当街乱倒何时休》等, 这些批评报道的推出, 体现了媒体在进行道德教化方面的突破, 媒体不再仅仅只着眼于经济利益, 更加注重建构和谐的社会。

(二) 批评报道中加强舆论引导能力

每个报道的新闻都不是孤立的事件, 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将事件呈现出来, 还要把事件与受众相关的方面揭示出来,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在提出批评之后, 对批评进行整理判断, 综合各方的意见, 形成一个有力的指导对策, 构成一次与受众充分交流的批评性报道。如10月22日的报道《如何避免二次事故值得警醒深思》, 车祸发生后, 当肇事司机前往附近卫生院求助时, 另一辆大货车从躺在路边的伤者身上轧过, 致其死亡。这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车祸发生后, 由于肇事司机以及围观者没有采取正确的救助措施, 导致悲剧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 记者采访了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管支队民警, 提供具体可行的应对之策, 指导受众在事故发生后如何有效避免二次事故发生。这则报道跳出车祸写车祸, 从关怀的角度,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报道, 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儿子后悔挥刀刺向出轨父亲》这篇报道提出“婚姻出现问题父母应理性处理, 不要累及子女”的观点, 没有为追求卖点而采取以往媚俗的做法, 而是采取一个全新的视角。

三、当前批评报道存在的问题

如何选择批评报道的题材, 一直是各家报纸的难点。怎样进行批评不给自身带来后继问题, 也是下笔之前需考虑的问题, 于是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报纸采取迂回方式, “改过去的正面批评为侧面揭露问题”[2], 而《楚天都市报》也存在着在题材上选择那些琐碎的、无关痛痒的、避重就轻的问题来进行“重点”报道。在我们看到《楚天都市报》批评报道的优点方面, 也看到其不足之面。

一是《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避实就虚。从表面上看, 《楚天都市报》批评报道的题材涉及广泛, 但实际上触及实质问题的报道甚少。如社会普遍关注的医疗问题, 在这方面的批评报道仅仅只是揭露一些路边小诊所的问题, 诸如《网曝硚口长丰黑诊所“遍地开花”》、《半分钟, 两句话, 记者“被强迫症”》、《“心理诊所”乱象》、《“透视江城‘借卵生子’”》等此类的报道, 而对于患者与医院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没有相关的报道。

二是《楚天都市报》对商业行为的批评报道是抓小放大。揭露企业的商业行为只是一些无证街边作坊的黑心行为, 如《“化学牛筋”直销放心肉市场》、《小作坊违法使用“果绿”染豆丝》、《一按遥控器显示屏数字“坐电梯”》、《垃圾短信群发500元岔发》, 而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霸王条款、暗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等此类问题涉及甚少。但实际生活中企业道德的缺失对消费大众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计的, 媒体不能屈从商业压力, 对一些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鹿奶粉事件”给众人以警示。

三是《楚天都市报》对政府职能的批评报道是抓远避近。在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时, 多选择武汉市外或离武汉市中心城区较远的郊区来进行批评, 如《电脑程序出错让他多出个孩子》、《一颗古树让他背负861天“有罪之身”》、《50多名伤者大多痊愈却不敢出院》等。在报纸上, 职能部门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公共交通部门、工商部门, 其他部门出现的概率相当的低, 如《后湖大道“三无”路段事故频发》、《破解“打的难”》、《市民直指新站牌存在四大问题》、《工商查获舞弊电子秤》, 而对公众关心的公职人员不作为现象、“豆腐渣”工程等等几乎没有涉及。

此外, 《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没有抓住问题不放, 形成连续监督报道, 大都是零散的, 没有使舆论监督真正起到作用。媒体出于种种考虑, 会回避对一些问题的监督,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受众认为媒体在隔靴搔痒、避实就虚, 这对于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总是遮着黑暗的一面, 让民众始终觉得有理无处说、有气无处出, 从而不敢相信政府, 或不再相信政府, 这才是最严重的危害。如果媒体在关注民生的同时关注政府, 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找到结合点, 做出有影响力的报道, 媒体就能在市民中间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结语

当前, 传统纸媒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国外不少老牌报纸或停刊, 或停出纸质版、改出电子刊, 引起国内警示, 不少人对报纸的前途也持悲观态度。其实, 适者生存, 报纸的生存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拓展, 可以说是《楚天都市报》对自身发展的一次完善, 而不是对自身的彻底改变与否定。都市报不变的大众化取向决定了在都市报的版面上必然包含趣味性、消遣性、娱乐性的信息, 如果都市报仍停留在浅报道层面上, 是争取不了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青年读者。要抓住具有较强公民意识的年轻读者, 敢于批评, 敢于揭露真相, 要把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而非点缀。

从总体上说, 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 《楚天都市报》对民生新闻的批评报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楚天都市报》对市民的日常生活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批评报道中透露出人文关怀, 弘扬了人性道德,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民生新闻的批评报道, 原则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但鲜有有深度的分析报道, 显得批评报道热闹有余而价值不足。

展开批评报道“不仅需要允许、支持批评报道的宽松外部环境”[3], 媒介是否善于批评也至关重要, 需要找到政府、媒介、受众三方的平衡点, 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批评报道。进行批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多出有影响力的批评报道, 也能不断地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楚天都市报》提出的主流化转型策略, 可以说批评报道将是《楚天都市报》的重点方向,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报道, 这对《楚天都市报》无疑是一项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旭培, 鲁珺瑛.论推进舆论监督的三类经验[J].新闻大学, 2003 (2) .

[2]陈奇.地方报的批评报道——“问题新闻”[J].新闻记者, 2004 (10) .

上一篇:护士节活动方案范本下一篇: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