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鲁迅

2024-05-04

还原鲁迅(精选9篇)

篇1:还原鲁迅

鲁迅长孙还原真实鲁迅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横眉冷对的形象,但是生活中的鲁迅并非如此。昨日上午,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天河正佳广场7楼,从亲人的角度向市民介绍了鲁迅的真实面貌———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有时还耍耍小性子。

昨日周令飞和广州市及天河区的有关领导,一起给鲁迅的塑像揭幕,鲁迅专题图片展将从18日持续到2月4日,市民可前往正佳广场6楼中庭免费参观。

形象:其实也喜欢笑

周令飞说,无论是照片、美术作品还是雕塑,大家所接触到的鲁迅都是寸发竖立、面容消瘦、颧骨高耸、一字须、目光犀利、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给人的印象是严厉的、高大的、战斗的、横眉冷对的,让人既尊敬崇拜又望而生畏。

“事实上我祖父不是这样的,他完全被意识形态化了。我祖父其实也喜欢笑,我们在整理他的照片时发现,100多张中有22张是带着微笑的,我最喜欢的是他叉着腰的那张潇洒照。而且实际中他并不高大,只有一米六一。”

而关于鲁迅的消瘦,周令飞说,其实祖父在一生中只有两个时期非常消瘦,一次大病时,一次是去世时,因为他把平常戴的满口假牙给取了下来,所以大家看到去世的他显得非常瘦。

趣事:相思树下斗猪

一般人认识的鲁迅是一天到晚拿着笔杆当匕首与人斗。周令飞说,实际上生活中的鲁迅从小到老都是一个幽默的、爱开玩笑的人。“我祖父从来不会大发脾气拍桌子,顶多就是不说话,或者用眼睛瞪一下。”

鲁迅在厦门教书时正和许广平热恋,有一天他在一棵相思树下思念许广平,一头猪跑来吃相思树的叶子,鲁迅跟猪“搏斗”了一番,路过的教员过去询问原因。“我祖父就跟他说,他与猪搏斗的理由是不能告诉人的。”“我祖父到了晚年也很调皮,小孩子气。”周令飞说,有一次他从外面回家,见桌上的饭菜已经摆好,他转着身子像跳舞一样过去坐下,也不管桌边还有客人。“那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鲁迅不但幽默,而且对别人的赞美不谦虚。周令飞说,有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鲁迅,夸奖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回答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成就:设计北大校徽

关于鲁迅的成就,大家都记得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令飞说,其实鲁迅在其他方面也有建树,尤其重视书籍的装帧艺术,有时还亲自为书刊绘制封面、设计扉页、选配插图。“大家可能不知道,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至今还没有改。”

精神:人立而后凡事举

周令飞说,关于鲁迅的精神,有很多种说法,他认为鲁迅的精神中立人是灵魂、独立思考是脊梁,眼光和胸襟则是他的拿来主义精神。“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就是告诉大家,立国首先要立人。人要活得明白、活得聪明、活得有个性、有尊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周令飞认为,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工作中去。当他看到中国人在日本被杀,而旁观的中国人个个都精神麻木时,对他的刺痛最深。

鲁迅被过度商业化

2002年,鲁迅家属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周令飞现为该中心主任,4年来周令飞几乎走遍了跟鲁迅有关的所有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觉越来越不轻松,甚至感觉沉重,鲁迅被过度意识形态化、商业化了。”

周令飞介绍,中国吃“鲁迅饭”的至少有两万人。“咸亨酒店”、“润土”等词汇的45个类别的商标已被抢注完毕,关于“百草园”的商标类别有22个。如今以“孔乙己”为商标的除了茴香豆,还有瓷器和酸梅汤。“难怪有人形容,只要绍兴人抖一抖《鲁迅全集》掉个名字都是宝。”

篇2:还原鲁迅

我对鲁迅一直很好奇。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人是毛泽东。” “半个人”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沉吟片刻后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在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前夕,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曾思玉等军区领导人时又说:“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是鲁迅,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能上毛泽东的封神榜,并被抬得如此之高,鲁迅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好奇。

北大有位叫孔庆东的教授,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师从红色理论家钱理群,潜心研究鲁迅思想,很有心得,曾被央视请去“百家讲坛”开讲鲁迅,并感情真挚地写过一本《正说鲁迅》的书,但我很奇怪,在礼教中看到了“吃人”的鲁迅,对孔教授的先人孔夫子,一直是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的态度,鲁迅的 “学生”毛泽东,更是把鲁迅的思想发扬光大,差点没把曲阜孔家夷为平地。而这丝毫不影响孔教授为鲁迅歌功颂德、吹鼓抬轿。由此可见鲁迅的魔力,这是我的第二个好奇。

新月社的干将,曾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肖云山说:“鲁迅其实是个精神病患者。鲁迅的杂感来源于他的多疑、敏感、自恋,而这些都是偏持狂的特征。也是之所以在鲁迅的眼中,满世界都是敌人的原因。”鲁迅竟有精神病症,这是我的第三个好奇。

身为一代新文化主将,平生致力于唤醒国民,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懂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头顶上有着无数眩目的光环。但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光环背后,鲁迅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民族“导师”的一面,而这不得不从鲁迅的生平聊起。

闲来无事聊聊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鲁迅家本是世家大族,在其祖父周福清手上时,周家还有千亩良田和多达几千平方米的宅院,按建国后的阶级划分,周家是典型的大地主剥削阶级。不难想像鲁迅当年的富贵。

更加了不得的是,祖父周福清于1871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获得第三甲第十五名,被钦点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明清时期,这可就相当于拿到了登堂拜相的准入证。可惜周福清受孔夫子的毒太深了,没能跟上时代变化,仍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当清流派,因此在官场很吃不开。几年下来,只混到个七品知县的小官,不久还被人参了一本,连这小官都丢了。回家后周福清痛定思痛,思想有了大飞跃,变卖家中田产,不惜重金,捐了个内阁中书。但捐来的官没能马上上任,称之为候补,这一候就候了九年,最后终于当上了这个以抄写为职的七品京官。

1894年周福清的母亲病故,周福清回家守制,正好这一年浙江举行乡试,主考又是周福清的同年。当地的五个富户跑来找到周福清,想通过这位京官打通关节、贿赂主考,给

自家子弟谋个功名。周福清想想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鲁迅的父亲)只是个秀才,一直都过不了乡试关,于是与这五家一起给主考送去了一万两银子。这其中周福清出了多少银子,史料有点争论,一说他一毛没拔,只是顺带写上了儿子的名字,一说周福清也凑了份子。不过这个分歧无关宏旨,这里主要写鲁迅不是写他爷爷。

不想这事计划周密,却实施不严,曝光了。案情通了天,光绪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下旨严惩。幸好周福清得到消息快,马上跑去主动交代问题,有了这个投案自首、坦白从宽的情节,再加上浙江官员的求情开脱(当时的中央权势减弱,地方渐有了拥权自重的诸候态势,朝廷也不得不重视地方意见),最后判了个斩监候(死缓),秋后再决定斩不斩,三年不斩就转为无期。

这一来周家倾刻走向没落,三年间每到秋后斩杀犯人的时候,周家就得大把撒银子,到处打点,以求推后周福清的行刑。还好周家底子厚,终于熬过了这三年,周福清转为无期徒刑,7年后,刑部大赦,65岁的周福清终于释放回家。这里之所以对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加以介绍,原因是每次读到周老太爷的事迹,老让我看到鲁迅的影子,而且这也是鲁迅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无法忽略。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这场变故中被革去了秀才功名,周伯宜心理承受力较差,内火攻心,外加惊吓,竟一病不起。随着周家的败落,亲友邻居唯恐避之不及,周家所有的重担,骤然压到了十三岁的鲁迅肩上,照应狱中的祖父,照料病中的父亲,成了鲁迅的基本生活内容。少年鲁迅过早的感受了世间的人情冷暧,无疑这种经历是非常痛苦的,成年后,鲁迅不无恨意地写道: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周家的败落远没有鲁迅表现地那样沉重,家里大宅依旧,还有几十亩良田,若干仆人,其中就有他念念不忘地长妈妈。三兄弟不用为生计奔忙,都能安心于读书。鲁迅二十九岁从日本回国后,才开始挣钱养家,这期间,母亲还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可见周家并没有脱离原有的阶级成分。坦白地说,鲁迅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于,周家大少爷的风光不再,突然之间受了以前从没受过的白眼和冷遇。

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就读南京水师学堂,数月后鲁迅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清末政府逢战必败,时人总结教训,认为是国人崇文而不善武的结果,于是洋务派在全国大肆创办军校,以图武力兴国。但在当时一帮顽固派的反对下,深恐丢了祖宗的法宝,中西体制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这类军校大都办得四不像,挂羊头卖狗肉。

在此期间鲁迅的学习认真刻苦,毕业时考了前三名,成为公派留学日本的五个人之一。甲午战争后,国人很奇怪日本的迅速崛起,也把留学日本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去处,这想法

无疑是正确的,远比时下“逢日必反”的论调高明许多。向敌人学习没什么可耻,最可怕的是沉迷于盛世遗梦,对他国毫不知晓。反观日本,因白江口之败,全面学习唐朝。被美国打败,就全力学习美国。这种观念对比映衬了现在中日两国的差距。

1902年鲁迅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不久加入光复会。一次,光复会派鲁迅回国持行刺杀任务,鲁迅断然拒绝,理由是家中还有老母要养,随即退会。在此之前鲁迅还写诗,要“我以我血荐轩辕”。看来也不过说说罢了。但后人硬要认为这诗是鲁迅一生战斗的开始,不免就有点讽刺的味道了。

两年后鲁迅转科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之所以去仙台学医,按鲁迅自己的说法是:

“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不过很快鲁迅又改变了学医的想法,按鲁迅的解释,是因为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了国人“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决定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唤醒国民,改造国民精神的宣言。但让人奇怪的是,鲁迅并没有愤而回国从事他的文学“呐喊”,却在日本又呆了五、六年。主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间或写些练笔的文章,但这些作品,与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实在靠不上边。1909年回国后,鲁迅还是没有拿起他的“匕首和投枪”,而是一头扎进故纸堆,读佛经,抄写古碑贴,练起了书法。

直到1918年受钱玄同之邀,才为《新青年》写下了他正式出山的作品《狂人日记》。从立志到出手,鲁迅用了十三四年之久,这时间长得让人匪夷所思。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期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发生。鲁迅却没有丝毫举动,只是当了个麻木的“看客”。显然,鲁迅看幻灯片而立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低估了学医的难度,凭其能力根本无法完成学业。当然无论如何,弃医从文对于鲁迅来说,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只是下决定的理由,没他自己说得那么伟大罢了。

在出国前,母亲鲁瑞为鲁迅定下了一门亲事。亲家姓朱,是绍兴城里的一户殷实人家,祖上也有人做过官,与周家刚好门当户对。朱家的这位姑娘叫朱安,是一个深受礼教熏陶的女孩,裹脚不识文字,且比鲁迅大了三岁。

对这门亲事,鲁迅的态度暧昧。之前只提出让女方“放足和读点书”,而没有表现出斗士的一面,严词拒绝这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式”婚姻。出国后,鲁迅在与日本下女的接触中眼界大开,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对家中的这门亲事有了些牢骚,为此还写诗送给老友许寿棠:“灵台无计逃神矢”。

不久,鲁迅与日本下女厮混的事迹,渐渐传到母亲鲁瑞的耳中,老太太甚为焦急,于1906年谎称自己病重,将鲁迅骗回家中,与朱安完婚。回国前鲁迅已有所预感,果然,回来后周家张灯结彩,上上下下都在为周大少爷的婚礼奔忙。鲁迅不置可否,必竟从没见过新娘朱安的样貌,心中尚存一丝夙望,如若对方美若天仙也未尝不可。

大喜之日,鲁迅打扮一新,还特意为一头短发接上了假辫子。在母亲的操持下,婚礼按部就班的进行,鲁迅的表现也中规中矩。及到进入洞房,掀起新娘的头盖时,鲁迅才如坠冰窟,妻子朱安小眼大鼻、身材干瘪毫无女性美感,这让鲁迅悔恨不已。春宵之夜,新娘几次前来请安,鲁迅竟不答理。第二晚开始就不再进入洞房,几天后鲁迅与一班同学返回日本,临走时丢下一句“母亲娶媳妇”,而后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自此,朱安开始了漫长地,在一心救国救民、要“血荐轩辕”的斗士鲁迅身边的守活寡生涯

三年后,鲁迅回国到绍兴的两级师范学堂教书。1912年受时任教育总长的同乡蔡元培邀请,进教育部任职,同年随部迁往北京。祖父做官的经历是面镜子,鲁迅深以为鉴,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如此这般果然官运亨通,不久就官居教育部佥事。

但很多事并非当个乌龟就能躲过去,在大变局时期,检验一个人的政治立场、道德水平的机会实在太多。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这条约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责任不想一个人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同意,不签名的就要辞职走人,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多年后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不无嘲讽的说:“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鲁迅说“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袁世凯一心想过皇帝瘾,下令教育总长汤化龙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因鲁迅一贯表现良好,被委任小说股主任一职,负责把关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的指示。对此事,按鲁迅的说法,他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抵制,最后还因此被免去了主任。但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鲁迅被免职是袁世凯当上皇帝以后的事了,为袁世凯称帝吹喇叭抬桥子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而且在此之前,鲁迅所谓的“抗争和抵制”竟然一直没被上锋发现?及时把这块反骨撤换,这就让人奇哉怪哉了。之后,鲁迅还脸不红心不跳地领取了几个月洪宪皇帝发放的俸禄。

在全国的一致反对下,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后,不得不下令恢复共和。但已于事无补,心腹亲信纷纷倒戈,不久袁在一片骂声中暴亡。因此前的种种表现,鲁迅开始成为教育部的边缘人物,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官场中站错队、押错宝是要付出代价的,鲁迅完全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于是干脆摆出一付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样子,看见不顺眼的就破口大骂,给人取外号。

表面的狂放,掩盖不了内心的颓废。不到四十,鲁迅就自称“老头子”,以“枯坐终日,极无聊赖”来消磨时光,自己曾写道: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

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1918年,同在日本留学的老友钱玄同(中国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父亲),跑来看望鲁迅,此时钱玄同还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见鲁迅闲极无聊地钞古碑贴,于是力劝鲁迅为杂志投稿,以解苦闷。鲁迅答应了,不过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而不是出于十几年前,就定下的要拯救国民精神的豪情。

同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写成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部被后世无限推崇的开山之作,其实是抄袭而来的。无论小说的手法,体裁,以及结束语“救救孩子”,甚至连文章名字,都一字不差的,与俄罗斯讽刺作家果戈里作品《狂人日记》如出一辙。抄文章抄得如此彻底,我想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从深层次来看,这篇文章是鲁迅仕途不畅、前路渺茫,内心迷茫彷徨的写照,把矛头直指整个体制,正是发泄满腹牢骚的结果。同时这也为他后面的作品,打下了 “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的基调。但这“大破”的思维很对当时愤青们的口味,文章一发表就反响热烈,无疑这对鲁迅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试试看”不想试出了另外一片天地。老友许寿棠说“此前是周树人,之后才是鲁迅”。由此可见“引路人”钱玄同的劝进之功。

然而鲁迅对这个恩同再造的老友钱玄同的态度如何呢?后期,鲁迅的偏激愈演愈烈,钱玄同多有劝导,鲁迅不听,破口大骂钱:

“胖滑有加,唠叨如故,脸皮厚”。

“盖此公夸而懒,又高自位置。而其字实俗媚入骨,无足观”。

“疑古玄同,据我看来,和他的令兄一样性质,好空谈而不做实事,是一个极能取巧的人,他的骂詈,也是空谈,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自己的话,世间竟有倾耳而听者,因其是昏虫之故也”。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

甚至连结集出版《呐喊》的序言中,“引路人”钱玄同的名字都被改成了金心异(今心异)。

1919年12月,鲁迅回绍兴把全家迁来北京。在家已独守空房十三年之久,年已四十的妻子朱安,得知大先生(鲁迅)要回来,本已死寂的内心升起一丝希望。每天必到大门口翘首以盼。这天终于看到鲁迅进门了,连忙上前打招呼,接行李,鲁迅用鼻子“哼”了一声,而行李并不交给朱安。当晚鲁迅仍然坚持独住,让朱安一个人在房中以泪洗面。

在北京的住处位于西直门内的八道湾,是个有三进院落的大房子。二弟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住最里面,第二个院子给母亲和朱安,最外面的由鲁迅一人居住。平时吃饭也是分

 开的,鲁迅与周作人夫妇在后院吃,母亲与朱安在第二个院子里吃。如此安排是因为朱安是“母亲娶的媳妇”,不是鲁迅的。这种形同陌路拒人千里的态度,对于谨守三从四德的朱安而言是何感受,我想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难想像的。

相反的是,几个月以后,三弟周建人的学生许羡苏来北京求学,经周建人安排住进了鲁迅家中,对这个十九岁的小姑娘,鲁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许羡苏考上北京女师大后,因短发不能入学,鲁迅为其多方疏通,生活上倍加照顾,毕业后还介绍许去一中学当教员。以至许羡苏视鲁迅为“我的监护人”,内心渐生情萦,以鲁迅家人自居。前后在鲁迅家住了六年之久,期间鲁迅与周作人交恶,搬离八道湾,许羡苏为鲁迅四处找房子,并随同一起搬入新居。“3-18”惨案后,鲁迅躲进日本医院,许羡苏还天天去探视。

但这段引来很多非议的交往并没有结果,因为鲁大文豪移情别恋了。老友孙伏园对周建人说,鲁迅最爱“长的那个”,因为“他是爱才的,而她最有才气”。这个 “她”就是许广平。此女性格叛逆,放荡不羁。在家时就是男人婆,对男女之事采取革命态度,很放得开。在认识鲁迅之前,有个叫李小辉的情人还因她而死。

许广平从天津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师大后,对鲁迅的“不幸”婚姻有所耳闻。长得人高马大的她,听鲁迅的课却偏偏喜欢坐第一排,时不时举手提些古怪的的问题,一次在课堂上给鲁迅画漫画,还有意让鲁迅发现。1925年3月,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信,许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在无可救药的赫赫的气焰之下,先生,你自然是只要放下书包,洁身远引,就可以‘立地成佛’的。然而,你在仰首吸那醉人的一丝丝的烟叶的时候,可也想到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人们么?

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在苦药中加点糖分,令人不觉得苦辛的苦辛?而且有了糖分是否即绝对不苦?先生,你能否给我一个直切的明白的指引?

现在的青年的确一日日的堕入九层地狱了!或者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每星期中一小时的领教,可以快心壮气,但是危险得很呀!先生!你有否打算过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呢?先生!你虽然很果敢的平时是;但我现在希望你把果决的心意缓和一点,能够拯救得一个灵魂就先拯救一个!先生呀!他是如何的 ‘惶急待命之至’!”

----------------文由 汇安人才网 策划部小马整理

篇3:还原鲁迅

据《新民晚报》报道,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50万字新著《鲁迅传》日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在近日举行的新书座谈会上, 学界专家聚集一堂, 认为《鲁迅传》尊重客观事实, 不虚美、不流俗, 表达出了对鲁迅先生的一些新认识。说到写作初衷, 吴中杰在会上坦言, 他写鲁迅就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过去写鲁迅, 多迎合主流意识, 表面上是抬高了鲁迅, 实则曲解了鲁迅, 还有人给鲁迅涂上了“红色粉末”, 为己所用。而当下的鲁迅研究里, 一些“愤青”反其道而行之, 根本不看鲁迅的著作, 只是将那些迎合主流意识的观点拿来批判。“这两种倾向表面上截然相反, 但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脱离了鲁迅本人及其著作, 所阐述的都不是真实的鲁迅。”吴中杰表示, 自己在写作时力图不盲从现成结论, 不追随流行观念, 而以事实为根据, 将鲁迅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鲁迅是一个顽强的战士, 但并不是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 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 是一个完整的人。

篇4:还原鲁迅真性情

——鲁迅

他是洞察世情、俯首甘为的义者,他是海纳百川、挥斥方遒的智者,他是一生呐喊、横眉冷对的行者,他是一个我们不能忘却的人……

国家级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近日刚刚在绍兴的鲁迅故居落下帷幕,又恰逢鲁迅逝世纪念日,本刊邀请几位热爱鲁迅文学的嘉宾,解读他们眼中的鲁迅。

特约主持:

娅丽

嘉宾:

周令飞——鲁迅长孙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

陈丹青——著名画家

濮存昕——著名演员

鲁迅在我们心中的样子

主持人:给你们先出一道题:用一句话形容一下鲁迅先生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濮存昕:因为我读过他《野草》题辞,我觉得他像野草。自自在在的,该长就长,该灭就灭。

陈丹青:好玩的异端。首先他是一个异端,但很少有这么好玩的异端。

孙郁:鲁迅是一条河,因为他永远在流淌着,我们读别人的经典作品的时候觉得是一个湖泊,它静止在那儿,但是我们在每个时期每一天读他都有一个新的感受,他在流淌着。

周令飞:我的想法:鲁迅虽然是我的祖父,但是我觉得他好像是我们大家隔壁邻居家的一个小老头,应该活在我们的身边。

主持人:濮存昕先生扮演过鲁迅,但演的是鲁迅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经历是吧?

濮存昕:最后三年。

主持人:那您觉得您演得像吗?

濮存昕:我尽我的努力了。我也有局限性。我期待更多的演员别的演员能够去完成他的形象,我在旁边当观众。

主持人:丹青先生和孙郁老师,你们都看过这个电影吧?令飞先生,您怎么看?您觉得濮存昕先生演得像不像?

周令飞:我看海报我就很惊讶,因为我们都知道濮哥多有名的一张脸,忽然他变成鲁迅了,他不是形体上像,我觉得在他动起来的时候,鲁迅有一种东西他把握得挺对的。唯独就是个子高了。

主持人:鲁迅先生有多高?

周令飞:我这几年跟很多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接触,我总是问他们一个问题,说你们觉得鲁迅大概有多高,他们一般都回答不出来,当然我也没有见过我的祖父,我就给他们一点提示:我说我一米八,我的父亲一米七八。我的弟弟都是一米八以上,我的妹妹也是一米七五左右,那鲁迅先生应该可能也像濮存昕老师这样,非常高大。这么一来,他们都猜鲁迅身高是一米七以上,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蛮意外的,鲁迅只有1米61。

主持人:161厘米,你怎么得出来的这个结论?你没有见过你的祖父。

周令飞:刚好留下了一张照片成了证据,就是鲁迅站在上海他的公寓前面一个台阶上的照片,照片背景后面都是有砖的。从地下开始数,数到他头顶的地方,刚好19块砖。现在那个地方还在,我就拿了一个尺去量,量到第19块砖,刚好是161厘米。

主持人:我觉得您这种童心和行动也是遗传了您祖父的那种慈爱,就像丹青先生说的“好玩”。我记得丹青老师曾经说过,他好像跟鲁迅先生也是挺有缘分的,比如说鲁迅先生属蛇,海婴先生属蛇,令飞先生属蛇,丹青先生也属蛇。

陈丹青:对,濮存昕先生也属蛇,令飞、他和我,我们三个是同龄人。

鲁迅的私人档案

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身高1米61

体重约100斤,大病时曾小于80斤

星座:天秤

属相:蛇

喜欢的颜色: 黑、红、土绿、淡紫

喜欢的香烟:美丽(中档)、黑猫

喜欢的食物:火腿、牛肉罐头、绍兴菜

喜欢的运动:骑马、柔道

喜欢的电影:《哥萨克》、外国名片、风光片

爱好:书、欣赏美术、绘画、收藏、看戏看电影,曾喜欢养花、养鱼、猜谜

让人刻骨铭心的鲁迅

主持人:我记得丹青老师曾经说他从小就读鲁迅先生的书,是吗?

陈丹青:咱们都一样,因为那会儿没有别的书,很自然就会读鲁迅的书,但是现在想起来很幸运。我后来又补读了五四时期,其他人的东西,跟他不能比,当然也有不错的。

主持人:您多大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书?

陈丹青:我记得大量就是文革以后,我正好13岁,所有书店都没有了,我们也不上课了,什么事都没有,就读两种书。一是毛选,一是鲁迅。我至今保存着70年代初的版本,我都已经翻得很旧了。插队的时候带去看,到纽约留学我都带着这些,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我觉得鲁迅就在书里面,在每一页里,他是性情毕露的一个人。

孙郁:我第一次读鲁迅是小学三年级,那时文革,父母被抓起来了,我没事干,就是看书,看的是《狂人日记》,吓得不得了。后来下乡插队也读他,第一次来北京我就去鲁迅博物馆,80年代研究生毕业,我就到鲁迅博物馆来工作了。

濮存昕:我读鲁迅的书,我不懂,但是我读,起因应该是我父亲,他灌了一个唱片,那个时候唱片很稀奇的,60年代初,一个很大的唱片,他录的是《纪念刘和珍君》。这个唱片我们就一直听,摇着听,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

周令飞:我和他们一样,都是从小学、中学课文读到鲁迅。我跟大家不一样的是因为经常有人在后面指指点点的,说我是谁的孙子,我心里面有那种压迫感,所以要逃,可能躲得比较远。我是这几年看鲁迅的书比较多,慢慢去了解:原来鲁迅不是那样子。尤其是回忆文章,有好多那时候跟鲁迅一起生活过的人,包括箫红、箫军,余芳,他们在笔下描写的鲁迅根本就跟我们意识当中鲁迅的形象,是完全不一致的。

主持人:你们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有没有哪一段,最让你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濮存昕:因为我受父亲的影响,我就觉得有学问的人是鲁迅。当时青年人爱写的信,都是在下乡的时候写信,有的时候按照鲁迅的那种口吻去写信,好像故作高深一点,经常用他的一些词,这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我觉得懂不懂没关系,真的去读,建立起联系这是挺有意思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又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生命的泥萎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草,根本身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也经常表演朗诵。

陈丹青:我最最感动的是他写《范爱农》:晚清他留學的时候他们抗议清政府迫害烈士,结果范爱农跟他意见向左,他心里就想,那会要推翻晚清要革命,革命不成功也罢了,革命要成功,第一件事情要杀了范爱农。他就这样来写他少年时期在日本跟同学的关系。后来两个人在家乡又相遇了,变成了莫逆之交。《范爱农》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我每次看都笑,都会很感动。

孙郁:我最感动的是《祝福》。那里面绍兴地域文化的东西很浓厚,但是他叙述的方式又是欧式的。他小说像盐一样,含高贵的东西非常多。鲁迅的文字比如说他的《野草》,每篇都是精品。

主持人:你们为年轻读者推荐一个鲁迅的书目好吗?

孙郁:以我个人的经验,我接触鲁迅我觉得是从读他的《呐喊》开始。

陈丹青:假定哪个年轻人不太了解鲁迅,他愿意读,我会推荐这两本,就是《朝华夕拾》和《花边文学》。

濮存昕:《鲁迅家庭大像簿》

周令飞:如果推荐一篇,我现在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立论》。

还原鲁迅真性情

主持人:陈丹青先生有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说鲁迅是一个让您不断想念的人,为什么不是“想起”而是“想念”?

陈丹青:他是有意思透顶的一个人,所以你会去想念他,他的文章背后你能看到他这个人。

主持人:要是鲁迅先生跟您同时代的话,您觉得两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陈丹青:赶紧去找他,绝对。

主持人:您是他的追随者还是他的朋友?

陈丹青: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把我当朋友,但是我怎么也会像当时青年那样找他去玩。他每天要跟年轻人见面,到书店里面去,但他又不是那种很轻佻,嘻嘻哈哈的人。他说话很简短的,对人非常厚道,心很软,很容易受骗,他自己写到过:跟他借钱,在他那住,回头又骂他,这种人太多了。

主持人:其实鲁迅先生很宽厚。

陈丹青:有点太宽厚了,他只是爱憎分明,他看不过去他就讲,但大多数他都忍着,他是感性和智性、外向和内向并存的一个人。他天性实在是厚,拿不完地往外拿。他其实是非常体贴的,那会儿的五四文人,都骂鸳鸯蝴蝶派,可是他给他妈妈寄的书就是张恨水的书,他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其实他非常认同各种层面的读者、读物,绝不是一天到晚骂人,这是瞎说的。

主持人:鲁迅先生脾气没有那么大。

周令飞:心肠太软了,有很多他生前好友写回忆他的文章,第一种说鲁迅很喜欢笑,而且在形容他的时候,笑起来是三间屋子外面都可以听得到,声震屋瓦;还有一种就是讲鲁迅生气,从来没有看到鲁迅发大脾气,他的生气就是不说话,所以有些人就在讲鲁迅生起气来就是打骂或者拍桌子,这是胡说。包括他的弟弟周建人,一直跟鲁迅在上海生活,他说从来没有见过鲁迅拍桌子。

鲁迅的现世意义

主持人:据我所知你们四位好像都有女儿。她们都读鲁迅吗?

孙郁:我女儿上大学读了吧,高中课文里面读一点,她们不是特别能够懂。

陈丹青:我孩子她中文读写不行,所以她很奇怪,她在一个西方人选的世界著名优秀散文的本子里面,读到两篇鲁迅还有一篇苏东坡,就选了三篇中国的,她说非常好,她很喜欢。她就读过这两篇鲁迅先生的,但是英文翻译的,不知道怎么弄法。

周令飞:我女儿在读书时,因为她的学习环境不是在我们大陆,她是在境外的,境外并没有把鲁迅的课文放在课本里面,所以她从来没有接触过鲁迅的作品。有一天我拿给她看,她也觉得很难懂,她问我是不是太爷爷的东西我一定要搞懂,我说没有逼你一定要搞懂,你只要先看先知道,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人,他是你太爷爷,但是也是我们文化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你必须先要触碰他,就是说touch,而不是一定要搞懂他,当你touch他了,你就先迈开了你的人生在文化史上的这一步。到了一定年龄,你有一定人生阅历的时候,你就会主动地去想到,我需要去接近鲁迅,从中找到我想要找的精神的支撑。

主持人:我记得我在初三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友邦惊诧论》,我到现在没有读懂。

周令飞:主要问题出在要让小学生、中学生去读鲁迅很深刻的东西,他们并没有这样的经验、阅历。所以我时常思索一个问题:鲁迅的作品,为什么要在我们的课文里面出现,有没有必要出现,鲁迅应该不应该被绕过,作为现代文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代表,可不可以在我们的课本里面绕过,还是他应该存在。

陈丹青:我对这个事情有很简单的几个意见,一个就是大量去除在中小学教材当中的鲁迅篇幅,第二,是彻底改革目前的中文教学法,第三,我自己从来没有劝任何一个人去读鲁迅,我不跟人推荐书的,你喜欢就喜欢,你不喜欢这是个人的事情。我要是现在是一个小学生,我一定烦强制性灌输给我的书。

濮存昕:魯迅先生倡导的野草精神我十分欣赏。但现在太实用化,太功利化的文化氛围,使得所有的文化,成为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工具了。但文化应该本身就是文化,它应该是自由的,野草它不进花园,它那种独立品格,想生就生,想死就死,我觉得那个自在,应该提倡这种独立和自由的文化品格。

孙郁:所以开始我说鲁迅是一条河,就是他不断地在流淌,他不断地在寻找,寻找的时候他在抵抗,抵抗再寻找,再抵抗,成为自己。

篇5:还原鲁迅

一、还原点创建

1. 我们右键“计算机”再点击“属性”如图所示;

2. 然后在打开属性窗口我们点击“系统保护”;

3. 然后我们在系统保护中点击“创建”;

4. 随便创建珍上名字之后我们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5. 好了,这样系统的还原点就创建了,我们只要等待完成即可。

二、还原点删除

1. 桌面计算机点击右键---属性 如下图所示;

2. 同样在打开窗口点击“系统保护”选项;

3. 然后我们在系统保护中点击“配置”按钮;

4. 现在点击删除按钮,如图所示;

5. 提示是否需要删除,点击“继续”按钮即可。

三、Windows 8系统还原

方式一:

还是一样的还原系统也是右击桌面“计算机”图标,在弹出菜单点击“属性”打开如下窗口;

方式二:

1. 方法也简单按下 Ctrl+Alt+Delete进入如下界面;

2. 然后我们按住Shift按键不要松手,然后点击电脑的开始中的“重启”快速进入修复界面;

3. 在打开界面我们点击“高级回复选项”---“疑难解答”如下图所示;

4. 进入到疑难界面我们点击“高级选项”打开;

5. 在此我们在高级界面会看到有一个“系统还原”点击它打开;

6. 机器重启,选择您的系统账户;

7. 点击下一步;

8. 选择某个还原点(如果我们之前没有创建还原点的话那么在此就没有数据可还原哦);

9. 好了这样就可以点击完成了哦;

10. 如在弹出菜单中我们点击“是”即可;

11. 等待还原并重启,

篇6: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引入]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学们回忆一下是哪四种呢? [学生]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讨论]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

[思考]Fe2O3+3CO==== 2Fe+3CO2,这个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包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讨论]初中我们还从什么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分类呢?

[小结]我们从得失氧的角度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讲述]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下面我们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Fe2O3+3CO==== 2Fe+3CO2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 Fe2O3---Fe

失氧

还原反应 [讨论] 那在这个反应中有氧化反应的存在吗?

我们再来看

CO-----CO2 得到氧

氧化反应

[小结]所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板书]

[思考]S+O2====SO2、2Mg+O2====2MgO、2Na+Cl2====2NaCl这三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

S ====SO2

得氧

Mg ====MgO

得氧

那么这两个反应中有还原反应的存在吗?

我们说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所以肯定有还原反应的存在,那怎么理解呢?

2Na+Cl2====2NaCl这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呢?

是 [讲述]所以从得失氧角度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片面的,那到底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它的反应依据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反应 [讲述]Fe2O3+3CO==== 2Fe+3CO2

Fe2O3---Fe

化合价降低

失氧

还原反应

CO-----CO2

化合价升高

得氧

氧化反应

2CuO+C====2Cu+CO2↑

CuO ====Cu

化合价降低

失氧

还原反应

C====CO2

化合价升高

得氧

氧化反应 [板书]

[思考]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呢?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化学反应又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的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

[讲述]首先我们来看一组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Cl2=====2NaCl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2HCl

[板书]

板书设计

总结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

篇7:动作还原作文

游戏开始了,黄老师让两个同学站到帘子后面去不许看。然后,黄老师走到门口把手向上一举,抬头注视着天空一两秒,接着走进门来,双手拍一拍裤子,再双手抱肚走到讲台上,理一理书本后,转过身去,拿起黑板擦在黑板上上上下下的擦了擦,再转过身来拍一拍手,最后坐下。好了,动作做完了,老师把帘子后面的两个同学请了出来,又让另一名同学进行描述,由于他描述的不太准确,所以那两个同学没有将动作做出来。

然后,老师又请了两个同学藏在帘子后面,请另两个同学来做动作。第一个同学从老师讲台那个位置,慢慢的顺着中间的小道走回了讲台的右边;第二个同学在门口的那个位置,把耳朵拉成猪耳朵状,右脚一上一下的跳着…,由于同学们描述得都不够好,所以藏在帘子后面的同学也没能够准确的将动作还原。

篇8:还原鲁迅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努力把要学习的材料 (抽象的数学) 还原为学生可感、可察的教学直观或可参与的相宜的现实活动, 从而丰富数学经验, 实现自主建构。然而, 数学教学实践中, 一提起直观, 有的教师便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实物、图片, 美其名曰“运用直观教学”;一提起现实活动, 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自己的指令下动手摆弄, 谓之“操作活动”。我们以为, 那种不经精心选择和设计的, 仅呈现一下, 只是让学生被动感知的直观, 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直观, 有的甚至是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干扰。那些流于形式仅为活跃课堂的动手活动, 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形成规律, 在把要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原有经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提供相宜的感性材料, 并引起学生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 (感性→表象→抽象) 的教学, 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直观心理意义。

如“分数乘法”的教学, 为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在对这一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比较的基础上, 把原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加工, 采用数形结合、新旧同化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把“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还原为直观的经验, 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教学时, 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 让学生去理解算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能力。

篇9: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现在的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是可以理解的,根本的原因还是一开始老师就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鲁迅是如何的伟大,作品的思想性是如何的深遂,战斗性是如何的强大等等内容,让学生一下子就望而生畏、畏而止步了。讲《故乡》必讲社会黑暗,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非常自然地涉及到“三味书屋”的不自由,讲《孔乙已》更是向学生大讲特讲封建科举的毒害。《秋夜》呢,笼罩在学生心头的是军阀统治的沉沉黑暗。诚如刘发健老师所言“习惯性地对鲁迅进行贴标签式的政治图解”。其结果是“很容易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语文教学一旦主题先行了,孩子们创新学习的大门也就就此关闭”。既然如此,我们做老师的倒不如抛弃那些冰冷的、枯噪的政治图解,把鲁迅和鲁迅的作品从神坛请下来,当做一般的作品来对待,多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来认识鲁迅和鲁迅作品,尽量的让鲁迅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内心世界接近,一开始就产生一种亲近感。老师不必进行政治上的说教,而应该让学生认真细致阅读作品本身,从作品的文字里寻找自己熟悉的生活,喜欢的人和事,感悟他们的爱与恨。学生从内心真正地喜欢上鲁迅,喜欢上鲁迅的作品。

稍微留心一下河北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你就会发现,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文章是鲁迅写自已的少年生活的,只有《藤野先生》一文除外。同时也发现,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儿时生活、对孩子的关注是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的,始终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也是作家当中所不多见的。在鲁迅的作品里,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乡土气息的少年形象。《社戏》有以双喜、阿发为首的少年群像,《故乡》里有少年润土和以后润土的孩子水生,《孔乙已》里通过孔乙已也看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作家以少儿的视角和心理刻画了豆腐西施杨二嫂、六一公公、孔乙已等成年人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鲁迅表达了对儿时伙伴的羡慕和喜爱,也赞美了农民的纯朴、厚道。不仅如此,鲁迅还热情地抒写了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对儿时生活的无比留恋。所有这些都是和当下绝大部分孩子,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的心完全相通的。孩子们也完全可以借助“我”的描写,找回自己儿时的生活,儿时的影子、儿时的梦想。刘发建老师在谈到这一事时说得好:“我的渴望就是同学们的渴望,我的心声就是课堂里孩子们的心声。”“鲁迅的文字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后,仍和当下的孩子们心灵相通,童趣相映。”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假如在鲁迅教学中,围绕鲁迅的少儿生活多做一些研究,自始至终地抓住鲁迅真实的内心,抓住鲁迅内心的感受直白,关注鲁迅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努力地调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学生,使鲁迅和学生成为真正的伙伴和朋友。学生们对鲁迅、也对鲁迅作品的态度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从心理上接受鲁迅和他的作品,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王富仁先生说:“鲁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也是缘于此吧。

刘发建老师说走进了鲁迅的故乡,进入了鲁迅的童年,就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此语道出了鲁迅语文教学的真谛。鲁迅是把“故乡”做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这个精神家园。这就是说对故土的神情凝眸,做为鲁迅教学中另一个突破口,理应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特别重视。老师可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近鲁迅作品中那些充满了泥土气息、弥漫着故乡情绪的文字,品味鲁迅对故土的思念,对故乡的关注。进而勾起学生自身对家乡山水深情触摸,回忆学生自己发生在家乡的那些快乐和忧愁。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思考家乡发生的一切。激发起学生创作的冲动和勇气。我个人就有这方面的经历。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深深被鲁迅的描写所吸引、所折服,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贴切。河里摸鱼、草里捉虫、庄稼地里剥玉米、瓜地里搬西瓜,那些快乐而有趣的事,哪一件没有干过,不都是发生在故乡吗?故乡,是鲁迅的创作源泉,也是我们的创作源泉。

上一篇:护士语言规范-护理管理下一篇:分析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