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难点解析

2023-04-28

第一篇:氧化还原反应难点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科学性理解的研究 辛永平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

034100)

[摘要] 依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氧化还原反应所做的规定要求,本文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原理的科学学习价值,提出了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科学完整性理解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理解自主探究思维模型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原理的科学学习价值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反应原理,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理论价值

1、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不同元素表现出的不同性质是由其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决定的。在氧化还 原反应中,活泼金属单质表现出较强还原性,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不活泼金属元素的简单离子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不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简单离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并具有一定的递变规律,此规律可在元素周期表中呈现

2、指导学生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如从得氧失氧角度探究H

2、C、CO的还原性、CO2的氧化性;从电子得失角度(原子结构角度)探究Na、Cl

2、S、N2的性质;从化合价变化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如H2S、K2Cr2O7等。此原理可贯穿于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

3、指导学生探究设计物质的制备原理。如实验室中Cl2的制备,工业上制备H2SO

4、HNO3的反应原理的设计、工业上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原理的设计等,都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为指导。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在形式上表现为加氢(去氧)和加氧(去氢)(其实质仍为电子转移),可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之间的转化以及设计简单的有机物合成路线。

4、指导推断复杂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如在探究Na和H2O的反应中,可以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指导下从理论上推知产物是H2和NaOH,使学生的学习在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减少盲目性。在一些定量反应中,可依据电子得失总数相等来确定未知物。

5、指导学生探究设计合理的原电池和电解池。原则上,任意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一个原电池。理解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反应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关系,也可根据需要设计原电池和电解池解决实际问题。如失去标志的蓄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含K2Cr2O7的酸性工业废水的处理,均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解池来解决。

6、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统一的哲学观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电子得失数目总是相等的。自然界的这一客观规律对学生形成对立统一和物质不灭的哲学观点,建立两点论的思维模型来说是最好的课程内容之一。

(二)应用价值

1、指导设计物质制备原理。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至今人们离不开的金属单质及其合金,必须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取。同时,又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时刻与其反过程——金属的腐蚀作斗争,寻求防止金属腐蚀的有效方法。有机物的制备可利用官能团之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来设计合成路线,如—NH2可由—NO2通过还原反应来制备,—CO—可由—OH或—C=C—通过氧化反应来制备等等。

2、指导滴定分析。许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而且进行得比较完全,人们可利用这些反应进行物质间的定量分析,如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等等。

3、指导分析反应中的未知物质。在许多的科学研究中,需要对未知的生成物或反应物进行推断,人们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同时发生且的规律定性或定量地推断未知物质。

4、指导实验原理的设计。可利用物质具备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检验或除去此物质的反应原理,如酒后驾车检测器的制作原理是由乙醇的还原性指导人们去寻找具有强氧化性且反应前后有颜色变化的物质;汽车尾气的无毒排放原理是CO的还原性、NO的氧化性以及相应的热力学理论指导人们去寻找催化剂使二者反应。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都能发生反应,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方向,使人们少走弯路。

5、指导能量转化研究。所有的燃烧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只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才能得以实现。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指导人们有效地利用化学能,造福人类。 综上所述,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辐射性、扩展性和融合性,以此为中心主线组织课程和教学,能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化、结构化,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氧化还原反应是联系物质结构、性质、制备、含量分析以及能量转化的纽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学化学课程必须重点建构的重要内容。

二、对氧化还原反应应有的科学理解 学生要进行成功的科学探究,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基础、对指导探究的概念和原理有完整的科学理解、依据概念和原理建立相应的科学探究模型。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原理,学生应具备以下完整理解(见下页图)。 辨证统一

电子化合价 失升 得降 还原产物

氧化剂分子热运动热能 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

还原剂电子定向移动电能 原电池

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滴定未知物推断

要能够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应经历以下阶段性理解:

(一)经验积累阶段

有氧参加的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基础,帮助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得氧是还原剂,如CO、C、H2可得氧,具有还原性;失氧是氧化剂,如O

2、CuO、CO2可供氧,具有氧化性。得氧失氧同时发生,同时存在。

▲初步理解元素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如NaCl、HCl的形成。

(二)深化理解阶段

在得氧失氧基础上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从电子得失角度理解其实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 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由还原剂传递给氧化剂,生成相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这 一过程是强作用代替弱作用的过程。

物质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强弱与其电子结构有关,其实质是物质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对于单质和简单的单原子离子,其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可由元素周期表来体现:同一主族中,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更易失去电子,单质的还原性增强;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单质的氧化性减弱。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氧化性依次增强。

▲同种元素之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类似于热传递的规律。 具体来说,即氧化剂不可能把低价的该元素氧化成和氧化剂相同或更高的价态,还原剂也不可能把高价的该元素还原成和还原剂相同或更低的价态,最多是二者相等。

如在KClO3+6HCl=KCl+3Cl2+3H2O中,HCl不能将KClO3还原为KCl,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是Cl2。又如在H2SO4(浓)+H2S=S+SO2+2H2O中,H2SO4是氧化剂,SO2是还原产物(不是S);H2S是还原剂,S是氧化产物(不是SO2)。 ▲重要的氧化剂一般有: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F

2、Cl

2、O2等。 元素呈高价态时的氧化物,如MnO2等。

元素呈高价态时的含氧酸,如农H2SO

4、HNO3等。

元素呈高价态时的盐,如KMnO

4、KClO

3、K2Cr2O

7、FeCl3等。 过氧化物,如Na2O

2、H2O2等。

元素呈中间价态的物质,如SO

2、Na2SO

3、FeCl2等。 重要的还原剂一般有:

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Mg、Al、Zn、Fe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

2、C等。

元素呈中间价态的物质,如CO、SO

2、FeCl

2、Na2SO3等。 元素呈低价态物质,如HCl、H2S、HI、HBr、NH3等。

▲借助于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可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实现电能和化 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有机物中官能团之间通过加氧、去氢或去氧、加氢实现物质的转化和制备。 ▲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永远守恒,可据此进行定量计算。 总之,学生要能将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反应中电子的微观运动以及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客观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完整统一的科学理解。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 原性理解的标志是:能将物质的微观得失电子能力强弱或化合价态与物质的宏观性质联系起 来,并能运用它解释现象、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模型化阶段

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具体参与科学探究,可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型。运用氧化 还原反应原理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有:

1、物质性质的探究模型:若是单质或简单的单原子离子,则分析其原子结构或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还原性或氧化性强弱及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如Na、N

2、I-、S2-等性质的探究;若是复杂分子或离子则分析其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状态以推断其性质,如对H2O

2、NH3等性质的探究。

2、物质制备的探究模型:分析要制备物质的化合价,选取相应的反应原料。如实验室中Cl2的制备,首选经济易得的原料NaCl,然后依照其化合价变化选择强氧化剂MnO2或KMnO4。工业制H2SO

4、HNO3的反应原理均利用此模型来设计。

有机物的合成中,先制得容易获得的基团,如—NO

2、—Cl、—OH等,然后再通过去氢或加氧得到所要获得的物质,如—NH

2、—CO—等基团的制备,又如—OH、—CHO(—CO—)、—COOH几种物质之间的转化。

3、物质检测原理设计的探究模型:分析要检测的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然后依 其性质选择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如食盐中KIO3的检测,分析KIO3具有氧化性,应选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来检测其是否存在,可选Na2SO

3、NaNO2等。

4、推断未知物的探究模型: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有上有升必有降的原理,可首先推断未知物的大致范围。如对新制氯水成分的探究,首先根据氯元素化合价可升可降推测并由实验验证有Cl-,便可推测溶液中一定有另一种含氯的化合物,且化合价呈较高价态。又如Zn与稀HNO3完全反应的还原产物可由参加反应的Zn与HNO3的物质的量来定量确定。

5、设计原电池、电解池的思维模型: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成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氧化反应作负极反应,还原反应作正极反应,构成回路即可得原电池。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依此设计金属的防腐方案或电镀方案等。

6、定量浓度分析的思维模型:分析待测物的性质,选取相应的已知浓度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进行直接或间接滴定,依电子守恒求出浓度。如要求软锰矿中MnO2的含量,首先分析MnO2 有强氧化性,可选择有还原性的H2C2O4与其反应。即取一定量的软锰矿,加入已知且过量的H2C2O4与其反应,剩余H2C2O4可由已知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可间接求得MnO2的含量。

综上所述,不同的探究主题需要不同的探究模型,形成科学思维模型的前提是理解物质性 质与结构的关系,明确氧化还原反应这两个相对立的过程同时发生,反应过程中电子守恒。

第二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合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教学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化学反应从形式上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而从本质上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有机体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大多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化工生产约50%以上反应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生产、生活、生命有着这么重要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二、授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阅读第一段内容)

1)请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高温

2CuO +

C ======2 Cu +

CO2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碳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同时也发生了还原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像这样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根据反应物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关系:

讲解:在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铜元素化合价由+2降低为0,同时氧化铜失去氧是发生了还原反应;氢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到+1,同时氢气得到氧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课堂练习】试分析H2O+C === H2+CO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板书】

化学价升降情况: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学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学价降低的反应

[设问]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一个反应中没有氧的得失,是否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氧化还原反应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分析举例]从化合价角度分析Fe+CuSO4 === FeSO4 +Cu,铁元素被氧化,化合价升高;铜元素被还原,化合价降低。

【板书】

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教材P36第二段内容 [讲述] 根据化学反应从反应物到产物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类:

一类是: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

一类是: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如CaCl2+Na2CO3=CaCO3 + 2NaCl 【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CO3高温CaO+CO2↑ C、Na2O+H2O=2NaOH

D、Mg+2HCl=MgCl2+H2↑

2、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Na+Cl

2=== 2NaCl [过渡]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教材36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

1、钠与氯气的反应(投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Cl: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结论:

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的反应;

2、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过程。 [随堂练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B、 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作业】

1、完成习题

1、

4、

5、6。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根据反应物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

1)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学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学价降低的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的反应;

第三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理科高考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表示方法,而且还要掌握与“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知识。

高一新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只是直观的从得失氧的角度进行判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则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得失氧的形式上判断过渡到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认识,再过渡到电子转移原子结构本质上的认识。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氧化反应的,必然发生还原反应。仔细观察反应中的物质,其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合价有升高必然有降低,从微观角度说电子有得必有失。

另一方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另一个难点是电子转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搞错。电子转移数量,得失电子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认识,多看多练。

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上本节课属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怎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是本节内容需要注意的方面。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由老师多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他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 还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这些都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赵 婧

第四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 ,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教学建议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物(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生成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性质(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浓 、 、 、 、 、 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 、 、 、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反应类型表达式举例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

第五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4

走上讲台时,我故意停了一会。同学们看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到处卖的是啥药。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刚才看了大家几眼吗?

下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仍然是不解的神情。

我说:我看了你们三眼。第一眼我是看到了全班的同学。第二眼就只看到两个还是那儿交头接耳的同学。而第三眼我就在看那两位同学到底为什么交头接耳。

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他们意识到,我实际在讲用双线桥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的分析。因为在上节课我对他们说,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我们要看他三眼:第一眼看整体的元素化合价;第二眼就只看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化合价;第三眼就要从量的角度看这些元素的原子电子转移的情况。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一个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一个是二硫化亚铁与氧气生成氧化铁与二氧化硫的反应。我让学生分析分析其中电子转移情况。 有的学生小声嘀咕,说这两个方程式以前没见过。但过一会便拿起笔开始分析起来。

没想到学生们还都分析得不错。有一位同学没有打箭头。我在讲评的时候引入一句话。我说:同学们,在管理学上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可能在考试时由于这个箭头会丢失两到三分。(哈,又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笑了,开始检查自己的作业,表示赞同。

我开始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第三个阶段的学习。第三个阶段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的问题。氧化性还原性到底是什么?它是衡量什么的?

我想,学生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一个是铁与硫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硫化亚铁,另一个是铁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氯化铁。我首先介绍说,在化学研究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类比(compare),一种是分类(classify)。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有的说都是化合反应,有的说反应的条件相同,都是点燃,有的说都有铁,有的看到更深一点,说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且还原剂都是铁。我说:看来大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observe)能力,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这两个反应是在反应条件相同下还原剂都是铁的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反应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们马上说:生成的产物不同,铁的化合价不同。我又问,产物不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产物会不同?学生回答说:产物不同说明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不同,其原因是因为一个是与硫反应,一个是与氯反应。我提示说,在这里硫与氯都是作为氧化剂,从这两个反应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请大家在笔记本上记下你的体会。

学生们开始思考起来。我走下讲台,看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这样写着:氧化剂不同,其氧化能力是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我想在学生头脑里对氧化能力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但这还不是一种本质的认识。于是,我继续追问:现在我们认识要向深处走一点,为什么氧化剂不同,氧化能力是不同的,氧化能力实质上是反映什么的?现在大家以上面例子作分析,看看是氯气的氧化性还是单质硫的氧化性强。

学生们马上回答:是氯气的氧化性强。我问:为什么?学生反应很积极: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氯气把铁氧化成三价而硫只把铁氧化成二价。我说:大家很聪明,可是我还是要问为什么?

学生们又低下头思考起来。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已经回答了氯气比硫氧化性强的原因。我提示道,在化学问题的探索中,当我们追根索底时,到最后往往答案回到了物质的内部结构中,有一句话说:结构决定了性质。

有的同学似有所悟,但仍然默不作声。看来,他们仍然没有将氧化性强弱与物质内部结构联系起来。

我于是在黑板上画出氯和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请同学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氧化性强弱,一个是得失电子的能力。同学们开始动手分析起来,他们在草稿纸上写下,氯的氧化性强于硫,氯更容易得到电子。

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氧化性强弱与氧化剂得电子能力有关系吗?你们体会到这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体会。

我看到,绝大多数同学们写下了,氧化性愈强,得电子能力愈强。我继续问:你们看,氧化性实质上是描述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氧化性的实质是氧化剂的得电子能力。我又问:那么还原性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又回答:还原性的实质是还原剂的失电子能力。

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从氧化性的实质推及还原性的实质,你们就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研究方法,你们在以后要多多尝试这种方法。

我在黑板上写下:

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这时,下课铃已“铛铛”响起。

上一篇:疫苗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下一篇:养护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