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2024-05-02

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精选6篇)

篇1: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教育技术发展中的误区及发展趋势

一、发展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能同步。这是在大陆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的老问题,一般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主要受唯媒体技术论的思想影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2)重效应轻效果。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的时候,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

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因此,“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1)教师培训。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据调查,大陆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调查也显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有效的培训,需要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2)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多主体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

织下,大陆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3)学习支持。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3.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1)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2)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3)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

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5.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也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再像传统教案那样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该向“学案”转变,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成为“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结构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适应其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组织和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承载网络课程的工具,应该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的学科和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纷纷提出观点和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位与学科建设,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从事工作的人群及其从事的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篇2: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

张德权

(浙江省平阳中学)

摘 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前提,结合学生实际,论证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地理教育现代化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必要性;阐明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手段更新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地理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浙江省新课改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地理教育也要迅速的进步,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这便是现代信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1.教学理念:变“重师”为“重生”

改变教学观念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前提。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因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地理教学无异于用新瓶装旧酒,最终将导致“人灌”变“机灌”更沉重的注入式教学,所以首要的就是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

2.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包括学生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养教育这三个方面。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特点,还是地理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便逐步掌握了地理思维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精神,因此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目标变“学会”为“会学”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要让更多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了才能“学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便是让教师实现优化。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1.课件的开发要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的低层次开发

现代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备课组的协作团结,甚至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在信息社会,虽然可以实现教学的自动化,但教师的作用仍不能减弱,教师在资源开发上,避免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上浪费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研究利用现代化技术支持情感教育与创造教育上。

2.利用网络,使教学与先进地区、先进国家接轨

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地理教育信息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为知识更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及时借鉴先进地区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地理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使我国的地理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正逐步与发达国家相接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有机整合。

三、现代信息条件下,更要注意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课堂信息量猛增的现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重要,有些地方的地理教学中,师生都戴着耳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看不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一切媒体资源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其结果是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恐怕会失去一些人性化的东西,显然这与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即不断满足地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达到教学信息化,将教学信息融入教育的每个环节中。我们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占有知识、储存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他们学会对知识的选择、判断,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探索科学规律、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篇3: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往往是最基础最革命行的因素,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的观点。在当今的时代, 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使人类社会产生了质的飞跃,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那么, 教育领域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同样也具有极大的变革作用, 几十年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被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界中的运用, 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一般教学手段的使用, 它以计算机为核心, 是一场挑战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方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在培养能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 具有全面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而且还因为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1. 从进入信息社会的经济社会以来, 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 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近30年以来, 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达到了人类历史所有知识的90%, 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 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只是占据其中的区区10%, 从中可以看出, 近几十年社会发展的迅速, 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繁。因此, 教师要具备一定汲取信息、分析信息、转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否则这些信息就无法被我们所运用, 就会很快丧失先机, 从而失去应用的价值。

2. 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 对于上述的知识和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 这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缺乏这样的知识和能力, 就难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交往都难以完成, 进而被社会所抛弃。正如著名的科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 “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 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因此, 现在社会中真正的“文盲”就是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人。

3.21世纪面临的全球化要求新型人才富有创造性、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信息的发展为社会物质文明带来了高速的进步, 但是根据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色情暴力不良信息等, 这些都是全球化的危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 为了应付上述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因此, 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也要在精神和品德上面与时俱进, 从而健全自身。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 要想适应它的高速发展和无处不在的挑战, 需要我们具备全面的素质, 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汲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面的文化素质, 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心理素质,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是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根本特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Internet) 。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机互动, 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影像、动画于一体, 图文并茂的功能使得人机互动有了巨大的优越性。互动形式灵活多样, 并且反馈信息及时, 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而且人机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2. 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作用于视觉、听觉和感觉, 这样多重的刺激远比在传统课堂中单一听教师讲课接受的信息量大。信息和知识的积累, 这两者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获取了足够的信息量, 那么所掌握的知识也会成比例地增加,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所学的知识, 不仅要用耳朵听, 眼睛看, 而且还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来加深自身的印象, 也正是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因为联想这一特征, 而使所接触的主题或者概念而转换到另一个主题或者概念上去。因而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 其前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4.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在学习中进行协作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比较和讨论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从而集思广益, 这不仅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益, 而且对于提高学习者如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4: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方向

“十八”大提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坚持教育创新”,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数以亿记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大事。农村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生产、管理等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逐步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努力创新办学思路

1、扩大办学规模,追求规模效益

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低下,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进而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2、加强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创新

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即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从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中职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才能使中职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整合专业劳动中介机构介入毕业生安置工作,实行市场运作,一是可以减轻学校毕业生安置的压力,二是更加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推得出。如对于与传统产业部门和行业有关的专业,如纺织、煤炭、农业、林业、加工业等,因其市场容量相对缩小,需要能力相对过剩,要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并办好办学条件好质量高、基础牢靠、规模较大的专业。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家电、汽车、服装、电子等,要在正常竞争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效益,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形成集中优势或辐射中心,以带动相关学校的发展。对于尚未起步或处于上升期,潜力巨大的专业,如通讯、生物、新材料等,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就学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市场需求量大,故可以市场导向为主。

3、改革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给学生自主,有的善动手,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有的学生有意自主创业,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有的人准备升学,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暂停学习,这样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实行开放式办学

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教育相结合;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校、点合作,产教一体化,将课堂伸向市场。如发挥农科教示范基地作用。农科教结合广建示范基地是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客观需要,基地因地制宜,上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横联地方农业、科技单位,下辐射到千家万户,集人才培训、项目试验、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为一体,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通过建立或参与建立各级各类市场,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同时便于教学和实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办学能力。

二、大力提高办学效益

1、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学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调整质量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当前,重要的是要使职教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术资格标准办学,对学生所学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因为二十一世纪是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世纪,凡是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国民的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欧、美、日等国之所以强大,无不与其重视对学生發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紧密相关的。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校应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训练标准去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和为“三农”服务的科技人员。

总之职业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新变化,注重科学管理,切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王继平副司长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访谈

[2]张俊龙.高等职业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62-163

篇5: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信阳市第一职业高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重要意义。

1、教育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贡献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2、教育信息化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在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

3、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证。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育信息化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等方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大意义。

1、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十年规划》的出台,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在“五大行动”中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行动计划,将“加快建设”落到实处。三是通过有力的、针对性强的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实现。

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突出了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投入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轻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确立以“应用驱动”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入与结合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从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投入多,有明显进展的领域,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并未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也并未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视了硬件建设,但忽视了资源的开发,忽视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篇6: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论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作 者:钟小川 钟佑洁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3(4) 分类号:F241.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就业  

上一篇:悲惨人生转之垂危初三作文下一篇:词牌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