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方向读后感

2022-07-07

第一篇:教育的方向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读后感

dudu 何不出去走走

之一:为什么不是冬

《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书。年初就买了,每每出差时带在身边,尽管很厚,居然也读完了。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外国人来研究会用不同的侧面来看待这段历史,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观的,但可能会受国内不同时期历史观影响小一点。比如如何看待曾国藩,在国内会根据历史的演变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点下面还会详细的讨论,暂且不表吧。

书名为《天国之秋》。天国之意大概是两个,一个指的是清朝——这个天朝大国,一个是太平天国。而“之秋”的含义呢,我想如果将整个大清朝比作一个四季,从年代上论这段历史发生的时代应该属于清朝的秋冬之交。如果从太平天国来看,这个中国最后一次大的农民起义虽然将这个风雨飘洋的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但终究未能成为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秋,见证了秋风萧瑟的衰败,而王朝的历史依然延续了一整个冬天。当然,对于如何用这个书名,作者有作者的初衷,读者只是揣测而已。

读完全书,最大的疑问也莫过是,为何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之秋”,而未能成为清朝的冬天。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来此起彼伏。但仔细去看,朝代的更迭由农民起义引起的居多,但最后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的人却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较为出名的也不过两人而已:刘邦和朱元璋。历史不会主动的告诉人们该如何和不该如何,但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之中了解它,历史却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所以,尽管不知道洪秀全读不读史,但我想他可能没有仔细的去研究历史,否则,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现在历史呈现的样子。

太平天国结束时是公元1864年,清朝结束时为1911年,中间间隔了47年。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帝国环伺、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清朝帝国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朝代其最后延续的时间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的3倍之多。如果始皇帝能活到此时该做何想。而且清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之恶劣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又是为何呢?

仔细的翻看历史,清朝之前中国朝代更替尽管因素众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无一不是皇帝昏庸无能、皇权旁落。但是清朝或许例外,有清以来共12位皇帝,要说完全昏庸无能、娇意淫奢,在清朝好像并没有发生,每一位皇帝,即使光绪、同治,不能说励精图治,也算殚精竭虑了。仅仅是皇帝的原因恐怕也不能解释为何在经历如此之乱亦延续50年。

同样是以农民起义而登上皇位的朱元璋言“胡人无百年之运”,所指就是根据其推翻的元政权,而紧跟其后的清朝,不但打破了这一魔咒,而且在经历了太平军这一**又延续半个世纪。究其原因,与清朝建国之初历任君主所推崇的政治经济改革关系甚大,尽管虽非汉族,但对大力推广汉文化,科举取士与前朝相比已登峰造极。同时对下广开言路,一些贤能之士辈出,在封建王朝及其没落之时又开创了康乾盛世。前段时间,看新清史研究,争论清朝是否为中国的一个朝代等等云,笔者非此领域研究,自然不敢置喙,但若无二心,则结果甚明了,本不该起争执的。

再说太平天国,起事之名是变了味的基督教,用这个外来的文化之名去对抗具有两千年的儒家文化,虽说也举起了驱逐异族,但怎么看都觉得太平天国是异心之类。即使在40多年以后,当孙中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名,举起剪刀面向诸多遗老遗少的辫子时,仍有汉人拼死也要保护这“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想要以此之名推翻清政权则天可怜见了。我读此书,时刻在想,除了其族弟洪仁玕,未见洪秀全或其下属提出一整套治国之理论。而狡兔尽、走狗烹,可惜狡兔未尽,洪秀全就烹了走狗。其实,不用远看,只需越过清朝看看明末的李自成就可以引为己身之荐。很可惜,洪秀全似乎对前人历史并不大感兴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太平天国终究没有成为清朝的冬天,这里自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大清朝所出的一系列中正之士挽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也让整个华夏陷入了长达一百年黑暗屈辱的世纪。

之二曾文正公

太平天国起义未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者,自身原因自然是主因,但在黑色大幕已经覆盖大清王朝的天空时,一颗耀眼的明星却将这大幕撕开了一角,使得阳光重新照耀着大清王朝又向前蹒跚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颗明星就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

曾文正公以下,对其评价可谓大起大落。在其身后,甚至清王朝结束很多年里,由于不同革命的需要,曾国藩有时成为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而其一系列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也成为封建思想的残余而受到横加批判。但在现代,曾氏又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好像再怎么恭维也不为过。被人评价的两极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而给出的一系列借口而已,《天国之秋》一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出了对曾氏的另一个评价或许会更中肯一点。不过有太多研究曾氏的文章与大家,这里倒无需争执太多。

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于,为何曾国藩在平定天国之乱后没有深入改革清王朝,尽管其兴办工厂,整治洋务。但所有这些基本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本,只是做了表面的修修补补。比如偏居东海一隅的日本,同时代的伊藤博文却改变了日本的走向,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中,泱泱大国几乎遭受了这个邻国的灭顶之灾。

平定天国之论,以曾氏之威望及其武力,想要推翻清王朝可能并不用太多的气力。即使保留清帝,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力推行改革亦无人敢左右。然很可惜,曾氏都没有做,非但没有,其一点僭越之心也无。前面讲过,天王洪秀全可能完全不读史,而我们文正公又或许读史太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已深入骨髓。其后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之辈虽说权力日盛,却也甘心只做清王朝的顶梁之柱,所涉及的改革也是对清王朝的缝缝补补,都没有在最根本的制度上动摇王朝的国策。但在一个王朝的结束之时,成为这个王朝的肱骨之臣却又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后世评价这些人的矛盾之所在。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类似曾国藩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力挽大厦于将倾之际,阻止了下一个朝代迈进的步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历史依旧滚滚向前,而他们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一星,不管后人如何评价。

之三历史的方向

现在专家讲授思想之课时,讲课之人总喜欢先来分析一下国内国际形式,而后再引入正题,却不管这个正题有无需要来引用国际形势。但太平天国发生的这段时间如果也来分析一下国际形势却让人为之感慨良多。不妨举一二来说明。

太平天国发生的时间是1851年至1865年,前后共十四年之久。这一时期,后来雄霸全球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其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发生时间是1861年至1865年。而在这个时期,后来几乎灭绝华夏的日本还没有打开国门,明治维新几乎要在十几年以后才发生。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恢复了法国的帝制,即使是老牌的帝国主义英国也经受着发展之困,更何况美国的内战也在牵着英国政治的神经。

所以,当太平天国刚刚发生之时,就连马克思都觉得一个新兴的中国已经冉冉崛起。其实也是,如果洪秀全能够认识到当时中国所处之国内国际形式,顺势而为,提出一整套治国理政之方针,建立一个新兴的中国,不但中国历史要改写,就是世界历史也从此改变了轨道。

亦或是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后,像我们的邻居一样采用君主立宪,改变封建主义之中国,历史也会改变。

可惜的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1865年太平天国之后,世界上几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或者将要完成这种改造,于是,中国,这个在世界文明史屹立不倒的泱泱大国在其后近百年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而这种屈辱的恢复可能还需要上百年。

历史总归要滚滚向前,没有人去阻拦她。当历史发展的机遇来临时我们放弃了它就只能用血的代价来挽回。

太平天国之后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921年,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参与建立的政党牢牢把握住了机会,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理解了中国广大最底层迫切的呼唤,而且也睁开眼注视着国际所发生的一切。在其后的28年间,尽管有百千万人为了恢复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中国这头睡狮在沉睡了整整109年后睁开了眼睛。

历史依然滚滚向前,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靠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来掌握,我们距离伟大的民族复兴也从未如此之近,然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的方向已经指明,如果我们依然放弃了这个机遇,或许失去的就不是用一百年,百千万人的鲜血所能换来的。

历史的方向在哪里,面对历史,我们是去创造他还是袖手旁观都只在一念之间,也在你我之间。

第二篇: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只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当前,全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教育家们应立足于“未来就是现在的行动”这一信念之上,更新教育观念,从各种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构建21世纪的教育改革模式,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新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十年之后,这一问题依然不断引起争论。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当务之急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专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出一套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为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材。 邓小平同志1984年题词:“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作用的学科。其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要达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因此,首先要求建设一支能熟练操作电脑,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人们一直沿用至今。小班化教学仍然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小班是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动方式的概念。压缩了班额后教育活动获得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者进行活动的密度、强度和相互之间的交往程度得到了增强;也引发了教育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就我省的教育水平及财力物力条件,要全面实现小班化教育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教与学的密切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一文时,老师这样介绍投影片展示的画面:“北京自然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今天要学的黄河象的骨架,但为什么称它是黄河象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教师的导言设计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对背诵第三段容易漏句畏难,老师把书一合声情并茂地背诵给学生听,令学生由衷佩服:啊!原来老师不是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教师又传授了如何速背的“秘诀”,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挖掘教材魅力,利用游戏、表演,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应用电教媒体„„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激趣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拓展学习的内容,挖掘知识自身的吸引力。

其次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们采取了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民主和谐气氛充满课堂。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四、教学与科研课题的促进。

教学离不开科研,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不能没有科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实验学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进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比如实验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五、现阶段小学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小学教育受升学主义的社会传统影响过深,过分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2. 小学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突出,地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靖远纺织希望小学 欧阳丽

2005.10.10

参考文献

1.王成,赵正元,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教育报。 2.教育部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信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4.李顺松,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5.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南通市教学研究室。 6.屠仁美,成为你自己,常州市芦野小学。

第三篇: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精选)

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舞蹈艺术是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舞蹈在艺术领域内与音乐、绘画融合可以发挥综合艺术教育的作用,使儿童的感觉、知觉、情绪、思维等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艺术领域中,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可发挥中介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时应保持舞蹈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个体性及激励性,使舞蹈教育能够做到真正为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1. 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准,以皮亚杰的理论为依据,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仍不具备掌握大量技能的能力,因此,幼儿舞蹈教育应以兴趣为导向,而不是以学习技艺为导向,幼儿舞蹈教学应首先做到培养儿童对舞蹈的兴趣,由于幼儿在此阶段将一切活动当做游戏,因此应将舞蹈教育当做一种有组织的创造性游戏,使幼儿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习得舞蹈的规律以促进身心地协调发展。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时应首先做到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培养其对舞蹈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韵律型舞蹈引进课堂,以培养儿童的舞蹈兴趣为目的,以培养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舞蹈教学内容应尽量具有情境性、戏剧性,趣味性,舞蹈内容应尽量做到贴近儿童生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避免直接教授儿童僵硬的舞蹈动作使儿童对舞蹈产生抵触。 2.少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将艺术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认为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心智的成长,创造力是心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舞蹈本身作为一个创造性较强活动在激发人的创造性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幼儿舞蹈教学不应停留在对经典作品和成人舞蹈活动的简单模仿上面,应以儿童为中心,以激发儿童创造力、生命活力为中心,使儿童在体验舞蹈经验的同时自由表现,通过培养其创造力从而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 3.因材施教

幼儿舞蹈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艺术教育是最注重儿童个体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每个儿童在身体成长、心理发展、大脑发育都有其独特的个体性。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注意到的是:不应以整齐划一地习得舞蹈技巧为教学目的,而应在儿童理解音乐和舞蹈内涵的基础上自由表现,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我们应让每个儿童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表现舞蹈动作,而不是简单僵硬的灌输儿童怎样去做。儿童在与音乐融为一体之后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将心理、肢体、音乐刺激融为一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少儿在心理层面不能接受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便不能做出让人看起来舒心的肢体动作,其在紧张、抵触、无法与舞蹈产生共鸣时便会肢体僵硬、无所适从,因此,幼儿舞蹈教学必须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的个体性,在个体性发展的基础上使儿童得到社会化的发展。 4.运用激励手段

激励教学是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自我发展的时期应该受到来自外界的正向刺激,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研究发现,教师的期待与儿童的发展呈正相关,因此教师应较多的使用激励教学的方法使教育效果能够产生较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儿童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儿童便会在自信心建立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时应尽量做到鼓励儿童,若遇到教学难点教师应起到脚手架的作用,鼓励儿童完成较难的部分从而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也应巧妙地利用小组合作和同伴激励的教学方式,使儿童在集体中建立自信并得到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幼儿在舞蹈中能够建立自信心从而为其他学习打好基础。

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的童趣性 幼儿舞蹈教育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相似,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相比其他艺术教育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等具有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特点,舞蹈具有同时调动儿童动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舞蹈教学在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因此,舞蹈教学的内容应紧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使舞蹈内容充满童趣,让儿童以小主人翁的形式融入到舞蹈活动中,幼儿舞蹈应充满童趣,使儿童在童话的浪漫与天真中更多的体会童年期的趣味性。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作用。通过自发性舞蹈,用这种不一般的方法,儿童掌握了威尼克特认为是游戏中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过程,这是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中一个充满活力的调解者。

舞蹈活动中的童趣性是激发儿童注意力、观察力、审美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舞蹈活动的童趣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接近于儿童生活的情境,使其在熟悉的环境里尽情的发挥创造,儿童的生活是游戏性的,人类的舞蹈活动也来源于最初的游戏,儿童从自发性游戏到有组织的创造性游戏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活动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此,舞蹈活动内容的童趣性是必不可少的,童趣性即是一种游戏性丰富的特征,儿童通过舞蹈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可以使情感、智力身体等得到协调的发展。 结论

幼儿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较多的让儿童获得舞蹈经验可以使其身心由内而外的健康发展,儿童因在音乐的启发下将心灵净化,同时又能在肢体表达的同时使肢体得到伸展和健康发展。因此,重视幼儿时期的舞蹈教学,因材施教地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能够为儿童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1、大中专院校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

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

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

8、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技术人员(广播电视信号系统的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工作)

9、影视动画制作人员(影视动画设计制作工作)

10、广播视听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广播视频、音频设备研究、设计、维修等工作)

11、营销工程技术人员(市场分析与开发、为企业提供咨询,进行产品销售)

12、中介代理人(生意接洽、事务代理、信息咨询等)

13、摄影师(室内外人像、风景、产品及生产、生活图像处理)

9、

14、生产组织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系统的组织、计划、控制与管理工作)

15、系统规划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单位的发展规划、系统分析与管理工作) 软件工程专业(游戏软件开发技术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量众多上市的跨国游戏企业。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因其无可比拟的低成本、可复制性、快速传播能力等特点,成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前景无限。

培养具备游戏软件开发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和参与游戏软件开发的实际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以及游戏产品维护、营销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专业人才。

C++语言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中国文化与历史人物概论、计算机游戏概论、数据库原理、Java语言、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构架导论、网络设计、DirectX游戏编程、计算机图形图象、游戏文化与心理学、游戏作品赏析等。

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网络游戏及相关行业,从事游戏技术开发、策划、制作、营运、推广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游戏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技术和工具环境,熟练掌握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设计与制作技术,具有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游戏设计思想,熟悉各种游戏类型及其设计风格,掌握游戏设计流程中角色、环境、游戏机制与结构等概念设计流程,具有扎实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逻辑思维习惯,具有创新游戏策划思想,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电视台、手机内容提供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策划、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方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深度地培养学生游戏设计技术、技能的同时,依托学校及动画学院深厚的艺术氛围,注重对学生艺术创新思想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际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熟悉游戏开发管理流程,在毕业时就有自己的游戏作品。

影视学专业(含影视与传媒方向、数字媒体方向)

本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于艺术系列的影视学专业,以全国高校第一个设立的电影学博士点和第二个设立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为基础,发展成为中国影视传媒研究人才、教育人才和制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数字媒体方向正在成为培养数字艺术创意人才的新兴拓展学科。毕业生除攻读研究生外,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广播、电影、电视、出版、通讯、网络、游戏及广告公司。

影视与传媒方向注重综合性影视与传媒人才培养,兼容影视艺术与媒体传播两翼发展,使学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并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拓展能力,适应中国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发展需要,成为影视传媒研究人才、教育人才和制作人才。影视与传媒方向主干课程有电影概论、电视概论、影视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编剧、影视剪辑、电视新闻采编、纪录片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大众传播概论、电影批评与研究方法、经典影视片解读、影视策划等。

数字媒体方向是国内最早培养数字传媒专业化人才的艺术类专业方向,学生将逐渐掌握数字媒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应用,成为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码设计、交

互式媒体等创意产业方面的专业艺术人才。数字媒体方向主干课程有数字媒体概论、美术设计、色彩设计、动画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视摄制、音响创意设计、交互式媒体、角色动画设计、虚拟场景设计、三维动画工程、网页设计、界面设计、网络游戏研究等。

数字媒体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广播影视、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视音频合成与创作、数字影视制作、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从表现形式和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新媒体,是通信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两者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既掌握影视特技、虚拟现实、三维动画、游戏编程等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相关技术研发以及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后,准予毕业。符合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除学习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电脑图文设计、电子音乐制作、传播学、微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信号分析与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概论、电视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影视艺术、摄影与摄像、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三维动画、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网络传播、虚拟现实等。

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为新闻学、传播学、工商管理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制作、动漫和娱乐游戏软件、信息产业、教育与文化资源开发、大众传媒等行业以及国家机关、新闻出版、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工作。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游戏软件方向 )

主干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游戏赏析、游戏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软件测试及文档编写等。?

就业领域: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部门、系统集成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的编制、测试、维护及销售工作

软件技术专业(电脑游戏方向)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要求

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独立完成从策划、程序、美术、音乐到成品的游戏制作过程的能力,能够在电脑游戏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专业课程设计

1.基础课类:大学英语、哲学与社会科学、军事训练与体育锻炼、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专业基础课类:C++程序设计、JAVA编程技术、OpenGL编程技术、图形图像编程设计、DirectX编程技术。

3.专业课类:嵌入式设计、游戏策划、高级游戏开发、网络游戏设计、人工智能、游戏物理与动力学、移动游戏开发技术。

4.实践课类:游戏程序设计项目实践 I、游戏程序设计项目实践 II、游戏程序设计项目实践 III。

5.专业技能认证:本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专业技术证书有:美智游戏程序设计证书、Maya认证、3DS MAX认证、Premiere认证、After Effects认证、国家英语证书等。 赞同0| 评论

第五篇: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发达程度也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正日益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明显。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充分的政府教育投入,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府教育资金配置。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改革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投入不公平”,“向偏远地区倾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等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亦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在逐年上升,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确实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一)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是不能有效供给的,若将教育全部推给市场去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们可以透过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待这一问题:假设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并且教育是一种有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受教育者为何不通过向资本市场借款去上学呢?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个人或机构原意为投资对象作担保,并且由于该项投资的收益大小受个人的性格、健康、机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因此,私人的信贷机构一般不愿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教育贷款,这就使得那些没有存款或者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人无力接受高等教育。鉴于此,引导、规范、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肩负起提供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

二)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对外部性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

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人们在谋生过程中的竞争力,这些都有助于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全社会受益;其次,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都得到普遍提升,人们会更加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犯罪率下降,社会更加安定,社会治安成本下降。经济环境更加优化;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权者可以借助教育使公民树立起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公民更易于管理,政治更加稳定。(三)教育力求公平富裕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方面显然具有更高的支付能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因财力雄厚得以在教育方面率先步入“小康”;而寒门子弟很可能因为无力承担教育费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也往往受到财政资金短缺的影响,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力不从心。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很可能会再次导致收入不均,继而形成“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的恶性循环,使得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人们失去对社会整体公平的信心。“教育公平”也因此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贫穷的孩子应该有平等甚至优先享受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服务的权利,而政府也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倾斜,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扶持力度,尽力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足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着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而同时期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从最高峰年的20.69%降至2006年的15.7l%。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

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严重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1995年也把4%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增长”写进了《教育法》。但遗憾的是,有关法规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落实,4%的目标迄今为止也未能实现。从1991年到2006年,16年时间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只增长了O.15%,即使到2006年,这一比重也只有2.98%,未曾突破3%,更与4%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而事实上,%的比例只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7%,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从而为其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中起辅助作用。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本末倒置,政府在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从表l我们可以看出,三级教育的事业费支出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已由2000年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转变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全面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和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分不开的。

虽然自2002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有所下降,教育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12年间增长了6.60倍。

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l%,2006年上升到18.7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法国的6.5%以及美国的9.9%。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l 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 000亿元。而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达到历史最高点的近1 981亿,但这也只是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1/4不到[4/。

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带来其低产出,最终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资金的短缺也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些都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三级教育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该在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义务教育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具有准支出的级差有所缩小,但初等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事实上,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初等教育的外部性是最强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教育支出应该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级教育上进行合理分配。国际上也是根据这一特点普遍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支出。

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这种状况不利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城乡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多年来,我国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统计局2005年、2006年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的48.93%、65.61%,分别是城市学生的2.83倍和.03倍,但是农村普通初中、小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9.96%、62.81%。

随着2007年全面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2008年全国范围内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政策的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政府仅仅是负担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低的,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均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财力状况也大相径庭,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差异悬殊。2006年,我国东部省区平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为266.61亿元,中部为168.亿元,西部为172.23亿元,东中西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63:0.65,其中最高的广东.02亿元)是最低的西藏(26.34亿元)的20.倍,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从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来看,中央政府只在宏观上掌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和决策,以及对少部分部属大学进行管理;而大多数的教育事权都从属于地方政府,包括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管理和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管理。

从财政分权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制度,上级政府无权直接干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而只拥有对下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或监督指导的权利。因此,地方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由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直接导致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较大差异。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三、调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事业的制度建设与立法监督工作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总量、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制度、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要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得到可靠保证,就必须从制度、法规建设上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指标,即分别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应承担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并根据实际能力与需求,对教育经费实行最低限额的规定。关于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建议,将《教育经费法》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工作,凡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单位,均予以相应的惩罚,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使用。

二)扩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增加教育经费总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维持在教育支出总量的80%左右,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就成为增加教育总支出的关键。虽然今年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这只是一个目标规划,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具体要如何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与政府的其他支出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支出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并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是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建造学校、设备购置等。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拓展教育资金的筹措空间,并把它专款专用于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不失为缓解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现实且可行的办法。比如建一所学校,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办法融资,既不会搅乱正常的支出安排,又能建好学校,而且随着学校的使用,若干代受益人也可通过纳税来偿付为学校建设积欠的债务。于是学校的建设费用便可在学校使用期间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为教育事业开辟财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发行教育彩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据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彩票业规模约占GDP的%一3%,2005年我国彩票的发行总规模为亿元,2006年达到818亿元,只占了GDP的.04%。这意味着我国的彩票业市场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有足够的能力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投资渠道151。

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已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即实现教育的民营化。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集聚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股份制把人股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一旦入股,就会时刻关注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因为学校运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又比如公立学校的“一校两制”,即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独立的或非独立的教学园区等。这类机构的建设经费和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捐资、合资、银行贷款、合作办学等不同渠道吸纳的民间资金,学校的建设和办学通过市场方式来运作。

三)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优化三级教育指出结构。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的问题。面对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各级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基础教育中去,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一要求。而对于高等教育则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实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以举办者投人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161的办学方式,从而合理安排财政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优化地区和城乡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极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单靠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又不足以保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平衡各地区间的财政及教育条件,来保证地区和城乡间合理的财政教育支出。一方面,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上,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发达地区适当调用部分财力支援西部地区,弥补贫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缺口;横向上,建立省际、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努力缩短各地方政府间教育提供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用以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办学、教学条件。此外,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主体,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责任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人体制171。

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助(特殊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的助学体系。但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奖学金种类结构不合理、平均主义严重、管理权限集中等。因此必须在方法、手段乃至体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中也已明确指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嘲只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才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

四)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在财政教育支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效率来看,当每个人最后一单位的教育费用所产生的效益相同时,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基于这一点,能力较强的人因为能产生较高的效益而应该得到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从公平来看,享受最低标准的教育应该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阐。作为政府,必须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政府应当向所有家庭均等地提供最低标准的教育,即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对于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助,只给予那些有能力的、贫困的个人,即切实实行前面所说的奖、贷、勤、助、减的助学体系。

上一篇:机械设备验收记录下一篇:精益管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