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

2024-05-24

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共6篇)

篇1: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

《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读后感

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拼音,对于拼音的认识与 理解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汉字需要它。帮我学好普通话,我们掌握它。”这是教师教小学生学拼音时念的一首儿歌。的确,对拼音的学习是我们识字的重要方法,学好汉语拼音是学生自主识字学好语文的基础,必须人人过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总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拦路虎”,学得比较艰难。学生学习的难关就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想方设法帮学生跨越这些“门槛”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对于在这一部分教学中的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突破。

a、o、e的四声。学会准确流利地认读4个不同声调的韵母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基础。而a、o、e的四声是学习带声调韵母的开始,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1)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准确地示范,让学生看清口型,听清发音,然后模仿着读,反复几次,直到读正确为止。(2)教师要想半反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抽象的拼音符号和形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3)游戏是最能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形式。教师应当适当的安排一些趣味游戏,如“采蘑菇”、“摘苹果”、“猜一猜”、“找朋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三个韵母的音、形和正确的书写方法。

声母和韵母的准确拼读。汉语拼音从“b、p、m、f”开始,学习声母和韵母的拼读,虽然教师进行了示范,也学习了拼音规则“前音轻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但少数学生还是无法准确地拼读出音节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漏声母、换声母、换韵母、三音节漏介母。因此,我们应当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1)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当学生拼读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指出他到底哪里错了,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改正。(2)掌握方法,反复训练。快速地让学生把声母韵母两个音连起来读,连读几遍,一遍比一遍快,越来越快,最后就自然而然地发出整个音节的读音。

区分b、d、p、q。针对学生容易把这几个字母写反,张冠李戴,主要有以下突破法:(1)图示法。把教材中的4幅插图摆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认,在字形与图像之间建立联系,再编顺口溜记忆。或者把它们编成与数字6、9有关的儿歌进行记忆。

j、q、x与的拼写规则。这是学生很难掌握的一部分,多数学生会混淆不清,学生可能会不理解:ju、qu、xu中的韵母明明是v,为什么要写成u呢?(1)创设情境,深化印象。我们可事先做一些道具,创设有礼貌的小v戴着小黄帽来到学校,碰见jqx三位老师摘帽敬礼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这一规律。(2)练做趣题,灵活运用。如适当的做一些j+()=ju等的加法题,j+v=()等的填空题,以及一些判断题,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总之,对于这些难点的突破,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补不足,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争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降低学习拼音的难度,让学生主动发现联系,掌握方法,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愉快地认读、书写,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2: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

从教多年,体会颇深。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太难学了,繁、难、变是数学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数学,我们数学老师都得下苦功,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更要老师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归纳。切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提高。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突破几个难点问题的。

一、通过数学派生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派生公式是指,由一些已知公式推导的重要推理和课本一些具有重要工具效应的习题结论。它们虽未能跻身于课本公式之列,却具有较强的应用功能,在解题时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应用时,教会学生公式的两边应用外,还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公式的特点,它们的组合后会有哪些结论,这就是我对学生常说的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

(1)a2+b2=(a+b)2-2ab(2)a2+b2=(a-b)2+2ab

(3)(a+b)2=(a-b)2+4ab(4)(a-b)2=(a+b)2-4ab

有了以上的结论,学生在碰到已知a-b,a+b,a2+b2这三个量中的其中两个量,要求其中一个量的题目时,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了,这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广度的挖掘。同样有了此知识做铺垫,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所扩展出来的:如在方程x2+3x+1=0 中,如果x1,x2是它的两个根,求代数式(1)x12+x22(2)(x1-x2)2的值时,学生也很容易想到了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了,从而很好的提高了解题速度,这样学生就觉得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易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对这些公式的推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一般习题熬特殊公式的转化。明确公式的`广泛意义,认识特殊结论的应用价值,使思维具有广阔性。

二、灵活性的培养

数学教学难就难在灵活性,学生学习数学难也难在灵活性,灵活性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例如,很多老师在公式教学中,都只注重公式结论的教学,忽视公式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的,结果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公式教学过程中体现培养性多么重要。因此,在公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结论的教学,又要注重公式推导方法及其过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能力,形成深刻、广阔、灵活、畅通的思维品质。

三、小结的运用

教学小结和总结,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简缩,是教学重点的概括,是授人一招的“点金术”。它显示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把握的准确性。如果总结得到位,归纳得精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彰显教师的引导水平。所以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的总结有本节的小结与章节的小结还有对题目解题思路的总结。

(一)每节课的小结是章节小结的基础,教师认真抓好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以后的章节小结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我在讲授菱形的性质时,就这么引导学生,对一个图形的认识,要从以下5方面:(1)边(2)角(3)对角线(4)对称性(5)面积性来归纳小结它的知识特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小结得不错,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二)章节的小结是综合知识的积累过程。为类型的解题思路小结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在上完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从六个关系式给学生做了小结

(1)顶点在x轴上,则可以写成y=a(x-h)2. (2)顶点在y轴上,则可以写成y=ax2+c

(3)图像过原点,则可以写成y=ax2+bx

(4)顶点在其他地方,则可以写成y=a(x-h)2+k

(5)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x1,o)(x2,0)时,则可以写成y=a(x-x1)(x-x2),

(6)如果知道对称轴如x=2时,则可以写成y=a(x-2)2+k

(三)有了每一节小结,每一章节的小结以及对教材,对题目的广度,深度的挖掘,积累,综合类型题目的小结也会游刃有余。例如:有中点的题目是,我给学生小结想到以下的知识点:

(1)想到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由是等底同高。

(2)想到延长中点所在的直线构成“8”全等形。

(3)想到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及相应的性质。

(4)想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图。

(5)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又如:做动点题目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小结的:

(1)把图形能求的边求出来。

(2)不能求出来的则用含有t(或其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3)列含有t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抛物线的大题,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抛物线,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给学生归纳的:

(1)把能求的点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2)把能求的边也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3)把能求的直线求出来。

(4)把能求的角求出来

(5)看看有哪些特殊的图:如直角三角形,30°,45°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图。

(6)列含有m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分法六:用抛物线做等量列式。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篇3:浅谈汉语中几个词的维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对环境作出反映的种种经验即文化凝聚在自己的语言中。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地环境不同而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个事实在语言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的词汇不是像“对号入座”那样对应, 两个民族对同一个思维概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如:这几年以来, 乌鲁木齐以及南北疆的各大城市的饭馆、餐厅等出现了:Polo padi xayi、Lahman Padi xayi、Kima kawap padi xayi的牌子, 尤其是在乌鲁木木齐的二道桥、山西巷一带, 这种牌子随处可见。

把“抓饭王”翻译成“Lagman Padi xayi”

把“拌面王”翻译成“PoloPadixayi”

把“丸子烤肉王”翻译为“Kima kawap padi xayi”

对于有一点汉语水品的维吾尔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是很简单的事, 而且一点儿也不成问题, 但是, 要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就不那么简单了。在维吾尔语的语言使用习惯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讲, 在维吾尔语中“王” (padixa) 这一词表示一个国家的君主。维吾尔语中并没有用“Padi xayi”一次来形容食物的习惯。这是缺乏语言翻译水平, 翻译态度不严谨的人, 轻易地做出来的错误翻译, 是典型的词对词翻译。

笔者认为, 应当把汉语中的:

“抓饭王”翻译成“Isil Pola”

“拌面王”翻译成“Tamlik Lagman”

“丸子烤肉王”翻译成“Mezilik Kima Kawap”等。

这样的翻译会更加接近维吾尔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文化, 给人一种很舒服的语言感。

在成语翻译中, 翻译者也往往会出现词对词翻译的错误。例如:“雨后春笋”往往会被翻译成“Yamgur dinkiyinki bambuk notisi”。在这对汉语成语的翻译中翻译者忽略了汉族、维吾尔族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维吾尔族世代生活的新疆地区是一个干燥、少雨、多沙漠戈壁和多山的一个地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笋这种热带植物的生存是根本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 在新疆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植物, 除了很少去过我国内地的维吾尔族以外, 绝大部分维吾尔族老百姓没有见过此种植物, 所以也不懂什么叫“Bambuk”。为了在翻译中通顺易懂, 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体现民族文化因素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从维吾尔语中找出能够更正确地、生动地表达“雨后春笋”的成语来代替“Yamhur din kiyinki bambok notisi”的维吾尔语译文, 或者通过加进适合的注释作补充对我们理解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翻译是译语再思维。在正确地理解原文中的各种各样词的意义的基础上, 加以思考, 找出词的逻辑关系并准确地、如实地表达是再现原文内容的先决条件。

让我们再举几个在汉语-维吾尔语翻译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分析短语:“人民群众”“Kang haliki ammisi”。笔者认为, 这一句翻译的很不规。在汉语翻译中“广”表示“宽、大、多”等意思, 与“大”搭配以后, 表示宽阔、众多、巨大、所有等意思, 等于维吾尔语的“Amma、Barlik”。那么既用“广”表达维吾尔语的“Kang”又用“广大”表达“Kang”显然是错误的。广的反义词是窄, Kang的反义词是Tar, 而“广大”的反义词是“少数”, 按照这种思路来表达“Kang halek ammisi”的反义词应当这样来表达“Tar halekammsi”。一般我们说“Kang yiza”“Kang hoyla”“Kangkorsak”“Kangri itiz”但是绝不会说“kang insan”“Kangadam”“Kang ayal”。

上述短语属于一种不顾维吾尔语使用语言习惯而翻译的词对词的翻译之例, 如果把这个短语翻译成:

广=kang但广大≠kang

广大=barlik或者kopqilik

广大人民群众Barlik Halik Ammisi

这样翻译的话会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

又如《新概念英语》是一部很好的外语学习教材, 在这一教材的英文书名汉维翻译中, 翻译者犯了“颠倒概念的逻辑关系”的错误:“新”=Yengi、“概念”=Ukum、“英语”=Englis tili, 整个加起来就成了Yengi Ukum Englis tili。那么反过来讲的话, 会不会就有“旧概念英语”?

笔者认为, 把“新”翻译成Daslapki, 把“概念”翻译成Quxanqa, 那么就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所以《新概念英语》这本书应该翻译为Englis tilidendaslapki quxanqa.

翻译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 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中, 内容和形式、创造与应用、作者以译者、原文与译文都需要一丝不苟的进行筛选。原文所反映的使用两种语言的文化因素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 在翻译活动中要尽量避免以上所述的错误, 提高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从日常生活当中常用的例子来探讨汉语维语翻译中应重视维吾尔语使用语言习惯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篇4:浅谈汉语中几个词的维语翻译

【关键词】汉语词语 维语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交际的手段。但是翻译活动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能够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编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活动。它涉及到文学、自然科学、哲学、历史、语言学、医学等种种学科。翻译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翻译活动涉及到两个民族使用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使用习惯等重要因素。翻译活动不仅要求精通本民族语言、理解本民族的语言习惯,而且要求翻译精通外族语言,掌握和理解外族的语言文化因素,语言使用习惯等。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对环境作出反映的种种经验即文化凝聚在自己的语言中。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地环境不同而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个事实在语言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不同的民族的词汇不是像“对号入座”那样对应,两个民族对同一个思维概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这几年以来,乌鲁木齐以及南北疆的各大城市的饭馆、餐厅等出现了:Polo padi xayi 、Lahman Padi xayi 、Kima kawap padi xayi的牌子,尤其是在乌鲁木木齐的二道桥、山西巷一带,这种牌子随处可见。

把“抓饭王”翻译成“Lagman Padi xayi”

把“拌面王”翻译成“PoloPadixayi”

把“丸子烤肉王”翻译为“Kima kawap padi xayi”

对于有一点汉语水品的维吾尔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是很简单的事,而且一点儿也不成问题,但是,要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就不那么简单了。在维吾尔语的语言使用习惯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讲,在维吾尔语中“王”(padixa)这一词表示一个国家的君主。维吾尔语中并没有用“Padi xayi”一次来形容食物的习惯。这是缺乏语言翻译水平,翻译态度不严谨的人,轻易地做出来的错误翻译,是典型的词对词翻译。

笔者认为,应当把汉语中的:

“抓饭王”翻译成“Isil Pola”

“拌面王”翻译成“Tamlik Lagman”

“丸子烤肉王”翻译成“Mezilik Kima Kawap”等。

这样的翻译会更加接近维吾尔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文化,给人一种很舒服的语言感。

在成语翻译中,翻译者也往往会出现词对词翻译的错误。例如:“雨后春笋”往往会被翻译成“Yamgur din kiyinki bambuk notisi”。在这对汉语成语的翻译中翻译者忽略了汉族、维吾尔族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维吾尔族世代生活的新疆地区是一个干燥、少雨、多沙漠戈壁和多山的一个地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笋这种热带植物的生存是根本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在新疆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植物,除了很少去过我国内地的维吾尔族以外,绝大部分维吾尔族老百姓没有见过此种植物,所以也不懂什么叫“Bambuk”。为了在翻译中通顺易懂,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体现民族文化因素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从维吾尔语中找出能够更正确地、生动地表达“雨后春笋”的成语来代替“Yamhur din kiyinki bambok notisi”的维吾尔语译文,或者通过加进适合的注释作补充对我们理解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翻译是译语再思维。在正确地理解原文中的各种各样词的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思考,找出词的逻辑关系并准确地、如实地表达是再现原文内容的先决条件。

让我们再举几个在汉语-维吾尔语翻译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分析短语:“人民群众”“Kang haliki ammisi”。笔者认为,这一句翻译的很不规。在汉语翻译中“广”表示“宽、大、多”等意思,与“大”搭配以后,表示宽阔、众多、巨大、所有等意思,等于维吾尔语的“Amma、Barlik”。那么既用“广”表达维吾尔语的“Kang”又用“广大”表达“Kang”显然是错误的。广的反义词是窄,Kang的反义词是Tar,而“广大”的反义词是“少数”,按照这种思路来表达“Kang halek ammisi”的反义词应当这样来表达“Tar halek ammsi”。一般我们说“Kang yiza”“Kang hoyla”“Kang korsak”“Kangri itiz”但是绝不会说“kang insan”“Kang adam”“Kang ayal”。

上述短语属于一种不顾维吾尔语使用语言习惯而翻译的词对词的翻译之例,如果把这个短语翻译成:

广=kang 但广大≠kang

广大=barlik或者kopqilik

广大人民群众 Barlik Halik Ammisi

这样翻译的话会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

又如《新概念英语》是一部很好的外语学习教材,在这一教材的英文书名汉维翻译中,翻译者犯了“颠倒概念的逻辑关系”的错误:“新”=Yengi、“概念”=Ukum、“英语”=Englis tili,整个加起来就成了Yengi Ukum Englis tili。那么反过来讲的话,会不会就有“旧概念英语”?

笔者认为,把“新”翻译成Daslapki,把“概念”翻译成Quxanqa,那么就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了,所以《新概念英语》这本书应该翻译为Englis tiliden daslapki quxanqa.

篇5:建筑加固设计中几个重点问题探讨

1 在加固设计之前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鉴定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检测,目前常采用非破损的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相比较而言,超声回弹综合法精度高,回弹法速度快。但如果对非破损检测的结果有所怀疑,就必须采用半破损的钻芯法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使用非破损法进行大量的测试、检测,在局部、重点部位进行钻芯法检测以提高精度,使两者相辅相成。对钢筋的检测现在可以采用电磁法、雷达法、超声法进行混凝土构件中钢筋配置情况的检测,一般先用电磁法和雷达法测定钢筋位置,再用超声法测定保护层厚度,对于钢筋的直径和连接情况目前还不能较准确测定。

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分为“子项”“项目”“单元”三个层次的评定,每个层次又分为四个等级。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层次可能更多,为避免过于复杂和便于掌握运用,将其简化。执行中“项目”评定是作为结构是否应该进行处理的依据,“单元”评定则可作为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建筑结构综合评定中引用了“传力树”概念。哪个结构构件或节点发生故障,通过“传力树”层层跟踪可找出导致系统失效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传力树”表达出构件之间,构件与系统失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分析建筑结构的裂缝成因和调查裂缝的情况是建筑加固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2.1 施工过程的裂缝

1)初期干燥裂缝。通常容易发生在表面上,是不规则的,宽度小。这种裂缝虽非大的缺陷,但在容易遭受冻融的部位,将会成为混凝土破坏的间接原因。2)下沉裂缝。混凝土浇灌后比重大的材料将下沉,但由于钢筋所阻,使材料下沉不均匀,致使被阻部位的构件表面出现裂缝。3)水泥水化、硬化时的裂缝。4)模板支撑松动及拆模引起的裂缝。当混凝土处于硬化过程,由于模板支撑不牢,或在混凝土未硬化前就拆模,致使混凝土产生裂缝。5)因施加预应力产生的裂缝。通常在垂直于预应力的方向上产生拉应力,使混凝土发生裂缝。在预应力构件的固定端,因支点压应力也会产生裂缝。

2.2 完工后的裂缝

1)因温度变化、干燥收缩产生的裂缝。由于混凝土用水量过大,或由于构件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虽达到一定的强度,仍会因水化热及硬化时的收缩而产生裂缝。2)结构裂缝。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后,在弯矩大的部位可能发生结构允许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较细(一般小于0.2 mm)。3)超负荷或因混凝土抗拉强度不够而产生裂缝。4)设计不恰当引起的裂缝。当主筋计算出错,或加强筋配筋不合适,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对已出现的裂缝,在进行处理前,需作如下调查判断及研究工作。调查裂缝情况主要包括:1)裂缝的宽度、长度;2)裂缝是否贯通;3)有裂抹面层、保护层;4)从结构上看,裂缝是否在到达弹性极限应力的位置;5)有无潮气或漏水(水质或水压)情况;6)裂缝内尘土、污泥、油脂等粘附程度;7)工程地点的气象环境条件。按上述调查结果,再根据耐久性或防水性判断是否需要处理。

3 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反复权衡,反复论证的过程

在制订加固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最主要的是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可能的加固施工条件。

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一般先要对有裂缝的构件进行化学灌浆修复加固。根据裂缝成因、大小及修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当裂缝宽度较窄(<0.2 mm),恢复构件的表面美观和提高耐久性可采用在混凝土表面沿裂缝铺设薄膜的表面处理法,也可用喷射砂浆,如单纯以防水为目的,可涂刷沥青。当裂缝比较宽时,可采用将树脂或无机类材料填充裂缝的方法。这种修补方法适用于有耐磨及防腐性要求的场所,一般使用树脂砂浆类的填充材料。表面宽度大于0.2 mm的裂缝也可用注入法修补,注入法是将修补材料注入混凝土内部的修补方法,一般常用低粘度环氧树脂作注入材料。当根据承载力计算,裂缝部位需要加固补强时可采用类似于缝合裂缝的钢锚栓法,就是将如骑马钉的钢锚栓锚于裂缝的两边。也可采用预应力法,在与裂缝相互垂直方向配置钢筋,然后张拉拧紧施加预应力。其他修补方法有:凿开开裂部分的混凝土,配筋再重新打混凝土的方法和用树脂粘结剂粘结钢板或碳纤维的方法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增补钢筋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等等。不同的加固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加固范围,达到不同的加固目的。如加大截面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屋架加固,当承载力与要受荷载相差较大且加固区域空间不受约束时采用。预应力加固法与增补钢筋加固法相比较而言,其加大承载力的值可以更大,但施工较繁琐,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粘钢加固法适用于梁、板承载力略有不足且有施工速度要求,没有耐火、耐热要求的加固工程,而外包钢加固法适用于柱、屋架承载力不足的加固,特别是其加固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使用效果较好。前述的分析只是一个从整体上进行的分析,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在其加固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安全经济的因素,还要考虑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周围环境,施工的可能性等等。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的选择同样是一个综合比选的过程。

植筋锚固是在混凝土构件上钻孔,注入粘结剂后插入钢筋,利用粘结剂使钢筋与混凝土连成整体,达到锚固目的。植筋锚固与传统的加固方法相比有粘结剂硬化速度快、工期短、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不增大构件尺寸和荷载等优点;同时粘结剂本身的抗剪、抗拉、抗压等强度均大于混凝土的抗剪、抗拉、抗压强度,且粘结剂与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大,可以使加固改造体系与原构件在常温下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受力均匀,不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一般情况下其体系承载力由粘结剂与钢筋、粘结剂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控制。而二者间的粘结强度与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植入深度等因素有关。为确保植筋深度的可靠性,一般在施工前进行现场破坏性试验。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技术——碳纤维材料加固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利用树脂类材料将碳纤维粘贴在混凝土表面,形成复合材料,通过与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对构件或结构起到加固及改善受力性能的作用。加固采用的CERP材料,主要是片材,而且是高强型的PAN基碳纤维片材。碳纤维片材是碳纤维丝单项排列的布状织物,强度比普通预应力钢材要高很多,适合加固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重量比。碳纤维同向排列,被牢固粘结在基底上,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力学特性。

4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如地质勘查不明、设计不当、附近区域有深大基坑开挖,或建筑结构体形和建造时间影响等等。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时,必须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分析其原因,观测其数值,如果地基不均匀沉降值较小,基本上已经稳定了,那么可以不考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但如果地基不均匀沉降值较大,则必须先考虑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常用的基础加固处理的方法有压力灌浆法、补桩加承台加固法、砂桩加固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使用选择时必须根据地质情况、基础类型、使用环境综合比选。

建筑结构加固实用性很强,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房屋质量纠纷的解决在技术上必须依托结构加固。同时,建筑加固设计在我国起步时间还不长,许多系统性规范、规定还不健全,国家对其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我相信随着加固技术发展的成熟,规范的合理健全,通过建筑加固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摘要:从结构检测和鉴定、裂缝调查和分析、加固方法的选择、地基不均匀沉降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建筑加固质量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建筑加固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方案选择,以完善建筑加固设计。

关键词:结构检测,裂缝,加固方法,沉降

参考文献

篇6: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重点的突破

【关键词】中专物理;力学;重点物理概念;解析

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人脑中的体现,属于抽象化的物理事情[1]。学生获得物理概念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重要前提,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拓展思维能力。在此我们针对中专物理力学中几个重点物理概念进行深度的解析。

一、“合外力”和“外力之和”

在中专物理教材中,对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在系统没有受到外力或系统受到的外力之和是零的情况下适用。此时所指的“外力之和”指的是分别将系统所承受的各个外力平移到一个点,对这些力的矢量和进行计算。“合外力”指的是在某一个物体上作用的各个外力的矢量和[2]。由此可见,无论是“外力之和”还是“合外力”,二者都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律进行计算的结果,不过这两个概念具体所指的含义存在一定的不同。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其中“合外力”所说的“外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而“外力之和”中所说的“外力”表示的作用于某一系统各个物体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合外力”属于和独立个体相关的概念,但是“外力之和”则表示的是和系统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二、“机械能守恒”和“机械能不变”

“机械能守恒”与“机械能不变”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分析,二者似乎是相同的,但是从本质上这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前者主要指的是系统内只存在势能以及动能(含有弹性和重力势能)的互相转换,也就是说,如果动能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势能也就会减少或者增加,二者相应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很相似。系统内外界没有获得相应的机械能或者各项形式互相转换。而后者属于系统和外界机械能或者形式能的转化,其他形式能所转化为系统机械能的数量等于系统机械能转化为形式能的数量。这些情形也叫做“收支平衡”。比如,在一水平的公路上,一辆汽车在匀速前进,在行进的过程中,汽车重力势能、动能保持稳定不变,由此汽车的自身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汽车消耗汽油产生化学能从而克服阻力做功最后转为汽车内能。此时指的是“机械能守恒”并非“机械能不变”。假如汽车匀速行驶在光滑平面上,势能与动能全部保持不变,称之为“机械能守恒”。

三、“合外力冲量”和“外力总冲量”

对于冲量,物理教材的定义为“力与力作用时间乘积叫做力的冲量”[3]。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合外力冲量”为合外力乘以其作用的时间(F×t)。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律,可得“合外力冲量”同各个分力冲量矢量和相等。“外合力总冲量”主要指的是某一物体所受到的所有外力冲量相应的矢量和。而二者涉及的含义相同与否?由于冲量严格的数学定义表示的是过程矢量,主要是指作用力对时间所形成的累积效果,物体受到一定的外力冲量之后,其动量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动量定理表示的是物体动量变化和物体受到的外力冲量之间的冲量关系相应的物理规律。在教材中对动量定理的推导是根据t时间内物体所受到的恒定合外力实施推导。但是结论中仅仅涉及了“合外力冲量”,并无谈到“外力总冲量”。但是其实二者含义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很难理解这两个概念。对此在课程讲授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一个物体质量为m,该物体以速度V0匀速直线运动,进而逐渐开始受到一个大小、方向相同的作用力F,作用力F恒定不变,t时间之后,该力突然反向发力,但是这一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求:①在作用力F反向时,物体的速度v。②作用力F反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t′(t′

经过分析,学生可以将时间t以及时间t′内,物体所受到的力画出来,通过动量定理列出方程,进而求出速度v和速度v′。但是如果不首先求出时间t时对应的速度v,而是直接通过动量定理去求时间t+t′所对应的速度,那么学生一般都很难解答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无法确定t+t′时间内,这一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冲量”。由此可见,学生往往只了解在时间t和t′内,一个物体承受的“合外力冲量”是通过外力合力和时间相乘可以得出,分别为Ft与Ft′,前后方向相反。而t+t′时间段内,合外力不同,所以无法确定“合外力冲量”。但是结合冲量定义以及动量定理,我们可以知道在该时间段内的“合外力冲量”就是时间t和时间t′两段时间内“合外力冲量”对应的矢量和。虽然中专时期学生不能结合冲量以及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不过老师有必要向学生指出在含义上,“合外力冲量”同“外力总冲量”二者是相同的。

四、“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

假如按照教材有关功的定义,针对以上题目,假设物体在时间t以及时间t′内所移动的位移为s和s′。学生可以明确时间t以及时间t′内对应的“合外力功”以及“外力总功”,同时确定时间t和t′内相应的“合外力功”以及“外力总功”Fs和-Fs′。但是时间t+t′内,物体的所受到的“合外力功”却很难计算获得。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合外力功”以及“外力总功”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样的,由此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由此可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疑惑,很多是因为中专教材很多物理概念没有大学教材阐述的更加严谨,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毕竟中专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有限,中专阶段的教材无法做到绝对的严谨。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利用一些实例对概念和定义进行相应的补充,由此可以使学生更加精确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物理概念。

五、结束语

综上,我们了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各项物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以及中专阶段教材的局限,学生在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疑惑,对此我们针对物理力学方面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重点的阐述,希望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的理解和区分相关概念,从而更加清晰的处理物理难题。

参考文献:

[1]石昌民. 谈职业中专物理教学[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06:51-52.

[2]王远松. 中专力学中几个物理概念的浅析[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266.

[3]王萍. 中专物理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广西高教研究,2001,01:63-65+57.

上一篇:管理体系审核知识下一篇:编辑部主任竞聘演讲稿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