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2024-05-11

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精选8篇)

篇1: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强调要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但总体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推进改革发展,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差距。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并将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

农村改革三十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主要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主要是减免并最终取消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第三步是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主要是改革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三步改革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都有待继续深化并不断完善制度性的成果。在国家财力逐步增强的背景下,近十年来,我们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了几件大事。一是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用了六年时间最终取消了农业“四税”,直接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约1250亿元,加上制止了各种摊派、集资、乱罚款等,农民实行减负总额在1600亿元左右。二是从2004年起,国家建立了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制度,即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从145亿元起步,今年这四项补贴总额已达到1230多亿元。三是从2006年起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并提高了公用经费标准及中西部地区农村校舍维修改造的补助标准。今年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达到662亿元,为实现“不让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四是从2003年开始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范围,先从

人均每年筹资30元的水平起步,逐步提高到50元、100元的水平,其中财政补贴始终占大头,今年中央财政的补贴已达到253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数已达8.15亿,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五是从2007年起,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上半年有4472万多农村人口纳入了低保,平均每人每月实际领取60元。这些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不仅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近年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局面,而且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制度创新性的重大意义。不少农民质朴地说,由于这些新制度,农民终于盼来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好光景。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限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国家财力,政府对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水平还比较低,必须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民的期盼,进行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讲养儿防老。在过去很长时间中,限于国家的财力,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也只能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地方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已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开展了一些局部性的试点,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局部性的试点主要是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集体组织较有实力、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在其他地区难以推行。而我们当前要开展的这项试点工作,是由国家财政来全额支付农民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就可以使经济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能纳入新农保制度之中,从而使全国农村居民都有了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再加一句“养老不犯愁”,从而逐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亿万农民发出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一信号,使他们老有所养。农民无后顾之忧,就会敢于消费,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第二,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

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第三,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它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其次,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再次,它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框架结构在发生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乡镇居民的整体生活结构,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更凸显了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当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现状,同时就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与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改进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日益突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既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现象,不但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同时由于其较强的流动性以及缺乏养老保险意识,所以这部分人往往会出现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

1.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国由乡镇流入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由于这部分群体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健全一直是让社会头疼的问题。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再加上养老保障的意识淡薄,当离开城市回到所居住的乡镇时,其养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针对这部分劳动力而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的稳定性与保障性,由于获得相应的基础与保障,这部分流动劳动力也可以在完成祖国建设与积累的同时安享晚年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构想提供一定的保障。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尽管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列之首,特别针对乡镇居民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积蓄较少、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没有退休金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障,不但降低了生命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通过社会资金的统筹能有效预防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确保乡镇居民老年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帮助。3.解除传统家庭式养老与土地养老的束缚。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式养老中,老人更倾向于依赖子女对其进行照顾,而不是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这样不但会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制度建设,不但能解除原有家庭式养老的束缚,同时也可以转变靠土地养老的格局,让农民也能退休,从而实现不被一辈子束缚在田地上的效果,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有效措施

根据当前我国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现状,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与实际推行效果。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养老保险金按时发放。确保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金按时按量发放是实现政策有效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先决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市区应根据乡镇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参保数量进行统筹,确保乡镇居民能享受到基础的养老保险以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缴费补贴标准,这类标准应根据国家基础标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定,其制定的依据还应包括当地个人缴费标准、参保缴费补贴标准以及具体的养老金标准与资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其实际目标是通过较高的补贴来获取居民的信任,从而增大参保人数基数,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让广大乡镇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也为自己的晚年留下充足的生活保障。2.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上更加人性化。由于各地有关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地域性差异,一些地区曾经实行过有关老年居民养老保障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办法,但是随着新乡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发布,原有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过去参保的人数众多,如何实现政策之间的过度与衔接也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原有的参保人数与缴纳的平均标准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待遇原则,同时对已经享受到相应待遇的人员进行政策上的过度,让其能顺利进入到新政策中获得更加完善的保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由政府承担,这不但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为稳定社会环境,提升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科学设计办理流程。新政策的落实不但要依靠政策自身的吸引力,办理流程的科学优化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各地规定完善从保申请到发放的办理程序的优化工作必须要尽快落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村镇登记公示、乡镇参保初审以及社保机构确认等环节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也要进行特殊待遇,实现足不出户参保缴费的工作格局,这样一来不但能有效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同时还可以促进养老金人数的分类与叠加,从而实现优化流程配置,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效果。4.做好宣传培训与推进实施工作。由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涉及面广,再加上较强的政策性与宣传导向性,所以当前各地也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工作宣传多样化的制度体系。不但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还借助网络开展政策的宣传工作,从而实现了多种活动与媒体兼顾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即便如此,当前基层的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广问题依然存在培训不足以及推广不到位的情况,要想真正做到让养老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还应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工作,特别针对业务以及信息系统的熟悉程度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为实现全面的制度宣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但能有效提升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是国强民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上来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是由于其工作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在政策的推广与落实方面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同时扩大乡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中来,这是群众自身的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

[2]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3).

[3]张春学.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财政监督,2013(21).

篇3: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一、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 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在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各地开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但由于中央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投入很少, 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亮点就是增强了政府扶持力度, 这将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农合、农村低保等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建立新农保制度, 是继这些惠农政策措施之后, 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这项制度的实施, 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自我积累能力, 并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 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

按照联合国统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7%, 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统计数据,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5989万人, 占总人口的12%, 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8.3%。显而易见, 我国已经属于老龄化国家。从人口分布结构上看, 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30%, 而农村的同一指标却是7.35%。受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农村长期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失地农民的增加, 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家庭养老必然被社会养老所替代。农村老龄化危机使得老年农民社会保障需求增加与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 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

新农保制度规定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也就是说每个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 这将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 随着新农保制度的逐步完善, 将使得农民老有所养, 有助于改善农民心理预期,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民就会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 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比较与南华县的实践

(一) “老农保”与“新农保”政策比较

1992年1月民政部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根据该方案, 养老基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缴费标准有每月2元到20元之间不等的10个层次, 可自由选择。由于老农保政策下政府不进行补贴, 大多数村集体没有能力,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变成了“储蓄保险”。农民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 使得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第一, 个人缴费。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可以自主选择缴费档次, 多缴多得;第二, 集体补助。根据规定,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第三, 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在养老金支付环节给予补助。根据该文件规定,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其中,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财政主要在缴费环节给予补贴;第四, 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支付终身。

(二) 南华县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

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西部, 楚雄州西南部, 是全国7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南华县于1995年7月全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经历了老农保和新农保两个阶段。老农保政策下, 养老基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由于缺乏财政扶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变成了“储蓄保2险0”1。5农年民养第老1金1水期平中完旬全取刊决于个人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时模, 使代 (得农总民第缺6乏0参6保期积) 极性。截止2009年9月, 全县实有T参i保m人e数s31055人, 仅占全县适龄参保农民人口总数的22.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后, 南华县被列为我省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2009年底完成全县10个乡镇农村居民户数、人数、年龄结构等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全县23973名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均于2010年年初领到每月55元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除确保60周岁以上老年农村居民按时领到基础养老金外, 南华县政府全力做好16至59周岁人员参保缴费的宣传动员工作。在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相关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州县两级财政再增加缴费补贴, 标准为选择缴费200元档次的补贴10元, 选择缴费300元档次的补贴20元, 选择缴费400元档次的补贴30元, 选择缴费500元档次的补贴40元。政府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截至2012年7月, 南华县共有130246人参加新农保, 占全县适龄参保人口总数的93%。60周岁领取养老金人数为25324人, 累计发放养老金4162.3万元。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成效分析

(一) 政府补贴增强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新农保与老农保最大的区别就是新农保中增加了政府补贴。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 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 实践中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低。而新农保制度明确规定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具体要求, 不但强调了政府对农民养老所承担的责任, 而且保证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以南华县为例, 老农保政策下农民参保意愿较低, 2009年全县农民参保率为22.4%;实施新农保后农民参保积极性大大提高, 2012年参保率达到93%。

(二)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得到改善

老农保制度的个人缴费标准有每月2元到20元之间不等的10个层次, 参保人可自由选择。由于政府不进行补贴, 农民缺乏信心, 参保人大多选择了较低的投保档次, 养老金待遇普遍不高。据了解, 老农保制度下, 在云南省已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最低的月领取标准仅为2元左右。相比较而言, 新农保制度在提高农民缴费水平的同时增加了政府补贴。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已年满60周岁的老年农村居民, 不用缴费, 也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得到改善。

(三) 新农保便于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新农保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一致, 只是缴费基数和政府补贴不同。虽然新农保制度下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民财富的增长, 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摘要:文章通过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比较与南华县的实践, 从参保积极性、保障水平、制度设计方面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效

参考文献

[1]葛庆敏.论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齐鲁学刊, 2010 (1) :108-111.

[2]薛惠元, 张德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2) :56-60.

篇4: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养老

一、中国目前的老年人口状况

当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国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止到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已达到14.8%。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经超过3600万。

二、现形下养老服务体系的劣势

目前的中国现行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分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三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传统养老福利事业模式无论从量的规模上还是在质的结构上,都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三种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不足及缺陷:

从社会养老具体服务上看,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内在现有资源和机构或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由机构或者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从养老服务群体的发展及建设上看,专业技术培训及服务提供迫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素质和技能。

三、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适应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属于边缘群体,而社会工作专业恰恰所关注的正是社会中所有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具有特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决定了其可以为老年人排扰解难,能够为老人寻求各种资源,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实现老年人作为社会人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得以重新实现。

社会工作独特的工作方法,例如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不仅可以给予老年人生活、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同时也可以为老年人争取更多的利益、更多的关怀,从大层面上还可以完善社会为老服务,为养老服务提供更多社会资源,提高带动整个养老服务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全方面的构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社会工作全面介入养老服务的领域及意义

(一)提供直接服务

(1)个案工作和心理辅导

个案工作是通过提供资源、解决问题和治疗性关系等过程协助人们处理问题。在协助具有庞大医疗和精神需求的老年人群时,个案工作者所扮演的连结、中介及倡导等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老年人面临着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挑战,通过个案工作和心理辅导,可以减轻焦虑、化解矛盾,让老人安度晚年。

(2)开展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既会运用社会工作者的治疗技巧,也会发挥小组的动力作用。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建立起关系网,学会把彼此作为支持来源和反馈来源,从而让成员衍生出归属感和目的感,这对老人会特别有用。

(3)培训及咨询服务

为了能够让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除了联系医生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可以对他们开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岗前培训。

(二)提供间接服务

(1)提供一些服务性政策建议

在社会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作为政策呼吁者,间接促进养老政策的制定。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可以利用自身在养老服务体系里中间者的身份,通过了解居民的养老需求,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呼吁制定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并促使政策的完善和實施。

(2)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

养老服务需要诸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内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社会的资源,利用各项资源为老年人开展服务。

(3)建立扩大老年人支持系统

建立老年人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个人、志愿者服务、邻里协助、社区帮扶等,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当中的阻碍,帮助老年人建立起支持系统,从而令其发挥各自的作用。

显然,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同时,自己本身也成为了社会资源系统的一部分。社会工作者有足够的能力了解老人社会心理问题与个人需求,确认需要。

篇5: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

——以养老保险为例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账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因此,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该项制度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企业来说:

1.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的企业部分,一般采取的是企业年金的形式。个人参加养老保险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制缴纳的方式结合国家自主扶持的方式,就好比杠杆效应一样,企业职工用较少的缴费换取较大的收益。企业员工在青壮年时期定期少量地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换取年老生活的补助,可以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激励职工为企业勤奋工作,献身企业,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忠于企业,减少离职率,增强员工承诺,降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

企业完善年金制度,给员工提供年老之后应有的生活保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减少跳槽现象的发生,降低离职率,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有利于扩大企业对现有职工的约束力和组织影响力,激励职工忠于本职工作,是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完善养老保险,有利于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良好的竞争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品位的优秀人才,稳定企业人力资源,并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同时这也显示了企业实力,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最终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员工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向国际化的标准发展,按照国际规则使企业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实现企业与国际的接轨,按照国际的准则运营,增强话语权,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各种内部制度的完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一些资源占有较少、市场力量较为薄弱的民营企业,完善的养老保险可能会使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我们对养老保险也应该全面的看待。

二、对个人的意义

1.履行义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保障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的制度。养老保险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劳动法》不仅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由此可见,参与养老保险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义务,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2.老有所依,解除后顾之忧;减轻子女的负担

个人参加养老保险为年老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通过在职时的定期少量缴费,换取年老生活的补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免除了家庭一定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同时,养老保险保证了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从而减少子女抚养老人和孩子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使其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幸福感。

3.激励劳动者在职时积极劳动,努力工作。

劳动者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额,与其在职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缴费多少有直接的关 系,这无疑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促使劳动者在职期间积极劳动,努力工作,提高效率和工资,对社会发挥自己的光热,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员工在职时的积极努力工作。4.促进劳动力群体的更新换代,保证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

篇6:养老的意义

2、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有资料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预计未来20年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到2034年将突破4亿,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少子化、空巢化等趋势日益明显,进一步加剧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与此相对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为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未备先老”日益凸显。人口老龄化不仅给数千万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影响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和谐,从长远来看,要有效破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3、补齐服务业短板的现实需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与高端化程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46.9%,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51.6%,这表明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是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许多领域仍供不应求,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为此我国政府提出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养老服务业是服务业中最为紧缺也是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投资成本低、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服务范围广等特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形成稳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同时还带动医疗、康复、养生、文娱、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升级版的新结合点和发力点。

4、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预计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52.57%提高到66%,新增城镇人口3亿。城镇化必然会带来新的巨大就业压力,如何有效解决新增城镇人口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城镇化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新增就业主要靠服务业吸纳。在服务业中,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尤为突出,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据推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就将超过5000亿元,将新增社会就业岗位超过710万个,未来20年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可催生千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将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城镇就业压力开辟出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二、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谋划和推动养老服务业

要把养老服务业培育成朝阳产业,必须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坚持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四轮驱动、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1、政府要主导。养老是重大民生问题,养老服务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政府责无旁贷,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要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高起点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构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推进政策创新,不断推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和境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逐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管理,努力建立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筑牢养老底线,加大资金投入,在办好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积极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让尽可能多的老人能够获得基本的养老服务。

2、社会唱主角。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提升养老服务产业水平,最终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因此,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让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业,让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并唱好“主角”。其中,社区、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要主动与银行、保险公司、医疗卫生机构等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3、家庭是基础。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栖息地和精神归属,同时,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照顾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幸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家庭成为老年人科学养老的首选之地。在西方发达国家,95%以上的老人都在家里养老,而在我国,居家养老是传统方式,也是当前养老模式的主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光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已无法适应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家庭仍然是养老服务赖以实施的最重要基地,在养老服务业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子女,应弘扬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切实担当尽孝和养老的责任,注重从经济和精神两个方面赡养老人。

篇7:保险的存在意义与销售

保险的存在意义与销售

这次在新人班,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保险的存在的意义、责任,与销售的流程,首先是保险存在的意义。

在现在这个社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人们无法预测风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生,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对风险的一个提前预防,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让爱与责任得以延续下去,保险的销售,首先要激发客户本身对保险的需求欲望,让客户自身保险对于他的意义,其次根据客户的购买欲望,设计与客户本身所需求的保障类型的保险方案,然后向客户阐述保险各项责任条款,与保险公司和客户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说明各项免责条款,与责任内条款,

篇8:浅析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养老保障,重要意义

一、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经验借鉴

在新加坡, 儒家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思想和传统一直薪火相传, 政府把东方文化中的孝顺看成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力推广和营造赡养老人的良好氛围, 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李光耀就十分赞同并积极推广三代同堂这种扩大化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 他指出, 赡养、扶助和照顾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1993年, 在新加坡政府颁布的《老人问题报告书》中, 就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可见整个社会对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视。不仅如此, 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援助行动来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 例如, 凡是很好地尽了赡养义务的家庭在医疗、福利、住房等很多方面都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 反之, 如果子女没有很好地履行赡养义务, 那么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 自然的亲情加上利弊考虑, 大多数新加坡人仍顺其自然地进行家庭养老。

在韩国, 政府推广和公民信奉的也一直是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从韩国的社会发展来看, 家庭养老保障一直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儒家有“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伦理道德思想, 被政府巧妙地利用在了严肃的刑法中, 韩国刑事法第9章第151条规定的大概意思就是:对于窝藏犯人, 帮助犯人进行逃避的人, 处以三年以下拘役或巨额罚款, 但是, 如果窝藏的是自己的亲族, 则能够免除处罚。可见政府对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大力提倡。另外, 韩国政府还实行“行孝休假日”“孝子栋”“寒暑假忠孝教育讲座”等一系列制度, 大力营造尊重和赡养老人的和谐氛围, 并为家庭养老保障的实施提供法律上的政策依据。所以家庭养老在韩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我国坚持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 国家经济实力有限, 尚无法全部承担起国民养老责任

目前, 我国城乡均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甚至有的地方老龄化、高龄化现象已十分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劲头,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底子薄等原因, 在20年后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 我国仍不可能积累出充足的社会财富来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压力。有些专家在谈到养老保障时, 总是强调政府责任以及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 似乎只要建立健全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就能够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 能够满足所有老年人养老的社会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依然会不健全, 在这种形势下, 成本低、稳定性强的家庭养老保障就发挥了它的巨大优势。

(二) 老年人对家庭精神慰藉功能的依赖

2006年6月, 中国农业大学以返乡学生为调查员, 开展了对全国173个自然村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 结果显示, 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中, 60%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感觉孤独和寂寞, 可见离开了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面临挑战。另外,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生活孤独、精神没有寄托和慰藉对任何人的身心伤害都是极大的, 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完善的养老保障模式本身就意味着经济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 这三者缺一不可, 而只有家庭养老保障能够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发挥全面的养老功能。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也在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而且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本来就不多, 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脱离了对子女经济上的强烈依赖, 能够依靠自己的积蓄和晚年劳作来取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但是, 老年人对家庭精神慰藉功能的依赖是始终存在的, 并且随着年龄增长, 这种精神依赖需要只能是越来越强。很多农村老年人心甘情愿地为子女看家护院、抚养幼儿, 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以发挥余热,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因此, 为人子女者, 应充分尊重父母, 理解和体贴父母, 用“心”善待老人, 尽可能地让老年人在精神的欢乐中度过晚年。

(三) 儒家孝道等传统崇老文化影响深远

几千年以来, 中国传统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生老病死等各种生活保障, 全体国民终其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中, 一直把孝顺作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所以“百善孝为先”“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 直到现在, 家庭养老保障仍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 从社会保障的视角来看待家庭养老, 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费用, 可以被看成具有劳动能力的父母为将来养老所缴纳的保障金。随着子女的成长, 花费的增多, 这笔保障金通过逐年逐月的缴纳而获得基金积累, 并有着保值和增值的潜能。当父母步入老年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时, 子女正好具备劳动能力、具备赡养父母的能力, 于是父母开始逐年逐月向子女领取原先缴纳的养老保障金, 直至去世。当然, 这种所谓养老保障金的缴纳、累积和返还, 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十分自然的过程。另一方面, 从收入转移的角度来分析, 父母为了在晚年时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多的收入转移, 获取更好的养老保障, 便有强烈动机加大对子女的教育力度, 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出于自身未来养老需要而热衷于子女教育的“利己主义”动机, 从而形成一种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 进而有助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提高对家庭养老保障重要地位的认识

家庭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具有十分确定的基本功能的子系统, 它和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赖。家庭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关系,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论述。所谓“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清楚地表明, 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家庭功能的健全和发展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遇, 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 我国在致力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进程中, 决不能忽视家庭养老保障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以儒家崇老文化为传统核心观念的中国, 家庭自发形成提供的养老保障, 不仅减轻了社会和政府压力, 促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较好地应对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家庭成员意识到彼此之间利益息息相关, 从而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有益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是, 国家在积极提倡家庭养老保障的观念时, 应采取实际行动, 切实为大多数家庭在其发展周期的每个阶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以促进家庭养老保障的规范化。同时, 政府也应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 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一个更优良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最后补充一点, 本文旨在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政府应重视家庭养老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至于政府在发展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郭庆旺等.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 2007, 08:59.

[2]刘振杰.居家养老需要政策扶一把[J].中国经济导报, 2010, 2:05.

[3]陆学艺.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C].家庭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11-12.

[4]王文素.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J].财政研究, 2005, 09:62.

上一篇:北京房屋租赁合同代理成交版下一篇:《跳跳电视台》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