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

2024-04-29

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通用5篇)

篇1: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

大数据 (bigdata) , 或称巨量资料, 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有4个特点:第一, 数据体量巨大。第二, 数据类型繁多。第三, 价值密度低, 商业价值高。第四, 处理速度快。

其中, 大量的数据信息对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而言是无用的或者称为垃圾数据信息, 在这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只有极其少量或者微量的数据信息可为我所用。因此, 在这数据信息海洋中抽丝剥茧般分离出于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有直接关联的数据信息、分类保存并且再以深度加工的方式创造出新的价值则成为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当前的重要工作。

大数据时代来临, 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如何应对?

一、精通网络搜寻工作

面对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数据信息潮流, 对查询而言, 掌握搜寻功能精确定位是关键;对保存而言, 确定关键词是关键, 有利于今后的精确定位获取数据信息。因此, 对搜集到的数据信息和所保存的数据信息要按照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准确分类, 并在文件名中确定关键词, 一旦需要, 哪怕忘记该文件的文件名和生成时间, 也能用关键词在海量的信息库里将其找到。

对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而言, 新闻数据信息即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要从熟悉到精通各类搜寻方式, 以最便捷的手法搜寻到目标数据信息, 要在海量的数据信息库中发现与新闻有关联的数据信息就要精通网络搜寻工作, 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搜索工具, 在掌握关键词、主标题、作者、年代、事由等有关联的前提下搜索出目标数据信息。

二、善于发现关键信息

从搜寻到的目标数据信息中屏弃无用的数据信息, 忽略无关紧要的数据信息, 从中分离出最重要的数据信息。摆在我们眼前的新闻目标数据信息有很多, 也许基本都与我们需要的新闻数据信息有关联, 但是我们要善于在这些缤纷的新闻目标数据信息中发现最具有关联或者当前我们迫切需求的准确的新闻数据信息, 就需要有独具慧眼的眼光。这样的眼光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形成的, 而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

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在数据信息海洋里遨游, 就要练就过硬的百里挑一或者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搜寻技术, 在纷繁的数据信息汪洋中精益求精地选择我们需要的目标信息, 这才是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能够应对复杂的数据信息潮流之关键所在。否则在信息海洋中就会无所适从并迷失自我。

三、具有整合信息能力

整合数据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把网络里有用的目标数据信息编辑集合后去粗取精为对自己有用的目的数据信息。在众多的新闻目标数据信息被搜寻出来后, 就要求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具有综合的判断能力, 将有关联的新闻目标数据信息包括我们的历史资料数据信息和现代网络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整合。从积累体量巨大的数据, 到整合类型繁多的数据, 到快速处理海量数据, 再到挖掘分析有价值的数据, 提高数据利用度, 以探索提供数据信息服务的新类型和新模式。

整合数据的目的在于应用。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如果不应用, 如同垃圾一般, 而且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管理及维护, 弃之又觉可惜。只有应用才能找到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应用的新路, 新闻信息资料档案才能成为新的财富。

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是什么人才, 是能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并开发信息的专门人才, 是专门从事新闻档案、新闻信息、新闻资料综合利用及整合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因为他不是单一信息资料的搜集、保存并利用, 而面对的是综合的新闻信息资料。所搜集、分类、整理、整合并利用的是各类新闻信息资料档案, 所以, 综合的整合能力是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四、有切合实际的创意

数据即资产这样的观念应该在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的头脑中扎根, 我们就是要挖掘有关联的数据信息为重报集团的大发展服务。一个切合实际的有创新的有新意的创意能够让数据信息产生新的价值。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者在发掘利用新闻数据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切合实际的创意, 否则就会因脱离实际而成为无用的规划。

新闻信息资料档案的整合, 必须有一整套结合自己实际的创意。一个好的切合实际的创意会成为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最有效的亮点。我们不仅要做好新闻信息资料档案的管理工作, 还要有创新意识。创新, 就是要变革保守的工作模式, 变固定的管理工作为既加强管理又开拓创新。一个好的有现实意义的创意就是工作创新的开始, 通过大胆创意, 使创新的工作意识得到开拓, 为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创新是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的灵魂, 创新是我们新闻信息资料档案工作的目标。惟有创新才能在千篇一律的工作环境中开启一条新的工作路径。

篇2:论企业新闻媒体信息的及时性

【关键词】企业媒体 及时性 传播 对策

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媒体安身立命之基。我们在谈论媒体的影响力时必须围绕受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其中新闻媒体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是媒体围绕受众需要、提高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新闻媒体来说,同样是如此。

一、企业新闻媒体加强信息及时性传播的必要性

1、新闻本质要求决定了媒体信息传播必须及时。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从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新闻以新近事实为传播对象。这就决定新闻媒体必须在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及时地报道,否则等事情过去很久了再进行报道,新闻就变为旧闻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新闻也被人称为“易碎品”。

2、媒体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决定了信息传播必须及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媒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媒体间竞争日渐激烈,谁对广大受众的信息的需求反应迟缓谁就毫不留情地被受众搁置一边。各类媒体将以前提出的传播原则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改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报”。此外,传播及时不仅仅是报道的速度问题,也是媒体能否最先在受众脑中打上烙印、最终影响受众思想的问题。接受真理需要事实的佐证,最先介绍事实的媒体就会对受众产生先入为主的认识,后继者即使送来的事实更为准确无误,也需要一个刷新受众思想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最先传播的媒体自然赢得了占领受众市场的先机,取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3、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要求传播必须及时。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万千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对这些事件可能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作出反应。事件的发生、进展等一系列的信息必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是新闻媒体产生影响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企业内的新闻媒体,同样受到这个规律制约。近年来,企业新闻媒体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媒体的前后夹击。只有逐步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企业媒体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为此,企业新闻媒体上下应该形成联动,争取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

二、企业新闻媒体加强信息及时性传播的对策

如何把信息及时传播,并将它转化成增强媒体的影响力的优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业人员要自觉地强化信息传播及时性的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好。不少企业的新闻工作者甚至包括领导都存在新闻信息传播快慢与企业媒体关系不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近年来企业媒体的受众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他们自然要关注自己的企业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他们已不满足于企业媒体固有的你报什么我就接收什么的传播方式,一旦其他媒体先于企业媒体刊播了他们关心的信息,他们的视线自然会转向企业以外的媒体。长此以往,企业媒体就无法有效影响受众。企业媒体的每位成员只有真正将传播信息及时与否放在媒体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才能为媒体赢得受众的认可创造条件。我们不妨看看人民日报社这一权威的媒体是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上海APEC会议是我国在新世纪承办的高规格、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作为会议国最大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如何在自家门口打赢这场国际新闻竞争大战?该报从社长、总编辑到参与会议报道的记者从一开始就树立“第一时间”抢抓新闻的竞争观念。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牺牲了全部的休息时间,凡是会内外的主要活动都有人民日报社记者在场,由此人民日报刊发的《领导人穿上对襟唐装》等一批消息均成功地争取到了第一时间发表,其中《领导人穿上对襟唐装》这篇消息比APEC官方网站早刊发了数分钟,成为不少外电争相报道的议题。人民日报的做法应该给企业新闻从业人员深刻的启示。反观许多企业报在这一方面明显存在着薄弱环节,其中固然有企业报本身的因素(如刊播的周期长、采访设备落后),但与报社上下对的新闻传播及时性认识不到位的主观因素不无关联。有些新闻事件在同城的媒体刊发数天后,企业报才姗姗发表,试想读者对其他媒体嚼过的剩饭会有兴趣吗?这样的企业媒体终将被读者抛弃一边、最终失去了影响力也不足为奇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行。人是有惰性的,缺乏了制度约束的人,久而久之,思维、工作方式就会产生惰性,即对任何事情的看法均打上惯性的烙印,从事新闻传播的记者、编辑们当然也不是神仙。要彻底打破思维、工作上的这种惯性,就必须动用制度来不断地约束、调整大家的思维、行为方式。作为世界级的通讯社——法新社就把新闻传播的快速及时写进了法新社工作人员手册,使得法新社工作人员人人争抢“新闻第一”,也创造了新闻传播史上多个冠军: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宣布停止轰炸越南北方的消息;第一个报道了以色列运动员遭恐怖分子袭击的消息;第一个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遇刺身亡的消息公布于众……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这样称赞法新社:“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许多报纸,但是,严格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上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虽然说多数企业内的新闻媒体无法与哈瓦斯通讯社一比高下,但通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不少企业新闻媒体有关确保新闻的快速传播已形成了好的制度,如规定来稿刊载的期限、重大事件预留版面等。2006年11月,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发生1起严重的矿工井下被困事件,当有人在为事故报与不报的问题上争论时,作为矿区的媒体——淮南矿工报社上下本着对矿区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选派记者赶往事故地点,了解情况,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迅速组成采访报道组深入采访刊发,成为企业媒体抢抓新闻成功的个案。透视此次抢抓新闻,制度发挥了作用。今后要使企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收到实效,关键在制度的落实上下功夫。

三是增强新闻敏感,为信息的快速及时传播打好基础。新闻敏感绝不是被某些西方新闻人士称为超乎人的的感官之外的第六感官,而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曾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打好五个根底的号召。可见学习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学不学,有没有深厚的知识根底,他的新闻敏感性就会不一样。同样事实、同样稿件,有的记者编辑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稿件中及时观察和敏锐分析有价值的事实,沙里淘金,及时报道和刊发广大受众关心的新闻信息;而有的人做不到,或者行动迟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的问题。有例为证:2007年淮南遭遇了淮河百年未遇的洪水,对淮南矿区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构成巨大的威胁。暴雨来得异常凶猛,当天正值周末,淮南矿工报社记者自发赶到报社,报社及时派出了由副总编带队的采访组,克服洪水冲垮道路等诸多困难,深入现场或者通过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报道了矿区上下群策群力与洪水抗争的动人场景,报纸周一见报后,受到集团公司党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试想,面对突发的洪水,报社假如无动于衷,事后行动,新闻宣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快速及时传播自然能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但在有些场合还需要把握“火候”,即我们通常说的度。总之,不管怎样快,只要我们的信息传播始终围绕受众的需求展开,从大局出发,就一定会在受众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产生冲击波、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谢耘耕.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新格局 人民网[N] 2005-12-16

②刘海贵.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③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3: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在课堂上,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新课导入方面,教师采取了很多的创新方式。我在实际教学中将时事新闻融入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完全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主要内容是对宇宙的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等。其中,在讲解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备课时就选择了一段宇宙行星运行与探索的时事新闻,以此作为导入视频。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段视频,当学生看到视频后就纷纷安静下来了,很快融入视频的讲解中,接着我将视频中有关本节课的知识作为教学导入,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兴趣更加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通过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方式,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在地理课堂融入时事新闻教学已逐渐被采用。由于时事新闻具有灵活新奇的特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时变化课堂教学形式,将时事新闻作为课堂导入部分,加大课堂的吸引力,使地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二、融入教材,突破瓶颈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直接媒介。很多传统教学都是单一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尤其是重点部分,很多教师都进行“反复式”的教学,即对教材内容一遍一遍地讲解,一遍遍地重复,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我在教学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则采取与时事新闻相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渡过难关,愉快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在对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备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有关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口述:“同学们,关于大气的变化,我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11月,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数据上看,中国做出的减排承诺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约四分之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气候的变化规律等内容都有了全新认识,结合教材内容,很快就将学习中的“瓶颈”突破了。在学习中,学生能联系时事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和记忆,增加了自主学习效果。

创新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逐渐从厌烦到自主地投入。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多由自身来主导,教师只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将教材的精华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效掌握,更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磨炼学习的意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耐受困苦、经受考验,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三、画龙点睛,深化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很多疑惑,甚至会产生误区,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准确,使教学效果更佳,我在教学中往往会运用时事新闻作为画龙点睛的事例,让学生从新闻中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选修2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分布、气流气候的变化等内容。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知识点介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念了一段2015年的时事新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应用与服务部负责人鲁帕·柯里在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说‘一个成熟的、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大多数国际气象模型预测都显示,2015-16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年底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并在今年10月到明年1月达到最高峰值,有可能成为1950年以来的第四个最强厄尔尼诺现象,其他三个分别出现在1972~1973年,1982~1983年,1997~1998年。’同学们,从这段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地记忆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到最佳程度。通过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掌握,从而在今后学习中,当遇到同样问题时就能自主地克服困难了。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对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专题讲座,拓宽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进而丰富知识储备,增长知识。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些知识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进行一个专题讲座,在讲解中融入历史事件和时事新闻,使学生明白知识点的由来以及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讲述了有关宇宙、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整体知识比较集中,知识点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做了专题讲座,其内容都由时事新闻和宇宙演变的视频组成,具体内容包含了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流浪者星球、十大最古怪行星、最大星球视频和图片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教材的扩展内容,对此进行集中讲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需要智慧的,教师只有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精彩和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才能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心智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高中教学与初中、小学的教学不同,很多知识点都是启发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赋予知识点以一个崭新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合理使用,在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摘要:时事新闻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如何使得这一资源为地理课堂添彩?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反思。在新课导入、教材对接、课堂思维拓展及相关专题讲座中可巧用时事新闻,促使学生增加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时事新闻,地理教学,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定军.“十三五”或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煤炭行业受冲击[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6).

[2]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篇4: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集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能够形象生动地将知识表现出来, 给学生创建逼真的情境, 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 都感觉心中无物, 不知道如何下笔, 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冥思苦想, 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即使写出来了也是凭空想象, 胡乱拼凑的, 错字病句连篇, 毫无真情可言。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该如何来解决呢?选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不错的选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 产生了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例如, 在母亲节前, 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赞美母爱的作文, 结果大部分同学作文空话、套话、假话连篇。为此, 我特意利用多媒体播映《妈妈, 再爱我一次》,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完全进入到角色之中。这样, 心中就有了倾诉的欲望, 将之诉诸于笔端, 就会成为一篇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样,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 注意力集中, 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丰富了写作素材, 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教学, 可以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语文精品中精心仔细挑选出来的, 大多内涵丰富, 风格鲜明, 文化底蕴丰厚。学生要理解这些内容, 必须深刻理解语文内容。“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教学, 由于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加快课堂节奏, 活化教材内容,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讲授《乡愁》一诗,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现代诗歌, 但实际上此诗内涵丰富、意蕴宽广。短短的几百字中蕴涵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要真正理解却并非易事。由于时代的差异, 教授本课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 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 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 而这种浓浓的愁绪, 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 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教学,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融合了思乡的歌曲、影像、图片和诗歌于一体, 在极具深沉中略带哀伤, 节奏缓慢的思乡歌曲之下, 学生欣赏着流落他乡游子的悲壮, 这样, 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豁然开朗, 教学的重点很容易得以解决。

三、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绝非是一本薄薄的课本所能容下的, 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传统教学模式在短短的课堂45分很难将内容延伸出去。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再深入地说, 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不仅仅依靠于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需要一种自由、民主, 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而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不仅依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 更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利用电教手段, 可以把分散的语文知识, 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 形成知识的网络, 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篇5:适时性新闻及资料信息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 Dyer and Mc Hugh (1975) 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及时性进行了经验研究, 结果发现公司规模、会计年度结账时间与披露时滞有显著相关关系, 而与会计盈余没有显著相关关系。Courtis (1976) 检验了公司上市时间、股东数量、年度报告长度、行业同报告时滞的关系, 发现公司历史、股东数量、年度报告长度同披露时滞显著相关, 此外能源和金融行业较早披露年报而服务业倾向于推迟披露。Kross (1981) 发现公司披露时间同未预期盈余存在显著关系, 拥有“坏消息”的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 而拥有“好消息”的公司倾向于早披露。Givoly and Palmon (1982) 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该规律。Chambers and Penman (1984) 从股价变化行为角度研究了年度报告的及时性, 发现公司规模同披露时滞负相关, 而且较早披露好消息的小规模企业在研究窗口内有显著正的回报, 推迟披露的企业股票回报显著较低。Zeghal (1984) 则研究了自愿性披露和常规披露的及时性, 发现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含量更高。Stephen Owusu-Ansah (2000) 研究了在津巴布韦上市企业的披露及时性, 发现在新兴市场上, 公司规模、会计盈余和上市时间影响年度报告的及时性。Bagnoli, Kross and Watts (2002) 的研究发现盈余公告日的市场反应与未预期时滞相关。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程小可、王化成和刘雪辉 (2004)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逐渐缩短, 公司规模大倾向于推迟披露, 好消息早坏消息迟的规律在我国依然存在。In-Mu Haw、Daqing Qi and Woody Wu (2000) , 陈汉文、邓顺水 (2004) 以1994年至199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所进行的研究同样支持好消息早坏消息迟, 但认为年报披露有推迟的趋势。巫升柱、王建玲和乔旭东 (2006) 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好消息早坏消息迟的问题, 以及审计意见类型对披露时间有显著影响。柳木华 (2005) 对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 认为业绩快报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且没有减少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及时性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因素、股票回报与披露时间相关性以及业绩快报本身的信息含量方面。然而, 业绩快报作为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手段, 对其提高及时性作用方面的文献较少。因此, 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业绩快报为样本, 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一) 业绩快报及时性影响因素与市场反应

1. 业绩快报及时性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及时性可以从核算和披露两个方面定义。本文将业绩快报的及时性定义为业绩快报披露日与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间的交易天数。业绩快报披露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息类型和公司规模。目前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消息类型对披露时间的影响。基于经理人员机会主义假说, 公司经理人员倾向于早披露好消息迟披露坏消息, 以减少坏消息对股价的冲击, 或利用信息优势获利。内部报告假说则认为如果企业的业绩评价与会计盈余有关, 则公司经理人员倾向于推迟披露坏消息, 以便采取措施补救。国内外学者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年度报告的好消息早坏消息迟披露规律, 所以假设在业绩快报的披露行为中也存在上述规律。考虑到业绩快报的披露存在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两种情况, 在自愿性披露中, 由于拥有坏消息的公司不需要于2月底披露业绩快报, 可以将业绩快报披露时间推迟到比较接近年度报告的时间, 所以上述规律在自愿性披露中成立;但在强制性披露中, 2月底之前必须披露业绩快报的制度对公司的约束力较强, 所以拥有坏消息的公司无法缩短业绩快报披露与年度报告披露的时间间隔, 所以该规律在强制性披露中可能不存在。故提出如下假设:

H1:在自愿性披露中, 拥有坏消息的公司比拥有好消息的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业绩快报;

H2:披露类型对业绩快报披露时间的影响显著。

2. 业绩快报及时性的市场反应。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 自1966年以来已被广泛接受。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主要的使用者之一, 依据会计信息来调整对股票价格的预期, 从而作出买入或卖出的决策。投资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否则投资者将根据其他信息来源进行决策。如果业绩快报信息具有及时性, 便能够观测到业绩快报披露前后股票价格的调整。市场通常给予好消息正超常报酬, 坏消息负超常报酬, 在自愿性披露中, 好消息早而坏消息迟, 在强制性披露中则不存在该规律。故提出如下假设:

H3:在自愿性披露中, 累计超常报酬率与业绩快报披露时间负相关;

H4:在强制性披露中, 累计超常报酬率与业绩快报披露时间正相关。

此外,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 业绩快报披露形式有两种, 分别为主板市场的自愿性披露和中小板市场的强制性披露。投资者对主板市场的关注度通常高于中小板, 在主板市场的公司披露业绩快报前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公司信息, 而在中小板中的可能性则较低, 这可能与国外的经验证据相反。故提出如下假设:

H5:业绩快报披露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H6:强制性业绩快报披露盈余信息含量要高于自愿性披露。

(二) 业绩快报及时性与年度报告的关系

业绩快报和年度报告都是有关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假定市场只对会计信息作出反应, 而且只在信息公开日作出反应, 则可以观测到价格在信息公开日发生较大的变动, 而其他期间波动较为平缓。投资者将对这种突然的变动产生厌恶, 从而去寻找更为及时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提前披露的业绩快报。寻求更及时信息会导致股价在盈余披露前发生变动, 而且这类信息会预先释放盈余公布的信息含量。故提出如下假设:

H7:年度报告盈余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样本包括2008年至2010年度正式发布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 但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 非证券业、金融业公司; (2) 未发布业绩快报修正公告的公司; (3) 通过市场模型检验的公司; (4) 各年度有可比较的上年度净利润数据。经过筛选, 共得到206个样本, 包括2008年度68个, 2009年度76个, 2010年度62个, 其中强制性披露样本81个, 自愿性披露样本125个。本文数据均来自巨灵财经数据库,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TATA10。

(二) 模型与变量说明

根据以上分析, 在以往学者模型的基础上, 本文设计的模型如下:

其中:Timei, T表示公司业绩快报披露时间, 即上年度会计期间结束日至业绩快报披露日的交易天数;Newi, T表示消息类型的虚拟变量, 如果未预期盈余UE大于零, 则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Di, T为表示披露类型的虚拟变量, 如果是自愿性披露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ln Sizei, T表示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是规模的替代变量;下标T取值为1、2、3, 分别代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Year2008和Year2009为表示年度的虚拟变量, 如果样本为2008年度取值为1, 否则为0;通过模型1的检验, 可以考察好消息和坏消息以及公司规模对业绩快报披露时间的影响。

根据事件研究法, 设计了检验业绩快报及时性市场反应的模型:

其中:业绩快报披露日为, T表示T年公司i业绩快报披露前t1日至业绩快报披露日后t2日共 (t1+t2+1) 个交易日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 本研究采用 (-4, 5) 的研究窗口;UEi, T表示未预期盈余, 即业绩快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减上年度年度报告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差;Di, T表示披露类型的虚拟变量, 如果是自愿性披露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Timei, T×Di, T考察披露时间和披露类型对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交互影响。通过模型2, 可以检验业绩快报及时性的市场反应、业绩快报披露盈余的信息含量以及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的差异。

其中:以年度报告披露日为表示T年公司i年度报告披露前t1日至年度报告披露日后t2日共 (t1+t2+1) 个交易日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 研究采用 (-4, 5) 的研究窗口;UE′i, T表示未预期盈余, 即年度报告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减业绩快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之差;UE′i, T×Di, T考察未预期盈余和披露类型对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交互影响。通过模型3, 可以检验年度报告相对于业绩快报的增量信息含量。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中Panel A列示了2008年至2010年全部206个样本的均值为32.7, 说明大部分公司在2月底前披露了业绩快报。Panel B为分披露类型的均值, 可以观察到自愿性披露均值比强制性披露均值高8.36, 可能是由于业绩快报披露规则对两类披露的约束力不同, 但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显著性水平为10.6%。Panel C报告了研究样本按年度的观测值, 可以发现业绩快报披露有提前的趋势, 这可能源于公司对信息披露制度的遵守或证监会加强了监管力度。Panel D列示了年度中按披露类型的描述性统计值, 可以发现, 无论是强制性披露还是自愿性披露都有提前的趋势;此外, 在2008和2009年度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显著性水平为1%, 而在2010年该差异不再显著, 这说明两类披露趋于一致。

(二) 实证结果分析

1. 对模型1的实证检验。

下页表2报告了运用2008年至2010年206个业绩快报样本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系数看, 截距在5%水平上显著, Di, T和Di, T×Newi, T在0.00和0.002水平上显著, 说明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的披露时间有显著差异。在全部样本中好消息早坏消息迟的规律并未体现, New的系数为2.268, t值为0.734, 没有通过检验;在自愿性披露样本中好消息早坏消息迟的披露规律依然存在, Di, T×Newi, T的系数为-12.233, t值为-3.157, 验证了H1和H2。ln Size的系数为-1.306, t值为-1.206, 说明企业规模对业绩披露的影响并不显著, 即企业的业务复杂程度并不影响业绩快报的披露。

2. 对模型2的实证检验。

从表3的回归结果看, 调整R2为0.413, 说明总体来说业绩快报未预期盈余和业绩快报的披露时间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Time和Time×D的系数分别为0.003和-0.004, 且均显著, 说明业绩快报披露时间具有一定信息含量, 而且不同的披露类型对未预期报酬率的影响不同, 就全部样本而言披露时间越迟市场倾向于产生正的累计超常报酬, 其系数为0.003, t值为2.617, 原因可能是内幕交易, 披露越迟内幕交易越严重;而自愿性披露时间越迟市场倾向于产生负的累计超常报酬, 其系数为-0.004, t值为-2.968。这与模型1的结果相符, 自愿性披露中好消息倾向于较早发布, 因而市场会产生正的超常报酬;强制性披露中坏消息倾向于较早发布, 所以市场产生负的超常报酬, 验证了H3和H4。UE系数分别为-0.288且统计显著, UE×D的系数为0.248, 显著性水平为5.6%。说明无论强制性披露还是自愿性披露, 业绩快报披露盈余都具有信息含量, 验证了H5;自愿性披露的显著性水平为5.6%, 验证了H6。

3. 对模型3的实证检验。

本文仍然以基本的盈余市场反应模型来检验未预期盈余的信息含量, 因为样本在披露年度报告前已经披露了业绩快报, 而且业绩快报披露盈余经模型2的检验具有信息含量, 所以投资者在决策时应该参考业绩快报的信息来估计年度的盈余。因此假定投资者以业绩快报披露盈余作为对年报的估计, 模型3的未预期盈余用年度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减去业绩快报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表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发现, 未预期盈余被排除在模型之外, 而其他的解释变量披露类型、规模统计上均不显著, 与H7一致。

五、结论、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石, 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基本途径, 所以披露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非常重要, 而现在的年度报告披露截止时间为4月30日, 年度报告的及时性不能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业绩快报制度无疑是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 披露类型对业绩快报披露时间和市场反应均有显著影响; (2) 除强制性样本外, 自愿性披露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迟的规律; (3) 强制性业绩快报的披露时间与累计超常收益率正相关, 而自愿性业绩快报的披露时间与累计超常收益率负相关; (4) 业绩快报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强制性业绩快报披露盈余信息含量高于自愿性披露; (5) 业绩快报降低了年度报告信息含量。

本文的结论说明, 业绩快报具有信息含量, 能够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 但同时业绩快报也削弱了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因此, 是否应普遍应用业绩快报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新问题。也即业绩快报虽然具有信息含量, 但尚未经过审计且仅披露收入、成本、利润和净资产数据, 但却使年度报告几乎没有了信息含量, 如果普遍应用有可能会降低会计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 笔者认为业绩快报作为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时间较迟的公司提高其信息及时性的手段是可取的, 但全面推广可能并不合适, 解决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最根本方法就是缩短年度报告的披露时限。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进一步从业绩快报减少内幕交易、抑制股价过度波动方面, 深入探讨业绩快报制度在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汉文, 邓永顺.盈余报告的及时性——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 2004, (4) .

[2] .程小可, 王化成, 刘雪辉.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4, (2) .

[3] .柳木华.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J].会计研究, 2005, (7) .

上一篇:天龙煤矿党委工作总结下一篇:马宫街道中心小学国庆前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