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临时性苗圃计划书

2024-04-09

筹建临时性苗圃计划书(精选3篇)

篇1:筹建临时性苗圃计划书

关于建临时苗圃储苗设想草案2009年12月

一、筹备临时性苗圃的目的和作用

1、利用地块开发周期中闲置的土地,培育在后期的地块开发中所需要的绿化优质苗木。

2、锻炼队伍培养和提高绿化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积极参于绿化工程做准备。

3、空地利用,美化环境,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

二、临时性苗圃中的苗木对绿地建设的优势与意义

1、临时苗圃大约有三至五年的使用期,乔木在经过三至五年的移植后其生长势和须根等都处在最旺盛成长期,移植后只需剪去枯枝断叶即可,这个时候成活率和景观效果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2、在临时苗圃里生长了三至五年后对土壤和周边环境已经比较适应了,这时再移植到附近环境相似的绿地中其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在短时期内就能达到设计效果。

3、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今后绿地建设是有土建单位逐步移交种植区,由于种植量不是很大,施工单位需要去外地成批购苗,不能做到随时跟进,临时性苗圃里的乔木就能做到移交一块绿一块,做到天天在增加绿色。

三、对于土壤的要求和具体工艺措施

目前场地里的建筑垃圾较多且原址均为造船厂用地,表层土可能有一些有毒有害成分,土壤条件比较差。根据苗圃地要求至少要有1M的有效种植土层方可满足植物日后的生长需求。

具体工艺措施:

1、苗圃范围内的四个角上开挖四个两至三米的深坑,在两米五处挖土取样,对于酸碱度、EC值、孔隙度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如能符合种植的要求就可以对场地进行改造了。苗圃地在江边,表层土以下两三米处基本都是透水性较好的沙质壤土,符合种植要求的可能性较高。

2、用挖机将现场表层土(建筑垃圾)清理1M深左右,集中堆置。然后挖取两至三米深的沙土在另一处集中堆置,再把表层有害垃圾土回填在下层,最后把沙土回填在表面即可。

四、苗圃的基础设施建设

1、沿着围墙一米处开挖一圈深宽100CM排水沟,也可作灌溉沟使用。

2、圃内道路要求3米宽位置放在苗圃的中间,碎石道渣路即可。

3、苗圃分南北两块,南块东西长95M南北长82M,可作南北向22条陇,每条陇标准为宽3米半。北块东西长52M南北长48M,可作南北向10条陇,每条陇标准也是宽3米半。

4、每条陇之间各有一条深宽50CM的排水沟。

5、苗圃西南侧健一个集水井,在苗圃地发生内涝时及时排水,夏季干旱时也可作满灌用。另外在中间部位装一个1寸口径的水管阀门,可以满足对苗木的灌溉需求。

6、大门的位置在苗圃的西北侧,门口可适当做些简易地坪。建50平米的工具间和休息值班室。

五、苗木品种选择和数量分配

我们已经对近几年新建的和我们功能相似的绿地中的乔木进行

了比较挑选,另外又咨询了上海几家著名的园林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对于今后几年的设计风格和用苗情况进行了探讨,综合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了十个左右的苗木品种作为备选,如有必要可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再筛选。考虑到投资因素,本次备苗主要选择规格适中的常用性青壮龄苗木,基本确定了两大规格,中规格确定在胸径10-12CM,大规格确定在15-18CM。

1、经筛选出来的十个苗木品种是:落叶乔木为合欢、无患子、栾树、水杉、樱花;常绿乔木为香樟、杜英、广玉兰、女贞、桂花。

2、苗圃地分为南北两块。南块经测算最少可种植1000株乔木,北块最少可种植300棵乔木。确定大规格的苗木500株,小规格的苗木800株。

六、建设费用的估算

1、采购费用由于品种不同规格不同价格相差很大,不容易测算准确,由于要到实际采购时才能确定相应的品种和数量,在这里只能对采购成本进行大致估算。大规格苗木胸径15-18CM,准备采购500株,采购价每株在2000-3000元左右;中规格苗木胸径10-12CM,准备采购800株,采购价每株在1000-1500元左右。考虑到投资费用可以分期分批实施,比如先实施南块后实施北块,或者先种植大规格苗木后种植小规格苗木。

2、考虑到苗圃里的苗木在若干年后都要用在后续建设的景观绿地中,选用的基本都是大苗,全部需要用吊车进行种植,另外还需要适量的营养土、生根粉、尿素、颗粒肥等促进成活率和生长势的营养素以及

草绳、木桩、遮阴网等辅助材料。综合考虑种植费用在每平方米10至15元左右。

3、养护费用在每年每平方米6至8元,人员3至5人,以后随着苗圃范围扩大和缩减相应增减养护人员。

4、前期换土费用估算在每平方米4至5元(机械换土),3M宽便道建设费用在每平方米50至80元。

5、工具房值班室以及1寸管灌溉设备等辅助设施一次性投资在3至4万元左右。

七、实施时间的控制

为确保各种苗木种植的成活率,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落叶树的最佳种植季节为11月下旬—3月中旬;常绿树的最佳种植季节为3月—4月。

八、过程控制与监督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全过程监督,除了苗木的采购以外,严格监控种植质量,重点是种植后的养护管理。包括成活后每年定期施肥、剥芽修剪、病虫害防治,台风季节的防倒伏等。以保证储备苗达到预计效果。

九、经济分析

1、种植在苗圃里的乔灌木经过三至五年的精心养护,在出圃前基本上都变成了移栽苗,移栽苗的成活率本身就很高,再加上用苗的地点就在苗圃附近,苗木的离土时间很短,蒸发量很小,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周边环境也基本一样。这就极大的保证了苗木以后的成活率和景

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再从经济上讲,买来的苗木全部是直生苗,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变成了移栽苗,同一个品种的移栽苗其市场价比同规格直生苗高出40%-50%,三年至五年中基本保证每年有10%-15%的价格增长(需要扣除部分移栽死亡苗木的成本)。

3、成立了临时性苗圃既能保证以后景观绿地中大规格苗木的景观效果,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形成景观效果;而且提供移栽苗时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收益。

4、在筹建苗圃的过程中培养了绿化技术管理人才,在以后绿地建成后可以积极参与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增加一份长期稳定的收益。

篇2:筹建临时性苗圃计划书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写字楼空置面积较少,众多创业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公场所。为加大对创业的服务力度,帮助创业企业解决扩租选址难题,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推动下,经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审核筛选,“苗圃计划”第一批拟在3个月内推出35家楼盘,总面积近6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雍和园和石景山园等园区。

为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实现广泛“育苗”,此次推出的“苗圃计划”将与现有的孵化体系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创业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为示范区“金种子工程”输送更多优秀企业“苗子”。中关村管委会将根据“苗圃计划”的进展情况,有计划地引导“苗圃计划”写字楼根据功能定位和特点逐步向专业孵化器转变。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将为纳入“苗圃计划”的写字楼配备联络员,建立为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咨询与辅导、商务代理等各类服务平台,将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输送到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探索示范区为创业企业服务的新模式。

纳入“苗圃计划”的楼盘将定期向中关村不动产商会报送楼盘空置面积、价格等信息,不动产商会通过专门的网站、微博定期进行发布,方便创业企业开展选址工作。创业企业也可直接拨打电话82237603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篇3:临时雇员的长期计划

莎拉•霍瓦斯,一名帮助技术型企业寻找合适人才的招聘人员,最近在旧金山公司发现一个非常适合她的职位。莎拉很想得到这份工作,但是令她有些不满的是,这个职位属于派遣职位。不过,莎拉最终还是接受了它。通过费城一家名为Yoh的劳务派遣公司,她开始了与新东家的合作关系。但是,与她那些拥有公司人事固定编制的同事们相比,莎拉的人事关系是挂靠在Yoh公司的,加之她又是旧金山公司的劳务派遣职员,大部分公司内部的福利待遇她都不能享受。

“真想得到一份有固定编制的工作。”莎拉无奈地说,“但是,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就算是有了固定的岗位,你也不知道3个月以后公司是否会留用你。”

莎拉的例子事实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务派遣人员的热切需要。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对固定编制职员的需求则是持续低迷。在通常情况下的那些需要编制员工的岗位现在都是由劳务派遣人员来填补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这种对劳务派遣人员的偏好将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大多数劳务派遣公司都是供销两旺,顾客盈门。

杰西•罗塞尔的言辞从侧面印证了我们以上的分析:“我们的企业现在正在加班加点!”杰西供职于德科劳务派遣公司,作为公司海外事业部的副总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就奔波于世界各地,为德科的客户们搜寻着合适的人才,“公司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期,我们的客户遍及各个行业,从生物制药企业到航天科技公司,到处都有我们的签约雇员。”

杰西随手递给我们一份来自德科瑞士分公司的财务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位于格拉特堡的德科瑞士分公司仅在今年第二季度,便完成了年度赢利增幅29%的年度发展计划。具体而言,瑞士分公司的运营网络累计实现了近2亿美元的营业额。而在去年这个时候,她的账面上,还背负了1.7亿美元的赤字。

根据美国劳务派遣行业协会对外公布的数据,在第二季度,全美劳务派遣行业实现营业额达169亿美元,这一数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这是自该协会1992年以来年度数据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单季度数字。第二季度全美各类企业人均雇佣劳务派遣人员的数字总和达到了240万之巨,相比2009年同期水平,这一数字上升了23%,而相对于第一季度的数字,则上升了18%。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种劳务派遣的趋势还能维持多久?”全美职业中介机构协会副主席史蒂夫•巴彻对我们说道。对此,不少专家持比较谨慎的观点,他们的理由在于:经济形势仍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因此劳资双方的关系或者这种关系中暂时的某种趋势都不好作长期稳定的预测。

“大家都不喜欢劳务派遣这种临时性质的劳动关系,其实劳务派遣公司也一样。”巴彻为我们分析道,“不少劳务派遣公司是迫于形势才从职业中介转入劳务派遣。从2008年开始,全美的职业中介机构已经失去了100万个岗位。坦白地说,我们介绍一个固定编制的员工要比外派人才赚得更多。但是,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显然对固定编制岗位的员工失去了兴趣,因此,再死守‘固定编制带来更大收益’的传统观点无异于自寻死路。”

所以,从2009年开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初步回暖。全美职业机构又有了调整经营范围的迹象。

“我不认为到了调整的时候。理由在于:虽然企业都在恢复,但是高成本的固定编制岗位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招聘主流方向,所以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虽然有人说经济好转会带来对固定编制员工的需要,但是我们没有这么乐观,协会对于会员们的咨询,仍然建议他们维持或适当扩大劳务派遣业务在他们企业的业务比重。”巴彻如是说。

哈姆林电子的例子印证了巴彻的分析。这家总部位于威斯康星州米尔斯湖的电子产品生产商在金融危机中曾深受打击。所以,虽然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形势逐步转暖,但是这家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上依然表现得非常谨慎。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哈姆林电子就已经成为了当地数家劳务派遣机构的常客了。“我们的工作对技术要求并不高,最关键的是生产线一旦开动就不能随意停止。”玛丽•安•希德布兰迪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当时的情况,“工厂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运行。但是,经济的不稳定使得我们的订单非常零散。众所周知,生产线一旦启动,哪怕是空转,也比经常重启要强。但是,员工的问题却成为了公司的一块心病。”

面对仅仅15%~25%的开工率,仍然对所有员工支付底薪的哈姆林公司不堪重负。因此,管理层决定引入劳务派遣职员,玛丽则正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向劳务派遣公司寻求帮助,相反,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和员工们沟通,希望他们可以理解公司的处境并能和公司一起追求一个双赢的结果。”

通过哈姆林人力部门的工作,大部分职工同意改订协议,将自己的工作岗位转变为临时性雇员岗位。

“所幸的是,随着订单的稳定,我们兑现了当初许多员工们的‘尽快转正’的承诺。”玛丽回忆到这一段时仍然有些许的庆幸。

现在,当年同意转变合同的哈姆林职员都已经转回了固定编制的雇员。同时,哈姆林从上述过程中看到了新办法的好处,因此,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招聘的对象以劳务派遣雇员为主。

当然,这个新的趋势也遭到了不少非议。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政府。不少政府官员与专家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劳务派遣泛滥的批评,其中反对意见集中在了一点,即:新的做法等于是在享受奥巴马政府提供的企业复兴机遇而抛弃了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

“劳动部门在劳务派遣雇员所占比例上和企业界争论不休,”玛丽作为企业“临时雇员”计划的负责人自然也少不了与政府打交道,“他们首先给我们划定的界限是10%,顶多不能超过12%。我觉得他们真是坐办公室出身。于是我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运营了,直接破产算了。’于是他们经过‘周密’的研讨,决定给予我们哈姆林电子公司‘额外’的‘优待’:20%的劳务派遣雇员比例。并且强调,‘再也不能多了’。”

但是,政府的定限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一则政府的行政行为并不是以法律体现的。二则,在生死攸关面前,企业自然是以生存为先。这一点在生产型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从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回暖开始,劳务派遣雇员在生产型企业中的比重剧增。“企业得到订单,于是打开生产线,但没人知道生产线什么时候会停下,于是‘生产线边上站的人也不一定永远要站在那儿了’。”《劳动力管理》杂志的资深分析家巴里•阿斯因精辟地分析道。

除了为《劳动力管理》杂志撰写文章外,阿斯因同时还担任着由媒体巨人Crain Communication公司创立的“雇员中介信息公司”的负责人。自从劳动领域中出现了劳务派遣潮之后,阿斯因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密切研究这些新的现象。

在雇员中介信息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阿斯因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虽然从大趋势来看,劳务派遣的业务量在各个中介公司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这个发展趋势在未来依然不够明朗。原因之一便在于,对于周期较短的工作,老板们其实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编制的职工。这种工作,以轻工业产品为代表,对工作时间要求紧,但却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固定岗位雇员显然更能适应这些要求。”

对此,巴彻表达了自己的质疑,“从理论上讲,固定编制雇员从各个方面都比劳务派遣人员有优势。但这都是理论上的,现实的问题在于,雇主对企业未来的走势不甚明了,因此他们必然会捂紧钱袋。而且在这一两年中,劳务派遣雇员的优势也得到了体现,因此计算将来经济形势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我相信劳务派遣雇员凭借在后危机时代的‘中流砥柱’般的表现也一定会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巴彻的分析得到了不少企业的呼应。在接受采访时,不少雇主表示了对劳务派遣雇员们的欣赏。同时他们还指出,即便经济好转,在员工整体结构中保持20%~26%的劳务派遣人员比率也是十分必要的。

诚然,阿斯因的分析有些过于超前,而巴彻的观点则符合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自2010年以来,美国企业的各个岗位都深受“劳务派遣大潮”的影响。在2010年以前根本不设置劳务派遣雇员的岗位,例如:高管、高级技工,现在都在引入劳务派遣雇员。但同时,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面对社会上众多失业高管、高级技工们的质疑和批评,许多企业只有使出“缓兵之计”,即:将目前的职业调整归咎于动荡的经济形势,同时向高管、高级技工们担保:一旦经济形势好转,马上恢复之前的用工状态。

上一篇:成功企业家的特质下一篇: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