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2024-05-21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精选8篇)

篇1: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辨证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辨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获取直接经验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掌握间接经验也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直接经验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又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的要求 :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或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两种不良倾向

(2)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①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传授知识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无知难有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互关系的要求:

第一,科学准确地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无知难有德,如环保知识与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关系);第二,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过程的思想性,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第四,防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传授另搞思想教育的不良倾向。(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辨证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①学习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密切相关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无知必无能”;发展智能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两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关系的要求:

第一,要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第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能;第四,防止重知轻智或重智轻知的不良倾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规律 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状况的标志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第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辨证统一的共同教学活动过程;第四,防止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或重学生主体作用轻教师主导作用的不良倾向。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要求。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规则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般来讲,教学原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教学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规律的推演。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包含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首先教学原则要受教学目的/目标的制约; 其次它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再次它是哲学、系统理论、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最后它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包括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教学实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③直观手段的种类。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等三大类。④贯彻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直观与讲解相结合;从运用直观形象过渡到摆脱具体形象。

(2)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依据: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为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③贯彻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3)系统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依据:系统性原则是中外教育遗产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需要。③:贯彻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系统地学习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处理“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4)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②依据:巩固性原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特点决定的。③贯彻要求:

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量力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等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依据:量力性原则是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联系的规律所决定的。

③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②依据: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是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教育传统与经验的总结。②贯彻要求:

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吸收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③贯彻要求:

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恰当地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恰当补充乡土教材。

(8)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②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制约。③贯彻要求:

端正教育思想,健全教育体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可能来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热情关爱后进生。

教学方法—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几种。运用此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该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的基本要求是: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此法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发生和变化的过程,探索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它和练习、实验一样,但实践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其种类很多,如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等。运用此法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7)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它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参观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必要的记录;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小结。

德育过程有以下几大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是由思想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②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相互关系。

③德育过程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重视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全面性,又要注意多开端性、针对性。(2)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①儿童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②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①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②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③采取恰当措施,努力调节学生品德的外部矛盾。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品德的过程。

②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①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具有不稳定性。

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

③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制定的,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客观的,德育原则是主观的;从他们的指导作用来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指导作用范围相对较广,对德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且更为抽象概括,德育原则的指导作用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较为具体一些。

德育原则是德育规律的反映,是德育规律的具体化;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基本依据。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⑴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它又叫知行统一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注重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培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第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和评价,要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⑵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它又叫疏导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通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第三,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的说服教育同规章制度的约束结合起来;第四,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反对和禁止体罚。

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第二,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⑷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②依据: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第二,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善于有计划地、严格地提出正确、合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第三,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内涵: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我国教育经验的积累提出来的。

③要求: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⑹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养好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这个集体对它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教育影响,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带动集体的发展,提高集体水平,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②依据: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是根据集体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的要求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教师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集体,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如集体目标的动力作用,集体舆论的约束作用和指向作用,干部成长的促进作用,成员个性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第三,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转变和影响集体,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⑺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和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来的。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组建教师集体(包括非教学人员、普通职工),使校内教育力量的影响一致;第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第三,做好各阶段、各方面教育的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连贯一致。

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在学生思想和道德主体人格建构过程中,学校师生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修养方法。

它是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学生情感、锻炼学生意志、坚定学生信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诸方式的总称。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①说理教育法

涵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观点的方法。

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指导阅读书刊等,也可配合参观、访问、调查、榜样等方法进行。②榜样示范法

涵义: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的类型: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③陶冶教育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造一定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④实践锻炼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方式:为完成具体教育任务进行的实际锻炼,如参观、访问、调查等,按一定规章制度进行锻炼;此外,还有练习(文明语言行为)、委托任务等。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涵义: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学习、自觉反思、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教育方法。

方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⑥品德评价法

涵义:指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品德进步的教育方法。方式: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

篇2: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目标管理是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毕竟,没有目标你是无法考核员工的。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根据Drucker的说法,管理人员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MBO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企业战略规划不能仅由几个高管来执行,所有管理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这将更有利于战略的执行。另一个相关概念是,企业要设计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它将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作。由此,可以将目标管理视为Value Based Management(价值管理)的前身。

制定目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过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如果上升到技术的层面,经理必须学习并掌握SMART原则。

所谓SMART原则,即是: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制定的过程也是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经理必须和员工一起在不断制定高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绩效能力。

特别注明:有的又如此解释此原则

——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编辑]

SMART原则详解

[编辑]

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

示例:目标——“增强客户意识”。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因为增强客户意识有许多具体做法,如:减少客户投诉,过去客户投诉率是3%,现在把它减低到1.5%或者1%。提升服务的速度,使用规范礼貌的用语,采用规范的服务流程,也是客户意识的一个方面。

有这么多增强客户意识的做法,我们所说的“增强客户意识”到底指哪一块?不明确就没有办法评判、衡量。所以建议这样修改,比方说,我们将在月底前把前台收银的速度提升至正常的标准,这个正常的标准可能是两分钟,也可能是一分钟,或分时段来确定标准。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资源要求,使考核人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部门或科室月计划要做哪些那些事情,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

[编辑]

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比如领导有一天问“这个目标离实现大概有多远?”团队成员的回答是“我们早实现

了”。这就是领导和下属对团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分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他一个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分析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说大方向性质的目标就难以衡量。

比方说,“为所有的老员工安排进一步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是一个既不明确也不容易衡量的概念,到底指什么?是不是只要安排了这个培训,不管谁讲,也不管效果好坏都叫“进一步”?

改进一下:准确地说,在什么时间完成对所有老员工关于某个主题的培训,并且在这个课程结束后,学员的评分在85分以上,低于85分就认为效果不理想,高于85分就是所期待的结果。这样目标变得可以衡量。

实施要求: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使制定人与考核人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清晰的可度量的标尺,杜绝在目标设置中使用形容词等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对于目标的可衡量性应该首先从数量、质量、成本、时间、上级或客户的满意程度五个方面来进行,如果仍不能进行衡量,其次可考虑将目标细化,细化成分目标后再从以上五个方面衡量,如果仍不能衡量,还可以将完成目标的工作进行流程化,通过流程化使目标可衡量。

[编辑]

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是要可以让执行人实现、达到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利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这个目标,有没有最终的把握,这个可不好说。一旦有一天这个目标真完成不了的时候,下属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推卸责任:你看我早就说了,这个目标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坚持要压给我。“控制式”的领导喜欢自己定目标,然后交给下属去完成,他们不在乎下属的意见和反映,这种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今天员工的知识层次、学历、自己本身的素质,以及他们主张的个性张扬的程度都远远超出从前。因此,领导者应该更多的吸纳下属来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即便是团队整体的目标。

定目标成长,就先不要想达成的困难,不然热情还没点燃就先被畏惧给打消念头了。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坚持员工参与、上下左右沟通,使拟定的工作目标在组织及个人之间达成一致。既要使工作内容饱满,也要具有可达性。可以制定出跳起来“摘桃”的目标,不能制定出跳起来“摘星星”的目标。

[编辑]

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因为毕竟工作目标的设定,是要和岗位职责相关联的,不能跑题。比如一个前台,你让她学点英语以便接电话的时候用得上,这时候提升英语水平和前台接电话的服务质量有关联,即学英语这一目标与提高前台工作水准这一目标直接相关。若你让她去学习6sigma,就比较跑题了,因为前台学习6sigma这一目标与提高前台工作水准这一目标相关度很低。

[编辑]

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例如,我将在200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某事。5月31日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没有办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上下级之间对目标轻重缓急的认识程度不同,上司着急,但下面不知道。到头来上司可以暴跳如雷,而下属觉得委屈。这种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的方式也会带来考核的不公正,伤害工作关系,伤害下属的工作热情。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具有时间限制,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目标项目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的变化情况,以方便对下属进行及时的工作指导,以及根据工作计划的异常情况变化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

总之,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制定的过程也是对部门或科室先期的工作掌控能力提升的过程,完成计划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现代化管理能力历练和实践的过程。

[编辑]

SMART原则举例说明

1.关于“量化”

有的工作岗位,其任务很好量化,典型的就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指标,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有做到就是没有做到。而有的岗位,工作任务会不太好量化,比如R&D(研发部门),但是,还是要尽量量化,可以有很多量化的方式。行政的工作很多都是很琐碎的,很难量化。比如对前台的要求:要接听好电话——这可怎么量化、怎么具体呢?

那么解决方法是:接听速度是有要求的,通常理解为“三声起接”。就是一个电话打进来,想到第三下的时候,就要接起来。不可以让他再响下去,以免打电话的人等的太久。

前台的一条考核指标是“礼貌专业的接待来访”,做到怎么样才算礼貌专业呢?有些员工反映,前台接待不够礼貌,有时候来访者在前台站了好几分钟也没有人招呼——但是前台又觉得尽力了,这个怎么考核呢?

前台有时候非常忙,她可能正在接一个三言两语打发不了的电话,送快件的又来让她签收,这时候旁边站着的来访者可能就会出现等了几分钟还未被搭理的现象。

那么前台应该先抽空请来访者在旁边的沙发坐下稍等,然后继续处理手中的电话,而不是做完手上的事才处理下一件。这才叫专业。

又比如什么叫礼貌?应该规定使用规范的接听用语,不可以在前台用“喂”来接听,早上要报:早上好,某某公司;下午要报下午好,某某公司;说话速度要不快不慢。

所以,没有量化,是很难衡量前台到底怎么样算接听好电话了,到底接待来访了没有。

2.关于“具体”

前台的电话系统维护商告诉她,保证优质服务。什么是优质服务?很模糊。要具体点,比如保证对紧急情况,正常工作时间内4小时响应。那么什么算紧急情况,又要具体定义:比如四分之一的内线分机瘫痪等。

如果不规定清楚这些,到时候大家就会吵架了。

3.关于“可达成”

你让一个没有什么英语程度的初中毕业生,在一年内达到英语四级水平,这个就不太现实了,这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让他在一年内把新概念一册拿下,就有达成的可能性,他努力地跳起来后能够到的果子,才是意义所在。

4.关于“相关性”

毕竟是工作目标的设定,要和岗位职责相关联,不要跑题。比如一个前台,你让她学点英语以便接电话的时候用得上,就很好,你让她去学习六西格码,就比较跑题了。

5.关于时间限制

比如你和你的下属都同意,他应该让自己的英语达到四级。你平时问他,有没有在学呀?他说一直在学。然后到年底,发现他还在二级三级上徘徊,就没有

篇3: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1 关于“教”的原则和方法

1.1 启发式教学原则和方法:愤启悱发、善问、善待问、子欲无言

所谓启发式教学原则和方法, 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其思维活动, 使其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孔子完整地论述了这一原则和方法的特点“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3]因为“愤”和“悱”正是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的“受激发状态”, 是学习心理发展的最佳时刻, 在这个时候教育者加以启发开导就能达到使受教育者“举一反三”, 融类旁通的目的。[4]如果不愤而启, 不悱而发, 结果就会是“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5]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对孔子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它写到“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6]这里的“喻”就是启发诱导。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启发方法有三种:一是“和”, 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二是“易”, 就是严格要求学生, 但不施以过大压力, 以至于使其视学习为畏途;三是“以思”, 就是在教授时不和盘托出, 让他们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在《论教学的若干原则》一文中写到“既然学习与解决问题取决于个人作出选择的探索活动, 那么教学就必须对学习者方面作出选择的的探索活动起促进和调节作用。”[7]这简直就是对《学记》上述论断的现代阐释。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就是从一个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得新认识和新知识, 实际上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如:“子贡曰:‘贫而无諂,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8]王夫之解释说:“若一隅可推以三隅, 则必一理可进求夫众理, 于是而复焉, 我无凌越之施, 而彼亦无多闻而无实之患。若举一隅矣, 三隅固可类推, 而不能以三隅反也, 又以他端告之, 彼徒贪未闻之新, 而不务自求之益, 则必使之寻究于一理之始终, 而勿使之越此之不知以求彼之知, 则不复也。若是者, 岂教者之有隐哉?盖教在我, 而自得在彼, 虽以诲人不倦之情, 而施之心不专、志不致之士, 则徒以多言谢教者之责, 君子之所不屑, 亦君子之所不忍也。”[9]可见, 孔子所言的“不启”、“不发”、“不复”绝不是不教, 而仅仅是时机未到, 是教育者的待机而发, 只有适时而启、而发、而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诸弟子论学的记录多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 这也就是教学论上所说的“问答法”。孔子自己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0]即是从提问者本身提出的问题的正反两面去询问他。《学记》对此做了更加精辟的总结和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呜, 叩之以大者则大呜,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11]这里就提出了“善问”与“善待问”两个问题, 也就是教育者要“善问”, 更要“善待问”, 教师问学生答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学生问教师答则是要做出准确而有针对性的回答, 重于辩明正误。所以苟子指出““故不问而告, 谓之傲;问一而告二, 谓之囋,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响矣”。[12]这些论述直到今天仍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

在《论语·阳货》中还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里就含有很深的启发教学的意蕴, “无言”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教育形式, 因而韩愈在《论语笔解》中指出:“吾谓仲尼非无言也, 特设此以诱子贡, 以期言语科未能忘言, 至于默识, 故云‘天何言哉’, 且激子贡使进于德行科也。”清代学者陆陇其也说:“夫子斯言, 盖欲子贡于动静语默之间, 随处体认, 如曾子之随处精察而力行, 不沾沾在言语上寻求也, 必如此方是著实功夫。”[13]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启发学生, 值得今天的教育者认真思考与体味。

1.2 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因其材而笃

所谓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必因其材而笃焉”就充分表达了孔子的这一思想。[14]

针对众弟子的不同情况, 孔子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 这在〈〈论语〉〉中有很多记载, 如答颜渊问仁为“克己复礼为仁, ”答樊迟问仁为“爱人”答子张问仁为“恭、宽、信、敏、惠。”答司马牛问仁为“其言也訒”。[15]这都是针对众弟子的具体情况而给予的不同回答。《论语·先进》还记载了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给学生答出的完全相反的一个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对这种近乎自相矛盾的答案, 当时在坐的公西华也是觉得非常不解, 面对公西华的的疑惑, 孔子解释说:“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因材而教的智慧与艺术跃然于纸上, 使人叹为观止。

就是因为有了孔子的因材而教和悉心指导, 愚鲁的高柴、曾参[16]一个以“不盈五尺”的身高而成为卫国的士师, 一个成为思孟学派的先驱,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尤其是年轻时“戴鸡佩豚, 勇猛无礼”的子路, 也在孔子的教导下“渐渍磨砺, 阖导牖进, 猛气消损, 骄节屈折, 卒能政事, 序在四科。”[17]因而朱熹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材, 小以成小, 大以成大, 无弃人也。”[18]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度修养和德行的人, 所谓“门徒三千, 贤者七十二”, 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表率。

对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王夫之这样总结到:“夫教之为术也, 或顺而成之, 或逆而矫之, 或诱之以易从, 而生其慕道之初, 或困之以难得, 而起其奋发之切, 盖亦多术矣。”还说:“教思之无穷也, 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 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19]这就是说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或顺从其意向, 或矫正其偏颇, 或引发其志趣, 或激发其努力, 还要根据其品德发展情况,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使其能健康地成长。这些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关于“学”的原则和方法[20]

2.1 主观努力, 自强不息的原则和方法:学如不及、乐勉结合、自省自讼

所谓主观努力、自强不息的原则和方法, 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唤起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特别重视主观努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指出“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21]“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22]但前提就是要努力地学习, 是“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23]因而他教导学生“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24]。当他听到学生冉求“力不足也”的言论时, 就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 今女画。”[25]意思就是批评冉求是给自己设置障碍不想前进而中途停止。

在教育实践中, 孔子认识到了受教育者稳定兴趣与快乐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性, 因而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5]的主张, 引导学生由“知”至“好”再上升到“乐”, 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使学习完全成为了自觉的行动而坚持不缀, 自己也是“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27]这样就把 “乐”与“勉”巧妙地结合起来。正如《吕氏春秋》所写“达师之教也, 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 则邪辟之道塞矣, 理义之术胜矣。”[28]所以高明的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要求学生安、乐、休、游, 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快乐的情感, 还要注意肃与严的问题, 这六者就是学习成功的条件, 也指出了乐勉结合的成效。可见, 只有这样, 才能把快乐的情感、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恒心结合起来, 乐而有免、免而有乐,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孔子还要求学生要“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9]意思就是要加强自省自讼, 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影响下, 曾参“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0]子夏也是“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31]对于自己的不足, 偏颇和错误。孔子也是要求恭身自省、自讼、勉励学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32], 要求学生正视错误“过则勿惮改”[30], 指出:“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34], 这就是说人免不了要犯一些错误, 出现一些偏差, 这没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 因为“人非圣贤”, 但是如果人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重复出现一些偏差, 那就不可原谅了。因而孔子要求学生要善于采取“自讼”的方法, 认真严肃地面对错误, 争取“不贰过”。在他的教育引导下, 学生们对此都有了一个好的态度和较高的认识, 如子夏就为后学指出“小人之过也必文”[31]子贡则说:“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31]

总之, 孔子对于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由学如不及来树立恒心, 到乐勉结合来固恒心、再到自省自讼纠编补遗“过勿惮改”, 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直到今天仍令世人敬之仰之。

2.2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原则和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所谓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原则和方法, 就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且要在复习旧的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领悟新的知识的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和方法在我国仍是滥觞于孔子。

孔子在讲学时就明确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37]。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这里“学”主要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得认识, 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思”则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消化和运用知识, 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前者带有记忆性质, 后者则是发现性质。孔子认识到学思结合十分重要, 因而教导学生“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38], 他的学生子路也因一句“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而遭到孔子严励批评“是故恶夫侫者”[39], 足见孔子对读书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 孔子特别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0]尤其是“疑思问”更是指出了学习的要旨, 只有学中有疑、疑中有思、思后便问、问后再思, 学识水平才能循阶而升, 日益精进。他的学生子夏在后来也总结道“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1]把学、问、思并列起来。可见只有勤于学、善于思才能做到“不罔”、“不殆”,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论语》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42]在《为政》一篇中, 孔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温故而知新”, 强调学习必须要掌握温故知新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而且还要通过复习领悟出新的意义、有新的收获、新的设想、成为探寻新知的动力。前文所论及的曾子“日三省吾身”其中就有一条是检查是否认真温习了老师所授的学业, 朱熹也是由此而发, 指出“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 须除了, 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 然后清者出焉。”[43]) 可见温故之必要, 温故知新之重要。

篇4: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沒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还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如结合申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③有时甚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笔者有一次在讲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谈到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突然想起校园中正好停着血站的义务献血车,笔者灵机一动,马上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损失的血浆会在几小时内迅速恢复,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答出:组织液渗透到血管中成为血浆,然后笔者再告诉学生,献血后,不仅血浆量,而且血浆蛋白、红细胞量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所以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危害,并鼓励学生成年后积极参与义务献血,为社会奉献爱心。从而使学生不仅受到一次比较直观的爱心教育,还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篇5: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德育课是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教师能否正确教授德育课,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未成年人口大概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的未来发展前景甚至关系着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培养,都极其重视,从而制定指出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为我国各学校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供合理的参考条件。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三贴近原则教学策略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非国家政府机构的私人职业学校随着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加。由于中职学校的创办核心大多是以快速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学校的根本发展目标,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高等的文化教育,这种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弱势。然而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都忽视对学生德育课的教育,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要侧重于职业性的教育,它们主要为国家社会,提供直接从事生产运作的劳动实用性人才。中职学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型技术,进行相应的技术人才培育,在教育认知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学生为中职学校的教育策略

对于没有入学门槛的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薄弱,基本不存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成长背景,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没有什么大的人生目标,情绪自控能力极差,特别容易冲动,严重的自卑、不自信心理等各种问题。由此可见,重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课教育是国家教育机构和中职学校都必须重视、迫切解决的教育问题。

首先,要严格贯彻、坚持对学生的三个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德育教师要在学生的第一堂德育课上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基本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教育,可通过举例证明,用实际案例说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给予他们对改掉自身不良习惯的信心,中职德育教师要研究、分析“三贴近”原则,坚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合理有效的“三贴近”原则,同时教师还需仔细分析每个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摒弃什么,使他们能更深层次的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发展的人才。

三、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现在说的德育课以前叫政治课,在中学期间由于强调认知成绩,教学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枯燥、教条,甚至有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一无所获,所以政治课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但是历来学生都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教师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在职业学校政治老师被边缘化,长期得不到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都认为政治课谁都可以上,没那么高不可攀,要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爱上德育课,体现德育课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课教师也不被边缘化,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德育老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平和、慈祥地对待那些难管教的问题学生,有效控制住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平静地接受教师的言语教育,事后能认真反思自己错误的行为。教师自身必须是阳光、积极的健康心理,才能感染、传达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文化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合理的教育措施,德育教师要有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针,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改掉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气和毛病。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做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德育教师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指导基础,坚持三个贴近中,贴近实际的原则,从而制定出一套合适中职学生身心共同成长的教学方案;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原则,多运用符合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的语言文字表达,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德育知识。同时坚持贴近学生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措施,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教师课堂德育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四、研究分析德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

首先德育课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整合,打破古老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研究、创新出一套适合当下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的新授课模式。可采用在21世纪各领域里被广泛运用的信息科技技术,实现高科技、多媒体等数字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利用生动有趣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效率,从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德育课在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课程的结构中,各中职学校应明确其德育功能,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严格遵守、坚持在德育教育中的三个贴近原则,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

五、结语

随着当下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趋势下。当今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对每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容忽视。一个企业整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根本基础。因此,作为主要培养社会未来发展的技术性人才的中职学校,是必须要履行坚持实施德育教育的“三个贴近”原则,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输送德才兼备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语用原则.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交际双方说话内容的作用,而礼貌原则实际上具有更大的约束力,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是成功交际的一条语用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言为基础、语用为目的.,让学生了解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一些理论知识,以便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作 者:张琪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含意   礼貌原则   口语教学  

篇7: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现在《综合素质》(中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小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幼儿园)材料分析题其一。各个级别《综合素质》都会出现。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都出现过,各位童鞋们,既要理解,也要熟记相关定义。

1.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3.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7.量力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儿童教学的十七条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原则一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 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 比较教学法

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 替代教学法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

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 教学游戏化

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 教学故事化

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像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 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 儿童教儿童

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 精密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篇8: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一、高校德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地位, 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 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 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价值基础,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是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思想教育所传导的知识内容和品德规范能否被接受, 关键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主体需要的了解情况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贯彻科学发展观, 就应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实现德育“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感知、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 成为德育工作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实践者, 达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断满足个体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受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不同的影响, 既有年龄性格特点、消费观念的差异, 也有思想认识、价值标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等的差异。高校德育工作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各具特点的成长需要, 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 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机制,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把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着眼于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德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 应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1.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高校德育工作既是教师对学生传递教育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 也是学生基于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发展内在动力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 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既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又强化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使学生既学会做事, 又学会做人;既要丰富知识、拓展技能, 又要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 对于全面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障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承担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 也要以促进和服务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为己任, 拓展德育视野, 丰富德育内容,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持久地开展素质教育, 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育人功能,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心理、实践创新等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 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根据大学生个体特点, 尊重个人的发展需要, 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

1.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 更是社会存在,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从而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每一个公民应承担一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职责与任务, “任何人都应该履行对人类、对国家、对家庭和对自己的责任。”[5]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也难以承担起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社会责任。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自觉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应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统筹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 教育学生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认识自然界对人类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使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二、高校德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一) 德育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注重增强针对性。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主阵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应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殊需要出发, 不断充实和更新“两课”教学内容, 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大力弘扬和培育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为基础, 广泛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不断增强课堂教育的感染力, 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发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德育工作融入社会实践中, 注重提高实效性。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育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高校德育工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 把实践环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开展各种主题性、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运用思想理论指导实践,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明荣辱之分, 懂廉耻之理, 自觉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石;通过开展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科技开发、扶贫帮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 对社会变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人生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 对未来目标有更切实际的追求, 对工作和学习有更持久的动力;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把道德认知内化成稳定而又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 德育工作贴近学习生活中, 注重提高影响力。

在德育实践中, 注重“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 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其一, 贴近学生的思想, 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认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澄清在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 释疑解惑, 化解矛盾, 凝聚人心, 消除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 随时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虑、所为, 抓住动情点, 启迪学生思维, 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其二, 贴近学生的生活,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 给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 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好的、道德的、理想的生活, 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关心和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 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既要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 积极倡导团结、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积极营造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又要贴近学生的交往生活, 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增强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其三, 贴近学生学习, 就是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学、寓教于美的校园文化活动, 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 德育工作渗透于网络文化中, 注重扩大覆盖面。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6]网络思想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对信息的自主选择, 更能体现德育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及时化的特征,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良好契机。注重构建网络德育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 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丰富、快捷、多样、实用的教育内容充实网络信息, 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通过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学生工作信息网站、心理健康咨询网站、毕业就业信息网、勤工助学指导网站等, 实现网络思想教育与服务功能的互补, 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同时,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实施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趋利避害, 形成文明、向上、有序、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观念、心理健康、安全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 认清美丑, 规范网络行为, 提高自我约束、自我防范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德育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增强针对性;融入社会实践中, 提高实效性;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高影响力;渗透于网络文化中, 扩大覆盖面。

关键词:高校德育,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1, 19, (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5].马志尼;吕志士译.论人的责任[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5:15

上一篇:导游讲解教学反思下一篇: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