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教案

2024-04-20

《气象物候》教案(精选9篇)

篇1:《气象物候》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5.学习谚语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看云识天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大自然的四时交替、万物变化,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早就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而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本文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据此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这样分层,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④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⑤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⑦山戴帽,大雨到.《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天空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1、速读课文,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写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三、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篇2:《气象物候》教案

一、分析教材: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

1、形象导入、重点突破法。本专题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理解较有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做铺垫,教师可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悉的四季变化引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定本文重点,既学习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这点进行教学。

2、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新颖、生动而有情趣。再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稍微改动,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真切地感知、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三、分析学法:

1、诵读法。这个专题的语言很生动,生动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这一点。

2、图片资料收集法: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运用再造想象的能力把课文中的说明文字转化为手中或头脑中清晰可辨的实物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了解的同时,为以后思维、学习科技制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学习本专题,在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内容,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资料积累卡上摘要出文中生动的词语以及文中涉及的气象物候知识。

四、程序设计分析:

(一)导入新课

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整体感知

教学有法读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该环节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设置精当的通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学生读、议和教师点拨、学生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导学研读

1、精段导读

该环节是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选用典型语段作例子,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要学生展开思维,以实践、探索、体验、发现为中心进行生动的、个性化的、探索性的学习,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精品段落可创新性的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阅读品析题,教师适当点拨。如果学生确有困难,教师要出示自己设计的思考题,此时,教师的点拨要紧扣本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和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既品析了课文,又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探究研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做到民主、平等得与销售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要想有所得、有所创,需先有所疑,质疑这一环节也必不可少。

3、积累

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提高,因此应当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拓展迁移分析

该环节是能力迁移的过程。本专题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努力的迁移和拓展:中国古典的咏物诗,写景诗不少涉及了气象物候学的知识,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并运用气象物候学的知识简单分析;推荐阅读《夏夜》一文。思考: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展示夏夜的?这两个问题,一个课外,一个课内,二者能够有机融合,使得问题比较全面。

六、设计说明分析:

本专题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除“满堂灌”和“满堂问”。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主”,正如叶圣陶说的“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引导启迪……”这里所说的引导即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之处,本专题设计力求突出显示学生动手动脑的主体地位。

篇3:气象物候讲义

气象物候专题

一.气象 物候 物候学的定义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地势的高低

4古今的差异 三.观测天气的方法

1看云识天气

2卫星测天气

四.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5.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6.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风扫落叶

风调雨顺

风和日丽

风卷残云

花红柳绿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思索

质疑”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答]有价值。

(1)“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2)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2.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请做具体分析。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答】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写的是农历五月,时逢盛夏,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六.“讨论

活动”

1、讨论下列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答】《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

《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表明当时杏花正在盛开,时间应是农历二月。《蝶恋花》中“雨横风狂三月暮”就直接写明了时间,“乱红”指的是落花,说明此时已是暮春。

2、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如果这些成语、谚语所反映的气象物候不符合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答】一些成语、谚语与我们观察到的气象物候不合,宜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在使用民间物候成语、谚语时,要联系多种因素,善于变通。七.考题荟萃

(一)你能用相关的知识来解说下面诗句中存在的物候现象吗? 1.欧阳修《鸟啼》: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答】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万物与时争开,百花盛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二)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主要是经度的差异)

2.“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出现“雨纷纷”的情景?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3.阅读下列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清明”二字,宋期陈元靓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春天真正来到了。然而,不同地方,这一天,天气情况却不同。以今年清明节(4月4日)为例: 三亚:晴到多云,最低气温23℃左右,最高气温东部地区30~32℃,其余地区31~33℃。泰州:今天白天阴到多云,夜里阴有小阵雨,东南风3~4级,湿度11℃~16℃。黑龙江:西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东南风4~5级,温度4℃~9℃。

请用物候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由于纬度差异,清明时节,南方温度较高,北方温度偏低。(答到经纬差异即可)

(三)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四)阅读下面的词,请说说“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中包含的物候现象并简要说说“杜鹃”这一物象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画堂春》北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答】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到来。杏花谢了,杜鹃鸟的啼叫仿佛是在召唤春天,这是四季的更替。杜鹃鸟在诗歌中常常是悲哀、凄凉的代名词。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纬度差异)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日本地震海啸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可以依靠气象卫星这样的高科技探测工具,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了。

(四)南京的桃花较北京的桃花要早开10多天,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纬度是影响物候来临的主要因素之一。春夏之季,越往北气温越低,达到桃花盛开气温的时期相对要迟,北京的地理位置在南京的北面,所以桃花要迟开。

(五)大连跟北京的纬度很接近,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是为什么?

【答】经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经度的影响决定于离海洋的远近。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大连近海,所以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比北京要迟开。

(六)下面是泰州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风力:<3级

篇4:气象物候的谚语

月亮撑黑伞大晴天。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棉花云,雨快淋。

冷得早,暖得早。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酷暑三伏钓早晚。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东虹轰隆西虹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篇5:《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结合素材教学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三、拓展想象。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杜甫的《梅雨》

四、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

2、完成《导学与测试》的单元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气象物侯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改写所筛选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

1、感知内容: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1):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②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说明方法的恰当性。(分类别、打比方等)③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④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云彩图片。(教学素材片)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2、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②炮台云,雨淋淋。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已布置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请同学们筛选整理资料,并派代表用2至3分钟时间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要做到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3).给每一小组25分钟时间,25分钟过后,各小组展示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个性,不要造成思维定势,不要用给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4).交流后,请同学互评,教师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5)、课后还可以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题,如: 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题

2、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3、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教学后记:

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二)探究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四季谚语

春季

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热烘烘,秋东风晒死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未到惊蛰打天雷,四十二天雨门开。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早西晚东风,晒死塘底老虾公。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日内刮龙风。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雨打鸡啼丑,雨伞不离手。

立夏落,蓑衣笠帽挂屋下;立夏晴,蓑衣笠帽站田塍。食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二更上云三更开,三更上云雨便来。

南云过北,无水磨墨,北云过南,大路成潭。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起霞,等水烧茶,晚上起霞,晒死青蛙。日落红霞照满天,风暴在眼前。

虹高日头低,大路冲成溪,虹低日头高,明朝晒断腰。东虹日头,西虹雨,早虹晴,夜虹雨。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夏至有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六月急雨隔田塍。

西甑山戴帽大雨就要到。

“夏九九”歌(夏至后81天):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夜眠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日中秋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盖被单; 八九七十二,想着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寻棉衣。

秋季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当日南风当日消,三日南风大雨浇。秋前西风大水淹,秋后西风断雨点。立秋下雨廿日旱,旱过廿日烂稻秆。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霜打秋头,没草饲牛。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要翻。

冬季

北风连夜起,雪花满天飞。

四季北风四季雨,四季西风四季晴 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难行。先下雪后下霜,一个麦头二人扛。冬雪是被,春雪是刀。

篇6: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

1、云结亲,雨更猛

2、蜜蜂低飞,有雷雨。

3、春雷十日寒。

4、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5、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6、东北风,雨太公。

7、九月九港风。

8、云在东,雨不凶;

9、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10、好中秋,好晚稻。

11、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12、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3、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14、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15、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16、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17、东风急,雨打壁

18、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9、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20、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1、大雨无雨,明年旱。

22、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23、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24、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25、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6、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27、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8、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29、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30、朝霞雨,晚霞晴。

31、云在南,河水满

32、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3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34、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35、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36、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37、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38、云交云雨淋淋

39、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40、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41、西北风开天锁

42、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43、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44、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45、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46、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47、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48、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49、开门风,闭门雨

50、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51、云在东,雨不凶;

52、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53、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54、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5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56、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57、早雾晴,晚雾阴。

58、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59、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60、打雷,梅雨终结。

61、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6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63、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64、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65、云结亲,雨更猛

66、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67、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68、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69、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70、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71、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72、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7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74、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75、乌头风,白头雨。

76、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77、露水闪,来日晴

78、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79、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80、云在南,河水满

81、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82、十雾九晴天。

83、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84、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85、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86、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7、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88、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89、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90、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91、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9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93、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9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95、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96、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97、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98、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99、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00、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101、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02、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103、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10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105、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106、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107、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08、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109、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110、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11、风乱转,不用算

1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13、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14、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115、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16、立春落雨至清明。

117、春东夏西秋不论

118、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1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20、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121、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22、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123、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124、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125、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套厮颉�

126、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27、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128、急风行

129、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130、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篇7:2022春分气象特点和物候现象

春分时节,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 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后,南方开始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期。随着天气回暖,泥土解冻,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也增多起来。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春分的最大特点。春分是太阳黄经一个轮回的开始,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篇8:《气象物候》教案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0.人间四月芳菲尽,林寺桃花始盛开。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烟不出屋,滴滴笃笃。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四季谚语

春季

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热烘烘,秋东风晒死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未到惊蛰打天雷,四十二天雨门开。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早西晚东风,晒死塘底老虾公。

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日内刮龙风。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雨打鸡啼丑,雨伞不离手。

立夏落,蓑衣笠帽挂屋下;立夏晴,蓑衣笠帽站田塍。食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二更上云三更开,三更上云雨便来。

南云过北,无水磨墨,北云过南,大路成潭。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起霞,等水烧茶,晚上起霞,晒死青蛙。日落红霞照满天,风暴在眼前。

虹高日头低,大路冲成溪,虹低日头高,明朝晒断腰。东虹日头,西虹雨,早虹晴,夜虹雨。雾里日头,晒破石头。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夏至有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六月急雨隔田塍。

西甑山戴帽大雨就要到。

“夏九九”歌(夏至后81天):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夜眠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日中秋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盖被单; 八九七十二,想着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寻棉衣。

秋季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当日南风当日消,三日南风大雨浇。秋前西风大水淹,秋后西风断雨点。立秋下雨廿日旱,旱过廿日烂稻秆。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霜打秋头,没草饲牛。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要翻。

冬季

北风连夜起,雪花满天飞。

四季北风四季雨,四季西风四季晴 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难行。先下雪后下霜,一个麦头二人扛。冬雪是被,春雪是刀。

篇9:《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化学02(2)班

生物02(2)班

任课教师:XXX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教学时数:48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件演示;学生上网检索、观察记载当地天象物候;讨论。

绪论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1_____4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复习思考题:

1、建立天象、物候观测记载本;

2、你对学习好本门课程有何建议?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球系统 第一章 地球系统是开放系统

教学要点: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难点: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内容:P5——20、P35----46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 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岁差、章动和极移。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复习思考题:详见P20、P38“关键词”、“思考题”。

第二章 地球大气和气候

教学要点: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对流层的特点,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空气湿度、蒸发和凝结,云,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气压场、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

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10月份天气变化特点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自己家乡地气候特征。教学内容:P97----165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热能交换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能交换。第二节 大气湿度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云;大气降水。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复习思考题:附后。

第三章 地球水(海洋和陆地水)

教学要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教学时数:8学时。

重点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

教学内容:P167----225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 海平面的变化(自学内容)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 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第八节 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 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习思考题:详见P174、P190、P196、P214、P225“关键词”、“思考题”。

第四章 地貌

教学要点: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区域地貌,当地地貌简介。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类及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自己家乡地地貌特征。教学内容:P321----398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 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 海岸与海岸地貌(自学内容)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八节 区域地貌

地貌形体与地貌类型;地貌系统和地貌体系。

当地地貌简介:敦煌雅丹地貌;祁连山丹霞地貌;临泽沙丘;陇西黄土地 貌。

讨论:你所认识的地貌介绍(或家乡地貌)。

复习思考题:详见P329、P338、P353、P397、P402“关键词”、“思考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土地分级和分类,土地评价,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P403---413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第四节 人地关系研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复习思考题:详见P412、P421“关键词”、“思考题”。观云看图、综合练习、总复习4学时 参考书目:

详见教材“参考文献”;

1、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潘树荣、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丁登山、汪安祥等,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

5、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中国云图》 气象出版社

上一篇:为重病患者捐款倡议书下一篇: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