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

2024-04-11

气象新闻(通用12篇)

篇1:气象新闻

3月23日是第56个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乐亭县气象局邀请县第三实验小学150余名小学生来参观、学习。

当天,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参观了地面气象观测场、高空探测雷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车载装置、气象台等气象设施,并向学生们讲解了今年气象日主题的内涵,号召大家从小就关注气候变化,从自身做起,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当中去。参观结束后,气象局工作人员为每位学生赠送了气象知识宣传手册。

学生们表示,此次参观活动不仅使他们学到了很多气象知识,更对气象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增强了大家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要将学到的知识讲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

篇2:气象新闻

世界气象日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一是气象科普“赶大集”,开展科普宣传和气象专家科技咨询活动;二是3。23社会群众和学校师生的“气象台站开放日”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对气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深入校园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讲暨赠书活动;四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加大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网民互动,同时在省市局门户网站、管委会门户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发布宣传信息,扩大气象科普宣覆盖面,引导公众关心气象,理解气象和应用气象。

为扎实做好气象日科普宣传工作,长兴岛局制定了活动方案,对活动时间内容等进行了细化分工,明确了牵头和配合部门,对安全保卫进行了强调,确保各项科普宣传活动稳妥有序开展。

篇3:气象新闻

(一) 气象新闻的涵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关于“气象新闻”的涵义是这样界定的:“气象新闻是指向人们提供气象服务的新闻。”从本质上说, 气象新闻属于服务性新闻, 要将短期或长期的天气趋势告知公众, 以利于受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其主要特点是实用性, 强调可操作性, 要求具体、真实。

(二) 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正是由于气象新闻报具有服务特征, 而都市类、晚报类的市民报的定位贴近于受众的实际生活, 因此需要在服务型新闻的细节上做足文章。有趣的是, “气象新闻”的提出也是从都市类报纸改版时开始的。2003年4月2日, 《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 改版后的报纸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 自此, 更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气象新闻”报道, 有专门的气象跑口记者, 使气象新闻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

二、当前纸媒气象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气象新闻的准确性问题

气象新闻是气象记者、编辑在气象数据基础上的二次加工, 实际上, 都市报中的气象新闻报道时常说出外行话, 除了天气预报本身准确率的因素, 这也会让气象新闻陷入“不准”的尴尬境地。加之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制作新闻标题时或多追求“标题党”, 如每到夏初或冬初的时候, 一些媒体会出现“今年将迎酷暑”“今年是个暖冬”之类的预测性报道, 有的还被冠以“有史以来”之类的字眼。事实上, 气象部门对于中长期趋势性预报非常谨慎, 一般是事后统计得出的结论。

(二) 气象新闻的时效性问题

一个重要问题是报纸本身的出版周期与天气预报周期不对称。天气预报每3小时更新一次, 特殊天气更为频繁。而对晚报、都市类等服务类报纸来说, 基本上每天一次出版印刷。同时, 在时间划分上, 天气预报有其严格的对位, 比如今天夜间是指当天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8点, 明天白天是指次日早上8点到晚上8点。而我们习惯于把天亮到天黑定为白天, 天气预报的日界划分却是按照8点对8点划分的。

在时效性问题上, 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无疑走在了前面。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争取自己的客户群, 这对于报纸来说是一大考验。

(三) 气象新闻的可读性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 电视在气象预报中可采用全息投影等手段来表达气象信息, 天气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也日趋丰富。在这种竞争压力下, 有效提高报纸气象新闻的可读性, 就更具现实意义。

气象信息的一大特点是专业性强, 反映在标题上便是平淡、没有悬念, 在内容上缺少对天气预报的延伸报道。其次, 有些报纸虽然用了彩色气象图, 但基本上还是文字新闻主打粗黑标题顶上, 直观醒目的气象图排在中下部。传播学中有一个“获取信息最省力原则”, 即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尽量少投入而达到目的, 若一个标示图就能让“阴转雨加雪”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 在共同的语义空间下, 读者就可见图知意。

三、应对之策

(一) 气象新闻更重服务性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同时具备服务性、贴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服务类报纸的气象新闻想要真正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和引导民生,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 不仅要着眼于天气趋势的报道, 还要提供应对指导等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 适时为受众群体进行必要的提醒, 体现社会服务的价值和功能,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科普价值。

气象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已不限于是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带伞这样“不痛不痒”的信息支持, 更多的是涉及农业、交通、通信、环保等社会诸多专业领域。因此, 在做气象新闻时, 要充分考虑气象对相关领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此外, 在新闻中介绍气象小百科、气象科学技术以及历史天气对比, 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同时, 在报道形式上, 可更多采用民间谚语及网络语, 综合运用文字、地图、小图标及照片、漫画等版面元素, 可以使版面更加生动、活泼和醒目。

(二) 打造“专家型”记者

由于气象新闻的服务性、生动性特点, 所以报道不能像气象部门的技术报告, 不能是预报数据的简单堆砌, 而更需要记者编辑进行“翻译”, 进而加入分析判断。

因此, 就气象新闻来说, 记者不仅要充分掌握与气象相关的知识, 不断钻研, 不断更新, 不说外行话, 对简单的气象数据作深入浅出的解读, 还要有能吃透公众的心思, 把天气的最新动态用最易懂、最形象的话语传达给读者, 给气象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提供指导建议, 做到精辟准确、恰到好处, 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稳扎的专业积淀和职业素养作支撑。

(三) 注重媒体内外的合作

由于气象对民生的影响大、范围广, 要让气象新闻成为报纸的特色和品牌, 已经不是单个记者、单个部门能够做到的,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参与非常重要。

比如寒潮会给人们的身体、出行以及农业等行业造成重大影响, 报道内容涉及气象、医疗卫生等相关领域,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才能作出有深度、可读性强的报道。注重媒体内外的合作, 是探索气象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

让天气信息栏目化, 也是个不错的尝试。比如打造气象专家和专属记者, 开创他们的署名专栏, 塑造专业权威形象, 可这样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张鹏, 苟旭迪.民生新闻现状和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 2012 (32) :20.

[2]王定兴.论气象报道写作观念的转变[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67.

[3]梁晓妮, 雷俊.浅议新闻策划在浙江天气网的新闻采编中的运用[J].浙江气象, 2014 (03) :29.

[4]李傲.浅谈写好气象新闻的几个要素[J].新闻传播, 2014 (10) :51-52.

篇4:解读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①,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因此各类气象新闻的报道为公众的生活、行业部门安排生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各类新闻品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电视走在了前面,报纸虽然落后,但绝大部分报纸特别是都市报、晚报类的市民报都力争把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气象新闻做精、做透,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的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本质上,它属于服务性新闻,即“为受众生活服务的新闻……着眼于实用,强调‘可操作性’,要求具体、真实。”②

气象新闻不同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观测设备所记录下的数据结合该地区的天气、气候发展规律预测出未来几天甚至较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并通过气象台向公众发布。而气象新闻的报道是建立在天气预报的数值基础之上,结合新闻的元素,通过气象记者、编辑的二次加工,形成对受众有用的信息,其范围要远大于后者。

作为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的传统媒体电视,在传播气象信息时具有直观、形象的传播优势,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气象部门与电视台合作更加成熟,电视在气象预报中可采用三维效果图等视觉效果好的符号来表达气象信息,再配以颇具亲和力的主持人,很能吸引眼球。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有效提高报纸气象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更具现实意义。

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报纸在运作观念上都比较到位。首先是突破了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气象信息经营模式——单一的“天气预报”,直接跨入“气象服务”之列,极大地扩大了报道范围。其次是把气象新闻从“生活服务性”直接上升到“信息服务性”,更强调其资讯性和知识性,把这一信息的作用扩展到了实用性、新闻性和娱乐性等层面上。再一点就是直接把这类信息放在专副刊上经营,有力地扩大了报道面和报道手法,各种新闻体裁和表达手段都有了用武之地。

报纸气象新闻的诞生

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在报纸上首先推出天气预报专版的,是美国的《USA TODAY》③,中国近代的报纸,很多都在报头旁的一小块被称为是“报眼”的地方刊登天气预报。目前我国报纸媒体中,中央级报纸在头版的报头位置刊登天气预报,但一般都标明是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第四版上有八分之一的版面刊登的是全国天气预报、全国部分景区天气预报和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除此之外在头版和二版很难看到与气象相关的新闻。

省一级的报纸媒体中,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为例,每日仅在第B6版的下方刊登全省13个地级市的天气预报,没有专门的气象新闻板块,提供的只有天气和气温的数据;而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则辟出固定的版面位置,介绍广州市区天气预报、珠三角城市今明天气图等;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是在头版的下端专门辟出一横条发布天气预报,内容主要有天气温度、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等。

随着人们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信息消费层次的提升,气象服务在大众生活、工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商业运转和疾病预防等层面上的意义日渐凸显,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等,气象服务越来越趋向细致化。一个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否受到人们欢迎,是否在社会上“热销”,是由两个基本层面的问题决定的:一是它所属的内容“类别”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所占的位置;二是它在同类内容传播中的优秀程度。④

气象新闻就这样在人们对气象信息越来越多的需求下渐渐走红,再加上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也越来越大。种种现象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气候条件日益恶化,导致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大,气象新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传播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都市类、晚报类的市民报在气象新闻的采、写、编上比较重视,这类报纸需要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在服务型新闻的细节上做足文章。很多市民在从报刊亭买到报纸后首先就找气象新闻。值得一提的是,“气象新闻”这个术语提出也是从都市类报纸改版时开始的。2003年之前出现在我国平面媒体上的有关气象方面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是单一的,报道模式都是“直线报告”型,格式固定,口气生硬,与受众距离较远,缺乏亲和力。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的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⑤。“气象新闻版”在创办之初每天用两个彩版对当天气象信息作全面报道,且安排在A2叠封底的重要位置。

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气象新闻”报道。报纸以彩色专版的报道形式出现,并以“气象新闻”版命名,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楚天都市报》也在第32版专门开辟了整版的气象新闻,它的组成部分是:全省的天气情况(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各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旅游城市的天气状况;武汉地区早晚上班、下班的天气;晨练、晾晒、洗车、空调等关乎民生的指数;一篇结合当天天气状况的气象消息,在版面编排上借鉴美国报纸的流行模式,根据季节、节气的变换提供了比较多的天气信息和气象知识。此外,像重庆的《重庆晨报》、北京的《京华时报》、安徽的《新安晚报》、山东的《齐鲁晚报》等都市报,开辟的气象新闻多以专版形式见诸报端,有了固定的版位、版面,以及比较成熟的版式,而且均被安排在重要位置。有些报纸版面内容除了刊登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外,还介绍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并有“出行参考”,及时提供各地火车飞机航线调整和车票机票打折消息,以及旅游景点和国际大都市天气情况。

平面媒体的气象新闻不仅在版面设置上全方位为受众做好服务,对气象信息进行了客观形象生动的报道,对大众的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见,作为报纸服务性新闻的气象新闻,特色鲜明。

气象新闻的语言特色

气象新闻的传播首先要尊重科学性,要准确,其次要让人看得懂,最后还要做到让人有兴趣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准确捕捉到新闻事实之后,怎样写作新闻。而写作新闻时使用的语言直接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效果。⑥

例如,气象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有各种气象指数,如晨练指数、着装指数等,而这些术语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比较抽象难懂。这就要求报纸的气象服务尽量做到专业信息生活化,专业语言口语化,服务信息实用化。普通语义学认为,一则有效的信息应该“既有高抽象的概括,又有低抽象层次的细节”。⑦“气象指令”应“翻译”成广大百姓可资借鉴、按章操作的生活指南。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便尽量将这些专业信息生活化,专业语言口语化,服务信息实用化。

气象新闻的“人文关怀”

报道模式的转变折射出报道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从按部就班的播报到“以人为本”的关怀。报道突出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并在表述方式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开始注重于关注人的需要,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气象报道中增加了生活提示、出行提示、旅游提示等“贴心提示”,另外还分析天气变化对各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报道中,能够感觉到媒体对受众的关爱。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重要的是需求市场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丰富,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日趋复杂,从而对气象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加。

第二,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具有服务功能的气象新闻恰恰是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200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对全国电视观众2002年收视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列所有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首位,成为观众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3年,新浪网新浪观察的调查结果同样如此,“天气预报”得票占投票总数的49.77%,压倒新闻节目和电视剧,再次成为收视之冠。这说明,观众对气象新闻有极大的需求。

第三,新闻报道的内在规律使然。

新闻是最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新闻,包括气象消息和天气情况,天然具有新闻的品质。日常生活离不开天气信息,天气情况是人们应知、欲知的信息,无疑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势必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外,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在我国日渐融入世界的情形下,我国媒体与世界其他媒体的交往也日益增加,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国媒体借鉴了世界著名媒体的气象新闻理念及新闻操作手法。

第四、提升报纸的整体赢利能力。

从赢利模式看,电视等电子媒体可以直接从气象信息的经营中获益,如广告收入、查询费等,而报纸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其收益具有滞后性和间接性。一个气象服务栏目办得好不好,很难直接从广告收入中看出,只能从整体上提升报纸的赢利能力。所以,这是一种长远投资,也是一种风险投资。毕竟一个气象专版的运营,其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可观。

气象新闻的特色之一是“立体解读”

我国是一个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的国家,又是一个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国家。2007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甘肃省气象局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气象部门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⑧。气象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给气象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新闻的播报不是新闻媒体独立制作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媒体与气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表现气象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把气象新闻做好。

从2003年之后,在“气象新闻”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后,报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称为“立体解读”模式,以报纸为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以彩色专版的报道形式出现。版面以“气象新闻”版命名,有专门的气象记者,将气象状况作为一个新闻品种来做。版面位置固定,一般在A叠封底。版式也基本固定。

2、新闻品种丰富,报道范围扩大,根据“人的需要”对气象状况给予立体解读。主要的报道种类有:天气预报(包括本地区未来三天预报、全国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城市近日天气、旅游城市和地区的天气情况)、气象消息、空气质量预报、贴心提示、气象新闻图片等。

气象新闻的特色之二是“贴近性和服务性”

读图时代,如何使服务信息更具愉悦效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服务信息往往因其实用而忽略了应有的审美,但是,“如果我们(报纸)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一点形象,恐怕就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⑨与电视相比,报纸的气象新闻只能借助文字、图表展开。这主要体现在标题制作和图、文的有效配合使用上。

其一,气象新闻信息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缺乏悬念,反映在标题上就是平淡甚至重复,但老是用“晴好”、“升降温”、“温差大”、“防感冒”等词汇,时间长了,就会惹人烦。所以,能否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递气象信息,是对报纸的一大考验。

其二,要认清图、文在传播气象信息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有些报纸,虽然用了彩色气象图,但基本上还是承袭传统观念,每次都是文字新闻主打,粗黑标题顶上,而直观、醒目的气象图却作配角,被扔到中下部,未免遗憾。这是因为,传播学中有一个“获取信息最省力原则”,即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尽量少投入而达到目的,而图像具有直观、醒目之功效,非常有助于阅读。若一个标示图就能让“晴转多云”或“阴转雨加雪”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那就意味着形成了某种象征,在共同的语义空间下,读者可见图知意,就像看到“全国气象图”就知道是气象服务版一样。此外,一个好的标示图应该有非常强的感染力,要么夸张幽默,要么形象有趣,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阅读气象信息时可知、趣尽得。

其三,就是尽量在固定版位刊登气象信息,这样便于读者查阅,进而形成预约意义。当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报头“简报”,内页详报;一种是完全置于末版,走封面化路线。

气象新闻的发展空间

气象新闻发展空间广阔。如何使气象新闻宣传更具特色,从“软新闻”变为“硬新闻”,成为服务民生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气象新闻宣传规律、丰富报道方式,坚持用新闻手法和民生视角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让气象新闻报道在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于提高气象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报纸还面临一个新问题,就是天气预报的精确性。目前,电视天气预报不但可日播三次,甚至开始走向精细化。在此情况下,报纸就应在有限的报道文字中,尽量提高表述语言的准确度,尽量用准确的语言给读者提供有指导价值的信息。

总之,能不能创造出一套适合报纸的信息表述系统,将直接影响到气象新闻的生存力。从根本上讲,这事关报纸气象新闻经营的特色化问题,提升版面广告价值。强调可读性,更深意义上讲,是为了形成特色,经营出精品栏目,在便民的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不注意特色化,就非常容易被同行追上。毕竟,获得原始气象信息难度并不大。只有特色,别人才无法克隆,即使勉强模仿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就是打造精品栏目的市场依据。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内容同质时,形式差异化就可以成为新的竞争利器。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气象新闻表述方式的创新必须规范,不能削足适履触及内容的真实性。这是因为,气象新闻作为特殊的服务信息,“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发布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⑩一些法律法规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来源渠道,导致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媒体无法将气象新闻专版经营下去。■

注释

①缪旭明:《加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灾抗灾减灾效能》,《气象软科学》2008年第1期,P26。

②《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P83。

③王玮:《“异军突起”的天气预报——试析气象新闻在我国目前报纸中的现状》,《新闻知识》2005年第7期,P30。

④喻国明:《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

⑤陈娟,《解析气象新闻二十年嬗变》,《中国记者》2005年第11期。

⑥高钢:《新闻写作精要》P111。

⑦沃纳·赛佛林 等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P94。

⑧贾朋群等,《国际上气象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资质认证和培训》,《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1期,P97。

⑨穆青,《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P279。

⑩2003年12月31日由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篇5:气象新闻

涂鈺亭、楊忠宜、李智慧

一、教學目的:讓學生聽氣象報導,瞭解分辨不同日子的天氣,一開始由老師錄音,訓練直到他們能聽懂真實氣象報導為止,訓練學生聽得懂時間的表達。

二、錄音口白: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們來關心這禮拜的天氣。

過去一週陰冷的天氣即將好轉,從今天開始不下雨了,氣溫也慢慢升高。這一週的天氣概況,禮拜一到禮拜二是陰天,禮拜三天氣晴朗,禮拜四又會開始變冷下雨,請各位密切注意天氣的資訊,氣象局關心您。

三、題目:

1.小明上個禮拜本來計畫要去旅行,可是取消了,你可以猜猜取消的原因嗎? 2.如果小明一家人這個禮拜要出門旅行,請你幫他選擇最適合旅行的一天。3.小明這禮拜出門要穿什麼衣服比較好? 4.如果你是賣傘的人,哪一天生意會最好?

四、教學流程:

篇6:气象新闻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参加人数姓名

李晓峰 安娜 范瑞光 李雨阳 陈丽娟 姓名王鑫 杜旭丽 李亚军 李忠慧 陈鹏狮 姓名张新 高志强 王少俊 刘太国 程雷 姓名

赵忠英 贾宝庆 张向峰 刘先锋 戴海燕 姓名

贾文忠

刘正会 杜尚云 姓名

李立宪

周恩泽 姓名刘敏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局本部

冯文翠 贺威霖 邵一巳 曹颖 董 旭陈骥 蔡小红 单宝臣 潘万顺 冯光柳 陈朝晖 邹建军 白银龙 莫丽娜 高林 单丽静 陈关清 曹世武 白玛群培贺彦兵

戴随刚 董惠民 潘继鹏 李光亮 丁洁陈并 胡赫

葛军 黄大鹏

汤立一 范玉芬

黄文斌 黄水林 刘向科 王 勃 李相猛 陈春元陈平莫益江 胡云山 邓立克 陈林 邓玉萍 边巴次仁

何小武 黄文燕洪光黄恺 江洪

刘国光 李帅夏峰 冯智林文 姜磊 秦朋光 王德欣 陶海舰 陈勤

丁惠玲 彭勇刚 蒋建强 任 俊 陈南 杨传荣 查 日

金泉才 杨洁

林以列 孙楠

林松

符生辉

林文卿 彭伟宾 秦增良 张海峰 谢 赛 高继林

高钰杰 覃茹芊 李宾 胥德梅 古书鸿次吉

罗应刚

王美娜 郑海欣

南极月

干宏良林忠 吴宏钢 滕学毅 张新国 张洪刚 廖大利

何草青 覃媛茜 刘兴忠 张云 韩先建黄磊马辉

魏锦成 周峥嵘

欧娜音

凌云飞

陆林营 朱志勇 杨荣光 张新真

廖华

黄桂珍 汤丽莎 吕守奇

石开银

廖建

尼亚

张立多

唐德东孙颖

糜建林 邹忠旺 周黎明

廖莉芝

江源源 韦革宁 潘晓洪石奎

马鹏飞

篇7:气象新闻

期,新气象作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所眷恋的小学生涯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走过。我们伴着少年时期的稚嫩,心中填满着人生的理想,带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初级中学的校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

踏入中学校门的第一步,新的学习生活已然拉开帷幕,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还要改掉以前松散的学习生活习惯,自觉调整好过渡期,尽快进入中学生的角色。我们要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以一个乐观、积极的新态度去

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由此可见,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中学生都要拥有好习惯、好行为、懂得播种与收获。同学们,让我们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着我们健康的成长,使我们变成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孩子!

我们不但要讲文明、懂礼貌。而且还要遵守校园规定和校园纪律。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严于律已,听从指挥。学校的领导制定的行为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克制我们自身不好的“小毛病”,是为了帮助我们拥有更高水准的学生素养。所以我们不要有抵触心理,不要有满腹牢骚,只要我们用心去配合,用心去按照“规范”约束自己,我们就会硕果累累。同学们让我们在金色的季节共同携起手来,冲向知识的海洋。向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看齐,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在

未来的日子里,七十二中一定会以我们为傲!以我们为豪!

初一:张馨月

时间如飞逝的箭,转眼就过了6年,迎接着我们的是三年的初中生活。

9月3日,我迈着急促的步伐,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穿着中学生的校服,走近校园,是感觉多么新鲜!走近教室,迎接着准备上的第一节课——语文课。

“大家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就是你们今后的语文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走近教室的语文老师,非常有气质,并且,这位气质非凡的语文老师,讲起课来也和她非凡的气质一样。让我耳目一新。并且,李老师讲课是以讲故事的方法,让我们在故事中知道很多新奇有趣的道理,这种讲课方式,真是别具一格呀~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位非凡的语文老师。

另外,还有2位让我映象深刻的,是数学老师梁老师,英语老师王老师。

梁老师上课很传统并且脸上的表

情,就只有一张千年不变的扑克脸,梁老师上课十分十分地严肃,听梁老师上课,还真让我觉得是准备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万分呢!而且,梁老师的笑容,那是多么的稀有啊!上课的速度,又是一个劲地往前冲,快得你不听一秒,你就会跟不上!

王老师是一个喜欢上课的老师,什么时候都会抓紧时间教我们知识,讲课的速度也是很快,但我喜欢王老师,我觉得,英语学起来,是很快乐的,但我就怕听写单词、默写课文了……不过,我一定好好记英语,这样就不怕听写和默写了!

新学期,新气象,新校服,新老师和新同学,我盼望以后未来的新生活,我更回忆以前美满的记忆,那些记忆,可为镌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初一:朱万兰

岁月如梭,漫长而又愉快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又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同学们有的长高了,有的

长胖了。也许是同学们长时间没有见面吧,教室里带还着几丝热情。

开学我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了,可以说四年级是一个小学的转折点吧!在这学期开始以后,我已经不光是天天可以疯玩,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了,我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要争取取得好成绩。我要去加倍的努力、奋斗、拼搏,克服今后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困难。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马虎”,可以说这成了我的代名词,而且这个词几乎天天都在我耳边响起。这次,我要彻底改掉它。一定要把它从我的生活和学习中赶出去。

新学期犹如春天播种的季节,我会在这知识的海洋里播种下有价值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三年级:许睿超

拉开了新学期的帷幕,出现了我们崭新的学习舞台,但是,成功的桂冠往往要荆棘编就,征途并非一帆风顺。新学期新气象回首过去的一个学期,就像

篇8:气象新闻标题浅析

气象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 同时具备新闻和气象的特点, 内容涉及气候、天气或气象变化等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气象变化以及相关气象事件, 有时也将衍生出的气象行业的重要政务信息, 纳入到气象新闻的范畴。

传统的气象新闻标题, 存在使用专业术语、书面化语言等问题。例如, 《大范围强降雨连袭江南华南累加效应增加致灾风险》 (2015年5月15日《中国气象报》) , 标题较长, 刻板生硬, 且“加”字两次出现, 比较拗口。有时使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例如, 《规划先行改革固本服务强基——哈尔滨气象现代化建设纪实》 (5月26日《中国气象报》) , 增加了标题的字数, 对排版产生影响。

二、语体分析

所谓语体, 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环境, 使用语言交际时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语体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式等语言因素, 及一些伴随语言的非语言因素具体表现出来。主要有:

(一) 修辞

广泛运用修辞是报纸新闻标题的一大特征, 标题采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拟人、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仿拟、对比、对偶、排比等17种。

(二) 词汇

标题中的词汇呈现了媒体的风格和特性, 报纸标题较官方、正式, 网络媒体标题则较轻松、亲民。

(1) 数字。将其穿插于标题中, 可有力说明天气变化, 读者一目了然。例如, 《31℃!吐鲁番气温一路飙升》、《明天高温直逼30度, 后天要变天》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 凭借数字的冲击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同 (谐) 音词。语音相同或相近, 但意义上并无联系的同音或谐音词, 增加趣味性。例如, 《北疆普迎雨水南疆晴势大好》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 “晴”与“情”同音、与“形”谐音, 意为天气形势很好, 用同音字一语双关兼带夸张的突出了南疆的好天气。

(3) 外来词和新词。外来词和新词在标题中的出现, 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例如, 《雨儿任性喜怒无常》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 “任性”指听凭秉性行事, 率真不做作或谓恣意放纵;另有多首同名歌曲, 现也指有钱到可以率性而为。《明日雨水叫停, 多云天气接班》 (“乌鲁木齐气象”微信平台) , “叫停”引申为有关部门或人员命令停止某种活动或行为, 该用法近年广泛流行。

(三) 语音

标题朗朗上口, 充满了音律美。

(1) 重叠音。将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连续两次或以上重复, 增加音乐美。例如, 《雨水迟迟不离场天晴升温仍需等》、《阳光露笑脸气温节节升》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 亲切可人, 读之顺口, 增加了表现力。

(2) 对仗和排比。既可以表达一种韵律, 有歌赋的美感, 还可达到对称、甚至对比的奇妙语感。例如, 《偶尔多云偶尔阵雨》、《特别的日子晴朗的天气美丽的心情》 (“乌鲁木齐气象”微信平台) 。

(3) 平仄。凭借声调的调和,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展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律美。例如, 《微风轻拂阳光普照》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烟消云散天空一片蓝》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等。

(四) 标点

能表达出强烈的语气, 引起共鸣, 起到更好地引导舆论、引导受众的作用。常用符号有逗号、引号、问号等。

(1) 引号。常用来明示某种辞格。例如, 《“奶油”暴雪逆袭首府四月天》 (《中国气象报》新媒体) , 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同时抓取了“逆袭”网络热词。

(2) 问号。主要有设问和反问。例如, 《雨水迟迟不离去是什么绊住了他的脚步?》、《周末要下雨, 你准备好了吗?》 (“乌鲁木齐气象”微信平台) 等。标点符号通常综合使用, 增加了标题的语气和表达效果, 读之生动有趣, 充满口语色彩。

(3) 感叹号。表达一种情绪。例如, 《鸟语花香阳光暖晴天真好!》、《阴雨还将继续, 小伙伴们记得添衣哦!》、《雨水君, 你好, 我在这里等着你!》 (“乌鲁木齐气象”微信平台) 。

三、特征分析

(一) 口语平民化, 拉近受众距离

不同的时代语言特色也不同, 在网络语言走上平面媒体的时代, 口语化标题, 已成为各媒体制作的首选。气象新闻在对时代充分把握后, 改变了以往正统、充满专业术语的新闻标题, 增加了更多口语化标题, 幽默诙谐, 平中见奇, 耐人寻味。

例如, 《气象微信服务产品成牧民“新宠”》、《让气象软实力“硬”起来》、《舟山气象服务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气候变暖是冰川跃动“助跑器”?》 (《中国气象报》) 、《新疆冰火两重天哈密大雪吐鲁番55℃》、《好容易熬过冬天不要冻死在夏天》 (“乌鲁木齐气象”微信平台) 等, 在体现气象服务、解密气候变化、天气情况不稳定的同时, 还表达出对读者的关心, 体现出“编辑——作者——读者”间的情感共鸣。

(二) 紧扣热点, 满足受众需求

6月6日是芒种节气, 网友在当天“乌鲁木齐气象”微信上看到:《今日芒种, 准备好迎接盛夏了么》, 既符合节气, 又告示了天气变化的趋势, 即便不看正文, 已基本知道新闻事实。

6月7日是全国高考首日, 当天气象新闻标题与高考相结合:《高考第一天闷热到不行》并在文中配题说:阵雨能不能带来一丝清凉呢?寥寥数字, 表达了气象工作者关注考生的真挚情感。

(三) 文采飞扬, 给予享受和想象

与夸张、夺人眼球的方法不同, 气象新闻的美是一种具有文采风韵的淡泊之美。例如, 《屋外阳光正好路上太阳正晴》、《阴雨相伴气温低迷》 (“新疆气象”微信平台) , 文采涌动, 不假雕饰, 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宁.谈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篇9:刘胜:气象北川,北川气象

坐在位于新县城的新办公楼里,刘胜的声音依然急切,因为工作依旧繁忙。但是声音里却带着明显的坚定,因为希望就在前方。

把“5·12”地震的消息传达出去

“一定要把灾情告诉外面的人”,这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报》报道刘胜时所用的标题。当时,刘胜就是北川气象局局长,也是第一个徒步走出北川,把灾情传达到外面的人。

三年过去,再回首依旧惨痛。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刚过,刘胜正要出门办事,突然地动山摇。“地震了!”刘胜赶紧蹲下,还是晃得受不了。虽然以前经历过地震,但是那一刹那他还是觉得这下子完了。地动山摇之后,刘胜发现自己没死,爬出来,他发现熟悉的家园、漂亮的办公楼全都变成了废墟。

北川没了!

顾不上哭,刘胜开始救人,他救出几个人,又和这些人一起救人。成功地救出自己的同事之后,刘胜才顾得上去找自己的妻子、女儿。妻子就在隔壁的单位,但是当刘胜把妻子扒出来的时候,她已经再也看不到丈夫和女儿。刘胜又发疯地往女儿在的地方跑去,女儿还活着。小家没了,刘胜来不及难过,因为还有一个大家等着他。

“我要告诉外面北川的灾情!”通讯早已中断,刘胜带着几个同事往县城外面冲。“那时,县城的百姓已经开始自救了。但是由于山路险恶,所有灾民只能分批分拨地离开县城。通信断了,没人有知道我们的受灾情况。不能消极地等待,一定要自己走出去,寻找支援,寻找希望。”一路上,刘胜总是冲在最前面,在犹如汽车般的大石头之间爬上爬下。“我必须在第一时间逃出去,早一点将情况报告给市气象局,我的职工就多了一分生的希望,就可以早点被营救出来。”刘胜说。

当他站到绵阳市气象局局长面前的时候,局长目瞪口呆。北川的灾情这么重!当时刘胜浑身上下全都是泥土和伤口,血水、汗水和泥水搅在一起,人已经不成样子。可他无暇顾及自己,简单汇报之后,直接跟着局长奔向抗震救灾办公室汇报北川的灾情。

在没有通讯、道路中断外人难以进入的时候,刘胜把灾情报告了出去。再回北川,是跟着救援工作小分队一起,他是来组织气象职工撤出北川县城的。

震后第二天,恢复天气预报

5月13日下午,在距离北川县城仅一公里左右的仁家坪收费站挂起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明天北川阵雨转多云,气温15到22℃。”同时,包括北川县、平武在内的绵阳地震灾区天气预报送到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震后第二天,刘胜领着北川气象局的同事们,在绵阳市气象局的帮助下,恢复了天气预报工作。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救者。北川县气象局在痛苦中迈出了浴火重生的第一步。

天气预报并通过四川省气象台上传至中央气象台,北川的抗震救灾更加有的放矢。“天气预报很重要,我们是北川震后第一家恢复工作的单位。”刘胜内心里,不觉得这有多自豪,而是责任感的驱使。大灾之后,天气预报对于救灾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

5月25日,刘胜和其他同事一道,穿着厚厚的防化服,再一次进入北川县城,冒着危险在观测场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六要素的移动气象站。

为恢复雨量哨,刘胜和同事们一起,每天冒着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在安县和北川之间往来奔波,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走访,使全县雨量哨得到了恢复,并在防范暴雨天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川的盛夏,雷电频繁,安置房的防雷工作刻不容缓,刘胜又带着大家连续作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全县活动板房和帐篷的防雷工作。现在看当时的照片,刘胜永远是一脸凝重地分析数据,要不就是拿着材料里里外外地忙。

“我们自己也遭了灾,但是工作不能不做。”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这是工作,别无选择,刘胜说得很平静,做得很果断。

大灾不能压倒坚守的信念

2009年12月11日,北川初冬,南下弱冷空气正在侵袭着这片饱受大灾困扰还不到一年的土地。

同往常一样,刘胜正在雨中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他和同事们都知道,当天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气象局视察工作,可能会同基层气象部门进行视频连线,但是刘胜还是没有时间想那么多,比如看到温总理的时候会不会激动。冬雨已经给新县城的冬季建设造成了一些不便,他们要争取把气象工作做好,为建设做保障。

突然镜头一晃,刘胜看到了温总理。在给温家宝总理汇报完当前的工作和北川新县城建设进展的情况后,刘胜看到温家宝总理在视频上频频点头。总理说:“好,非常好!”

“虽然不是人人都和温家宝总理进行了对话,但是全县气象工作人员都备受鼓舞,感受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面对保障灾区安全越冬的重任,我们更加坚定了'也会更加努力,肩负起重建家园的重担。”保障灾区、重建家园,这是刘胜和气象局的职工们从受灾那一刻起,心中就始终铭记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支撑,不仅来源于内心的责任,还有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分担与支持。

2008年6月5日,震后不到一个月,刘胜就带着北川气象局的职工们走进位于安县气象局大院的临时的家。“5·12”地震中,安县也是灾区,不过没有北川严重。当时,看到安县气象局院子中为他们搭起的安置房,刘胜忍不住握住安县气象局局长熊学彬的手说:“给安县的同志添麻烦了!”普通的大实话在那种情境下只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家,是历经灾难后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刘胜总是感慨那一年多时间里,两个单位共同走过的艰难;想起绵阳市气象局的救援队救他们于大灾之中……能够最快恢复工作,在重创面前坚持气象工作,这种感情与信念的支撑远比很多物质的援助更有力量。气象工作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力量

2010年2月31日20时,遭受“5·12”汶川地震毁灭性破坏的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气象局在新县城永安镇的气象观测站业务切换成功。

2011年1月1日,新北川气象局正式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新年之际,北川县气象局历经三年终于开启自己的新生。

“‘5·12’汶川地震将环境优雅、建筑精美的北川县气象局毁于一旦,办公楼、职工宿舍楼、观测场全部垮塌,所有气象设施设备损毁。为及时开展震后气象服务,北川县气象局相继在紧邻县城的任家坪和擂鼓镇建立了应急观测站和临时观测站。2009年10月,随着北川县城的整体搬迁,北川气象局确定在探测环境优良的新县城永安镇116号街坊近30亩土地上整体重建。”刘胜介绍说。

2008年6月17日,中国气象局表彰刘胜为全国气象部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至今,刘胜不知道妻子最终被葬在哪里,他也不太敢回到老县城重新寻找失去的家园……他宁愿把过去的苦难埋藏,生活却仍在继续。刘胜的声音依旧急促肯定,因为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时间总是不够用。

震后两年多,北川气象局终于有了新家。而让刘胜最期待的是,新家里他该怎样更好地继续新生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于气象工作寄予了很大希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到未来五年国家气象工作的规划,西部地区气象工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是其中的一个工作重点。或许,这会让刘胜变得更加忙碌,不过他却觉得内心里更加充实,更有奔头。

篇10:世界气象日叙事作文:气象小知识

大家应该都知道3月23 日是世界气象日吧?上周六,我参加了宿迁晚报小记者走进气象局的活动,了解了一点气象方面的小知识。现在,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图用科学方法分析出来的。如果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就要借助天气预报图、雷达、气象云图等条件,经过专家分析,才能做出来。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有天气预报,所以很准确。如果有的天气在陆地上观测不到,那就要靠人造卫星来帮忙了。人造卫星有两种:一种不停地绕着地球转;另一种只观测一个地方。

篇11:世界气象日作文选:去气象塔

星期六,老师组织我们去气象塔旅游。在路上,一位女气象员自我介绍说她姓雪,可以叫她小雪姐姐。

到了气象塔,我们先来到一个跟电线杆一样的一个杆前,小雪姐姐讲解说它上面像几把勺子的是用来测风的速度的,在勺子的下面有一个板,这是用来测风向的。接下来,我们来到一个像四个雷达一样的地方,它是用来探测天气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把一个七百五十克的气球灌满氢气放飞到天空中去,用它来探测气球、天气。小雪姐姐说:“空气里有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等。”

篇12:世界气象日活动:参观气象局

大约四十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四中西边大约两千米的气象局,只见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青阳县国家气象局”几个大字。一进门,这儿绿草依依,鲜花盛开,环境洁净而美丽。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了气象局观测站,讲解员打开了一个如电视机屏幕大小的显示屏,说:“大家看,显示屏上显示的是今天的天气情况,今天是晴天,所以降水量这一个刻度表就显示在”0“这个位置。同学们再看,这个数据是记录风向的。”通过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解说,我们还知道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然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室外的正方形观测场上,呀!上面的仪器好多呀!工作人员说:“这里有百叶箱,它装有干、湿球温度表,可以测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还有湿度。”解说员叔叔又向我们介绍风向标,只见风向标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大风车一样,却有掌握风力和风向的作用。还介绍了测量地下温度的土壤温度仪,测量降雨量的雨量桶……

上一篇: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下一篇:三上语文乐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