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观察日记

2024-04-18

榆钱观察日记(精选12篇)

篇1:榆钱观察日记

榆钱馍散文

清明时节,又到了北方榆钱上市的季节。

榆钱儿学名榆荚,是榆树的种子,榆树多生长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新生出来的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村人在房前屋后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在里面。

榆钱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的功效。可以蒸,煮,煎,炒多种吃法。

如今种榆树的少了,榆钱卖的就贵了,刚上市卖20元一斤,随着日子陆续降到15元,10元不等。

妈妈在世的时候,最喜欢吃菜馍,如榆钱馍,红薯叶馍,菠菜馍等,只要是当季的菜,她总会买来和面蒸上几锅,有时老家的堂哥,堂姐会送来一些自家地里种的红薯叶,菠菜,荠荠菜或树上结的榆钱,槐花等。

她总是很高兴的收下,说这比送啥都强。然后自己择洗干净,和面,调味,上锅蒸。做好后就会给我和弟弟两家打电话,让我们去吃,临走再分别打包带走些。

生榆钱看上去特别鲜,嫩绿嫩绿的,带着春天的味道,生吃也很美味,香甜,多汁。过去的艰苦岁月里,榆钱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

集市上买的榆钱

我也爱吃榆钱馍,蒸好的热腾腾的馍,沾上蒜汁,一口气可以吃两三个。

昨天上午刮风下雨,气温降了很多,有点冬天的感觉。

下午我们去墓地给妈妈扫墓,感觉时间好快啊!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再也没有人给我们蒸菜馍,炸丸子,包饺子了……

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些榆钱,老板说,今年再不吃,就没有了,这场大风雨把树上的榆钱都给刮掉了,8元一斤,我买了两斤,决定自己学着做点试试。

弟媳也说,前一段时间自己也学着在家炸丸子吃呢。是啊!没有了妈妈,好多事都要自己学着做了。

到家后,我便开始先把榆钱挑拣干净,洗了四五遍。然后百度榆钱馍的做法,看上去过程倒不难,我就是怕面粉和水的比例整不好,蒸出来不好吃。

但任何事情都得有第一次,赶鸭子上架,试着来吧。

我先在洗好的榆钱里放了盐和十三香,还滴了些玉米油,然后放面粉揉在一起,放了两次面粉,特别粘手,但也不敢放太多面粉,怕做出来太硬,没有了榆钱的松软。有的喜欢筋道些可以多放些面粉。

我是先把大坨菜饼,揪成一个个小菜团,锅烧开水后,把团好的小菜团,沾着清水做成窝头的`形状,放到锅里大火蒸20分钟,就好了。

貌似还不错

于是又捣了些蒜汁,淋上香油,顺便剥了一只煮好的鸡蛋,嗯,完美。有的人喜欢沾辣椒油或辣酱,也是不错的选择,那就看个人口味了。

我坐下来,一会功夫吃了两个,咸度正好,好像面粉放少了些,有些过于松软了,不太筋道,但整体还好。

出锅的成品色泽又变暗了些

吃完有些后悔,晚餐吃的多,会不好消化,再说我的减肥计划在进行中,不过,毕竟是菜馍,菜多面少,所以还好。

其实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你有个可以依靠的人,所以一任自己懒惰并笨下去。

而对于美食,自己动手还是益处多多,学会为 家人做着吃,很有成就感,也很有家的味道。

篇2:榆钱观察日记

“你也来尝尝几口吧!好吃着呢!”,女朋友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们来的是一家小店,这家的店主人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从来不把我们当做外人。这家的女主人笑盈盈地说:“这是她的一个亲戚前些日子在家里的榆树上收的榆钱,人家说了,甜着哩!农村的孩子们都爱吃的!”

我这才用手抓了一小撮榆钱放在嘴里咀嚼一番,有一丝甜丝丝的口感,说实话现在的榆钱对我显得有些陌生了。女主人看着我说:“怎么样啊?好吃吧。好吃就给你俩带回去一些!”我急忙笑着说:“姐姐,着实不客气啦,不过这榆钱确实是很好吃呢!”女友看看我说:“瞧你说话,慢慢吞吞的,姐姐问话你至于这么慢吗?”我拉了拉她的手说:“其实这榆钱真勾起我一段童年的回忆呢。”

榆钱把我带到那个已经二十多年前去了,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是全国恢复高考的那一年算是真正的70后。据我的母亲讲,我出生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拉开序幕。在六七岁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是方兴未艾。对于广大农村而言,生活还并不像现在的这么富裕,虽然没有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整天的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那是细粮还是比较少的,只有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才能坐上几顿细粮,我们这些孩子才能勉强地给自己的胃肠犒劳一下,那时我们小孩子差不多都是啃着苞米面馍馍和高粱米饭长大的。

因为还小,所以父母去上山劳作,家里只留下爷爷和我。说实话,爷爷跟父亲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相比较父亲的严厉爷爷的性格很融合、很慈祥,小时候他从来没见到过他生气,跟自己的子女有太为激烈的争吵。爷爷对我也是最好的,虽然我还有了两个名符其实的弟弟,即便这样还是很难撼动我在爷爷心中的地位,他的大孙子。后来母亲说:“爷爷之所以疼我,可能是我比两个弟弟都比较乖顺、听话的多!”

那时,爷爷有好吃的,多半是要即使自己吃一点也要给我留下一些的。诚然每每春季来临,便是我极为兴奋地光景,因为那时爷爷便和我一起从大榆树上采摘榆钱。大约时仲春时节吧,那大榆树上的榆钱长得足以遮瞒了大榆树。这时的爷爷往往从院子的仓库上取来一把镰刀,然后呢,又从院子里找来大约一米多长的木棍子,他顺便从屋里取来大约半尺的绳子将镰刀紧紧地捆在木棍子上。因为大榆树很高,单凭他的身材是很难够到榆树的,无疑这是当时最简单和快捷的办法了。

那时的我,对于爷爷的举动有些乐此不彼,当然我也义不容辞地给爷爷打下手,毕竟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还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憧憬的,何况当时我马上就要吃到那美味的榆钱了。于是看着爷爷从树上砍榆钱枝,我便席地而坐大口大口地咀嚼着榆钱,不知道为什么,吃起来格外地香甜。爷爷一个劲地往大筐里装,我则不知疲倦地吃。我当时一边吃着一边冲着爷爷咧嘴笑,他也偶尔向我笑笑。就是在我们彼此对视的时光里,太阳已经匆忙得从东边赶往西边。

无论是中午时分还是日薄西山的时候,父母从地里赶回来了。他们都会轻喊我的小名:“小彪!别吃了,吃多了会坏肚子的,一会还要吃饭呢……”儿时对于饭菜已经没有了感觉了,只是象征性地跟父母勉强吃一些。然后又偷着去爷爷家里了。

因为爷爷把那些剩下的不能吃的榆钱慢慢地摘下来,放到盘子里,然后用热水泡软了,当然要选择一些嫩的榆钱,然后开始和面。这时的面一般以荞面面和玉米面为主,再稍微加点白面,再把泡好的榆钱搅拌一下,然后趁着锅里烧的滚烫开的热水里头,当然少不了油盐,当然可没有现在的那么多全佐料。

那时看着爷爷勺子搅拌着锅里的面汤,锅子里早已经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不知不觉地口水流了出来了。等到我和爷爷及几个叔叔、姑姑吃榆钱做的荞面疙瘩汤时,早已经按耐不住性子了,恨不得大口大口地一口气吃完。一方面害怕自己吃慢了吃不饱,另一方面害怕嘴被烫坏了狠命地吹气。每每我都要吃上两小碗。这时的爷爷一边吃着一边抚摸着我的头说:“慢慢吃吧!不要急,锅里还有的是呢。”在吃得四鼻子汗流时,才发现自己的腮帮子上沾满了面糊,吃相惹人。这时的姑姑总是拿我开玩笑说:“小彪,羞不羞,快看饭都吃到哪里去了。”我不紧不慢地答道:“一会子洗一下脸便是了。”于是那时姑姑和叔叔们总是哄堂大笑一番。

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在农村正式施行,农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甚至是跟城里一样,天天大米白面的吃,反倒是回家时跟父母嚷着做粗粮吃。

渐渐地读书了,不免跟爷爷的时间少了许多,爷爷身体也愈发的不好,等到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便悄然去世了。后来随着我上中学以后,随着自己的课程的紧要关头,我们几个兄弟都开始刻苦学习,不跟那些淘气孩子一起玩了。等到我们哥俩后来读高中大学以后,甚至回家的光阴也都少了许多。当然后来我攻读硕士,二弟攻读博士(我们哥俩是我们村最早的两名大学生,也是我们村最早的硕士和博士),不知不觉地与儿时的伙伴有了潜在的陌生。有时即便勉强地说上几句话,也无外乎家里是种了几亩地,收成如何而已。或许是读书越多吧,跟儿时小时候玩伴以及小学同学,无形中有了隔膜和距离。

篇3:榆钱观察日记

一、官办学校

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官方第一所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鸿都门学。清代建立之初政局不稳, 统治者基本延用了明代旧有的文化制度, 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清朝定都于北京, 重新修缮了北京的国子监为太学之用。太学成立之后收徒授课, 教学严谨。历史文献中曾记载:“康熙十年, 令学臣于考取一、二名生员内, 遴选文行兼优者贡太学……三十七八年间, 祭酒特默德、孙岳颁面试山西选拔张汉翀等六名, 陕西吕尔恒等四名, 广东陈其玮等三名, 均文理不堪, 字画舛谬, 原卷驳回, 学臣参处, 遂停选拔”。1可见当时太学对生源的书法水平考核十分重视。太学主要授课内容为《四书》《五经》, 除此之外每日需临摹《黄庭经》《乐毅论》等名帖六百字, 助教每十天批阅一次, 每逢朔日和望日要呈堂检查。后来太学用积分来考核学生, 及格 (八分) 的学生可补官职“孟月试本经义一道, 仲月试论一道, 诏、诰、表、内、科一道, 判语两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予一分, 理优文弱者予半分, 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及格, 予出身。如若文不及格但是临摹名帖优秀者也可以得一分”。2由此可见太学中书法教育的严格程度。

满族建立政权后不仅承袭明制重用汉族官员, 同时对于满族自己子民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除了太学之外还设立了宗师左、右翼学, 咸安宫官学, 八旗官学和景山官学。鉴于满族统治的特殊性, 统治者必须解决满汉之间的语言及文字不通问题, 所以在官办的教育机构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官员——笔帖式, 其职能除了翻译之外还负责上述诸学的书法教育。他们都精通汉文, 有一定的书法修养, 且要求“端楷有体”。笔帖式对清代书法教育具有特殊贡献。

为巩固统治, 清政府不仅在中央设立官学, 还在在全国甚至边疆地区也建立地方官学, 促进各地在文化上的一体性。《台湾县志》载“不崇学校无以敦弦诵, 不行考试无以立功名, 则学宫与学官不可不设也”。3可见当地对学校教育也极为重视。另外社学、义学具备为科举输送人才的功能, 是清代书法教育的辅助形式, 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府、州、县学, 所以社学和义学也设置书法课。

二、私立书院

私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书院是私立的教育机构。清代朝廷重视私学教育, 把其纳入文治的轨道, 为科举服务, 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内容, 都与官学一致。

书院在清代的发展极为曲折,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 到了清代中期已教为普及。清代书院有四种类型:即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考课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洋近代科学为主的书院。其中以考课为主的书院比较普遍, 教学内容在颜元为漳南书院创立的制度中就有所体现, 他在讲学计划中把全院学生分编为四课两斋, 其中“书”则是其中之一。还有的书院教学专门为科举考试服务, 所有课程都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制定, 八股文和试帖诗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馆阁体”书法也是要重点学习的, 不仅每日都有专门的课程, 平时练习的作业也要以正楷工整写在正规科举考试规格的折子上, 甚至“每日饭后, 仿字半纸, 改正俗伪, 教演笔法, 有讹落忘记者责”。4可见当时书院已经把练习书法作为学生每日必做功课。清代教育家陆耀还把书法作为提高书院学生修养德行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所撰《切问斋集》卷十四《任城书院训约》共十条, 其中第四条为:“字画如人之眉目, 出门相交, 此必先见。不必二王、颜、柳, 动号专家, 一横一直, 须要端正。多士读书之暇, 或临摹碑板, 或钞写经书, 最为不可缺之功”。5可见书院中的书法教育与官学书法教育一致, 都以当朝书法审美为标准。

书院中的书法教学要求极为严格, 书法的优差直接影响学生的考核成绩, 写一手“端楷有体”的字成为了学子们的必须。文献记载:“书者, 小技也, 然为六艺之一, 古之小学教焉, 乃有用之技, 人生不可缺之也。上而制、诰、谕、敕, 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版, 下而牒移、文案、契券、帐籍, 皆所必须。精于八法者固佳, 否则亦宜走笔顺利, 清晰整齐”。6这实际上反映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清代书院教育发达, 很大一部分是以学术研究和德行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这类学院纷纷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主讲, 其中不乏当朝著名书法家, 如钱大昕曾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王文治曾主讲于杭州崇文书院、何绍基曾先后主讲于济南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曾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等, 他们在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过程中自然不会忽略书法教育。

三、家学庭训

家学庭训在整个清代书法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家学庭训对于书法的教育受科举影响, 其观念与官学书法教育一致。家学庭训中的书法教育分为师法和家法两个方面。其中师法指的是书法师承关系的源头, 而家法是指后学者具有自己的书法风貌, 独自成体传授给弟子, 也是清代书法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在清代出现了很多书法世家, 如张氏家族书学传承有法, 书家辈出, 张英、张廷玉、张廷瓒、张廷璐、张若霭、张若澄祖孙同入南书房。《皇清书史》中记载“冯班, 常熟人, 书法四体皆能, 尤工小楷, 有晋唐风致……冯行贤, 班子, 康熙十八年举鸿博, 工书法, 尤精篆刻……又如童氏家族的童顺祺、童志鈜父子童顺祺, 字寿臣, 江宁诸生工古篆”。7又如浙江的名门陈氏, 在南宋就有传人, 至清初陈家更为兴旺, 康熙和乾隆南巡时曾住在陈家的“安澜园”, 陈家因此得名, 陈氏家族对子弟的书法教育十分重视, 陈奕禧和陈邦彦二人先后都被皇帝封赏。另外, 冯氏、翁氏、邓氏、洪氏等书法世家的出现, 说明了清代家族书法教育的风尚。除了家族的书法教育传承, 清代的很多书法家也非常重视收徒教学, 清代初期的何焯和王澍均以书法著称, 二人晚年都选择了居家授徒。何焯培养出了著名书法家金农, 金氏对金石碑刻的研究即受其师的影响。王澍所著《翰墨指南》就是他授课的讲稿, 该书堪称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书法教材。书学与科举、进仕紧密联系是官学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 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

晚清以前的书法教育主要由包括国子监, 太学、宗室左、右翼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官学以及地方的官学、义学、社学、蒙学等官办教育机构承担;书院教学和家学庭训等民间的书法教育形式是重要的补充。无论官办学校、私立书院、家学庭训的书法教育中都讲究实用, 要求端楷有体, 符合科举的“馆阁体”书法, 都是一项必须的内容。

摘要:晚清以前, 官办学校、私立书院、家学庭训是书法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 而且都崇尚“端楷有体”, 重视书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清代,书法教育,官学,私学

参考文献

[1]何鑫.书法研究与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3]催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4]张德泽.明清史学术文库:清代国家机关考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 2012.

[5]张万兴.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J].历史档案.2012, (5) .

[6]李丽娟.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

篇4:榆钱饭读书笔记

亲身经历,吃榆钱饭为题材,从多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

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村生活日益提高,有了明显的改善。的确,今天的我们跟他们相比,我们过得则是“天堂”的生活。

文中第一段写到“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确很难得了”。从“自幼,常吃”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困难,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靠吃榆钱饭来填饱肚子,“难得”一词则与下文“越想吃,却吃不上”相照应,鲜明地写出人们生活的改善,旧社会的苦日子挥手告别,谁也不想在回想榆钱饭的味道。而“我”却对榆钱饭恋恋不舍,不时地想尝尝榆钱那清新的味道。其实我很认同作者的想法,因为榆钱饭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劳苦的象征,是旧社会的穷生活到现在富裕生活的过渡,没有当时的榆钱饭充饥哪有今天的肚皮来填装鸡鸭鱼肉.通常人们富裕了,不愿回味过去,但那是不对的,不回味过去那穷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艰难困苦,哪能体会到今天富裕生活的甜蜜与幸福,从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篇5:榆钱飘落的日子

初夏,乡村的街道是静谧的。因为 ,乡下人一年的故事从夏季已经进入情节,人们或下到田里,或外出打工,只剩下古老的街道,空落落得摆在那里,只偶尔有几丛谁家的马兰,挺着蓝色的花朵聚在墙角,在干旱的日子里显得有些倔强,像它的主人,典型的北方庄稼汉,却也被压上了几片飘落的榆钱,昭示着生命的绿色上夹杂了几点干枯的白。

沿着墙边的榆钱会形成一条小河,不知道会停在哪里,也不知道将会有多少榆钱长成榆树。榆钱形成的小河是流动的诗,是流动的生命。空闲了的人们会把聚到一起的干榆钱扫回家,搓去皮,炒榆子给孩子们吃。童年的时候曾经扫过许多次,不知道吃掉了多少榆树的种子。其实,人们喜爱榆钱不只是喜爱干了的,当榆钱刚刚在大树上绽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了,加上许多家畜也很喜欢榆钱,那些有幸存留下来的只是少数。当哪天一场雨过后,它们会很快变成小榆树。所以,这漫天的榆钱不只是老榆树的迷茫,也是它一个个的梦。

会不会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吃掉榆树的种子?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世上的万物是相克的,在相克中形成的一种平衡,任何单一的物种都不会独霸世界。至今都在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我倒是认为是恐龙自己灭绝了自己,那是因为它们太强大了,强大到独霸了世界,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于是,我想到了老子的学说。当今许多人非常推崇老子,但老子有很多观点是错误的。他的“无为”思想,他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形式,都是错误的。假入按照老子的这一学说,人们不发展生产力,没有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没有任何战争,甚至彼此之间互不来往,那么,人类是安静了,但人类的数量也很可能迅速发展,发展到没了生存的空间。那样,不是再起战争就是全部灭绝。如果没有战争,那就必须有一种控制人类数量增长的有效手段,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一种平衡。所以,当一个国家统治了全球的时候,那就是人类最危险的时候降临。

篇6:榆钱儿作文

谈起榆钱儿这个词,我并不是太熟悉。

是一次偶然间的机会,我与榆钱儿碰了面。它是鲜绿色的,一小片一小片,又扁又圆,每片有指甲大小。听说榆钱的味道不错,我便摘下一片榆钱儿,将它放进口中,轻轻咀嚼那么两下,绵绵的,顿时满口清香,还略带一丝甘甜。

最近的这段时间,看见孙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名叫《榆钱儿》。便多少了解了关于榆钱儿的一点知识,也想起自己曾经吃过的`那次榆钱儿。在文章里,老师描写榆钱儿的同时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着那时吃榆钱儿的香甜,也透露着儿时满满的幸福。倒也不知那是怎样的一种香甜?只是想:那是童年幸福快乐的味道,肯定比我当时吃的榆钱儿要更有滋味儿。

读着读着,我忽然浮想出一幅画面。榆树上,挂满了绿油油的榆钱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几个孩子爬上榆树,一串一串的摘榆钱儿。不一会儿,衣兜里就装满了。其实,那不只是满满一袋榆钱儿,更是满满的一袋幸福。想象他们抓起一把榆钱儿,塞进口中,脸上一定露出了满意的笑。那些孩子,真是容易满足啊!可能那一袋榆钱儿,在孩子们心中,就是最美味的食物吧。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难以体会得到。

现在正值春天,估计某个地方的榆树上,已经挂满了绿油油的榆钱儿了。那一簇簇榆钱儿,正在风中招手,着实令人喜爱。但我还没能去看呢。如果我在某个地方找到一棵榆树,我要摘一些榆钱儿,欣赏它们可爱的模样,再品尝它的甘甜与清香……

篇7:榆钱观察日记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

1.有效达成数学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正确地把握几何图形, 在运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上有新的提升, 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认识事物的最初级的阶段是感知与知觉, 而知觉的高级阶段则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周详、步骤清晰的知觉活动, 而且其对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活动正是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实际观察中, 学生应根据观察到的状况进行及时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有条理的抽象与概括, 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到的数学情况来研究和确定数学关系式、几何图形以及其他数学性质和关系。由此可见, 有效的观察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就能为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从而高效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2.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的功能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比较简单的数学运算方法和数学图形关系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 把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运算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作为教学的重点, 并加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信息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数学教学中, 识别图形需要观察, 把握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 发现数学的基本规律需要观察, 这些观察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当前, 很多初中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学习质量低下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的严重滞后, 正因为他们未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导致了观察能力的缺失, 因此, 他们就不能及时地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可见, 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特别指出的是,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观察的到位率, 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落在实处。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两个环节

1.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数学的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美的向往和热爱。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他们表现得特别强烈。数学的一个特点是自身具有美的魅力, 而这种美的魅力集中体现在数学的简单性、统一性、对称性和奇异性方面。体现外在美的数学图形, 体现内在美的数学抽象概括性, 呈现对称美的数量关系, 彰显奇异美的数学思想, 这些“美”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特有的美充分地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 在观察中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学中的美, 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以成功体验来促进兴趣提高。

要重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得来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使他们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与理解观察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感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数量关系、图形和逻辑过程等都是他们观察的目标与对象。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把一些经过观察而发现的数学概念或定理以及有效解决数学实际难题的事例向学生介绍。并且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练习, 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认真分析, 归纳出数学的概念, 并更深一步地发现与理解公式、定理的证明过程, 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品质

1.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提高。

数学教师一是要在观察的顺序上指导好学生, 使学生自觉形成从局部到整体, 再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方位观察习惯。这种观察方法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作用很大, 而且效果也很明显。二是要在观察的渐进性方面指导好学生, 形成从多角度、多层面广泛性地观察数学的良好习惯, 不但要对数学表面的特点进行观察, 而且也要对数学内在特征进行观察;不但要对已知的数学材料进行观察, 也要对未知数学的关系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方法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中作用较大。三是要指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诸如对比观察, 分类观察, 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观察等一系列方法。要使学生懂得数学观察的步骤, 对数学观察的目的要清晰明了。

2.观察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8:榆钱记叙文

那天,蓝蓝的天空上点缀着几朵白云,太阳在蓝蓝的天空中高挂着,我一个人漫步在两旁都是榆钱树的小道中,欣赏着榆钱花开的景象。

突然,一个画面映入了我的眼帘,我见到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在街道旁乞讨。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孩的脸上的干燥皮肤,被看得清清楚楚。

周围观看的人把她们母子围成了一圈,我也挤进了人群中。望着孩子那痛苦的表情,人们不住地想给予她施舍。可是,见到她母亲这么狠心不给小孩治病而开始唾骂这位妇女。

“孩子这么可怜,不知道给孩子看病,”“真不知道是不是她亲妈”,围观的人们的说法五花八门。

而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她自己。

那位妇女听着围观人的.评论,依然是双手在后,低着头,默默地看着地面。

众人都让她去找份工作,好赶快挣钱给孩子看病,这孩子不能再拖了。

看到这场面,我心里十分同情,走上去把钱丢了过去,只见那位妇女一个劲地点头,好象是在表示谢意。然后她膝盖向前移动,等移动到我丢钱的地方的时候,只见她用嘴把钱衔了起来。这时我们才都明白过来,这位妇女是个哑巴并且双手残疾。于是人们纷纷把手伸进口袋,把钱放进了妇女的小盒里。不一会儿,盒子里的钱装满了,妇女笑了。在阳光下的榆钱花下显得格外灿烂。

妇女过了一会,用嘴把孩子叼到小推车上,然后走了。

篇9:故乡的榆钱饭散文

阳春三月,南国已经春意怏然,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而北国遥远的地方----我的第二故乡气温依然徘徊在零下零上几度温度,时冷时暖,时阴时晴。虽然没有冰封雪融,却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蜗居了一个漫长冬天的心灵,迫不及待期待那芬芳遍野,蝶飞蜂舞的世界,给心灵一片天蓝地阔的壮美风景。无奈,琐事缠身,人毕竟不是鸟,不可能天高任你飞的漫游世界赏花观景,因此,微信就成了填充万里之遥空白的一个安慰,网络带着各种各样美好的心愿,飞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每个人异乡他地人唯美的心声……

在家乡的微信群聊天中,春节回家,还没有离开故乡的兄弟发给我一张图片,那个起伏的山峦里,绿树成荫,山环水绕,原本有近百家村民的村庄,现在已经是空巢遍地,青壮年男女一个个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谋生了。村子里,只有寥寥无几的一些老年或者孩子了,许多老房子已经东倒西歪,昔日里那宽敞明晃晃的贯穿两个村民小组的道路被花草掩盖着,变得窄小了,唯有夕阳映照下那不老的青山仍然展现着她永远不变的倩影,勾起了我童年许许多多幸福的回忆。

图片中,我家那座古色古香的房屋如仙风道骨般的矗立在那里,门前那棵最显眼的老榆树还笔直地挺立在那里,任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侵蚀依然昂然挺立,开满了金黄榆钱的枝条,一串串或弯曲或直立,是那样娇美,那样诱惑,那样的引人深思,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此时此刻,想到最多的是妈妈做的甜香的榆钱饭。

说起这榆树,浑身都是宝,据相关资料显示:她营养成分丰富,富含硫胺素、钙和蛋白质,更加形神兼备,一串串金黄的榆钱,仿佛月落万贯的一串串金钱,吸引人心,顺心顺意。每年,榆钱盛开的时刻,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捋上一把把塞进嘴里面,大口大口地嚼着,清甜馨香爽口,让我们一个个流连忘返。

听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的村民们每年春天不但争先恐后地吃光了榆钱,还将树皮一点点剥下来,刮去粗糙的老皮,将嫩白的树皮晒干,然后再磨成面,加进玉米或者少量的麦子面里面,这样,增加了面粉的数量,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榆钱还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的作用,因此,越吃榆钱就会越健康,应了物廉价美,家家有余钱的美好心愿。

我们这一代虽然没有赶上那些缺粮断顿的灾难岁月,可是,对榆钱一样记忆犹新,赞不绝口。记得七十年代,每年的春天,榆钱盛开的时刻,我们特别渴望吃那榆钱饭,不仅仅是因为粮食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那香甜的味道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让我们垂涎欲滴。因为不会上树,无法爬上那粗壮高高的树干,我们就将镰刀用绳子绑到一根长竹竿上面,将那些嫩嫩的榆钱割下来,再一点点小心翼翼地捋到篮子里,然后,拿回家去,妈妈就将那些榆钱洗干净,先将榆钱添油加料用适量的水炒在锅里,再将玉米面用水搅拌均匀放在上面,必要的时间还会用筷子在上面扎几个小洞,之后将那个锅盖盖好,再用湿抹布或者毛巾将锅盖周围围了个结结实实,那精细的程度不亚于在部署一场伏击战那样的周密。

榆钱饭看似粗茶淡饭,做起来也不是如想像的那样简单,灶堂里的.火候掌握更是重中之重,即要避免榆钱被烧糊,还要照顾到耐火的玉米面能够蒸熟。因此,起初火大火小都没关系,产生蒸汽以后就慢慢地不用再添柴烧大火了,任灶堂里面的剩柴余热不大不小地燃烧着,就这样,蒸了大概半小时后,榆钱的甜香就随着蒸汽飘散开来,那香甜的味道馋得我们口水直流。妈妈小心翼翼取掉抹布,打开锅盖,等浓雾般的蒸汽稍稍散去,便用嘴轻轻地吹一下那黄橙橙的玉米面,如果听到呼呼作响,有一种通透的感觉就说明熟了。然后,再用大铲子将榆钱和玉米面上下左右混合着搅拌均匀,这样,榆钱饭就好了。榆钱的水分和玉米面的干燥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滑溜,湿润,吃起来香喷喷的,甜丝丝的,我觉得那是人间一种特殊的,绝无仅有的美味。

记得上中学时,我离开了家到十公里外一所中学上学,第一次离开家,离开妈妈,独立生活,更体会到妈妈的温馨温暖。因为不会做饭,妈妈每次在我星期天到校前把家里仅有的白面用压面机压成面条晾干,切成整齐的一捆,再用报纸包住让我带着,再带一些玉米面。因为,面条是需要炒好的菜配置起来才觉得有味,不会炒菜加上没有地方买菜的诸多因素,我经常喜欢吃简单好做的玉米糊糊。玉米糊糊做起来简单,不用炒菜那样的麻烦,从家里带来的芝麻酱就饭吃,很快就会完成一顿饭,节约了时间,还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可是,这样每天总觉得胃里不舒服,也希望改变一下生活,苦于环境限制,也只好凑乎一顿是一顿,在心里总是期待星期天回家去,回到妈妈身边。

记得那年春天,看到学校门前的河边榆钱开了,我心花怒放,心血来潮,伸手就捋了几把往嘴里填,接着又想自己做一顿榆钱饭,感受自力更生的豪情的同时,再次尝尝那香甜的榆钱饭的美味。我捋下来一些榆钱拿回去,照着妈妈的样子将它们洗干净,将玉米面按部就班放到锅里,点着火,站在那里才感到累出了一头汗。当我饥肠辘辘,期待着那熟悉的香气飘起来的时刻,却闻到了一股股焦臭。于是,急急忙忙揭开锅盖一看,上面的玉米面还白生生的,而下面的榆钱已经变成了黑色,还在不停地咝咝冒烟,一时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幸亏房东大姑及时出手,重新加了一些水,再次盖上锅盖。等了十几分钟,她说好了,可以吃了。

我尴尬地看着大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揭开锅盖,那焦臭的味道依然那样强烈,好则玉米面真的熟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碗,盛上饭后就吃了起来。同样的榆钱饭,我没有感受到香甜的味道,却感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苦味,体悟到妈妈的勤劳和技巧。

兄弟告诉我,镇里现在已经开始执行城镇化,一些村民镇政府已经安排到镇里甚至县城里安家落户了,农村户口现在非常的吃香,村子里的村民逐渐会被集中到镇上去,那些榆钱树也许就要结束她的历史使命,村子里的房子也会逐步被清理掉。听了这些话,留恋地看着那挺拔,开满榆钱的榆树和房子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为富民政策感到高兴,也为将会失去那美好的榆钱树感到无比的失落。

篇10:榆钱儿经典散文

儿时的记忆在脑子里翻腾打转。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翠绿的榆钱儿一小簇一小簇挂满树枝,原来干枯寂静的树枝,一下子点缀了青翠的一串,条条树枝宛如穿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驳的阳光中闪烁着,碧绿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闪耀着它的辉煌和灿烂,着实令人喜爱,它昭示着寒冬已经远去了。薄雾揉合着炊烟在空中飘舞,暖暖的阳光在薄雾中透着灿烂,整个村庄辉映在一片翠绿中了。

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孩提时的我们都长得瘦小,但身手出奇地灵活。爬墙上树在我们都是如履平地一般。春天那些盛开的榆钱就那么招摇着,高高在上的,引诱着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孩子们。

摘榆钱难度要大的多。榆树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树兴叹!不过我们男孩子要厉害得多。再高的榆树我们也能爬得上去。几个人上树去摘,余下的在地上捡。每次都要每一个人都能抱上一捆,几个“皮猴子”才从树上溜下来。大家在树下先大吃特吃,呵呵,其实榆钱儿生吃不怎么好吃,味道不是很爽口,但我们还是吃,好像总是填不饱肚子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在树下边吃边闹。直到炊烟四起,或者夜幕降临,才肯拍拍身上的尘土,打道回府。

在榆钱儿生的很小时,耐不住寂寞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把生了榆钱的枝条折下来,编织成圆圈,套在脑袋上,相互追逐嬉闹,叽叽喳喳的儿趣声和小鸟的鸣叫声,衬托出了村子的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于是整个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别有洞天。至今还让人心驰神往。

当榆钱儿长成指甲盖大小,人们便纷纷爬上墙头或者站着板凳,挎了篮子,把榆钱儿从枝条上捋下来,有的一边捋一边往嘴里塞几口咀嚼着,嚼着清爽、嚼着清香、嚼着清贫而快乐的童年。

榆钱儿有好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钱儿洗净,和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或烙成贴饼子,贴得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把榆钱儿和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叫咸食饼子,还有榆钱儿饭,榆钱儿糕等等。

榆钱儿,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风景,更是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食,让人类品味大自然的仁慈宽厚。

篇11:学校经营的理念与策略

一、学校经营的重大意义

学校经营的核心是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教研的实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能,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以此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经营学校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一所高效能的学校。一所高效能的学校,通过合理的经营,能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谐的校园、终生学习的教育愿景。校长制订经营的理念、目标与策略,领导全体师生正确发展,以达成教育目标,才是学校经营的目的所在。一句话,学校经营是以正确的理念来引导,以此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同时又能促进每个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最大的效率,获得最大的成功,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

二、学校经营的内容与策略

1. 学校品牌的经营

经营学校的关键是经营品牌。品牌,是指商品牌号、商标。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地为群众所认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对于学校来讲,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内在的品质,凝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哲学和共同愿景。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它将学校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学校品牌包括了学校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我校是新北区的一所老校,也曾经辉煌过,但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品牌经营,一直沿用老式的很死板的管理和对外宣传模式。从校长到教师,只是一味地苦干,出了成绩,也不宣传,失去了学校发展品牌战略的大好时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幸好学校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决策。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为“Rong文化”,其基本含义包括:做人———严容有度,共处———亲密融洽,求知———融会贯通,做事———生龙活虎。这四个方面分别与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一致,即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我们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历史名校。

2. 经营教师队伍

我这里所讲的教师队伍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全体教师,而是名师队伍。名师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也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培养名师,不仅是把这位教师个人培养成品牌,我们还要运用名师在学校内的辐射作用和巨大的引领作用。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他不是冲你校长来的,而是冲着某位名教师、某位班主任来的,名师对家长和学生同样具有吸引力。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名师只有在团队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效应,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他也一定要带出一个名师团队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每个教研组必定有一个名师带队,创造了几个比较优秀的教研组团体。如,政治教研组,成立之初,都是年轻教师,也没什么经验。为此,学校确定发展对象,重点培养,加强督促,很快,这位教师崭露头角,在区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相继获市教坛新秀、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以此为契机,大胆启用这位年轻教师,让她来带领这个团队,她也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在她的带领下,政治组成为市优秀教研组,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成为学校最放心的教研组。而她本人也继续努力,从本科学历到研究生学历,并逐渐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所以,作为一名校长,要懂得经营教师队伍,要有经营教师队伍的意识和措施,要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其在专业发展上有所作为。

3. 经营学生和家长

有人要问,教师队伍需要经营,学生队伍也要经营?我说当然要经营。这个想法来自于暑假的一次家长的宴请。本来家长宴请是不去的,但这个除外,因为这是真正的状元宴,是市中考文科状元,原我校毕业的吴甜同学邀请的,当然要去。这位学生的家长在席间一再感谢我们学校的教育。我感到非常激动, 在全社会对教师有点看法的时候, 这位家长的举动着实让我们深思。也许我们没有注意, 可能就是我们平常的一句话、一个鼓励、一个笑脸, 感动了这位学生, 感动了这位家长。作为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 但又被划入城市学校的一所老校, 基础设施不够现代,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再不经营好学生和家长, 被边缘化是迟早的事。所以, 学生和家长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把学生家长当作是合作者, 平常多一点关心, 少一点冷漠;多一点谆谆教导, 少一点训斥;多一点鼓励, 少一点讽刺, 让家长为我们的教育分忧, 让学生把我们当作是朋友, 这样的氛围, 哪有教不好之理。这也是经营之道。

4.经营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品牌, 是学校的优势, 应该弘扬和发挥。学校特色的选择要对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多方考察与规划, 要符合自己学校的原有基础, 又要有创新精神, 要“无中生有”, 又要“有中生优”。选择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样性的, 如, 环境特色、学科特色、教学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等。可以像北环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后六的常规管理特色, 东洲中学的学校管理特色。一旦选择, 坚持到底, 防止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我校虽然有一些小特色, 但还没有形成自己主打特色, 现在的学校正致力于打造“Rong”文化的校园文化, 同时, 又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弟子规”作为抓手, 作为校本课程, 赋予了“Rong”文化更新的内涵。我们将“弟子规”的精髓“孝悌、谨信、仁爱、学文”和校园“Rong”文化的四个方面———做人、做事、共处、求知有机结合, 构成了新的框架结构:做人———严容有度———悌、做事———生龙活虎———谨信、共处———亲密融合———仁爱、求知———融会贯通———学文。不久的将来, 会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篇12:榆钱儿优美散文

春来了,柳絮儿满天飘,榆钱儿串上了梢。

记忆里,老房周围种满了榆树,父亲说榆树根须长,可牢牢抓住泥土,夏天的暴雨也不会冲走泥土。而我只盼望,春天里,能吃到甜甜的榆钱。

清明前后,只见榆树上密密的榆钱儿,晶莹剔透,一嘟噜,一串儿,淡黄中透出春的绿意。长辈说,榆钱儿不能捋早了,太嫩不经吃,又会伤了榆树的元气,当榆钱儿真正长成时,一串串悬垂着,似一串串翠玉,高大的榆树下热闹起来了,有人用钩镰钩,有人背着筐直接爬上树去,将一串串榆钱儿捋进筐里。榆钱儿生吃很甜,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越嚼越香。

捋下的榆钱儿,母亲先捡出混杂的小榆枝儿,再用水淘洗干净,再放在簸箕里或竹筛里晾一晾。母亲会变着花样儿,做出几道榆钱菜,如榆钱汤、榆钱饼、蒸榆钱……儿时的我最爱吃榆钱饼,绿中泛黄,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如今想起仍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种清香,有春天的味道。

榆钱大多时候是蒸了吃。清水淘净,用面拌匀,垫上笼布,放进蒸笼里,慢慢用文火蒸,蒸熟后,捏着笼布角和盘出锅,倒进小盆内,浇入蒜汁,撒些葱花或芫荽,再滴上几滴麻油,顿时,热腾腾、香喷喷的榆钱糕便做成了。散蒸的榆钱儿,也可再次入锅,用油煸炒着吃,泽绿中透着黄,就像满盘金钱,鲜咸爽口,吃时,那股清香绵远悠长。

榆钱还可做咸食吃。把榆钱和在面里,拍打成一块块的饼,然后在锅底擦点油,用文火烙,待起了香味,结了一层黄得让人流口水的锅巴,就可以起锅了。听说鲁北一带,人们把随风飘落在地上的榆钱扫起来,轻轻搓掉籽粒炒熟存储起来,冬天闲暇时当作零食,焦熟的榆钱籽很是香脆,赛过葵花籽和花生米,这种吃法我未尝过。

《本草纲目》写道:“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钱性凉味甘,食之可清热解毒。如今榆钱已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尝鲜,美食不胜枚举,榆钱儿炒肉片、榆钱儿炒鸡蛋、榆钱儿豆腐、金星榆钱儿糕、切边三鲜馅饼、榆钱儿面托、焦炸榆钱儿丸等等。

榆钱儿停留在树上的时间很短,几天后满树新绿渐渐成浅白,随风飘落。“风吹榆钱落如雨”,细碎榆钱儿飘飘扬扬,意境很美的。“榆钱不解青春,随风乱点苍苔晕。”春光易逝,红颜易老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榆钱观察日记】相关文章:

榆钱馍散文04-13

榆钱儿经典散文04-20

榆钱儿-1000字作文04-17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04-27

观察日记细心观察06-29

自然观察观察日记07-28

观察鸡下蛋的观察日记04-22

观察日记范文06-06

课堂观察日记04-14

霾观察日记04-21

上一篇:欠平衡钻井的技术发展下一篇:羊桐小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