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关乎

2024-04-17

意识形态关乎(通用6篇)

篇1:意识形态关乎

质量关乎百姓生命,诚信关乎企业发展

三年风雨兼程,三年立志拼搏。在建设临汾新医院行政科研楼项目中,河南省豫兴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凭借严格的质量管理、精湛的技术水准,攻坚克难,力求工程质量“确保汾水杯,争创鲁班奖”,为这项民生工程的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攻坚克难 倾尽汗水智慧

河南省豫兴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承揽新医院行政科研楼建筑安装工程的建设任务后,公司项目部项目副经理李献录马不停蹄,召集全体项目班子人员,集思广益,共同商讨该项目的具体施工计划和部署,并要求所有人以认真负责的施工态度打造这项精品工程。

背负着临汾市委、市政府对重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李献录保持和发扬了苦干拼搏的精神,和全体员工不遗余力的努力着。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天亮告诉记者,由于施工管理的工作特别复杂,李献录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当遇到施工难题时,他坚持十几小时在现场跟踪,确定施工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时时掌握施工情况、了解工程进度,为工程掌舵保航。

在基础施工中,每逢下雨,李献录总是第一个跑到工地查看汛情,查看项目的防雨措施是否到位,哪个要及时排水,让回填的沙砾、灰土免受浸泡。经过酷暑深秋,步入严寒的冬季,李献录更是一刻不敢松懈。“气候的变化对工程施工影响很大,尤其是冬季施工。为了保证冬季施工质量,我和砼供应商进行了充分的协调。同时,安排技术部门预先做出冬季施工方案,并要求材料部门储备和购进大量冬季施工需要的物资和设备。”李献录介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在工地采取强有力的防护措施――施工层的砼浇注完,立即采用彩条布将楼层四周围挡,防风保湿,围挡内生炭火提高室内温度,砼表面三层覆盖保温,不使砼受冻,有效地提高了砼早期强度增长,为上层结构施工创造条件。

千秋工程 质量就是生命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一开工,豫兴建筑公司就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规范,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在施工中,大到钢材构件、小到一块片石,他们都严格按标准化工地建设的要求去规范、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从材质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一次,施工人员发现厂家发到现场用于基础稳压层的砂砾石材料不合格,李献录立即责令厂家退回。厂家多次央求他通融一下,他断然拒绝。他说:“工程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项工程的基础处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我给你开了绿灯,就给我的良心和企业的信誉开了红灯。”最后这批砂砾石被退回,工程的质量有了坚实的后盾。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并达到创优标准,项目部编写了创优工程质量管理运行体系规定,并严格执行落实。在机械开挖时必须有专人指挥,严禁超挖和虚土回填,若局部超挖,必须用砂砾石回填。同时,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保持基坑内明沟排水系统的畅通。

垫层施工及时跟上,减少基坑土面暴露的时间。基坑开挖时机械挖土宁浅勿深,经常复测坑底标高。地基土层最后20厘米采用人工挖土,以确保基底表面平整、垫层厚度均匀。大雨天气停止土方开挖及垫层施工。砼垫层模板的上口标高作为垫层标高控制的依据必须严格控制,并且要支撑牢固,浇捣时准备好足够长度的刮尺依模板上口刮平,并用滚筒滚压。

对于施工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李献录表示:“创优级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工程质量能否创优的关键。针对工程的施工特点,对施工全过程的施工人员筛选尤为重要,应精选施工队伍,按规范标准严格要求,确保创优级工程的圆满实施。”

三年奋战 建设成效斐然

夏季头顶烈日,冬季迎着寒风,建设者们三年奋战,为行政科研楼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回首工程开工伊始,项目部确定了工程质量目标为“确保汾水杯,争创鲁班奖”,同时组建了强有力的项目班子,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各级质量目标,并会同建设方、监理方共同编制了建设项目创优策划书。同时,项目部成立了QC攻关小组,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钢网架结构施工、多专业配合施工、装饰装修中不同材质材料交接处的处理等难点,使主体结构施工中钢筋绑扎牢固、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梁柱结构尺寸准确、线条顺直;梁柱节点处规矩、方正;实体结构内坚外美、沉降稳定、安全可靠。

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部大胆地融入了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给社会提供精品工程的能力,增强建筑施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更大限度地满足建设单位和社会对建筑工程的各种潜在需求,为建设单位和社会提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进一步达到建设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获得建设单位和社会的满意度。眼下,行政科研楼已经竣工,面向大门而立,李献录依依不舍,百感交集:“只有优质的工程质量才能对得起政府、领导、人民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工程干好,因为建筑质量关乎百姓生命,诚信关乎企业发展。”

篇2:设计如何关乎民生

人所共知,在今天“团队效应”的作用和必须,尤其针对“丛林法则”。团队,最初是小组,如“维也纳小组”,后来的升级版是俱乐部,如“罗马俱乐部”,在我国,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最基本形式是互助组、工作组,比如百年来的中国所经历的农民运动、武装起义、工人运动、红色根据地、白区地下组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乃至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经济改革等,伴随着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取步伐,什么时候不是靠小组、团队、组织、群体?同时,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什么时候又离得开先进思想力量的带动率领?每每是快速发展和进步时,一定有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力量发挥核心的引领作用,如党代表、党小组长。

同样一片土地,贫瘠或富饶,与天有关,更与人有关,同样一份历史文化,消逝或新生,与世界有关,同样还是与人有关。这个人固然是复数的人,是群体,更是大写的人,就是说,一定是有先进思想力量的人,而不是一盘散沙、不是群龙无首的群体。

回过来说,把“民生”与“设计”联系起来讨论,其思想用意就是基于民生大计,其意或许可读解成关乎民生的设计为设计至大,这里有可做解读的两个方面:

一、最好的设计是源自民生的设计

民间的手艺充满设计的智慧,是设计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因为,设计的根本是为了生计,生计包括生存的方法和生活的方针,最后必定提升为生命的方式,而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活动便是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好的人工、人的手工艺被称为“天工”,我们都熟悉春秋齐人的《考工记》和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而且,民间手工艺大多数是环保的,就像绿色食品,既是安全的,也是健康的。

而源于民生的设计多为自发,同时需要与有识之士的结合,需要有识之士的发现、认知,需要有识之士带动、提升,群体才会释放出力量,显现出价值,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此时的有识之士当称之为专家,这些专家既包括文化学者、专业权威人士,也包括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家,还包括市场专家、市场营销、策划、推广专家,他们有先进思想,合乎科学发展观。我经常感慨一些手艺人是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人,身怀绝技却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又怨天尤人。而通过有识之士的先进思想引导,激活的能量是巨大无比的。

但是,如果依靠的思想力量是错误的,如不法商人或贪官污吏的思想,再好的资源、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也难逃厄运,会毁之一旦。近年来的假古董、假景观横行于世,轻言是因为外行,假的先进思想使然;言重些,则是由于功利驱动、利欲熏心,从政绩工程到不法官商的卑劣勾结、狼狈为奸。

二、最好的设计是为了民生的设计

为民生的设计必定是不过度、不造作、不夸张、不炫耀的设计,是环保的、合乎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不是为滋生贪婪无度、奢靡浪费的设计。为民生的设计,可以遏制和克服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的过度消费带来的恶果。所以,为民生的设计,不仅是同情弱势群体,也不仅是尊重历史文化,而是认识醒悟民生群体和历史文化给我们的恩赐。这里,仍然是需要有识之士的引领,因为他们的先进思想还表现在保存着人类良知,所以,他们才会有力量、有能力、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来推进合乎民生的设计事业,构建合乎民众生态、自然生态的蓝本。

“设计”一词,既带有新科技时代的社会特征,也包含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眷顾。从19世纪英国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到20世纪德国包豪斯工业设计运动,为的是消费者,也为文化和历史的未来,终极目的就是为民生需求的更加美好、和善、真切进行的努力和推进。

其实,此刻提出“民生与设计”的命题,正逢其时。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人力资源的过剩、历史文化记忆和技艺的走向流逝、现代科技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断裂冲突所带来的困惑都亟待解决,设计师所承担的使命可谓重大,设计师的先进思想是设计连接民生的关键所在。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充沛过剩、劳动力多样而成本低下的社会,又具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沉淀,这首先就是关乎民生的手工艺发展的最好温床。秉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遗产的中国设计师其实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进而,手工业也是世界人口不断膨胀、自然资源日现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后的一条被后工业时代推崇的重要路径。

篇3:当代艺术:关乎社群意识

让人期待已久的LVMH巴黎博物馆10月27日正式开幕。这是一家纯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路易威登基金会收藏的20世纪和21世纪法国和海外艺术家的作品。博物馆形似一艘巨大的玻璃飞船,由12片帆状棚罩组成,法国媒体形容它是“水泥冰山顶上罩着一团玻璃云彩”。博物馆从开工到竣工,耗资1亿欧元,历经波折长达13年,甚至一度被巴黎法院取消建筑许可,现在终于排除万难,大功告成。博物馆座落在拿破仑三世为欧也妮皇后修建的一座古老公园内,尽管浮夸的设计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这座博物馆实际上是献给巴黎城市价值不菲的礼物。根据与巴黎市政府签署的用地协议,该博物馆的所有权在 55年后将归政府所有。

LVMH博物馆由曾经荣获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加拿大建筑大师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亲自操刀设计,概念与造型皆以突显巴黎为主轴。博物馆也是“路易威登创作基金会”的所在地,目的是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重量级城市的当代艺术中心看齐。博物馆占地12.6万平方米,同时规划了11个展区,除了固定的展示品外,也会跟艺术家合作推出短期展览。

弗兰克·盖瑞是数字计算时代的建筑美学大师,而LVMH博物馆则把盖瑞的数字化美学取向带到了新的高度:共有400多人参与了该建筑 3D数字模型的网上众包工程,组成建筑物表面的3600块玻璃板和19000块水泥板是由工业机器人模拟并铸造的。这位设计师说:“如果你从正面看,就像张开的翅膀,这是两张帆,而你在掌舵的地方。”

12月17日,启用不久的LVMH当代艺术博物馆将迎来第一个开幕临时展——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的个展。作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且富有多样性的艺术家,他一直关注环境的营造和环境的变迁。艺术家能拯救世界吗?埃利亚松是最近一位站出来说“可以”的艺术明星。

照亮世界的“小太阳”

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在近日宣布,2014年度尤金·麦克德莫特艺术奖(Eugene McDermott Award)将授予埃利亚松。这个艺术奖主要奖励不断成长、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此番授予埃利亚松则是由于其所呈现的“野心勃勃的公共艺术项目、大尺寸的装置、建筑场馆、大型艺术展览、空间性试验、感官体验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社会项目——小太阳”。对于获奖,埃利亚松给出了非常强力的声明:“我们通过抽象概念来规划这个世界,通过艺术将思维、直觉、感受以及意图转译成能够改变现实的行为。”

全世界有16亿人在没有电力供应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不得不使用煤油照明,煤油昂贵且有害于他们的健康。你每天所必需的电能是多少?而你每天又消耗了多少?没有电,没有灯光,你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在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埃利亚松和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为世界上没有电网覆盖的12亿人,带来了太阳能LED灯具。他曾经使用人造薄雾及暖光灯泡,将泰特现代美术馆巨大的涡轮大厅,改造成了沐浴在阳光似的暖光之中的迷幻空间。此项目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埃利亚松的代表作之一。现在他又要利用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发光物体的把握,把这个星球照亮。

这盏太阳能供电的LED灯为12亿人的缺电生活带来了实用、安全、高效的人造光源,不仅可以在晚上作为可移动电灯使用,还可作为手持光源。巴掌大小的、纸风车形状的黄灯,可以随手挂在写字台、餐桌之类的地方,还可以戴在身上,在户外活动时顺便给灯充电。小太阳将属于所有人的光能,转化成了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灯光。获得小太阳的方式更像“众筹”,通过在世界上电力充足的地区全价购买“小太阳”,就可以帮助那些没有电力覆盖或供应不足地区的人们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它。

“小太阳”不仅可以提供光明,也可以照亮内心。埃利亚松在学生时代构思的《明星梦》是他最早的作品:一盏装在天花板上的聚光灯将一束光打在地板上。这一方小小的、明亮的高光区,是夜里酒吧歌手浅吟低唱的最佳舞台;现在它需要的就是某个人——某个做着明星梦的人——往前迈上一小步,进入光区。而小太阳也像这一道光,告诉陷入黑暗里的人们,“过来,站到这边来。”

埃利亚松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制造颠覆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体验上的惊人创造力。借助光线、色彩、水、天空和气温,他能将空无一物的巨大空间,化为给观众带来神秘体验的人工环境。他的作品邀请观众置身其中,以体验引导人们去关注个体的感知变化。在这里,观众不再单纯地从外部欣赏艺术作品,而是惊奇地发现自己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

一些人质疑“小太阳”并非艺术项目,埃利亚松在采访中回应道:“它能否称其为艺术,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和围绕这一问题的批判性讨论。这件作品的一部分念想,是期望这个‘小太阳’能够存在于需要它的人手上。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计划,它关乎社群意识。”

冰山在你眼前融化

埃利亚松最擅长的是通过呈现一个情绪和氛围的感受性空间,激发人类对未来生态环境的想象,从而可以超越一般地理、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差异,回应今天生存处境中的紧急议题——水和气候。

办展时,让美术馆最头疼的是如何能够呈现埃利亚松的作品,那些大型城市干预项目通常只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例如1997年的作品《侵蚀》中,水——约翰内斯堡最珍贵的商品之一——瞬间漫过街道,造成当地交通短时间中断。1998年的作品《绿色河流》,从洛杉矶、斯德哥尔摩到东京,几条饱受摧残的河流同时被环保颜料染成鲜亮的绿色,讽刺到家。2008年,他在美国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纽约瀑布》,在曼哈顿岛的哈德逊河上,利用抽水系统把水抽送到金属支架顶端的水槽,创造出高27米至37米不等的巨型人工瀑布。

但埃利亚松也常常把美术馆变成了另一个世界。2014年8月,作为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最具里程碑式的展览,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河床”占据了博物馆整个南翼展厅。艺术家在地板上铺满了砂石,由此堆砌出的地形在中间形成一条小小的河道,水流从中流淌而过。游客穿过铺在瓷砖地板上的特殊小道,来到松软的砂石地上,最后沿着河道行走。

2014年10月26日,他和地质学家米尼克·罗新(Minik Rosing)创作了一件极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冰的观察”,在哥本哈根市政大厅展示气候变化的力量。由皇家北极线潜水员和码头工人打捞,由格陵兰冰川集团承包,从格陵兰岛努克港外的nuup kangerlua海峡拉来了100吨重的内陆大冰块,在4个冰冻集装箱内运输,从努克放到了丹麦大街上。12块大冰块将被布置摆放成一个钟的形状,就像一个警示钟一样,提醒着人们气温在上升,寒冰在融化,海平面在上升。

“冰的观察”的概念回应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版评估报告(IPCC)的出版,希望引起人们重视气候变化的后果。“冰是一种美妙的、奇特的物质,就像过去我们的文明的发展和冰河时代紧密相连一样,未来我们的命运也是和冰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个稳定的气候条件是文明起源和繁荣的基础,过去我们的行为即将导致稳定气候时代的终结,科学和技术使我们破坏了地球气候的稳定,但既然我们理解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理,我们就有力量阻止这种变化继续恶化。”埃利亚松这样回应。

在回答为什么会选用真实的来自北极峡湾的冰块时,埃利亚松补充道:“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对如何将知识具体化很感兴趣。一个思想要如何感受,以及知识是如何激励行动的?我们面对的气候挑战是具体化的,我希望人们去触摸市政大厅广场上的冰块,从中受到一定程度的触动。感知和身体体验是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也可以充当社会变革的工具。我们都是‘全球化的我们’里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一起行动,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稳定的气候环境。”

我把墙壁涂成了黄色

在埃利亚松看来,最值得探讨的是如何重新探讨空间的构成,我们的参与性以及我们对其应负的责任。“任何事物都在持续的运动中,这种运动是由自然的物理进程所决定,同时也是人类参与的结果”。“我努力推动的是另一种构建空间的方法,以及参与其中的方式。参观者,与空间相联系,与人群相联系,与他们周边的艺术作品相联系,他们具有创造新模式的能力,在这层意义上,他们也是环境的基本创造者。”

与那些循规蹈矩的艺术家相对,埃利亚松把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战场。“我更愿意将展览馆当做更深的踏入社会的地方,那里能够仔细地审视社会。有人可能说展览馆是一种超社会,有着更强的压力和更大的紧张感,事实上,展览馆里有着更为激烈、更为白热化的探讨。”

许多画廊和艺术机构越来越倾向于在空间管理方面表现出独创性和中立性,然而却掩盖了意识形态方面“标准化了的优越性”。埃利亚松说:“即便明显是最中立的选择,也隐藏了策展人的目的性。白立方画廊的现代延伸隐藏了其深刻的意识形态,而选择将墙涂成白色,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中立的策展选择,实质上则掩盖了意志行为。”

因此,埃利亚松在给LVMH座落在巴黎的旗舰店设计电梯时,选择用黑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本身也成为了一场体验——电梯是隔音设计,里面没有一丝光亮,上升的20秒钟时间里,客人们被邀请体验自己内心的发现之旅。这并没有什么,只是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不够丰富,那么20秒钟的时间就太长了。

埃利亚松还把黄色的墙视为当代画廊的新标准。埃利亚松把观点大胆地“跃然墙上”,供读者观察、体验、解密,听起来就像是当代的哥白尼,他用墙壁大声说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观众的自我感受才是当代艺术的中心”。

埃利亚松把“哥白尼式的论调”也带到了LVMH博物馆。在12月17日开幕的个展中,他“把墙壁涂成了黄色,表达自己非中立的态度”。作品《地平线内》把光影带到池塘边缘,多个三棱柱并列排开,镜子、水面、灯光、镜像重叠错落。他玩的还是空间的特技——空间,作为意义的创造者,对观众负有高度责任感。它应该体系透明,其整个系统对于观众来说简明且平易近人,避免在利用空间时滑入高人一等的姿态。“我的目标就是消除艺术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但提高人们对复杂问题的敏感度。”

观众影响并决定了他们所在的空间,这是埃利亚松的项目作品传递出的一个基本信息:他创作的装置实际上是由观众激活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观众使这层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只要走在这个镜子、水面、灯光、倒影和镜像组成的空间里,你就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参与是一种试验,通过观察和努力,我们能够重新认知那些既定的词条和先入为主的概念。”

而观众在观赏、参与他的作品之后,是否能真正从视觉上给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带来改变,在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至理名言里,得到了简洁精彩的阐释:“更好的新作把关系从作品中抽离出来,使它们成为随空间、光线和观众视域变化的函数。”毫无疑问,埃利亚松的艺术在当前“更好的新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篇4:细节:关乎观点,关乎温度

对该書的关注与好评,来自多方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读者。该书的“现场说史·搜狐博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访问量高达43万。“不是宣传,是讲述”,是对这本书普遍的评价。

日前,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李颖,探寻“会议史”热读的原由。

问:据了解,此书一开始叫《党代会一百问》,为什么后来改成《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李颖:最初,书的暂定名确实是《党代会一百问》,但一直感觉这个书名太呆板、缺少创意。所以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书名的问题,曾设想过很多种,最后决定用《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突出现场感,是为了更立体、更生动、更有历史感;把100个问题改成99个,也是考虑各行各业类似“××100问”的书太多、太大众化了,而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一个,99比整数100要新颖、洋气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100个问题不是早就定了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直到三校前还在进行微调,既要照顾到政治意义、题目的吸引力、内容的丰富度,还要照顾到各次代表大会的平衡等诸多方面。

问:有关中共党史的著述非常多,但大多数难逃枯燥的写法,如何想到用“细节”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内容的?

李颖:很显然,我不是第一个用“细节”作书名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把“细节”一词用到党史著作书名上的。2009年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应当算作第一本用细节作书名的党史书。

历史本身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有些细节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你对某些事件或某个人一贯的判断与印象。但人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细节,结果在书写历史著述时,把本来生动丰富的历史描写得十分干瘪、苍白,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这种现象在一些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著述中尤为明显。因此,在撰写党史著作时,既要注重宏大叙事,也要重视微观细节,透过细节去再现历史的真实。

问:很多读者评价本书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但也有人质疑,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述说严肃历史,容易变成“戏说”。对此,您是如何把握的?

李颖:我想说明的是,真实的历史本身都是生动的。正史写不生动,不是历史本身的问题,而是写作人的问题。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追求,或者说是一个信念,就是用正确的观点、真实的史料写出生动的党史正史,这—次可算作是尝试。

我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业党史研究工作者,从事党史研究近20年,所以,我讲的每一个故事、引用的每一段话,都是有可靠的原始出处的。这本书初稿出来后,我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20遍,189个注释中的每—个都对照原文至少核校了3遍。

问:本书中的细节,有没有首次披露的?

李颖:有一些。比如,七大代表的发言,有关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会址的确认和现状,六大会址的图片和首次发现的档案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大量的细节是散见于各种档案资料集、回忆录当中的,只有学术圈中很少的专家知道其中的个别细节,我是把这些一般读者见不到的细节集中查找和展现出来。说实话,那些没有公开的档案资料,我也没有办法弄到。

书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付出了心血。从我个人讲,真的觉得有不少内容都很有意思,比如“最年轻的一大代表才19岁”、“一大中央局选举,有一人没投陈独秀的票”,“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主动向大会提出不当中央委员”、“长期滞留莫斯科不肯回国的王明怎么会再次当选中央委员”、“最后一次参加党代会的毛泽东坐着目送全场代表退场”,等等。

问:书中的内容如“一大中央局选举,有一人没投陈独秀的票”、“最年轻的一大代表才19岁”等,视角都很新颖,选取这样的角度您是如何考虑的?这样选取除了能够吸引读者,在讲述历史上还有其他作用吗?

李颖:选择这类问题,一是考虑大多数读者不知道;二是考虑对当前的读者来说感觉某些不寻常;三是表象的背后或能反映当时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或能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为每次党代会所选择的几个细节,都体现这次党代会最主要的特点、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贡献,所以,能够比较全面地涵盖本次党代会的内容。

问:“会议史”最难写出可读性,这本书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李颖:说到会议,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枯燥与乏味。会议史很容易成为报告、决议或领导人著述的摘要汇编,落入背景、内容、意义的简单罗列之中。为会议写史,能写出可读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吗?这个担心很正常。

如何用一个不太大的篇幅,把17次党代会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个问题我前后思考了若干年。最后决定打破写会议史的常规,选取99个不为一般读者知道或注意,又能体现会议特征意义的历史细节,以较巧妙的形式,依据大量原始档案资料,以小见大,对历次党代会作全景式的描绘。

这99个细节,也就是99个问题的选择,要大致符合这样五个标准:第一,能引起阅读者的好奇心;第二,不能太过宽泛或者太过具体,最好是看似不大的题目却蕴含较重大历史意义,包含较大信息量;第三,不能仅仅局限于党代会本身,还要包括会议背景、后果等相关延伸内容;第四,每次党代会的几个问题,要体现出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特点和鲜明特色;第五,17次党代会的99个问题,每个都能独立成篇,全部串在一起,又基本能做到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大致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简史。

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争取做到既有对全局的把握,又有对细节的考究,透过细节去再现历史的真实,使读者有亲临历史现场之感。总之,就是想把对党代会的研究心得融入历史细节的叙说之中,把一般人印象中过于严肃的党代会史,写得生动活泼又不失厚重,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以及可信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很多读者都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平汉认为,“该书的写作态度可谓严谨认真,而语言描述却轻松活泼,既有很强的学术性,也有很强的可读性,做到了可信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党代会现场》一书,虽然面向的是普通读者,但作者在通俗性、可读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吴杰明教授认为。

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用各种细节和故事展现出的吸引力,是此书的一大特色。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这本书所展现的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小说更曲折更精彩,颇值一读。”

著名党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张静如评价说:“崭新视角解读党的代表大会史,不凡的设计。以说清细节为基础,以把握全局为导向,由小看大,纵横交错,顿开茅塞,读不舍手。”

读者们也表达了对此书的喜爱。有网友说:“一直想找这样一本书,了解一下党代会的知识。现在刚看到六大,感觉超出想象的好。我最头疼看到寡淡无味的会议介绍,看8遍也记不住。这本书写得全是生动鲜活的细节,历史好像在你眼前再现,很有穿越感。”

链接

李颖,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员,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参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修订;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论文专集《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历史》及《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共和国历史的细节》等多部专著。

篇5:《少林问道》关乎慈悲、关乎智慧

片名:少林问道

导演:傅东育

编剧:张晓峰

主演:周一围、郭京飞、张志坚、郭晓婷、是安、何赛飞

类型:古装武打

集数:42

电视指南点评:

剧情:★★★★★

演员:★★★★

制作:★★★★

人气:★★★★

服装:★★★★

化妆:★★★★

道具:★★★

故事性:★★★★★

近一年多来,导演傅东育只拍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少林问道》,故事中一僧一将一儒一女子贯穿主线,逼真、精彩的武打外化下,阐述了关于慈悲、关于智慧的禅宗理念。傅东育说,一直以来,他都在寻觅能打动自己并且能够带来灵感的作品,而此次作为导演的首部古装武打戏,不得不说,古装戏与现代题材相比,具有更强的戏剧张力。

据悉,《少林问道》是由少林寺无形资产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电视台、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东德佳传媒有限公司、亿邦资本、上海宁兴百纳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一围、郭京飞、张志坚、郭晓婷等知名演员联袂主演。《少林问道》以尊重历史为基础,秉承中国禅宗和少林寺绵延一千多年的演变历史和文化,客观真实地重现那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世俗民情,从而塑造主人公的传奇。突破了人们一贯看到的“武术招式”和“武打场面”,打造 “有历史厚重感的武侠剧”是电视剧《少林问道》的宗旨。

《少林问道》一开始并非此名,而是几经修改,最终一种追求道义和禅意的主题给了这个作品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剧中三个不同身份的男人和一个女人,经历家国仇恨最终找到各自内心的位置。

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昏庸无能,内部朝政腐败,沿海倭寇横行,整个朝野被牢牢掌控在严党党魁明德手中。南京总兵程肃之子程闻道欲与郡王府郡主李蓁蓁喜结良缘,引起明德恐惧。他设计程闻道的结拜弟兄高剑雄假传圣旨将程家灭门,从此两人结怨。郡王府同遭灭门,李蓁蓁被贬为官妓。重伤的闻道被少林僧人败火僧救回少林药局救治。败火僧发现其对医术有悟性,欲培育。可此时闻道不惜代价报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入了少林改法号为“无想”的程闻道开始潜行修习医术,积蓄着复仇的力量。李蓁蓁接近明德,渐渐掌握他与倭寇勾结的证据。高剑雄得知自己父亲当年剿倭的真相,心存善念,在最后关头选择站在无想这边,选择和少林僧众一起抗击倭寇,为国战死。经历几番生死的无想顿悟,返回少林药局,为黎民百姓治病,将少林的“禅、武、医”发扬光大。最后程闻道与李蓁蓁一起出家。

放下,是更深的解脱

傅东育曾执导《梧桐雨》《谢谢你曾经爱过我》《无罪辩护》《医者仁心》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电影作品《西藏天空》更是在2014年囊括了各大电影奖项。在西藏拍摄的两年,让他受到了佛教的熏陶,此次《少林问道》的拍摄也延续了其个人风格,为作品增加了不少人文情怀。《少林问道》是一部内外兼修的作品,力求达到观赏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精彩的武打动作戏其实是这个作品的形式包装,是外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剧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推进,最终阐述的慈悲和智慧等人生感悟才是作品的重中之重。

剧中,朱一围扮演的程闻道与郭晓婷扮演的李蓁蓁因为被满门抄斩,一个出家,一个沦为官妓,并相约为此生唯一的目的而活,那就是复仇。最终程闻道潜修佛法和医术,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因为仇恨最后的解脱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杀人。而郭京飞扮演的将,一生爱着李蓁蓁,为她不惜越狱杀人,倾其所有,他问女子,在你眼里我是不是很贱?女子说,“在一个妓女面前,还有谁比自己更贱?你对我的好,我来世再报……”傅东育说:“僧最后学会了放下,儒身上更多是一种担当,将则代表了质朴的世俗的情义。人生总是随着不同境遇的改变而改变,不能改变的就是内心的那份坚定和死守,这部片子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讲了一个字‘禅’,是人内心对世界的观感,人的内心怎么调适自己的状态,人是需要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才能立足,这个东西往大了说是信仰,往小了说是内心的一种关照。这种禅意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和智慧的外化便是解脱和放下,我们约束自己,放空自己,人生如果能这样度过,将是美好的,所以我主要是通过一僧一将一儒一女子來表达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生命。”

追求武打画面的真实感

作为一部讲述少林故事的古装武打戏,武打场景必然是表现形式中的重头戏。傅东育坦言自己并不太喜欢完全吊着威亚飞来飞去的飘逸感,而是更喜欢韩片那种刀刀见血打斗的真实痛感,说白了一拳头打过去,画面的质感必须是写实的。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有时候一场20分钟左右的打戏,要拍一个多星期,每一个动作的着力点都必须精准无误,能自我完成的武打画面,也决不允许上演员替身,所以在剧中,打斗的画面大多是演员真实的表演,这也是电视剧极具观赏性的一面。

这部作品的另一特点就是剧中台词的文艺化。傅东育说:“这应该是个人喜好吧,戏剧化的语音不仅仅是台词,更像道白,比如张志坚念的‘我以为我已经没有了软肋,你却卸掉了我所有的盔甲’,我觉得台词到了这一步,就得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了,这是残酷的厮杀打斗之后的情感升华。”

篇6:消费关乎“我”,更关乎“我们”

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不围绕着这种本能。我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都受到他人的影响,消费行为就更是如此。物品是自我的一种延伸,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身高长相,却可以选择消费的商品。也就是说,消费品代表了我们想要表达给他人的自我形象——传递各种信号,别人根据我们的消费方式来判断我们的外表、社会地位、性格、信仰以及能力。从本质上讲,消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因此消费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有意无意的模仿

首先,人们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人,尤其是模仿身处高位,或让自己感觉吸引的人。这也就是消费流行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原因。

三人成虎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19世纪末第一位巴黎高级时装定制者就深谙此道。他最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裁缝,但十分看重为那些有影响力的、频繁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名女人置装,因为他知道这些人的穿着会成为热门话题,可以引领时尚。当拿破仑三世的皇后也开始穿他定制的服装之后,这位设计师一夜成名。现在我们管这种营销手段叫做名人代言。查尔斯是天生的营销高手,模特走秀的营销手法也是他创造的。他将大客户找来坐下,再让一些年轻漂亮的姑娘穿着他的衣服出来表演。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此闻所未闻,这种行销手段也在时装业经久不衰。

人们的行为选择深受他人影响,有时甚至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选择,也会受到他人误导而出现错误。在一项经典研究当中,心理学家让实验对象做一系列简单任务,例如比较线条的长短,正确答案十分明显。然而心理学家在让实验对象跟其他5到7个假扮的被测试者坐在一起,每人依次将自己的答案大声说出来。在一些任务中,大家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任务中,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即使在任务十分简单、答案十分明显的情况下,37%的任务当中,被测试者都会因为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答案——有75%的人至少会顺从群体一次,有5%的人每次都按照群体的说法改变自己。成语“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

榜样的作用大多数人的意见很重要,哪怕只有一个人的榜样作用也能深刻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洗手对于消灭细菌、防止传染病十分重要,但如何增加人们的洗手行为呢?研究者用了很多方法,例如增加洗手台、贴上提醒标语等,结果收效甚微;但是,如果人们看到另一个人站在洗手台边洗手的话,自己也洗手的可能性会增加至少30%。如果那人恰好是自己上司的话,可能性更是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说,我们会下意识地模仿别人,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或者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人。

隐瞒自己的差人们不但倾向于模仿羡慕的对象,还会用伪装和欺骗来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差。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当中,人们想象自己花20000美元买了一辆车,但是当另外有人说买同样的车只花了18000美元时,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意愿来隐瞒自己买贵了,不惜撒谎也要保持自己的个人形象,不愿意自己看起来像个傻瓜。

但是,太多的从众会让人丧失个性而显得乏味。因此,追随还是不追随、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这是个两难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感受到威胁、渴望安全的时候,遭受他人拒绝和排斥之后,或者要给心仪的异性留下好印象的时候,会选择随波逐流,做出安全的选择。但也有研究表明,男性想要在约会的女士面前表现得更有魅力的时候,他们会反过来做出与众不同的消费选择,因为这时与众不同能够增加女性的好感。

消费的自我展示

人们渴求社会认同,害怕遭到群体的抛弃和排斥,而社会地位不但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占有增加,还意味着自己受到认可和尊重,因此就难免成了人们的追求目标之一。人类从动物的混沌中刚一走出,就开始试图用树叶、骨头、贝壳、羽毛来装饰自己,展示自己的地位。在封建社会,通常有法律规定如何用消费的物品来区分不同的阶层,界限非常明显。另外,消费的种类和额度都被严格界定,比如在中世纪的骑士按规定可以穿价值6马克以下的衣物,但不能佩戴黄金珠宝。这一切都是为了严格区别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这样的法律渐渐失去效力,但消费仍然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地位、阶层通常是相对固定的,那时投胎真正是“技术活”,人一降生就确定了是贵族还是平民。如今血统不再是鉴定地位的唯一指标,个人有机会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改变命运,财富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二者变得不可分离了。

财富固然重要,但人们却不能把银行账户挂在身上到处昭显。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有闲阶级论》的作者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认为,真正带来地位的不是财富积累本身,而是财富的展示,因而产生了“炫耀性消费”。这也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富贵不还乡,犹如衣锦夜行”。凡勃伦认为,富有阶级必须进行很多不必要的消费,例如用餐,虽然普通餐具也能满足用餐的功能,但要昭显财富就需要银质的餐具、手绘的陶瓷、昂贵的餐巾。

消费不再是纯粹功能性的,而拥有了自我展示的象征意义,这一点早已成为营销学家的共识。一般而言,如果去参加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人们都会穿上比较得体的衣饰,展示自己的同时判断别人。

联系与排斥:身份认同悖论

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包含两种不同的需要:联系与排斥,前者是希望跟比自己高的阶层联系在一起,后者则是希望跟比自己低的阶层分离开来。商品的价格可以满足这样的功能。一些普通的商品,一旦被赋予高的价格,就变得更吸引人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高价格让消费者感觉自己“高人一等”。

但是单纯的价格并不能决定一个品牌的受欢迎程度。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个品牌时,主要考虑:使用这个品牌的消费者人群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品牌跟消费者自己、或自己向往的群体联系在一起,购买意愿就会变强;如果跟消费者想要避免“瓜葛”的群体相联系,购买意愿就变弱。如今LV越来越多地和普通上班族联系在一起,对于想要提高自身形象的人群来说,它的吸引力就大打了折扣。

高社会阶层的人希望能借由消费跟低阶层的人分离开来;而较低阶层的人又会借由消费那些“明显看得出身份的东西”来跟高阶层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动力使得很多原本奢侈的品牌因营销手段的变化而失去

奢侈品牌的地位。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引领了奢侈品民主化的风潮,将奢侈品面对的人群扩大,也扩张了产品线。他去世之后,希望成为下一个热门奢侈品牌的有两个,一个是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一个是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皮尔·卡丹原本是迪奥的学徒,他预见了高级定制的衰退,开始疯狂扩张,将自己的品牌放到全球800多种不同的商品上,但这样的滥用造成了地位的衰退,渐渐成了大路货。圣洛朗就要理智多了,虽然也进行扩张和民主化,但始终都对质量和数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保持了一定的奢侈品牌地位。

可见,要保持品牌的奢侈地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排他性。正因此,很多大牌都有一个等待名单,例如爱马仕的Birkin就被认为是最不容易获得的奢侈配件,有人说要等上好几年,也有传言说根本不需要等,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管怎样,稀缺度让品牌保持了神秘和吸引力,这样的特质也被传递到使用这些品牌的消费者身上。

有一些品牌致力让自己的品牌特征十分突出,便于辨认,例如沃尔沃在新推出XC60的时候,为了要让车子在300英尺以外就能够被辨认出来,而在车身上放了一个更大的品牌标徽。另外一些品牌则十分低调,比如Bottega Veneta皮包的外表没有任何品牌信息,只印在内衬上,不是内行无法辨识。

研究发现,越追求社会地位的人,越偏好品牌特征突出的奢侈商品。但是,对于那些有钱但又不需要炫耀自己的人来说,品牌信息低调的奢侈品更好。能被同样识货的人所辨认出来。在大众眼里又不招摇,这就既能满足他们对于社会联系的需要,也能满足他们对于社会排斥的需要——不希望自己跟炫耀品牌的暴发户联系在一起,因而乐意付更高价格来购买低调的品牌。

因此,在同一个奢侈品牌当中,LOGO越小,商品就越昂贵。2008年,有研究者下载了LV和GUCCI网站上所有手袋的图片和价格,其中LV有236个不同种类的手袋,价格225~3850美元;GUCCI有229个,价格295~9690美元。研究者让一群人根据每个手袋的图片,在7点量表上评价品牌信息的醒目程度。结果发现,品牌信息越醒目的手袋,价格就越低。平均说来,品牌信息的醒目度在7点量表上每多一分,GUCCI手袋的价格就降低122.26美元,而LV手袋的价格降低26.27美元。

对于汽车来说似乎也是如此。研究者收集了2009年1月可供购买的奔驰车型,一共有47种,价格33775~199825美元,它们装饰的奔驰标徽大小为7.6~18.5厘米。标徽的大小跟价格反向相关——标徽每增加一厘米,车的价格都要降低5000多美元。

挑战权威和特立独行

人们可以用消费表征自己和他人的联系,也可以通过消费与他人区隔开来。我们渴望归属感和联系,但并不希望让自我丧失在群体中,变得微不足道。适当地保持个人特色往往更能让我们得到承认和接纳。

苹果电脑成功把握了这种需求。当大多数人都使用同样的电脑操作系统时,苹果电脑变得更有吸引力了,而且这种少数人使用的产品将它的用户联结得更为紧密。研究者发现,苹果电脑的使用者会更喜欢另外一个苹果电脑使用者,更愿意帮助和信任对方,而其他品牌的电脑用户就没有这种现象。当群体认为自己处于数量上的劣势时,凝聚力会大大提高。苹果电脑的营销手段也在加强这种意识,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提出“Think different”,最有名的一幅广告中有着爱因斯坦等代表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名人头像。这正好是少数派喜欢听到的讯息。

上一篇:从名字部首看前途 猴年出生的宝宝起名宜用部首下一篇:教师节师恩难忘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