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2024-05-0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精选6篇)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评析: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评析:形象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强调新感受,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评析: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①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②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评析: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篇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雨花石,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2、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能正确演唱前倚音。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把握好相似乐句,休止符的演唱与运用,以情感为线,以感受音乐形象为主,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小石子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出发!(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就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刚才我们通过镜头所看到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走进陵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是一座巨型烈士群雕。看!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却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我想到了一首歌,我要把这首雨花石献给这些可敬的英雄烈士!孩子们,请用你的掌声给老师加油吧!(伴奏音乐+教师范唱)

二、学唱歌曲

1、节奏练习同学们,革命先烈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化作一颗颗美丽的雨花石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两颗漂亮的雨花石,请听„„老师刚才用雨花石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节奏课件)你会吗?请拿出你们的雨花石,学老师敲敲这条节奏。

1.2/4 X X X X X XOX X X--(指出休止符的地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2、处理难点 1=c 2/4 6 3 6 545 3 0 203 321 2— 静静地躺 在 泥土 之 中。(1)教师弹唱示范,学生学唱(2)指出休止符处,学生跟琴声唱

请仔细听老师弹唱下边这句旋律,跟我们刚才唱的这句在音高上有什么区别? 1 6 2 176 5 0 403 2312 5— 深深地埋 在 泥土 之 中。跟着琴声学一学。

师:孩子们,无数的雨花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听,雨花石的心愿是什么?(教师弹唱)„„你知道雨花石的心愿吗?

看到歌曲的第一乐段,在这一个乐段中,又出现了一种装饰音,她是用一个小音符表示的,写在需要装饰的音的左上方,你找到她了吗?我们把她提出来(出示课件)她的名字叫前倚音,她和上波音有着一样的本领,也能够把旋律装饰得更加好听,也难怪,她们都是装饰音嘛!我们把她放到旋律中来唱一唱,(教师唱有无两种,让学生分辨)

3.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出示第一乐段课件)(1)学生跟老师的声音和琴声哼唱(2)小声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大声跟琴声唱 学生深情演唱第一乐段。4.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请你说说这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1)教师范唱(确定情绪:激动,激昂)(2)学生跟教师声音和琴声小声唱(3)学生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带着激动的情绪演唱+教师唱结束句(5)学生跟着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6)让学生带着深情,激动的情绪,完整演唱。

(7)分形式唱(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齐唱第二乐段,结束句)

三、教师小结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旋律,记住雨花石美好的心愿,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做一名像雨花石一样无私奉献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生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勇敢地革命精神,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

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进教室,像参观革命纪念馆一样,安静有序地绕教室一圈。你们了解红缨枪、红军帽吗?

引出王二小的生活年代,以及抗日英雄王二小。

二、歌曲学习

将歌曲进行分段处理。第一段:叙述性段落

1、听音乐故事

2、说一说

3、学一学(1)模仿演唱。(2)学唱歌谱。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一段。第二、三段:故事起因

1、师生探究,讲故事

师:二小到哪儿去了呢?在熟悉的音乐中谈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伴怎么说的。

背景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

2、唱一唱,比一比

全班一起演唱歌曲第二、三段。第四段:二小机智斗敌人

1、剧情设想

师:二小被敌人抓住了,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住要你带路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2、歌曲学习(1)说情节:

(2)身势创作,激发情绪

3、歌曲表演

(1)表演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演策划表,安排演员角色;教师巡回指导。(2)表演故事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四段。第五段:二小牺牲

1、激发情感

2、进一步激发情感

3、唱一唱 第六段:怀念二小

1、朗诵动情

2、跟唱歌曲

3、完整地演唱全曲

课堂拓展

师:从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英雄王二小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其实,在我们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还有„„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我怎样长大》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通过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感情演唱歌曲,并能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用lu哼唱《苹果丰收》

三、节奏练习

出示一组3/4拍变化节奏

四、表演唱《我怎样长大》

1、生听录音,谈感受。

2、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复习3/4拍含义。

3、学习歌曲节奏。先学习前两句节奏,再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以后的节奏。

4、小组汇报。

5、教唱歌谱,学生跟琴视唱全曲第一声部。

6、加词演唱,纠正错误的地方。

7、分组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指名领唱,其他学生合唱。

9、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小组合作为歌曲伴奏。

五、编创歌词

1、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

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

2、唱一唱自己的歌词。

六、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08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篇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一、“第二课堂”的开辟特点

1. 开放实用性

“第二课堂”的开辟具有开放实用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它能有效补充课内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自主实践性

“第二课堂”的活动教学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的过程往往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得到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第二课堂”的训练类型

1. 延展型

所谓“延展型”即直接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情节集中,场景变换化不大,适宜演出。教师可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例:教完《孔乙己》后,我和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把课文改成剧本,然后集中各组的优点汇成全班的定稿剧本,再分组演出,最后评议。在改写、演出和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步步深入,抽象的领会变为具体的体验,形象的接收变为理性的思考,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身上的病态性格、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等问题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有了较深的感悟。

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给一些课文创作插图,把无形化有形,把文字美转化为艺术形象美。组织自评自测,把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考查点,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完全是记忆型、输入型的,而是被自己吸收、融化了的活知识……这些训练,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在运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了创造力。

2. 扩充型

所谓扩充型即对课本知识作补充和扩展。课本知识是“精品”,是“例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向社会的需要,得从课外补充“营养”。然而课外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知识面前容易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教师帮助选择和加以指导。我以“课内”指导推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补充和扩展训练。例: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与电影、电视有关,如《从宜宾到重庆》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解说词;《白毛女》(节选)既有原本歌剧,也有故事片;《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本身就是故事片。因此,我结合课文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学生收看这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并引导学生听广播、读报、课外练笔等,定期检查,交流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促其养成习惯。有时还举办故事会、朗诵会、知识小竞赛,组织学生自办小报,开展种种模拟情景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加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实践的“品位”和“层次”,增强了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3. 优化型

“优化型”课堂训练重在培养语文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写作尖子。

(1) 成立校园文学社

剖析校园中流行的“课桌文学”、“围墙文学”、“厕所文学”等现象,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学生的内心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而无端发泄的自发方式。因此,学校应根据这些学生的需要,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可通过讲座、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其写作能力,再将其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写得特别好的可推荐给正规刊物。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尤其是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时,成功的喜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

(2) 强化阅读和笔记

强化阅读和笔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都会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本笔记本:日记本,作文本,摘抄本。然后规定每周写一则观察日记,每周写一篇由教师命题的小作文,每日摘抄一句格言警句。结合课文内容,我还规定学生在哪一段时间里读些什么书,写些什么作文或日记。如学到课本中的写人记叙文时,就可布置学生在课外读一些有关的记叙文,摘抄好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句,并在作文中运用。为了使学生有物可读、有文可抄,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外读物征订方面的宣传工作,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阅览室或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

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中作文新秀不断涌现。在今年的省“创新杯”作文大赛中,我校所选出的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5人获省一等奖,并取得省参赛权;2人获本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学校获本市组织奖。

4. 实践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在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采访民间吹鼓艺人、乡镇企业的厂长、种田大户、下岗职工、小商小贩、残疾人等,调查招牌广告中的错别字、老百姓对乡镇干部的看法、农民的致富经历等。这样的实践型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极大热情,而且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篇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 ) ( ) ( ) ( )

( )中 ( )断 ( )疑 灵( )

二、请选择合适的拼音、汉字或词语填空。(7分)

1. 削( )弱 河畔( )

2.谦 歉 燥 躁 费 废

( )意 ( )虚 ( )水 浪( ) 干( ) 急( )

3.陶冶 陶醉 增加 提高 展示 显示

(1)( )能力 ( )风采

(2)法布尔整天( )在昆虫世界中。

(3)好的文章能( )人的情操。

三、请按要求写成语或诗句。(13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安然无( ) ( )断丝连 ( )负盛名 风( )雪压

顶( )立( ) 低头( )节 能( )善( ) 守望相( )

用画“ ”的词语写一句话:

由画“ ”的词语我想到了 、 等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浮云终日行, 。 (2) ,春生江上几人还?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 ,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风杂秋雨, 。 (6)自在飞花轻似梦, 。

四、请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眼前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2.根据“欣赏”一词不同的意思写句子。

欣赏:A.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B.认为好,喜欢。

(1)

(2)

3.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缩句)

4.根据带点词的提示补充句子。

(1)如果同学们勤查字典, 。

(2)我们上课不要三心二意, 。

五、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课文《梅花魂》,其中“魂”指的是 ,“梅花魂”指的是 。

2.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没有 ;一类是 ,有 。( 选自《鲸》)

3.“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六、阅读与感悟。(22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片段,轻松完成练习。(8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魂》节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欺凌( ) 秉性( )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1分)

3.当读到“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时,我不由想起了 、 、 等人。(3分)

4.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认真阅读课外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天鹅的见解

一匹骏马在湖边饮水;一条鲤鱼在湖里吹气泡;一只雄鹰在湖面上空盘旋。

雄鹰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滑翔,不屑一顾地对骏马和鲤鱼说:“天空广阔无比,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快活呀!”

骏马毫不示弱,绕着湖边转了一圈后说:“我既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又可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我的生活其乐无穷。”

鲤鱼一会儿钻到水里,一会儿浮上水面,摇头摆尾地说□□我住在水晶宫里非常安全舒适□你们谁能比□□

一只天鹅飞来了。它对大家笑了笑说:“我习惯在天空中飞翔,在陆地上散步,也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地方都不错,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何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呢?”

听了天鹅的话,雄鹰猛地钻进了云霄;骏马红着面孔撒蹄就跑;鲤鱼则一下子躲到水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的意思。(2分)

各执一词:

其乐无穷:

2.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方框内加上标点。(2分)

3.初读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读完短文,得到的答案又是什么?(2分)

问题:

答案:

4.短文中的角色有: 。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是 ,它喜欢的生活方式是 。(3分)

5.找出描写雄鹰、骏马和鲤鱼神态的词,用横线画下来,并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分)

6.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读了短文,你对“快乐”有什么独特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3分)

七、语言表达。(5分)

考试的时候,你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叫你给他看看答案,这时你该怎样拒绝呢?

八、习作百花园。(30分)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红星歌》。

2、学唱《雨花石》。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3)熟悉歌曲《红星歌》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教学难点:

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三、师生再见

四、课堂检测:装饰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红梅赞》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效地聆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难点:

熟悉歌曲《红梅赞》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三、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四、师生再见

五、课堂检测: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怎样长大》。

2、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在唱歌实践中,巩固三拍子指挥手势。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教学难点:

做好三拍子指挥并懂得指挥的手势含义。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讲讲抗战小故事

全班指几名学生讲讲,交流反馈。

三、师生再见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背景知识】

课标指导下的汉语拼音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孤立地、单纯地”学拼音,而是“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整体教学。本课拼音穿插了看图认字,还安排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把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安排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不但起到了巩固拼音教学的作用,还增加了学拼音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学会拼音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理念】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

3、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教学目标预设】

1、知识和能力:

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家、飞、机、有、儿、河、入、校”八个生字;能朗读词语、句子和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

充分凭借情景图,根据儿童直映式思维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拼音认字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识字的乐趣,体验学会生字的成就感;培养喜欢朗读儿歌的情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教学准备】

1、课件。

2、苹果树,写有生字的纸苹果。

3、每个小组长准备8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前拍摄下来的学生课间活动中做的一些游戏。”

2、师: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适时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给予鼓励)

3、小朋友刚才说的是你们大家在课间活动中做的一些游戏,这节课我们还要到另一所学校看看那里的小朋友课后干些什么?

〔课前拍摄学生课间活动做的一些游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看图读句子,自主识字

1、课件出示“课后”情境图。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些什么呢?(学生看图说话)

⑴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3个音节词:“飞机、大家、有趣”。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⑵ 点击“飞机”一词。师:你认识这两个字宝宝吗?你是怎么认识的?(师随机对学生说出的不同识字方法给予鼓励)你能给“飞”和“机”各找几个朋友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⑶ 点击“家”字:

① 师:这个字宝宝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它?

② 课件播放大街上拍摄来的带有“家”字的广告牌。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大街上去找“家”字,看谁的眼睛亮,找到了就大声地读出来。

③ 师:通过刚才这个活动,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识字)是啊!只要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认的字会越来越多。⑷ 你能用上“有趣”这个词来说说刚才这个活动吗?

2、课件随机出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

⑴ 师:我们上课很有趣,其实下课后也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不信,你去读读。(让学生自由读句子)

⑵ 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六人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听。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是到处都有,随时可见。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还可以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识字读儿歌,培养语感

1、课件出示儿歌《月儿弯弯》的情境图。师:小朋友你们瞧,月亮、小溪、大河、街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呀!有个小朋友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题目就是《月儿弯弯》。点击课件,出示儿歌。

2、师配乐朗诵。

3、初读儿歌,自主识字:

师:小朋友,《月儿弯弯》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老师相信你们借助拼音,一定能学会的。(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小朋友一定碰到了“生字宝宝”,你是怎么认出它的呢?(引导学生交流出多种认生字的方法。比如:读拼音、问同学、问老师等)

师:老师要强调,当自己确实没办法时,可以及时请教别人,但老师不喜欢自己一点也不努力,马上就去麻烦别人„„

师:现在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4、小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儿、河、入、校”检查小组内小朋友掌握生字情况。

5、给生字找朋友:

师:我不得不佩服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朋友,如果能为这几个字找朋友,那就更了不起了。(儿、河、入、校)

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字开花”游戏。

〔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起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习四个生字,有的同学面对的可能是四个生字,有的同学面对的可能是两个生字,因为其余的他在课外已经认识了。在教学过程中,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巧妙地运用这种差异,采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互动识字,提高课堂识字效率。〕

6、黑板上贴出一棵大苹果树,儿歌中的字都写在纸苹果上:

师:儿歌中的生字大家已经认识了,除了这四个生字,儿歌中还有很多没学过的字,你还认识哪些字,请你上台把这个字贴在苹果树上,带大家读一次,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自由选择会认的字贴到苹果树上)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本环节通过贴“苹果”让学生读自己认识的生字,展示学生课外识字的方法、途径,既鼓励了这些学生,又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识一些字。〕

7、读儿歌:

师:刚才这些小朋友教大家认读了儿歌中的很多生字,你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儿歌呢?请你拿出笔,一边读儿歌,一边把你不会读的字圈出来,在小组内合作认生字,合作读儿歌。(生合作读儿歌圈生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这首儿歌。(指名读)

师:听了这首儿歌心情怎样?谁说说。(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学生的表达,师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月儿弯弯/挂/蓝天。

小溪弯弯/出/青山。

大河弯弯/流入/海。

街道弯弯/到/校园。

师:让我们欢快地读一读儿歌。(齐读)

师:谁能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读,表达你的心情。(生自由准备,指名加动作读)

〔朗读是学生对儿歌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的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参与活动,谈心情,说感受,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心底迸发出对儿歌喜爱的情感,再将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四、拓展延伸,换个说法

月儿弯弯挂蓝天。弯弯的月儿挂蓝天。

小溪弯弯出青山。

大河弯弯流入海。

上一篇:医院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自查自纠下一篇:校园广播稿精选短篇